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論文
一、系統化教學設計的能力 首先,從設計的觀念與方向上,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充分運用新的課程理念.重新理解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職能、關系等等問題。如從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合作者.學生要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 (共1頁)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
B. 在河南自考在那報名,有官方網站嗎
河南省自考在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服務平台報名,網址為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服務平台-首頁。
從2014年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申請本科畢業,須交驗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注冊的專科及以上學歷證書並提交「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
從2014年下半年起,凡從外省、直轄市、自治區轉入我省的自學考試考生,必須在我省取得專科5門、本科4門及以上的合格成績方可分別辦理專科、本科畢業證書。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擴展閱讀:
地方考試機構
(一)省考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簡稱省考委)。
(二)省考辦。各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設省考委的工作管理機構(簡稱省考辦),同時作為省考委的日常辦事機構。
(三)地市考委。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所轄地區(以下簡稱地區)、市、直轄市的市轄區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委員會(簡稱地市考委)。
(四)主考學校:主考學校由省考委遴選專業師資力量較強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擔任。主考學校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上接受省考委的領導,參與命題和評卷,負責有關實踐性學習環節的考核,在畢業證書上副署,辦理省考委交辦的其他有關工作。
C. 新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關系課程標准總綱是什麼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三、教學評價
1.《指導綱要》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新課程標准》
(1)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3)評價結果的處理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3)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評價方式有過程性評價方式、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性評價方式。很顯然,新課程標准力求教學評價在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上進行,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整體考核,以便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水平。強調要關注學生成長軌跡的真實記錄和檢驗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工作強度,對教師的素質、教學評價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戰。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的目標在標准中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表述。讓我們攜起手來,沿著課程標准確定的思路,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認識,共創信息技術的燦爛明天。
D. 信息技術發展的5個階段是什麼
.實驗探索階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了第三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肖夫做了關於「計算機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的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的反響。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此次會議,回來後把全世界計算機教育情況向教育部作了匯報和研究。在華夏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國5所大學附中(北大、北師大、清華、華東師大、復旦)以高中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計算機課程試驗。由於條件的限制,並受伊爾肖夫報告的影響,當時的教學內容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
1983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在試驗的基礎上,制訂了高中計算機選修課大綱《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於1984年公布。其中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是:
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對人類的影響;
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並初步具備讀、寫程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
初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時規定為40~60小時,並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課時保證上機操作。
這次會議後,計算機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開展起來。例如在北京,在幾十所中學配置了計算機房,編寫了教材,在重點學校開展了計算機課的教學試驗。
2.穩步發展階段(1986~1991)
1986年國家教委在福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這次大會受1985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工具論」的影響,修改了1983年的大綱,於1987年10月28日頒發,名為《普遍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大綱(試用)》。大綱增加了三個應用軟體(字處理、資料庫、電子表格)的教學內容,課程目的也相應地包括了計算機的應用。
這一階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擴大了試驗的規模。如北京在城區所有中學開設了計算機課,郊區的重點也開展了計算機教育,並進行了統一考試的試點。
3.積極發展階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在濟南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總結報告。這次會議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家教委非常重視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成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頒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的綱領性文件。整個社會也開始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
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開始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綱要》,經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發。該綱要對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的和內容有了比較詳細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基礎性科學的觀點。
新綱要規定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共包括5個模塊: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基本操作與使用;
計算機幾個常用軟體介紹;
程序設計語言;
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社會的影響。
同時還頒發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計算機培訓」指導綱要》,從行政和法規上把教師中的計算機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來。
1996年9月國家教委又頒發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軟體規劃(1998~2000)》,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的發展。
4.全面推進階段(1997~2000)
從1991年到1997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是硬體CPU由16位發展到32位;二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已到廣泛應用的階段;三是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及其相應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形勢要求在保留原綱要的一些穩定的、基本的內容基礎上,對指導要做必要的調整和修改。「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主要是增加圖形操作界面、網路通信、多媒體、常用工具軟體等。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議,於1997年10月由國家教委正式頒發。
新的修改稿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並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做了規定。小學包括5個模塊,中學有10個模塊,分為基本模塊、基本選學三類。
基本模塊為:
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微機操作系統的操作與使用;
漢字輸入及西文文字處理;
基本選學模塊:
數據處理與資料庫管理系統;
電子表格;
LOOG繪圖;
多媒體基礎知識及多媒體軟體應用;
Internet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選學模塊:
常用工具軟體的使用;
程序設計初步。
5.大力普及階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上教育部陳至立部長親自做了主題報告。面對世界的形勢,提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宏偉規劃。會議上散發了三個文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教學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為名的遠程教育網,這又是我國中小學信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對於信息技術課程,一是把計算機教育提高為信息技術教育;二是把課程定為初、高中的必修課。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新的指導綱要把課程更名為「信息技術」,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特別是增加了「網路及其應用」的模塊。
E.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中規定小學信息技術技術內容有幾個模塊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
F.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什麼時候產生的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教基[2000]35號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編輯本段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http://ke..com/view/3750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