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獅市實驗小學的辦學歷史
1952年,愛群小學、鼎新小學又並入,並改名石獅小學,屬民辦公助性質。1954年,學區建制後,學校收歸公辦,改名石獅中心小學,。1961年,被列為全省首批重點小學之一,又改稱石獅小學。
1979年,恢復學區建制時,又復名石獅中心小學。
1909年2月,牧師許錫慧由晉江金井來到石獅籌辦教會學校,推行新學,得到新華鄉人的大力支持,故在新華禮拜堂內創辦了石獅鎮境內第一所新式學堂———育齡小學。
1914年,在教堂後又開辦了「毓英女學」,專門招收女孩入學,平時分開教學,逢有集會、活動時,則合二為一。1922年,泉州基督教會也在新華創辦了「培元小學」,至1933年,兩校與培元小學合並,改名為「培元第四分校」,校址遷至新華路尾新教學樓內(原實驗小學老師宿舍,現已拆除,改為綠地)。
1932年,在石獅旅菲益群社社長葉秀星及田文真先生的倡議下,在新華又興辦「新華小學」。
到1935年,新華小學改名為「益群小學」,定校址為新華菜市場(今三落埕)。
1943年,益群小學與大侖青山小學合並為「自強中心國民學校」,總校設於原益群小學校內,李賢起曾任校長。
1972年再次復名為「石獅學校新華小學」。
1988年10月,石獅撤鎮建市,實驗小學也迎來了大跨越大發展的新時期。11月23日,市委市政府下文將「石獅中心小學」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貳』 石獅市實驗小學的簡介
1952年,愛群小學、鼎新小學又並入,並改名石獅小學,屬民辦公助性質。1954年,學區建制後,學校收歸公辦,改名石獅中心小學,&127;學生720人,教師64人。1961年,學生增至1600人,教師增至64人,被列為全省首批重點小學之一,又改稱石獅小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先後易名紅陽小學、石獅學校三連、新華小學。
1979年,恢復學區建制時,又復名石獅中心小學。
石獅建市後,學校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前身---育齡小學
石獅新華地處交通要道,地靈人傑,民風淳樸,自隋唐以來,新華就已創立私塾,文化繁榮,經濟發達。
1909年2月,牧師許錫慧由晉江金井來到石獅籌辦教會學校,推行新學,得到新華鄉人的大力支持,故在新華禮拜堂內創辦了石獅鎮境內第一所新式學堂———育齡小學。雖當時僅有7名學生,但卻在石獅開了新式學校之先河。後來,學生不斷增多,鄰近的大侖、容卿、寬仁等村鎮也紛紛把子女送到這里上學。1914年,在教堂後又開辦了「毓英女學」,專門招收女孩入學,平時分開教學,逢有集會、活動時,則合二為一。1922年,泉州基督教會也在新華創辦了「培元小學」,至1933年,兩校與培元小學合並,改名為「培元第四分校」,校址遷至新華路尾新教學樓內(原實驗小學老師宿舍,現已拆除,改為綠地)。後因抗戰爆發,為躲避戰火,各地培元分校紛紛遷往永春蓬壺,育齡小學乃恢復原名,堅持在新華辦學,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後,才改名為「石獅小學」。
自育齡小學創辦之後,當地有識之士深感振興教育、普及文化的重要性,辦學熱潮方興未艾。1932年,在石獅旅菲益群社社長葉秀星及田文真先生的倡議下,在新華又興辦「新華小學」,當時辦學經費無著落、校舍設備缺乏,校長蔡懸圃與蔡天從、蔡友全等人一道克服困難,勉強維持。到1935年,新華小學改名為「益群小學」,定校址為新華菜市場(今三落埕),並成立校董會,公推蔡賢貼為董事長,正式任命蔡懸圃為校長,蔡友全為教導主任。校董會每年撥款四百元作為辦學經費,至1938年,學生已達500多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僑匯中斷,學校辦學經費困難,校長蔡懸圃三年不支分文工資,校董姜玉棟還動員其四個弟弟到學校義務任教,泉州黎明學校蔡婉玲等學生也先後來校義務教學。1943年,益群小學與大侖青山小學合並為「自強中心國民學校」,總校設於原益群小學校內,李賢起曾任校長。抗戰勝利後,因校址要改辦石光中學,自強中心國民學校撤並,原益群小學學生大都轉入育齡小學繼續就學。 隨著益群小學的並入,育齡小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壯大,辦學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學校聲名鵲起,成為石獅境內的首選名校,周邊群眾紛紛把子女送到育齡小學學習。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育齡小學的創辦和發展,為新華乃至周邊地區的子女得以教化、文化得以傳承、科學得以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創造輝煌業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育齡小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1952年,育齡小學與愛群小學、鼎新小學合並為「石獅小學」,校址仍設在育齡小學原址上(新華路尾教學樓,現已開辟為綠地),當時為私立公助的性質。
1954年,石獅小學改為公辦,再次改名為「石獅中心小學」,此時有學生700多人,教師40多人,除開展本校教學活動外,還承擔了組織開展石獅鎮各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任務。 1960年,學校「紅領巾藝術團」光榮晉京,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業余文藝匯演,受到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年,學校被授予「全國兒童工作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1962年,學校被省教育廳列為首批要辦好的重點小學,並改名為「石獅小學」,不再負擔全鎮小學的組織和管理。 文革十年,石獅小學也未能倖免,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學校被迫停課,財產、資料損失殆盡,直至1970年才得以復課,成為「石獅學校」第三連。1972年再次復名為「石獅學校新華小學」。 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石獅鎮成立了石獅鎮學區,新華小學恢復「石獅中心小學」的校名。學校針對石獅僑鄉的特點,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扎實抓好課堂教學活動,辦學質量得到了各級政府、市民的充分肯定,一大批老師和學生分別獲省部級的表彰。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紅花集體」、「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大隊」、「省教育先進集體」,1988年再次被省教委列為省35所辦學有特色的學校,校長許建良被評為省勞動模範。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教育等42家媒體先後報道宣傳過學校的事跡。1982年,全國總工會把學校定為「工作聯絡點」。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鄧力群同志曾蒞校視察,並欣然題詞。 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原有的校舍已滿足不了教學的需求,從1982年起,省地市各級部門撥款資助建校,新華無償劃撥土地,各界鄉賢紛紛慷慨解囊,在建校領導組的運作下,共籌資125多萬元興建一棟建築面積達3236平方米、共28間教室的教學樓。企業家蔡宗彪、蔡天生、蔡自然、蔡宗程賢昆仲秉先父遺願,捐資20萬元興建「敦榮樓」一棟,鄉賢蔡友城、蔡經謙父子捐款3萬元興建校門———尊師門。隨後,學校又先後建起了第二教學樓和圍牆,學校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校園,為學校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面和諧發展1988年10月,石獅撤鎮建市,實驗小學也迎來了大跨越大發展的新時期。11月23日,市委市政府下文將「石獅中心小學」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1989年10月,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建校80周年慶祝活動,旅菲新華同鄉會組團回鄉參加慶典活動,並向學校贈送了一大批教學設備。
從1989年到1994年,學校在我市率先制定了《石獅市實驗小學內部管理實施方案》,實施了「年段長制」、「校結構工資制」和「教師崗位責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學常規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有了穩步的提高,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畢業班質量評比,連續五屆名列全市第一。學校再次被授予省「紅旗大隊」,校刊《幼芽隊訊》獲全國牆報設計競賽佳作獎,原全國教育工會主席方明同志來校考察並為學校題寫校名。1994年,學校被授予「省文明學校」。
1995年起,學校學生數逐年增多,到1997年,學生數達到最高峰的3050名。學校提出「嚴謹治校、發展特色、全面提高、爭創一流」的辦學目標,積極開展達標示範校的創建活動,先後投入400多萬元建起辦公樓、學生食堂樓,鋪設60米塑膠跑道,建起雙向閉路電視教學系統,按國家一級標准添置教學設備。2000年,企業家蔡敦歲、蔡經評先生聯合捐資20萬元為學校建造一條60米長的「文化畫廊」。2001年3月,經省教育廳檢查驗收,實驗小學成為石獅市唯一一所省級「示範小學」。這期間,學校還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手拉手』聯誼學校」、省「先進教工之家」,學校黨支部被評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進入新世紀,學校樹立「一切為了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常規管理,培育校園文化,突顯辦學特色,促進內涵發展,充分發揮學校課改和實驗的示範輻射作用。作為「省級課程改革基地校」,學校積極投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認真探索,大膽實踐,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科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方式,成績喜人。2004年2月經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評估驗收,被授予省首批「福建省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2004年10月,被評為「福建省課程改革實驗先進集體」。此外,學校還獲「泉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示範校」、「泉州市文明學校」、「泉州市綠色學校」、「泉州市體育傳統項目(籃球)校」。 百年校慶2009年,石獅市第一實驗小學迎來建校100周年,實驗小學一直秉著「普及科學文化、樹德育人」的理念,百年奮戰櫛風沐雨,雖幾度易名,歷盡滄桑,卻春華秋實,桃李滿天下。市實驗小學的百年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石獅教育的發展史。
『叄』 石獅市實驗小學到民生街多少千米
6分鍾 約1.5公里 | 1個紅綠燈 | 暢通
打車約9元
石獅市實驗小學
新華路
554米
群英北路
161米
農貿路
517米
民生路
272米
民生路
『肆』 石獅的小學有哪些
1、石獅市實驗小學
石獅市實驗小學前身為基督教會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的毓齡小學。校址設在現市區新華禮拜堂內。
民國21年改為泉州培元中學第四分校,&127;分初中、完小二部,學生250人,教師10人,校址遷至新華路尾。抗日戰爭爆發後,泉州培元中學內遷,遂與該校脫鉤,復名毓齡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後,益群小學(原新華小學)並入毓齡小學。
2、石獅市第二實驗小學
石獅市第二實驗小學創建於1995年秋季,學校地處石獅市南環路中段的獅子山下,校園佔地20畝,學校建有教學樓、綜合樓、教師宿舍樓3幢,現有40個教學班,教職工125名,學生2390名。
3、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
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前身為石獅市曾坑小學,該學校創辦於2002年9月。校園佔地18畝,建築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
學校現有37個教學班,學生1885人,擁有200M塑膠跑道、人造草運動場、塑膠籃球場、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電教室、多功能舞蹈排練廳、語音室、音樂室、美術室、書法室、圖書室、閱覽室、自然實驗室、勞技室.烹飪專用教室等專用教室,設備先進,功能齊全。
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辦特色學校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學校擁有一直高素質的教室隊伍。首任校長董永貴為全國優秀教師。專任教師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70%,有全國省市各級優秀教師28人,佔47%。教師群體積極向上,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立志創業。
4、石獅市中英文實驗學校
石獅市中英文實驗學校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於2002年5月正式成立。這是一所由愛國僑領、香港知名人士投資創辦的非營利性的全日制民辦學校,是廈門雙十中學的合作校,也是石獅一中和石獅第二實小的聯辦校。
5、石獅市寬仁小學
1910年創辦石獅公立小學,歷命為愛群小學、石獅鎮中心學校、石獅小學、石獅學校、寬仁華僑小學、1972年更名為寬仁小學,分設在愛群小學、聚仁路的舊商會、義樓宮、布墟街等處辦班,1980年建成新校舍,2005年進行改擴建,2011年搬進新校舍的第一棟教學樓,並繼續二期工程的建設,預期2015年全部完工。
『伍』 石獅市第六實驗小學校長是誰
2013年度豐澤區共公開招聘小學幼兒園新任教師55人,其中:(一)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8人(小學語文1人、小學數學1人、小學心理健康1人、小學科學1人、小學音樂(管樂)1人、小學美術(書法)1人、小學英語1人、小學體育1人)。(二)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3人(小學美術(書法)1人、小學心理健康1人、小學體育1人)。(三)豐澤區第六中心小學及其所屬小學8人(小學語文2人、小學數學2人、小學科學1人、小學音樂1人、小學美術1人、小學信息技術1人)。(四)豐澤區實驗小學8人(小學語文1人、小學體育3人、小學綜合實踐1人、小學科學2人、小學英語1人)。(五)豐澤區屬公辦幼兒園幼兒教師28人。詳細介紹:
『陸』 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的十周年校慶
2013年,石獅第三實驗小學迎來她十周歲的生日,那時候三小的學子以他們精彩的演出,優秀的成績,回報了他們的母校。
『柒』 石獅第五實驗小學
石獅市實驗小學前身為基督教會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的毓齡小學。
校址設在現市區新華禮拜堂內。民國21年改為泉州培元中學第四分校,&127;分初中、完小二部,學生250人,教師10人,校址遷至新華路尾。抗日戰爭爆發後,泉州培元中學內遷,遂與該校脫鉤,復名毓齡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後,益群小學(原新華小學)並入毓齡小學。
1952年,愛群小學、鼎新小學又並入,並改名石獅小學,屬民辦公助性質。1954年,學區建制後,學校收歸公辦,改名石獅中心小學,&127;學生720人,教師64人。1961年,學生增至1600人,教師增至64人,被列為全省首批重點小學之一,又改稱石獅小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先後易名紅陽小學、石獅學校三連、新華小學。
1979年,恢復學區建制時,又復名石獅中心小學。
石獅建市後,學校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前身---育齡小學
石獅新華地處交通要道,地靈人傑,民風淳樸,自隋唐以來,新華就已創立私塾,文化繁榮,經濟發達。
1909年2月,牧師許錫慧由晉江金井來到石獅籌辦教會學校,推行新學,得到新華鄉人的大力支持,故在新華禮拜堂內創辦了石獅鎮境內第一所新式學堂———育齡小學。雖當時僅有7名學生,但卻在石獅開了新式學校之先河。後來,學生不斷增多,鄰近的大侖、容卿、寬仁等村鎮也紛紛把子女送到這里上學。1914年,在教堂後又開辦了「毓英女學」,專門招收女孩入學,平時分開教學,逢有集會、活動時,則合二為一。1922年,泉州基督教會也在新華創辦了「培元小學」,至1933年,兩校與培元小學合並,改名為「培元第四分校」,校址遷至新華路尾新教學樓內(原實驗小學老師宿舍,現已拆除,改為綠地)。後因抗戰爆發,為躲避戰火,各地培元分校紛紛遷往永春蓬壺,育齡小學乃恢復原名,堅持在新華辦學,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後,才改名為「石獅小學」。
『捌』 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校長是誰
校長姓董 名永貴 我們叫他董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