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徽縣實驗小學的辦學特色
徽縣實驗小學牢固樹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活動促教學」的辦學特色,在保質保量開設國家課程的同時,積極構建三級課程體系,被確立為「甘肅省地方與學校課程開發示範項目校」。相繼開發了《我愛徽縣》、《禮儀教育》、《校園文化》、《武術》、《烹飪》等五本校本教材,共開設藝術修養類、體育健康類、學科拓展類、生活技能類、家庭教育類等五大類近四十種學校課程,基本達到了每位學生學習一門學校課程,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樹人之路漫漫。新一代的徽縣實驗小學將秉承「團結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上下求索,走向輝煌的明天!
『貳』 徽縣實驗小學怎麼樣
簡介:徽縣實驗小學,始建於1536年初名為「徽山書院」,後改為「鳳山書院」、「徽縣縣立高等小學堂」、「徽縣城關北街小學」,2010年春由「徽縣西街小學」更名為「徽縣實驗小學」。學校現有學生2584人,教職工154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12名,市級優秀教師31名。
注冊資本:142萬人民幣
『叄』 徽縣實驗小學的文化傳統
校 訓: 文明 勤勉 協作 奮進
辦學特色:以活動促教學
辦學宗旨:辦啟智之校 鋪成才之路 奠發展之基
辦學策略: 品德教育人文化. 母語教學魅力化
英語學習生活化 藝體活動個性化
辦學目標:一流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教師隊伍
一流的辦學條件 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目標:有心理調適能力 有博愛之心
有教育科研能力 有教學特色
有體育鍛煉習慣 有閱讀習慣
學生目標: 會文明禮貌待人 會寫一手規範字
會簡單的英語會話會武術
會演奏一種樂器會做簡單家務
校 風: 求真 求實 求新
教 風: 厚德博學 敬業愛生
學 風: 勤學 樂學 善學
校訓釋義
文明:明禮誠信 遵紀守法 孝親敬長 崇尚美好
勤勉:勤奮好學 樂學慎思 自勉自信 盡職盡責
協作:團結友愛 和諧統一 群策群力 共同進步
奮進:奮發進取 開拓創新 樂觀向上 力爭上游
校歌
清晨鳥鳴伴我前行
陽光少年樂觀向上
琴棋書畫放飛理想
迎著春風求實創新
聽吧 這里的書聲遠揚,
看吧 紅領巾迎風飄揚。
啊文明 勤勉 啊協作 奮進
啊文明 勤勉 協作 奮進
行進在和諧的春光里
陽光西小明天更輝煌
燦爛陽光 伴我成長
快樂少年揚帆遠航
文房四寶文雅心房
向著未來展翅翱翔
聽吧 我們的歌聲嘹亮
看吧 我們的隊旗鮮亮
啊文明 勤勉 啊協作 奮進
啊文明 勤勉 協作 奮進
行進在蓬勃的時代里
陽光西小明天更輝煌
校徽
徽縣實驗小學校徽外觀呈圓形,體現了學校的和諧、團結發展;校徽上方為學校名稱,與之相對應的下方為學校名稱的大寫漢語拼音。
校徽中主要圖案是由西街小學的縮寫「西小」的首字母X變形而來,兩個字母變形為兩只振翅高飛的「鴿子」,象徵著徽縣西街小學的學生,在美麗的校園里健康快樂的學習嬉戲,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兩只「鴿子」你追我趕的形象也象徵了徽縣西街小學學生一貫秉承的「文明、勤勉、協作、奮進」的精神。
校徽中綠色的「橄欖枝」自下而起,形成半圓,對鴿子形成托舉合圍之態,象徵徽縣西街小學的全體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保護,「橄欖葉」象徵一雙雙教師的手,托起孩子稚嫩的夢想翅膀學生在這溫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校徽的背景為藍色,藍色代表了天空,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將會飛得更高更遠 ;藍色代表了夢想,孩子們將帶著夢想奔向未來,成就孩子的夢想就是老師最大的理想。
『肆』 徽縣實驗小學的介紹
徽縣實驗小學,始建於1536年初名為「徽山書院」,後改為「鳳山書院」、「徽縣縣內立高等小學堂」、「徽容縣城關北街小學」,2010年春由「徽縣西街小學」更名為「徽縣實驗小學」。學校現有學生2584人,教職工154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12名,市級優秀教師31名。
『伍』 徽縣實驗小學和四中的網址
的四川省大風
『陸』 徽縣實驗小學的學校設施
徽縣實驗小學分為南北兩個校區,一個生活區,佔地共約3.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6萬平方米。南校區在原西街小學址。北校區由民營企業甘肅洛壩集團捐資2000萬元、縣政府投入600萬元異地新建,其中多功能報告廳、乒乓球館、實驗室、音樂教室、陶藝室等諸多教學輔助設施一應俱全,功能完善,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學校生活區建成學生公寓樓一棟,屬災後重建項目。
徽縣實驗小學秉承「辦啟智之校、鋪成才之路、 奠發展之基」的辦學宗旨,堅持「品德教育人文化、母語教學魅力化、英語學習生活化、藝體活動個性化」的辦學策略,科研興校,特色立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升辦學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獲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優秀家長學校」、「骨幹教師隊伍建設全國示範地基」、「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隴南市名校」等3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柒』 徽縣實驗小學網址
實驗小學就是西街小學的北校區 網址我也找不到了 網上沒有這些東西的 拿戶口本之類的證明就行 如果是外地的還要開借讀證明,交借讀費
『捌』 徽縣實驗小學校花是誰
已經畢業的是六年級二班:山妞,還沒有畢業的是五年級三班:趙羽菲
『玖』 徽縣實驗小學的歷任領導
時 間 校 名 校長(負責人) 1950.1—1952.3 徽縣城關小學 蘇承業 1952.3—1956.8 徽縣城關小學 李瑞民內 1956.9—1958.7 徽縣城關鎮容北街小學 李在公 1958.7—1958.12 徽縣城關鎮人民公社北街小學 緱培珍 1958.12—1959.8 徽縣城關鎮人民公社北街小學 曹 鵬 1959.8—1966.5 徽成縣城關鎮人民公社西街小學 李 忠 1966.5—1967.6 徽縣西街小學 滕小珙 1967.7—1970.7 徽縣西街小學 高 琳 1970.8—1975.4 徽縣西街小學 董自新 1978.5—1983.11 徽縣西街小學 楊松林 1983.11—1995.10 徽縣西街小學 張萬寶 1996.3—2001.2 徽縣西街小學 王作賓 2001.3—2001.9 徽縣西街小學 郭夫立 2001.9—今 徽縣西街小學 賈 燁
『拾』 徽縣實驗小學的校史沿革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2月,清政府通令停止甘肅科、歲考,各府、廳、州、縣城鄉設小學堂。徽縣知縣張若金奉令將徽縣鳳山書院改徽縣縣立高等小學堂,原鳳山書院山長吳來聘任高等小學堂總教習(校長)。學生分為初、中、高三級,共40多人。教師均為清末貢生或廩生,先後有趙峻德、趙毓靈、王 式、趙鍾靈、黃程九、牛運坤、馬驥等人任教。課程設讀經、國文、修身、文牘、習字、唱歌。
1906年,設教育會,協同學校籌措經費,兼辦地方教育事宜。趙鍾靈任會長,理事均由地方宿儒名流擔任。
1909年(宣統元年),於高等小學堂成立勸學所。高等小學堂總教習吳來聘任所長,趙峻德任高等小學堂總教習。在新的社會潮流推動下,提倡大力改革學制,在教學上增加新內容,課程設置增加了算術、歷史、美術、體操,學生亦由40多人增至60多人。
1912年(民國元年),學官裁廢,縣長兼任高等小學堂監督,決定學堂的重大事務。
1915年(民國四年),縣長陳樹奉令將徽縣縣立高等小學堂改為徽縣縣立高級小學校。全校設高小3級3班,每學生20多人。一些老教師先後辭職,有的應學校聘請短期義務代課。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自然和衛生兩科。
1916年(民國五年)秋,王式任校長,學生略有增加。遷勸學所於萬壽宮,趙峻德任所長。
1920年(民國九年)後,一些畢業於天水省立第三中學的本縣籍學生先後回鄉,應聘任教。這些任教者,受新學思想的熏陶,民主意識濃厚,用新方法教學,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
1921年(民國十年)冬,王式辭職,由教師馬思才接任校長。馬思才(石佛人,1920年天水省立第三中學畢業,1921年春任教)講課語言木訥呆板,沒有威信。二年級學生周錫玳(字少珊),聯絡同班同學馬繼周,鼓動全校學生起來反對馬思才任校長。同學們聚在院子里,一連兩天,拒絕上課,事情鬧得很大。縣長杜南金親自到校處理,認為周、馬帶頭起鬨鬧事,給二人各記大過兩次,並由汪盈科暫時代理校長。
1922年(民國十一年)校長為牛運坤,教師有馬驥(代讀經)、汪盈科(代算術、歷史)、劉某某(代算術)、楊紹震、馬思才(二人代國文)、馬三元(代唱歌、 自然)、段秉式(代唱歌、體操)、趙希獻(代美術、衛生)。每班有學生20至30人不等,全校學生不足百人。是年,縣長董杏林協同王式,籌款修建新式大門一座,上懸「鳳山書院」大匾,匾下懸「徽縣縣立高級小學校」,橫匾兩邊是我省書法家蘭州人劉爾所書對聯。
1923年(民國十二年)馬思才、牛運坤、馬驥先後辭職,馮煜軍、高丹屏、趙惠靈等教師。課程設置廢止了讀經、修身,英文、公民。至1926年(民國十五年)汪盈科與段秉式先後任校長。
1927年(民國十六年),楊紹震任校長。此年起,報考縣立高小的初小學生一律要經過嚴格的考試,及格者先進入新設立的預備班學習半年,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改為一年,再進入高小一年級學習。1929年(民國十八年),初小報名學生共170多人,經考試後僅錄取26名進入高小預備班。
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高小部的前院,新辦了初小兩班,學生50多人,教師劉興漢、劉欽伯。全校有高小3級3班,預備班1班,初小2級2班,學生180多人。至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縣立高級小學校初步辦成一所完全小學。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春,中央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李鐵軍)來徽縣休整,學校請部隊的青年軍官到學校兼課,代英文、體操、自然、唱歌。他們思想活潑,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講課語言生動,風格清新明快,頗受學生歡迎。他們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新式體育訓練,各類體育器材均派人專程從上海購來,學生鍛煉身體的熱情空前高漲。1933年秋,趙惠靈任校長。1933年九月,學校挑選了20名學生組成代表隊,參加了在天水舉辦的隴南地區第一屆運動會。代表隊員的運動衣褲鞋襪等均由部隊派人從上海購來。在這屆運動會上,學校代表隊獲足球賽冠軍,為徽縣爭得了榮譽。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學校奉省教廳訓令,派馮煜軍、蔡省三到蘭州接受童子軍體操訓練。訓練結業回縣後,馮煜軍專給全校代體操課(童訓),蔡省三則辭職,去縣民政科任事。全校6級6班,每班學生30多人至40多人,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習字、體操、自然、衛生、地理、歷史、唱歌、美術、公民。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冬,汪盈科任校長。趙惠靈、楊紹震、高丹屏、段秉式等老教師先後辭職,新增加的教師有趙希苞、趙自強,翌年又增加了吳治國、趙之宣等人。從此年起,學校改為秋季招生。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秋,吳治國任校長。全校設6級6班,學生250餘人,教師12人。從此學年起,使用全國統一的部編教材,按國民小學各科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暑假期間,全縣高小初小教師全部集中在北街小學進行20天培訓,由教育局指定的教師講解新教材,介紹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暑期教師培訓,此後成為慣例。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夏,吳治國在蘭州輪訓期間,見到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伍修權等人。同年十一月間輪訓結束前夕,經羅雲鵬、萬良才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十二月吳治國返回徽縣後,介紹山炯堂、王銳青、周少珊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北街小學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徽縣第一個黨小組,吳治國任長。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 曾任城關區長的豪紳史明甫,借故教師在為其子閱卷錯計分數一事,與學校師生發生糾紛。1939年夏末,史明甫將學校兩名教師,3名學生及家長告到省高等法院,經武都地方中等法院判決,學校以缺席敗訴,被判處罰金大洋360元,保證金2000元,教師范連元被羈押。消息傳來,師生群情激憤,於九月九日宣布罷課。全縣各高小學校,兩當縣東小均派人來徽縣北小表示聲援慰問。在輿論壓力及各界多方努力下,武都地方中等法院同意雙方撤訴息訟,范連元十二日出獄,學校十三日恢復正常秩序。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中國共產黨甘肅工作委員會派魏子義和高健君來徽縣,協助徽縣地下黨工作,發展黨的組織。吳治國和山炯堂分別以校長名義,聘請魏子義和高健君在北街小學和伏家鎮高小任教。吳治國在魏子義的鼎力協助下,發展了范連元等教職工入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徽縣第一個支部委員會一一中國共產黨徽縣北街小學支部委員會,吳治國任支部書記。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冬末開始,學校以各種形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1941年前後達到高潮。學校師生以辦牆報、上街遊行、演講、下鄉宣傳、抗日募集等活動,支援前方軍隊抗戰。從1940年底徽縣抗日募集清冊統計,校長吳治國,北街小學五、六年級全體學生,其他班級學生59人,募集了食品(茶葉、鹽、米、豆醬、蔬菜)、物品(毛巾、火柴、信封、信紙)等若干。奉政府令,全校五、六年級學生編成「北街小學慰問抗日出征軍人家屬隊」,分為12個小組,到距城20里路內抗戰出征軍人家中慰問,分送募集物品,為家屬門上釘上「抗戰榮譽家屬」牌,代其家屬寫信,並在元旦節舉辦游藝晚會,招待抗戰榮譽軍人及軍人家屬。1941年春,吳治國辭職,汪盈科任校長。1941年4月4日,全縣各高小學校組成慶祝兒童節歌詠隊,集中在北街小學,進行兒童歌詠競賽。參加的學校有:北街小學、吳山女校、伏家鎮高小、大門鎮高小、泥陽鎮高小、江洛鎮高小。1941年6月,學校改名為「徽縣一民鎮中心國民學校」。1941年秋末,馮煜軍任校長。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春,學生猛增,原有校舍實難敷用,張翰慨然將與學校相毗連的一片院落及10多間房屋捐獻給學校,用以擴充校舍,《甘肅民國日報》專文予以褒揚。1943年秋,馮煜軍辭職,山協,訓育主任馮維新,教育主任楊梓棟。設6級8班,三年級雙班,學生450多人,教師12人,工友1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春,山協辭職,葛維西任校長,教育主任石澤。1945年8月14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起,學校師生興高采烈上街遊行。一連幾星期,學校舉行各種盛大活動慶祝抗戰勝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葛維西辭職,周覲頤任校長,教育主任劉宗華,總務主任屈繼武,教員10人,工友1人。學生6級6班,320多人。民國三十七年七月, 學校組織各年級挑出各科優秀作業,參加了教育科在徽縣中學舉辦的全縣各級學校學生成績展覽。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秋,周覲頤辭職,劉澤任校長,教育主任鍾鎮,總務主任梁岳,教員10人,工友1人。1949年秋,劉澤辭職,李秀奇任校長,教育主任朱世賢。1949年10月21日,學校被國民黨243傷兵醫院占駐,學生無法上課,只得與隔壁的吳山女校合並一處。合並後教員17人,工友2人。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到處拉兵抓大,教師們和高年級年齡較大的學生吃住都在學校里,沒有十分要緊的事不外出, 以免發生意外。教師1949年10、11兩月工資分文末發。1949年11月上旬末,學校被迫停課。此時,縣政府通知教師到政府開會,縣長劉世英傳達上峰指令,要求全校教師立即行動,准備隨政府南遷漢中。20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徽縣解放。
1950年1月,在縣教育科的組織安排下,學校部分教師參加了天水地區中小學教師學習會議。1950年2月,縣人民政府派教育科副科長蘇承業,幹事馬國元、楊松林組成教育接管小組,接管北街小學和吳山女校,由原校長李秀奇造冊移交。1950年3月,吳山女校並入北街小學,改名「徽縣城關小學」。縣人民政府任命蘇承業兼任校長,教導主任為李瑞民,事務主任楊松林。由於師范附小、東關小學、銀杏小學等均因師資和經費困難,辦為初小,故而高小部的學生大量湧入城關小學,學生驟然猛增,達到6級10班,500多人,教師12人。1951年3月初,蘇承業調縣民政科,李瑞民任校長,教導主任馬四維。1951年12月,學校師生以實際行動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開展募捐活動,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寄了大量的慰問信和慰問品,以各種形式宣傳戰斗英雄的光榮事跡。
1952年6月,根據縣文教科指示,學校按照常用漢字表(1500字),分年級對學生進行了考核,以了解學生識字程度,為學生的升留級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學校的教學改革打下了基礎。
1953年元月,徽縣教育工會第二基層(城關學區)委員會在城關小學成。1954年,學校設6級13班,學生659人,教師17人。1955年7月,全縣教師工資進行改革,廢除「工資分制」,改為「貨幣工資制」,全校教師普遍晉級,增加了工資。在此之前,教師按工資分評定工資(按省財政廳規定,每2市斤小米摺合1個工資分),平均月工資分105個,摺合舊人民幣241355元(舊幣1萬元合人民幣1元),最高69萬多元。
1956年9月,學校改名為「徽縣城關鎮北街小學」。縣上分配支援西北建設的津滬青年教師15人(男4人、女11人)到校任教。這些青年教師經過實際工作鍛煉,絕大多數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幹。
1957年秋,學校設6級16班,學生828名(男456人、女372人),校長李在公,教導主任徐永吉,教師25人(女11人),教師均為教育工會會員,教職工中共產黨員4人。全校共青團員20人,少先隊員512人。1957年5月開始的文教系統整風運動,至秋季進一步深入,1957年10月中旬,整風運動轉為反右派斗爭。1957年12月,學校8名教師被劃為右派,停職隔離審查,有的班級一時無人任教。
1958年秋季,學校改名為「徽成縣城關鎮人民公社北街小學」。設6級23班,學生1088人,教師30人(女12人)。因搞「社會主義大聯合」,縣上將城區小學分級合並,三校合一(先農小學、東關小學、北街小學),三校的一、二年級合並在北小,編為12個教學班,學生600餘人,校長董自新。學校辦起食堂,師生在校吃飯,不收糧票及伙食費;一年級學生走讀,二年級學生全部住校,星期日回家一次。每星期一、五下午老師帶領學生到地里搞「小秋收」。全校師生實行習、勞動、食宿三集體,這種現象僅一學期即結束。學校掀起「除四害(麻雀、老鼠、蒼蠅、臭蟲)、講衛生」運動,學生每天放學後打麻雀,捉老鼠,挖蠅蛹,由班級清點統計上繳,全校匯總上報。學校組織師生參觀各單位「反保守、反浪費」運動中揭露出來的浪費保守現象,對照學校與個人進行檢查,促使改正。
1959年春,根據徽成縣委決定,原校址改建人民禮堂。10月下旬,北街小學遷入西街新校,改名「徽成縣城關鎮人民公社西街小學」。遷校後,全校教學班14個,學生594人,校長李忠。
1960年春,學校響應共青團中央號召,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學習模範少先隊員劉文學,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動,提高階級覺悟,和破壞國家財產的壞人壞事作堅決的斗爭。1960年3月,西街小學評出的先進教師出席了縣委、縣人委召開的徽成縣文教群英表彰大會。從1959年底開始,由於群眾生活困難,學生輟學退學現象嚴重,至1963年春,這種現象開始扭轉。1963年春,全校師生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掀起「向雷鋒同志學習」高潮。師生以各種形式,宣講雷鋒同志平凡而偉大的光輝事跡,提出「學雷鋒見行動,做雷鋒式的好少年」的口號,學雷鋒,樹新風,爭做好人好事在全校蔚然成風。1963年5月,學校五、六年級開展社會調查和講「三史」(社史、村史、家史)、寫「三史」活動,進行階級和階級斗爭教育。1965年,全校師生開展學習王傑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活動,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時刻准備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1966年5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始。學校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組長滕小琪。在縣委工作組領導下,7月16日開始,全縣小學教師集中到西街小學,進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停課72天。之後,學校秩序大亂。
1968年3月,學校「復課鬧革命」,工人和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校管理。開展學習《毛主席語錄》和「早請示」、「晚匯報」、「天天讀」、「講用會」等活動。1970年春,學校使用省編教材和部分自編教材教學,學朝農,實行開門辦學,聘請有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進校講解工農業生產常識。
1976年,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學校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1977年11月,工宣隊、貧宣隊撤出學校。
1978年,楊松林任校長。9月16日,學校被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為第二批省、地(縣)雙重領導的重點小學。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1979年,學校恢復了升國旗制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根據團省委、省教育局指示,加強了少先隊工作和輔導員隊伍建設。1980年,由省、縣文教局撥款,將前院的一排平房改建為「工字形」二層教學樓,面積672平方米。
1981年12月,學校被定為甘肅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之一。1982年1月,學校體育教師趙志海代表學校參加了天水地區優秀體育教師代表會議。1982年9月,甘肅省第六屆運動會獎給學校「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錦旗一面。1983年6月,學校派代表參加了天水地區兒童少年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1983年9月,學校被省教廳、省體委評為甘肅省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校長楊松林代表學校出席了在上海市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運動會開幕式,大會獎給學校「群眾體育先進集體」銀盾一尊。1983年10月,省、縣文教局撥款,新建「鎖」字形坐南向北二層教學樓一幢,32間,14個教室,4間教師辦公室,面積1202平方米。1983年11月,楊松林離休,張萬寶任校長,體育教師趙志海代表學校參加了全省、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工作者會議。1984年,趙家駒任支部書記。
1986年9月,學校再次被評為甘肅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甘肅省第七屆運動會獎錦旗一面。1987年評為「隴南地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990年8月,學校被共青團甘肅省委評為「學賴寧」活動先進集體並受到獎勵。1990年9月, 學校被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1996年春,郭夫立任黨支部書記,王作賓任校長。1997年學校佔地10.7畝,建築面積5281平方米,其中教學辦公用房3200平方米,教師住房及其他用房2000平方米,設有儀器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電教室、體育器材室等教學設施。電教設備有電影機、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電視機各兩台,放像機一台, 電子琴一架,各類教學儀器、電教器材價值4.5萬元,學校藏書1.3萬余冊,生均10冊。現有教學班25個,學生1318人,其中女生633人。教職工62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40人,一級教師15人,二級以下教師7人;教職工中大專學歷11人,中師學歷41人,高中及其以下學歷10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
2001年8月,郭夫立繼任黨支部書記,賈燁任校長。2001年,學校多方籌資417萬元,新建六層雙面框架結構「逸夫教學樓」一幢。新增了電腦教室、多媒體室、舞蹈廳、美術室、多功能報告廳等教學輔助用房,組建了舞蹈隊、鼓號隊、體操隊、腰鼓隊、小提琴隊、籃球隊及書畫、寫作、音樂等興趣小組。添置圖書4000 余冊,生均20 冊。現有教學班36個,學生2301人。教職工102人,大專以上學歷84人,高級教師39人,教師學歷合格率100%。
2002年,學校承擔省級課改實驗任務, 實驗課教師積極實踐,大膽探索,引領和推動了隴南市課改工作。學校多次承擔省重點課題和規劃課題的研究,積極組織參與國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連續五年受到市級表彰,兩次受到省級表彰,兩次受到國家級表彰。有618名學生在全國和省、市各類競賽中獲獎,有480多名學生的習作在各類刊物發表。
2003年3月,學校少先大隊被評為甘肅省「紅旗大隊」;2004年4月,校刊《雛鷹》獲甘肅省學生天地杯一等獎;2005年8月,學校榮獲「甘肅省隴南市文明校園」稱號;2006年5月,學校被甘肅省文明委員會評為「全省百名優秀家長學校」;2007年4月,甘肅省愛委會、教育廳、衛生廳授予「甘肅省無煙學校」的光榮稱號;同年9月,學校被隴南市委、市政府評為首批「隴南名校」,校長賈燁被評為「隴南名校長」;連續7年,學校受到徽縣縣委、縣政府、教育局的多次表彰獎勵。
2007年以來,入學率、畢業率、完成率、升學率均保持在100%,小學雙科合格率連年達標。學校開辦家長學校,獲得「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優秀家長學校」榮譽稱號。至2007年,教師有2人獲得國家級獎勵,18人獲省級獎勵,28人獲地區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