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怎樣才能上好科學實驗課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確保實驗順利完成
1.課前准備。課前准備工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基礎。在每一次實驗之前,教師首先要做好准備工作。比如要了解本節課所需要的實驗器具、知道實驗的過程、通過實驗你要得出的結論等。有些容易出差錯的實驗,教師要動手親自做一做,這樣可以掌握一手資料。
2.規范操作。規范操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保障。眾所周知,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
3.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正確填寫實驗報告,為後面的匯報交流做好准備。在分組實驗的過程中,一般的小組都會派語言組織能力較強的組員進行記錄,教會學生有條例地進行整理數據,多次訓練後學生就會掌握記錄方法。
4.匯報交流。匯報交流可以使實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匯報交流是實驗課上的最後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各自發表自己在實驗中得到的結論,以及在實驗中的一些困惑。這樣有爭論、有探討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知識的火花就會得以呈現。
二、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科特點
一切自然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小學自然科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探求自然科學知識,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認識自然始於觀察自然,讓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認識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學,由於教學內容分散、抽象,學生很難形成對四季星空的整體認識。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科學地安排學生觀察四季星空,保證觀察的持續、完整。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觀察,寫出觀察日記,積累有關四季星空的感性認識和材料。並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不同季節星座交替出現,北極星始終停留在原位置不動,周圍的星座繞著它逆時針轉圈,且一年轉一圈等有關四季星空的變化規律。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認識自然現象,總結自然規律,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創造條件,增加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愛好。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三、四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從興趣出發,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徵等特點。設計實驗時要採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
如「植物的根」的實驗設計,教師可通過提供大量的可供學生觀察的有代表性的實驗材料──植物的根,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須根之分。常見的蘿卜、胡蘿卜等直根,土豆、紅薯等須根,它們可以儲藏養分即貯藏根。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知識,而中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他們對神秘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探索自然奧秘充滿了自信。
四、要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對學生來說都是很喜歡的一門課。因為科學課具有生動、新奇、鮮明的特徵,小學生們對「真刀實槍」搞科學都很感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直接動力,甚至會從中留下終身難忘的經歷,激發他們潛在的勤奮和探究科學問題的毅力。因此,實驗在科學課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不是所有的同學的能力都很強的,在這其中有一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差,表達和總結的能力也很差。我們做老師的要特別關注他們,不能讓他們在實驗課上充當看客,等著別人的結論,坐享其成,教師也要他們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給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得到鍛煉。
五、善用多媒體,使實驗課更生動有效
多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觀念,科學實驗課也不再在「粉筆+黑板」的傳統模式里大講科學了。計算機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等多種媒體手段於一體,它能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維空間,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使其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六、擇優選用實驗器材
在實驗器材的選用上,要從操作的誤差性、可靠性、易觀察性和安全性幾方面進行擇優。要善於適當使用代用品和輔助品來增大現象的明顯程度,提高成功率。同時要把實驗中需要具備的操作能力先分解並在課前分別練習,還要讓學生在實驗前驗知安全操作規程,確保探究過程的安全性和順利性。
❷ 怎樣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怎樣才能上好科學實驗課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確保實驗順利完成
1.課前准備。課前准備工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基礎。在每一次實驗之前,教師首先要做好准備工作。比如要了解本節課所需要的實驗器具、知道實驗的過程、通過實驗你要得出的結論等。有些容易出差錯的實驗,教師要動手親自做一做,這樣可以掌握一手資料。
2.規范操作。規范操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保障。眾所周知,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操作
3.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正確填寫實驗報告,為後面的匯報交流做好准備。在分組實驗的過程中,一般的小組都會派語言組織能力較強的組員進行記錄,教會學生有條例地進行整理數據,多次訓練後學生就會掌握記錄方法。
4.匯報交流。匯報交流可以使實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匯報交流是實驗課上的最後一道程序,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各自發表自己在實驗中得到的結論,以及在實驗中的一些困惑。這樣有爭論、有探討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知識的火花就會得以呈現。
二、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科特點
一切自然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小學自然科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探求自然科學知識,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認識自然始於觀察自然,讓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認識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學,由於教學內容分散、抽象,學生很難形成對四季星空的整體認識。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科學地安排學生觀察四季星空,保證觀察的持續、完整。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觀察,寫出觀察日記,積累有關四季星空的感性認識和材料。並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不同季節星座交替出現,北極星始終停留在原位置不動,周圍的星座繞著它逆時針轉圈,且一年轉一圈等有關四季星空的變化規律。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認識自然現象,總結自然規律,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創造條件,增加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愛好。
❸ 如何上好科學實驗課
一、教師要注重實驗導入,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積極性取決於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慾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的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明確實驗的目的,能自覺地投入學習中去。
二、教師要注重做好實驗的准備工作。
課前准備工作是確保實驗順利完成的基礎。
1、在每一次實驗之前,教師要做好准備工作。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
如:要了解本節課所需要的實驗器具、知道實驗的過程、通過實驗你要得出的結論等。有些容易出差錯的實驗,教師要動手親自做一做,這樣可以掌握一手資料。這樣就明白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些器材要換,因為,實驗材料准備也是上好實驗課的關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說明了實驗材料准備的重要性,只有實驗材料准備充分了,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同時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的方法,真正做到培養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做好「准備」實驗,有利於作好更充分的教學准備,有利於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有利於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
2、有些實驗還要求學生配合,教師要做好課前准備。科學實驗大多是學生進行,沒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幹配合,實驗效果和效率也會出現不盡人意的問題。課堂上學生實驗人多、過程復雜或內容較多時,教師難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鍾內對每一小組和學生進行指導,這時必須充分利用責任心強的助手和骨幹擔任小組長。同時也驗證了,實驗課的目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怎樣獲得的,不是照葫蘆畫瓢就出來的。
三、教師要注重實驗過程,鼓勵創新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是永遠也不會成功的。在實驗課教學中,也有同樣的道理,只有明確實驗過程、實驗目的,學生才能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才能達到實驗預期的效果。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針對不同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研究,如果學生實在想不出的教師給予提示。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這對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磨練,也培養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當學生完成實驗活動後,要引導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實驗報告是對實驗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好學生正確填寫實驗報告,還要為後面的匯報交流做好准備。在分組實驗的過程中,一般的小組都會派語言組織能力較強的組員進行記錄,教會學生有條例地進行整理數據,多次訓練後學生就會掌握記錄方法。匯報交流可以使實驗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匯報交流是實驗課上的最後一道程序,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在這個環節中結論不是從教師的口裡說出,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口把它講出來的,學生各自發表自己在實驗中得到的結論,以及在實驗中的一些困惑。這樣有爭論、有探討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知識的火花就會得以呈現。
總之,要真正上好一節實驗課,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條件,恰當時侯給予指導,使學生都能規范、科學地動手操作。做實驗不是教給學生別人科學活動結果的科學事實,而是通過做科學來進行教育。不是試圖讓他們背誦科學結果的描述,而是讓他們了解結果是怎樣得到的。也就是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❹ 如何指導學生上好實驗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強化實驗教學,用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尤為重要,生物學實驗不僅僅是驗證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增強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實驗課不僅要上,而且要上好,那麼如何上好實驗課呢? 一、做好課前教育:1.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在上生物實驗課之前,應首先編好實驗小組,按小組序號和座位對號入座,並使之固定下來。這樣以後學生進到實驗室,就能很快地坐好,可避免出現學生因爭搶座位而出現秩序混亂的局面,同時又有利於對實驗用具的保管,一旦發現丟失或損壞,很容易查找。2.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重要性及意義。有些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就是去玩去了。所以不認真對待實驗課,課前既不預習,課上又不注意聽課,在下面和同學交頭接耳,或擺弄桌上的實驗用具,等到動手做實驗時,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何做起,就瞎做,亂做一氣,違反操作規程,有的拿材料亂切,有的拿用具或水打鬧等,造成實驗課混亂不堪。為此,教師應反復講清實驗課的重要性及意義,使學生對實驗課的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這樣在實驗中才能注意力集中,按規范操作。3.每學期第一節課都應學習實驗室制度,使學生明確進到實驗室應保持安靜,不得大聲喧嘩,上課應注意聽講,而且要做到愛護公物,輕拿輕放,如果用具損壞,應按制度賠償。 二、備課全面深刻:1.備教材。在進行每一節實驗課前,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鑽研教材,明確實驗的目的、內容、重點、難點,設計好板書和教案,精心設計和安排好實驗課的具體步驟,准備好實驗用的儀器、葯品、實驗教材,保證實驗課的順利進行,另外,准備好實驗課所需要的掛圖、標本、幻燈片等輔助教具。2.備學生。在學生上實驗課前,教師應對實驗技術至少要操作一遍,對於在實驗過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現錯誤,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生的各種實驗現象要有預見性,並能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合理解釋。3.精心設計最佳方法。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學素質,就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和指導。目前,較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同步教學法,即教師邊講解、示範、學生邊做,這樣,學生易於掌握和接受。4.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有創見性。在實驗過程中,為了使操作更加方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教師要有創見性,不拘於書本。比如: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書上要求隔水加熱,如果只把裝有酒精的小燒杯放在裝水的大燒杯里,水沸騰後兩個燒杯就會碰得叮當亂響,既不符合隔水加熱的要求,又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會給學生錯誤的知識。為了避免上述現象,事先用細樹枝做成「十」字形木架放在大燒杯底部,效果就很好。再比如,在觀察葉下表皮氣孔時,很多葉片的表皮是不容易撕開的,這時可以利用指甲油塗抹在下表皮的表面,幾分鍾後,待指甲油乾燥時,用鑷子撕下它,指甲油就做成了一個葉表面的精確的復製品,把它放在載玻片上的一滴水中,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同樣能見到保衛細胞和氣孔,這樣不但達到了實驗目的,又提高了學生實驗的興趣。 三、科學引導:很多學生對實驗感興趣,認為很好玩,有意思,學生一開始什麼都放到顯微鏡下去看,包括手皮、頭發等,這時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如果引導得法,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驗證種子成分的實驗,教師問:「種子里究竟含有哪些成分呢?」然後讓學生把一些小麥種子放到干凈的試管中,再用酒精燈烘烤,問:試管壁上出現了什麼?經過觀察學生回答:「出現水珠。」老師問:「水珠是從哪來的?這說明了什麼?」學生經過思考後回答:「水是從種子中來的,說明種子含有水分。」這樣很輕松地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假如教師在課上不注意引導學生,做實驗時,必然會出現看熱鬧的局面。 四、貫穿德育教育與能力培養: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根據每一節課教學內容的不同,具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頭幾節課教育學生遵守紀律,愛護公物,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進行每一次觀察時,教育學生認真觀察,並根據自己的實驗,經過科學的分析討論再得出結論,並按觀察的事實進行繪圖,不照書描繪,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觀察根尖的實驗時,利用自製的幻燈片,演示根尖四部分的變化,理解四部分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形成根尖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觀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用發展的、聯系的、變化的觀問題的能力。所以實驗課教學的成敗,對學生們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培養出來的是21世紀的建設者,不可忽視實驗教學對學生各種能力開發的重大作用。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積極進取,勇於開拓,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使我們的生物實驗課水平更上一層樓。
❺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慾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筆者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3.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4.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二、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1.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於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植物的根向哪裡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麼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並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2.選擇好實驗材料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1.寓歡樂於學習實踐中 2.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後,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
❻ 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它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經驗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可以說,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我認為,要上好綜合實踐課,應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任何課程都具有特定的課程內容與形式。課程內容是由課程的性質決定的,而課程形式反映了課程內容的要求。處理好課程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助於克服實施過程中的形式傾向。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是學生的活動主題。 綜合時間活動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的課程,因而,其課程內容不應來源於書本,而應來源於學生的生活,來源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圍繞問題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而這一問題就是學生活動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非預設的課程,學生在該課程中學習什麼內容?與學科課程不同的是,學習的內容不是預先設記好,不是體系化的書本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學生從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問題,並由問題上升到活動主題,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合性。 要保證學生活動主題的整合性,在以校為本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整個學段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具有一定的廣度。 學生的活動主題往往是從生活背景中、從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從一個活動主題的實施過程來看,任何一個活動主題都是有意義的。但如果整個學段的活動主題只是圍繞某一角度來確定的,那麼活動主題的確定往往不利於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整個學段學生確定活動主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涉獵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在不同年級關注不同領域的問題。 2、妥善處理活動主題中的知識性問題。 任何主題的活動都應該使學生獲取一定的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活動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形式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追求之一。因而,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書本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與活動過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與總結活動體會與活動收獲,獲取知識。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活動課程。因而,活動就是其基本形式。在實施過程中,要防止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狀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根據活動主題的需要決定活動形式或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也要求活動方式的綜合性。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整個學段的活動過程中,經歷探究、實踐、調查、考察、服務、社會宣傳、公益勞動、設計與製作、技術實踐與勞動實踐、信息實踐、總結與交流、展示與答辯、回報與表演等活動方式。 2、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價值就在活動過程中。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與活動空間,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要切實體現該課程的價值,讓學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須讓學生「全面參與」,並「深度實踐」。 三、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必須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一)突出學生主體。 突出學生主體,意味著把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意味著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導學生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學生創造著課程。因此,不應把課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更不同於學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課程,而是「可做的」課程,是實踐性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的課程,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通過實踐獲得發展。 2、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從學生出發是體現學生本位課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准備階段、開展的過程、總結與交流等環節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准備階段,最好不由教師提供活動主題或問題來讓學生選擇,而應由學生自主提出活動主題或問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當然,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並不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定活動主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確活動主題或問題的意義。 (二)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導師與學生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要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但教師的指導需要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為前提。指導不等於規定,不等於統一要求。 2、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一方面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所以要設計與制定教師指導方案,增強教師指導的計劃性。教師指導方案應包括:學生活動主題的具體目標、學生活動過程與具體方法的指導、學生活動主題必要的資料與工具准備、學生活動評價策略等。制定教師指導方案,有利於教師明確指導任務,落實具體的知道行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但是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在理論定位與研究取向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澄清,還需要進一步的反思與追問。
❼ 如何上好學生實驗課
一、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3.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4.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二、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1.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於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植物的根向哪裡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麼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並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2.選擇好實驗材料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1.寓歡樂於學習實踐中
2.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後,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
❽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上好小學科學課的技巧:
一、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科學
科學源於生活,同時又運用於生活。《新課標》強調:「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並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與經驗。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簡單、直接的經驗。例如:在學習科教版五年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時,新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土壤。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觀察不同的土壤,發現土壤中不僅有活著的動植物,還有死了的動植物殘體。由此使學生知道這些土壤都實實在在地源於生活,從而使他們知道科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通過課前收集、觀察,課內動腦、動手,也就漸漸擴大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二、親歷合作探究,理解科學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時代賦予科學教學活動的要求。但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動中,依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尺度。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機會;指導過晚,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狀態,這樣就會削弱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磁鐵》單元時,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鐵,並讓其自主觀察和研究,課上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磁鐵先展開自主學習,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讓學生從中認識磁鐵的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同磁鐵的磁力情況、磁鐵間的相互作用等。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在實驗操作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再分組匯報。因為大家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有關磁鐵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學生匯報時,各學習小組爭先恐後,暢所欲言。有時,各小組意見不一,也會發生爭執。教師就要及時介入,站出來幫助學生解惑。通過對照實驗等幫他們指點迷津。由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到實驗探究,學生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科學學習中,有些學習內容是學生無法親歷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這類學習材料學生不可能也沒條件通過直接認識獲取事實經驗,必須採用親歷以外的學習方式進行。例如:播放多媒體課件、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中提供的流媒體視頻文件等,通過地層變化模擬動畫、火山地震發生時場景的回放,使學生從中間接獲取經驗,也同樣能達到親歷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際問題,運用科學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從提出問題到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實驗尋找證據進行驗證,再經過思維加工,歸納概括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學生雖然獲取了經驗,如果不去運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和活力,這些經驗也就沒有了意義。只有把這些經驗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加以理解和運用,把他們的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四、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遠程網路資源和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科學教育資源
為了達到上述的科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各種科學教育多媒體資源、網路科學普及資源、網路虛擬現實資源等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直觀科學教育素材。具體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資源
1.多媒體科普教學資源:包括各類科學教育的光碟教學片、電視科學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科學探索等相關的電視節目,美國的發現(Discovery)系列科學普及電視片以及其他各類自然現象和科學現象的科學普及的節目等,教師可以根據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課標的要求。有目的地選擇上述的多媒體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給學生觀看;
2.運用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可以通過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普及網站,獲取科學普及知識,組織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網直接訪問國內的各類科學普及網站,這樣,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獲得各類科學普及知識,並激發學生在科學教育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網路和虛擬現實資源,直接訪問一些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虛擬現實資源大腦的奧秘、宇宙奧秘等),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通過虛擬現實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觸或看到的科學現象和未知世界,通過這些現代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成績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❾ 淺談怎樣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小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慾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筆者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
3.明確實驗中的觀察任務
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
4.明確通過實驗得出結果
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在《磁鐵》的實驗中,當我們看到磁鐵能把帶鐵的東西吸起來,就知道磁鐵有吸引鐵的性質,所以就把磁鐵的這種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強弱,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把磁鐵用細線懸掛起來,等到它靜止時,磁極分別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教師可以提示指南針就是根據磁鐵的這一特性發明的.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二、千方百計拓展實驗空間
1.因地制宜開辟實驗場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於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將課內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根的生長》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自己做實驗,看看種子萌發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植物的根向哪裡生長,根的生長速度怎麼樣;根有哪些作用,種子是怎樣變成幼苗的,植物莖的作用和怎樣開花結果的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種植,並把每天的生長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的數據.
2.選擇好實驗材料
三、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量搜集身邊的實驗材料.
1.寓歡樂於學習實踐中
2.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教《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教師一開始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後,先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燈泡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燈泡發光.
❿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科學實驗課
一、打好「預防針」。我在給學生上第一節科學課時就強調好,做一個守信用專的人。老師承諾:只要屬有實驗,就帶學生進實驗室上實驗課,但是學生一定要做到守紀律,否則實驗課取消。學生為了能經常去上實驗課,就互相監督,遵守紀律。老師一定要注意,必須遵守承諾,否則學生不信任你了。
二、把上實驗課當做「家常便飯」。學生經常進實驗室,就不再新奇,就象平時上科學課一樣正常上課了。
三、實驗前做好准備。
1、實驗前老師要做好實驗,找到典型的材料,找到最合適的器材。以保證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驗前把實驗方法、實驗目的、注意事項等交代清楚,可以用記錄表的形式寫出方法及目的,讓學生會做,帶著目的去觀察。
3、實驗前教會學生觀察、做記錄。學生不僅要會做實驗,還要會觀察,會記錄。這樣才能從記錄的數據或現象中歸納推理得出結論。
四、有適當的鼓勵措施。 小學生好動也好勝,所以我在上科學課時,有積分的制度,哪一個小組的積分最高,下次的實驗課我就是哪個小組的成員,聽從組長的分配。有我的參與,不僅會使實驗更順利地進行,更主要的是學生覺得他們這個小組很光榮,有成就感,這樣學生為了下一次能讓我參加到他們小組,就好好表現,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