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小學心理學實驗

小學心理學實驗

發布時間:2020-12-25 03:01:32

㈠ 36個問題的實驗背後的心理學意義是什麼

實驗背景:美國心理學家 Arthur Aron讓陌生人兩兩分組坐在一起,要求他們彼此提問並回答36個問題,回答之後讓凝視對方4分鍾。結果30%的人在聊完36個問題後,表示自己與對視者的關系,已經超過了他們人生中和其他人的任何一段。有35%的人在問答過36個問題後,已經開始約會,甚至有一對成為了夫妻。

實驗背後的心理學意義:

自我暴露,讓彼此更加親密

在36個問題中,有超過30個問題,是在引導對方進行自我暴露的問題,設計到個人經歷、價值觀、家庭關系等問題。

例如:「如果你將在今晚死去,沒有任何再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你最後悔沒有把什麼事情跟別人說?」
根據心理學家阿特曼和泰勒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自我暴露是人際關系發展的核心,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關系間的親密水平就越高。可以分為以下四層。

第一層,最低水平的一層是個人的興趣、愛好;
第二層,個人態度;
第三層,自我人際關系及自我評價;
第四層,最高層,主要涉及個人隱私,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念頭、行為等。

㈡ 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有哪些

霍桑實驗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

1924年11月,霍桑工廠內的研究者在本廠的繼電器車間開展了廠房照明條件與生產效率關系的實驗研究。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兩個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與月光差不多時仍能維持生產的高效率)。隨後,研究者又試驗不同的工資報酬、福利條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比率等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沒有發現預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奧等人應邀參與這項工作。從1927~1932年, 他們以"繼電器裝配組"和"雲母片剝離組"女工為被試,通過改變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條件重復了照明實驗。結果發現,在不同福利條件下,工人始終保持了高產量。研究者從這一事實中意識到,工人參與試驗的自豪感極大地激發了其工作熱情,促使小組成員滋生出一種高昂的團體精神。這說明職工的士氣和群體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是影響生產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梅奧等在1928~1932年中,又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采訪,開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廣的關於士氣問題的研究。起初,他們按事先設計的提綱提問,以了解職工對工作、工資、監督等方面的意見,但收效不大。後來的訪談改由職工自由抒發意見。由於采訪過程既滿足了職工的尊重需要,又為其提供了發泄不滿情緒和提合理化建議的機會,結果職工士氣高漲,產量大幅度上升。為了探索群體內人際關系與生產效率之間的聯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間進行了對群體的觀察研究。結果發現,正式群體內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這種非正式群體內既有無形的壓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領導人,它約束著每個成員的行為。

㈢ 心理學研究生在校做實驗嗎

像中科院心理所的統招研第一年都是上公共課,第二年,第三年是要做相關實驗工作的,以學習的專業內容為主導方向。
如是在職研的話,即不用,本身都是邊工作邊學習,像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專業,營銷與管理專業,均是以技能課程為主,如測量做人才選拔,情緒調節,壓力管理等,無需做實驗了。

實驗不需要很強的動手能力,但是需要很好的實驗設計,以及要學會實驗編程。實驗一般是行為實驗、腦電實驗、fMRI實驗、皮膚電實驗、動物實驗等。實驗後要收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

心理學就業前景:
心理學在中國是一門新興學科,人們對這個專業了解得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業范圍。不過,目前由於就讀人數相對較少,其就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目前心理學碩士就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普通高校,這是心理學研究生畢業以後的主要去向。近年來高校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紛紛開設心理學的公共課,心理學碩士擔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課的老師。這無疑擴大了心理學研究生的就業面。對於心理學碩士來說最好的就業方向之一是進入心理學系和教育系成為一名心理學老師。但是,隨著博士畢業生的增多和碩士研究生的不斷擴招,從事這一職業將越來越困難。高校中的心理咨詢中心也為心理學碩士提供了就業機會。不過,這一般需要在校期間具有心理咨詢的實踐,並且一般情況下是女生優先考慮。心理學研究生在競聘輔導員一職上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有競爭力,但是一般情況下,入黨是先決條件。高校工作的薪酬隨具體職位和地區而異。
第二,公務員。招心理學研究生作公務員的一般是公安系統:公安局、勞教所、監獄、邊檢站等都是可能的去處。部分單位對於受聘人員的身體要求比較嚴格,有的還需要進行體能測試。
第三,企業。心理學研究生去企業主要從事獵頭(人才中介)、企業咨詢和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研究生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不同,心理學學生倡導人性化的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生有所互補。但是由於人們對心理學這個專業還不是很了解,心理系的學生不如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生具有競爭力。心理系的研究生還可以從事市場調研的工作,但是人數比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第四,中小學。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詢部門主要是作為「花瓶」來應付教育部門的檢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慮。
第五,心理咨詢工作者。國內這個行業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單純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未必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要想有外國同行的薪水有待去開拓。
第六,醫院和診所。學習臨床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學生,可以去醫院或心理診所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工作,但是以中國現今對心理醫生的需求,再加上去醫院需要有行醫執照,難度比較大。
上面的介紹挺詳細的,心理學現在越來越熱了,就業前景也很不錯。

㈣ 怎麼介紹心理學實驗

可以寫感覺閾限的那個實驗。
一、感覺閾限

1、感受性是感覺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感覺閾限是剛剛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

2、我們總可以找到某個強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給予被試的情況下,有50%的次數被試是感覺到,另有50%的次數是沒引起被試感覺的。我們就把這個刺激強度定為感覺閾限值。

3、在實驗心理學中,我們給感覺閾限,或者絕對閾限的操作定義是:有感覺與無感覺分界線上刺激強度,或者在50%的試驗次數中引起感覺的刺激值。

4、差別閾限的操作定義是在50%的試驗次數中引起感覺差別的最小刺激增量。這個最小的變化量叫做差別感覺閾限,又叫差別閾限或最小可覺差,簡稱j.n.d。

5、對重量變化的感覺能力,不能以一個絕對量來表示,而要以它與原來重量的比值,即它們之間的相對量來表示。韋伯還發現,同類感覺剛剛能覺察到的差別,與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是恆定的。用公式表示即:ΔI / I=K,式中I為原來刺激的強度;ΔI為刺激的增量,即最小可覺差;K是相對差別閾限,又稱韋伯比值或韋伯分數。韋伯發現的這個規律叫韋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覺道的K值是不同的。研究還表明,韋伯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刺激強度的范圍。

二、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

費希納在《心理物理學綱要》中總結的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有三種,即最小變化法、恆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誤法。我們在學習這些方法的時候,要特別注重於它的實驗程序和實驗結果的統計處理。

㈤ 談談小學兒童心理學對小學教師的意義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並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徵的方法。觀察法是研究幼兒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根據研究目的,改變和控制幼兒的活動條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動有規律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活動之間關系的方法。
1.實驗室實驗法
(1)含義
實驗室實驗法是在有特殊裝備的實驗室內,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進行心理研究的一種方法。廣泛應用於對出生幾個月的幼兒進行研究。
(2)優缺點
①優點:能夠嚴格控制條件,可以重復進行,可以通過特定的一起探測一些不易觀察到的情況,取得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②缺點:幼兒在實驗室環境內產生不自然的心理狀態,由此導致所得實驗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2.自然實驗法
(1)涵義
自然實驗法,是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等正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某些條件,來引起並研究幼兒心理變化的方法。
(2)優缺點
①優點:使兒童在實驗過程中心理狀態比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兒童心理產生的條件,既與觀察法接近,又是實驗方法,兼有二者的優點。
②缺點:由於強調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驗,難免出現各種不易控制的因素。
3.教育心理實驗法
教育心理實驗法是自然實驗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把學前兒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過程結合起來的一種方法。其重點在於比較不同的教育條件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揭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潛能,從而為教育改革服務。
(三)測驗法
(1)涵義
測驗法是根據一定的測驗項目和量表來了解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方法。測驗也可以是有關個性方面的,稱為「人格測驗」。人格測驗實際上是一種問卷。
(2)優缺點
①優點:是比較簡便,在較短時間內能夠粗略了解兒童的發展狀況。
②缺點:測驗所得往往只是測試完成任務的結果,不能說明達到結果的過程;測驗只是作量的分析,缺乏質的研究;測驗題目很難同時適用於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種兒童,等等。
(四)調查訪問法
調查訪問法是研究者通過學前兒童的家長、教師或其他熟悉兒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兒童的心理表現。
當面調查訪問的缺點是比較費時間。書面調查則往往因被調查者不十分了解調查意圖而不能提供所需資料。此外,調查訪問法的缺點還在於被調查者的報告往往不夠精確,可能出於記憶不確切,也可能是受個人偏見及態度的影響。
(五)問卷法
問卷法可以說是把調查問題標准化。運用問卷法研究學前兒童的心理,所問對象主要是與學前兒童有關的成人,即請被調查者按擬定的問卷表作書面回答。
問卷法的優點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料,所得資料便於統計,較易作出結論。
(六)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和幼兒交談,以研究他們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方法。談話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內容要圍繞研究者的目的展開。談話者應有充足的理論准備、明確的目的以及熟練的談話技巧。
(七)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幼兒的作品(如手工、圖畫等),去了解幼兒心理的方法。對幼兒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結合觀察和實驗進行。

㈥ 案例分析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心理學案例分析

一、人怎會變成「狼」?

[現象實例] 歷史記載,1920年在印度發現的8歲的狼孩卡瑪拉(女性),其身體外形與人不同,特點是:四肢長得比一般人長,手長過膝,雙腳的拇指也稍大,兩腕肌肉發達;骨盆細而扁平,背骨發達而柔弱,但腰和膝關節萎縮而毫無柔韌性。她有明顯的動物習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總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夜間則在院內、外四處游盪,凌晨1時到3時像狼似地嚎叫,給她穿衣服,她卻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覺敏銳,但不會說話,沒有人的理性。

[心理點評] 人們不禁會問,這位8歲的女孩,她原來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稟性變成「狼」了呢?這一實例有力地說明了社會生活對人的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意義。由於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養長大,有長達8年的時間在狼群中生活。雖然她有人的遺傳素質,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徵、生理機構和感覺器官,確確實實是由人生育出來的,但她沒有一般人的心理機能和理性思維能力。這是因為她自幼脫離了人的社會生活,雖然生下來就具備說話的神經機構,但沒有同人們接觸,沒有同人們進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類的語言;雖然她有人的腦,以及各種感官神經機構,但沒有在社會中生活,沒有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熏染,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與訓練,所以無法形成人的心理現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於她長期過著野獸的生活,在獸群的生活環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經機構發生了萎縮,身體的特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時間越長,其狼的習性就越多,這就是使人慢慢變成"狼"的原因。類似的豬、羊、熊孩也如此。可見,僅有人健全的腦,若離開人的社會生活環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發展。狼孩卡瑪拉被帶回人群中生活後,經精心護理和培養,逐漸恢復了正常人的心理狀態。

二、從「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現象實例]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曾有人設計"拾柴火"的自然實驗,實驗對象是保育院的40個學生。實驗是在冬天晚上進行的。實驗者把濕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乾柴放在較遠的山溝里,要求學生必須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則隱蔽在一旁觀察孩子們的動靜。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結果發現有的孩子是興高采烈地到山溝里去了;有的則邊走邊發出怨言;有的不敢走遠,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濕柴。後來實驗者對他們講了有關勇敢者的故事,於是到山溝里取柴的人漸漸多了。經過幾個月的教育和觀察,發現有20個孩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此了解到孩子們的性格差異,有的勇敢主動,有的畏縮圖方便;有的動搖,有的則是膽怯。而他們的性格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

[心理點評] 由以上實驗可以看出孩子們對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這相同的客觀現實,各人的態度不一樣。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興興地到山溝里去取乾柴;有人雖然也去山溝,卻嘟嘟嚷嚷不願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圖方便就近取濕柴等等。可見每個孩子對待相同的事情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因而採取的行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學中將他們這些態度和行為稱為性格特徵。用科學術語說,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穩定的心理特徵。所謂對現實的態度,反映了人們追求什麼,拒絕什麼,表明人們活動的動機和方向。而行為方式即在其態度下與之相適應的行動,即指人們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絕的事物,並且這種態度是穩定的,行為方式也是習慣化了的行為模式。以上述試驗為例,說某個孩子是勇敢的,不僅是他的態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裡到山溝去取柴的行動,而這又是經常性的、穩定的。所以恩格斯認為: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他在做什麼,而且表現他怎樣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復雜的,其模式也各種各樣。如何了解人們的性格特徵,則可以從其對待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著手。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訣

[人物故事] 海倫·凱勒(1880-1962),美國女學者,生於亞拉巴馬州的小鎮塔斯康比亞,1歲半時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聾且啞。在如此難以想像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人們說海倫是帶著好學和自信的氣質來到人間的,盡管命運對幼小的海倫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啟蒙教師安妮·莎利文的幫助下,頑強的海倫學會了寫,學會了說。小海倫曾自信地聲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得了優等成績。4年後,海倫手捧羊皮紙證書,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海倫熱愛生活,她一生致力於盲聾人的福利事業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贊揚。她先後完成了《我生活的故
事》等14部著作,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被譽為人類永恆的驕傲。

[心理點評] 1歲半就又盲又聾且啞的海倫,若沒有強烈的與命運挑戰的勇氣和信心,是不可能成長為受世人贊譽的學者的。人生會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挑戰,我們如何面對挑戰?倘若自我毫不畏縮,知難而上,並且最終戰而勝之,那麼,自我將會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挑戰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強不息,迎難而上,可以發掘深藏於內心的自我潛能。海倫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實證。海倫曾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培養自信的氣質十分重要。但自信並非天生的,它是在個人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的,認真地總結我們的長處和成功經歷吧,讓自信給我們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戰,向海倫學習。

四、酸葡萄效應

[現象實例]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那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來,未夠高,又跳起來,再跳起來……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挫折"或"心理壓力"了,此時此刻那狐狸該怎麼辦呢?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於是,那狐狸說:"反正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夠高,摘得到也還是"不能吃",這樣,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心理點評]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壓力"時,採取了一種"歪曲事實"的消極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憑心而論,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人打時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兒子打老子",於是也就悠悠然忘卻了皮肉之苦痛。人們不也常採用"阿Q"精神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獲取"心理平衡"嗎?無可否認,它們確實也有著實際的意義和作用,尤其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對所面臨的壓力已經是無能為力的時候,也不妨採用這種應付方式,以免走向極端。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正反兩種意義,只要起到暫緩心理壓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實際意義,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應。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此,事後應採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

五、理性情緒調節

[現象實例] 有一個笑話: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開洗衣店,一個開傘店。老太太左右為難:晴天,擔心開傘店的女兒的生意不好;陰天,擔心開洗衣店的女兒的衣服曬不幹。有一天,有人勸導,老太太你好福氣,下雨天,你開傘店的女兒生意好,該高興;天氣好,你女兒的衣服幹得快,也該高興。對你來說,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這樣,心情頓覺好多了。

[心理點評] 人們的不良情緒有些確實是因為生活中的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緒是由於人們對事情的真實情況缺乏了解或認識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長起來的。同一事物,由於出發點和認識的不同,心情就不同,以上事例正是如此。由於老太太未能全面合理地認識事物,而是單方面地、只從不利的悲觀的一面看待問題,這種不合理信念導致了消極的情緒。若從積極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就能獲得愉快體驗。

六、「剝奪感覺」如何

[研究實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55名自願被試者分別孤單一人地關閉在幾乎隔音的暗室里。為了盡量剝奪感覺,被試者的手上套上長至肘部的棉手套,蒙上眼罩。他們的頭套在一個U形枕頭里以降低聽覺刺激,同時空氣調節器發出單調的聲音,以限制聽覺。這些被試者就這樣沒日沒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無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亂想,所有的人都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有的還產生幻想。4天以後對被放出來的被試進行了各種測驗,發現他們的各種能力都受到損害。而他們要恢復正常狀態,則需要1天左右的時間。心理學家在其他大學做了類似的剝奪感覺實驗,其情形也是如此。

[心理點評] 感覺雖然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但卻十分重要。首先,感覺向大腦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通過感覺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種屬性,保證機體與環境的平衡。感覺是認識的開端,知識的源泉。而以上實驗可以證明刺激和感覺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沒有感覺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七、善於「變通」的孫臏

[人物故事] 戰國時期,孫臏初到魏國,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眾臣,當面考查孫臏的智謀。
魏王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
龐涓出謀說:"可在大王座位下邊生起火來。"
魏王說:"不可取。"
孫臏捻捻胡須道:"大王坐在上邊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
魏王問:"那你怎麼辦?"
孫臏道:"如果大王在下邊,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得意洋洋地說:"那好,"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群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鬨笑孫臏無能。忽然,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贊。

[心理點評] 看了上面的故事,誰會不稱贊孫臏的聰明呢?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於"變通"的思維品質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即使魏王如何下來這一方面去思考)。而孫臏則能從"讓魏王坐上去"反向思維,而巧妙地解決了問題,即能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去思考。這種思維具有發散性。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聯系,因此,應有意識地培養、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即從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流暢性入手,逐漸養成學生多面向、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創造性。

八、聲調軼事

[名人趣事] 有一次,義大利著名的悲劇影星羅西應邀參加一個歡迎外賓的宴會。席間,許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劇,於是他用義大利語念了一段"台詞",盡管客人聽不懂他的"台詞"的內容,然而,他那動情的聲調和表情,凄涼悲愴,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淚水。可一位義大利人卻忍俊不禁,跑出廳外大笑不止。原來,這位悲劇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麼台詞,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單。

[心理點評] 這則軼事說明在人際關系中,說話聲調本身的溝通作用。一個人的態度是友好還是充滿敵意,是冷靜還是激動,是誠懇還是虛假……都可以從他的聲調節奏、停頓等表現出來。俗語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我們在判斷一個人說話的情緒和意圖時,固然要聽他"說什麼",但更應該注意他"怎樣說",即從他的聲調高低、音量大小、抑揚頓挫及轉折、停頓中領會其"言外之意",而這些就叫輔助語言。同時還有那些發出來的無固定意義的呻吟、嘆息、叫喊、哭泣、咳嗽等所謂的"類語言"。這些對語言的表達起到"補充"和協助作用。如"你真聰明"這句話,若運用了輔助語言和類語言,它能加強或改變詞語本身的含義,既可以表示贊揚,也可以表示譏諷,全靠語調和語氣的不同。在人際交往中,請你正確使用輔助語言,以期達到有效的溝通效果。

九、交往空間趣聞

[現象實例]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霍爾(E·hall)有一句名言:"空間也會說話。"他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空間需求。霍爾曾觀察到一種有趣的情景:一個南美人與一個北美人在大廳的一端交談,由於前者按照自己覺得最適宜的距離而不斷向前靠,而後者也自然地保持著自己的個體空間而不斷退後,當談話結束時,兩人已不知不覺地移到了約12米長的大廳的另一端。

[心理點評] 人們在交往中,相互距離的不同,也是一種溝通。我們在同他人交往時,相距的空間盡管是在無意中確定的,但也反映了一個同他人已有的關系或希望形成的關系。霍爾認為,互動時人與人之間距離的不同,可以標志互動者相互了解的程度。他把距離分為四個區:親密區、個人區、社會區和公眾區。由於文化背景或民族差異,故個體需求的空間也不同。例如法國人與英國人交談時,法國人總是保持較接近的距離,乃至呼吸也會噴到對方臉上,而英國人會感到很不習慣,步步退讓,維持適合於自己的空間范圍。以上實例出現的現象是因為北美人交談的距離是相距一臂至1.2米,即在個人區之間,而南美人交談則喜歡近一些,所以很容易闖入北美人的親密區,因此就出現了一方"步步進逼",而另一方"連連後退"的有趣現象。

[案例1]

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內周圍的牆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檯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

[分析] 這位熱情的教師出發點雖然很好,但事與願違,反而產生分散學生注意,影響學生集中學習的效果。根據無意注意的規律,有趣的圖畫,室內的花草、植物這些新異的刺激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容易把注意轉移到欣賞圖畫、花草植物上,而影響了專心聽課。

[案例2]

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目的是什麼?符合什麼規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於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知覺。
(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字。

[案例3]

教學生識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乾燥」寫成「乾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乾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後,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分析] 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是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學生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對無意義的材料,應盡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記憶效果就好。簡言之,教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案例4]

教師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時,其試卷為什麼不單純用選擇和判斷題,而常常求助於填空、問答題?

[分析] 選擇和判斷主要通過再認解答;填空、問答主要通過重現來解答。由於再認和重現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認記憶優於重現記憶,而且能再認的不一定重現。因此僅靠判斷、選擇難以說明記憶已達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藉助於問答、填空等題型。

[案例5]

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對學生作業採用「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請運用記憶的有關規律加以分析。

[分析] 這種做法違背記憶規律,也是行之無效的。學生識記的效果和識記材料的性質和數量有關,在一定的時間不宜過多,否則,易引起學生過度的疲勞,降低記憶的效果,同時,「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記憶的信心和主動性,對進一步學習製造一些心理障礙。

[案例6]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列舉磚頭的用處」時,學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倉庫,造學校,鋪路」;學生小明的回答是:「蓋房子,蓋花壇,打狗,敲釘」,請問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賞哪種回答?為什麼?請根據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磚頭的用途都是沿著用作「建築材料」這一方向發散出來的,幾乎沒有變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僅想到了磚頭可作建築材料,還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這樣的發散思維變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㈦ 心理學實驗

生活中還是多看一些正能量的電影和電視比較的好,這樣還能感覺生活比較的美好。人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生物,特別是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有時候我們在斥責某人的行為冷漠時,如果當時在場你有可能也會這樣做。那麼本期的歷史故事,講講歷史上出名的3個心理實驗。

一、好撒馬利亞人實驗
好撒馬利亞人出自《聖經》的一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猶太人因為被打劫而受傷躺在路邊,然而,路過祭祀和利末人並未救助他,最終,是一個和猶太人有著隔閡的好撒馬利亞人救助了他。
根據這個故事,心理學家約翰達利設置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他找到了一些神學院的學生,其中一組給他們講述了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另一組則並未講述,但是他們都被要求前往另一處地點進行神學的佈道;在他們道路途中,心理學家設置了一些假裝受傷需要救助的人,看看這些神學院的學生是否會放棄自己佈道的機會選擇救助他人。
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只有10%的人學生選擇了救助受傷的人,當然,他們為了趕時間和得到佈道的機會,有著各種各樣不救助的理由。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大義凌然的批評著他人,但是當我們遇到此類事件時,我們卻可能會給自己找到各種理由來迴避那個我們無法忽視的事實。

二、旁觀者冷漠實驗
很多人都聽過一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這個實驗便是驗證。心理學家設置了一對一以及多對多的對話環境,但是,這些被試都被設置在不同的房間之內,他們並不能見面,只能通過對講機進行對話,並且,這些對話內容多是涉及隱私的話題,而在這些對話者中,其中一位便是實驗人員。當這位實驗人員假裝哮喘發作需要救助時,一對一環境下,有85%的人都選擇了救助,而多對多的環境下,只有35%的人選擇了主動救助。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遇到此類事件,當我們發現需要救助的人群時,如果人群眾多,反而救助的反應時間會比較長,甚至被救者到底也沒有得到幫助,而當我們獨自面對這類事件時,幫助他人的勇氣便會大大提升。但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是,無論人多人少,在保證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我們都應當做一個幫助他人的人。

三、米爾格倫實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作為軸心國在多個國家施行了殘忍的實驗和屠殺,在最終審判時,很多人卻並不認為自己有罪,他們只是執行了命令而已,但是,一個權威者下達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越人性嗎?
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就於這種現象做了一次實驗,在這個實驗場景中,他設置了一個學生角色(實驗人員扮演)、一位老師角色以及一位指導實驗的人員。實驗過程是這樣的,每當學生回答錯誤一道題時,老師便按下電擊按鈕,隨著回答次數的增多,電壓也就逐漸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老師的被試聽到學生被電擊時難受的反應也是恐懼的(實際並未有真正的電擊),但是,在實驗指導人員的鼓勵下和慫恿下,有80%的老師都按下了最終的電擊按鈕,而那個按鈕的電壓高達300伏特,甚至有扮演老師的被試聽到學生被試痛苦的聲音而笑出了聲音。

最終,這場實驗也證明了,當我們面對權威時,有時候,服從會引發人性最黑暗的時刻。

㈧ 四、材料分析題(18分) 材料: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對小學1-6年級三個班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力測試。然後將學生

(1)該實驗設計屬於真實驗設計。真實驗中的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都能得到比較嚴格的控版制權,即它能較好地控制內外部無效因素,並有效地操縱研究變數。其特點是隨機分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不給予實驗處理;兩組均進行前後測。
(3)因變數是學生智商的變化,自變數是教師對於學生的期望
(4)此種實驗設計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隨機方式選擇和分配的,兩組在統計上是相等的;實驗組前後測比較,對照組前後測比較,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後測比較,能較充分的說明自變數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採用了「雙盲」設計來抵消「霍桑效應」等副效應。

㈨ 小學心理學各種研究方法的利弊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㈩ 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方法

心理學主要研究不同情景下人類的行為。通常,實驗中要求人類參與者做某些任務。自1990年以來,各種計算機軟體的應用,改變了實驗的呈現方式,減少了實驗誤差。實驗除了可以測量反應時、錯誤率之外,還可在實驗之前、之間、之後運用調查、觀察的方法研究。 實驗室實驗是在心理實驗室里使用儀器設備進行的有控制的觀察。它可以提供精確的實驗結果,常用於對感知、記憶、思維、動作和生理機制方面的研究。
人類的行為和意識異常復雜,要想得到正確的結果,必須選擇合適的實驗設計 。
試驗中要控制額外變數、縮小實驗者偏差、平衡實驗順序、選擇合適的樣本、確定合適的操作定義、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很重要)。 除了實驗室實驗之外,還有個案法、觀察法、訪談法、調查法、自然實驗法。
心理學是一門實證性很強的科學。有關被試心理的特點和規律,只能從收集到的實際材料中分析、綜合,而不能憑研究者想當然地發揮。因此,每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都要學會正確使用研究方法。心理現象是復雜的,運用哪一種方法,要根據研究對象、研究條件、研究目的來確定,有時要綜合好幾種方法才能收集到多方面的資料。
心理學的各種研究方法是收集感性材料的直接手段,目的是要從中分析、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因此,每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還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對感性材料做出全面的、深刻的、相互聯系的理性分析,防止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研究心理現象。

閱讀全文

與小學心理學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