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技能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這是課堂改革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眾師普遍關注的難題,因為新課程改革也已經接近十年了,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小組合作學習較成功的範例。我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主體是學生,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於新的課改理念已漸漸被廣大課改教師所接受,所以每個教師都知道「小組合作學習」是體現課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實施過程中形式化的東西較多,仔細分析其原因是教師的組織、指導及參與都存在問題。
近幾年,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證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如下策略,望能給各位同行以啟示。
一.小組組建策略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學生之間能力傾向、個性特徵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故合作時的分組要考慮如下方面的內容進行組建小組合作學習:
(一)根據學習的內容特徵做出合適的人數分組策略。
當學習計算內容時,計算結果的分析與驗證、算理的表述等相關內容小組人數2人為宜;幾何知識中的公式推導、圖形的切分與拼組,計演算法則的規律總結等知識學習,進行小組合作時4人為宜;統計知識學習時的數據收集、幾何知識的分類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6人為宜。
(二)不同人數小組成員的質的分組策略。
不論小組人數多少都應該保持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組建小組。具體地說,要根據性別、年齡、氣質、愛好、家庭背景、學習內容、學習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補的原則,使學生在合作時展開爭議,相互影響帶動。這樣安排,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做到優勢互補,從多個視角、多種層面擴大信息量,豐富思維,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小組成員的分工策略。
小組活動時,一定要有明確的分工及分工後的目標要求。小組中要設組長一人,組長要負責組員的工作分配、協調指揮小組的活動。組長可民主選舉,也可輪流擔任。組員也分別有自己的工作及相應的責任目標。活動結束也有對小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評價的環節。這個環節不要用專門的時間,它是隨著小組活動有機地進行。但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身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彌補學生的不同差異,可定期或針對性地進行角色輪換,讓每個成員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二.小組活動策略
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數學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我們探索出以下內容相對應的活動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人民幣的認識、時分秒、利息、常見的數量關系、統計……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布置課前收集相關信息,並進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關故事……。課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並整理,大體可分四步進行:
1、在小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聽的基礎上想「我」的所得與「他」的不同處在哪兒,輪到「我」說時,只說「不同處」。
2、個人交流完後要整理出自己組的所得:先將不同處進行研究達成小組共識,再把共識累加成小組結論。
3、小組內進行發言訓練:小組選出一人為信息發布員,大家幫助進行發言訓練,主要發布小組的結論及結論形成過程。④進行預演交流。
(二)實踐操作類型的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認識,空間與圖形等要靠動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徑來掌握的知識。其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
1、進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時人人有責任。若測量,則在使用工具、讀數、記錄,等項目上進行合理分工;若小製作,則在提供材料、拼裝、加工整理等方面進行合理分工。
2、教師提出明確的探究意向,讓學生對小組獲得的數據進行感知,對獲得的作品進行觀察研究。
3、組內交流值得自豪的發現或作品,准備全班交流。
4、進行交流預演。
(三)探究規律類型的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計演算法則、公式、定理、數量關系等需進行邏輯推理或使學生經歷探索知識過程等知識的學習。其「小組合作學習」步驟為:
1、教師設計合理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或設計解決方案。如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時,就可以設計:「給一種易拉罐進行側麵包裝,其最少所用包裝材料的大小」的教學情景。
2、組內交流自己的設計方案,小組選出最佳方案。就是讓小組每個成員暢談自己的計劃,通過比較選出組中優秀的方案。
3、小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決問題。
4、進行交流預演。
三.小組活動時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策略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數學課堂中的小組活動的成敗,受如下三大因素決定:一是取決於教師對所學知識的把握;二是教師對自己學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針對這三個因素我們認為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師課前備課和教師的課中授課策略探索中,最終我們探索出如下相關的三個模式:
(一)教師的備課策略——「三備」模式
模式為:
一備學知識的現實表現和數學體系 。具體是,知識的現實表現就是指所學知識隱含在哪些實際生活中,數學體系是指所學知識的內容及相關結構(包括題型);
二備學生。具體是,備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有哪些,備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與新知識的差距在哪,備學生要自己學會新知識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備;
三備就是進行教學設計。
具體是,設計什麼樣的活動可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提煉出數學問題且進入數學解決,目的是進行基本數學經驗的儲備,設計怎樣的活動任務進行數學思維的方法的訓練,設計什麼樣的題型完成雙基任務。
「三備」的關系是:「一備、二備」是「三備」的基礎,沒有「一備、二備」做基礎,教師的課前預習作業會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那樣的作業是無效的,並且在課堂小組活動中引發不了合作的慾望,產生不了資源共享的效果。
(二)教師的課堂授課策略——課前預習性作業為前提、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體的授課模式。
有了教師的「三備」做前提,那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成為必然。在「三備」支撐下的授課模式的具體程序為: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檢查作業、作業展示、形成共同作品、設計交流方式、預演交流)-----反饋學習(小組交流、其它組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小結和因材施教)----教師組織理解鞏固(題組訓練、拓展練習)-----反饋矯正(當堂檢測)----導學(導下一節學習內容,布置預習作業)幾個環節。
(三)支撐小組合作學習角色定位策略——課中「四種人的活動」模式。
我們研究發現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以課前預習性作業為前提、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體的課堂授課是與四種人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關系,四種人中有一種人的的職責不到位就影響到合作學習的質量。為此我們探索出了「四種人的活動」模式,具體為:
第一種「人」是小組中的主交流人。他要負責將小組的共識以表演的形式清楚地表達出來。
第二種「人」是小組中的其他同學。在主交流人的發言時起協助、補充和矯正作用。
第三種「人」是其它組成員。他們要認真傾聽,邊聽邊想,發言人的觀點是什麼、與自己小組的觀點異同處在哪?另一方面對發言人的觀點提出質疑,質疑發言人真的明白了嗎?我們組的觀點你們懂嗎?等等。
第四種「人」是教師。教師對發言人起導引的作用,通過觀察學生表現,把握課堂的發展方向,以學定教。並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知識鞏固和總結。
在實施角色定位策略過程中要注意:
1、教師利用小組代表充當老師的角色,完成傳統教法中的知識講解。這源於學生的知識分析是零散的,教師一定要啟發其他學生提出問題以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藉助學生的不成熟的解答教師要及時的將知識深化和拓展。
2、小組交流後,教師選代表發言不要求多,一般情況下,一個代表能將問題解決就不要再找別的代表發言,當出現一組代表完不成任務再找另組代表。
3、一節課中小組活動次數不要超過兩次,每次時間也不要過長,10分鍾內。
由於研究時間短、力量單薄、視野狹窄等各種原因的制約,我們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實效和成果,但仍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繼續研究與探討。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研究層次尚淺。經過幾年的研究與探索,只構建起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指導的基本理論框架,其基礎理論需要進一步系統化研究,有很多觀點也有待於進一步理順、提煉和完善。
第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指導策略研究結構失衡。除了在教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較為實用、富有創意的模式外,其他的如學生的分組、小組合作中的學生關系的處理研究等步子小、成果少。
第三,教師素質整體偏低。無論在理論素質上還是在實踐技能上,有相當一部分小學教師還遠不能適應組織與指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老教師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導致組織與指導的研究進展緩慢。
第四,評價標准相對模糊。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指導的評價目前正停留在直觀評價層面,還沒能研製出本土化的、科學實用的研究量表,從而使有些數據的統計不夠精確。
B. 小學數學的備課基本要求是
小學數學備課要求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對小學教學常規的若干規定,為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規范我校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特製定小學數學備課要求。望全體數學老師認真貫徹執行!
教學計劃
一、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與態度。
二、教學本冊教材要採取的教學措施(參見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教材的編寫特點,再加上自己對每一個知識點要採取的教法。)
三、教學本冊教材要需要准備的教具和學具(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四、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節課)
全冊備課
一、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教材簡析(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教學內容。2、教學重點、難點。3、知識結構。
三、教學中要採取的教學措施。
四、我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分析(主要從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五、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單元就可以)
單元備課
一、教材簡析(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教學內容。2、教學重點、難點。3、知識結構。
二、本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1、知識與技能。2、數學思考。3、解決問題。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本單元要採取的教學措施。
四、課時安排(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具體到每一節課就可以)
五、單元自測分析(主要從本單元測試的基本情況、教學的成功之處、不足之處、典型解剖、補救措施這幾個方面來分析。)
六、補教補學教案(一定要寫成教案。主要針對本單元測試中學生沒有掌握牢固的及易錯的知識來設計,鞏固練習中的每一題都要有針對性、梯度性,確實做到該補教的補教、該補學的補學,使學生達到理解、明白、學會的目的。)
課時備課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四、教具和學具准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不同的知識採取不同的導入方法,要靈活多樣)
2、探究新知(必要時要能體現出讓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大膽創新等新課標精神)
3、課堂演練(練習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梯度性,一般要體現出基本題、變式題、開放題等練習題。)
4、課堂作業(課本上的練習題或補充拓展或《補充習題》)
5、課堂小結
6、教後感(主要寫本節課教法的成敗、學法的成敗,寫出自己的教完本節課的感想。)
C.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文力求從問題教學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一、理論依據
什麼是問題教學法?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說道:「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可知問題教學法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高,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低,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
近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從而把問題教學法程序化、模式化了。當代有的外國學者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甚至認為,提出問題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思考和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 。
問題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探討,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主體精神的培養,主體能力的形成。教師也可以透過問題,能更多地了解到學生在想什麼,關注什麼,思考落在哪個層面上。因此問題教學法備受青睞,很多老師也嘗試著用問題教學法來實施新課標的理念。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
(一)實施問題教學法首先要培養學生逐步具有問題意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無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釋疑,由釋疑而心怡,從而逐漸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疑——思——釋——怡的過程,就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共同構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兩大重要要素。作為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角度設疑:這篇文章是屬於哪一類?和哪一篇文章性質相似或互異?這類文章有什麼特性和共通式樣?(文章體制)文章里有什麼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麼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鑒賞與批評)這篇文章和別人所寫的同類東西有什麼不同?你讀了引起什麼感覺?(風格)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否前後相關聯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幹?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解決「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寫」的問題。
(二)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是實施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關鍵。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語文即生活,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多關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學生的心理,巧妙地設問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樹立「 時時引導提問,處處激勵解答」的觀念。多方設問,多層次解答。在創設問題情景上下功夫,在提問技巧上多用心。
(三)語文教師還應把握好提問的「度」。提問能夠做到「不憤不 啟,不悱不發」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問題 ;不到學生處於思考的狀態時不提問題 ;提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年齡特點 ,因人 而異,不提千人一面的問題。美國學者韋倫曾提出了以下發問技巧:
1、 設計標志功課結構和方向的關鍵問題 。一項任務至少一個問題,可根據 學生回答問題提出隨機性的問題。
2、清楚地、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
3、 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4、按照邏輯的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問題。
5、提出各種水平的問題。
6、 緊隨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
7、在學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
8、鼓勵學生發問,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以培養創新精神。
(四)明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類型。教學中可把問題分為如下幾種:
1、教師發問的重要目的:一是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一是對所學內容的應用。
2、復習式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過的知識。
3、啟發式問題:通過提出學生未思考過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探求新知識。
4、診斷性問題:通過提出問題估計學生對某些學習內容已達怎樣的水平,了解教學效果。
5、激勵性問題:通過提問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控制學生的行為。
(五)課前准備好問題及發問順序
在備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准備好主要問題及提 問順序。 應擬出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提綱,一般不可脫離教學內容隨意提問 。 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據此准備好 解決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時候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寫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點各是什麼?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還是空間)?然後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然後落實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為什麼不寫香山的紅葉,雄偉的故宮等景物卻寫「清」「靜」「悲涼」的景物呢?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還是悲秋呢?請從時代背景、選材等角度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較,說說自己的看法。
(六) 要善問、善導
《學記》中提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即提問應從易到難, 由淺入深,難易適度。善問即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不可含糊其辭;要准確,不要誤導;要有趣味性、啟發性;要難度適宜。善導即當問題提出後, 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思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 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識。如一位教師在上《變色龍》一文,採用了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 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張載論及學生的學習方法時,就提出了「學則需疑」的原則,指出「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張載的觀點,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張、朱兩人在這里提出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條規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生疑到解疑釋疑的必然過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這條學習規律的提出,對於教學尤其是對於語文教學確實是很有指導價值的。
問題教學法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師素質的體現(諸如知識面、駕馭教材、洞察力、控制場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沒有好的提問藝術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養成敢於提問的學習習慣,形成善於提問的能力,還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師不斷地探討和完善。
D.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技能分的論文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指導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這是課堂改革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眾師普遍關注的難題,因為新課程改革也已經接近十年了,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小組合作學習較成功的範例。我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主體是學生,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於新的課改理念已漸漸被廣大課改教師所接受,所以每個教師都知道「小組合作學習」是體現課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實施過程中形式化的東西較多,仔細分析其原因是教師的組織、指導及參與都存在問題。
近幾年,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證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如下策略,望能給各位同行以啟示。
一.小組組建策略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學生之間能力傾向、個性特徵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故合作時的分組要考慮如下方面的內容進行組建小組合作學習:
(一)根據學習的內容特徵做出合適的人數分組策略。
當學習計算內容時,計算結果的分析與驗證、算理的表述等相關內容小組人數2人為宜;幾何知識中的公式推導、圖形的切分與拼組,計演算法則的規律總結等知識學習,進行小組合作時4人為宜;統計知識學習時的數據收集、幾何知識的分類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6人為宜。
(二)不同人數小組成員的質的分組策略。
不論小組人數多少都應該保持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組建小組。具體地說,要根據性別、年齡、氣質、愛好、家庭背景、學習內容、學習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補的原則,使學生在合作時展開爭議,相互影響帶動。這樣安排,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做到優勢互補,從多個視角、多種層面擴大信息量,豐富思維,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小組成員的分工策略。
小組活動時,一定要有明確的分工及分工後的目標要求。小組中要設組長一人,組長要負責組員的工作分配、協調指揮小組的活動。組長可民主選舉,也可輪流擔任。組員也分別有自己的工作及相應的責任目標。活動結束也有對小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評價的環節。這個環節不要用專門的時間,它是隨著小組活動有機地進行。但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身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彌補學生的不同差異,可定期或針對性地進行角色輪換,讓每個成員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
二.小組活動策略
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數學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我們探索出以下內容相對應的活動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人民幣的認識、時分秒、利息、常見的數量關系、統計……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布置課前收集相關信息,並進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關故事……。課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並整理,大體可分四步進行:
1、在小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聽的基礎上想「我」的所得與「他」的不同處在哪兒,輪到「我」說時,只說「不同處」。
2、個人交流完後要整理出自己組的所得:先將不同處進行研究達成小組共識,再把共識累加成小組結論。
3、小組內進行發言訓練:小組選出一人為信息發布員,大家幫助進行發言訓練,主要發布小組的結論及結論形成過程。④進行預演交流。
(二)實踐操作類型的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認識,空間與圖形等要靠動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徑來掌握的知識。其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
1、進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時人人有責任。若測量,則在使用工具、讀數、記錄,等項目上進行合理分工;若小製作,則在提供材料、拼裝、加工整理等方面進行合理分工。
2、教師提出明確的探究意向,讓學生對小組獲得的數據進行感知,對獲得的作品進行觀察研究。
3、組內交流值得自豪的發現或作品,准備全班交流。
4、進行交流預演。
(三)探究規律類型的數學知識的小組活動策略。
對像計演算法則、公式、定理、數量關系等需進行邏輯推理或使學生經歷探索知識過程等知識的學習。其「小組合作學習」步驟為:
1、教師設計合理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或設計解決方案。如學習圓柱體的表面積時,就可以設計:「給一種易拉罐進行側麵包裝,其最少所用包裝材料的大小」的教學情景。
2、組內交流自己的設計方案,小組選出最佳方案。就是讓小組每個成員暢談自己的計劃,通過比較選出組中優秀的方案。
3、小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決問題。
4、進行交流預演。
三.小組活動時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策略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數學課堂中的小組活動的成敗,受如下三大因素決定:一是取決於教師對所學知識的把握;二是教師對自己學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針對這三個因素我們認為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師課前備課和教師的課中授課策略探索中,最終我們探索出如下相關的三個模式:
(一)教師的備課策略——「三備」模式
模式為:
一備學知識的現實表現和數學體系 。具體是,知識的現實表現就是指所學知識隱含在哪些實際生活中,數學體系是指所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