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百分數
1、電視里的天氣預報節目中,都會報出當天晚上和明天白天的天氣狀況、降水概率等。如:今晚的降水概率是20%。
2、發布調查研究結果時對實驗對象宏觀的描述。如:某實驗得出結論,經常看簡訊的人智商會下降10%。
3、計算利息,稅款,利潤時使用。如:央行發布公告顯示,自10月24日起,將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0.25個百分點,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35%,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5%。
百分號的寫法注意:
%的0是左上右下,不能寫在一起。
百分數的讀法:
100%可以讀百分之百,也可以讀百分之一百。
32%:百分之三十二
50%:百分之五十
1%:百分之一
百分數的意義:
1、分母是100的分數叫做百分數。這種定義著眼於形式,把百分數作為分數的一種特殊形式。
2、表示一個數(比較數)是另一個數(標准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
3、著眼於應用,用來表示兩個數的比。所以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4、比較數÷標准數=分率(百分數),標准數×分率=比較數,比較數÷分率=標准數。
5、根據比較數、標准數、分率三者的關系,就可以解答許多與百分數有關的應用題。
2. 倫敦奧運會後,實驗小學舉辦了一次趣味競賽,參加比賽的學生中七分之一獲得一等獎,三分之一獲得二等獎,
3. 英國人有信仰佛教的嗎
黃果天: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第一期工作報告
作者:黃果天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 70 更新時間:2009-4-12
黃果天: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第一期工作報告
作者:黃果天
一、緣起
一九九四年七月六日,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政府對宗教教育的新政策,並刊登了當時的教育部長巴頓(John
Patten)、英國大主教凱瑞(Dr. George Carey)、與全英國教科書決策委員會主席戴爾林(Sir Ron
Dearing)三人的大幅照片,描述他們熱烈推動宗教教育的情形。新宗教教育政策規定英國公立或私立中小學生,由五歲到十六歲,至少必須研讀兩種宗教科目:即以基督教為必修科,另任選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中的任一種為選修。在中學會考時,宗教列入考試項目之一。當時並公布了全英國中小學校的宗教教科書及教學大綱與指南,其中也包括佛教教學大綱。宗教領袖呼籲各大宗教團體各盡所能,大力協助政府在各中小學推廣宗教教育,以促成此新宗教教育法之成功推廣。
二、惜緣
當時衍空法師與黃果天居士看見此消息後,都非常驚喜,佛教能在西方以基督為國教的英國,由政府立法,在全國的中小學校成為正修課程,是史無前例的。
三、行動
果天居士立即將此消息稟告凈空法師,並親自去美國達拉斯凈宗學會向法師報告。凈空法師聽後非常高興、贊嘆,並囑咐收集更多資料,作一詳細的報告。師父並說:「英國能將佛教教育列為全國中小學正修課,足見西方人對佛教價值之認同。此舉必將促使更多中國人反省,讓他們對佛教的價值有一個再認識的過程。這對未來的中國社會,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當時在倫敦,果天、謝果英、李果乘、楊果蘭、黃果玉、鄧德明、嘉儀、郝申士(Ken
Hudson)和Anita等佛弟子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非常興奮,踴躍參與。他們紛紛出謀獻策,探詢消息,收集數據,並籌劃如何協助政府當局,在各中小學校推動佛教教育之大志業,弘揚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在郝申士的介紹下,衍空法師和果天居士與郝申士三人一起拜會了韓利普先生(Patrick
Hannibal)。他負責肯特郡(Kent
County)地方教育局宗教教育,專門輔導宗教教學與訓導教師、加強宗教知識與技能、選擇教材等大任。得知我們的來意後,他非常高興,很誠懇地說:「因為佛教以緣起法、四聖諦為基石,符合當今科學,易為西方人接受;同時倡導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主張慈悲、忍辱、和平、非暴力,這正是西方社會急需的。佛教對提升社會道德,維護社會安定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地方教育局宗教組的各官員,尤其他本人,都非常樂意,並積極地促成佛教在每一中小學校成為正修科。可是由於英國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公開在各中小學推行佛教教育,困難頗多,諸如缺少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教材、課本;教師對佛教全無認識。尤其困難的是英國是傳統的基督教國家,這對推行佛教造成障礙,加上政府對宗教教育撥款之少,每年一學生只不過一英鎊而已。經費的使用,以基督教為優先,所以最後真正能用到佛教教育上的經費極微,如果得不到佛教界的資助與支持,就很難有效地在英國中小學推行佛教教育!
最後,他提供了許多有關政府當局新宗教教育政策之寶貴資料,及「肯特郡宗教教學大綱」(Kent County Agreed
Syllabus for Religious Ecation)。這些資料對我們推動佛教教育幫助極大。
自從新宗教教育政策立法以來,因缺乏增上緣,使得佛教教育在各中小學的推廣,一直無法落實。見到其它各大宗教紛紛在各地區推廣各自的宗教,我們倫敦的佛子都非常焦慮,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四、籌辦基金會
一九九五年九月,凈因法師來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果天居士便詳細告知在英國推廣佛教的機緣與難處。凈因法師了解情況後,立即建議組織志同道合的同修,一起磋商、策劃,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緣,創造條件,積極推動佛陀的教育事業。當時到會的有凈因法師、果天、李果乘、鄧德明、郝申士、謝果英、楊果蘭、Anita、黃果玉和嘉儀等居士,這就是第一屆籌備會議,日期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在會議上,凈因法師開示說:「目前政府制定的宗教教育法令,對西方工業發達的國家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創舉。這是佛教界的光榮,身為佛弟子,應把握此千載難逢的機緣。但因其涉及面之廣(全英國中小學校),時間之長(幾十年乃至百千萬年),影響之大(不僅英國,不久的將來,在世界各地,都將產生反響),任重而道遠。所以理應徵求各種佛教團體、高僧大德的意見,積極恭請志同道合的各界有識之士參與,群策群力,共同促成這個劃時代的佛教教育事業。各佛教團體參與的形式可有多種,辦法之一就是我們編好教材,然後求助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團體與個人,懇請他們隨緣助印佛教教科書,然後寄來英國,我們再統一分發給各中小學。」凈因法師的提議切實可行,給與會者莫大的信心與鼓舞。
當天議決事項:
1.宣傳
應將有關英國新宗教教育法令的一切資料與發展,向全世界佛教團體、高僧大德報告,並通過各地佛教通訊與雜志刊物報導此事。
2.定名
本會定名為「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
3.注冊
為事業的長遠性著想,應向政府申請注冊成為一免稅之慈善公益團體。
4.宗旨
促進與推廣佛教教育;協助、促進教育部與各中小學校選擇佛教為正修課程;編寫適當的教科書;免費提供教科書、參考書;培訓教師,使之具備佛教教學應有的常識和興趣。
五、發出報告
依照會議的決定,發函給海內外佛教團體、高僧大德及各佛教通訊刊物的情況如下:
(1)一九九六年正月以「英國將成為佛教沙漠中的綠洲」為題,發出報告約兩百份。
(2)專為本國發出英文報告兩百多份。
(3)一九九六年二月以「佛教將成為英國各中小學正修課」為題發出兩百多份。
六、回響
自發出報告後,陸續收到許多佛教團體、高僧大德的回響,認同此事業意義深遠,發心護持,並有許多素不相識的法師與居士,看了佛教刊物之報導,從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地區來信或寄匯票,以示支持。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中國大陸遠至黑龍江、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也有熱心的佛友來函,表示關心與支持。凈空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等都囑托執事法師來信表達關心與護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得知此消息後非常高興,欣然題寫「英國佛教教育基金會」會名,對日夜為本基金會操勞辛苦的工作人員來說,是一莫大的鼓勵與肯定。得到眾多熱烈的支持,使我們更為鼓舞,大家決心更踏實、更努力的在英國推行佛教教育。
七、編輯教科書
此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編輯適當如法的教科書,免費供應各中小學校。英國雖有很多高等學府,如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都可研讀佛學碩士、博士學位。高深的佛學理論書籍很普遍,可是適合中小學的佛學書籍與教科書則是真空。自政府新宗教教育政策公布後,雖有幾家教科書專門出版社,各有一兩本所謂的佛教教科書應市,經過我們檢閱後,全部都不如正法,不能採用。所以我們只好自己著手編輯。經過多次搜集與討論,還是不理想;後來征詢本國的教科書專家,結果仍不滿意。最後這重擔就落在凈因法師與郝申士兩人肩上。凈因法師是專來英國研讀佛學博士的,學業非常忙碌;而郝申士則是專業教師,並兼營商務,也忙碌異常。難得他兩人發慈悲心,不辭勞苦,為佛陀家業付出一切。
因為他們兩人對編輯教科書毫無經驗,為求內容如理如法,又要配合本國教科書的規格與標准,還得考慮小學及青少年學生的興趣,所以工作相當吃力與費時。他們四處征詢法師大德的意見,諸如本國名剎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Ven. Ajahnsumedho,倫敦佛寺(London Buddhist
Vihara)長老Ven. Dr. M. Vajiragnana及美國萬佛城佛教學校校長泰瑞.尼可森女士(Mrs.
Terri
Nicholson)等,得到了多方面的指示與寶貴的建議。經過了整年的努力,改了又改,終於完成了原稿。最難得的是,經營印刷業的鄧德明夫婦大力支持,不怕麻煩,從初稿至完稿,多次修改,印校樣(Printing
Proof),不但付出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亦花費了無數印工、紙張、金錢。他們非但毫無怨言,反而法喜充滿,更發心印製基金會所有的文件,如信箋,章程收據、會員申請表等等,分文不收,非常難得。
八、捐助與護持
在這里強調的是,雖然我們已發了數百份報告,並表達了求助的願望,但並未曾向外攀緣募款,募捐活動必須等到基金會正式注冊,成為一合法的慈善公益機構後才能開始。可是出乎我們預料之外,遠在新加坡的許國卿居士,在佛教刊物《法音》上看到我們的報告,竟然寄來五百英鎊,作為印製教科書之用,並且表示,希望他區區之數的捐款,能給我們增添信心。這是本會收到的第一筆捐款。第二筆善款來自馬來西亞的王美莉居士,她以兒子的名義,寄來二千五百英鎊。接著新加坡的金果琴居士寄來三千英鎊,馬來西亞林仲箎夫婦合家寄來一千英鎊,他們的義舉真是功德無量。
至今所收到捐款共有三萬多英鎊,其中李果乘、果蘭夫婦捐款五千英鎊;黃果玉居士用她家人的名義,捐出三千八百英鎊(她的捐款來自從她多年來極有限的儲蓄)。黃果天、果英夫婦也捐出一萬英鎊。自願發心捐款者很多,不能盡列。
九、助印
今年六月廿六日,果天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有緣在Buddhist Vihara拜見Ven. Dr. K. Sri
Dhammananda長老,報告我們在英國免費供應各中小學佛教教科書,以推行佛教教育,長老還未聽完我們的報告,便贊嘆不已,當下答應印贈六萬本教科書。這正是凈因法師所預期的結果。
十、心願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度化眾生是沒有國界、種族之分的。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受到佛法的滋潤,世界大同、和平無爭將指日可待。
佛法傳入歐美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且多為西藏密宗,與斯里蘭卡、泰國等上座部佛教。因為多用英文為弘法語言,弘法對象多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西方人,以修持禪定為主,普通市民很少。
中國大乘佛教傳入西方國家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很多國家也紛紛建起了金碧輝煌的寺院,如英國也有兩所規模較大的寺院(倫敦佛光寺和伯明翰法雨寺),但終因受言語之限制,弘法對象多為華僑,直到現在,中國佛教在西方的影響仍很微弱。今天英國政府敞開了中小學的大門,歡迎我們向天真無瑕的兒童與青少年傳播佛陀智慧的種子。可以預料,一、二十年後,這些學生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活躍在社會各階層。希望他們受到佛陀慈光加被,個個一心向善,造福人類,使社會安寧、人民安樂。正如《無量壽經》所說「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如此影響鄰國,而擴展至西方各國,與東方文化同流,則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可期也!這應是每一個佛弟子的大願!
4. 亞米契斯的全名是什麼啊
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義大利小說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
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出生於義大利。他在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區的庫涅奧城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時的義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內正醞釀著愛國主義,這股風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二十歲時他從軍校畢業,加入軍隊,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義大利軍旅生活》。埃得蒙多·德·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小鎮,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產作家,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他夭志從軍,力爭取祖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斗,曾參加一八六六年解放義大利的戰斗。後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斗的義大利》的特派記者。他寫了不少通迅、報道和短篇小說,把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義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復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二十二歲那年,他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就是這段難忘的生活的結晶,而膾灸人口的小說《卡爾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贏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埃得蒙多德 亞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生於義大利。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由此出名。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峰。 《愛的教育》一書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N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二十歲時他從軍校畢業,加入軍隊,開始寫一些具有愛國風味的短篇故事,並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義大利軍旅生活》。退役後擔任軍事刊物的記者,發表特寫、報道、短篇小說,1866年匯集為《軍營生活》出版。曾周遊世界各國,撰寫了許多游記,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1872)、《倫敦游記》(1874)、《摩洛哥》(1876)、《巴黎游記》(1879),以明快、新穎的筆觸,記敘各國的風土人情,同時貫串了作者向義大利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宗旨。他是博愛主義者。他的許多作品,如:《朋友們》(1883)、《在海洋上》(1889), 特別是描寫少年生活的特寫集 《心》(通常翻譯為《愛的教育》;其中每月故事——小抄寫員已錄入小學課本中,供學生學習。1886)以真摯、火熱的心,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窮困的生活和淳厚、樸直、友愛的品德,同時提倡諒解、 博愛的精神,以實現各階級感情的融合,地位的平等。他接近社會主義運動後,把社會主義思想同博愛精神融為一體,寫了長篇小說《一個教師的小說》(1890)、短篇小說集:《學校和家庭之間》(1892),提倡平民教育,企圖以此協調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關系。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五月一日》作於1889年,生前一直不願公開發表,直到1980年始出版。它通過一個教授的坎坷際遇,反映19世紀末知識分子對社會前途的探索和義大利社會主義運動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