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研究
近年來,雖然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但是現有中小學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參照大學或專業研究機構的做法,
還沒有形成自身獨特的應有的運作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有其不同於太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教育研究的特點,中小學
教師的教育研究範式也不同於專業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那麼,中小學應該形成怎樣的教育研究運作方式,
中小學教師應該怎樣開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
面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知識經濟對創新能力的呼喚,面對基礎教育課
程的重大變革,今天的教師該怎樣當?我們的答案是:必須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師認為我們有「課程標准」之類的東西,有專職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任務
就是「執行」和「操作」,沒有必要去研究。顯然,這種認識不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片面的、不正確
的。那麼,教師為什麼應成為研究者呢?
1、教師的專業實踐僅依靠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的工作是一門專業,而專業活動有賴於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專業活動的高度復雜性,致使專業活動存
在大量理論上的未知領域,而專業人員單憑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難以解決實踐情境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
題。因此,專業實踐要求專業人員一方面要掌握運用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要進
行創造性的探索,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實際問題,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把專業服務和專
業研究融為一體,專業工作者不但是專業服務人員,而且是專業研究人員。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他們既是教育
專業理論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又是這種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2、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是一個再研究的過程。
教育科學理論揭示了教育現象的一般本質與規律,因而可以指導教育實踐,但由於教育科學理論並不能預測充滿不
確定性的每一個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並不是直接的,要有一個中間環節,即創造性地運用
教育理論的環節。這一特殊的環節也是一個研究的環節,是解決如何把理論運用於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關於教
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改成果的推廣研究等。這一研究環節就中小
學而言,主要應由中小學教育實踐者承擔。
3、在研究性變革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農村中學的校長,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在長達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邊從事
實際工作,一邊堅持教育理論研究,一生中寫了41本書,600多篇論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終立足於學校日常教育
實踐,在研究性變革中創造出輝煌的教育業績和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而生動的教育理論。
學校生活是教育理論創新的沃土,教育實踐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並非所有的實踐都能產生鮮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個人實踐知識」的不斷更新,只有研究性變革實踐,才是鮮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確的「個人實踐知識」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變革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從一個農村中學的教師成長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
育人的過程與研究的過程是統一的,割裂了兩者的聯系,教育勞動就會缺乏創造性,教師職業就會喪失內在的尊嚴
和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
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每個人總是生活在這樣的兩重世界:
實然世界與應然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便是超越實然、追求應
然,超越現實、追求理想,超越物質、追求精神的過程,是獲得事業發展、創造生命價值、體驗人生幸福的過程。
二、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研究者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三種主要的活動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因
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學習和研究。
處於「教育教學——科 研——學習」這一連續體中的中 小學教育科研,具有不同於高校 和研究機構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點。中小學教育研究的主 體,不是專業理論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師和管理者;中小學教 育研究的
選題,不是來自於上級 教育行政部門的布置和理論文 獻,而必須來自於學校改革的實 踐;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務,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是解決學校與教師面對的發展問題。而以研究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學校發
展與教師教育實踐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當然也期望發現規律,獲得教育科研的理論
成果,但主要的並不是為了建構系統的教育理論,而是更關注改進工作,獲得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更關注提升自
我,獲得教師和學校發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層面,「發現」是研究,「應用」(應用理論去解決現實問題)也是研究。專家學者運用
科學方法,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探索未知,發現規律,是研究;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當事人,對自己的教育行為
不斷加以總結、反思與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創造獨特的教育藝術,更新個人的實踐知識,同樣是一種研
究。而且,後者是不同於前者、不能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個重在描述、解釋教育現象,建構理論;一個
直接指向實踐,追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個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加以解讀;一個
置身於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動中研究教育。一個強調運用科學方法,系統收集、分析並解釋資料,以獲得可由
他人重復經驗的結論;一個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礎上,強調個人內在的對教育活動意義價值、運用方式的
自我解讀、批判與反思,以及同行之間的對話、交流,以不斷突破原先的認識框架、僵化的思維方式等,獲得自我
的專業內涵的提升和教育實踐的改善。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不宜用專家學者旨在建構理論的研究範式來規范教師
豐富多樣的個別化研究之路,不能用專家學者的研究範式來排斥、否認教師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價值。
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種提高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應用研究,主要是一種以解決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實
踐中運用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問題的發展研究,是一種以解決具體教育問題為主的微觀研究,是一種在教育實踐活動
發生的現場進行的「現場研究」。總而言之,是一種以學校所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
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的校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的特點
和定位,決定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於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特點和定
位,中小學教師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中小學教師更適宜於運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從事教育研究。
1、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並非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革新,與
「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謂行動研究,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由於行動研究的課題來自於教育實踐的需要,容易調動教師研
究的積極性;研究創造性地運用理論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能夠使研究的目的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統一。 由於行動
研究強調「行動」與「研 究」的結合,因此它可以成為溝 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縮短理論 與實踐的距離,促進
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由於行動研究特別強調 實踐者的參與,主張在日常的學 校生活和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邊 行動
邊研究,因此有助於促進教 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成為研究 者。由於行動研究以改進教育教 學工作為首要目
標,因此它可以 幫助研究者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 展。由於行動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對教師是一 種「規范」的解放。行動研究的過 程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開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 性,可以靈活地使用多種研究方 法去實現研究的目的。
行動研究的特點和優勢,比較適合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務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經驗總結。教育經驗總結 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把握)教 育實踐中的事實及其產生的過 程,揭示事實之間的因
果聯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並 力求能指導以後的進一步實踐。 因此,完整的經驗總結的過程, 應當
包括整理事實、解釋事實和 抽象事實三個環節,它也代表著 經驗總結的三個層次。
以往中小學教師比較重視教育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卻對經驗總結有所冷落,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上,許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實踐,去探索教育的規律的;許多優秀教師也都是在不斷總結自己的教
育實踐經驗中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並不斷成長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
如果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科學地開展經驗總結研究,無疑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規律,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質量和效益。教師的教育研究在呼喚著經驗總結研究的回歸。
3、「合作研究」。這里指的是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合作開展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論的指導,特別是
教師初涉教育研究時,更需要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建議。「合作研究」可以促進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與
理解,改變各自固有的認識視角和工作思路,拓寬各自的視野,有利於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研究的時效性,使
教師的教育研究具有較高的起點。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工作者雙方取長補短,有利於激活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思維和教育實
踐工作者的理論思維,形成集體智慧的優勢,「合作研究」是溝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橋梁。
4、「教例研究」。教師首先以「記敘文」的方式,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進
而以寫「記敘文」的方式,對「教例」進行研討和分析;最後,通過對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發現,或者通過
對一類教例的積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教例研究通過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表及裡地
揭示寓於具體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在規律,是一種「臨床教育學」研究。實踐證明,教例
研究是一種適合教師的並能有效改進教師教育行為的研究方式。
5、「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涯為主,在自敘中研究自己的教學
行為,通過自我研究,總結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經驗和教訓,以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
「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師從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對問題的解決形成初步的設
想,增強行動的計劃性、預見性;又要求對行動的效果進行觀察,並根據觀察記錄,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產生了效
果,還有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從而對行動設想、方案進行批判性的、持續不斷的檢驗
與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敘述」既是「行動」和「反思」的記錄,又是批判與反思的基本途徑。「敘述」具有強
制「反思」的功能。「敘述」與「反思」貫穿在教師的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始終,成為教師克服習慣性思維,獲得專
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為參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現形態是文本化的,並僅限於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為附件;而中學教師側重研究的是生動的、鮮活的、異常復雜動態變化著的實踐問題,研究
報告、論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現形式,經驗文章、教育隨筆、教育日誌、案例、說課方案、評課
意見、考試評析、教育辯論、教育規劃、校本教材、課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現形式,甚至教師依據
新課程理念上的一節充滿智慧的課,其實錄被作為教師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動呈現形式嗎?
應該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於寫文章。教師的科研成果總
結,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寫得好」。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從內容上
看,它是對教育經驗的積累、篩選和提煉,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產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論闡述外,應有教師自
己的「話語系統」,它是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它源於實踐,
高於實踐,既能有效地指導自己學校的教育實踐,又對於廣大教師具有遷移作用。
這里,我們就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見表現形式及其特點略作介紹。
1、經驗文章。經驗文章是通過總結成功經驗而寫成的文章。經驗文章重在專題,實用性強,自由活潑。
經驗文章的結構一般包含三大塊:論題,事例,分析。論題 要有價值,要新穎,要化大為小。 事例要上升到規
律,例子不能太 單調,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充分說 明經驗。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結論 之間的必然聯系,看它們是怎
樣 成為經驗的。不僅要說出操作方 法,還要說出它的適用范圍和普 遍意義。
2、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是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體會的記錄,也可以記下自己
沒有參與的事實現象和行為過程等。
教育隨筆靈活、短小,一般是為一個材料而敘而議。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維體驗」和「技術專修」。除寫自己的
經驗外,也寫失敗的教訓和其他心得體會等,但不以理論性、思辨性為主,而是以記敘現象、過程為主,議論只是
點睛之筆。
在結構上,教育隨筆有的以記敘為主,重在記下有關的教育教學的現象和過程,篇末簡單表明自己的觀點;有的以
議論為主,敘事簡略,只是議論的引子,著重要說的則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隨筆事例要新穎、典型,內涵豐富,議
論要科學、精闢、水到渠成。
3、教育評論。教育評論是對有關教育教學思想、現象、言行和教育教學個例等進行評論的文章。教育評論傾向於
對主體以外的事物作客觀評價,說長論短,激濁揚清,分析出好壞正誤。它帶有一定的理論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論系統,大多是一事一評的小型之作。
評論的結構類似於學術論文(包括緒論、本論和結論),但大多是一個事例、一種現象的「小評論」。評論的對象必
須有價值,即有典型意義,有豐富的內涵,有新異色彩。寫教育評論要注意選准角度,深入發掘,找出其多種屬性
中最本質的屬性。教育評論的語言表達要分寸適當、深刻犀利,發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
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專業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結構包括標題、背景、問題、問題的解決、反思與評論等部分。國內外課堂教學案例撰寫的結構多種多
樣,但分析其本質特徵,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紹案例發生的時
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與主題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關鍵,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其內容可以是自己對案例的思考或運用理論進行闡釋,也可
以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撰寫教育案例時,要注意使用過去時態,將有關情節按一定結構呈現出來,不要就事論事,要就事說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分析要實事求是,有針對性,突出重點,抓住要害,揭示主題,找出依據,支持
自己的觀點。
(來源:《課程教學研究》2005.6)
⑵ 為達到新課程教學要求中小學教師怎樣進行有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中小學老師要抓住每一分鍾進行有效的設計和學習,盡量要求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
⑶ 什麼是有效教學(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摘自 全國繼教網 主題 帖子 有效教學策略 樓主可以去看下 後邊還講了一些策略
那麼內如何實施有效教學容呢?有效教學的含義又是什麼呢?我做一下簡單分析。「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其內涵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准備(解讀課標、背景分析、資源整合,有效預案等)、有效的教學實施(即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我認為「有效教學」並不是難懂的新概念,教師以朴實、扎實、平實的教風使教學有效果、有效率,學生學習有效益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因此,我在音樂課堂上對如何實現有效教學作了一些膚淺的探討。我認為: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等方面下功夫。
⑷ 淺談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開展有效教學
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
創新是教師在 教學中一直 追求的, 小學生正處於發展 時期 , 在新課 以及新理念的教學模式 下, 需要培養學生的 創造性 傳統的教學觀念已適應不 了現在音樂教育的發展,必須轉變傳統的觀念 , 進行創新教學 如在學習「 森林晨光」 時 , 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敞開心扉 , 用 自己 的心獨立 的去感 受音樂帶來的震撼, 從而喚起無盡的想像。 在教學過程中 ,可 先不告知學生這個曲目的名字, 讓學生聽完之後,為這 首曲子取名, 當播完此 曲子後 ,讓每一位學生都發表 自己 的意見, 充分發揮創造力給樂曲進行取名 。 有的學生為這 首曲子取名為 「神奇的大森林 」 有的取名為 「動物世界 」 還有的學生將此取名為 「醒」 讓他們說 出 自己取名的原因 。盡管有很多學生都是在聽 的過程中斷章取義 , 選取歌詞 中 某一個詞語當做名字 。 但是他們也動了腦筋 ,學生解釋取 名「 醒 」的原 因 聽後 感覺是各種動物睡醒 後的叫聲。就 取名為「醒 」雖然, 這位學生的取的名字與原名不一 樣。 但 是是通 過想像得到,敢於創新 , 是難能可貴的 ,此 對其進 行表揚, 肯定學生的想法, 將可很好地培養其創新意識 。
二、以學生為主體,從實際出發,改革傳統的唱歌教學方法
唱歌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寓 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的一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具體方式如下。
1.抓住學生學習新歌的新鮮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用 生動、形象的語言、故事、音樂游戲、范唱、直觀教具以及音響 效果與視覺形象的刺激等導入形式,創設學習新歌的情境,使學 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發聲訓練力求形象化、趣味化,盡可能與歌曲結合起來
傳統的發聲曲難以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往往達不到訓練目的。而 給發聲曲填上合適的詞或將發聲訓練與學習歌曲結合起來,效 果就好得多。例如發聲曲1234|5-|555|555|5432|1-‖教師配 上趣味化的詞,如「小雞怎麼|叫―|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還可不斷變換動物的名稱和叫聲,再加上模仿動作, 來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自己進行創作。
3.學唱樂譜要充分發揮學生聽與記的能力
唱譜是學生感到 最困難的,如果方法不當,就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因此教師 要從學生識譜的實際能力出發進行教學。低年級學生處在聽力的 最佳時期,可在反復聽和模唱中學譜;高年級學生則可分樂句視 唱,個別程度好的學生可帶領全班唱譜。讓學生靠聽和記憶來學 譜,在某種意義上這比視唱譜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4.採取節奏、歌詞和歌譜相結合的學歌方法
傳統的唱歌教 學是先學節奏和歌譜,後唱詞。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這種教學 方法不利於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也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歌曲中 的詞和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應將學詞和學曲有機地結合 起來。教師可以通過歌詞的朗讀,讓學生在語言、語調的變化中 體會旋律的變化。例如在教《我們一起來唱歌》時,我先讓學生 隨著歌曲伴奏,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這樣既容易讓學生掌握節奏,降低學譜的難度,又能讓學生通過歌詞的朗讀,去體 會旋律變化和歌曲的意境。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很輕松地 學會歌譜。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學譜的自信心,而且極大地調 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5.注意挖掘歌曲的內涵,用藝術感染教育學生
音樂是情 感的藝術,它最容易激發感情、表現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 易隨音樂而變化。教師在教歌時,要注意挖掘歌曲的內涵和感情 因素,以情帶聲、以聲表情。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熱愛音樂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如果教師和學生形成融洽的關系,學生就更加願意和教師相處。融洽的師生關系與教師的「愛 心」「師德」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首先要有熱愛學生的 心,要注意師德修養,形成良好的教師形象;其次要建立「愛」 的教學環境,在教學環節中愛每一個學生,愛他們每一個人的想 法和他們提出的問題。在遇到學生不正確的想法和問題時,教師 應和藹可親地採用引導的策略鼓勵他們走向正確的軌道。教師要 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 更好的發展,學生才會喜歡你,喜歡你的課。有了和諧的師生關 系,自然也就有了有效的課堂教學。
四、合理運用教學評價, 注重課堂反饋的實效性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 舞。」教師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的情緒 積極學習。 小學音樂教學往往是由音樂知識、學唱歌曲、音樂游戲、 唱遊表演、樂曲等若干環節優化組合而成,而每位學生的音樂天 賦、能力都有差異,有的學生唱歌條件好些,有的則舞蹈好些,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揚長避短,關注他們的一切表現,隨時隨地 發現、挖掘他們的優點,給學生適時適地的鼓勵、評價。有時侯,看似普通但確實針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語言,可以有效地起到 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重要作用。學生在課堂中 從教師的及時評價中得到滿足、自信和鼓舞,繼而不斷獲得前進 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追求音樂的有效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全體音樂教師 長期的努力和實踐,也需要我們共同的探討和研究。讓我們迎著 新課程改革的強勢東風,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描繪 音樂課程絢麗多彩的「教學景觀」吧!
⑸ 小學科學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回有教學價值,1、教答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⑹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活」了,「動」了,傳統的課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形態.如何有效組織課堂紀律一直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在這新舊課堂教學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是部分教師放棄課堂管理的現象,使缺失規則的課堂教學走向了秩序混亂的極端:多了熱鬧,少了安靜;多了自主,少了秩序;多了渙散,少了專心.二是有些教師寧可對這種教學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並常常無奈地說:「我又何嘗不想放開課堂、放開學生,讓學生能順心地學,可是課堂千變萬化,一旦放開,學生的興趣是有了,可是把課堂的有限時間佔用了,後面的教學內容完不成,這樣還能叫成功的教學嗎?」對於課堂教學的這些尷尬處境和疑問還有很多.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呢?一、創建積極課堂環境,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由於課堂環境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許多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縮不前的行為.因此,有效的組織教學,只有通過創建一個有意義的、真正能夠滿足學生需要的積極的課堂環境.1.等學生做好准備再上課.盡管課前也指導過孩子如何做課前准備,但孩子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到上課音樂響了,還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備些什麼,有的孩子甚至還沒坐好.這時,不要急著上課,而是要耐心地示範課堂上需要准備的東西,等學生全部准備好,坐端正,再和學生行禮.特別是開學的第一個星期,要讓學生從假期的氛圍中適應過來,養成學習習慣,良好的開端會是課堂成功教學的一半!2.榜樣引導,用積極的話「誘惑」學生.通過觀察、調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現行課堂環境對學生需要的滿足情況.比如:在看到很多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時,我都會這樣說:「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師真喜歡!」其他孩子一聽,馬上也會坐坐好.這句話還能遷移成「某某讀得真響亮,聽得真認真,真仔細,寫得真漂亮,說得真完整等等」我發現孩子都有一種攀比心理,這種話說出來提醒孩子,百試百靈.而有時,孩子為了搶發言,都會發出「恩!恩!我!我!」等聲音,這是,我馬上說:「我請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回答.」學生馬上坐好了.「我請聲音響亮的小朋友回答.」學生站起來,會回答得很響亮.二、設計優質教學過程,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有效的教學是防止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好的紀律來自好的教學.因此,採取有效策略,設計優質教學過程是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所在.
⑺ 如何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生課程,尚無系統而又完善的教學方式供我們參考,有待教師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總結出有本學科特點、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有了一些體會。
一、精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節課我都注意選擇好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電腦繪畫」,我通過電腦演示幾幅本校學生的精美電腦繪畫作品導入,在學生一片贊嘆聲中,我趁機插入:「同學們,這些圖畫都是我校學生通過電腦畫出來的。畫出它們其實也不難,只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也能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有時我又以游戲導入,如教學「指法」這一內容,我演示一個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練習游戲,同學們在感受「緊張」氣氛的同時,興趣大增,一個個躍躍欲試,這為講授新課創造了良好條件。所以說,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注重實踐,體驗過程
信息技術課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讓學生掌握單靠教師講授不行,必須進行大量實踐。如教學「CapsLock鍵的作用」時,我首先讓學生擊26個英文字母鍵,並觀察顯示屏上顯示的內容,然後再讓他們擊一下CapsLock鍵,之後再擊26個字母鍵,看顯示屏上出現的又是什麼,引導他們把兩次出現的內容作比較,這樣做了之後,當我問他們CapsLock鍵的作用是什麼時,他們都能很准確地回答出來,並且記得非常牢,比以往直接把CapsLock鍵的作用告訴他們的效果好多了。這正體現了「我聽到了,可能會意識,我看到了,可能會記住,我做過了,便掌握了」的道理,符合學生在體驗、探究中掌握知識的新的教育理念。再如教學「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我講解了畫矩形的方法和要領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去畫圓角矩形、橢圓,學生反復實踐後,大部分能夠把畫矩形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畫圓。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輕松,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分層教學,滿足不同需要
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突飛猛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電腦開始走進了家庭,這樣就使部分小電腦愛好者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學生個體間也存在差異。根據這些情況,我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按照不同學生的情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教學。具體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對內容進行整合,把知識分塊,將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分成若干小組,通過教學網「分組教學」的功能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給難一點的知識,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從簡單的指法、滑鼠的使用方法教起。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四、成就激勵,保持興趣
適時進行成就激勵是保持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些實踐,比如在教學「畫圖」工具的使用時,我首先演示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後讓每位同學用這些工具畫出一幅想像畫,並把它保存起來,最後把他們的作品收集起來,在同學之間或班級之間進行評比、交流、學習、借鑒,這無疑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⑻ 2010年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考試答案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1.教師要想方設法的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學生。因為教材畢竟是面向所有學生的,由於各地校的發展水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關心的熱點也不同,教材很難作到吸引所有的學生,所以,教師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設計教學,以保持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2.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希望他們解決什麼問題,讓學生知道要學會什麼要了解什麼,因此,要給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達到一定的效果, 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感到學習充實,收獲大。3.充分的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怎樣啟發學生,怎樣提問學生,怎樣引入和創設學習情景,怎樣鞏固練習,以及怎樣的結束等,也就是教學程序的設計,是有效課堂的關鍵。下面談談我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1、怎樣吸引學生
吸引學生的主要方式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字:聯系、挑戰、變化、魅力。所謂聯系是制教學設計要聯系學生的客觀現實和數學現實,使教學內容不是空洞無物而是有意義的,是與其已有經驗和知識有聯系的。挑戰自然是制教學任務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平庸拖沓的教學安排不可能吸引學生,一題解畢,誰還有其他創新的解法?類似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都能吸引學生。變化是教師在學生注意力渙散或情緒低落時,改變教學的形式、講授的語速語調等,重新將學生的注意力拉會到教學中來的手段,比如,上課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穿插多種教學任務如猜想、觀察、聽講、思考、操作、自學、討論、演算、小組競賽等等,最後一種吸引學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師自身的魅力,比如得體的儀表、精彩的語言、揮灑自如的教態、簡練漂亮的板書、親切的語言、熱情的鼓勵、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維、嫻熟的解題技巧,都會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如果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這些精神需要,效果將會持久而巨大。
2、怎樣啟發學生
有些教師喜歡越俎代庖,把知識嚼爛再喂學生,結果數學課上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覺的學習毫無挑戰性,索然無味。另一些教師不贊成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為問題出在教師講的太多,於是,他們增加學生練的時間,或是輔一師生間的頻繁問答以減少教師講的時間,但結果學生被教師的問題牢牢的栓住,沒有機會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問,遇到新問題常不能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仍然不具有啟發性。
啟發學生的關鍵有以下幾個字:定向、架橋、含蓄、揭曉。首先,美國匹茲堡大學有一本用於師資培訓的教學案例中,搜集了這樣一個案例。這堂課的內容是探究各種集中量數(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的定義。兩個執教教師准備用建構主義的思想,不直接教給學生這些定義,而是給每個學生小組寫一組數據並標明該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個是多少的卡片,讓學生自己通過製作圖表、歸納、再用其他卡片檢驗的方法。得出這幾個量的定義。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基本相同,課一開始,教師用了約5分鍾的時間與學生討論什麼是「發現」,怎樣發現數學。然後教師出示一張卡片的樣張,告訴學生每一組都會得到這樣的一張卡片,要求學生作兩件事:一是用方格紙畫出每一組數據,寫下自己的發現,寫下這四個概念的定義或者有根據的猜測。然後,教師再次提醒學生尋找線索和模式。。可是,課上最初的幾分鍾都出現了學生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情況,這恐怕和兩位教師都沒有作好「定向」就匆匆進入探究活動有關。其實,學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經寫了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為什麼還不知道什麼是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而要他們給出猜想。於是教師不得不再一次地說明任務,影響了教學的進度。
明確任務以後變可以進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回難住學生,所以,教師課前要為架橋鋪設路作好准備,教師有了解在探究的問題與學生的現實之間存在多少差距,考慮設計哪些問題或哪些活動能夠化解困難,怎樣創設問題情景,怎樣問問題可以含蓄地啟發學生。
這里要特別強調含蓄地架橋,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提示太直截了當,就失去了啟發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過引導學生先從事某些活動,解決某些比較容易著手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比如,利用實物、模型、實例、示意圖等直觀化手段啟發學生從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等活動中得到結論,形成思路。
3、怎樣提問學生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時地得到教學的反饋,可以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提供形式參與教學、互相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有一些學生就因為一次出色的回答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功感受,從此愛上了數學。
對所提問題的設計是提問質量的關鍵。一個新知識剛學完,為了達到及時反饋和強化的目的,教師可以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因為簡單的問題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所佔的比例比較少,尤其在一些較好的班級和學習內容有相當難度的課,大部分的課堂提問對學生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甚至熱烈的討論和爭辯,學生會覺得問題問得比較有深度,教師也能夠比較准確的反饋。在課堂上還要滿足少數學生的需要。
因為設問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提的問題應明確易懂,不能太大,讓小時摸佈道邊際,如果需要,可以將這樣的大問題改換成一個具體的問題或者若干個小問題。所提的問題應該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問題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而給解決問題造成不必要的干擾。所提的絕大多數問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發問後教師要適當停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思考,對學生的回答要認真傾聽,予以中肯和明確的評價。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教師必須盡快辯明原因,是問題的難度不適應?師生之間的感情渠道不暢通?還是班級的學習風氣問題?找出相應的對策。
4、怎樣引入和創設學習情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備課時,教師通常都要絞盡腦筋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
一般說來,一個導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個任務中的一個:引起注意、激發動機、建立聯系和組織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有一位教師在前一天向學生布置了讓他們任意畫幾個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畫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第二天,教師讓學生考老師,只要說出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就一定能夠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都想難倒老師。教師問「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導入了新課。這是一個用活動、用問題引入的好例子,圓滿的完成了導入的四個任務。教師先用學生活動的模式讓學生考教師,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考不倒的經歷中激發起學生也要學會的強烈動機;教師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業的基礎上,又完全緊扣新知識,加強了新知識之間、知識與引入之間的聯系;最後教師的點題指引學生三角形內角和是有規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問題式導入的關鍵在於創設精彩的問題情境,它既是吸引學生又能夠與新知識密切聯系。
除了以游戲、實驗和觀察等活動產生懸念和問題的引入方式外,還有一種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師的講授。比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熟悉的事物著手問「做一鍋湯,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麼辦?「旁敲側擊,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他們將要學生的用樣本估計總體的統計思想聯系起來。如果教師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可以開門見山說出課題。
5、怎樣探究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學過程要在探究活動中展開,也就是說,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學都要體現數學化的教學思想,要揭示數學的形成過程。
組織學生探究之前,教師必須經歷過探究,思考過概念的本質是什麼,學生的現實和數學現實中有哪些與本質類似或有聯系;也推導過公式和定理,對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煩,哪些思路是捷徑胸有成竹。有些教師就曾因為隨口說出「那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吧」,而盲目地與學生一起探究,結果因為事先沒有準備,對問題的難度估計不足,無法啟發和指導學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組織學生探究時,教師要控制時間,掌握各環節的節奏。開始可慢些,保證每位學生都明確探究的問題,之後,再進入真正的探究,否則,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學沒有審清題意走錯方向,就是有同學在別人起步的時候就以掉隊了。磨刀不誤砍柴工,明確任務階段寧慢勿快。當學生集體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的探究經驗常常很有借鑒作用,教師可以用直觀的教具、圖象或精闢的語言等做有針對性的啟發;當學生探究誤入歧途的時候,教師可以點一下為什麼行不通,然後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思路;當學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瑣的時候,教師應及時肯定,指出更優的方法,鼓勵學生另闢蹊徑。有時學生的探究成果非常豐富,尤其是做一題多解的探究奇思秒想不斷涌現,這時往往最難控制教學的時間,不過,「保底不封頂」的原則應該遵守,教學的基本任務要完成,學生的創造成果要盡量多地在課內交流,課上沒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過類似:「學習園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畢,教師要組織學生反思回顧探究的過程,總結有過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師安排的探究任務,學生自發地發現可探究的問題對學生的發展也很重要,教師平時多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教師的備課和應變能力要高。
6、怎樣鞏固
光聽不做、不講、不練、不背、不經常地復習,就算聽懂了也回忘記,難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新知識的探究、操練和復習中都會盡可能多地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鞏固和強化學生所學的知識。
鞏固和強化知識的方法主要是加強記憶和反思。首先應利用記憶規律,無論在新知識的探究階段,還是在鞏固和強化階段,教師都應該設法幫助學生記憶,減少遺忘。鞏固的第二個重要方法是反思。將新知識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使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成為待學知識的生長點。當學生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教師用帶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再組織,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綜合理解,降低知識的記憶量,促進記憶。
鞏固和強化的常見方法是解題,教師設計安排的題目有剃度,不過解題應不僅僅限於完成書面習題,有時也可以用游戲或競賽的方式。變化的學習方法比單調的練習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7、怎樣結束
盡管有時因為沒有控制好教學節奏,教師不得不草草收場,但其實這一階段仍然是一堂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教師可以歸納和小結,再突出重點內容,提醒學生要注意或避免的錯誤,贊揚在課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和他們的思想方法,起到回顧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將學習適當引申,開闊學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帶出下節的課題,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