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技術引入課堂需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適時、適量、適度和適齡地利用,要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服務,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相互促進、相互輔相成。促進教學手段向現代化的教學邁進,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關系;負效應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信息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進入課堂,並逐漸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在教學活動當中去——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信息技術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作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目前,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已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在中學物理學科的教學中,由於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體現的更為明顯。實踐證明,應用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處理好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的關系,否則會給中學物理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一、信息技術的使用與常規教學手段的關系 1、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界定 本文中將信息技術的內涵限定在下面定義的范圍內: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視頻、音頻、語音信息以及網路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術的最主要的技術特徵。傳統的教學手段:使用粉筆、黑板、板畫、掛圖、錄音機、VCD、電視機、幻燈、投影等為輔助手段進行的課堂教學。 2、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關系 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是取而代之還是相輔相成、拾遺補缺、協調發展,這是利用信息技術如何提高課堂教學需認真研究的問題。 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產生了一種認識,即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取代傳統教學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於一些本來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也要運用大量復雜的媒體形式來表現,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正如電化教育的發展沒有將粉筆和黑板排擠出課堂一樣,信息技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所以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探索兩者的最佳結合,收到和諧、高效、簡便的效果。信息技術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手段我們施教者應注意:適時、適度、適量、適齡等特點。要抓住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關鍵點的時機;要適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因為這種技術給學生感官的刺激較大,顏色、音量、畫面等若過度刺激會使學生疲倦和厭煩;適量地利用信息技術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過量會使學生吃不消;適齡即適合學生的認知度、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等。 3、信息技術和學生的思考的關系 教學活動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在於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刺激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實踐中,必須注意不能讓電教媒體擠占學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時間,必須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不能以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的思考。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人的生命感、創新感「喚醒」。兩種手段應用時應相輔相成、拾遺補缺、協調發展。二、信息技術的使用和物理實驗教學關系 物理實驗是進行物理學習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通過物理實驗,學生能夠動手動腦獲得學習物理知識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學習物理知識和規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優良的品德,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物理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實驗。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激發思維;分組實驗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一絲不苟的實驗習慣;課外實驗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激起創新的火花。這些是信息技術無法比擬的。 而信息技術可以模擬現實實驗很難實現的物理現象,可以放大微小現象,放小宏觀的物理情景。並且可以不受時間地域隨時呈現,十分靈活方便。對學生的復習課可以加大教學容量,清晰展示教學過程,貼近時代氣息易於學生交流互動,體現了課堂是學生的主戰場的使命。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的有效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盲目利用。三、課件製作與使用的關系 課件製作有施教者親手製作的、網上搜索的和專業機構開發的等。一般老師製作課件時按照自己對本課程的理解思路,進行安排。有些老師在製作過程中很少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的度量,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並且在此過程中也很少考慮製作課件的投入和產出比的關系。在資源共享的大環境下,上網去搜索某課件,一般情況都會找到很多,但是當對這些課件進行分析時,很少有適合自己的課件。這說明我們老師在製作課件時很少考慮該課件的推廣價值,絕大多數課件只是知識的簡單羅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們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識點,拷貝粘貼這樣會節省很多時間,所以我們老師在製作課件時,不妨先搜索相關課題,再結合自己意圖進行整合,這樣會提高製作課件的投入和產出比。而專業機構開發的課件,主要缺乏針對性和費用較高,這種課件很美觀操作性也很強,但製作者絕大多數是非任課老師,所以只考慮解釋規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慮師生間的學習過程、學生時機和學生間的差異等,這種課件我們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該課件的使用效率。 課件或媒體技術使用之後,我們使用者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饋,對本課件或媒體技術進行改進,並建議其他同行使用並提出意見,這樣逐步使該課件或媒體技術完善,使製作和使用過程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四、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正負效應的關系 1、正效應①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物理學習情境。 物理學的概念和規律是通過對大量事實及實驗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而建立起來的。在物理教學中我們也要遵循這樣的認知規律及研究方法,這在教學時就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積累作為依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同,感知周圍事物的能力也不同的,要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分鍾內搜索他們頭腦中積累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確實比較困難。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②運用信息技術,使知識形象化、動態化,有利於知識的理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碰到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受實驗條件等影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難以達到我們施教者預設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將物理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把抽象變為具體,靜態化為動態,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③信息技術與演示實驗的整合,可以彌補演示實驗的不足,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做課堂演示實驗時,由於受到教學時間、空間或現實條件的限制,實驗的觀察和操作有時無法達到教學要求,例如,物理現象微弱,呈現的時間不足,現象稍縱即逝,微觀領域中的物理現象等,而如果藉助信息技術的幫助,用攝像機把實驗的現象錄制下來,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擬實驗的關鍵部分,並依據需要,把長時間的過程縮短,或者把變化的瞬間拉長、展開,再現物理過程,能夠幫助學生觀察,從而彌補學生實驗的不足,給學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象。④信息技術與黑板的有機結合,能夠增大課堂的的信息容量。⑤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⑥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教師引導,激活教學各環節,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網路化的教學環境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負效應①對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影響 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幫助學生學到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有效的學習的方法和體驗科學的過程,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藉助課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減少思考之苦。但是,長期通過信息技術的直觀、形象化的幫助,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從哪兒來呢?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不是也會萎縮?學生思維的質的變化從何而來?這樣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形成產生負效應。②對學生的創造思維受到約束。 由於信息技術課件比文字相直觀形象,容易被學生所理解,所以學生無需開動腦筋,久而久之會造成思考問題的簡單化,影響思維的深度,甚至使學生不會思考或懶得思考。另外,信息技術的使用一般是課前設計好了程序,這種定勢容易削弱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陷於被動,並妨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③對學生想像力發展的影響 愛因斯坦贊譽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今天,在大量直觀視覺刺激的作用下,學生的想像力正在逐漸萎縮,用進廢退是基本法則。恰恰正是這種「形象性」扼殺著學生的想像力。④對閱讀獲得信息的能力發展的影響 語言文字作為信息的一種重要載體,用語言文字敘述情景不具有可視性,但它的這一特點卻能給學生留下廣闊而自由的想像空間。語言文字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學生將來自學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讓學生能領會抽象語言文字載體中的信息,並培養獲得信息的能力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學」都會適得其反。⑤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負效應 不恰當的製作和使用課件不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現在多數課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交互和反饋,實質上還是教師按既定路子牽著學生走,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成了觀眾。經常如此,課件的新異性消失,學習動機、興趣和熱情豈不都會降溫。而且,有些課件中的強烈多變的音像刺激,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成為危害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⑥對學生自控方面的負效應 網路學習環境進行虛擬遠程教學,具有拓展教學時空,發揮人工智慧技術的作用。但這與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這與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不相匹配。高中生容易在網路誘惑下,接觸一些消極的,甚至不健康的東西,會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產生負效性。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的過程中,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勢的同時,又要考慮減少給學生學習能力產生的負效應,使信息技術健康地學生的學習服務。五、正確處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關系 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無非是從內容、方法、手段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但三者在課堂教學又各自佔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學方法則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它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質量的高低,而教學手段則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因素,它服從、服務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拋開教學內容不談,就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關系看,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處於主導地位。為此,進行教學改革要把著力點放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而不應以手段改革沖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多媒體浪潮的興起,使有的老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課件製作,把著力點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誤認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學手段也就沖突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實現了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的轉變。因此,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正確處理好教學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關系,要有正確的導向,不要偏聽偏離了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總之,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適時、適量、適度和適齡地利用,要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服務,決不能造成「教師的教學為信息技術服務」這一怪現象。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相互促進、相互輔相成。促進教學手段向現代化的教學邁進,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為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起到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作用。讓網路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校所利用,真正實現學校教育同現代化技術的整合。【參考文獻】[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 北師大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3] 王賢勇《探索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 [4] 續佩君、薛永紅《文化視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課程》[5] 袁金華 主編《課堂教學論》 1996.12
② 信息技術教學論這門課論文怎麼寫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後三種論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學生可以選擇的論文形式,這里不作介紹。文科大學生一般寫的是理論性論文。理論性論文具體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以純粹的抽象理論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嚴密的理論推導和數學的運算,有的也涉及實驗與觀測,用以驗證論點的正確性。另一種是以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調查、考察所得觀測資料以及有關文獻資料數據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對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通過歸納、演繹、類比,提出某種新的理論和新的見解。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立論性的畢業論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畢業論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畢業論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畢業論文。駁論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③ 師范生為什麼要學現代教育技術學課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的進一步普及,人類也正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信息」、「信息資源」以及「信息技術」等,時刻都在影響著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並在逐漸改變著人的思維、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們要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就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恰恰是現代人綜合能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未來的教師——師范生,除了要具備「現代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外,還應具備其「職業」需求方面的能力,即具備培養自己的學生的信息素養。因此,培養師范生的信息素養,是當今教師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內涵
1.關於對「素養」的理解
「素養」一詞,我國《辭海》中指「經常修習涵養,如藝術素養、文學素養」。這種解釋偏重素養的獲得過程,指明素養是長期「修習」的結果。英語對素養(Literacy)的解釋則偏重於結果,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有學識、有教養,多用於學者;另一層是指能夠閱讀、書寫,有文化,對象是普通大眾。無論從過程還是從結果看,二者對素養的解釋都有動態發展的觀點。因此,關於素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素養是可以通過後天養成的,素養的養成更多地將取決於環境與教育;(二)素養的養成是一個從低到高逐步發展的過程,人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以適應社會進步與自身發展的需求;(三)素養是多層面的,相互聯系的;(四)素養的培養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一致的。
基於上述的理解,我們認為,師范生的信息素養應從「生存」和「職業」兩個方面來分析。
2.從信息社會人的生存層面界定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所有經過訓練把信息資源運用於工作中的人稱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們已學會和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到了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對信息素養又作了如下定義:「要想成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應該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並擁有確定、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信息素養的內涵也就更加豐富了。在我國諸多專家的論述中,南京師范大學張義兵、李藝二位專家的觀點,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他們指出:從技術視野看,信息素養應定位在信息處理;從心理學視野看,應定位在信息問題解決;從社會學視野看,應定位在信息交流;從文化學視野看,應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構能力。
3.從師范生未來的職業要求界定信息素養
師范生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他們的職業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看,教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對教育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處理、傳送和接受的過程,提高教育、教學的績效,是合格小學教師理應具備的素養。眾所周知,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並不是某單一學科任課教師的任務,而是所有課任教師及學校的系統工程,所以,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將滲透在所有學科的「整合」之中。這樣,對於師范生來說,信息素養又多出了「教育、教學」和「整合」這兩個方面任務。
二、現代教育技術——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的主陣地
針對於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中,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兩門課。此外,不同的學校還分別根據自己的條件等具體情況,開設了許多圍繞著信息素養的選修課,及組織了許多相關的學生社團等。但從筆者的研究和調查結果來看,「現代教育技術」課教學始終是師范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具體理由如下。
1.從教材內容體系的變化來看
筆者自1984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從事師范生的「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教學和研究工作,可以說是師范生「信息素養」要求不斷提升的見證人。最早期的「現代教育技術」教材名稱為「電化教育基礎」或「實用電教基礎」等,因為,當時我國學校「教育信息傳播」的主渠道還大多是傳統教育媒體和電教常規媒體。後來,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教材也在不停的更新。特別是多媒體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普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教材內容也緊跟「信息素養」培養的需求,在作不斷的更新。二十多年來,筆者先後參與了五本「現代教育技術」教材的編寫工作。2004年又參與了由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全國高校小教「現代教育技術」最新教材的編寫工作,更進一步地體會到了「信息素養」這一中心內容的再次「提升」。該教材由東北師大王洪錄教授主編、劉茂森教授主審,北京師大李芒等專家和全國部分一線骨幹教師代表共同完成。新教材的突出特點就是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系統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在注重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的同時,還注重師范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操作,突出地展現了以師范生「信息素養」的發展為本這一中心理念。
2.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層面來看
隨著小學各學科新課程方案的逐步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以下簡稱為「整合」)的研究已成為當前教研的突出主題。我們通過對近幾年《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和《中小學電教》等刊物發表的「整合」方面的論文分析,不難看出,「整合」不僅是提高小學各科教學績效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一條對小學生「信息素養」進行培養的重要實踐渠道。在師范院校里,「整合」又恰恰是師范生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內容之一。具體表現在:各種教育媒體的分析;教學設計的學習;學習資源的建設;網路信息的運用;以及「整合」的績效評價等。因而,「現代教育技術」課的這些內容,為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方案和理論依據。
三、對當前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問題的思考
「現代教育技術」課作為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的主陣地,這一點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就筆者的調查和分析來看,關於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問題,還有諸如以下多方面的內容值得思考。
1.信息素養是師范生將來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前提
終身教育是信息社會的嶄新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則是師范生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具備了信息素養的人,才能更好的知道信息是如何組織的,如何尋找並利用信息,如何去學習。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信息素養培養的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美國威斯康星學院圖書館信息素養委員會在1998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復雜而迅速變化的環境中,高等教育必須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信息素養能夠使學生認識到信息的價值,並能利用信息在個人生活、工作和學院學習中作出正確選擇。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學生能對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和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評價、組織、綜合和利用。信息素養要求人們始終進行學習,並不斷地對信息作出評價,只有這樣終身學習才成為可能。」
2.信息素養的培養是師范生教育的系統工程
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只是哪一個部門、哪一個學科的事情,而是關乎師范生將來能否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師教育的系統工程。我們的實踐體會是,學校應該將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這一總目標,按「整分合」原理,分解為部門、年級與學科便於操作的子目標來實施完成,以便於運用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iques)進行評價。要建立以必修課「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為龍頭,以「信息資料檢索」、「信息技術應用選講」等選修課為拓展,以「網路技術協會」、「計算機應用協會」等社團活動為基地,以數字化校園為依託的,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培養環境。讓師范生的「信息素養」隨時隨地的得到發展。
3.建立等級考核制度和分層次培養的模式
「建立等級考核制度和分層次培養的模式」是源於我們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項目」——中師理科多媒體教學研究(該項目榮獲省教育科學研究首屆樹勛獎)的五年實驗基礎上提出的,其理由是:一是師范生入學前由於生源地的不同,他們原有的「信息素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二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即使是同生源地的師范生在信息技術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我們除了在「前置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補差外,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等級考核制度和分層次培養的模式。等級考核可分為合格、良好和優秀三個等級。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多次申請參與考核,考核的次數不限,考核成績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合格為最低線。信息素養的考核可分為基礎理論的筆試,基本技能的操作,應用能力的成果展示等多元化方式綜合評定。分層次培養模式是指,骨幹分子的提高,大眾的普及和缺陷的補差。平時,強調以骨幹分子為核心,採取「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協作學習,並將協作的結果納入對骨幹分子的評價之中,以便獎勵優秀者。
4.建立信息素養培養的網路平台
以數字化校園為依託,建立信息素養培養的網路平台,是全方位建設信息素養環境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當今師范生的學習,已經不再局限於課堂內部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去發展自己的個性專長,去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並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實踐證明,利用網路平台,將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去主動建構。我們較成功的做法是,在校園網上對師范生除了進行網路化學習管理外,還建立了與信息素養相關的「助學網」和「信息素養論壇」。「助學網」通常由相關的課任教師輪流值班在線,力求做到適時解答和幫助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而「信息素養論壇」的各個板塊,則由師范生中的信息素養骨幹分子按其專長來分工擔任版主,課任教師不定期地再加以指導。除此以外,課任教師還建立了自己的專題E-mail,以便與學生進行多渠道的交流。
5.建立師范畢業生跟蹤教育的網路體系
在對數省、市小學進行抽樣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壓力,那就是在市場經濟運作的今天,師范院校作為師范生培養的工作母機,對其畢業生進行跟蹤教育應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Internet網的普及和廣大小學「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實現,將使師范院校對其畢業生進行跟蹤教育這一必然現象成為可能。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將不斷地需要提升。師范院校通過網路和已經建立的網路培養體系,完全可以將其畢業生納入「售後服務」的體系。我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還是學校領導的「現代大教育」的發展意識問題。這也是我們將申報的下一個省級重點課題,歡迎專家指導及同行參與。
④ 考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生,那個學校比較合適!
語文課程與教育論是教育學學碩考研方向之一,初試是不分方向的,考試科目為政治(100分)、外國語(100分)、教育學專業課(300分)。不涉及語文內容。
目前,教育學考研大部分院校退出統考,改為自主命題,不同院校的考試科目是不一樣的。建議先選擇好院校,了解好院校的考試科目和參考書,然後在開始備考。
教育學考研復試各個院校不同,考試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同樣建議可以先選擇好院校。
教育學專業比較好院校有: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首師大、南開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是可以考慮的。
現在復習主要是初試的備考復習,復試等初試完成之後在復習也是來得及的。各科的復習先從參考書開始,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復習。
關於教育學考研相關信息可以到博仁考研網去查看。
課程與教育論方向介紹:
學科簡介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該學科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正朝著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論綜合和不同學科教學論專門化研究的方向發展。
本學科著重探索先進的課程與教學理念,研究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問題,積極參與現行的課程教學改革。
培養目標
系統掌握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夠對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做出判斷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能夠完成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碩士學位論文,運用一門外語進行交流,能夠比較熟練的閱讀本學科的外語文獻的能力。
研究方向
0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
02.小學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03.學習論
04.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05.中學政治課程與教學論
06.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07.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8.實驗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9.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0.數學教學研究
11.競賽數學
12.數學教學心理學
13.數學問題的解決與心理學研究
14.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15.漢語國際教育
16.生物課程與教學論
17.地理與可持續發展
18.英語課程教學與研究
(註:各個招生單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3]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題)
(各個招生單位考試科目略有不同,以上統考院校為例)
專業開設學校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渤海大學等。
就業前景
隨著國家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就業前景會更加廣闊。近幾年,同不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相比,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且經年不衰的可喜局面。這是因為我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後,教育人才本來就比較缺乏。近幾年,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更是給師范畢業生帶來廣闊的就業市場。從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就業去向來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業前景相對較好。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基礎教育教學和研究機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合作與交流機構從事相關教學、科研與各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
⑤ 小學教育專業都要掌握哪些專業技能
小學教育專業知識技能:
1、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
3、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4、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
5、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小學教育專業主幹課程:
1、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應用數學。
2、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5)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自考課程:
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二)、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小學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小學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哲學。
⑥ 福建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招聘專業課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要怎麼復習
【優仕達教師招考為您解答】
課程與教學論一定要結合到課標一起復習,所以課程一定要先弄透了,當然如果條件可以,最好可以拿到教師用書,多研究一些實際的教案,也可以觀模一些信息技術的名師課程(估計這個不好找)。
⑦ 廣東嘉應學院專插本
本人是嘉大07的,物理學院有師范類以及非師范類的。
物理學(師范,本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與較強的實踐能力,物理學理論基礎扎實,並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的中等學校 (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教師。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中學物理教學論、電子技術等。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本科)
本專業實行大專業招生,分師范(職業教育) 和非師范方向培養。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與較強的實踐能力,掌握物理學基礎知識,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能在應用光學、光電子學及相關電子信息等領域從事研究、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電路分析、電子技術與實驗、物理光學與應用光學、激光原理及技術、信息光學、光電子技術等。
物理教育(師范,專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教育技術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計算機和電子信息技術應用技能,能夠從事普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初中物理課程教學的教師和信息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普通物理學及實驗、中小學物理與信息技術教學法、電子技術及實驗、信息技術物理、多媒體技術與課件製作等。
至於如何准備,我個人覺得大體都是那個步驟的了,只是你如果想復習得好,明確點,我覺得你最好還是找師兄師姐問問,比如今年或者明年考專插本到物理學院的,可以去論壇問問,會有人答你的。
ps:因為之前有消息稱不可以再招專插本學生了,所以,這個你也要特別留意。,
⑧ 小學教育學哪些課程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等。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教育學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它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
3、邏輯學
邏輯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指導人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學科.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原則性的一門極為重要的科學,純粹理念就是人類大腦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4、普通話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5、教師口語
《教師口語》再版,說明"教師口語學"研究勢在必行,前景光明。要開好"教師口語"課,必須加強"教師口語學"研究,必須建立"教師口語學"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已成為近年來廣大口語教學研究工作者的共識。
⑨ 怎麼理解《信息技術教學論》的課程地位與課程目標
要根據教學目標來、學生的需要以及自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