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要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據報道,日抄前有專家襲表示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立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思辨性、敢想敢乾的拼搏精神等素質特徵。反觀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卻存在著理念滯後、寬口徑特徵不明顯、培養模式陳舊等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轉型以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都給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式提出了新課題,培養這些具有創新頭腦的人,即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② 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這個可以學習美國的基礎教育,一下子也說不完的。簡單點,不要束縛孩子的回思維,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答心裡的想法,不要因為孩子說的東西不符合老師心裡所想就去批評學生,要躲贊揚學生,有目的性的贊揚!上課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要一味的講課,不要問學生都知道的問題,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所學知識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不要灌輸孩子書本上的東西就一定對的思想,要讓學生不要相信權威,學生要是覺得書上的觀點不對,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要聽學生的想法。太多了。。。
③ 作為學生我們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創新型人才~求解~
首先,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頓少年時期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為什麼掛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運轉著,它們為什麼不相撞呢?這些疑問激發著他的探索慾望。後來,經過專心研究,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能提出問題,說明在思考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問題,那才是最大的問題。好奇心是包含著強烈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誰想在茫茫學海獲取成功,就必須有強烈的好奇心。正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其次,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懷疑態度,不要認為被人驗證過的都是真理。許多科學家對舊知識的揚棄,對謬誤的否定,無不自懷疑開始的。伽利略則始於對亞里士多德「物體依本身的輕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結論的懷疑,發現了自由落體規律。懷疑是發自內在的創造潛能,它激發人們去鑽研,去探索。對課本我們不要總認為是專家教授們寫的,不可能有誤?專家教授們專業知識淵博精深,我們是應該認真地學習。但是,事物在不斷地變化,有些知識現在適用,將來不一定適用。再說,現在的知識不一定沒有缺陷和疏漏。老師不是萬能的,任何老師所傳授的專業知識不能說全部都是絕對准確的。對待我們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我們應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權威,應大膽地懷疑。這是我們創新的出發點。
第三,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創新的慾望。如果沒有強烈的追求創新慾望,那麼無論怎樣謙虛和好學,最終都是模仿或抄襲,只能在前人劃定的圈子裡周旋。要創新,我們就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對困難,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不要怕失敗,相信一點,失敗乃成功之母。
第四,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異的觀念,不要「人雲亦雲」。創新不是簡單的模仿。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必須要有求異的觀念。求異實質上就是換個角度思考,從多個角度思考。並把將結果進行比較。求異者往往要比常人看問題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險精神。創造實質上是一種冒險,因為否定人們習慣了的舊思想可能會遭致公眾的反對。冒險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體安全的冒險。而是一種合理性冒險。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偉人,但我們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
第六,對所學習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滿。一個有很多創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種可能比這種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習慣了一種成功的思想而不能產生新思想,結果這個人變得自滿,停止了創造。
④ 如何把自己培養成創新型人才
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才。創新人格是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方法論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等眾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是創新型人才表現出的整體精神面貌。沒有創新人格,人的創新潛能很難充分發揮。因此,培養創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識、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創新人格的養成。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學、熱愛真理、追求進步的品質是創新的根本動力,是創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動力、目標與價值導向。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對於一個純粹的科學家來說,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注,從來都必須成為一切基礎工作的目的。這句話不僅對科學家適用,對創新型人才同樣適用。學校要教育、引導學生把服務於民族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服務於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作為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持久熱情。
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的學術品格。學習與研究要站在科學的前沿,體驗實踐的呼喚,感知時代的脈搏,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有價值、有意義的課題與項目。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培養有問題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學生。有問題意識就是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有綜合素質是指既有科學精神,又有人文素養,能夠從科學與人文兩個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對於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有高於常人的天分,而是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自製力、獨立性。創新是一種探索,面臨失敗的可能性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備不怕挫折、不懼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能夠堅持探索。
培養學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獨立思考,只知道人雲亦雲,就不可能見他人之所未見;缺乏「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敢超越常規,不敢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就不可能發他人之所未發。
要創新,就必須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威,不唯潮流。愛因斯坦曾精闢地指出,學校應當始終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取得專門知識放在首位。因而,大學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對現有知識進行科學的懷疑和理性的批判,並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⑤ 如何培養小學創新型人才,從課程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必須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然而,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的大學普遍缺少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的要求.對此,美國大學就不一樣,他們不僅關心人才培養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地確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標准.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本科生培養目標的12項標准設計中,就包含了創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具有清楚的思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斷什麼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具有辨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針對這一具體明了的培養目標,普林斯頓大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據可查.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的大學還有一個理念需要更新:大學不僅是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力輸出基地」,還應培養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於自主創業的人才.因此,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中,應當體現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要求.
設計科學的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主要包含三個要素: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人文環境.在培養模式的設計方面,大學總體上應該在面向社會實際、強調學科交叉、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團隊精神、訓練系統思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學制度的設計及其改進.我們的大學在教學制度方面有三個方面可以有所改進.一是採用學分制.學分制不僅只是一種教學管理的制度,它還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充分學習自由的辦學理念.在美國不少大學,如果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所有主修都不滿意,經教師指導、學校相關委員會批准,還可自己制定一個主修計劃.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學生的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而興趣和個性正是學生今後創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學制.為一些求學欲很強、有自己發展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一些科學研究訓練、素質拓展教育、專業深化教育、工程實踐教育或職業培訓教育等,對於他們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大學無論師生都很重視暑期學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參與研究.美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無不設有本科生研究計劃,將之作為一種必要的人才培養制度,並設有表彰本科生優秀研究成果的獎勵制度.美國大學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社會應用價值和一定的創新性,與我們大學生的一些小論文或調查報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們的研究從選題立項,到研究實施、成果鑒定都嚴格按科研程序進行,因此,大學生從中受到的科學研究訓練也是完整的.
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其改進.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大學十分重視通識課程的作用.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學生開設了幾十門之多的藝術課程,一方面滿足學生人文素質發展、開闊和培養形象思維、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從緊張的理工科學習中放鬆精神和情緒,從而更有利於科學創造.美國大學也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作用.據調查,37.6%的美國大學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23.7%的大學在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38.7%的大學同時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關於教學方法,美國大學特別重視小型討論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學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共開設5735門本科課程,其中52%的課程為8名以內的學生開設,75%的課程為15名以內的學生開設.這種人才培養的方式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思維批判性、創造性習慣和精神的養成.同時,他們十分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如MindandHand(動手動腦)既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也是他們的課程模式.
人文環境的營建.其一,重視「追求科學、崇尚真理」和「對國家負責」的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文化的營造.大學應使大學里的學者和學生熱愛學問、忠誠學問並獻身學問,這既是大學的本分,也是大學對國家負責的資本.然而,我國不少大學缺乏這樣一種以科學為己任的使命意識,更沒有將嚴謹治學作為研究科學的第一要務,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錢和媚俗.在這樣一種缺乏崇尚科學、追求科學的精神,缺乏以科學精神為人類和國家作出貢獻的使命文化的環境里,能有幾人安於做真正的學問和科學研究?其二,重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包容文化的營造.美國耶魯大學雷文校長被問及中國學生有什麼缺點時說:「中國學生太聽話了.」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並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判的人文環境.大學正是有不同學術思想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交鋒,學術才獲得發展的條件,學生才能從大學及教師中獲得學術應有的精神.早期的清華大學能培養出一批如錢鍾書、楊絳、季羨林、費孝通、曹禺、吳組緗等名家大師,也得益於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視培育大學競爭意識的文化營造.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有自己競爭的目標,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都是彼此競爭的「勁敵」.大學之間的競爭不僅激發大學的生機、活力和動力,同時也會有力地促進學生不甘示弱、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我國大學包括某些著名大學當前的問題是,不僅缺乏與世界優秀大學進行人才競爭的實力,更缺乏與之競爭的意識,尤其在人才問題上各校之間似乎保持著高度的友誼,彼此極少有人才的競爭和流動,這種狀況對一流大學的建設並非有利.
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
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決於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於教師.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正因此,美國耶魯大學的校長在開學典禮上都要驕傲地告訴新生:在耶魯,教導你們的教師都是各自研究領域中的國際級領先者,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知識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優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學科專業的指導方面,更在於由他們帶給學生的追求科學、獻身科學、嚴謹做學問的精神和思考、研究問題的方法,以及由他們形成的知識至上、真理至上的優良教風和學風.
對照我國大學,有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少老師已經淪為教書匠,教學不是智慧的啟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記住結論.更嚴重的是,我們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學、追求創新視為自己學術生命的高水平的學術領袖型教師,而且缺乏美國大學那種把發現、培養、扶植優秀學生視為教師天職的教師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學科帶頭人缺乏,教風和學風不良,教育理念落後,教師人事制度刻板,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明智的大學領導者,必然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大學以及「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都失之意義.
⑥ 把自己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應該怎麼做
應該做到以下:
1、 善表達,勤思考,點子多。不隱藏觀點,敢於亮出觀點,將其表達出來,供上司、同
事、合作者參考;面對問題,開動大腦,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問題,發散、逆向、形象、聯想
等多種思維方式並用,不迷信慣性思維,不人雲亦雲,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思考,務實
地求解問題之道。
2、 重視靈感,並及時記錄和探究靈感的來龍去脈。靈感總象黑夜的閃電一樣,轉瞬即逝。
創新人才總是敏銳捕捉、及時記錄、善加辨析、探根究底,並使之成為習慣。這正應了古
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相比起來,我們也有偶爾的靈光閃現,可真正重視起來,記錄起來,
行動起來的太少。
3、 尚疑。學起於思,源於疑。大聖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格拉底曾
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創新伴隨著疑問、疑難、質疑;要創新,就得
一顆善疑的大腦。
善疑是建立在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基礎上的,養成細心觀察,富於想
象的性格是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徵。簡而言之,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無進,寡疑
則少進。
4、 注重專注領域的知識積累。既重視從實踐獲取真知,也重視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
兼聽,辨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慣是,跟蹤和學習前沿理論。前沿最新動態預示著領域內
的變化,甚至巨變,善加辨析,有助於啟發思維,拓展思路,創新思考。
我們需要擁有超前的創新膽識,創新是需要膽魄的,在舊規則中找尋新的突破不僅僅需
要發現不同的眼睛。
找到的突破在一開始往往並不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受到他人的
諒解,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有超前的膽魄。
因為這樣的膽識可以讓我們堅定地走確定了方向
的道路,而不會中途退縮或是放棄。成為創新型人才的路途中艱難險阻無法用數字計量,超
前而堅定的創新膽識將為我們的創新道路一路護航。
⑦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大學作為知識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載體,近年來辦學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回驗室及實驗儀 器的綜合答利用和開放是當前實驗室建設的方向。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是實驗室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研究項目的實施,基於模擬技術在實驗課中的實踐,再結合 嵌入式系統應用廣泛的特點,並以嵌入式系統為學習的切入點,在探索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⑧ 為什麼越來越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的幾個方面
沒有創新就很難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沒有創新就只能跟著別人跑,就是落後版,落後就得挨打。沒有權創新能力的企業,就是將要被淘汰的企業。
技術創新:才能獲得新的滿足需求的方法和創造新的需求,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
管理創新:才能適應勞動力(人)的結構、素質、理念等的變化。
技能創新:才能獲得更快、更好、更省的生產模式和方法。
⑨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企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企業為主體,以社會為橋梁,拓寬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渠道。
一、立足企業需求自己培養
企業對創創新型人才大量的缺口,僅靠教育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況且創創新型人才要有的不僅是理論的支撐,還必須深入實踐,具備能夠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文憑轉化為水平的實踐能力。另外,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創創新型人才,只有企業最了解、最熟悉。企業大量的工作崗位與新的技術裝備為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台。從這兩方面來講,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企業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就要求:
一是要領導重視,形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共識和合力。
二是形成機制,為人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提供空間和機會。
三是緊密結合崗位需要,抓好實踐鍛煉。
二、藉助專業機構委託培養
專業機構相對於企業來講,專業人才多、專業特點明顯、優勢突出,在人才培養上已經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培養模式和道路,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借循。對此,可以通過企業提供資金,與院校科研處所、地方專業科研機構等專業團體簽訂協議的方式,委託專業機構培養人才。
三、面向社會招賢納才引進培養
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地方相比,既有專業性,更顯通用性、兼容性,與企業對專業人才的短缺有所不同,社會中既包容有眾多企業迫切需要的專業人才,又有大量的人才閑置。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專業人才,稍加培訓就可以充實到企業中來,既節約了成本,實現企業與地方的人才互補,又解決了企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
⑩ 什麼是創新型人才
僅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不能算是創新人才,創新人才首先是全面發展的人才;
■個性的自由獨立發展是創新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前提,作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種種條條框框的人不可能成為創新性人才;
■當代社會的創新人才,是立足於現實而又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何謂創新人才?世界各國是如何理解創新人才的?本文擬對創新人才的理念進行國際比較,以期弄清創新人才的內涵。
國內教育界對創新人才內涵的理解
雖然各國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但各國對創新人才的理解並不一致。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或創造型人才以來,有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術論文不勝枚舉。但對於什麼是創新(創造)型人才,大家的觀點並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所謂創造型人才,是指富於獨創性,具有創造能力,能夠提出、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這種人才,一般是基礎理論堅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勇於探索未知領域;同時,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他們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是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是未來科學家的培育者。
———創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質是:有大無畏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有較強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慾和永無止境的創造慾望;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較強的創造才能;同時還應具備獨立完整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感等。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對於不思創造、缺乏創造能力的比較保守的人而言的,這個概念與理論型、應用型、技藝型等人才類型的劃分不是並列的。實際上,不論是哪種類型的人才,皆須具有創造性。
由此看出,我國教育界主要是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角度闡釋創新人才或創造型人才的。這似乎給人一種錯覺,只要專門培養人的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便可大功告成。雖然也有個別專家的定義、解釋涉及到了基礎理論知識、個性品質和情感等因素,但並沒有形成主流。
創新人才內涵的國際定義
在國外的有關文獻中,我們並未發現與「創造型人才」或「創新型人才」對等的概念。一些相關的概念如「cre鄄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鄄calthinking」等,大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的特點。
國外對創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國要寬泛一些,他們大都是在強調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從國外有關大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闡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應該注意的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視已有很長的歷史,只不過近年來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國,培養紳士型的領袖和學者是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什麼是紳士型的領袖和學者?按照英國19世紀教育家紐曼的話來說,就是「學會思考、推理、比較、辨別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斷力強,視野開闊的人」。牛津大學校長C·魯卡斯要求大學培養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術,非常寬的知識基礎,有很強的個人責任感、革新能力和靈活性。個人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的技術以適應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學共為英國培養出4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5位首相。
德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深受洪堡大學理念的影響。至20世紀,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提出大學應該培養「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創新。
美國大學教育有著自由教育的傳統。早在20世紀初葉,弗萊克斯納就提出大學教育應培養社會的精英。至20世紀中葉,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批評美國大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專業化和非智力化傾向,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完人,使人成為作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發展的工具。大學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發展人的理性,養成智性美德,實現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從而培養出「完人」。美國有許多大學其實都在追求培養創新型人才。截止到1998年,僅哈佛大學一所學校,就已有35名教師、38名畢業生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是培養創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學之一。該校以追求真理為辦學宗旨,在人才培養上以全面發展的人、有教養的人為目標,強調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是受過廣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度發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學院(MIT)也很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該校規定:「MIT的本科教育紮根於廣泛的學科領域,結合這些學科的力量來形成對價值和社會目標的看法。除了廣泛的自由學習的機會之外,還鼓勵學生獲得某一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繼續學習的興趣,並成為創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夠獨立追求學問」;「MIT致力於給學生打下牢固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基礎,培養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21世紀教育發展的報告也要求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闡述上仍堅持全人或完人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