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義務教育學制
一般城鄉學校九年義務教育是指小學1年紀到六年級,初中1年級到初中3年級。現在已經普及12年教育制度了!高中都不用考了,直接可以上高中了。沒有小學5年的和初中4年的
『貳』 我國現行學制是怎樣的
在我國《教育法》第二章中對學校教育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此外,還對其他的教育基本制度如:義務教育制度、國家教育考試制度、職業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學業證書制度、學位制度、教育督導制度、教育評估制度做出了規定。其中,學校教育制度是「一國教育的主體」在教育制度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叄』 中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我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是癸卯學制
清未新式學校的大量創辦,使原有以科舉選才為中心、儒家經典為內容的古代學制框架已無法適應,建立新學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02年8月15日,由管學大臣張百熙制訂的《欽定學堂章程》正式公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頒發的學校系統文件,時稱「壬寅學制」。這一學制雖經公布卻未實施,成為新學制的先聲。
1903年,張之洞奉命入京主持制定新學制。1904年1月,清庭批准《奏定學堂章程》,時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學制,它的頒行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辦教育無章程、學校無體系的狀態,確立了中國現代學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奠定了我國現代學制的第一塊基石。該學制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滅。
「癸卯學制」包括學務綱要、各學堂管理通則、考試章程、獎勵章程、及各級各學堂章程等共22件。對從蒙養院到通儒院等各類學堂,從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到實業教育,從教員任用到學校管理,從立學宗旨、培養目標、入學規則、學習年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儀器設備、校舍建築到考試、獎勵等各個方面,均作了詳盡的規定。
這一學校體系基本是模仿日本的。縱向分為三段七級,分別為初等教育段(蒙養院、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中等教育段(中學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通儒院)。規定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5年,中學堂5年,高等學堂(大學預科)3年,大學堂3-4年;即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約需22年左右。此外,還有最高等級的通儒院,學制5年。在橫向的方面,中學堂分普通學堂、實業學堂和師范學堂。在分科大學堂之外,還有優級師范學堂、高等實業學堂等。屬於高等教育性質的還有洋學館、方言學堂、進士館和仕學館。由此構成了縱向三級水平、橫向三足鼎立的整體結構。
「癸卯學制」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方針,強調以儒家倫理陶冶學生品行,輔以西學技藝,並加以嚴格的紀律和管理。所設課程體系十分突出道德教育,中小學均把修身列為課程之首,並特設讀經講經課。但各類學堂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有所分化,突破了傳統教育培養官僚精英的單一目標。《奏定學堂章程》對蒙養院的規定,是中國幼兒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小學堂、中學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種,在教學內容上也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局面。以中學堂為例,其學習科目包括: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外國語(日語、英語或德語、法語、俄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等12門,每周上課36點鍾,讀經講經為每周9點鍾。「癸卯學制」單獨建立了師范教育體系,分為初級師范學堂和優級師范學堂兩級,並規定師范生不交納學費,從而吸引了許多貧寒家庭的子弟入學。此外,還建立了實業教育系統。實業學堂分為實業教員講習所、農業學堂、工業學堂、商業學堂、商船學堂五類,各項實業學堂又分高等、中等、初等三級。
《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大學堂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材足供任用為效。」規定大學堂分八科,將經學單設且列為群學之首,是一種妥協變通,但畢竟打破了由經學、史學、諸子學、詞章學構成的「四部之學」的傳統學術格局,奠定了近代學術的分科基礎。民國成立之後,大學分科確定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從而完成了從傳統的「四部之學」到現代「七科之學」的轉變。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學部,為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正式的、獨立的和專門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建制。此前,清代的教育行政圍繞科舉考試,並不直接面對各類學校。國家一級的教育行政管理職能分屬國子監和禮部。國子監既是全國最高學府,也負責中央官學的管理,禮部則負責管理各地的教育事務,兩部門許可權部分重疊,又不能囊括;翻譯、船政、水陸軍事學堂等新式學堂則分屬各部門,不受禮部、國子監管理,新舊學校、新舊衙門並存。學部的建立經歷了約十年之久的「難產」,識者認為「關鍵在於設學部將動搖禮部等舊機構的地位,觸動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 學部的設立突破了中央行政體制改革的瓶頸,此後一年,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即順利實施。此後,各省設提學司,各廳州縣設勸學所,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
科舉制的終結一波三折,從戊戌變法時提出變科舉,到科舉制的真正廢止,經歷了7年時間。1901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合奏《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時稱「江楚會奏」,提出設文武學堂、酌改文科、停罷武科、獎勵游學四項要務,但在是否廢止科舉上措辭模糊。清廷繼戊戌之後第二次明令廢除八股,改試策論,並停罷武科。1904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等上奏建議變通科舉,遞減科舉取士名額以學堂生員補充,為清廷批准。此後,日俄戰爭爆發,立憲呼聲高漲,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9月2日,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上《奏請廢科舉折》,請立停科舉以廣學堂,提出廢除科舉的主張。面對危局,清延當日即正式下詔立停科舉。光緒帝下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自隋朝以來,實行1300餘年的科舉取士制度終告結束。
科舉制的斷然廢止,既表明了當時釜底抽薪、破舊立新的決裂態度,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此時,癸卯學制已經頒行,京師大學堂也已起步,一個新的教育制度的架構已經形成。但這場「不流血的革命」引起社會系統的全面震盪,以及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復雜影響,人們在日後才有越來越深切的認識。
中國的教育現代化,自上一個世紀之交始,至今已經百年。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場新的巨變之中。教育不僅成為重中之重,而且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我們需要認真回顧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百年歷程,深刻反思中國教育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從而進一步認識教育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作用,確定我們在新世紀教育改革的價值、目標和任務。
『肆』 我國小學教育學制的歷史變更情況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
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伍』 為什麼我國中小學普遍9月1日開學
1、專家回答: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田正平院長,他也是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曾出版了《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等著作。
田正平教授說,早在1912年,9月1日就成了我國統一的開學時間,這是孫中山先生確定的,但在這之前我國確定秋季開學有一定的歷史因素。
20世紀初,鄰國日本的學制較為完備,成為了清政府教育改革的效仿對象,當時日本的新學年是秋季開學,清政府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以日本學制為藍本,重擬學堂章程,於1904年1月公布《癸卯學制》,即定為秋季開學。因日本學制承襲至德國,《癸卯學制》也可說是當年歐化影響的體現。
這是中國近代首部由國家頒布的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系統學制,首次明確了全國中小學統一的開學時間(相當於公歷的9月初)。但當時仍在使用農歷,所以9月1日開學的說法仍未可確定。
直到1912年,孫中山宣布將農歷改為世界通用的公歷。當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臨時政府又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規程,史稱《壬子癸丑學制》。其中各中小學開學時間延續了清政府的提法,並進一步確定為公歷9月1日,且使用至今。
2、民間回答:
(1)教育部的規定;
(2)季節氣候的原因;
因為一般陽歷的九月是中國農歷的初秋,暑期基本結束,天氣逐漸涼爽,適合專心學習。寒假也一樣,三月一日開學時也正是初春時節,天氣開始轉暖。至於選擇一號,應該是從月初開始方便計算課時吧。主要針對北方氣候特徵考慮的。
(3)農閑農忙的原因;
因為中國最廣大的群體是農民,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這時候農民手頭的錢主要投入生產,而且是農忙時節,家長抽不出空去陪孩子交學費,而且提供學費相對困難,而秋天時農民夏收果實(9月1號時還沒有秋收,不太忙)已經收割,在市場上換回了錢,而且相對農閑,故有了一年新學年在秋天9月1日開始。
(5)我國中小學學制擴展閱讀:
開學日是學校在每一學年首日回校的日子。不同地區的開學日都在不同的季節,而開學日所做的事,各地亦有所不同。
中國大陸:
一年有兩個開學日:一個是一個年級的第一學期開學日,是在公歷的9月1日;另一個是一個年級的第二學期開學日,一般都是在農歷的正月十五左右。
日本及韓國:
日本及韓國的開學日一般都在春季,開學日當日會有「開學式」。
參考資料:鳳凰網-為什麼開學總是9月1日?
『陸』 我國於1922年頒布的壬戌學制,統稱
我國的現代學校及其制度不是由本國土生土長的,而是從西方引進的。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內現代學制系統產容生於l902年,這就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這一學制雖經正式頒布,但並未實行。一年之後。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通常稱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校制度。此後在l905年8月,清政府下詔停止科舉,新式學校得以迅速發展。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經過十數年的借鑒和探索,頒布過若干個不同的學制,最終於1922年頒布了「壬戌學制」,這是在總結民國以來學校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西方國家學校教育體制基礎上制定的,因而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現代學校系統,在我國通行了數十年。該學制首次規定了中小學的六三三制,並一直延續至今。
『柒』 當前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將學制年限劃分為
九年義務教育學制年限劃分:
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實行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或九年一貫制,是多種形式並存的。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制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點。
民國時期的文盲率,一般認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但中央領導一步到位把義務教育年限達到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體現了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堅定信念。
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小學17.8萬所、初中5.2萬所,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初中在校生4329.4萬人。
『捌』 未來學制發展有哪些趨勢對我國中小學學制發展有哪些啟示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也就是說只有人才有教育,動物是沒有教育的。在考試過程中通常以例子反選題的形式出現。例如:媽媽教孩子寫字是教育,大貓教小貓抓老鼠不是教育。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教育一定是有目的的,也就是後天的,先天、本能的活動不能夠算作教育。例如:嬰兒吮吸不是教育,因為這是嬰兒生下來就會的,是先天本能的反應。
第三,在教育這種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教育一定是有學的人,還要有教的人,而自學是不能算作教育的。
『玖』 我國現行學制有哪幾方面的
中國現行學制分初、中、高三級教育。
一、初等教育
①普通小學,招收6~7周歲的兒童入學,實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修業年限5~6年,實行一貫制
②成人初等學校,主要學習語文、算術兩科;掃盲識字班,吸收文盲、半文盲入學,以學會1500~2000個常用字為掃盲標准。
二、中等教育
①普通中學,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修業年限為 5 ~ 6 年(初中3年,高中2~3年)。
② 農業中學 ,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為2~3年。
③職業學校或職業高中,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一般為 3 年。
④技工學校,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為2~3年。
⑤中等專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一般為3~4年, 招收高中畢業生的為2年。
⑥成人中等學校,成人業余初中或高中,分別招收具有小學或初中程度的青壯年入學,修業年限2~3年;成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實行脫產或半脫產學習,修業年限一般為2~3年。
三、高等教育
①大學和專門學院。招收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學,修業年限一般為 4 年,部分專業和少數重點學校為5年;部分大專院校附設短訓班、專修班 。
② 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招收具有相當高中畢業文化程度者入學,修業年限為4~5年;職工、農民大學修業年限一般為3~4年;高等學校舉辦的函授和夜大學或獨立函授學院,實行學年制的,修業年限一般為5~6年,實行學分制的不限。
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按學科考試合格者,發給單科成績證明書。累積分達到專業畢業要求者,發給畢業證書。
④研究生制度。由各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單位招收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修業年限均為2~3年;部分高等院校設有研究生院(部)。
我國屬於分支型學制,這種學制的分支是在初中教育階段以後進行,在初中教育階段以前(包括了小學、初中階段)屬於單軌。優點是上通下達,左右暢通。試圖融雙、單軌制之長,兼顧公平與效益。
《教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在我國現行學制中縱向:劃分了四個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初等教育階段與初級中等教育階段合稱為義務教育階段。橫向:到了中等教育階段後,開始出現了類的區分。
(9)我國中小學學制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制度。反映中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內部的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及它們之間的銜接、轉換等。中國現行學制分初、中、高三級教育。
依據:《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學制基本上形成了兩種教育制度、三類主要學校、多種形式辦學的系統:
①全日制學校,學生全日在校學習,或者大部分時間從事學習。其任務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
②半工(農)半讀學校,包括半工半讀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農業中學、簡易小學等。學生一面學習,一面在工廠或農村勞動,學習與生產並重。
③業余學校,利用業余時間對在職成人,包括幹部、工人、農民、戰士等進行政治、文化和科學技術教育。它包括識字(掃盲)學校、業余初等學校、業余中等學校、業余 高 等學 校以及短訓班等。
教學形式有面授、函授、廣播、電視等。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國的學制遭受嚴重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得到整頓恢復,學製作了進一步調整。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制
『拾』 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什麼正式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什...
中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壬寅學制。
1902年,即光緒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是我國教育史上正式頒布但未實行的第一個學制。
《欽定學堂章程》,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訂。章程中分《 京師大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中等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及《蒙養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學校系統。
京師大學堂開辦之初,就制訂了《奏議京師大學堂章程》。這是大學堂的第一個章程。但它是「戊戌變法」的產物,出自於維新派梁啟超和康有為之手。
慈禧太後害怕維新變法思想影響大學堂,因此,她要張百熙重訂一個新章程來加以取代。
張百熙經過半年多的「謹上溯古制,參考列邦」的反復修訂,終於在1902年8月15日上奏所擬章程,貫徹了「端正趨向,造就通才,明體達用」的旨意。
含有大學堂以及考選入學、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小學堂、蒙學堂的六個章程等,共8章84節(因為自大學堂成立之日起就含統管全國教育的任務,直到1904年2月起才另立相當於教育部的「學務」專管全國的教育工作)。慈禧太後欽准頒行。
這是經她本人欽定的,所以就叫《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由於該年為「壬寅年」,所以又叫「壬寅學制」。這是京師大學堂的第二個章程。這個章程首次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近代教育史上關於新式學堂的較完整的體系。
(10)我國中小學學制擴展閱讀
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後,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初奏《籌辦京師大學堂情形疏》家,建議先開預備速成兩科,預備科分政科、藝科,速成科分為仕學、師范兩館。「仕學館造就已登仕版者,以應目前創辦新政之需;師范館則為中學堂教習之需。」
同時「兼添設講舍,附設編譯書局,廣購書籍圖器。」同年七月奏准所擬各級學堂章程六件:《京師大學堂章程》、 《考選入學章程》 、《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統稱《欽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完整學制。
張百熙鑒於教習人才的缺乏,選派四十餘人赴歐美日本留學,各省派官費留學生由此開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設教習進士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奏請「先設法政科、文學科、格致科、工科,以備大學豫科學生及各省高等學生畢業後之升入。」
建議在廣安門外瓦窯和德勝門外官地作為建造大學堂之用,並「奉旨議行」。 張百熙一生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培養人才,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性的貢獻。
籌建京師大學堂時,注重藏書樓的建設。其私人藏書亦豐,在山東任學政期間,曾收有王士禎的「池北書庫」、劉喜海「味經書屋」、馬國翰「玉函山房」等藏書家的舊藏多種。家有「聖澤園」,收藏明刊本500餘種。
子張振鍠,字叔平,繼承張氏藏書,在抗日戰爭中,劉承乾的「嘉業堂」藏書散出之時,張氏收藏了不少。後來張氏經商失敗,欲將藏書出讓抵債。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以建樓巨款購置而歸。其中善本書有數百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壬寅學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百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