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課題研究
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條件的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
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事物是身邊的生物。上學期的科學課上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關於植物的問題。新學期開始,我們組織三年級各班學生學習了學校《窗檯綠化的觀察與研究方案》,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植物為什麼長在土上?為什麼植物不吃飯也能長大?我認為利用窗檯這個同學身邊的「基地」,在三年級同學中開展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
二、活動內容:
各班根據季節的不同自行選擇綠化窗檯的植物,觀察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技術。
1.寒假開學(春季)開展種花養花活動。讓學生選擇花的品種,知道花的名稱,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條件;植物的移栽技術、影響移栽成活的條件。詳細記錄種子萌發,花卉移栽、成活的過程等。
2. 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幾種對比實驗: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沒有土植物能生長嗎?
3.對研究記錄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組活動報告。
4.的冬季來臨之時,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為社區服務。
三、活動的意義
1.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栽培植物,體驗植物、空氣與人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環境的作用。從中受到環保教育。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栽培植物的知識、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
3.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想像、實驗探究、體驗一系列活動,發現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4. 學生通過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去賣,去討價還價。
四、活動目的
使空曠的窗檯變得生機勃勃,凈化空氣,減少冬季感冒病的發生。同時,學生以小見大,由教室窗檯的綠化想到大自然的綠化。培養學生走入社區,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和品質。
五、活動目標
1.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用新的思想和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
2.知識: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栽培技術,適宜生活的土壤特點等。
3.態度:幫助學生獲得關心環境的感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活動。
4.技術: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描述植物的生長狀態,生活習性,記錄、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獲得判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5.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樹立信心,相信小學生也能搞科學,能夠用他們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術,為家鄉、為社會做出貢獻。
六、活動類型
1.觀察:觀察植物種植嫁接的形態、記錄生長變化情況;觀察記錄教室空氣的干濕度。
2.調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況。
3.種植,在不同的時間播種的植物,種子的發芽情況,驗證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節播種,長勢如何等。
4.嫁接:學習植物嫁接原理、技術和方法。
七.活動安排:
計劃2009年3月——2011年1月實施窗檯綠化活動
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組,選擇課題,確定方案。種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備對比實驗材料(相同的種子、植株等) 討論、搜集、觀察、記錄、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生長條件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總結。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進行無土栽培實驗,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植物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各班參考選題:
1、 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情況有什麼不同?認真記錄,分析原因,也許有新的發現。
2、 研究植物生長的條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陽光嗎?(燈光行嗎?);植物必須生活在土裡嗎?栽培植物為什麼要施肥?
3、 改變植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例如:讓夜來香白天開花,室內充滿芬芳。
❷ 小學家庭實驗課題
測量大氣壓:將一張紙蓋在灌滿水的杯子口用手扶著慢慢倒過來,再慢慢的松開手紙張就會貼在杯子上!
❸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科學實驗課課題措施和方法
第一,課堂紀律保障安全;第二,課堂內容安排保障教學進度。 上課前,注意將實驗儀器放在教室旁邊的試驗台,而不是學生的桌子上。 一般在上一節課下課,馬上組織學生排隊進入實驗室,靜坐等候。
❹ 小學科學方面可以做什麼課題
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條件的研究
一、 課題的提出:
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客觀事物是身邊的生物。上學期的科學課上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關於植物的問題。新學期開始,我們組織三年級各班學生學習了學校《窗檯綠化的觀察與研究方案》,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感興趣的問題。例如:植物為什麼長在土上?為什麼植物不吃飯也能長大?我認為利用窗檯這個同學身邊的「基地」,在三年級同學中開展窗檯植物的觀察與研究。
二、活動內容:
各班根據季節的不同自行選擇綠化窗檯的植物,觀察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技術。
1.寒假開學(春季)開展種花養花活動。讓學生選擇花的品種,知道花的名稱,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條件;植物的移栽技術、影響移栽成活的條件。詳細記錄種子萌發,花卉移栽、成活的過程等。
2. 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幾種對比實驗: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沒有土植物能生長嗎?
3.對研究記錄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組活動報告。
4.的冬季來臨之時,研究無土栽培技術,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走入社區,為社區服務。
三、活動的意義
1.讓學生自己動手種植、栽培植物,體驗植物、空氣與人的關系。進而使學生理解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環境的作用。從中受到環保教育。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栽培植物的知識、技術與方法。使學生受到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
3. 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想像、實驗探究、體驗一系列活動,發現和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
4. 學生通過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食品,鼓勵學生去賣,去討價還價。
四、活動目的
使空曠的窗檯變得生機勃勃,凈化空氣,減少冬季感冒病的發生。同時,學生以小見大,由教室窗檯的綠化想到大自然的綠化。培養學生走入社區,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和品質。
五、活動目標
1.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用新的思想和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
2.知識: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種植栽培技術,適宜生活的土壤特點等。
3.態度:幫助學生獲得關心環境的感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領學生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活動。
4.技術: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描述植物的生長狀態,生活習性,記錄、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統計、分析調查資料。獲得判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5.參與;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樹立信心,相信小學生也能搞科學,能夠用他們的意識、知識態度和技術,為家鄉、為社會做出貢獻。
六、活動類型
1.觀察:觀察植物種植嫁接的形態、記錄生長變化情況;觀察記錄教室空氣的干濕度。
2.調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況。
3.種植,在不同的時間播種的植物,種子的發芽情況,驗證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節播種,長勢如何等。
4.嫁接:學習植物嫁接原理、技術和方法。
七.活動安排:
計劃2009年3月——2011年1月實施窗檯綠化活動
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組,選擇課題,確定方案。種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備對比實驗材料(相同的種子、植株等) 討論、搜集、觀察、記錄、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態、生活習性、生長條件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總結。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進行無土栽培實驗,栽培蒜苗、綠豆苗等涮菜類植物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各班參考選題:
1、 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情況有什麼不同?認真記錄,分析原因,也許有新的發現。
2、 研究植物生長的條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陽光嗎?(燈光行嗎?);植物必須生活在土裡嗎?栽培植物為什麼要施肥?
3、 改變植物的生活習性,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例如:讓夜來香白天開花,室內充滿芬芳。
❺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小課題開題報告
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
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❻ 如何對小學科研課題進行評價分析
一、小課題研究的意義:
1.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於「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它經常支配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教育理念屬於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只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檢驗。開展小課題研究,必然要有充分的依據,這個依據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開展小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更清楚地意識並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並自覺地選擇更科學教育理念。
2.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教育理論的學習和運用。小課題研究也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的熱點或難點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和指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是基於教師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學習所得理解深刻,又能靈活地運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3.開展小課題研究有利於消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小學教師搞教育科研,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教育。開展小課題研究實際是在進行行動研究,這種研究獲得成果可以馬上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具有最為顯性的效果。這種研究具體實在,易於操作,運作起來困難較小,容易取得成功。
二、小課題研究與大課題研究的區別:
可以說,我們提出小課題研究,就是為了克服大課題研究中中小學教師無法參與到研究中來這一弊病。如果我們的小課題研究仍然與大課題一樣的去選題,去進行過程管理,我們就沒必要提出小課題研究這一概念。因此,小課題研究是在與大課題研究的區別中產生的。一般來說,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的區別如下表一所示。
1.目標與選題。大課題研究是為了解決學校乃至一個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這種問題比較宏觀,影響面大,更多偏重於教育管理,如學生評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長與學校關系、考試制度改革、教師工作壓力等等。小課題研究是為了提高教師素質,使廣大教師成為研究者。因此,小課題研究與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是解決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如某一題目該怎樣講,某一節課怎樣進行設計,怎樣進行差生轉化等。
2.研究方法。大課題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方法、文獻法、教育實驗方法,一般是一個團隊進行研究,有學校的大力支持,甚至進行學校制度變革。而小課題研究則是教師個人行為,主要方法是讀書、行動、反思。它不強調一種研究方法的完整運用,而強調為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困惑對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
3.研究步驟。大課題研究一般要經過課題立項、進行可行性研究、進行分工研究、實施大型活動或推行重大制度、中期檢查、課題結題等。課題管理要比較嚴格。而小課題研究則不必有這么嚴格的步驟,只要有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然後讀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驗證方法有效性,它不必有立項,不需要進行中期檢查,也不需要有結題報告,它更加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
4.研究成果。大課題研究最後要有結題報告,而小課題最後可能是自己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進。
當然,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的區別是相對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如通過小課題研究培養教師進行大課題研究的能力和思維方式,為進行大課題研究做准備;許多大課題研究都可以細分成許多小課題,通過小課題研究把大課題的研究具體化。
三、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 :
進行小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如一個題目的講解,差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在教育教學中出現失敗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麼問題造成的。要多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在於你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靠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在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小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借鑒別人經驗的方法很多,讀相關專業書籍,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向老教師學習,然後通過分析與綜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這是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由於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此,你尋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並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這方面的心理准備,既不要幻想馬到成功,也不要因為再一次失敗而沮喪萬分。
第四,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寫自己這一過程的心路歷程,談談體會,還可以寫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經驗。這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寫出來。斯騰豪斯指出,私下的研究在我們看來簡直稱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於未經公開發表的研究得不到公眾批評的滋養,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將研究視為一種共同體的活動,而未發表的研究對他人幾乎沒有用處。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四、小課題研究的選題:
選擇教研課題的基本要求
1.前瞻性。21世紀是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學校教育科研應充分領會、反映、適應這種變化的趨勢,做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課題,突出和強化面向未來的意識。對於正在高速發展中的一些教育問題,我們要運用更多的前瞻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經過認真思考、理性分析,提出應對的策略。教育科研的前瞻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未來某項教育的策劃(前景分析、預測和實踐);二是對教育現狀的改善。
2.應用性。主要是指研究這個問題,是否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選定的課題要具有實用價值,能夠指導教育實踐。對於填補科研空白性課題,研究價值最大;對於一般性的課題,也可立題研究,最終定有收獲;對已解決或基本解決的課題,最無研究價值。所以,在立題研究前,要先了解課題研究的前沿信息,不要去做徒勞無益的工作。
3.科學性。科學性體現在研究問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的明確,立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具有科學性的課題既要有實踐基礎,又要有理論基礎。對於一線的教師來說,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容易使選題具有實踐基礎,但他們普遍認為最為困難的是自身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教育實踐中選擇好的課題。
4.創新性。選題不要趕時髦,人家搞什麼,我也搞什麼,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教育實驗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它要求研究人員具備創新精神,要不同於前人、他人的眼光,研究沒有人做過或沒有人在做的課題,或者是別人做過卻未能解決或者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這樣就做到了選題的新穎性和獨創性。
5.可行性。要求研究者不能脫離實際空想、幻想,只做所謂純粹教育的課題。我們要從學校的角度,充分考慮學校的人文環境、師資水平、實驗基礎、教學設備、教研經費等;要從教師的角度,從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的實際出發。如果自己擁有豐富的教育實驗經驗,可在理論領域作些研究;如果是實驗研究的新手,可研究一些具體的課題,著重掌握教育實驗方法。
6.方向性。教研課題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目標。研究方向和目標不明確,涉及研究的層面過多,從而導致一些困難,不是課題進行不下去,就是每個方面都不能研究透徹,即使是選題很好,也做不出很好的成果,勞而無功。另外,課題明確與否,還在於課題是否有變革內容。通過某種變革以影響學生,從而獲得預想的結果,以解決某個問題,這正是教育實驗的基本精神。
7.操作性。由於教師教育教學任務重,工作繁雜,加上目前學校教育工作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教師對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要求十分強烈,所以課題研究的教育途徑和方法要增加可操作性。一旦教師根據特定教育變數選擇和掌握一種或若干種特徵鮮明的途徑和方法,就能靈活運用,付諸實施。實踐證明,教師最喜歡借鑒運用便於操作的研究成果。
8.適當性。課題的大小,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要依研究力量而確定課題大小范圍。作為教師選題宜小不宜大。小課題涉及的范圍小,對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要求不高,內容具體,方法簡單,難度不大,容易取得成果。如個案研究,研究的對象少、規模小,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中進行,不會影響教師的日常教育工作, 特別適合教師作課題研究。如果研究的范圍太大,容易大而空。大而無當、空而又虛的問題,無從下手,不適於作為課題。
課題的尋找途徑
1.從教學實踐中選取課題。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問題」層出不窮,教師幾乎天天能遇到。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善於從習以為常的教學現象中選取教研課題。如一個數學教師從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情緒中,認識到這是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她運用心理匹配原理,進行《注重心理匹配,迎合學生需要》課題實驗,從誘發認知、激活探究、展示自我、刺激感官、滿足娛樂等方面入手,恰當處理教材,優化教學過程,迎合學生需要,從而達到教學材料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有效調節了學生的學習方向,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顯著。
2.從班級管理中提煉課題。班級管理過程中,涉及諸多的教育因素,遇到眾多的實際問題,這是教育科研課題的重要來源。從日常工作遇到的實際問題中提煉出來的課題,往往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如一所學校針對班級晨會教育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的現狀,開展《晨會教育系列》的課題研究。組織有經驗的老師圍繞道德觀點、規范訓練、生活常識、心理輔導等方面編寫晨會系列教材,並在班級中組織實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該系列教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又便於操作,很受班主任老師的歡迎。
3.從本地資源中挖掘課題。各地的人文環境、民風民俗、鄉土物產、英雄模範人物等各具特色,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只要精心挖掘,也能尋找出弘揚家鄉傳統文化的課題。如我縣是全國著名的茶鄉,是烏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一些學校以弘揚茶文化作為研究課題,充分挖掘、采擷、整合茶鄉文化資源,研發茶葉校本讀物,通過講茶事、建茶圃、唱茶歌、品茶韻、賽茶藝、游茶都等各種茶事活動,引導學生 體驗茶農勞動的艱辛,感受品茶會友的快樂,領略茶葉文化的魅力,激發熱愛茶鄉的情感。
4.從實驗改造中提取課題。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實驗。一項教育改革和實驗推開後,常常會暴露出實驗課題的某些缺陷。這時,人們便對原實驗課題加以深入的研究改造,不斷總結經驗,使之更加完善。在教育實驗課題改造的過程中,人們會提出多種方案,可以從中「擇優錄取」,形成新的實驗課題。如全國聞名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實驗,就是從當初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發展到其他學科的情境教學,而後順其自然地發展到整個小學的情境教育,現在的情境課程開發也隨著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實驗向前推進、發展。
5.從課題指南中選擇課題。教育科研課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制訂的「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指南」。從國家教育部到各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每五年都要制訂一個規劃課題指南,提供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科研系列課題,供各級各類學校及各教育科研部門選擇申報。圍繞這些研究項目,結合本地和學校的實際,可以分解出很多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
6.從理論學習中發現課題。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界常常會以某個專題為中心開展學習討論。通過學習討論,提高理論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教師也能從中發現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如「素質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領域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另外,現在國外不少關於教育改革實驗的理論傳入我國,對人們啟發很大,很多地方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結合,吸收、遷移、改造、創新,從而提煉出不少實驗課題。
五、小課題研究過程:
1.選好課題
選題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研究課題要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來。研究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選題切忌跟風盲從,見別人搞啥就搞啥,離開自己經營的土壤,架空種植,不可能有收獲。(2)課題涉及的范圍要小。課題只涉及一個學科,一個方面,一個環節;一種途徑,一種策略,一種方法,等等。比如,可以是語文教學,可以是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可以是閱讀教學中的句子教學,可以是句子教學中的長句子教學;可以是數學教學,可以是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題教學,可以是應用題教學中的行程問題教學,可以是行程問題中某種類型問題的教學,等等。切忌求大求全,好高騖遠。(3)課題涉及的內容自己比較熟悉的。研究需要的理論和實踐資源,自己有一定的儲備或者容易找到,這樣研究起來不會感到十分困難。不宜跟風攀比,勉強去搞那些自己非常生疏的的課題。(4)課題要有一定的價值。一是要有實用性,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利於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二是要有新穎性,課題是別人沒有研究過的,或者研究是不夠全面不夠深入的,你的研究有可能超越他人,因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指導性;三是要有普遍性。小課題研究的可能是某個具體的實際問題,但研究不能就事論事,必須以小見大,在具體問題中包含一般規律。也就是說課題雖然具體,但能夠引伸出普遍原理來。
❼ 安陽銀杏小學的課題實驗
學校以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為理念,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先後申報了國家、回省、市、區級科研課題答,圍繞承擔的課題,各課題組收集資料、學習交流、課題論壇、撰寫論文、實驗報告,編印了1 0本實驗文集,有力地提高了教研能力,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學校承擔的省科研課題《學科教學中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獲省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市課題已經結題,區課題獲區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先後有45人次獲國家、省、市論文一等獎;150篇論文獲各級獎勵。
❽ 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的課題有哪些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核心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經」。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小學科學的學習要以探究活動為核心,而實驗則是探究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