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存在主要問題有哪些
1.問題的提出
1.1選題的意義
在學校里,學生的個性與習慣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懶惰貪玩,不愛學習;有的聰明但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無視校紀班規,蠻橫放肆,語言粗俗……這些不良現象極大地影響和制約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作為教育人的主陣地——學校,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改變學生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的重任。
1.2研究價值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兒童時期,既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以良好的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兒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務。」我們認為,良好行為習慣的積累與深化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和外在標志,而健全的人格則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升華和結晶。因此,如果小學生在兒童時期養成了一系列學習、做事、做人方面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必然終身受用,成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說,良好的習慣是人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2.課題的界定及內涵
2.1關於習慣:對於「習慣」這個概念,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有所論述,在本課題中,我們採納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的論述,即習慣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它既是個體的重要屬性,也是群體的重要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就是說,個體可以從群體中習得某些習慣,同時個體的某些習慣也可能會轉化為群體的習慣。
2.2關於良好習慣:在本課題中,我們依據習慣對於人的價值和作用,將其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良好的習慣是指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等起積極
作用的,適應人的正常需要,且對人具有正向價值一類的習慣。不良習慣則相反。考慮到良好習慣的外延極其廣泛,而課題研究必定有所側重,因此,本課題研究的良好習慣主要是指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一些基本的行為習慣。
3.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3.1研究目標:
(1)以塑造健全的人格為核心,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探索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方式、途徑和措施。
(2)通過課題研究,推進我校學生的養成教育,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
3.2研究內容(含子課題設計):
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
小學生做事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
小學生做人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
3.3主要觀點
課題將如何做人、做事和學習具體化為一系列習慣,並通過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培養。在做人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愛心」,體現為「有真愛,負責任,明禮誠信和樂觀豁達」。在做事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規則意識」,體現為「遵守規則,做事有計劃,善於合作,毅力頑強,求新求異」。在學習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體現為「基礎扎實,掌握信息,學用結合,善於思考,科學用腦」。這些良好習慣都需要在小學生日常行為中培養。
3.4創新之處
本課題將著眼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及不良習慣的矯治,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為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4.研究對象及方法
4.1研究對象為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學生
4.2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檢索法、行動研究法、群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5.研究的過程和基本做法:
5.1研究思路
課題組通過調查研究和教育理論的學習,發現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大約是一個量變(認知)——質變(形成)——新的量變的過程(鞏固發展)。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按以上變化規律,按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統一要求,全面規劃的前提下,針對各年級提出不同要求,分解出子課題,有目的地實施培養計劃。
5.2研究方法 說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榜樣示範法、修養指導法、定期評價法,輔助方法是調查研究、個案研究和理論研究等方法進行研究。主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則、系統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等研究原則,取得了效好的研究成果。
5.3本課題研究時間為2年度(2012.3-2014.12)。課題總體上分為三個階段,按照年度進行。
第一階段為課題調查階段,時間為2012.3-2012.10。為了全面了解我校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及特點,研究小組組織各課題組教師運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對全校學生進行了多次不同角度的調查分析。對學生中不良行為突出的學生進行觀察和調查研究,對家長進行訪談,以了解學生的成長及家庭教育和先前學校教育的情況。通過這些調查分析,老師們掌握了學生的基本情況。與此同時,我們還邀請我校一部分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在全校范圍內介紹自己在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下來的經驗體會,供課題組成員學習參考。在廣泛調查、學習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制訂研究方案,並開展研究措施的探討,為課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為課題的實施和實驗階段,時間安排為2012.10-2013.8。主要工作是根據學生年級特點全面開展子課題研究,進行個案追蹤與訪談、理論研討、指導與培訓,推廣成功經驗等等。具體措施如下:
一、建設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親子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能給學生以寬松、尊重、支持和鼓勵的發展空間,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健康發展。為此,我校十分重視教師健康心理的培養。首先從學校管理入手,我們注重實施人性化管理,注重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建設健康文明的人際關系;其次,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注重引領教師的健康心理和行為,還特地請來了新東方校長對全體教師進行了積極心態的專題輔導,幫助教師較好地建立起了健康的心理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第三,我校在全體三至五年級學生中,廣泛開展了「老師,我想對您說」書信訴衷腸活動,鼓勵學生把自己最想對老師說的話,通過紙筆傳遞給老師。透過稚嫩的筆觸,很多老師讀懂了學生的心靈,他們運用各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了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我們可喜地看到: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和諧了。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生態
研究中,我們發現學生個體的諸多習慣,如人際交往、競爭與合作、遵守規則等,有賴於一定的群體生活環境,並通過適合群體與個體需要的集體活動,以及自身的實踐活動來習得。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小學生模仿力強,但是非觀念薄弱,易於接受群體行為的影響。因此,我們以營造良好的班級心理生態為切入口,為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供實踐與生長的土壤。
首先,建設良好的人際環境。我們努力構建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文化,同伴之間的真誠友愛文化,以及任課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文化。同時,將更多的書籍放入教室,使教室成為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教育在不知不覺中進行。
其次,我們為更多的孩子創設崗位。班級內開展幹部輪換,做到重點崗位競爭上崗,一般崗位輪流上崗。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班級制度的制訂,活動的開展、事務性工作的處理,包括人際矛盾的解決,我們都注意讓更多的孩子從被動接納到主動參與,有意識地給予孩子更多的權利與機會,讓他們充分地發表意見,自己去選擇、設計與管理,讓每個孩子都有實踐與鍛煉的機會。
當然,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嚴格的訓練。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中,我們努力貫徹「人格化訓練」的理念。所謂人格化訓練,就是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我們以健全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對每一個好習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
另外,每學期學校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如體育節的集體跳繩比賽、踢毽比賽、接力賽跑、長跑比賽,讀書節的知識競賽、科技節的航模比賽、勞動節的技能大賽等。在活動中,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享受快樂的同時,更多地磨練了意志、健全了心智。團隊精神、合作意識、讀書、勞動、創新意識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逐漸形成,並逐步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階段為課題的驗收和總結,時間預計在2.13.8—2014年,主要工作是驗收子課題,總結和評定實驗成果,發布研究報告,推廣科研成果等。
5.4、階段性研究成果
1、提升了教師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團隊精神
2、創設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增強了師生的心育意識
3、推動了學生素質的整體提升,一部分特殊學生得到明顯的轉化
4、結題報告《小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研究結題報告》,教師的論文集 個案分析
6、課題研究的事實依據
6.1本課題紮根於學生,圍繞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分年級展開研究。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著重培養小學生養成做事、學習、做人等方面的好習慣。這三個內容在子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是循環漸進、互有交叉、螺旋上升的。
本階段,明確課題實驗的目的,減少了行為習慣培養時較大的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通過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多種實踐活動方式強化學生好習慣養成的方法。豐富有趣的活動是兒童認識世界、模擬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手段。充分注意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給他們創造適合他們養成好習慣的機會與條件,如:組織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將習慣好的學生與習慣差的學生結對子,使習慣差的學生在習慣好的學生的幫助下養成好的習慣。另外通過課堂教學,「習慣養成」專題活動,「小崗位活動」,並利用班隊會等活動進行有計劃的訓練,讓學生在有意與看似無意的訓練之中培養好的習慣。總之,本課題的研究立足於學生,通過老師的觀察,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矯正不良的習慣,並努力踐行真實、科學的案例,讓小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規范做事,學會做人。
6.2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本課題由市級科研骨幹任課題承擔人,課題承擔人參與了多個課題的研究,在各個課題組中積極參與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廣研究的方案。我們這個研究團隊都是由市、區骨幹組成的,既有扎實的教學經驗,又有創新的活力,而且其中四位老師都有大循環教學的經驗,對學生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都有自己的培養計劃和實施的經驗,所以能夠將課題順利完成。
本次課題所需要用到的研究資料,如理論書籍類,均可從校圖書館、省圖書館借閱參考。我們團隊的成員中有一位為現任微機教師,她利用搜索引擎為大家找尋了全國、世界各國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案,為我們的理論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我們還建有自己的博客,組員及其家長進行交流討論,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研究資料。一線老師負責提供研究的案例,我們利用Q群、博客等平台對案例進行剖析,再由相關子課題的老師負責撰寫。
學校調撥充足的研究經費,為課題組成員按排必要的研究時間。還可以調動其它因素輔助課題組開展研究活動。在學校領導的幫助下建立學校專題研究資料庫。總之,本課題組具備完成研究任務的主客觀條件。
Ⅱ 小學生現在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有哪些
影響小學生學習的不良習慣有如下幾個方面:
(1)貪玩。貪玩是孩子的本性。孩子雖已入學,但還沒有自控能力。可能人進入學校,思想還在校外,聽課時心不在焉,下課後猛玩;放學後在路上玩,回家丟下書包就到外邊玩;玩起來就忘記做作業,甚至忘記吃飯。過分貪玩的孩子,多見於對其嬌慣的家庭。如果這種貪玩的習慣持續到三年級,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是很不利的。
克服的方法是:對孩子要提出嚴格的具體的要求,如:上學時,要禁止帶任何玩具到學校,放學要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去玩;在外面玩的時間要適當限制,逐漸扭轉貪玩的習慣。同時,父母要經常檢查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
(2)邊學邊玩。小學生由於剛進學校,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入學前已經形成的貪玩的習慣,仍然根深蒂固,因此,邊學習邊玩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表現是;做作業時,拿出玩具玩一會兒,又回來做作業,做一會兒作業,又去玩,上課時,邊聽老師講課,邊玩小玩具或扣指甲。這些習慣很不好,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結果是學習沒學好,玩也沒玩好。
克服的辦法是:入學前,大約在5歲時,就要注意逐漸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以適應將來的學校生活。例如,要求孩子吃飯時要好好吃,不邊吃邊玩;給孩子講故事時,要求他認真聽,不要邊聽邊做其它事,如果孩子不想聽了,就及時停下來;入學後,應要求孩子按時作息,按時到校聽課,課間要充分休息或玩(不要趕做作業),課堂上要注意聽講;家庭作業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一般應當先完成作業再去外邊玩。
(3)作業馬虎。許多小學生對做作業的意義認況不足,只是應付差使,稀里糊塗做完了事,自己從不檢查,或者只做書面作業,不做口頭作業(有些小學生書面語言能力、閱讀朗讀能力很差,主要是由於沒有認真地做口頭作業)。
克服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樹立認真的學習態度,父母要經常檢查他們的作業,並且要配合老師幫助督促孩子完成口頭作業。
上述不良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很大,父母不能認為「孩子小,大了自然會好」,而採取等待和遷就的態度。要知道,任何壞的習慣一旦養成,要想改正是很困難的。
Ⅲ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綜合起來,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的教育失策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失策直接相關,甚至有些問題行為還可能是教師直接造成的,因而決不能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完全看成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教師的失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錯誤的教育觀、學生觀
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把將升學率作為指導思想,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教學上搞題海戰術,無休止地上課、補課、考試,學習成了無邊的「苦海」。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逆反行為,甚至產生較嚴重的對抗性行為。而且,學生會因考試、課業負擔過重、同學間的劇烈競爭而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樣神經整天就會處於緊張之中,得不到調整就會產生腦功能失調,出現干擾學習的問題行為,如注意力渙散,多動。
2.管理的缺失
許多教師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學科內容方面,忽視自己在課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鍛煉和提高。實際上,學生中問題行為的出現與任課老師在課堂管理上的不當和失敗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1968年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離出教師的3種管理行為:隨機應變、專橫與懲罰。學生的7種行為是: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探索、求成、助人與凝固。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隨機應變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以及求知特徵成正相關,教師的懲罰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負相關。相反,教師的專橫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相關。
3.教學的偏差
教師不認真備課或根本不備課;教學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缺乏了解,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講課速度過快或過慢;表達能力差,語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師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懶懶散散等等,這些教學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研究表明,教師的威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學生越不易產生問題行為。
(二)學生的身心因素
課堂中大量的問題行為同學生的身心狀況直接相關,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問題行為也因其身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性別差異
學生的性別特徵對問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在低年級中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曾將男女孩的性別差異與紀律問題作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男孩在紀律問題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違反紀律的現象或次數也更多。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 「治病救人」原則。解決課堂問題的出發點在於使學生認識缺點,改正錯誤,懸崖勒馬,迷途知返。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批評的語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樣。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幡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積極思考對策,力求變被動為主動。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課堂問題是課堂教學中不和諧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視,態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確處理的原則,選擇的解決方法不適宜,小事也會變大,鬧得不可收拾。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作出一些與課堂要求不符的行為,姑且稱之為課堂問題。雖然事因不大,但如果處理不當,教師往往陷入尷尬的境地,甚至後果嚴重,以致於對簿公堂。那麼如何正確的處理好課堂問題呢?我認為,除了要把握好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幾個原則之外,還要採取恰當有效的方法。
第一類,「放任法」,即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施加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出點小錯誤,是常有的事。教師應寬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它,看待它,並努力替學生的錯誤尋找「合理性」。如果問題的負面影響較小,出事的學生平時表現良好,出現的問題卻屬偶然,且學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無須小題大做,立即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類,暗示法,也就是間接提示、批評正在犯錯誤的學生。可分為靜態揭示法、語調變換法、「借題發揮」法、表揚法、直接提問法等。
1.靜態揭示法,即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引起學生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認識,如凝望、搖頭、擺手、走近學生等以提醒學生,迫使其在無形的壓力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語調變換法,也就是運用適宜的高音、音強和語素、停頓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當教師講解問題時,可突然加速語調,可突然加重語調,提高聲音或減慢節奏,突然不語,以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3.「借題發揮」法,教師發現課堂問題時,可結合教學內容「即景生情」以幫助學生認識錯誤。
4.表揚法,表揚好的就是間接批評了差的,如發現學生在某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就看準時機,表揚這方面做的好的學生,或表揚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5.間接提問法,當即提問正在犯錯誤的學生,提問的問題一般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而與學生的缺點無關,只要中止了學生的行為,即可達到了目的。
第三類,明示法,可分為明確強調法,「施行處罰」法等。
1.明確強調法,有時學生是由於對教師的講解不甚明白而有意無意的干擾課堂秩序。如不按教師的設計思路回答問題,胡蒙瞎侃,教師應立即強調所學的內容。若遇個別學生趁「混水」之機故意向教師發難,教師要及時糾正。否則精心准備的一堂課也會被攪的一塌糊塗。
2.「施行處罰」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個別不求上進,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採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如嚴厲批評、寫檢討、警告等。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明晰其類型、原因、運用什麼方法。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調控,以改善課堂秩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Ⅳ 如何改變小學生的問題行為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
1、習慣是一種行為方式。
2、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3、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二)習慣的分類
習慣簡單可以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三)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1、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
2、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於父母,養成始於家庭,關鍵在於幼兒園和小學。
3、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後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麼?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子女從現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二、培養兒童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二)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
(三)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
我重點講講小學生的學習習慣。
我總結一個小學生學習好的三個關鍵要素是:1、學習的動力,就是愛學2、學習方法,就是會學習3、勤學習,就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是學習好的保障。
小學生要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八個:
1、 明日學具,准備齊全
我在西城區一所比較不錯的小學做過一個調查,這個學校有一千個孩子,我在學校大門口站著看遲到情況,一千個學生竟然一個遲到的都沒有。等上課一響,我就看見有八個孩子慌慌張張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攔住他們問他們干什麼去。其中一個小男生說:「我媽沒把我的語文書裝我書包里,我得回家取書」。我又問另外一個:「你干嗎去?」答:「今天有體育課,我忘記穿運動鞋了」。我問你們都是幾年級了,他們說是四年級了。我就說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們自己應該准備好的。你們早應該在一、二年級就養成這個習慣。
2、今天任務,今天完成
3、發現錯誤,及時改正
有一個小男孩,挺聰明,但是數學總是80多分,沒得到一回滿分。我就覺得奇怪。後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個小男孩到四年級的時候,班上剛換了一個男班主任,這個班主任老師看了這個小男孩的數學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邊來,說:「過來過來,我考你一道題」。老師問:「7×8=?」小男孩說:「這太簡單了,7×8=58啊」。同學聽了都哈哈大笑。老師說:「你錯了,你都錯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個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說:「怎麼7×8=56啊,我一直以為7×8=58呢。」就是這么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錯誤的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糾正,所以孩子才會一直把錯的當對的。學習上最不能容的就是知識上的錯誤,所以家長和孩子不要怕學習上出現的錯誤,錯了要馬上改過來。
4、專心學習,珍惜時間
六一節前我給孩子的家長發現家長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磨蹭。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寫作業提出三個要求;數量、質量、時間。以前家長和老師只對孩子寫作業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但是現在不要忽視學習效率,重視學習效率就要重視學習的時間掌握。
5、讀書寫字,姿勢端正
現在的小學生很多讀書姿勢不正確,眼睛離書本太近,現在的小學生近視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視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寫字姿勢端正,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6、課前預習,單元復習
小學生要從二年級開始培養這個習慣,這個對學習非常重要。我這里提倡單元復習,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往往掌握的知識是分散的知識點,掌握系統的知識才會對學習的應用個更為有用。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注重單元的復習,學會把零散的知識組織成系統的知識。
我給大家介紹三個復習方法:正向復習法、橫向復習法、重點復習法。
7、讀書看報,查找資料
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讀課外書是浪費時間。其實讀課外書有四點好處:學會做人、增長知識、學會寫作、有助於課內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學生要閱讀萬字。對一年級小學生沒有要求,對二年級小學生要求看5萬字,三、四年級小學生各看20萬字,五、六年級小學生各看50萬字。學會查找資料最好的辦法就是上網查找,正是為了適應這個要求,我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
8、學有計劃,學有目標
Ⅳ 影響小學生行為問題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家長老師朋友同學同齡人路人
Ⅵ 中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常見的幾種不良表現
表現為學習態度消來極自,甚至極度厭煩。做作業時磨磨蹭蹭,並且需要家長反復提醒和督促,有的則胡亂應付了事。
二、自信心不足。
在學習上自信心不足有多種表現,如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對學習畏難情緒大、抗挫能力差、依賴性強、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或者學不好某門學科)等等。
三、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或做作業時不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要麼做小動作,要麼說閑話,要麼思想開小差,或者兼而有之。注意力首先是個生理問題,其次是個心理與行為問題,又叫做「視聽覺障礙綜合症」,本欄目有專門的文章介紹。
四、學習效率不高。
雖然孩子學習比較努力,但是要麼因為學習狀態不好,方法不得當,記憶力差等原因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要麼總是因為粗心大意做錯題而導致在考試中丟分。
五、學習與考試焦慮。
一上學就緊張,或者總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會因此出現某些不良的身體反應,如頭暈頭痛、肚子痛、身體其他部位不舒服、尿急、出虛汗、頭腦一片空白等。
對於家長來說,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後,一定要首先要找准問題的主要症結,然後再採取科學的方法對症下葯才行,世不可病急亂投醫。否則,不僅無助於孩子問題的解決,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Ⅶ 請舉例說明中小學生有哪六種問題行為
小學生比較有禮貌 中學生打架罵人 沒素質
Ⅷ 小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