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心理問題及對策

中小學心理問題及對策

發布時間:2020-12-20 15:11:21

㈠ 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對策

一、 心理上,是逆反期 孩子在小學時很省心家長說什麼就什麼,到初一時,還可以。但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好像不那麼聽話了。可到了初二就可能讓你越來越讓人勞神了,你說往東,他非要往西。逆反是這個階段的重要心理特徵:盲目自信,做事、學習憑興趣,憑心情,認為自己已長大,自以為是,不希望別人多管束,甚至專門和家長與老師作對,以此顯示自我個性。

二、 生理上,是青春期 孩子升入初二年級以後,身材長高了,手腳長大了,說話的聲音也變了,這是青春發育的高峰期,孩子對身體的變化感到很羞澀,對異性充滿好奇。這些都將分散學習的注意力。我們家長,父親或者母親要加強監護、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困擾。

三、 思想上,是迷惘期 由於初二學生生活閱歷淺,理智性不強,分辨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弱,極個別學生因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會將精力和興趣投入到玩耍、交友上,容易結識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一旦與這些人混在一起,很快就會沾染上吸煙、喝酒、上網吧、打游戲、看不該看的書籍、打架斗毆,進而發展到厭學、逃學。 特別是交友 四、情感上,是沖動期 部分初二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發育,容易產生青春萌動現象,部分學生對青春期知識了解不多,自控能力較差,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區別,盲目性的模仿,情感交往過密,以至發展到早戀,影響了學業和身心的健康發展,這也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四、 學習上,是分化期(著重說一說) 有人這樣描述、描繪初中三年: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措施:1.要有平和的心態和進取的精神。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勝不驕,敗不餒,永不言棄,不懈奮斗,要有克服困難、知難而進的決心和勇氣。這時我們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尋找對策,加以鼓勵,而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和訓斥。
2.要養成提前預習、獨立作業的習慣。提前預習,做到心中有數,降低聽課的難度,增強聽課的效果。抄襲作業是成績不好的原因,也是成績不好的表現。因抄襲而成績下降,因成績下降而抄襲作業,最後越離越遠,導致分化。要教育孩子不懂就問,要明白抄十題不如弄通弄懂一題。
3.加強訓練,多加練習。因為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相信天道酬勤。做多了,練多了,閱讀、解題速度也就快了,失誤和錯誤也就少了,所以要教育小孩不要偷懶,不要耍小聰明。 總之,初二年級是一個身心發展劇烈期,智力發展高峰期,教育引導關鍵,是一個過渡期、發展期,也是一個分化期和危險期。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發育逐漸成熟,有獨立參與活動的要求。但由於社會閱歷淺,思維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都比較差,並且還缺乏社會道德規范方面的知識,不少學生由於碰到問題而困惑、疑慮和苦惱,這就非常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幫助和教育。那麼,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了: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視,初二是關鍵的一年,抓住了初二,也就抓住了初三。 第二,根據初二年級學生身心的特點,科學引導,嚴加管教。一方面,知道他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是逆反心理重、獨立意識強,就要走近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因勢利導,有時不宜硬來。另一方面,孩子這時候是非觀念,判斷能力還不是很強(世界觀……),我們作為教育者、塑造者,對他們的無理要求要堅決說「不」,有時還要嚴加管教。 第三、多關注學習,又不能僅僅關注學習。學習分化期,多督促學習,不致於掉隊,他就不會對學習完全失去信心和興趣,他就會在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其他不好的方面也就必然會減少。種莊稼,除雜草……但又不能只關注他的學習,因為影響學習是多方面的, 第四、加強理想和前途教育,成長規劃表 家長簽字的 跟蹤管理,加強督促,尋找和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多期望,多引導。你期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就有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第五、多鼓勵孩子。逆反,順著點 初二年段的孩子正在周圍人的肯定、否定評價中認識自己,尋找方向。家長和教師對他們的評價至關重要。肯定性評價會使孩子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產生更好好乾的激勵作用;否定性評價會使孩子心理不愉快,如果總是否定性評價,就可能減弱自信,產生自卑。 第六、建議家長能經常主動與學校聯系、溝通,使家庭、學校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有情況及時和班主任老師交流,及早地堵源頭、抓苗頭號,看勢頭,及時做好工作,就可能避免出現更大的麻煩。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㈢ 淺談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及其對策開發這門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實際意義!

有著健康心理是好教師的一個重要特徵。本講主要論述了教師心理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師生關系、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通過學習,我充分認識到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社會性和人格品質的發展。心裡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種意義上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所產生的影響。如果教師情緒緊張、煩躁、憂郁會產生一種緊張與壓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惶惑不安;教師存在心理情緒問題及其導致你不適宜的教育行為也會直接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學生過度焦慮、要以或抗拒、逆反,進而影響學生人格、情感的健康發展,並極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喪失學習與行為努力的動機與進取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
教師的心理健康更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成就和人格發展。 如,1993年,遼寧一個小學女生在牆上寫了「老師,你錯了」,然後跳樓自殺。無數事實說明,教師是教育影響的主導者、支配者。從人格到認知到意志、情趣、態度、興趣、行為習慣,從有意識到無意識,教師對教育環境的調控對學生來說可能是「決定意義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師,他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由教師心理問題的凸顯,教師的心理教育理應加強。當前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因此教師要針對自己的心裡問題及時地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有選擇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及時地處理好存在的心理問題,完善自我。
教師直接控制著學生在學校的生活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學生的大量時間是在班級中度過的。在傳統的學校中教師是班級的組織者和操縱者,教師的說話方式、交往方式為學生營造了成長的心理環境。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的情緒常隨著教師的喜怒哀樂而變化。不同的教師的說話、交往等行為方式差異明顯,班級之間的氛圍就會不同。健康的成長環境,對學生的身心有積極影響。因為好的環境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如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理解需要等。當學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們就會發展高層次需要,如認知、審美需要等,容易形成優秀的品質,發展遠大的理想。如果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往往會用不正常的方式滿足,會表現出心理問題,個性、品德等不良方向發展,如自私、狹隘、無理想等。時間長了,學生在心理上會形成過強的防禦機制,這會限制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
因此,為了給學生、學校一個健康輕松的環境,學校應努力提供後勤保障,健全教師考核制度,創設學校心理環境,注重教師的繼續教育,開展教師心理輔導。而作為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樹立教學新理念,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培訓,建立健康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學生的思想和感情。

㈣ 當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什麼心理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的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㈤ 中學生心理問題增多的原因與解決對策

在中國期刊網上搜一下就行了,一般在高校里或圖書館都可以登陸中國期刊網。

㈥ 如何維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一、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1、開設專門課程 作為教育管理者的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又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教師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活動。既要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學校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利用繼續教育的形式讓教師接受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內引進專門人才進行授課。或者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通過這種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還要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和訓練。2、開展心理咨詢 所謂心理咨詢,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律,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前來咨詢的人員排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能及時擺脫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復到健康狀態。心理咨詢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通過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可以幫助教師排解心理困擾,矯正不良行為和思想傾向。讓教師心理障礙問題有地方傾訴,有渠道宣洩,有人為之疏導勸誘,使他們走上健康從教的道路。 二、自覺保持愉悅的心境 哲學家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勞和痛苦,愉悅的心境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靈丹妙葯。」豁達開朗、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是人們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因此,教師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緒的主人,有意識地培養樂觀、愉悅的心境。教師精神飽滿,充滿熱情,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學生的「上課厭倦症」,以自己輕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積極體驗。教師走上講台如同演員登上舞台一樣,應調節好情緒,忘掉自我,全身心地進入教師的角色之中。在課前,除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穩定情緒,情緒過於激動,授課時會難以控制自己,思路會模糊,容易偏離教材中心,甚至會有失教師的身份說出一些過激的話來,造成極壞的影響。所以授課前如情緒激動或心情煩亂,可以閉目養神,摒棄雜念,遠眺窗外,或聽一段柔和的音樂。因為聽一曲歡快的曲子或觀賞一會綠葉鮮花,可以使情緒得到改善。長期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對養成良好的性格,保持樂觀、恬靜、愉悅的心境有著積極的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才能,避免單純地說教,使授課內容及形式最大限度地生動、豐富起來。 三、主動調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葯醫」,「解鈴還需系鈴人」,維持心理健康歸根到底還是靠廣大中小學教師自己。 教師自身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積極預防、調控不良心理障礙和情緒,並學會主動去調整自我心理需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級論」理論學說中指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層次的,它是產生活動的原始動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一般說來,需要的強度與活動成正比。有了不合理的需要,並且不正視現實,只一味地聽憑無度而無望的慾望的引導,只能是自討苦吃,自尋煩惱。教師應有對事業的進取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職業角色意識,並以此作為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從而自覺地為此勤奮努力工作。如在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問題上,不從個人的立場上看待,而是全面衡量,客觀對比,合理評價,才能在「心理失落」時正確地對待自己周圍的一切,獲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如有位老師說:「我真倒霉,從今年開始參加評課要現場寫教案,評高級的條件也比以前苛刻得多,而且又不能分配住房,不能補課,還要參加業務上的培訓……」這個老師的心裡一直有這樣解不開的結,如果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事物的發展趨勢,不斷地反省自己,與時俱進,那麼心理的疙瘩就會排除,這沉重的包袱就會慢慢地解開,得以健康的發展。 四、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關系。它是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狀態,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 人際關系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很大的影響。人際關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適應,以保證心理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適應,使人心情舒暢,工作關系團結協調,家庭和睦友好,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失調,引起消極的心理適應,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悶,工作關系緊張,這必將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和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教師之間客觀存在「你上我下」、「擇優上崗」、「優勝劣汰」的競爭的狀態,同事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教師之間如果建立融洽和諧的共事協作關系,不僅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促進彼此交往頻率提高,信息交流加快,而且也有助於優化育人的環境。因此教師要善於主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接受集體規范的約束。坦誠、豁達,真誠幫助別人,主動尋找與他人心靈溝通的紐帶,縮短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當與他人有矛盾時,學會設身處地的方式去體驗別人,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別人,避免出現判斷錯誤和不恰當的行為。只有在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才能。 五、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各中小學校可成立專門機構,聘請專業人員,採用通用的檢測量表或指標體系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驗,並依據保密原則建立檔案,使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選擇地調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師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壓」度。在客觀標準的形式下追求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精神世界。

㈦ 教育問題及對策

淺析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1)不容樂觀的現狀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幾年才引起重視的。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關注下,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設置了課程,培訓了師資,加強了管理,進行了督導。可以說,這項工作正逐步走向規范科學的發展軌道。但是,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一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呈現普遍性,其程度呈惡化趨勢。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初級中學。日前,我們在七至九年級的1000多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項心理問題的專項調查,結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高達100%,其中程度比較嚴重(已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的)佔3%。這些心理問題的表現症狀主要是自我封閉和自卑(25%)、焦慮甚至恐懼(20%)、膽怯(15%)、厭學(25%)、妒忌(10%)、敵視甚至仇恨(5%)等。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①因客觀原因(如家庭、出身、長相等)造成的自卑自棄心理;②因學習壓力等因素產生的倦怠心理;③因與他人(同學、家長、親友、老師等)的關系問題引發的逆反、對立、妒忌、敵視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導致的迷惘心理。對於上述心理問題,90%的學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學生表示平時能找到自己覺得有效的排遣辦法。

調查表明,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共性的問題,不再是局部的小問題,而是整體的大問題。這方面,學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觸。由於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復雜性,且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又很難找到切實有效的措施,學生的德育工作顯得更加艱難。令許多教師苦惱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而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因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通和矯正而暴發的惡性校園事件呈密集上升趨勢。如某校一初三學生因不滿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縱火以求解脫,造成了數萬元的經濟損失,並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學校得不到重視竟「自編自導」綁架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某校兩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因不滿老師的管教,竟密謀在學校開水瓮里投毒,幸好發現及時未產生惡劣後果,但其低齡化和惡性程度發人深省。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也引發了我們對於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力度不夠。

盡管現在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關注,但其重視程度與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還不完全匹配。社會對農村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仍然是教學質量,社會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的不少,但督導落實的辦法和措施還不得力,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與督查方案。

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應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學校仍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摸索,對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而,學校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被動。當問題發生了才引起重視,日常的教育工作還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與師資培訓力度還不能適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學生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來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農村家庭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圍不利學生的心理成長。我們在幾期家長培訓中作了調查,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的成績,其次是身體健康和安全問題,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擺在最關注的位置,高達75%的家長對學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學不了解、不關心,高達80%的家長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懂。這就很難保證每一個家庭能給學生一個有利於心理成長的家庭環境。

(2)必須正視的問題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與生俱來的,更不會是無中生有的。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往往來自其成長、教育環境中的諸多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找到症結及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社會環境問題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環境問題必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前,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社會問題比較多,有些消極的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心理壓抑之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嚴重的已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社會的主流人才觀與新課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學生在社會評價中屢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農村「留守孩子」的問題就是一個特殊的例證。

《中國教育報》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題為《誰來關愛「寂寞」的花朵》的記者調查中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報道和分析。文章說,根據湖北省教育廳在京山縣坪壩鎮對848名中小學生進行的隨機調查發現,「留守孩子」346人,占總數的40.8%;有嚴重違紀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佔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務工,83%與現在的監護人關系緊張,92%與父母每學期聯系不到5次,69%對學習成績無所謂,90%將來准備經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願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邊。文章還說,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作者認為,「留守孩子」現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可見,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復甦,但也同時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學生,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了教育的一個新的難題,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關注重視和加以解決。

2、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中小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發育不全,遠不能適應學生心理教育的嚴峻現實,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學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說得多,做得少。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學傾斜,忽視了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於指導、研究和教育。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的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並實施有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師資培訓問題

教師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體。但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在這方面起碼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現實中,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近幾年,農村學校引進人才的機制一直運行不暢,教師流失嚴重,現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於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由心理健康的教師來實施,而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也令人憂慮,這就更難保證教師可以科學地開展這項工作了。《北京晚報》報道說,「一項全國范圍內的教師心理調查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的教師有心理問題,7%的教師有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開始悄悄地逼近中國教師。北京市曾對500餘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於歡樂,70%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中普遍存在著煩燥、憂郁、易發火等不良情緒,一些教師因此對學生進行體罰,甚至出現過教師咬掉學生耳朵的事情。」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上述情況更為嚴重。北京市已在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列為了必修課程,而農村中小學教師尚未接受過這方面的全面而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4、家庭環境問題

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中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至少有三個不利於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學指導;二是學生大多在校寄宿,與家長溝通不夠,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天天加大,極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三是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家庭受到較大沖擊,問題家庭、特殊家庭數量增大,受害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大。

二、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出路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應在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協作下探索出科學的對策和有效的出路。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予以加強。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㈧ 淺談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現象及對策

內容摘要:現在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由當今的社會形式、家長的溺愛造成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現代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促進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小學生日常生活中,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要開展心理輔導;家園要密切配合,鞏固發展小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自我中心 自私利已 同情心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已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隨著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孩子們在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無限美麗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著心理健康的惡化。嚴實的鐵門使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的活動空間,電腦時代的到來,使部分孩子沉浸於虛擬的時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麥當勞」、「肯德基」潮湧而來,使孩子們越來越熱衷時毫無營養價值的速成食品。處於成長關鍵的小學生面臨著太多的壓力和太少的理解,他們被過早地烙上了社會的印跡,純朴、天真的心靈被抹上了一層陰影,一方面,他們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們又自卑、自戀、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當我們靜心審視這一切的時候,我們不禁發出陣陣的顫栗,做為未來主人的孩子們,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那日漸敏感的心在思考著什麼?如果,教育者還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數上,而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忽視其潛能的開發,忽視全面素質的培養,那麼我們給予孩子的將不是理智的愛。所以作為家長、教育者和每個小學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問題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及早發現不良心理,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育、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現象 (一)自我中心 現今獨生子女已是普遍,從當前獨生子女的現狀來看,幾乎都是家庭的寵兒,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全部精力供養起來的「小皇帝」。在嬌慣寵愛的家庭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都較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良性格。這種孩子因為驕橫任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受不得一點委屈、處處不能吃虧、事事需占上風、不尊重他人、無團結友愛精神,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所以在小夥伴中是不受歡迎的,長大了到社會上也是個孤家寡人,別人對他必然是疏而遠之,只能獨來獨往、難交親密友伴。 分析該學生就屬於典型的自我中心者,這種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會蒙閉孩子的雙眼,會讓孩子無法看得更遠,嚴重者會導致矛盾的惡化,具有攻擊性。 (二)自私利已 在現今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願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裡等著看別人的笑話。 六年級某位同學平時成績不錯,學習也很用功,可從不願幫助別人,老師有意安排他和一個成績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學習上能幫助後進生,可他總是敷衍了事,同學來問他題目,他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一次,同學打電話問他索要一些關於數學方面的復習題,可電話里他很乾脆地拒絕了他,說他要用。 分析該生的行為,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進步程,高度分工的時代不需要人們什麼都親自掌握,現代人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只有從內心深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學不願幫助別人,什麼也不願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願與他溝通,有什麼復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孔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於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可我們身邊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六年級的兩位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 二、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 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2、 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教師還得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二) 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心理問題及對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