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❷ 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學英語教學由於其所面對的對象是處於兒童期的學生,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回學生德育水平,如何挖掘英語答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問題.本文針對這個問題,根據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提出了小學英語德育教學要活用教材,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積極營造語言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文明禮貌的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品德素質.
❸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落實省學科德育一體化綱要精神
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加強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山東省小學數學在省教科所長、省數學教研員徐雲鴻老師的帶領下,圍繞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進行了教學改革。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一、加強培訓,深化認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落實好數學核心素養及學科德育目標,就必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加強關於數學核心素養和《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的培訓,深化廣大數學教師對這兩方面的理解。
1.專題培訓
就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和《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各級可採取線上(利用網路研修)、線下(召開培訓會)集中培訓的方式,先培訓骨幹教師,再由領軍教師培訓到每位教師。主要培訓內容包括:(1)學習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採用抓關鍵詞的形式,梳理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界定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2)研讀《中小學數學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採用抓關鍵詞的形式,把握4個德育范疇的內涵;(3)結合《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分析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數學德育目標與課程標準的對應關系。
2.加強自學
下發相關資料,引領教師認真自學,使廣大數學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和德育一體化的內容、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分析教材,理清線索
1.數學核心素養
(1)梳理教材
組建各級骨幹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按冊別整理出小學階段數學教材及每一單元每個知識點所對應的數學素養,並下發到每一位教師手中。
(2)落實到具體的備課中
骨幹教師先行: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2個領域,分別選擇2個單元的內容,梳理出教材中蘊含的核心素養;選取2節課,找准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寫出詳細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線教師跟進:一線教師依據骨幹教師的課例研究,進行個人備課,力爭在每一節的備課中都能清晰的體現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生長點。
2.德育一體化
(1)分析教材
組建各級骨幹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根據《中小學數學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中的德育范疇(思維嚴謹、理性精神、數學審美、愛國主義)和實施建議,按冊別提煉、細化每一部分教學內容背後相對應的育人價值。
(2)落實到具體的備課中
骨幹教師先行:對應數學德育綱要中「思維嚴謹」與「理性精神」2個德育范疇,分別選擇2節課,寫出詳細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一線教師跟進:一線教師依據骨幹教師的課例研究,進行個人備課,力爭在備課中清晰的體現德育因素。
三、關注課堂,注重實踐
1.課堂專題研討
組織各級課堂教學研討會,明確課堂教學改革方向,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探索出不同年級,不同內容領域指向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和德育一體化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
2.課堂教學調研
省、市、縣三級分別組成此次教學改革的領導小組,定期深入學校、深入教師課堂進行座談、聽評課指導。
四、借力平台,扎實推進
藉助山東省2016遠程研修平台,通過學習園地進行引領和學習、開展線上線下深度研討、智慧眾籌等,把「數學核心素養」和「德育一體化」兩方面內容整合到常態化研修和優課創建活動中,進一步深化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和德育一體化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學改革穩步、扎實的推進。
具體安排見附頁。
五、評價跟進,有效落實
1.學生評價
根據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和德育一體化的內容,探索更為有效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評價
(1)優秀案例、論文、微課等評選
開展指向數學核心素養和德育一體化的教學案例、評價案例、微課等評比活動,力爭探索與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優秀成果,供一線教師借鑒與參考。
(2)各地、市、縣、學校組織相關的理論業務測試。
(3)各學校進一步完善對教師的評價制度。
六、交流反思,總結經驗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各地市要加強交流,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做法,力爭探索出成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和「指導綱要」的策略與模式,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發展與德育滲透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基於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和德育滲透的優秀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基於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和德育滲透的教師與學生評價體系等等)。
❹ 如何寫德育評價
21世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改革及啟示
發布時間:2007-12-18 作者:王學風
--------------------------------------------------------------------------------
摘要:21世紀伊始,新加坡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我國學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學校德育課程;教材多樣化與科技化;要注重東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要害詞:課程;教材;教法;改革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來是與時俱進的。在世紀之交,世界局勢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對亞洲現存的一切都造成巨大的沖擊,影響波及整個世界,新加坡亦不能倖免。但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機的國家中,新加坡最早最成功地抵禦了這一危機。21世紀來臨之際,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署未雨綢繆,於 1999年4月發表聲明,為了順應變遷迅速的社會,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必須做出適當的修訂。為此,新加坡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改革
21世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改革是基於以下理論基礎的:(1)先進的科技已為學生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並給予他們浩瀚的選擇機會。因此,在面對決策和道德兩難的困境時,道德認知與創意思維顯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沖擊給作為公民的個體對國家的效忠與承諾帶來永恆的挑戰。因此,讓學生從小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與歸屬感,更顯得無比迫切。(3)採用指導原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能確保適當的有關獨立情境成為各主題及其學習成果的基礎。根據上述理論,新加坡教育部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宗旨與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個人,使他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能對社會作貢獻。為此,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從知識、技能及態度三方面著手,在知識方面使學生了解做出正確決定前要注重的道德准則;在技能方面,要求學生把握面臨困難時應付、處理問題的技能;在態度方面,通過灌輸各種道德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此,新加坡中小學對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進行了改革。
(一)《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改革
新世紀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小學將原來的《好公民》課改為《公民與道德教育》課,課程內容發生根本變化;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名稱不變,但課程內容進行了改革;並規定小學各年級《公民與道德教育》課逐年推行(詳見表一)。
表1 新加坡小學各年級(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的推行
推行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年級
小一和小四
小二和小五
小三和小六
改革後新加坡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涵蓋了五大主題:
1.個性塑造;
2.與家庭的聯系;
3.對學校的歸屬感;
4.作為社會一分子;
5.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
這五大主題引導學生從熟悉個人開始,然後擴展到家庭和學校,最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
《公民與道德教育》具體包括了十個方面28個德目,它們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 廉潔正直:(3)老實;(4)勇氣;(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禮貌。
4.責任感:(10)對己;(11)對他人; (12)對學校和社會;(13)對國家。
5.愛家:(14)孝順;(15)家庭凝聚力; (16)尊敬長輩;(17)維護家庭聲譽。
6.愛校:(18)以學校為榮;(19)尊重與關懷學校的成員。
7.團隊精神:(20)合作。
8.社區生活:(21)種族和諧;(22)互敬互重;(23)關懷和體諒。
9.愛國:(24)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 (25)對國家有信心;(26)應變能力。
10.熟悉與了解鄰國:(27)相互依存; (28)和平及穩定。
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每個年級包括6個范疇,分別闡述課程標准中所列明的各個主題;每一個范疇又劃分為若干單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學三年級公民與道德課教學內容。
此外,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勵學校提供「5E」,即榜樣(Example)、闡釋(Explanation)、規勸(Ex hortation)、環境(Environment)、和經驗(Experience)等輔助活動。
(1)榜樣:以能夠把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所教導的價值觀身體力行的校內成年人,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2)闡釋:教師對各種行為都能以適當的理由給予解釋,學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准則。學生對各行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內在化的價值觀應用到新的情況中去。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察看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2/20071218/32486.html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初探
發布時間:2007-12-15 作者:未知
--------------------------------------------------------------------------------
提要:德育課程建設是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作者針對傳統德育課程的缺陷,比較中外德育課程的得與 失,提出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這一新的課程體系由熟悉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 程、氣氛意義上的德育課程、隱性的熟悉性德育課程和隱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組成。
* * *
在培養與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的德育中,各種教育因素(體智德美勞各育)、各種教育力量( 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影響(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活動教學、學科教育與 環境中的體制和氣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統並各以整體的形式發揮其全息整體教育作用的;同時,各個系統 又是以特定方式構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對學生發生綜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考慮德 育課程的改革問題:1.根據系統論與全息論關於整體系統與全息聯系的觀點,我們提出以體立德、以智啟德、 以美冶德等方法與途徑;2.實施家庭、學校與社會全息對應的整體教育與整體德育;3.發揮全面參與社會整體 生活(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 組成的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即熟悉性德育課程、活動性德育課程、體制意義上的德育「課程」與氣氛意義上 的德育「課程」以及前兩類德育課程中「隱性的」或「潛藏的」德育「課程」。
一
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熟悉性德育課程。熟悉性德育課程也稱理論性德育課程,它是通 過有關思想、政治與道德的知識、觀念與理論的學習與教學(育)去促進學生道德熟悉、道德觀念與道德理想 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這種熟悉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德育課程相類似,或者 說是從這些課程「原型」中脫胎而來的。但是,無論在目的與任務、內容與途徑(或組織形式)、過程或規律 、原則與方法乃至效果的測試與評定等方面,這種熟悉性德育課程與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歐美國家德育課程發展史看,從學校教師、校長對學生進行的比較零碎的勸誡、說教、講演,到《聖經 》學習、公民課、社會課、道德哲學、哲學研究、道德科學等比較系統化、理論化的德育課程,都屬於從知識 、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道德品性的知識性德育課程。這種傳統的知識性德育課程及其具體的實施方法直至19 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在歐美學校中普遍存在著,也正是從那時起,由於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等因素才受到人們的 批評與否定。當時,從理論角度對這種「傳統品格教育」提出批評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論著 中,杜威批評「傳統品格教育」中直接講授道德規范或美德知識的方法與方式實質上是將道德教育變成了「特 定的問答教學」,「關於道德的功課」,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無效的。
對於歐美學校中傳統德育課程的性質與效果作出科學的否定性評價與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 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哈桑與梅領導的「品格教育研究會」對當時的德育——「品格教 育」進行了科學研究並得出了否定的結論。這一研究發現:人們在口頭上主張老實是道德的價值,但與他們的 實際行動毫無本質關系,一些要欺騙的人在口頭上會與不欺騙的人一樣或者更激烈地反對欺騙;教師在班級內 認為的老實的人數與實驗測量出來的人數不相符。
這一科學角度的研究與前述社會變化、理論家批評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不僅證實了傳統德育課程,非凡是 知識性德育課程的不合理性與無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導致或加劇了傳統德育課程在學校中的被否定與消失 。
從中國德育工作的最近幾十年歷史與現狀看,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方式與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類:1.名 稱不一的各種「正規」德育課程,如公民課、大學生修養、法律基礎課、思想品德課、中共黨史或中國革命史 (及國際共運史)、政治理論課以及各種集會與活動中的道德談話。我們將這一類課程稱作「知識性的」或「 理論性的」德育課程;2.課外與校外各種班、團活動及其它校內外德育活動。我們將這一類稱作「活動性的」 或「實踐性的」德育「課程」;3.「各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即有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作用。這種德 育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其積極作用,而且現在仍在發揮作用。但是,從具體的分析看,這種德育課程 體系一方面表現出繁多、過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卻存在著不完整、在應該予以重視的地方沒有給予注重的 問題,例如,上述第三類德育因素或德育「課程」經常因為它是隱蔽的或無形的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第二 類各種旨在德育的活動在多數情形中經常會變成各種單純的道德行為「練習」的活動,從而在實際上效果不大 。至於第一類各種「知識性的」或「理論性的」德育課程,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第一,在這種德育課程中,被 用來教給學生的是被編成各種形式的教材或教科書和學習資料中的「有關道德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Mor 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觀念(Ideals about Morality),它們是倫理學與道德學或道德社會學中的知識內容 或觀念體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識與觀念,而不是道德與道德教育意義上或范圍內的「道德知識」(Mora l Knowledge)與「道德觀念」(Moral ldeals)。對於前者的教育與學習在本質上只是一種智育范圍內倫理學的 知識性教育與學習,只是一種「特定的問答教學」或「關於道德的功課」;而對於後者的教育與學習,只要其 正確合理,就是一種真正的德育意義與范圍內的教育與學習,它將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真正能影響與指導其 實際道德行為的那種道德熟悉、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學校的這一類德育課程中,存在脫離學生實際情況 與發展水平、接受願望的現象。第三,知識性德育課程的內容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缺乏自身的穩定性、邏 輯性與科學性。
總之,這種「知識性德育課程」或「理論性德育課程」,因為其「道德功課」的性質與一定程度的「空洞 說教」的缺點,在其對學生的實際影響或「教育」作用上,從積極方面看,能讓學生們「學會」或「知道」一 些「非道德的」知識或觀念,即「有關道德的」知識或「道德方面的」觀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熟悉、 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習慣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對於傳統的與現行的知識性德育課程的上述缺點,不少歐美國家採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實驗。在其中,最 值得我們重視、研究與借鑒的是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的德育方法,非凡是他所創導的課堂道德兩難問題討 論法及其德育課程的理論與方法[1]。作為德育課程及其教學領域的一種新探索,它對於學生道德判定發展和道 德行為成熟是有積極作用的;同時,它作為一種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當這一方法與其 他教學活動和社團活動及各種隱性課程相聯系時,其作用將得到保證和擴大。在我國學校熟悉性德育課程及說 理、討論、辨別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進、發展與實施過程中,這種課堂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方法與道德推理課 是值得批判性借鑒的。當然,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熟悉性德育課程,非凡是德育課程的 教學方法與途徑還有待於大量的比較研究、探索創造與驗證性實驗。
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1/20071215/11153.html
關於德育課的幾點想法
發布時間:2007-12-15 作者:未知
--------------------------------------------------------------------------------
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我國的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指對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規范的引導;政治教育指引導學生形成鮮明的政治態度、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持社會主義道德,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思想教育指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把握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這三者之中,道德品質教育屬第一層次,政治教育屬第二層次,思想教育屬第三層次,在中小學的德育教育中,這三者原則上是密不可分的,但因為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的不同,在各個教育階段,施教者所進行的德育內容也應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來決定施教內容的比例。
以小學德育來說,小學生正處於7至12歲這一年齡段,他們的認知水平決定了小學德育內容應以道德品質教育為主,另二者為輔。這是因為,兒童最初的品德是在社會生活條件影響下,在與人們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自發性的觀察和模擬產生的,再經由四周成人給予肯定或否定強化而固定下來的。在德育的三個層次當中,道德品質教育是小學生最易接受的德育內容,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理解施教者向他們闡述的這部分德育內容,並有可能真正化為自己的品質,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
由於德育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品德。所以在小學生的德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大段的說教和闡述,而是通過運用各種靈活、有趣的手段,並融入教師自身對於教材的感知,尋找激情創設課堂的高潮,在師生的共鳴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師所要求的道德規范,並化為他們自己的品質,進而指導他們的行為。
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理論修養,把握教材的精義,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熟悉道德規范的內容。小學思想品德課本第七冊第一課《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去》是愛國主義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愛國人物的事跡,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一般來說,每個學生都有很高的愛國熱情,對於愛國教育比較輕易接受。但我並沒有因此而簡單地對學生進行說教,而是對學生這種愛國熱情進行了幾點分析。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多半是從家長、老師,以及影視媒體處耳濡目染來的,對於愛國的本質要求,他們並不一定清楚。另外,對於一直生活在國內的人來說,對於祖國的熱愛,往往流於膚淺,在這方面通常是海外歸國的華僑更能理解愛國的本義。我在講課時先把中美兩國當時的經濟狀況進行對比,得出結果:美國的條件和待遇都要比中國優厚。這時,我問學生,他(錢學森)為什麼舍棄在美國的地位和待遇,而回到祖國效力?學生們異口同聲:因為他是一個中國人。此話一出,整間教室霎時洋溢起「我是一個中國人」的濃厚氣氛,學生們的愛國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這堂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使德育課更加生動、吸引學生,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妨借鑒語文教學的一些手段。其實,品德課和語文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品德課的課文很像語文課的記敘文部分,只不過沒有語文課上分析字詞等部分。有的老師在上品德課時,是利用一個個和該課教學有關的小故事串聯而成。這種方法固然不錯,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教師在課堂上過分依靠故事的時候,學生們往往會只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而忽視了故事背後的東西。小學生究竟涉世不深,他們還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教師只是一味地將品德課上成「故事課」,聽任他們自發地探索問題,那麼非但教學效果成效甚微,嚴重者會使一些其他不良影響趁虛而入,使學生走上彎路。因此,我的觀點是不必過多地講「故事」給學生們聽,只需選取一二典型事例,像分析語文課文一樣,給學生們講解,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思考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當然,這其中就更需要教師付出巨大的努力,不要把課上得教條乏味,走上歧途。我在上品德課時積極借鑒語文教學的方式,精心設計各種輕易引發學生思考問題,力爭使學生聽得有滋有味,而且學會獨立思考。比如,我在講《老實是美德》時,在講課的最後,我問學生:老實是一種很高貴的品質,你們能不能找出一些事物來比喻它,形容它的高貴?於是學生們開始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有的說老實像寶石,有的說老實像清泉,有的說老實像大熊貓。我問為什麼,學生回答,像寶石說明了老實的寶貴;像清泉,說明老實的人的心地清亮無比;像大熊貓說明老實的人和大熊貓一樣可愛。這些各種各樣的形象的比喻,充分說明了學生們對於老實已經有了很形象的把握,從而為他們熟悉老實,並努力做老實的人鋪平了道路。
教師上德育課應該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感情,講究以「德」服人。所謂以「德」服人,就是在宣揚各種美德時,不是向學生們灌輸大道理,而是引發他們自覺接受;不是利用教師的非凡地位,強迫學生同意教師的觀點,而是答應學生質疑,通過師生辯論,得出正確的結論。有的老師可能覺得這么做,會使教學目的落空,怕學生為了「辯論」而「辯論」。其實不然。不是有一句話嗎,「真理越辯越明」。既然我們的德育課所講的都是歷經考驗真金不怕火煉的真理,又何懼學生們的大膽質疑呢?而且學生們會通過辯論這種形式,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又鍛煉了口才和膽識,真是一舉多得,何樂不為!比如我在給學生上《老實是美德》,聽到有的學生竊竊私語「老實值幾個錢」 時,我沒有粗暴地訓斥那名學生,而是很欣賞地把他叫起,首先肯定他敢於質疑的好品質,接著又鼓勵他大膽說出說「老實值幾個錢」的理由。那名學生在認定我不是在「刁難」他時,說出了他自己的看法:這個社會上「老實人吃虧」。既而我又問全班還有誰也持同樣的看法,不一會兒,又有幾個學生舉手示意。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沒有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把持正反觀點的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我自然站在「老實是美德」一方。經過當堂辯論,那幾個持反對意見的學生終於放棄了他們原先的立論,倒向了我們一邊。我相信,那些學生的轉變是真誠的,因為他們的質疑精神已經被我肯定並且欣賞,所以他們沒有必要作出虛偽的選擇再博得一次我的「欣賞」。可見,德育課不僅向學生宣揚美德、真理,同時也鼓勵學生們大膽向這些真理質疑,使他們真正地、心悅誠服地接受正確的觀點,進而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
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而學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個因素構成,所以德育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們通過熟悉形成的各種道德觀。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道德目的而產生的自覺能動性。行即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採取的行動。知、情、意、行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促進四要素統一和諧地發展。
全文
http://www.lwwang.net/13/1/20071215/10866.html
文章來自 中國最權威的免費論文網 http://www.lwwang.net
擁有免費論文15萬余篇供您免費瀏覽!!!
相關文章 http://www.lwwang.net/13/1/index.html
參考資料:http://www.lwwang.net/13/1/index.html
❺ 怎樣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學科教育中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小學德育工作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學校運行的中
心工作是學科教學。那麼該如何處理實際教學中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關系呢古人雲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精闢地道出了傳道和授業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輔相
成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要利用語文教學的陣地把德育教育融入
語文課堂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激發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
展從而使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
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認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老師
的事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
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
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如
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一、將品德教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訓練中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
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
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加強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
雨》一詩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潤物細無聲」恰恰可以成為寓德育於語文教學
中的一個特色。但語文教學過程要體現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統一。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理
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有機滲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的
全過程貫穿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
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離。
二、准確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們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學校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的最佳結合點善於利用、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內容探索利用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規律。語文教學對教育、引導、培養學生形成
高尚的道德情操相當關鍵。因此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進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決於對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確與否這包
括三個方面
1.結合教材特點要准確。小學語文教材編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
點教師應該從教材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品質教育切忌牽強附會
無限上綱。如有的課文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筆者認為就應藉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有的龍源期刊網 http://www.qikan.com.cn 課文贊頌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就教育學生繼承、發揚革命傳統有的課文描寫舊社會兒童的
悲慘命運就藉此教育學生熱愛新中國在他們的心靈播下熱愛新中國的種子。
2.把握教材德育內容要准確。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憑借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通過
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確地把握德育內容。如講述《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如果只讓學生
了解這篇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對楊梅的熱愛就沒有準確把握課文的德育內容如果進而啟發學
生作者描述故鄉楊梅的可愛實際是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樣課文的德育內容就把握
得比較准確了。
3.引導學生的認識要准確。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於表面、簡單的水平這就需要教師正
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准確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學習《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一文時學
生往往提出「董存瑞為什麼不想其它辦法炸碉堡為什麼用手托著犧牲自己呢」這時就需要
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認識當時情況的緊急和董存瑞的獻身精神把學生從認識的偏差中拉回
來即可以在加深認識中受到教育。
三、讓學生在情感參與中受到品德教育
語文教學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動人激發學生情感是影響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強
大動力。因此要求教師在講課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參與講解中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充滿激
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奮從而博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如筆者在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時用充滿激情的語調總結全文回顧這篇課文作
者離開自己的祖國心情異常復雜。這包括對親友送別的由衷感激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
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眷戀對自己離國而去的深深自責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熱切希望。從整
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鄭振鐸先生的殷殷愛國志、拳拳愛國情。教師的激情
感染了學生使他們對作者無比熱愛祖國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還要注意讓學生在口誦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誦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作
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誦讀、思考、感悟這可能會收到比單純講解更
好的效果。
四、把語文課上的品德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語文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
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
把學生的良好品德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新人。
總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圍繞培養目標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視品德教育以德育人。
在教育教學中要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於學科教學與學校的一切活動
中。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也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著手
於挖掘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學習好而且道德品質
❻ 我國中小學德育應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2、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10、共產主義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6)中小學德育教材擴展閱讀: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小學教育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❼ 如何提高小學各學科教學的德育功效中期報告
德育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在社會主義中國其內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對政治方向和態度的教育;道德教育,即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精彩的課堂感動心靈,課堂應該從「一切來源於孩子的生活,再回歸於孩子的生活」這一理念出發,珍視童心世界,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其自身特點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根據其真實體驗來引導,讓孩子們在這種看似尋常的「感動」中豐富情感、提升認識、超越自我,體驗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習慣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養成教育,應當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細雨,潤物無聲;課堂教學是沙土,無時無處不滲透著細雨之水;學生似小草,吮吸著沙土裡的水分。因此,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
只有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蘊含著德育因素,只是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這要靠任課教師的挖掘和融會貫通,並把它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取得教學和教育的效果。具體內容通過以下幾條來闡述:
一、以生命影響生命,提高教師教學德育意識和強化德育課程意識
教師的德育意識必須強化。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樹立全面育人的觀念,樹立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理念。
教師的德育課程意識必須強化。必須摒棄過去那種狹隘的課程觀,以為課程就是傳授知識,而要把德育視為課程內容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熟悉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一定要恰到好處地落實好「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教師要善於變德育為「涓涓細流」,使其伴隨自己的教學,長年累月地浸潤、滋養學生的心田。
教師的表率意識必須強化。教師是學生心智啟蒙、培育、發展的導師,是學生心中睿智聰穎和德行高尚的人物。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乃至衣著服飾都可能是學生關注、品評、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從外表到內心都必須是學生的表率。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教師的世界觀、品行和他的生活,以及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對學生時期的許多事還記憶猶新,甚至小學一、二年級的事情至今還歷歷在目。老師寫字的一個動作、上課說話的一個表情、講課時的舉動等等都會讓學生記憶猶新,小學生的模仿力是最強的時候,所以說,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甚至上課教學時,都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話也應該注意,這樣才能培養出一代品徳優良的學生。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學生做的事,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去做;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教師要首先掌握,「給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要學生養成的行為規范,遵守的各項規章制度,當老師的要首先模範遵守;教學生怎樣做人,首先教師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記得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平時待人處事、教學、講課那是沒說的,可他就是有一個連他自己都不注意的口頭語。真正講課時好一點,批評同學時或平時講話時就比較明顯,尤其是生氣時就更明顯。他所在的班新來了一位女同學,該同學性格內向,言語較少,對這位教師的口頭談不了解。一次,這位女同學因鬧肚子痛沒來上課,女學生又不好意思講,這位教師聽了半天聽不清楚,老師越急,女學生越怕,最後這位老師氣急了,不由得一口氣講了好多個臟話,就是這位教師的口頭語。產生了想像不到的作用,硬是把這位女學生罵回家害了一場大病,最後竟連學也不上了。事後這位教師追悔莫及,他的本意是讓這位女學生把情況講情楚,可是生氣中欠缺冷靜,加上平時就有這個怪怪的口頭語,讓人聽起來受不了,好像是教師在罵他。從這個不輕意的小事可以看出,教師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從嚴要求自己,不注意自己的「師」之形象,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和產生的副作用有多大!
大部分學科教材思想內容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從培養跨世紀人材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從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加強學科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有計劃地在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更好地教書育人。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明確教學大綱中對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靈活生動地融合於教學過程中,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應該說,我們的新課標、新教材,它的人文內涵十分的豐富。無論是教材的內容,還是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他們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德育內容。
二、課堂中以教材為載體,構建德育教育框架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周圍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不認真學習,熱衷於玩電腦、游戲機,甚至賭博等。要糾正這些不良傾向,就必須加強德育教育,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作為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善於發掘有關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並通過教學過程,滲透給學生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幾點體會:
(一)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無論在哪個領域中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小學教材中也有很多反映這些輝煌成就的例子。我們緊抓這些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今數學家的事跡以及他們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適當向學生指出我國在現代科技領域的落後的方面,教育學生熱愛祖國,並樹立為祖國強盛而努力學習的信心。
(二)利用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的出現和發展本身就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它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並回到實踐中去運用,正是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論觀點。這樣,數學教學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結合數學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性、頑強性、創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對人類的要求更高,那麼更需要學生具備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鼓勵學生扎扎實實地系統學習知識。同時,通過幾何證明題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刻苦鑽研、獨立思考以及嚴謹、有條不紊的科學態度。
總之,在數學學科教學中,雖然不能像語文、政治那樣直接、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們善於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實事求是,聯系實際,善於引導,就能行之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
其中,語文教學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寓學習與思想道德教育於教學過程中,發揮各種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習慣。
歷史教學中具體生動形象地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國情教育;自然常識課要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尊重和相信科學的精神和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音樂、美術教學要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黨和祖國的感情;體育教學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和堅強意志,並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勞動教學要把傳授學生勞動知識技能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起來,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吃苦耐勞的精神,珍惜勞動成果的感情和對工作的責任心並養成勞動習慣。各科教育框架的確立,為教師開展德育實踐明確了目標、內容和步驟,使德育滲透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
在課內,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於教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從中受到教育,如帶領學生參觀民兵營,讓他們在跟軍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開展幫助老人活動,通過幫助老人與老人交流讓他們早點體會做為一名少先隊員最起碼要做些什麼。還可以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社區假日小隊」、「扶助殘疾兒童」、「參觀污水處理廠」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做什麼。多讓學生參觀些革命烈士紀念館,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體會新生活的來之不易,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不僅智力得到發展,學生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得到鍛煉,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遊等一系列的活動深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節、端午節、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等我都會組織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然後通過板報、手抄報、寫感受、表演自編的節目或開辯論會、走出校門體會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會的變化等等來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生活、內心充滿對生活的一種嚮往。這樣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習方式,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比如通過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僅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合作的能力。就教學方法而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領帶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讓他們從小養成正確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學會與人交流,嘗試成功的樂趣。
我想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調動了學生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增強認知興趣,學生有機會在無戒備、輕松的氣氛中聽取和採納他人見解,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有限時間內辨析、取捨、評價、知識重組乃至創新,形成立體知識網路,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灶,這種教學情境在學生大腦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對於不善思索的學生來說,可以體驗和感受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分享小組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積極探索、大膽想像及創造的價值。對優異者則受益更多,這各學習策略給他們創造了更寬闊的舞台,發揮其輻射力,同時也有更多的機會向別人學習,對他們完美人格的塑造極有幫助。
小組中以合作為主,組間以競爭為主,競爭與合作相伴進行,使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愉快。為小組而奮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集體榮譽感,組員十分珍惜時間,緊張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聽取、分析、同化別人的想法,開放的思想不斷融合、鮮明,語言更明晰。不知不覺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習得了人與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學生之間平等、民主、和諧關系逐步確立,為今後更加密切合作和展開競爭創造了可能和條件。這種同齡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更容易使他們掌握互惠的原則,懂得社會規范的道理,增強自信與自我表達的能力,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五、從「心」出發,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提高。
小學生處於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期,他們可塑性強,隨意性大,正是建立自信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抓住小學這一重要的教學階段,激勵我們的學生充滿自信地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避免陷進自卑心理的泥潭而影響一生的發展。
(一)以真誠的關愛激發他們的向上意願
鐵不能因恨成鋼,苗不能以拔助長,只有靠船下篙,因人施教,以真誠的愛去體諒我們的學生,才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求學向上。
(二)以欣賞的心態對待他們的點滴進步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對他們的每一次退卻給予最熱忱的鼓勵,對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報以最真誠的贊許,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在教師的尊重、欣賞下不斷獲得自信的驅動力。
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主要看他們的整體素質是否提高。比如說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提高了動手、表達能力等,通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來提高教學質量,形成一種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別採取激勵法,識別法,排除法,調節法等方法,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潤物細無聲」,並持之以恆。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終生發展的高度來重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張揚他們的個性,激發他們的潛能,真正使我們的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曾經在我班有一位同學,性格非常倔強,從不計較後果,脾氣急躁,打架事件時常發生但從來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與人相處,缺乏自製力,責任感較薄弱,以情緒化、較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強,經常就會認為自己就是班裡的小皇帝。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但通常不會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去,作業能夠完成,但完成的總是會丟三落四,經過調查了解之後,在家是獨生子,父母在外幹活,沒有時間管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學生只依賴於父母所給的大量零花錢,但沒有想到大量的零花錢給學生生活、學習以及心理精神上的負面影響。他做錯事,經受不住老師同學們的批評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在父母共同關心和呵護下長大,放鬆了對學生的教育,在加上家庭這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導致出現了問題而不負責的後果。部分學生也會在他的帶領之下走向不同的道路。學習上沒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成績一直處於下滑狀態。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及時做了一下補救措施:
1、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范。
2、針對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及時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常借給同學學慣用品、偶爾問一些學習上的知識我會及時鼓勵並與學生及時談心,從心理上讓他感覺到自己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為人所關注的,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學習。
3、課上可以故意提些簡單的問題,讓他來回答,提高他對上課的自信心和興趣,引發他的虛榮心可以讓他在班上「大顯身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的學習有了很大提高,學會了怎樣做才是最受別人歡迎的,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的學習上和生活上有很大提高。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在學校、同事的幫助之下圓滿的完成了這次的學習。我想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和交往中蘊含著豐富德育內涵。我們應當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素,貫穿課改理念,新課改下課堂教學和德育滲透要融為一體,在講教材的過程中,時時體現德育的滲透,把握學生的脈搏,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陶冶。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項面廣、量大、時間長的艱苦細致的工作。掌握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最基本的素養之一。
❽ 浙江省中小學目前使用的德育地方教材有哪些
學前段《好孩子》小學《小公民》初中《浙江人》高中《浙江潮》
❾ 浙江天台小姑娘張靜初的愛心之舉被寫進小學德育課本是怎麼回事
還記得天台那位身著黑色衣服、笑起來很可愛的陽光少女張靜初嗎?去年清明節前夕,她在公交車上偶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奶奶,當時老奶奶身體不適當場嘔吐,全車人避之不及,唯獨張靜初不嫌臟臭,用書皮幫老奶奶接嘔吐物,並用餐巾紙擦乾凈吐在地上的吐物,等到站後下車回家。同車目擊者季忠林先生深受感動,百忙中抽出兩天時間找到張靜初的學校,將張靜初做好事的事情告知學校,希望對其進行肯定和表揚。。昨日,某報記者獲悉,張靜初善舉的內容已被正式錄入山東省中小學必修教科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