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展性測評可分段進行是什麼意思
發展性指標----簡單來說是對未來的一種預期。
MACD是根據兩條不同速度的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來計算兩者之間的離差狀況作為行情研判的基礎,實際是運用快速與慢速移動平均線聚合與分離的徵兆,來判斷買進與賣出的時機與信號,在實際操作中,MACD指標不但具備抄底(價格、MACD背離時)、捕捉強勢上漲點(MACD連續二次翻紅時買入)的功能,而且能夠捕捉最佳賣點,幫助者成功逃頂。其常見的逃頂方法有:
1、股價橫盤、MACD指標死叉賣出。指股價經過大幅拉升後橫盤整理,形成一個相對高點,MACD指標率先出現死叉,即使5日、10日均線尚未出現死叉,亦應及時減倉。
2、假如MACD指標死叉後股價並未出現大幅下跌,而是回調之後再度拉升,此時往往是主力為掩護出貨而再最後一次拉升,高度極為有限,此時形成的高點往往是一波行情的最高點,判斷頂部的標志是「價格、MACD」背離,即當股價創出新高,而MACD卻未能同步創出新高,兩者的走勢出現背離,這是股價見頂的可靠信號。
RSI
相對強弱指數RSI最早被用於期貨交易中,後來人們發現用該指標來指導股票市場效果也十分不錯,並對該指標的特點不斷進行歸納和總結。現在,RSI已經成為被者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指標之一。的一般原理認為,者的買賣行為是各種因素綜合結果的反映,行情的變化最終取決於供求關系,而RSI指標正是根據供求平衡的原理,通過測量某一個期間內股價上漲總幅度占股 價變化總幅度平均值的百分比,來評估多空力量的強弱程度,進而提示具體操作的。RSI的應用法則表面上比較復雜,包括了交叉、數值、形態和背離等多方面的判斷原則,但由於RSI幾乎囊括了所有常用指標的判斷方法,因此,如果者能夠全面掌握RSI的應用法則,則會有助於對其他技術指標的理解和應用。
KDJ
KDJ指標的中文名稱是隨機指數,最早起源於期貨市場。
KDJ指標的應用法則KDJ指標是三條曲線,在應用時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考慮:KD的取值的絕對數字;KD曲線的形態;KD指標的交叉;KD指標的背離;J指標的取值大小。
Ⅱ 初中 素質評價手冊 發展性指標和描述性評價應如何填寫.............
發展性指標:寫你在基礎指標上又具體做了哪些事情。比如熱愛祖國就寫你自己做的什麼事情與此相符
描述性評價:寫你做過這些事後是怎樣評價自己的,或得到別人XXX的肯定
Ⅲ 幫助答題!
希望有幫助
課題:關於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若干問題的思考
摘要:對中小學學生實施有效的發展評價是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有效的學生發展評價應以學生實現自主發展為最高目標,需要評價指標統一、評價要素多樣、評價工具有效等方面的技術支持,需要將形成性評價作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的理性認識,需要評價雙方共同建構評價結果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學生發展;學生發展評價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為什麼要對學生實施發展評價,似乎已無需多言。但在實踐中,如何實施有效的學生發展評價,一直困擾著校長和教師,阻礙著課程改革的發展。這是值得認真思考、反復實踐,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對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理解
(一)對「發展」的理解
「發展」一詞,目前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且存在不同的解釋。如,「發展」的一種解釋為「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另一種解釋為「擴大 (組織、規模等)」。再如,在劍橋高級學者詞典中的解釋為「develop,to(cause something to)grow or change into a more advanced,larger or stronger form」,其譯文為:發展,即(使某事)成長或變化成更先進、更大或更強的一種形態。綜上所述,對「發展」一詞可這樣理解:事物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變化過程及結果。
(二)對「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理解
美國評估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曾明確提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這一觀點強調了評價的改進功能。改進的過程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發展過程的特點是:評價方向應立足現在,回顧過去,面向未來;評價目的應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評價對象應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動力應來自每一個學生自身求發展的需要。基於以上思考,我認為: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是以科學發展觀和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為指導,以黨和國家教育改革相關文件的精神為依據,以中小學學生的發展為評價對象,通過評價信息的反饋,使學生對自身的發展進行正確的評價,以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使教師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正確的評價,以引導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使家長和社會都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學生發展評價的「自我教育」功能
學生評價的功能多種多樣,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勵功能,為了了解學生學習水平以利於因材施教的診斷功能,為了指引學生學習方向的導向功能,為了選拔和篩選的鑒定功能等等。在實踐中,評價功能由評價目的決定,而評價目的又由教育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所決定。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把評價作為改革目標的六個具體目標之一,目的是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最高目標是使學生實現自主發展。從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可知,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發展評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調動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在評價中強調學生是評價的主體,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身的發展做出正確的評價,這是「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其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因此,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應強調「自我教育」功能。
三、評價指標統一、評價要素多樣,發揮評價的導航作用
未來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未來教育就必須為未來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學生發展評價應該在培養人的過程中發揮導航作用。學生發展評價的導航作用需通過評價指標和評價要素具體體現。國家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世界發展趨勢對人才的需要,對中小學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出了統一要求。如何將統一要求轉化成為評價指標和評價要素,使其具體化和層次化,是進行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基礎和關鍵。為了解決這個關鍵問題,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採用小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中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指標相同的設計,以體現國家對中小學生基本素質的統一要求;然後,依據中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知識和技能發展的實際水平,按照年級或年段分層次設計評價要素,以體現國家對不同年級、年段學生應達到目標的具體要求,目的是提高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延續性和可操作性。評價指標統一、評價要素多樣的處理方法,既可以體現國家的要求,又利於發揮評價的導航作用。
四、評價雙方共同建構評價結果,追求評價的高效益
效益是人類一切活動的主觀追求,評價活動當然也追求效益。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的最大效益,是讓被評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並根據評價結果做出改進,獲得發展。在傳統評價中,評價者獨家享有對被評價對象的評價結果的建構權,而被評價者只能被動接受評價結果。由於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價值標准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的評價結果,造成雙方不能達成「共識」。沒有「共識」就不可能接受評價結果;不認同評價結果就不可能有改進;沒有改進,就不可能獲得發展。中小學學生發展評價應採用評價雙方共同建構評價結果的方法。它是指由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雙方溝通、協商,在對評價結果的看法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果,而不是由評價者單方做出結論強加給被評價對象。
「共同建構」評價結果是第四代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理念。對學生實施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評價結果反饋、導向、激勵功能實現的,而評價結果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是學生本人對評價結果的認同,而使學生認同評價結果的有效方法,就是共同建構評價結果。共同建構評價結果的方法可促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雙方共享評價所產生的效益。
五、評價工具的有效性與評價的科學性
(一)教育評價工具的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使用的工具多種多樣。如,米尺是人們用來度量物體長度的工具,血壓計是醫生用來為人們測量血壓的工具,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試卷是用來測量學生語文知識、技能及理解力的一種
工具等。以上列舉的工具有些可直接作用於其對象,而有些則不能。語文試卷是通過學生的心理過程、思維過程間接作用於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及理解力的。這是教育評價工具的特點所在。教育評價是以教育測量為基礎的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教育評價工具是收集被評價對象的相關信息,用來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器具。就學生評價而育,使用評價工具的一方和接受評價的另一方都是活生生的人,這就決定了教育評價工具自身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1.教育評價工具作用對象的模糊性
學生的心理現象、思維過程及個人素質的形成過程是教育評價工具的作用對象。學生的心理現象、思維過程具有內在性、隱蔽性和無形性等特點,學生素質的形成過程不僅是模糊的而且是復雜的。評價工具作用對象的這種模糊性,無疑會制約評價工具的精確性。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了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事實上,對學生的評價結果能反映學生的基本狀態,但與學生的真實水平台有一定程度的偏離,因此教育評價也處於一定的測不準狀態。這就是說,學生評價既有測準的一面,也有測不準的一面;測準是相對的,測不準是絕對的。隨著人類認識自身能力的提高及評價技術的發展,教育評價特逐步逼近測準的狀態,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2.教育評價工具作用對象的間接性
學生的心理現象、思維過程及個人素質等是隱蔽在個體內的客觀存在,是一種內在的、抽象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乃至說不清,但它並不神秘,具有一定的表現性,它可以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出來,它和行為之間存在一系列中介物。評價工具不能直接作用於它本身,但可以通過學生表現的行為特徵進行間接的推測和判斷,即通過評價與目標事物相關聯的事物來評價目標事物,利用事物間的因果關系來完成評價任務。
3.教育評價工具作用對象的抽樣性
這一特點是從統計學意義上而言的。學生的心理現象、思維過程及個人素質等,不是在某一孤立時空內抽象存在著的,而是表現或彌漫於個體活動的全部時空中。在對學生實施發展評價時,從理論上講,採取全息評價模式最理想,可以得到最全面、最客觀和最有效的評價結果。全息評價模式的「全息」時空特徵表現為「全面,全員和全程」,具體可概括為:評價對象面向全體學生,評價內容滲透全部課程,評價過程採集全部信息,評價目標實行全程監控,評價結果促進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評價過程採集全部信息是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一方面評價的主持者,在有限時間內不可能掌握被評對象的全部表徵信息,只能本著「部分能夠反映總體」的原理,收集關鍵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效的評價信息,並保證收集信息的「樣本」足夠多並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以此來推斷全部待評價內容的特徵。
(二)「評價工具」的有效性是評價科學性的保障
在傳統的學生質量綜合評價方案或手冊中,一般只給出評價指標和標准,而沒有評價工具。評價結果基本是評價者依據自己對被評對象的了解所進行的主觀判斷得來的,因此評價的科學性難以保障。學生發展評價的科學性應以評價工具的有效性為基礎。評價工具的研製要求;一是應該以評價指標要素為依據,編制適用於不同年級和年段學生發展要求的系列評價工具;二是研製過程要科學,保證評價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指標符合質量要求;三是評價工具應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整體完備性。評價工具的相對獨立性是指可以在對學生做局部診斷評價時使用。評價工具的整體完備性是指可以在對學生做全面質量監控評價時使用。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生發晨過程中進行的。總結性評價是學生發展到一定階段 (如學期、學年結束)時進行的,目的是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一定階段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況,為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總結性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至關重要,保障評價結果科學性的措施是編制有效的評價工具。
六、形成性評價作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部分,用於支持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發展評價以中小學生的發展為評價對象,特別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發展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但不應採用那些繁雜的、孤立於教育教學活動之外的形成性評價方式,而是將形成性評價作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即在教育教學活動完成的同時,也就完成了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運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預定目標,用於支持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它不強調按規定程序、用完整的內容對所有評價對象都進行評價,也不強調評價結果的完整性。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家長及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情感態度的表露,無一不是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無一不在發揮影響學生發展的作用。只是教師、家長和學生漢有明確意識到罷了。實施簡便而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教師、家長和學生首先都要樹立明確的評價意識,把無意識的評價言行,轉變為有目的的評價行為;第二要熟悉自然觀察的方法,要善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搜集學生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評價信息;第三是通過分析評價信息,用口頭語言做出評價,這樣就完成了形成性評價的操作。形成性評價要適當記載評價信息和評價結果,即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但不一定強求全面和規范。
綜上所述,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只有在真正克服了傳統教育質量觀影響的前提下,提升對學生發展評價的認識,提供學生發屜評價的技術支撐,學生評價改革才能真正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有效推動課程改革。
Ⅳ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評價指標有哪些 社會認知 個性表示社會交往能力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評價指標有:
(1)親子關版系的發展;權
(2)同伴關系的發展;
(3)性別角色的發展;
(4)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5)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按照國內外現行的醫學以及心理學的分類,人從出生到幼兒期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出生和新生兒期(birth and newborn):出生—1個月;嬰兒期(infancy):1個月—1歲,相當於乳兒期;學步兒期(toddler hood):1—2歲;早期兒童期(early childhood):2—6歲,相當於幼兒期。盡管這一分類法正日益受到挑戰,特別是對嬰兒的分類更是莫衷一是。但是,通常把這幾個階段統稱為兒童期,即把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統稱為學前兒童。
Ⅳ 評價領導績效的標準是什麼
領導績效考評指標設計應以通用性指標為基礎,以管理職能為依據,以服務社會和服務群眾為導向。考評指標分為領導作用指標與領導結果指標兩大類:
1.領導作用指標
領導作用指標是指領導集體和個人為促進組織績效,實現組織目標所投入的管理要素。具體包括領導職能、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發展協調公共關系、管理創新五項指標。
標准一:領導職能。指領導者如何明確組織發展方向,確定並積極實現組織的使命和遠景目標,確立組織長遠發展所需要的價值觀,並能夠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組織管理體系,以身作則,調動群眾積極性,發展組織與社會各種相關組織的關系,為實現組織目標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清除各種障礙。
標准二:戰略與規劃。依據組織職能,能夠透徹地了解社會和公眾近期與長遠的公共需求,明確社會發展戰略,確立、審查、並貫徹組織的戰略和規劃,制定相關政策、計劃和方案實現其使命和遠景目標。
標准三:人才資源管理。根據組織戰略和規劃,規劃、管理、改善人力資源,培養開發各類人才的知識和全部潛力,通過對話和授權提高人才的參與度,並對此進行合理規劃,以便支持組織的政策和戰略及人員的有效運轉。
標准四:發展協調公共關系。為實現組織的使命,確立和設計組織在社會的良好形象,明確發展和維護重要的合作夥伴關系,以支持其政策和戰略以及程序的有效運轉;建立與社會組織及公民的溝通渠道,支持和動員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有效監督。
標准五:管理創新。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優化組織結構,重組業務流程,發展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完善財務和預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2.領導結果指標
領導結果指標是指領導作用對組織績效所產生的影響及效果。具體包括群眾滿意度、社會貢獻度、主要績效的成果、公共支出效果、組織發展的效果五項指標。
標准六:群眾滿意度。指組織在滿足服務對象和群眾的需求與期望方面取得的結果。如公眾對組織績效的總體滿意水平,辦事的友好和公正度,反映靈敏度和積極的行動,處理個別情形的靈活度和能力,政務公開,服務承諾的效果,給群眾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等。
標准七:社會貢獻度。指組織在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和預期方面取得的結果以及所產生的影響。維護社會和諧所做出的努力貢獻,對公共危機的應對和處置結果,組織活動是否對公民造成侵擾和損害,確保公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對於群眾的民主意識、維權行為和社會參與的支持度。
標准八:主要績效結果。指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在完成組織計劃、任務,實現任期主要目標,以及滿足的社會需求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關鍵結果。如按職能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實際效果,市場監管的能力,滿足和平衡群眾利益需求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
標准九:公共支出效果。包括遵守預算的程度,財務目標完成度,滿足和平衡財務利益的能力,有效使用運轉資金的能力,財務審計和檢查的頻率和結果,精打細算並強調風險意識的財務管理措施等。
標准十:組織與人員發展效果。改進與創新組織戰略、組織結構、組織效能、思想作風方面的成績,更好地使用信息技術,確定目前個人和組織在知識、技能和態度方面的能力狀況,制定和宣傳符合組織和個人需要的培訓計劃。正確處理組織內部的平等機會和待遇公正問題,發揚民主,支持公務員參與決策的程度,參與績效改進活動的程度,協商和對話機制。
領導績效:追求高績效,是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現實動力,工作的展開過程就是工作績效形成的過程。人類的活動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任何工作績效的取得都受到多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影響,是各種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工作績效都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客觀性、綜合性、動態性、具體性等。
客觀性
主要指績效形成的過程和產生的結果是客觀的,往往以特定條件下在實踐中產生的物質或精神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
綜合性
主要指績效是工作過程中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動態性
即工作績效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原來較差的績效,經過努力和改進,會轉好;而原來較好的績效,會由於懈怠而降低。
具體性
就是指一定的績效總是在特定時間及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並且績效及其考評受到特定因素及各種具體條件的制約。
把握績效的一般特點,對於正確認識和考評績效,正確運用績效的監督、導向和激勵作用,深刻理解領導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Ⅵ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中1000米跑男的權重系數是多少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中: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權重系數為0.2,即占據20%。內
其他測試內容容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分鍾仰卧起坐(女)。
(6)中小學發展性評價指標擴展閱讀:
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適用於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將學生按照年級劃分為不同組別,身體形態類中的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以及身體素質類中的50米跑、坐位體前屈為各年級學生共性指標。
用於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
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90.0分及以上為優秀,80.0~89.9分為良好,60.0~79.9分為及格,59.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學生測試成績評定達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成績達到優秀者,方可獲體育獎學分。測試成績評定不及格者,在本學年度准予補測一次,補測仍不及格,則學年成績評定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的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
Ⅶ 大學100米跑的及格成績是多少
大學100米男生的及格成績是14"9,女生的及格成績是17"9。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2014年修訂)指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學生體測成績達到或超過良好,才有資格參與評優與評獎。
以往,學生的體測按學段分組,每組除了身高、體重、肺活量必測外,還有一些可選項目。新《標准》取消選測。
在分組上,小學、初中、高中按每個年級為一組;大學一、二年級為一組,三、四年級為一組。在各組中,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都是必測項目。在大學生和中學生中,男生必須測1000米跑和引體向上,女生必須測800米跑和1分鍾仰卧起坐。
《標准》還指出,體測的學年總分由標准分與附加分之和構成,滿分為120分。標准分由各單項指標得分與權重乘積之和組成,滿分為100分;附加分根據實測成績,對1分鍾跳繩、引體向上、仰卧起坐等加分指標進行加分,滿分為20分。
各組學生按總分評定等級,90分及以上為優秀,80分至89.9分為良好,60分至79.9分為及格,59.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7)中小學發展性評價指標擴展閱讀:
2014年新出台的《標准》,取消了選測項目,中學生和大學生必須測長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須測引體向上。
《標准》規定,學生畢業時,體育成績和等級,按照畢業當年學年總分的50%加上其他學年總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進行評定。成績達不到50分,按結業或肄業處理,也就是說,拿不到畢業證。
《標准》要求,初中、高中、大學學生的必測項目全部一致: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另外,各個測試項目都設置了具體的標准,比如,50米短跑,大一、大二的學生,男生超過9.1秒就為不及格,女生超過10.3秒為不及格;大三、大四的學生,男生超過9.0秒則不及格,女生超過10.2秒為不及格。
如果想評優,體育測試成績評定必須要達到80分以上。學生因病或殘疾,可向學校提交暫緩或免予執行《標准》的申請。
Ⅷ 簡述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內涵(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方面闡述)。
(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控制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二)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體現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三)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關注人的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及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四)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准分層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的獨特性。(五)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豐富評價與考試的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行為觀察和開放性考試等,追求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增強評價主體間的互動,強調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社區和專家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七)關注發展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而終結性的評價結果隨著改進計劃的確定亦成為下一次評價的起點,進入被評價者發展的進程之中。
Ⅸ 如何選取合適的評價體系,用來評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定義、內容與特徵,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城鄉發展實際,我們從空間、經濟、社會、生態四個維度來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全面性原則:全面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內涵、特徵
導向性原則:充分反映城鄉關系演進趨勢
可操作原則:指標的含義須明確,且有可靠的數據來源,確保數據的質量,處理的方法對專家或非專業人員均具有說服力,對無穩定數據來源或無法計算的指標可暫不列入指標體系。
2.指標體系構建方法
現有研究對於評價指標的選擇,多採用理論分析法、頻度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等方法。理論分析法是通過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理論體系,選擇那些能夠反映城鄉一體化特點的指標;頻度分析法是對已有關城鄉發展評價的研究指標進行頻度統計,從中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專家咨詢法是在初步提出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征詢專家意見,對指標進行調整。
本研究報告綜合使用以上三種方法,在對城鄉發展一體化內涵與內容的理論界定基礎上,確定了測度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的空間、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四個維度。每一個維度的衡量指標則採用理論分析與頻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最後,就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征詢3~5個專家的意見,進行調整。
3.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指標體系包括城鄉空間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環境一體化4個二級指標,35個三級指標。
我們用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來代表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由於城鄉發展一體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因此本研究報告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不可能涵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所有方面,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全部內容,只能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只從可量化的結果角度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狀態進行一個基本的判斷。根據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內涵、內容以及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與方法,我們構建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應包括城鄉空間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社會一體化與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4個維度的內容。
城鄉空間一體化主要反映城鄉人口的地理集聚、空間往來的便利性、城鄉信息化指數與城鄉商貿流通。城鄉經濟一體化主要反映城鄉兩大區域之間產業要素的流動及資源的合理配置,間接反映城鄉兩大經濟主體生產、收入、消費情況。城鄉社會一體化主要反映城鄉居民在教育、衛生、醫療、文化生活、郵電通訊、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均衡程度,公共服務的城鄉供給既有量的差別,更有質的區別。因此,必須既有反映量對比的指標,也有反映質對比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