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減負政策下的孩子越來越笨,對他們的未來真的好嗎
這件事情有前人的教訓,自198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了寬松的教育,前後進行了三次削減。結果,受過寬松教育的學生沒有得到足夠的培訓,因為他們的學習時間大大減少並且他們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當他們畢業時,碰巧在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中,工作很難找到,而且僱主對所謂的「寬松的第一時代」的學生能力表示懷疑,這導致了就業困難。
但是,正如該政策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一樣,課外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截至2016年,中國有19,500家私立教育機構在教育管理部門注冊。他們在工商,勞動等行政管理部門注冊。培訓機構總數約20萬,並且未注冊的培訓也更多機制。
僅接受補習的學生人數為1.37億。根據北京大學教育財務學院2017年進行的最新調查,全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外輔導參與率為47.2%。
❷ 中小學生減負為何需全社會發力
)近日在北京發布的一則針對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的報告指出,中國中小學生學習時間過長,課外補習時間「領跑全球」,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行為仍十分普遍。
王國慶:為學生和家長減負,需全社會發力有數據顯示,我們國家中小學生每天課外寫作業的時間是2.82小時,時長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將近3倍。《讓我們盪起雙槳》里有句歌詞:「做完了一天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我就在想,孩子們有時候作業做到晚上九點、十點甚至十一點。做完作業他們上哪兒歡樂,到哪兒盪起雙槳呢!
❸ 海外解讀中國學生減負為什麼會遭到家長的反對
中國家長比任何民族都重視子女教育,因此必然有更高追求。你校內不給,我就花錢走校外。對更好教育的追求沒有錯,但麻煩的是這種對更高教育期望的追求過程中,「功利化」追求一直如影隨形,名校情結就是其中的核心體現。更好教育,簡單化為各級名校,而且要從娃娃抓起,名幼兒園,名小學,名中學,最好是著名大學,甚至清華北大,而路徑,往往就是極端功利的學習。培訓、應試教育、擇校熱,都與此有直接關系。學習負擔重,無非是這種功利追求下的一種體現而已,與應試教育本源是一樣的,並非教育。
先不說美國最優秀的精英多數是以私立學校為主培養的,私立學校里的高標准嚴要求,即便是要求比較寬松的美國公辦學校,也普遍存在「天才班」,就是給那些優秀的學生以不同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近幾十年,歷任美國總統對過度強調輕松但質量每況愈下的公辦教育都進行了無情的否定。小布希當政時,對公辦學校採取的整治措施就是評測,通過對學生的成績評測,來決定對公辦學校的撥款多少。奧巴馬公開抨擊說:每年有100萬高中生輟學,美國學生在數學等科目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如果這就是美國教育的未來,我不會接受!奧巴馬政府在呼籲晚放學1小時的同時,為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力推政府資助的特許學校建設,讓學生家長有更多選擇權。特朗普上台前對公辦中小學更是給與了無情否定,上台伊始就聘請德沃斯出任教育部部長,而這位頗有爭議的部長主張的就是教育券政策:把錢給家長,讓他們用腳投票。
當我們激烈批判我們的奧數的同時,英國卻聘請中國的數學教師到英國傳經送寶。卡梅倫首相在卸任前公開激烈地批判那些認為可以用計算器替代而沒有必要學習中國背乘法表的言論,呼籲英國教育界多些虎媽精神。
因此,在減負時,我們同樣也要注意,不應該追求絕對的輕松,沒有負擔,更不應該把英美等國已證明錯誤的做法,或正在糾正反省的做法,作為我們減負的樣本。
一個日本朋友曾憤憤地談到日本的減負。上初一的孩子英語得了滿分,本來滿心歡喜,結果一看試題他氣得七竅生煙:26個字母大小寫對了就是100分。復旦大學陸一老師在談到日本減負30年的後果時,也談到了這一怪現象:學生負擔增加,家長負擔也增加,尤其是經濟負擔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日本減負的一個重要惡果是國退民進,私立學校興起。30年前,給東京大學提供生源的前20所中學,17個是公立的,3個是私立的。但是減負30年後,這一數字完全顛倒過來,只有3所是公立的。
在過度強調公辦保基本,一刀切減負等各種不當教育治理措施的指揮下,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類似國退民進現象,最好的中小學已經開始以私立學校為主。這值得我們高度警醒,也是和我們國家的社會性質背離的。
❹ 中國教育為什麼減不了負
沒想到,「減負」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時髦教育觀,終於在三十年後,遭到了媒體、民眾普遍公開的質疑。
前段時間的一篇《教育部,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實際上點破了很多家長多年以來難以啟齒的心聲。
事實上,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對學習強度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為了不落伍於世界,現在的人們無論在什麼年齡段,都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當美國、英國都在反思自己國家的教育是不是「太散漫」的時候,我們的基礎教育卻偏偏倒行逆施,背離這種時代大趨勢,還倒騰出「減負」這種自絕武功的迷魂葯來自欺欺人。
少談點減負,多談點用功,這就是我給現階段中國教育的諍言。
❺ 「減負令」下家長「增負」孩子課外加壓是怎麼回事
據統計,2016年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約700萬至850萬人。我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約佔全體在校學生總數的36.7%,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達70%。
「現在校內減壓、校外加壓的現象還挺嚴重的。」北京市海淀區某高三班主任董老師告訴記者,減負讓學生晚到校、早放學、少留作業、不補課,「一個學生在高三花十幾萬元補習,已經是一個基礎數字了。」
現實是,孩子們依然不得不「負重前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調查顯示,「00後」在校時間和做家庭作業時間均超過「90後」,學習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現象也更嚴重。
❻ 北京小學下午放學時間到底是幾點啊
2018年9月,北京市教委新學期推出新政策,目前彈性管理時間,原則上是下午5點30分。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加強中小學生課後服務的指導意見中,對學生離校做出具體安排:
1、服務時間:
原則上,學校每天在完成規定課時之後提供課後服務,時間到下午5:30。具體時間由各區、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2、內容與形式:
(1)組織開展課外活動。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外活動計劃,組織學校勞動實踐活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組織學校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文化節等展演活動,組織觀影觀演觀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
(2)提供課後託管服務。學校開放教育資源,提供場地條件和管理服務,學生自主安排戶外活動、校內閱讀、自習、做作業等活動。堅決禁止學校借課後服務的名義組織學生集體補課、集體教學;堅決禁止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
(6)北京中小學減負擴展閱讀:
小學放學時間太早,「三點半問題」嚴重:
1、隨著中小學減負工作的不斷推進,不少地方把小學放學時間,提前到了下午三點半。然而,隨之出現的是孩子放學早,與家長下班晚之間的矛盾。
2、三點半放學,會促使很多培訓班和託管班出現。一般來說,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大多會選擇將孩子送到託管班或培訓班。
3、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把課後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校考評體系。
4、要求學校利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避免了學生提早離校,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後生活。
❼ 關於減負的問題
學生心聲:小班就是耗工夫
記者在學生中做了一個調查,參加小班補課或是請家教的學生中有75%是遵從家長的意願。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告訴記者,在小班上課時老師管得不嚴,通常是做卷子然後講解。「有時候我上課睡著了,就把同學的答案抄上,挨到下課回家。」
「高考不理想還可以復讀,中考只有一次機會。」一位初二學生的父親道出了所有初中學生家長的擔憂所在。而《共約》中將學生每天的在校時間、作業量等等按照不同年級做了細化規范。可家長紛紛質疑:「誰為6小時在校時間內的學習質量做保證?」因此,「減負」令下,家長紛紛給孩子「加餐」,「反正孩子得學夠時候」。
很多家長都忙碌起來。「這兩天家教特俏,那些市重點校有名氣的家教老師早都訂滿了。」一位初三學生的母親告訴記者,她多方打聽才找到區重點中學的老師給孩子補習英語和數學。「還有幾個月就初三畢業了,這個關鍵時刻『剎一腳』肯定不行。」很多家長也因為擔心孩子不會安排過多的空閑時間,「把心玩野了」或是「學壞了」。所以讓家教課程和作業填滿孩子的課余時間。教輔書:賣火了「溫故而知新,孩子小學得快也忘得快,沒有作業怎麼行?」「孩子畢竟年紀小,自製能力差,放學早了,又不留作業那還不玩瘋了。」記者在圖書大廈見到不少前來為孩子挑選教輔書的家長們在相互攀談著學校減負後的心得,一位家長告訴記者,現在她按照老師推薦的書單買了不少輔導書,每天晚上自己給孩子布置作業,鞏固白天學習的知識。
記者向營業員了解到,這兩天教輔書的銷售量比以往同期增長了近4成,多數都是家長自己來為孩子挑選的。
http://..com/question/72879662.html?si=3&wtp=wk
是的,給小學生減負就是間接的給家長們增加了負擔.現在我們這里的小學生上午十一點鍾就放學了,而家長最少要十一點半鍾才到家,孩子怎麼辦?只能接到單位,如果單位領導是個通情達理的人還可以,但如果要求的嚴厲的,孩子只能自己在家,這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之內,如果孩子出些什麼問題,後果要誰來負呢?家長在單位也是掂心家中的孩子怎麼能安心工作?
http://..com/question/4369045.html?si=1
減負,不靠譜
減負這兩個字,我真的已經聽膩了。從小學聽到高中,再有一年我都要畢業了。我覺得,減負就和女生喊減肥差不多——不靠譜。
學校要求減負,可是要學的東西還是一樣多,負是減了——下午4點多就放學,可是有許多同學要趕回家上家教輔導課、跑到補習老師或補習班那裡繼續學習,這樣的減負有什麼用呢?只是讓大家中途折騰一下換個地方,再多花點錢,而且效果還不如在學校學習好。原本不說減負的時候,大家還都可以在學校上課;現在老說不讓補習,萬一遇到學校給學生補習的,可以舉報至某某部門。可因為時間少,根本不夠用,大家只好偷偷摸摸,繼續補課。
既然這樣的話,是不是在學習計劃沒有改變的前提下,不要再提減負了?我們學習都已經很累了,不要再這樣折騰我們了。
北京市昌平一中 陸鑫立
http://news.xinhuanet.com/e/2009-02/10/content_10793405.htm
根據「減負令」,冬(春)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底)上午到校,小學不得要求學生早於8時20分、
初中不得早於7時50分。下午離校,冬(春)季小學不得晚於16時30分、初中不得晚於17時。
在三鎮多所中小學校,小學上學時間均被提前,初中生普遍「早到晚退」。如漢口一所小學上午到校時間7時50分;武昌一所初中則是上午7時30分到校,下午5時40分放學,每周要上至少40節課。漢陽區一名初一男生透露,「剛開始有幾天放學還比較早,後來又恢復了。」「減負令」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課外作業,三四年級課外作業累加量不超過30分鍾,五六年級不超過45分鍾;初中不超過1.5小時。現實是部分低年級段小學生也有書面作業,洪山廣場附近一所小學二年級學生每天要完成數、語、英3門作業,需要2個小時;漢口林女士上初中的女兒每天作業要做到晚上10點半。林女士說,「在班上,還有熬得更晚的孩子!」
每年全市中小學競賽項目總數不超過20項。記者在漢口一所小學調查發現,從9月1日開學至12月25日,16個周末中該校共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達20項,其中僅12月9日一天就有5個競賽。競賽項目有迎奧運知識競賽、勞技創新大賽、「走進數學王國」電視邀請賽、「我愛科學」作文書畫大賽、環保英語(徵文、小品)賽、讀書比賽、英語能力競賽、科技小製作競賽及藝術小人才比賽等。「近兩個月,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帶著孩子參加競賽,累得很。」一位六年級學生家長對記者說,「這個學期已經參加了5項競賽,盡管不是孩子的強項,但班主任動員報名,只有硬著頭皮上。」
令人意外的是,對於「減負令」遭遇的種種尷尬,武漢教育界人士、部分教師和家長均表示:推行不下去是意料之中的事!
http://e.qq.com/a/20080102/000013.htm
http://e.qq.com/zt/2008/xshjianfu/
❽ 為什麼給小學生減負是一個美麗笑話
為什麼說給小學生減負是一個笑話? 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教育部下發文件讓學校給孩子們減負,而且還比照質量萬里行,來了一個減負萬里行,北京為此還出台了減負細則,好像真的關心我們祖國的花朵。可是這個活動孩子家長們並不領悟,學校許多老師也認為這是瞎胡鬧,一些專家對此也提出諸多質疑,教育部的這個活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贊揚聲音。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不是小學生們不應該減負,而是教育部門採取的這個行政措施的減負有些不符合實際,在新國家領導強調干實事的時候,教育部門卻幹了一件成笑話的蠢事。 首先,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明白為什麼給小學生減負,減的是什麼負擔。現在的孩子為了應試教育的需要,現在的學生每天都要做不符合孩子們天性的事情,學習一些可能對他們今後人生沒有太多意義的知識和技能,減負的目的是不摧殘了孩子們的天賦和剝奪了孩子們童年的快樂。減負不是不給孩子留家庭作業,不是把孩子早點趕出校門,也不是規定每天給孩子少上幾節課。目前的減負政策只會讓孩子父母的負擔更重,孩子們活的更累,離開學校並非孩子就能夠享受自由的快樂。 其次,教育部門應該知道學生負擔的根源是什麼,目前教育考核的不變,學生的負擔不可能真正的減下來,如果真想給學生減負,就要對目前的教育體制進行大的變革,對整個社會選人用人的標准進行調整,在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談減負,最後只能變成笑話,不是孩子的父母不心疼孩子,不是父母願意讓孩子承受這種塢壓力的摧殘,父母不所以反對給自己的孩子減負,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尤其是對普通百姓而言,孩子的未來的幸福需要他們自己考出來。 最後,就是教育部門為什麼要把減負工作提的那麼重要,這是目前教育體制中最重要和最緊迫的問題嗎,顯然不是,小學生學習負擔是一個問題,但絕對不是人們最關心的教育問題,公平教育問題,孩子營養餐問題,校舍安全等等,教育界存在的問題很多,教育部門嘩眾取寵抓減負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想務實的抓工作,抓減負只不過是想急功近利出成績,只不是想轉移人們的視線,迴避教育存在的真正問題而已。 所以,教育部門出台的諸多給學生減負的文件就是一個美麗的笑話。
❾ 為什麼一定要支持「減負
❿ 學生怎樣才能真正減負
學生怎樣才能真正減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想、能幹、能看、能說、能自主探索。冰心先生也認為,「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這都揭示了孩子成長的真諦,告訴我們,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
但現實情況是,孩子們的作業,已經由正常的教與學之間的反饋工具,嬗變為「不能承受之重」,異化為應試工具,成為沉重的課業負擔。作業布置缺乏科學性,超課程標准;採用題海戰術,簡單機械重復;內容千篇一律,忽略學生個體間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差異……
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必須跳出作業的掌心。那麼,如何才能「逃離魔掌」呢?
其實,在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和評價等教學環節中,作業最具活力,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形成能力、體驗過程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經途徑。我認為,我們不能完全跳出作業的掌心,但可以試著努力,通過作業改革,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控製作業數量和提升作業效能兩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控製作業數量,理清負擔的源頭,減掉不合理的負擔,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義。在傳統的作業布置中,作業一般統一布置,單純強調知識性,甚至存在懲罰性和超額的作業,這些作業以量取勝,削弱了教師的作業設計和診斷能力,忽略了作業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發展性功能,不利於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
要實現作業量的控制,必須有科學實效的學校教學管理,必須匯聚家校共同力量。作業設計要科學合理,在深入研究課程、教材、學生的基礎上,梳理學科單元的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教師必須按單元知識點要求編寫作業,綜合呈現基本、拓展、提升思維能力三個層次,從而降低教師布置作業的隨意性,杜絕無效低效作業。作業布置要公開監督,可採取作業網上備案等形式,將布置的作業公開,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以此來制約作業量。
另一方面,提高作業效能,建立合理的負擔梯度,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思。減負,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起源。控製作業數量,僅僅是底線,減負根本在於喚醒孩子的學習激情,讓孩子喜愛學習、樂於探究,從而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具體來說,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讓作業分層有選擇,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個性需求、知識掌握情況,設計不同難度梯度的作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二是作業類型多元化,增加製作類、活動類、觀察類、實驗類和探究類的作業形式,尤其是注重增加探究類的作業,實現作業形式的重構與轉型;三是作業評價更科學,注重提高作業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多採用等級評價、鼓勵性評語、星級評價等方式,還可以引入同學互評、自評、家長評價以及社會人士評價體系,增強作業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減負也需要得到家長和社會的理解支持。現在有個怪現象,學校作業量減下來,家長立馬安排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填上去,繼續擠占孩子的休息和活動時間。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家長的教育焦慮可以理解,但我以為,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遠比培養一個「優秀、卓越」的孩子重要。唯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心理減負,才能掙脫作業掌心的引力,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學習生活。
減負,應向課堂要效率
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
減負與增效之間到底具有怎樣的邏輯關系呢?可以從一個假設談起。
試想,如果要為農民減輕體力勞動的負擔,只是限定他們下地勞作的時間,禁止他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答案是顯見的,在不能切實改變勞作方式、確保好收成的前提下,農民們決不會輕易接受這種「減負」辦法。但是換一種思路,如果為農民們先提供一種更為先進、高效的提升農作物產量的辦法,讓他們不用付出同以往一樣的時間,就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大的收獲,減少耕作時間、減輕負擔就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就是減負和增效的關系,置之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增效以減負」,效率增加了,學生負擔便可隨之減輕。
那麼,如何實現增效呢?這里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增效」並不是指在單位時間內,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點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地啟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迸發出進一步學習的渴望和主動性。
環顧當前教育領域,我們遺憾地發現,教學過程中,並不是每個學生對學習都有興趣,並不是每個教師都能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並不是每節課對學生都有吸引力。
讓教學更加高效,讓課堂更有效率,對於教師來說,首先要做到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好玩。學習意味著成長,所以,學習的方法要有嘗試、有探索、要富含挑戰性,學習意味著發展,所以,學習的內容要多元、廣泛、豐富。可現實的情況是,很多教師把學生的學習變得窄化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簡單的當成上課、聽講、練習、作業,加上傳統的教育觀念所信奉的「熟能生巧」,大量機械的練習伴隨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變得沉重乏味而負擔重重。從這個角度說,實現增效減負,對於教師來說,既有責任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更有責任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變得更有意義和更富含挑戰,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
增效減負,還需要老師們做到讓課堂活起來,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關於這一點,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遇到了困惑。比如,由於強調傾聽與交流,缺乏過去的整齊回答的氣氛,老師感到上課沒有激情了;由於教學中互動性增強,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老師感到從沒有過的對課堂的失控感;由於更注重課堂的開放性,上課時經常會遇到學生就某一問題爭論不休,既定的教學內容常常講不完,老師在「收」「放」之間猶豫不定;由於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如何建立對集體的認同,對紀律和秩序的約束。面對「活」與「亂」,老師們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由於很多時候課桌擺成了小組形式,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機會增多,老師感到的是干擾,以及權威的失落……
為什麼這些問題會帶來老師困擾,我想,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齊步走和整齊劃一」了,太習慣系統講解、學生練習、紙筆考試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了。打破這種思維方式和教學習慣,就要求教師們摒棄舊有的觀念,從觀念上真正認識和理解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時,還要求教師們真正提升教學能力,老師只有真正吃透課程教材的內容,而且充分消化吸收,才有可能做到舉重若輕、駕輕就熟地把自己吸收消化了的東西,取其精髓教給學生,才能在循循善誘的教學和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中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為學習而學」為「為興趣而學」。
減負是個老問題,通過提倡增效來實現減負也並非新觀點。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提升課堂效率來實現減負,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向課堂要效率」實際上是「向老師要效率」,對老師們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對此,顯然還需要全體一線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減負,提高教師本領是關鍵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
「教不會練會,練不會考會」,這句話形象描述了教師質量與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之間的關系。因為教學水平有限,課堂、作業、考試效率低下,所以補課不止、考試泛濫,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疲憊不堪。減負呼籲多年,仍是「一個長期未解決好的問題」,教師素質問題不容迴避。我們常說,「向課堂45分鍾要效率」,「學生跳出題海,老師首先要跳進題海」……試想,如果教師素質不高,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沒有咀嚼、消化好知識,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擷取精華傳授給學生?
多年來,各級政府舉辦了大量的教師培訓,教師學歷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博士、碩士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但是,教師的教學質量仍然備受質疑。其實,教師質量不是單個教師水平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體系、一個「生態系統」,是教師與課程、學校管理和人事政策、教師教育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
課程對教師質量影響深遠。2002年起,我國開始了全國性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開啟了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育轉型。但是,由於轉型過程的艱巨性、高利益相關性,課程改革有所「折衷」,即增加新標准,但不改變原有知識體系。從改革者的角度看,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從實踐者的角度看,新要求增加了,但課程內容並沒減少。於是,對很多老師來說,趕進度、搶時間成為工作常態,新課改要求的提高與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之間的矛盾益發突出。
我們也許會自豪地說,我國小學三年級數學可以達到美國六年級數學的水平,但很多人沒有想過,這些知識中,有多少是老師讓學生囫圇吞棗咽下去的?沒有細細咀嚼的過程,消化不良是遲早的事情。新課程提出了探究、思考、合作、體驗等理念,但是,這些理念需得在相應減少課程內容、給教師和學生充分時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快馬加鞭」讓不少教師倉促上陣,成為一個餵食者,而不是踐行教育理念的藝術家。更可怕的是,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由此滋生。
學校管理和人事政策,也同樣影響了教師質量。我國曾經歷長期的教師短缺,大量不合格教師進入教師隊伍,這構成了最初教師「教不會」的原因,也成為推進課程改革的阻力。更重要的是,教師人事制度缺乏必要的激勵設置,缺乏退出機制,甚至缺乏崗位調整機制。因此,當教師在達到20年教齡、評上高級職稱後,盡管有大量教師培訓,也失去了上進動力。但對大多數學校來說,除了在教師管理上號召、鼓勵和評估基本工作量外,沒有相應的管理手段,以激勵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技能。與此同時,學校和社會對考試成績的過分重視,也導致教師把向學生要成績當成第一要務,即使「教不會」,也要千方百計地「練會、考會」。
除此之外,教師教育機構在教師培養方面的落後,也是教師質量難以滿足有效教學的原因之一。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僅在於知識上的高深,也在於能恰當地設計、組織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在於能採取合適的干預策略,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社會性成長。而這種實踐性導向的教育學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師范大學畢業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欠缺,讓課堂教學效率、指導學生的能力大打折扣。於是,就只能通過粗放型地投入學生精力和時間來保證學習效果,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減負重任,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扛起大旗,否則,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難以真正落實到位。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掌握了基本的教學能力,根據恰當的工作流程,受到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做出高質量的工作,才能帶領學生走出減負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