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

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

發布時間:2020-12-18 02:29:51

⑴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


【摘要】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數學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是傳播文化和培養素質。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採取如下策略: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進行愉悅的人文互動。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人文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育應重視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大力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以使學生形成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本文就數學教育中如何培養人文精神的策略做一探討。


一、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1)建立真誠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來參與其中,從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一個學生如果感到課堂氣氛是自由和隨意的,他就會覺得很有安全感,會心情舒暢,就會按自己選定的目標不斷進取。(2)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師要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善於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對學生有缺點的回答要在肯定學生部分回答正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從而使學生在心裡肯定自己。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把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當作最終的教育目標,讓學生記概念、定律、法則、公式等,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思維、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態度等。錢學森曾說:「科學與人文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科學應與人文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數學教學。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的課堂練習時,有這樣一道題:把下面的偶數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8=()+(),10=()+(),12=()+()……當學生解答完之後,我追問:「是不是所有的偶數(除了2和4以外)都能寫成兩個質數和的形式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例舉很多,我都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接著,我告訴學生:「每一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這就是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有人稱它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這方面的工作處於領先水平,同學們要以陳景潤為榜樣,勇於攀登數學高峰。」這樣簡單的幾句話,使學生深受啟發,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與現實,知識與精神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的人文價值,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意識。


三、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


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適時適當地介紹古代、近代、現代人類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時地將具有時代氣息的數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作為學習的材料,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使學生在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關注自我生存,關注自然和社會,關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例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我播放了動畫故事(七巧板的由來):宋朝有個叫黃伯恩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成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邊形,6人拼成六邊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良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進成只有七塊板,由它拼圖,演變成了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還給它起了個神奇的名字叫「東方魔板」。此故事貼近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知道了七巧板的來歷,了解了七巧板從生活中來,而且激發了學生對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作進一步探究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和創新能力。


四、進行愉悅的人文互動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真正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學會尊重,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學會助人。教師要善於運用課堂上的閃光點,有機地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例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老師首先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去調查,要求算出調查的數據的平均數。可以走下位置自由討論、調查。題目要求出示後,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學生紛紛走下位置找同學來調查數據,神情專注而興奮。過了幾分鍾,全班交流。這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民主和諧、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人文環境,解放了學生的嘴巴,解放了學生的頭腦,體現了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激發了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再次證明了「頭腦不是一個等待填充的窗口,而是一枝等待燃燒的火把。」相信學生在這種充滿人文性的數學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還學會了怎樣做人。


李冠華

⑵ 如何在小學美術學科中培養人文素養

一、創設人文環境,營造人文氛圍
1、創設美的教室環境,營造學美的藝術氛圍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富有創意的教室布置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美術教室應突出「美」字。這種「美」是一種脫俗美、個性的美,讓學生走進教室,彷彿走進了藝術殿堂,可以在教室的牆上張貼一些優秀兒童繪畫作品,在教室的窗檯上或牆上放置一些精美的手工作品,如泥塑、壁掛、面具、臉譜等。通過欣賞一些想像豐富的兒童作品,引發聯想,突破創作思維的狹窄性,牽引想像,大膽表現。還可以貼上一些中、西方大師不同風格的畫,如西方大師畢加索、馬蒂斯、米羅、夏加爾、莫奈等,中國名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不同風格的畫,使學生置於良好的創藝術環境中,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美興趣,培養愛美創美意識。
2、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情緒對於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緊張,則思維受壓抑,情緒低落,心情煩悶,則思路阻塞,難以發揮創造潛能;而良好的心境,則思路開闊敏捷。教師要拋棄師道尊嚴,放下架子,把課堂變成學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課堂教學講民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要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動手、動口、動腦,調動起所有的感官,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保持愉快、輕松的心境。在教學中,教師切忌動輒訓斥學生,而必須對學生和顏悅色,用情緒來感染,對學生所畫的畫,要用鼓勵的目光相迎,以親切的笑臉相待。由於為學生營造了「心靈自由」的空間,他們在輕松、無拘束、少規矩的氛圍中,大膽想像,無拘無束畫自己所想的,並爭先恐後地給老師看,有的還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訴老師。教師應多一些點頭和微笑,尊重學生個性,學生心有所思,就會自覺運用繪畫語言表現出來。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保護學生的創造渴求,敢於發表見解,才能為創造思維的激發和培養打好基礎。
二、依託教材內容,提煉人文素養
1、挖掘教材內容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作為美術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因素,採取有效的人文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桌子和椅子的設計》、《想像中的機器人》、《各種各樣的門》等設計課,適當從作品的意境、形式、美感等方面增加難度,不僅僅是對學生技能、技巧的一種鍛煉,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刻苦鑽研、鍥而不舍的精神,促進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家鄉的果樹》、《神氣和大公雞》、《各種各樣的樹》、《樹和小鳥》、《昆蟲》等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對自然資源的愛護珍惜:《想像中的船》、《我心中的少年宮》、《高大的樓房》可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畫素描時,通過嚴格要求學生養成先觀察好、再動筆,先打好輪廓,再塗色調,最後進行整體調整的習作程度,不僅可以提高作業質量,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有條有理、嚴謹治學的學風等等。
美術教材處處蘊含著人文精神。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充分挖掘人文因素,把每一課時的人文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奠定培養基石。
2、增強欣賞教學
欣賞是每堂繪畫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多看多欣賞不同畫種的美術作品,可以學到更多的構圖知識、繪畫用色方法和繪畫技能,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而古今中外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藝術實踐的傑出成就,其間容納了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所以對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習,體驗其間種種可言傳或不可言傳的精神內涵,既豐富了生活積累,充實精神世界,也對提高文化素質和審美修養、完善其品性人格促進形成基本的道德、價值原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充分利用這塊瑰寶,採用人文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是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舉不勝舉,而繪畫課以繪畫為主,欣賞只有短短的幾分鍾,所以我把課前的五分鍾唱歌改為欣賞,讓學生超越時空的界線,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遨遊,獲得多元化文化,陶治審美情操。如上《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一課時,我把表現茫茫大漠中宏偉壯觀的金字塔,表現在逶逶延延地盤踞在崇山峻嶺之間巍峨巨龍的萬里長城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都從心底里發出贊嘆人類的古代文明:「我們的祖國真雄偉!」「古代勞動人民真偉大!」這單純的雄渾的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之動搖的壯闊的美,使學生得到刻骨銘心的感化和體驗,產生審美心裡效應,從而陶冶情趣,凈化心靈。
3、調整教學內容序列
要立足於知識經濟時代,除了有廣闊的視野、博大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外,還應具備隨機應變、綜合應用的能力。身為教書育人的我們,應從小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原先特別強調的從低——中——高年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原則,應有所突破,有序、無序的教與學應有機結合、相補相存。按常規四年級才初步學習體積、空間,面對剛入學的孩子講訴透視和空間,也能使兒童有空間知覺。在實踐中,我通過適當的啟發和直觀引導,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畫出了三個面以上的物體。又如色彩是三年級所學知識,但我在二年級就開始滲透,根據二年級孩子的水平,我先演示色彩的來源,陽光與色彩的關系,然後通過范畫讓學生識別對比色、同類色、冷調子、暖調子,同時告訴孩子用蠟筆、油粉筆、水彩筆等塗色技巧和三元色相互重疊所產生的效果,結果學生感到很新奇,也很感興趣,課後紛紛嘗試繪畫,而理解過程也不差於成人。如畫《想像中的太陽》一課時,有一位小朋友用藍色太陽代表夏季,當我問他為什麼時,他說老師說過藍色是冷調子,能給人帶來涼意。這足以證明教學內容順序的調整,讓兒童 「放膽畫」——大膽運用所學知識隨意畫各自認為喜歡的人和事。能促使兒童創新意識、綜合應用意識快速形成,並養成敢於大膽表現的習慣。
三、開放教學內容,培養人文素養
語文、數學、自然、音樂、科學等學科本身蘊含人文教育功能,如數學能提升自己認識和改造客觀事件的能力;音樂能給以努力奮斗、克服困難的力量等。挖掘各學科的人文資源,研究和把握學科之間知識技能的遷移和橫向聯系,利用各科感覺的相互溝通,發展兒童的知覺能力,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升華。
1、溝通語文學科,提高文化修養。
高爾基說:「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在美術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讀一些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童話、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會讀、會背、把優美的詩句融化在自己的大腦中,有朝一日和自己創作的畫結合起來,創作靈感便一呼而出,所產生的藝術形象就非常感人,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如在美術課上講了丹麥童話家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後,畫《想像中的太陽》一課時,一位同學把童話故事與太陽相結合創作了《把溫暖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畫面上太陽姑娘甩著小辮子,手裡拿著小太陽和太陽餅,送給由白雲托到天空中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幅畫充分表達了一個小學生對童話中賣火柴小女孩的同情和要為他獻愛心的美好願望。後來又朗讀了著名小詩人劉倩倩寫的《你別問我這是為什麼?》。這首對小女孩充滿同情和愛心的詩句,使小學生受感動,在他們中間產生極大的影響,也躍躍欲試為自己畫的畫寫兒歌。有一位小學生在畫《海底世界》時作了一首小詩:
藍藍的海洋,
神秘的海底,
我願變成美人魚,
永遠生活在那裡。
除此,我還鼓勵引導學生畫日記畫,成語畫。
2、溝通科學學科,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熱愛科學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在現代化社會中生存發展,沒有一定的科學素質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我充分挖掘美術與科學互通的內容在讓學生了解一定科學知識和科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手套設計》、《想像中的機器人》、《太空旅行》、《桌子、椅子設計》、《想像中的船》等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如教學六年級《想像中的機器人》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目前機器人製造的狀況,掌握有關圖書資料(目的了解科學,探索科學),開課時先欣賞國際機器人博覽會中一個個設計精美的機器人,並聽這些機器人對自己獨特之處的介紹(課件製作),然後讓學生自由組成幾個集團公司展開討論;你認為現代人需要何種機器人?再傳授設計方法,最後小組合作創作。通過對目前機器人製造狀況的了解,再從大量的動、植物自然景觀,到飛機、汽車等人造物體,甚至許多卡通形象,給學生以無限的想像空間,從而一個個既具有一定科學原理,又別具匠心的作品躍然紙上。
3、溝通自然和現實生活,培養熱愛生活、自然的情感,提高審美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倡「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美在生活中,美在自然里」的活教育思想,我國地域廣闊,山河秀美,民俗民間和傳統文化藝術廣博多彩,根據教學計劃目的的利用一個塊時間,帶領學生探尋名山大川,或走訪人文景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捕捉自然中美的情趣,識別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引導他們用心盡情體會,用筆盡情描繪。這不僅僅訓練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更主要的是學生獲得自然界「美」的啟迪,用真實的情感去體驗生活自然的美感,陶冶情操,學慣用真情去表達和創造美的樂趣,同時可引發學生愛家鄉、家祖國的思想及對人類偉大藝術成就的贊嘆之情。
如在教學第二冊《昆蟲》一課時,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外尋找觀察昆蟲。結果課堂效果非同凡想,小學生不但了解了各種昆蟲的形狀、顏色,畫時得心應手,而且還爭先恐後地把自己在觀察中的心得體會講給大家聽,有的學生說:「小蜜蜂非常勤勞,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不知疲倦地採集花粉,為我們人類釀造出最甜的蜜來。」又有的說:「在昆蟲世界裡,有益蟲,也有害蟲,像蒼蠅、蚊子,它們是傷害我們身體健康的害蟲,小蜜蜂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這一美一丑的對比,強化學生對事物感情認識,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中美的事物。在畫第二課《象想中的昆蟲》一課時,這位小學生還把小蜜蜂想像成可愛的小姑娘,他們穿著花衣裳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採集花粉。從欣賞生活中蜜蜂採花粉的情景,到學生聯想到把昆蟲擬人化的過程,是對美好生活的再創造,他們所創造的作品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這不正是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敢於創造美好未來的體顯嗎?
四、注重教學技巧,發展人文養養
1、啟發誘導,自主探究。
人的本質是主體、能動的,學生是認識、實踐、發展的主體,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自身的積極性。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為人們發展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創造意識提供了社會條件,也為個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小學教育要培養的是將來能適應社會的人。因此,「促進自主」,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自變數」之一。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抓住各種有利時機、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作為美術教師的根本責任。可通過課堂表演、音樂播放、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和讓學生主動尋求答案等形式,誘發學生自主探究。比如在教學《美麗的花邊》時,引導學生欣賞花邊、動手將單獨紋樣排列組合成多種花邊後得出:「將單獨紋樣按二方連續的規律排列組合成花邊。」然後啟發誘導:「將單獨紋樣排列組合成花邊,還有哪些方法?」讓學生再次利用課前用紙板剪制的單獨紋樣進行排列組合,讓學生去自主發現,積極探究新花邊圖案的構成知識。學生動腦動手探尋出的花邊排列樣式與教材中相比更為豐富,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2、集體創作,促進協作。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同時也需要人們進行廣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合作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集體創作完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這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會形成一種新型的關系,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氣氛之中,兒童的個性會得到充分地發揮,創造性會得到激發,當作品完成之後,他們會因創作的成功而增加集體的榮譽感。而且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體觀念的建立,合作態度的培養等有著積極的意義,現代社會需要培養具有廣泛合作態度的下一代。
如在教學《太空旅行》一課時,我通過「聽」音樂,創設一種輕松的氣氛,把個人創作與集體創作結合起來,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利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掛圖,要求學生每人畫出一架自己乘坐的與眾不同、新穎的太空飛船或飛碟;然後剪下,粘貼到大張太空背景圖中,讓學生在這一特定的情境中,愉悅地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創造的動力;最後要求學生們為集體創作的作品命名,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有的說叫「熱鬧的太空」,有的說叫「各種各樣的飛船」這樣,通過個人創作與集體創作相結合的方法,寓教於樂,真正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達到了發展智力,培養創造力的目的,同時也增強了團隊協作的精神。
3、分層指導,展示個性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與特長,每一個孩子都潛藏著許多「閃光點」。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個體差異,分層對待,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具體操作時應做到:1、對每一位學生都要認真細致地調查了解,對其個體差異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對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2、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實施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自我並獲得成功喜悅的機會,讓後進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3、加強個別輔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五、改革教學評價,提升人文素養
1、教師摒棄功利色彩,合理評價
兒童美術教育的價值在與素質教育而不是專業,因此兒童畫創作不要用成人的創作規律去要求學生,什麼主題、構思、表現手段、繪畫語言等,不要過多的講解,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產生一種懼怕感,要鼓勵學生大膽去畫,甚至是隨意的塗鴉,也不要輕易批評指責,這對畫好與畫壞並不重要,讓學生克服「不會畫」的畏難情緒,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有勇氣和信心去完成作業,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情感,從而培養自信心、自我表現能力。在教學二年級《想像中的太陽》一課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童話故事,然後讓他們根據故事自由發揮,畫出故事情節及添加適當背景,交上來的作業中有一幅畫引起我的注意,這幅畫畫面用筆稚拙、隨意、有點粗糙,也無「技巧」可言,更無任何背景,但他畫了四個太陽——分別為綠、藍、紅、黃的太陽,用筆大膽,色彩豐富,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請小畫者自己上講台來給大家講解他的答案令我驚詫,四個太陽分別代表四季的陽光:綠太陽是春天的太陽,綠色陽光催的大地吐綠萬物復甦,藍太陽代表夏季,因為老師說過藍色是冷色調,能給人帶來涼意,而黃色當然是收獲的金黃的秋天,最後他希望冬天的太陽是紅彤彤的,照得大家曖洋洋。我除了給他的造新思維給以大大贊揚,給他的畫打上的高分之外,還鼓勵其它同學向他學習這種敢於自我表現的精神。這位同學充滿成功感,自豪感,從此酷愛畫畫。在2001年全國少兒書畫比賽中,她畫的《筷子樹》獲銅獎。
2、學生參與評價,培養管理、交往、合作的能力。
如果說教師的表揚與鼓勵是學習過程的一種及時評價,那麼,學生參與評比記錄則是對學習過程更具體、更細致的評價。我在美術課上常採取小組合作、對手互評和自我評價等形式,由選定的組長記錄每次評論結果。每個學生都有一本小檔案,評比的內容包括基本知識、技能方面的,如對同學作業的技巧、想像方面的看法等,也包括當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如:是否按時上課,課堂紀律,完成作業的態度,愛護公物方面,保持室內整潔,文明禮貌等。這樣的評價能培養學生善於管理、交往、合作的能力,以適應當今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引導使用不同繪畫材料,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個性。

⑶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中國式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國。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需要我們子孫給與繼承,更需要我們發揚光大。尤其是當前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被格外關注。為此,我們語文教師應通過語文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只有通過小學語文教師的內涵熏陶,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教育本質。人文素養是精神素養的有效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過小學語文教育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文化層次。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夯實語文基礎,進而促使教育良性循環。
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舉措。
1 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教師應從自身做起。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也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比如:在講解某一課文時,教師在精準把握教材內涵基礎上,通過深化課文內涵,增強學生熱愛周圍環境,然而這種單純的說教難免蒼白無力,此時,我們語文教師應嚴格規范自身言行,從自身做起,愛護周圍環境,通過良好的上行下效,增強學生人文素質。
2 在活躍課堂氛圍中進行人文呵護。人文素養,不僅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他們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貫穿於學習過程始末。有鑒於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我們語文教師應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學習主體性。比如:在進行美景題材的課文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美的享受,語文教師可以採取競賽的形式進行。由此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通過人文呵護。
3 積極構建適宜的人文情操氛圍。學生人文素養提高除了和教師自身素質、課堂氛圍和人文呵護以外,語文教師還應構建適宜的人文情操氛圍。一般而言,小學課文不是記敘文便是說明文。假如一味的闡述,是遠遠無法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增強的。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構建適宜的學習氛圍。促使師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導學生談談自身所想、所見和所悟,由此一來,學生更加深入課文內涵,進而實現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4 在積極構建發展評價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學校應完善評價體系。將小學語文以評比的方式進行。比如:當半個學期結束後,不僅要以當前成績做評比,更要把課堂氛圍和學生綜合能力作為評比內容。由此一來,學生人文素養不僅有效圖稿,語文教學效果也日益多樣化。

⑷ 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和人文素養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暢行無阻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會讀書。現代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較強的發展潛力。所謂廣博的知識,是教師要有當代科學和人文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對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除對本學科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要准確、熟練之外,還要旁通相關學科的必要知識與內在聯系,以便在組織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和趨勢,了解其發展緣由和社會意義及其蘊含的科學精神,一邊教學中能夠深刻揭示其人文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探索和創造的慾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品質。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否達到一定的深度、廣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本身是否見多識廣,知識豐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教學過程是,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解答這些問題並非易事。如果教師見識廣,對諸如這些問題就能應對自如,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做出解答,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如果教師閱歷少,見解膚淺,甚至以「以後再告訴你」來敷衍學生,無疑會給學生潑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要廣通博覽,在腦子中建立一個「活書庫」,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
要滿足上述的需要,教師就必須要會讀書。教壇上盛行一個比喻:「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會讀書,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要以書為主,讀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而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言論著作、詩詞曲賦,更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如《與莊子對話》,我們可感悟到莊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質等。
其二、要會研究。一個不搞科研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名名教師,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素質教育的舞台上,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早在本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的課程教學者斯騰毫斯就倡導了「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把教師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實踐者是教師,因此,研究語文教學如何改進,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一條也規定:「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提高。」
語文教育科研能力是探索語文教育規律,用以指導語文教育實踐的革新創造能力。它是語文教師的學業知識、教育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教學是科研的起點,科研是教學的深化。語文教師應邊教學邊研究,把教育事業變成科學事業,就有可能成為學者型教師。語文教師的教研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現問題的能力
許多語文教師教了幾十年書,卻連一篇研究性的文章也沒寫出來。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發現問題,覺得自己那一套很好,沒有什麼不妥。再一個原因是懶,懶於動手,懶於思考。這對於一個教師來講是致命的缺點,照這樣下去,其教學只能原地踏步,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退步。為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勤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動手去解決問題。發現了問題之後,要去調查研究、進行分析,確立研究課題。
(二)選題定向、收集資料的能力
在發現問題、確立研究課題時,要注意怎樣切入問題,才便於研究。一個角度不行,再換個角度。這里要指出的是,語文教師進行的研究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才來研究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論式研究,語文教師的研究不同於專門研究人員的研究,其研究課題宜由小入大、由淺入深,而不要貪大嚼不爛。確立了課題之後,便是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時要廣泛閱讀,詳細佔有原始資料,用小卡片記錄下重要部分或其出處,以便寫作時參考。
(三)撰寫論文的能力
在正式動筆前要列出提綱,提綱雖是總括式,但應越細越好。撰寫論著也是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主要標志。語文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有創見的科學研究,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全由當初的寫小文章到後來的寫大論著,這樣就由一個教書匠發展成為教育家,而這也應是每位中學語文教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其三、要會上課。課堂是顯示教師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會讀書、會研究的目標,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的重要體現。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課堂的的活力。無活力並不是因為學生沒有問題,無問題是因為沒有活力。而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促進者、學生的幫助者、與學生的關系是合作關系。
「有學問能教書,教書不見得有學問;沒有學問而偏能教書,好比無本錢的生意,那就是藝術了。」(《寫在人生邊上·談教訓》)如今,國人很少有不知道錢鍾書大名的。但是,上面所引的這些話,卻還沒有被我們教育界人士鄭重拈出並予闡釋。 其實,這些話包含著錢鍾書自身教書生涯的深切體會。這體會表現在長篇小說《圍城》中,就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別班"學生笑聲不絕,自己的班上偏這樣無精打采。他想自己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也不算壞學生,何以教書這樣不出色。難道教書跟做詩一樣,需要「別才」不成?這實際上就涉及到教學藝術的問題,會不會上課的問題。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理念。《語文課程標准》亦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首先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地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天地,教學不是為了控制學生,而是為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首先應當准確定位,從講台走向學生,與生為善,以退求進,以學論教,以學定教。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神壇」中走出來,走到孩子們中間去,因為講台不是你的「家」。與他們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融合到他們中間去,創出一個融洽、和詣的課堂。
巴甫洛夫說:「不論鳥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氣,它就不能起飛。」此次課改不是理論上的改革,而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如何上好一堂課才是課程改革的實質,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活化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有充分討論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可藉助實物、多媒體等增強學生的體驗。
上課的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在點滴積累中,學業如農園禾苗不見其長卻日見其長,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熟讀深思子自明」是一種自主學習,「青山正補牆頭綠」是一種合作學習,「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探究學習,讓學生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最後、要會寫作。幾年前,曾有人撰文提出「語文教師可否會寫文章」的質問,問題雖偏激了些,但不少語文教師懶得動筆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少教師自走上工作崗位後就不再寫過文章。一位語文教師曾這樣感慨:不要說寫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就單說寫總結吧,也發現自己的詞彙那麼貧乏,文章那麼單調。終於明白,由於長時間的不用、不積累,自己在詞彙上已處於「退化」、「透支」狀態了。
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是不稱職的語文教師。寫作是一種生命的運動,也是一種自我豐富與發展的過程,是對人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訓練,語文教師要保持業務優勢,要特別注意提高寫作水平。舊時代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筆能文」,如果今天連教師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語文教育將很難有發展。
教師「下水」作文,作為提高作文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已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所重視,但僅僅偶然濕濕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學生。「下水」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備之後進行的,有時間收集素材,立體思維。垂範作文,深辟的題目要立足於精,力求淺顯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師寫寓言《「執竿進城」的啟示》,學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卻說不出多少道理(啟示)。這位教師分析了眾多的啟示角度,考慮到寫出新意,「下水作文」勸賜教和領教」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內因和外因。指導時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訴大家,後來不少學生選取了「眼前與將來」的角度,寫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闡發,又有對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層問題的能力。又如這位教師寫《〈愛因斯坦製作小板凳〉的啟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上,避免了談毅力,恆心,自尊和膽量等老生常談的話題。指導時他還注意介紹其它角度和寫法,以便學生根據材料和自身的特長有所選擇。
仰望蒼穹,星光閃爍,迷人眼眸,眾星之中,我們只能攝取其中幾顆,新課程,給了我們機遇與挑戰,然而成就事業,需要持之以恆,需要精誠合作,更需要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老師們,讓我們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用我們今天的耕耘,為不久的明天紡織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聲」的豐收圖。

⑸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養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支撐點,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以人為本」,正如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於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接下來就來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 更新觀念,創設民主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轉變為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於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和平相處;要對學生多關心,多愛護,通過細微之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在全班交流中盡可能給學困生以發言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上付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鼓勵,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行動。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人家讀一讀行嗎?」、「把你的體會說給我們聽聽好嗎」 等充滿愛心言語,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欣賞課文,領略課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有更多的勇氣和膽量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根據課文進行二度創作,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體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讓學生變為被灌輸的容器,而應該讓學生以生活體驗來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對話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才能與教師、與作者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精神共鳴,而原來機械式的學習也才能回歸到詩意的、審美的語文教育。
二、挖掘課文創造因素,在想像中發展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力是創造的翅膀,有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課文中想像因素無處不在,教師一是要善於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捕捉那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關鍵內容,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像,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這么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啟發學生想像,可憐的小女孩賣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語、冷漠等,學生在此興趣盎然,創新思維火花不時迸發出來,學生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的畫面,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緊接著問:「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麼做?」課後我又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這樣學生在想像中發展了創新思維。
三、利用好現成的語文教材,仔細品味,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編語文教材的指導思想中規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由此可見,人文性是新編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語文課本中佳作連篇,幾乎每篇中都包含著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發揮,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有意的熏陶。日積月累,無疑會逐步形成學生的人文意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習慣。
1、反復品味,激活情感體驗,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
葉聖陶說過:「辭的情味,可從好幾個方面去辨認,有的應從字面去推敲……」可見語言蘊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復品味中才能體驗。課堂上對美文佳作進行講析時,抓住精彩段落、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只有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別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認識後,才會油然而生認同心理,進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窮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教學時讓學生反復品味,用心體驗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桑娜的美好心靈就躍然紙上。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讀、熟讀,在聯系延伸中培養人文素養。
佳作美文,往往滲透著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熱愛祖國;或者熱愛人類;或者熱愛大自然;或者熱愛人類文化與文明……;雖然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卻是明曉的。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懂得了什麼是愛,怎樣善待生命,如何關心他人他物以後,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談感想,然後形成書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學生的腦海中。如學習了《山中仿友》後,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所敘述的都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再如,在學完《大瀑布的葬禮》後,教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也來為即將乾涸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寫一篇悼詞。學生的悼詞篇篇感人肺腑,從中明顯體現出人類為自己對瀑布所做出的傷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譴責之情。
四、注重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在學校中,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在日常的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讓教育充滿綠色,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多給學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給學生「溫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老師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風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並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台,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開發語文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在擴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把握好課堂資源外,更要開發課外語文學習資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課外資源,如課外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1、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比如,學完《丑小鴨》的時候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學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這兩則寓言的時候去讀讀《中國寓言故事》等等,這樣的學習既是我們語文課堂的延伸,又是孩子們培養閱讀習慣、感受文學魅力的契機,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在大量閱讀中獲得了發展。看的東西多了,積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發酵。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然地通過言語傾吐出來。
2、鼓勵學生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到實際活動中去親身體驗,親密接觸課文以外的世界,讓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發現、去描寫生活中的人與事,抒發自己的情與感。如編演課本劇,敘寫故事,開展辯論演講比賽,把一些詩文配樂、演唱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活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促發其創造力。又如在班中開展《我長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幫手》、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都能在學校找到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榮譽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讓他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
六.體現人文性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評價存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評價目標狹窄,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單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長期定位在「社會本位」上,片面強調「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課程改革將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調整,定位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語文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既要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課堂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人文性的評價,在朗讀課文後,我會毫不吝嗇地加一句:「你讀得真棒!把我們都感染了。」「你的朗讀將我們都帶入到了那個境地,我們很感謝你」……我經常會學生精彩的回答說「經典」。時間久了,當同學們聽到精彩的發言時,不但會模仿我的樣子說「經典」而且會自發地為這個學生鼓掌,由衷地祝賀他。「鼓掌」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獎勵,我的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鼓掌聲,有對經典回答的鼓掌;有對課文朗讀的鼓掌;有對學生進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學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們已經分得清什麼時候應該鼓掌。諸如此類的課堂激勵性評價無疑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是師生之間感情的營養劑,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於教師駕馭課堂。
總之,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篇課文,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人文素養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作者:胡曉娟
[導讀] 語文教育中對於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摘要】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個領域都獲得長足發展,尤其是教育領域,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極大的促進了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端正學習態度的關鍵時期,同事也會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有鑒於此,語文教育尤為重要。而語文教育中對於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重要性 舉措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1004-1621(2016)03-053-01
教育是強國之本。一個國家只有將教育提升為國家戰略,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而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是重中之重。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促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也是學習和體會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中國式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國。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需要我們子孫給與繼承,更需要我們發揚光大。尤其是當前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被格外關注。為此,我們語文教師應通過語文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只有通過小學語文教師的內涵熏陶,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教育本質。人文素養是精神素養的有效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過小學語文教育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文化層次。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夯實語文基礎,進而促使教育良性循環。
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舉措。
1 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教師應從自身做起。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也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比如:在講解某一課文時,教師在精準把握教材內涵基礎上,通過深化課文內涵,增強學生熱愛周圍環境,然而這種單純的說教難免蒼白無力,此時,我們語文教師應嚴格規范自身言行,從自身做起,愛護周圍環境,通過良好的上行下效,增強學生人文素質。
2 在活躍課堂氛圍中進行人文呵護。人文素養,不僅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他們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貫穿於學習過程始末。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有鑒於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我們語文教師應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學習主體性。比如:在進行美景題材的課文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美的享受,語文教師可以採取競賽的形式進行。由此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通過人文呵護。
3 積極構建適宜的人文情操氛圍。學生人文素養提高除了和教師自身素質、課堂氛圍和人文呵護以外,語文教師還應構建適宜的人文情操氛圍。一般而言,小學課文不是記敘文便是說明文。假如一味的闡述,是遠遠無法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增強的。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構建適宜的學習氛圍。促使師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導學生談談自身所想、所見和所悟,由此一來,學生更加深入課文內涵,進而實現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4 在積極構建發展評價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學校應完善評價體系。將小學語文以評比的方式進行。比如:當半個學期結束後,不僅要以當前成績做評比,更要把課堂氛圍和學生綜合能力作為評比內容。由此一來,學生人文素養不僅有效圖稿,語文教學效果也日益多樣化。
言而總之: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伴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日益關注,腳掌和社會也開始關注學生均衡發展。這種均衡發展不僅體現在知識數量和技能上,更體現在精神層次和人文素養上,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同時積極借鑒同行優秀成果基礎之上,特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岇做出以上探析,以期最大程度推動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深入化、持續化和健康化進行。
參考文獻:
1杜英麗;;語文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人文素養的要求[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張祥雲;人文知識視野中的教育探詢[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06期
3丁松剛;;提升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的新途徑--轉"虛"為"實"再化"虛"[J];現代教育科學;2009年02
4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6期
5黃孝玉;;隱藏在思想深處的教育理念[J];教書育人;2007年08期
6任珂;論教育學的人文意蘊[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劉旭坤;在古代詩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肖麗俐;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

小學語文是國語的前言,是打開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鑰匙。小學語文課,便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於語文學習。小學語文作為人生中的啟蒙科目,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性。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包括著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代表著中國的軟實力,體現著仁義禮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學。小學生正處於人生中的起步階段,是學習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這個時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會使他們日後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大量的事實證明,語文教學是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人文素養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不僅包含一個人對文學藝術的欣賞水平、感悟能力,而且還包括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內在氣質和精神境界。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不同的文章,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對人類、自然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人文主義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創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束縛。而回顧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否定語文學科內在的人文性,要麼用煩瑣的分析肢解課文生動感人的整體形象,要麼用無休止的做題取代學生讀寫的語文實踐,要麼用所謂的標准答案限制學生閱讀的多元感受,這樣就容易扼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忽視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視了發展學生的個性,我們的教學必將導致社會的人文缺失。新聞報道中學生自殺的頻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又怎麼了?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他們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這正是我國教育一向「重科學,輕人文」結出的惡果,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已成為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如何提高人文素養呢?首先,拓展學生的視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過積淀,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最後,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走進語文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師應該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它更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縮影。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國文化。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五千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希望,小學生學習語文,了解傳統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過課文的學習,他們會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歡上中華文化,可以培養出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來文化對我們侵略,使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在課本閱讀中聯系學生生活去處理教材,而且我們還要善於在平時多留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學生的周記、隨筆是語文教師了解學生打開學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結合學生記錄下來的學校班級生活、青春期的朦朧情感、喜歡的音樂、感興趣的影視動漫畫小說等等,讓他們討論、評判、體驗、內化。通過這些渠道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同時豐富了學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讓學生開拓視野,學會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生應該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要拓寬,不能僅囿於有限的幾本教科書,從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學教科書。因此,我們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應意識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發展。例如:多讀名篇名著。我們現在要讀的不僅限於課本,還需涉及各個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們留下的經典。讀經典就是讀人生。當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華助長了學生的浮躁、張狂的功利心態。多讀一些名篇名著,多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有助於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多關注社會生活,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廣泛了解。可以叫他們放假回家的時候,多看看民生新聞,多看看報紙,引導學生開始學會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對待我們這個世界,他們有的為社會競爭的激烈而感慨;有的為弱勢群體而憂傷,有的體驗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有的感悟到了人間的真情溫暖,有的產生了幾分愛心與同情;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這是因為在語文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心靈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對人類的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感情變得更加細膩。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這種生命的體驗遠比獲得一點知識來得重要,學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⑻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的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我們應努力探索小學數學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真正實現《課標》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一、 大力營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性的課堂環境
二、 努力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1、挖掘數學中的人文因素
2、多學科融合是小學數學人文教育的探索方向
3、古老的數學文化是小學數學人文教育的獨特亮點
三、採用人文性的學習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
2、設計人文性的數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人文素養 途徑 方法
正文:
人文知識是人文素質中最基本的內容和層次,然而只注重了人文知識的輸導是不夠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還要下力氣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過多地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反映了目標導向的偏離,而且也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自身創造潛能的開發。《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的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我們應努力探索小學數學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真正實現《課標》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一、大力營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性的課堂環境
人文主義心理學指出:限制和順從不能養成創造性,權威主義的教育只能造就馴服,而不是有創造性的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部屬來對待,不要忘記學生也是一個「人」,應當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圍,讓學生獲得生動、和諧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從神聖的三尺講台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學生「只有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才會迸發出創造的潛能」。在這種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做。其次,教師要從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一改過去無視學生人格,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強求統一和指令多、指責多、框框多的做法,容許學生自由活動,容許學生提問質疑,容許學生指出老師的錯誤,打破教師的「權威」,把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⑼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數學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
在與幾位老師閑談時,有位老師反映,他班裡有位學生倚仗家中有的是錢(其父親開了一個工廠)而不願學習,竟然花錢僱用自己的同學為其完成作業。這不禁令我們想到一些不應該發生也是不願看到的現象:有些學生為了弄到進網吧的錢而去敲詐、搶劫同學的財物,甚至傷害他人(包括自己親人)的生命;某些人為了取得學位、晉級、晉職的需要而去剽竊他人的論文、著作、科研成果等等。通過種種表象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同社會發展不和諧的現象與以往只重視理性知識教學、過分追求功利性而忽視人文教育的滋潤有著密切的關系。
國民教育,要人文與科學並重,不能只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素質既是人的兩種基本需求,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兩種精神傾向,它們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當兩輪共轉,協同前進,當兩翼共振,攜手同飛時,才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動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精闢的指出:沒有科學和現代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跨;但是如果沒有人文精神,沒有民族文化傳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打就垮。
記得美國中學的一位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老師一封信,信中這樣說:「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槍殺。看到這一切,我懷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用於製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1]
因此,培養具有高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是科學,但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揮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因此說,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學的專利,數學課程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思想,數學教學同樣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文學通過文字描述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數學則是用一種獨特的符號化語言來描述。這種語言的優越性無與倫比,主要表現在:其一、數學語言可以擺脫自然語言的多義性,用符號來表示科學概念,具有單一性、確定性,在推理過程中容易保持首尾一貫,不至於因發生歧義而造成邏輯混亂。其二、由於符號簡潔明確,便於人們進行量的比較,對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斷,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清晰的數量分析。其三、數學作為一種科學語言,還表現在它能以特有的數學語言(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公理、模型理論等)對科學真理進行精確和簡潔的表述。[2]
二、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隨著社會的數學化程度日益提高,數學已成為人類社會中交流與貯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社會發展到今天,數學以其成就(成果、方法、思想)廣泛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科技、文化、經濟、軍事、教育、醫療等領域,這種廣泛的應用性,勢必使人類對自然、對社會、對人、對自己、對生命有重新的認識,同時將不斷豐富、深化和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從這個層面來看,數學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人文內涵和深厚的人文教育價值。
三、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是傳播人類思想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人類的一種高級語言,也是自然與社會聯系的一種工具。數學從思維的覺度,為人類文化提供方法和技術手段,推動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在提高人類科學素養中處於重要的地位。數學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然和社會,理解周圍的世界,可以促進人們有條理的思考,有效地進行表達和交流,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數學修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高尚的文化素養。[3]
四、數學是一種藝術。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雖然數學沒有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數學完全分離,因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這正是數學所研究的原則」。在數學研究中,雖然有大量表面上看來枯燥無味的推理和計算,然而其中蘊含著內在的、深邃的、理性的藝術因素。如數學中的公理、定理等揭示了客觀規律的和諧性、對稱性、統一性、簡潔性,就給人們以美感。當我們創造出一種簡便的方法,做出一種簡化的證明,找到一種新的成功應用時,就會在內心深處激起強烈的美感,同時美是數學中公認的一種評價標准。[4]
五、數學能賦予人的創造性。開拓、創新精神是現代人文科學的一個基本素質,現代社會越來越需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人才。數學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數學中對定理、結論以及解題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學生具有百折不撓的開拓創新精神,數學也正是通過這種活動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另外,數學課程中數學家們獻身數學事業的奉獻精神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均體現著濃厚的人文精神。
(三)
數學教育的任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且也是文化的熏陶與素質的培養。把科學的人文精神教育與構建健康的人格滲透於數學教學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形成,不是靠一次、兩次的空泛說教一蹴而就的,必須堅持自覺性、經常性、滲透性等原則,深入探索數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和實施策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形成數學能力的同時,體驗、感悟人文思想的內涵,達到心靈共鳴,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人文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整合數學教學內容,是實施人文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證。教學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是教師與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活動發生的中介。凡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實際的,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為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加工和整合,使教材更加生動活潑,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富有人文內涵,以保證人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
一、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整合,在體驗數學價值中凸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統一。《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新課程理念也強調:課程要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學世界回歸到直觀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來的關注科學規律和法則回歸為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體驗,關注學生的發展,由以科學為中心回歸到以人為中心,即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5]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提煉生活中的素材,對數學問題的具體情節和數據作以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從而構建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價值。譬如:教學「白色污染(統計圖表的活動課)」時,教師根據生活中塑料方便袋使用頻率高,造成白色污染嚴重的社會現實,大膽、合理而巧妙的整合、改變教材,通過學生課前調查自己家裡方便袋的使用情況(每天使用方便袋的個數,以小組為單位製成能說明一定問題的統計圖表,發表自己的想法——方便袋使用後的處理方式及危害),——計算、描述(如果每個家庭每天用掉5個方便袋,1年每戶可用多少方便袋?若平均每個方便袋的體積為2立方厘米,我校1000名學生的家庭1年用掉的方便袋的體積是多少?本校的操場的面積是2700平方米,這些方便袋在操場里能鋪多高?)——想像、發散(假設按全國的家庭計算又會怎樣?我們身邊還有那些嚴重的污染?)等一列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統計圖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深深地體驗、感悟到生活中的小事,稍不注意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地球資源造成破壞,會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學生通過躬身自省,明白人類在為自身利益有所行動時,都要看一看是否威脅到其他生命,從而使學生更加懂得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二、實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在優勢互補中凸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統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潛心研究挖掘不同學科間的聯結點、融合點和耦合點及知識的生長點、發展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不同學科有機的融合起來,以增強數學教學的活力,讓數學的天空更加廣闊和絢麗。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利用學生在美術手工課上學習軸對稱圖形剪紙時積累的知識因勢利導,讓學生做一幅剪紙作品,學生在折、畫、剪等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感悟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最後從數學的角度概括、抽象出其特徵。這里,教師沒有單純從數學的角度,抽象的講解對稱圖形的特徵,而是抓住數學與美術兩學科的聯結點和知識的生長點、發展點,將數學課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形成一種嶄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無形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強。
構建人文氣息濃郁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渠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人文性教育活動的實施要貫穿於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讓學生受到理性教育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人文陽光的沐浴,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一、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實施人文科學教育活動的保障。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是人,是社會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主、獲得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變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的師生關系為教師與學生是學習合作夥伴的關系,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想的就讓其自己想,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就讓其自己做,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就讓其自己說。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要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贊許、寬容及滿腔愛心,使學生的身心完全處於一種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之中,讓他們的激情得以綻放,個性得以張揚,進而更好地促進他們人格的長足進步與健全發展。
二、構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的學習方式,是實施人文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改變問題呈現的方式等等形式,積極地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為其創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和條件。即:給予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實踐操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地、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來。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自覺地表述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學會傾聽、接納他人的合理建議和意見,在不斷修正和完善認識建構意義的同時,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這種意義上說,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既是學生認識數學,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是張揚個性、彰顯生命體征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鮮明的社會責任感和終身學習的願望的過程。
三、構建發展性的教學評價,是實施人文科學教育活動的有力手段。傳統的教學評價是一種只重視理性知識而忽視情感,只重視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單一取向的教學評價。這種片面性和功利性的評價束縛了學生發展的空間,是忽視學生個性成長的罪魁禍首。因此,建立一種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教學評價,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事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承認學生差異性的存在,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特、優秀的個體,並對他們抱以積極的、熱切的期望,從而確立多維的教學評價標准,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出他們的潛能,真正做到「量體裁衣」。這就意味著教學評價必須由以往的面向「過去」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形成性評價;必須由一張試卷、一次考試定「終身」的定量評價轉變為既運用紙筆測試,又運用面談、行為觀察、行為記錄、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和情景測試等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泵」 的作用,進而凸現對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關懷,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確立數學是一種文化的思想,並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教育理念,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學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內隱在數學知識里的思想、精神和觀念。因此,我們在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的、形成技能的同時,更能關注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發展,唯有如此,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才會迎來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參考文獻:
1、[1]張畫《人文的陽光》[J].《沂蒙教育》2003年第3期第1頁
2、[2]劉忠智 張曉霞主編《數學教學實施指南(小學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第20—21頁
3、[3] 劉忠智 張曉霞主編《數學教學實施指南(小學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第22頁
4、[4] 劉忠智 張曉霞主編《數學教學實施指南(小學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第22頁
5、[5]鄭文信主編《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第15頁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