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玻璃管內連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對失敗,我並沒有慌亂。而是坦誠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澆熱水在燒瓶上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占據瓶內的空間會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回想整個過程和課前做的一樣,於是仔細檢查儀器,才發現那個膠塞有一個小孔,由於瓶口沒密封而漏氣,就沒法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如實向學生說明這是由於自己的粗心,那膠塞時沒檢查膠塞不慎造成的後果,教育學生要吸取教訓,並當場換了膠塞重新演示了該實驗,噴出的水柱比課前做的還高。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科學實驗必須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道理。總之,老師們要盡心上好科學實驗活動課,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
Ⅱ 淺談如何上好農村小學科學實驗課
作為農村小學來說,科學實驗教學是一門薄弱學科,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要開展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目前,農村科學實驗教學存在哪些問題,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做起,把科學實驗課上好呢?一、更新觀念,增強意識科學課在農村小學得不到重視,無論從學生到家長,甚至是學校,都不把科學課做為重點學科來抓。實驗儀器缺乏,教師隊伍不專業,大多數教師是原來沒有接觸過本學科的教師任課,再加上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每年都有一定的更新,教師要跟上教材更新的步伐,教學過程的過程要科學化和實驗化,這就需要教師刻苦鑽研教材,掌握教材結構、目標、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對每一節的實驗課都要深入研究,設計創新出更多的實驗,讓學生從中真正地體會到創造的樂趣,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探索並發現科學知識,享受科學給生活帶來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追尋科學的夢想。二、玩學結合,以玩促學農村小學的學生見識比較少,科學實驗課在他們眼裡,往往會看成是做「游戲」,他們根本不知道實驗和游戲的根本不同,學生只覺得好玩,甚至在實驗課上玩鬧,把一堂課搞得混亂不堪。教師在實驗課中不僅要學生體會到快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享受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耐心引導。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調動他們動手實驗的積極性。三、開發資源,展現優勢大城市小學的實驗室的條件遠遠好於農村小學,但農村小學也有著城市小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農村小學豐富的自然資源,能為實驗教學提供優越的條件。例如,講動物的養殖、植物的種植等些實驗,學生在家中就可以進行了。農村有豐富的動植物;開闊的田野、藍天和白雲;廣闊的江、河、湖、海;起伏的山脈等,隨時隨地都可以供學生觀察和學習。如《我們來養蠶》這一課的教學,在城市孩子中很難,又得買蠶,又得買桑葉。而農村小學的學生就簡單多了,他們的家長中很多人養過蠶,有些孩子親眼看到過蠶的生長過程,孩子們對蠶寶寶十分熟悉,樣整個實驗過程就簡單多了。農村的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實驗。四、親力親為,精心備課作為一名農村科學教師,每一節實驗課課前認真備課、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難點都尤為重要。不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對上課的班級的學生要了如指掌。做到每一堂實驗課,教師課前都要親手做一遍,掌握這節課關鍵點在哪,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點亮小燈泡》一課時,我課前反復實驗,發現實驗的導線因老化短路,燈泡不亮了,及時更換了新導線,上課實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農村小學缺少實驗儀器,我常常和學生一起搜集和製作一些實驗材料。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由於學校里的實驗儀器年久壞掉了,我便和學生一起利用絕緣導線、鐵釘、電池和大頭針等材料,自己製作電磁鐵。有的實驗一課時完成不了,往往要課前做。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給孩子帶來了探索知識的優越條件,在教學《土壤里有什麼》一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到不同土質的地里取土,回到課堂上進行觀察和分析,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感受著學習科學的快樂。五、課外小組,合作交流農村小學的孩子,他們對植物很熟悉,但他們對植物還缺乏不少的科學知識。如《植物的一生》這單元教學實驗,要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周期的「種植物」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周期做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個階段的活動。伴隨著這個種植活動,首先把學生按照不同的實驗學習能力,組建實驗小組,各個小組學生會在小組內同學家的庭院里種下要觀察的植物,他們利用放學後、假日時間去觀察。對收集到的數據能做好原始記錄。通過種植植物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了生物的生存需要水、空氣、營養和生長空間,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學會了觀察、測量、收集數據、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同時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六、人人參與,人人平等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小學的人數越來越少,並且大多都是留守兒童,有些學生各方面能力較差,特別是科學實驗,他們不敢伸手去做,也不敢開口去講,一節實驗,老師教給他們實驗的過程和步驟,有的同學很輕松地就完成了實驗,又得同學很久也不知如何入手實驗。這時,老師要耐心引導,還要發揮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的作用。比如在《探測暗盒裡的電路》的實驗中,有些同學幾分鍾就完成了實驗,而有的同學還沒弄懂是怎麼回事。實驗完成了的學生會手把手地給他們示範,學生在實驗中不僅學會了科學知識,同時收獲了互幫互助、合作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總之,在農村小學科學實驗中缺少教學材料,教師水平不專業的情況下,必須結合農村的實際,利用優勢的資源,利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實驗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農村科學實驗小學成為一朵盛開嬌艷的花朵。作者簡介:王春琦(1964-),男,滿族,遼寧省大連市人,職稱:一級教師,學歷:本科。淺談如何抓好農村小學科學學科的實驗教學王春琦(大連市庄河市黑島鎮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400)摘 要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啟蒙課程,而科學實驗又是科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科學課程標准明確地指出:「科學研究要通過觀察和實驗製作等活動」,而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科學課的特點。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事物,進行各種實驗,讓學生在觀察和實驗中獲得知識,並在觀察和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Ⅲ 淺談小學科學實驗課怎麼上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
Ⅳ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怎樣評價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趣。科學課的實驗教學許多內容涉及探究性活動,而學生探索活動的空間除了教室外,更多的應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學。 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作出計劃、進行調查、進行研討、進行評價等。通過學生親自參與,親自經歷,親自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學的真諦。如《聲音的產生》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說出一些能發聲的樂器後,就讓學生討論:「它們是靠什麼發聲的?在發聲時這些物體會產生什麼現象?」於是,學生盡情「玩」手中的樂器,觀察它們的發聲部位、觀察發聲時的變化現象等,互相交流、爭論,最後總結出: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都會產生振動現象。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科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圍的物體發出聲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於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紙片,有的敲擊塑料瓶,有的彈皮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關聲音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得到了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三、強調教師要大膽放手、只掌控教學的方向。 學生對周圍繽紛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科學教學應該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要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比單純講解更有效。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做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所以要上好科學課,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據學生在探究研討活動中的進程,掌控好教學的大方向,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當好問題情景的創造者、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習矛盾的挑起者、課堂方向的調控者。 四、強調學生的質疑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疑問。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的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從設計到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多種思維綜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精神的萌芽誕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去體驗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潛能才得到開發、創造能力才能以培養。 總之,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並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Ⅳ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分組實驗課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希望能夠幫到您!
如何進行小學科學分組實驗課?
科學課課堂講究合作學習,科學課知識比較發散,課堂不好把握、組織。利用分組教學,每個小組都選出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小組的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角色,結果比較好。
一、有效分工,處理好個人與小組的關系。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的,組員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最終合作達到目標。
二、認真准備分組實驗。 教師在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前要考慮周詳,它包括制定實驗計劃、實驗器材的准備、指導學生預習和准備等。制定計劃應根據學生實驗的特點和科學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把握好方向。實驗計劃要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通過實驗要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培養的能力,都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提出不同階段的目的要求,不能一刀切。由於科學課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所以教師要在實驗時創造條件讓學生人人動手,單獨操作,便於學生發展智力,掌握實驗的方法和技能,培養自主、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器材的准備能否到位是決定一堂分組實驗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課前教師一定要准備充分。指導學生預習和准備是圓滿完成實驗的重要前提。實驗前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復習有關知識,預習實驗內容,初步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和任務,了解實驗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只有當學生有了這些准備後,才能動手做實驗。而讓學生參與實驗准備更是一種有益的工作,不但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准備工作中學到知識。比如,我在上《怎樣加快溶解》這課時,分組實驗前我要求同學自己准備相同的杯子,並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加快溶解的方法,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給小組成員一定自由。 學生掌握了實驗原理、了解實驗方法和步驟後,教師就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找規律、得結論,不要怕學生不按老師的設計辦,只要實驗成功,結論正確,方法愈新就愈要鼓勵。我在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一課時,實驗時學生四人一組,自己准備,自己動手做實驗,自己動腦思考、互相討論,
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上孩子們把研究的結果呈現出來,既豐富又有趣,還遠超出我設計的內容,他們把玩和學結合起來,興趣和智力都得到了發展。 四、讓學生得出實驗結論,教師補充 當學生完成實驗操作或觀察後,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總結。總結時,要讓學生充分討論、積極發言,不要簡單地讓學生翻書。要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得出結論。有些學生得出的結論不夠精確或嚴密,教師也不要立即否定。可以引導學生對結論再進行比較、分析之後,盡量取得統一。有創造性發現應及時給予表揚。 在小組活動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各組,及時丁解各組探究的進度、討論的焦點、效果,做到心中有數。最後教師根據各小組探究的成果、回答問題的參與率、小組合作情況,評定出本堂課的優勝小組,並做好記錄。這樣利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這是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合作交流在諸多學習習慣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新課改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提出來的。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著力培養學生樂於合作與交流的學習習慣。
來源:四季在線教育網 www.1774g.com
Ⅵ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實驗課主要注意兩點:第一,課堂紀律保障安全;第二,課堂內容內安排保障教學進容度。
上課前,注意將實驗儀器放在教室旁邊的試驗台,而不是學生的桌子上。
一般在上一節課下課,馬上組織學生排隊進入實驗室,靜坐等候。
上課鈴響,師生問好後。講本節課主要任務,及實驗室安全警示。
先由老師做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講實驗的注意事項。
實驗結束,由學生復述比較重要的幾個點。
接下來才把實驗器材分發到每組,學生實驗時,由組長幫助控制紀律及安全。教師巡邏查看各組的實驗及記錄情況。
控制在一定時間,撤實驗器材。對各組實驗結果分析,交流。
最後,總結本節課內容,並做一到兩題隨堂練習。
Ⅶ 淺談怎樣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慾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筆者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3.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4.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二、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1.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於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植物的根向哪裡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麼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並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2.選擇好實驗材料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1.寓歡樂於學習實踐中
2.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後,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
Ⅷ 如何上好小學實驗課
一、打好「預防針」。我在給學生上第一節科學課時就強調好,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老師承諾:只要有實驗,就帶學生進實驗室上實驗課,但是學生一定要做到守紀律,否則實驗課取消。學生為了能經常去上實驗課,就互相監督,遵守紀律。老師一定要注意,必須遵守承諾,否則學生不信任你了。
二、把上實驗課當做「家常便飯」。學生經常進實驗室,就不再新奇,就象平時上科學課一樣正常上課了。
三、實驗前做好准備。
1、實驗前老師要做好實驗,找到典型的材料,找到最合適的器材。以保證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驗前把實驗方法、實驗目的、注意事項等交代清楚,可以用記錄表的形式寫出方法及目的,讓學生會做,帶著目的去觀察。
3、實驗前教會學生觀察、做記錄。學生不僅要會做實驗,還要會觀察,會記錄。這樣才能從記錄的數據或現象中歸納推理得出結論。
四、有適當的鼓勵措施。 小學生好動也好勝,所以我在上科學課時,有積分的制度,哪一個小組的積分最高,下次的實驗課我就是哪個小組的成員,聽從組長的分配。有我的參與,不僅會使實驗更順利地進行,更主要的是學生覺得他們這個小組很光榮,有成就感,這樣學生為了下一次能讓我參加到他們小組,就好好表現,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