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寫十堰市實驗小學科普園作文
我們復的校園美麗如畫。
春天制的校園就是一幅絢麗的水粉畫。瞧,梧桐樹伸出了毛絨絨的手掌,像是稚氣的孩子在招手,迎接老師和同學。小草迫不及待從泥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
綠的,好似調皮的娃娃,和我們一起嬉戲、玩耍。而一些叫不出名花,散落在校園里,在春風里微笑,為這春的水粉畫抹上一道亮麗的色彩……。
夏天的校園滿眼綠色。梧桐樹也不再是稚氣的娃娃,長成了健壯的青年。再看看那小草,酷似雄赳赳、氣昂昂的衛士。野花呢?它開得更艷了,給美麗的校園帶來陣陣清涼……。
秋天的校園是一幅色彩艷麗的油畫,一片金黃。梧桐樹做起了「媽媽」,樹上滿是她的「孩子」,他們一落地,「媽媽」就倍感欣慰。小草已沒有往日的神
氣,開始枯萎。各種野花也被時間無情地奪去了她的美麗,開始漸漸凋謝。秋天的畫,有喜悅、有歡笑、有無情、也有不舍,秋的感情最多變,也最神奇。
冬天的校園是一幅素描。所有的教學樓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襖。花壇里、操場上、雪白一片,只有幾棵長青樹還傲然挺立在風雪中……。
校園的四季真美啊!
❷ 巨野縣實驗小學防震防火科普知識竟賽試卷考試答案
1、根據《中華人民共來和國防震減源災法》,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 √ )
2、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 ( √ )
3、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 √ )
4、全國范圍內的地震長期和中期預報意見,由國務院發布。 ( √ )
5、地震發生時,地下岩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 √ )
❸ 某實驗小學購進作文類、奧數類、英語類、文藝類、科普類圖書各若干本,能夠滿足全校數百名學生每人從中任
5×4÷2, =20÷2, =10(種); 10+1=11(名) 答:至少11名學生中一定有兩人所借圖書的種類完全相同. 故答案為:11. |
❹ 小學生科普知識競賽
親愛的小朋友們,我們現在開始第一題,必答題。讓你們的小腦袋轉起來…………………
好了,我們現在開始第二題,搶答題。一定要耳急嘴快。……………………
現在我們看看在這一題中,誰的分能加的最高。……………………
看誰的科學知識最豐富,科學家的故事你能牢記在心。……………………
❺ 實驗小學二1班有科普書34本,故事書比科普書多16本。故事書有多少本
這是一道簡單的加法計算題。計算方式是34+16=50本。故事書有50本。歡迎採納謝謝啦。
❻ 小學科普知識 生活小實驗
科學小實驗
物理實驗:
巧用雞蛋做實驗
1. 做測量實驗,體驗生活
學了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後,先估計一個雞蛋的質量,然後用天平進行測量,看你估計的是否准確。再用天平稱出10個雞蛋的質量,算出每個雞蛋的平均質量,與你估計的值進行比較。
2. 做慣性實驗,有驚無險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張硬紙片,再在紙片上放一個雞蛋,用手把硬紙片突然彈出去,雞蛋會安全地掉進玻璃杯。
3. 做慣性實驗,判斷准確
用生熟雞蛋各一個,分別放在桌面上,同時以相同的速度旋轉,因為熟雞蛋的蛋黃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轉平穩,而生雞蛋由於慣性,搖晃不定,很快停止轉動,由此可准確判斷生雞蛋熟雞蛋。
4. 做壓強實驗,直觀明了
用手捏雞蛋,由於雞蛋表面各處受力均勻,受到的壓強較小,雞蛋難以捏破,可是如果我們用同一隻手捏兩個雞蛋,由於雞蛋與雞蛋之間接觸面積小,受到的壓強大,很容易把雞蛋捏破。
5.做大氣壓實驗,妙趣橫生
在瓶口比雞蛋稍小的廣口瓶瓶底鋪層沙子,將浸過酒精的棉花點燃後迅速放入瓶中,待會兒將剝了皮的熟雞蛋堵住瓶口,過一會兒,由於大氣壓強的作用,熟雞蛋會被玻璃瓶吞進去。
6.做浮力實驗,生動有趣
將一個生雞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雞蛋沉入水中。然後逐漸向杯中放入食鹽,並不斷攪拌,可以看到雞蛋懸浮於水中任意位置。繼續向杯中放入食鹽,直到雞蛋漂浮於水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雞蛋在鹽水中的三種狀態。
❼ 關於寫十堰市實驗小學科普園作文400字急!!!!!!!
對於每個離家的人來說抄,回家好象是一件既是每天都想做卻又總是做不到的事。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迫不得已』。比如在異地上學,比如在遠方打工。但盡管如此,不管有多少負擔,大家還是想回家。因為在家,我們可以放鬆下來,可以任意的笑、自由的哭,可以做真正的自己,無須偽裝和做作。
我也是個在外上學的孩子,雖然不是很遠,盡管對一周一回家樂此不疲,但仍然不能免去對家的思念。
今天,我又回家了。今天的我異常迫切的想立刻回到家。因為明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婦女節。我要為媽媽過節。
在車上,我遇到了一個一中的姐姐,她現在在上高三,她說她們的放假時間沒有規律,只有不考試時,才放假,她今天回家可是很不容易的。聽完後,我一陣慶幸——至少我可以經常回家。
而後,司機叔叔也唱起了〈常回家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慢慢落下山去。汽車載著一車歸心似箭的人們與夕陽賽跑。我相信,先到達終點的一定是我們,你說呢?
❽ 急需小學生科普知識競賽開場白和結束語
全國十五,六種學報,雜志審稿佔用了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年的審稿量少說有100篇.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
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
一,科技論文的內容
中學時就學過,文章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可以加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因此,這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本文即屬於這種文章.
科技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應該有觀點.通俗地說,科技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後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近年來軟體受到大家重視,但軟體類的文章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加之軟體的頭緒一般很多,要說明白了,不分粗細,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點霧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論文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書.
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
⑴ 要有創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像《中國科學》這樣的權威性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可以說,創新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演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基於Hermit樣條的彩色圖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有兩個結論有問題.一是說用Hermit樣條對提取的間斷的道路標志線擬合後可以得到連續的標志線,實際上,一般的三次樣條或多項式擬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說Hermit樣條更適於表達圖象上的彎曲的道路標志線,但是沒有數據表明為什麼其它的擬合曲線就不適合.這樣一來,雖然別人在道路提取中沒有用過Hermit樣條,這篇論文的新意也就盪然無存了.
⑵ 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及機器人的靈巧手,這個項目本身做得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靈巧手的結構,手指驅動,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尺寸受限制的靈巧手的驅動,就要好得多.還有一篇談遙在技術的文章,先泛泛地講了微型攝像頭的結構,再從一些書上摘錄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間又沒有有機聯系,這樣的文章根本沒有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視覺系統微小型化中所解決的問題,恐怕還能寫出點東西.
⑶ 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寫控制演算法的文章,對演算法做了模擬.模擬時用的關節角函數是q=0.1sin(3πt),周期顯然是(2/3)s,而做出的模擬曲線的周期卻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這樣的結果至少使人懷疑作者並沒有真正做了模擬.
⑷ 關於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
⑸ 關於論文中的公式.科技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並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麼用的.有一篇文章論述以三條人工肌肉作為作動器的並聯機構,作者試圖建立它的數學模型,前面寫出了人工肌肉輸入氣壓與肌肉長度的關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後就說把前一式與後一式相結合,得到一個非線性的狀態方程,把它作為數學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數,顯然是與機構及肌肉參數有關的,作者恰恰沒有寫出系數與參數的關系,這就使人懷疑這個模型是不是推導出來的.即使是,這樣的模型只是通式,沒有用處.
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制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MoS2基固體潤滑膜制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范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 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
三,摘要
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四,引言
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
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
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
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
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五,實驗驗證
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個階段我不太同意把模擬叫做實驗,但隨著模擬技術的進步,至少它可以成為一種驗證的手段.
理論的正確性並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
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
方法(特別是演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佔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
我曾連續審了四篇關於構建機器人模擬球隊的論文.這四篇論文除了敘述性的內容偏多以外,寫得還是不錯的.文章的內容涉及個人技巧,決策機制及整體協調,並不重復.而且,球隊兩次參加了機器人足球世界盃模擬組的比賽,都取得亞軍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在構建球隊時代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是有成效的.但是,這四篇文章都用參賽對陣的得分來說明技術措施的有效性,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足球賽的成績只是一種排名,只說明參賽隊實力的相對強弱.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軍,也不能有效地說明自己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且,如前所述,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與個人技巧,決策能力,整體協調等多種因素有關,取得較好成績倒底是哪個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說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兩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賽結果來說明不相同的技術措施的作用,顯然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對同一對手以採取論文中的措施和不採用這種措施進行兩次比賽,則比賽的結果就能較好地說明這種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論文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用嚴格的理論證明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暫時做不了實驗,於是就用模擬的方法來說明.這時應注意的是,盡管文章中只能給出個別的模擬實例,但做模擬時應該盡可能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多做一些實例,因為,用一,兩個實例的模擬結果說明的結論很可能被另一個實例推翻.有一篇論文要在相互距離已知的幾個點中尋找一條最短的遍歷路徑,論文的篇幅很長,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對,但沒有證明.最後用了一個實例做模擬.我在審稿時寫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與論文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雖然不錯,但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六,結論
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
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
⑵ 語意重復,用詞羅嗦,不善運用代詞.
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
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推薦性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我對一篇論文中的"軌跡跟蹤控制"提出過質疑.表面看來"跟蹤控制"還說得過去,細想想,能與"控制" 相連的無非是兩類詞,一是對象,如"溫度控制","壓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軌跡跟蹤控制"是什麼 "軌跡跟蹤"既不是控制對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實際軌跡對期望軌跡的跟蹤正是對運動軌跡進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軌跡跟蹤"和"軌跡控制"都是可用的術語,而"軌跡跟蹤控制"則站不住腳.還有,在學術性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
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
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基於規則的系統"比早年譯的"規則基系統","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聽起來要順耳一些.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還有一個用得不當的詞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沒有智能的東西也被帶上了這個帽子.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念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問題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
⑴ 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
⑵ 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
⑶ 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後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
⑸ 不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成句.
⑹ 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
⑺ 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
⑻ 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後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後面加個"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麼樣子.
九,論文的署名
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
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十,如何面對審稿意見
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
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並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麼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表後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
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並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並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
審稿後,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我給某學報審過一篇關於類剛毛表面減阻效應的論文,一審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要求改後再審,作者的態度倒也是謙虛的,承認所提出的問題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實驗的疑問,作者就有點敷衍,將實驗結果用與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種曲線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曲線明顯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問,提出修改後再審.第三稿中,作者又換了一種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後來,這篇稿件再也沒有出現過.
不少編輯部對審稿採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
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
說到標題,本文的標題也太大了,不過,本文只是隨筆,用這樣題目是追求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並不是說,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事就能寫出好論文.打個不十分准確的比方,論文好比一棵樹,內容是它的主桿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標題,引言,實驗,文字等等,或許可以算是一部分葉片,這棵樹植根於真才實學的沃土上.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鑽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8374138.html
❾ 實驗小學同學們去參觀科普圖片展,五年級去了240人,比六年級的2倍少12人六年級去了多少人要畫圖分析
先畫6年級的。
再畫5年級的240人,其中不足2倍的12用虛線表示。
6年級的在5年級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