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立德樹人工程

中小學立德樹人工程

發布時間:2020-12-08 14:40:35

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去立德樹人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做好老師,是每一個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
第一,做好一名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
第二,做好一名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良好的價值觀。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麼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一名老師,要有扎實學識和技能。老師自古就被稱為「智者」。俗話說,前人強不如後人強,家庭如此,國家、民族更是如此。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
第四,做好一名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老師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衷心祝願每個教師都能成為符合黨和人民要求、學生喜歡和敬佩的好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師。
中國歷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求學者一般尊稱教育者為「師父」,他的涵義是以師為父,還有一種說法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行為,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由此可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舉手投足均會列入學生的求知視野,並且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關繫到學生的未來。
以上。

❷ 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立德樹人

從教十一年,我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蘇霍梅林斯基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於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我通過翻閱資料、閱讀文獻,體會到要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以德樹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 德育教育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老闆著面孔,死氣沉沉,則教室的氣氛必然緊張、嚴肅,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他們學習的潛能就挖掘不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在課堂的理性灌輸中融進形象化情感,使教與學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德育就會進入新的境界並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師根據內容創設情景)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都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謙讓、團結協作和關心他人。另外立德樹人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來進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水土流失情況統計),學生可以從題目中聯系生活實踐考慮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調查統計,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三、以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教育對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數學教學中適當的介紹一些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當教師講到圓周率時,可用有文字和圖片結

合的課件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約在1500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可感召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於創造、執著追求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使學生了解我國光輝的科學史,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立志為振興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勤奮學好數學。

四、利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培養過程中強化德育情感----立德樹人。

在教學過程中,使數學德育理論具體化、操作化,同時,又可以使數學德育實踐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於小學數學教育,宜採用如下幾種方法:

1、轉化法。就是把數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轉化成學生的一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例如,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拼拼擺擺,動腦思考,順乎自然地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中領悟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

2、比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對不同的算式、圖形、解題思路進行比較,可使學生從中發現規律。例如,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中年級應用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高年級教材中分數應用題的互相轉化等等,在數學中,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一方面使學

生有比較,有鑒別,掌握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悟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

3、遷移法。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遷移到未知、把此一類知識遷移到另一類知識中,使學生受到相互滲透、影響和轉化的觀點的教育。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的「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學習統計知識,可結合小學五年級《綜合實踐》下冊統計「白色污染」,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將數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而且逐漸樹立起普遍聯系、轉化的觀點。

4、實踐法。組織有趣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於數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從中受到教育,這樣不僅智力得到發展,學生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得到鍛煉,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於學習之中,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五、循序漸進,掌握好小學生立德樹人的原則。

1、情感性原則。情感是促使學生知識內化的催化劑。教師要創設情感氛圍,藉助情感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之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 形成廣闊的心胸,和諧地發展各方面的素質。

2、科學性原則。進行思想教育,必須做到旗幟鮮明、觀點正確、說理明白。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給學生以正確的認識導向,使學生信服地接受教育,並指導自己的行為。如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講

到合理利用時間問題,讓同學們都科學的安排自己的時間,珍惜時間。

3、層次性原則。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必須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體現德育滲透的梯度。如低年級引導學生認識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初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學好數學的信心。中年級則要有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析、歸納的方法,有獨立克服困難的願望和體驗.高年級則要把數學和社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猜測、探索、比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六、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外延伸中滲透德育教育-----立德樹人。

1、通過數學訓練和實際應用,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教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在數學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生常會遇到一些難題,許多同學則會「置之不理」,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毅力,這時要結合數學家成長的經歷教育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堅強毅力,這對今後干什麼事都有很大幫助,具備了這些品質將來才能為四化建設貢獻力量。

2.通過數學作業和練習,培養學生嚴格、認真、仔細、工作有條理,對計算結果負責任的良好作風。數學作業和練習是學生必不可少的,數學中經常打交道的是數字和圖形,數字要求不能有一點錯,圖形要力求完美,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凡事認真仔細,干工作有條有理,對計算結果負責任。通過這些良好品質的培養,將來走入社會參加工作,才能對自己要求更高更嚴,才能把工作幹得更好。

總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數學教師,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❸ 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要求教育學生

一、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二、准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堅持繼承創新,注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
(三)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務。
1.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要避免有的學科客觀存在的一些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

❹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權威解讀

統籌推進立德樹人工作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制定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有哪些新的政策舉措,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這些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任務,教育部門一直在抓,這次為什麼要出台一個專門的《意見》?
答:《意見》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需要。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二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當前,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育人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來挑戰的需要。信息網路、多元文化使得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復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來,教育部組建了專門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統調研的基礎上起草文件。先後召開10餘次座談會,廣泛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召開了2次部黨組會、8次部長辦公會對《意見》進行專門研究和審議。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同意,印發了《意見》。
2. 記者:大家對立德樹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請問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立什麼德、樹什麼人」?
答:立德樹人內涵非常豐富。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意見》在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同時,突出強調要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力求使立德樹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更加鮮明。
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標,概括起來講就是「建成一個體系、確立一個體制、形成一個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二是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請問推進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二是以統籌改革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立足長遠,著眼全局,進行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點。聚焦人才培養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人才成長的瓶頸,大膽改革,重點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4. 記者:立德樹人工作涉及諸多方面,為什麼將深化課程改革作為切入點?
答: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關鍵是要找准切入點。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關鍵,牽動著學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證明,抓住了課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課改,掃清人才培養的重大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真正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5. 記者:這次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五個統籌」,為什麼這么強調「統籌」?
答:人才培養的規律性強,各個環節的關聯性強。實踐證明,單項的、局部的改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因此,必須統籌推進各項改革。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主要是避免學段間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主要是避免學科知識本位、內容簡單重復,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主要是糾正考什麼教什麼、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價教育質量的傾向,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調不一,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主要是改變各育人陣地之間聯系不夠密切的現象,營造課內外、校內外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五個統籌」涵蓋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體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從多個維度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6. 記者:「五個統籌」涉及諸多環節,跨度又很大,對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請問你們是怎麼考慮的?
答:圍繞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打好專業基礎,從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細化育人目標入手,研製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完善課標教材。二是理順教育教學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確保教育教學環節協調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點抓好教師能力培養、研究基地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四是加強監督檢查,要求建立健全課程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十項措施力求有效銜接、環環相扣,確保改革系統推進。
7. 記者:研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的重大舉措,請問重點要解決什麼問題?
答:構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是國際教育發展和變革的趨勢。研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通過構建這一體系,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8. 記者: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是深化課改的又一個重點,我們已經有了課程標准,為什麼還要研製質量標准?
答:研製學生學業質量標准,主要是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現行課程標准對學生學什麼、學多少講得比較詳細、清楚,但大部分學科對學到什麼程度要求不明確、不清晰,難以量化、分級。這樣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教育教學活動不好把握,容易出現偏難、偏深等教學問題;二是評價缺乏統一、具體、可操作的能力表現標准,各地各校評判教育質量的標准不一致。研製質量標准,將其有機融入到課程標准,使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對教學和考試評價都具有較強指導性的課程標准,有助於很好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9.記者:最近,中央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請問如何在深化課改中進一步落實?
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一是在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中,把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二是修訂有關學科教材,全面系統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三是強化實踐育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四是將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
10. 記者:《意見》出台後,如何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答:為保證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完善課程教材工作領導機構,統籌協調重大問題,研究確定重大政策,保證各項改革協調有序、順利推進。二是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事業單位、專業機構等的任務和職責。教育部專門制訂了實施方案,同時要求各地和學校也要制訂具體實施方案。三是強化專業支撐,充實完善有關專業組織,建立研究基地,為做好人才培養各環節的銜接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四是嚴格實施管理,建立課程教材實施監測評估制度,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檢查。

❺ 如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我對立德樹人的理解。「德」就是道德品質。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五大要素構成。道德認識是前提,道德情感是動力,道德意志是關鍵,道德信仰是核心,道德行為是外在表現形式,它們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形成了道德品質。「立德」就是樹立人的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觀。「樹人」就是樹立人的正確的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高職高專學校,呢?筆者認為要從下面幾方面來下工夫,見成效。一、 著眼於培養學生確立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們在現實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是人們的社會體驗、社會政治立場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人生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和反映。作為高職高專的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全國的高職高專學校教育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模式是一樣的,但德宏師專地處邊疆民族地區有其特殊性。表現為農村生源多,佔在校生總數的90%,少數民族學生多,佔在校生總數的35%。在邊疆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校培養學生有美好的理想顯得非常重要。高職高專學生的身體形態和生理機能迅速發展,已處於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期,大腦發育基本完成,神經系統結構已經達到成熟水平。學生的理解速度加快,想像力豐富,思維能力增強,所以,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要求。一是思想上自主。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自強不息精神,經過獨立思考,自己作出決斷,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二是學習上自覺。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高職高專而言,學習的自覺性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習內容主要是專業知識,廣度深度都比在中學時學的內容深多了,難多了,而課外作業和課堂測驗比在中學時少多了,更專業了。加之高職高專普遍實施學分制,課余時間相對較多了。這就要求學生要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科學的運用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和學習效率,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生活上自理。自理,是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對於邊疆地區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多數遠離父母,失去對家長的依賴,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思考、判斷、選擇、處理。所以,要培養學生生活上能完全自理,從小事做起,把實現美好的理想放在身邊的自理上。四是行為上自律,自律,是指個體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和制約的能力。自律要求個體主動根據社會的規范和准則來約束自我行為。作高職高專的學生,其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應自覺地做到自我調節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生活規范與准則。因此,培養自己在行為上的自律能力顯得非常重要。思想上自立、學習上自覺、生活上自理、行為上自律的「四自」途徑是培養學生確立美好理想的前提和條件。二、 著眼於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是人生觀的靈魂,是人生價值、人生目的的集中體現,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作為高職高專學校,首先,要給學生講清楚學校的辦學條件、工作思路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高職高專教育工作,提出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數以萬計的高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辦學方針,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培養而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思路。其次,要根據高職高校的辦學方針和工作思路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的信念,讓學生充分了解高職高專在全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認識的基礎上形成認同的情感,從而在內心深處接受高職高專的辦學方針和工作思路,堅定學習的信心。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自我定位,把自己的實際條件和各種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尋求適合自己的位置。高職高專學生的發展必須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就業也必須在我國經濟狀況、就業形勢、國家政策等協調一致,不能超越客觀條件,否則,不切實際的就業理想就不可能實現,只能落得錯失良機,自尋煩惱。高職高專學生的自我定位是追求科學理念的一方面,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在了解掌握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礎和特長,興趣和志向選擇自己的就業志向。同時還要明白,人的成長和發展是需要過程的,不可一蹴而就,先就業再擇業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符合科學的理念。三、 努力培養學生增強事業必勝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種信念,即事業必勝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是堅定信念的具體體現和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百年目標必將成為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兩座里程碑。在重大的歷史機遇面前,要教育學生樹立事業必須的信念,也就是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基礎知識打牢,才能在今後的事業建設中取勝。要「取勝」關鍵因素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校學習只能說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吸取書本以外的營養,以滿足社會對所需人才具備的素質。二是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畢業後大學生面臨的不在是學校的小環境,而是復雜多變的社會,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未知因素。為了讓學生自己能夠立足於社會,要教育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外,還要學習多種生活需要的東西。三是要培養學生創新。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部分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能降低畢業生就業壓力,但自主創業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創新能力就必不可少的。有創新就有潛力,有創新就有動力,有創新就有發展,有創新才能在自主創業中站穩腳跟。四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畢業生在求職前一定要准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主動肩負起自身的責任,不要輕易「跳槽」,不要好高騖遠,要堅持到底,要對所在單位負責,對自己負責。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樹立文化軟實力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榮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要使自己的事業取勝,必須在文化建設上有更深的底蘊,因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純粹的、科學的、向上的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先進文化包括先進的思想道德和先進的科學文化。先進文化具有健康性、科學性、積極性、現代性、開放性、民族性、群眾性和創造性。高職高專學生只有把所學的知識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事業必勝」的現實實踐才會成功。四、 著力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修養今天,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弘揚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努力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傳統道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作為傳統美德中的精華,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我們在以誠實守法的重要思想道德建設中,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各個領域中,在「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中,都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生命力。青少年包括高職高專學生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又是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道德法規的實踐者,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因此,必須在廣大的青少年中,大力開展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使道德品質修養得到進一步升華。黨的十八大報告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本人結合工作實際就談點粗淺認識,算是學習十八大精神的一點體會吧。

❻ 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二、准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堅持繼承創新,注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
(三)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務。
1.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要避免有的學科客觀存在的一些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三、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
(一)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准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准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准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二)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准。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准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增強適宜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徵,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要增強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充實學業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配合。
教育部將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先行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合理確定必修、選修課時比例,打牢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滿足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加強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科學確定課程容量和難度。制訂(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高等學校要完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學校相關教材編寫、修訂和使用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依據修訂後的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調整完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編寫、修訂高校和中小學相關學科教材。教材編寫、修訂要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等要求,加強各學段教材上下銜接、橫向配合。要優化教材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中,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進一步提煉和精選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必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做到容量適當,難易適度,避免內容偏多、偏深。要創新呈現形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材內容的呈現和編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將組織編寫、修訂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材;組織編寫、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並及時修訂完善,同時編好、修訂工程規劃教材以外的大學相關教材。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四)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討活動,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確保實踐活動佔有一定課時或學分。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建立一批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中小學要探索把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職業院校要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要將「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要求融入到相關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各地要啟動實施一批教學改革項目,激發學校和教師創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強考試招生和評價的育人導向。加快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綜合考查學生發展情況,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准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建立考試命題人員資格制度,命題人員應熟悉中小學課程標准、教材、教學實際以及學校招生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准研製人員在中、高考命題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各地要組織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完善科學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實在在的自覺行動。將學生體育課和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
(六)強化教師育人能力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教師教育院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強育人能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准,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組織開展教師培訓與研修。建立以課程標准研製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等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研究設計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研修課程,開發優質資源。各級教師培訓與研修要在以本學科為主的基礎上,適當兼顧相關學科基本內容。開展校長專項培訓與研修,提高校長統籌學校各項育人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區域教研、聯片教研、網路教研等多種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參與的育人機制。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學指導專業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教學研究與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學校聘用社會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或來校掛職。學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良好家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聯合宣傳思想、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平台,營造學校與社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
(八)實施研究基地建設計劃。教育部建立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專業團隊,進行長期研究。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就學習內容遴選、學習程度要求等問題開展基礎研究;面向教學一線,就推進學科課程實施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開展應用研究;跟蹤國外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就學習、借鑒國際經驗,開展中外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徑、實施成效等,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基地要選擇一批中小學作為學科教學研究實驗學校。鼓勵各地建立相應研究平台和實驗基地。各地要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改革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線教師、教研員、專家學者等力量,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九)整合和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邊遠貧困地區小學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配套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地可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學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等開發服務於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區域內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共享平台。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交流,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應用。加強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育人功能。學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育人的有效途徑。
(十)加強課程實施管理。各地和學校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開設情況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范管理和分類指導。進一步落實學校在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方式運用和教學評價實施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課程,做好生涯規劃。教育部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定期對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修改完善課程標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據監測結果,加強和改進課程實施工作。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課程要求,確保教學效果。
四、切實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教育部將健全課程教材工作管理機制,整合課程、教材、教學等各類專家組織,充分發揮專業力量的作用,統籌協調高校和中小學課程建設。各地和學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制訂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將對各地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指導。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范疇,定期發布督導報告。加強督導問責,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條件保障。要把教師實施課程能力培訓作為「國培計劃」等各級教師培訓的重點。要根據職責任務,在經費、人員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為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勵機制。採取有力措施,充分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開展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和教學名師評選,將研究和破解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成果作為評選的重要內容。總結推廣課程改革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把課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務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關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承擔單位要將項目成果作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認,對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秀成果給予獎勵。把課程改革實施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考核范圍。

❼ 小學教育如何才能做到立德樹人

小學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利得樹人,這就需要小學教育在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著重處理。

❽ 教育部對高校立德樹人有什麼要求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立德樹人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