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校史

中小學校史

發布時間:2020-12-03 04:04:08

Ⅰ 乍浦鎮中心小學的校史沿革

本校前身是清乾隆四年(1739)乍浦海防同知林緒光集資創建的丸峰書院。有房屋8間,聘進士陸培為首
任山長。乾隆三十八年,知縣董鈞改名觀海書院。咸豐末年毀於兵變。光緒十五年(1889}里人徐勝昌倡捐,在舊址即城惶弄重建書院。光緒三十年(1904),設啟明學堂。三十一年,興新學,書院改辦乍浦學堂,堂長汪蓉第。宣統二年(1910),改名乍浦公立兩等小學堂及啟明初等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名平湖縣乍浦鎮公立第一高等小學校。民國4年,高等小學校改名縣立觀海高等小學校,啟明改為鎮立啟明國民學校,民國6年,縣立觀海校長龔應燾,啟明校長陳瑞增。民國12年,實行新學制,觀海、啟明合並,名縣立第二小學。民國18年,又改名乍浦小學。民國22年,名平湖縣立第二區中心小學。民國24年9月,8學級,初小學生202人,高小學生65人,教職員13人。校長伊壽昌。民國25年9月,改名為平湖縣立乍浦區中心小學。
民國26年11月,日軍侵佔平湖,學校停辦。民國30年,日偽政權在本校舊址開辦新國民學校。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9月,國民政府接管,改名平湖縣乍浦鎮中心國民學校,校長徐其昭。民國86年1月,平湖鄉鎮縮編,2月,學校改名平湖縣乍浦鎮第一中心國民學校。 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校長徐國良。7月,學校改名為平湖縣乍浦區中心國民學校。9月,名為平湖縣立乍浦鎮第一完全小學校,校長徐國良連任,教職員22人,學生576人,房屋26間,學校為第二學區輔導中心,負責輔導黃姑、瓦亭、乍浦等鄉鎮小學。1950年2月,乍浦鎮第二完全小學並入,更名為平湖縣立乍浦鎮完全小學校。春,本縣重劃鄉鎮,第二學區改為乍浦學區,負責輔導黃姑鄉、金門鄉、渡船鄉、牛橋鄉、染店鄉、大橋鄉等小學。1951年9月,學區中心撤銷。1952年9月,附設幼兒園1班,幼兒52人。1953年2月,名平湖縣乍浦鎮小學。
1958年10月,乍浦、黃山、大橋合並成立乍浦公社,學校更名為平湖縣乍浦公社中心小學。1963年9月,復名乍浦鎮小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教學秩序大亂。1969年,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領導學校鬥批改,學校成立革命領導小組,教學秩序恢復正常。1978年,工宣隊撤走,恢復校長制。
1991年8月,幼兒園單獨建制。1992年6月,瓦山、黃山兩鄉並入乍浦鎮。8月,學校更名為平湖市乍浦鎮中心小學。
1998年9月,學校佔地20334平方米,校舍面積7003平方米,22班,學生1075人,教職工68人,另有培智班1班。

Ⅱ 華中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華師的歷史,如果追溯到1903年的文華書院,到現在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百年的教育長河,培養了一代代學子。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有華師學子的奮斗身影。

每一位華師人都為我們的國家做了貢獻,其中傑出的有惲代英,邢福義這兩位校友了。

華師桂中路中段,噴泉廣場側邊,有一座惲代英先生的雕像,便是為了紀念惲代英先生。每年清明,學校都會組織在惲代英廣場獻花的儀式,以此緬懷惲代英先生。惲代英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畢業,惲代英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國民黨的追捕,惲代英於1931年被害。今天華師仍然紀念這位革命先烈,就是要廣大華師學子銘記歷史,記住前輩們的鮮血苦難,珍惜現下的和平歲月,奮發向上。

惲代英廣場

Ⅲ 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小學校史

1949年上海解放後,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稱不變,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發出第509號通令:廢除國民學校名稱,一律改稱小學。該校改稱上海市嵩山區第一中心小學。1956年3月因並區關系,我校所在地劃分為盧灣區,因此學校改稱「上海市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文革期間,曾改名為「工農兵第一學校」,兩年多後又恢復為小學,改用現名 。

Ⅳ 珙縣底洞鎮中心小學校校史

答--您想要問什麼?所有的學校都是有建校記錄的,都是在本系統備案的不公開的。

Ⅳ 周恩來少年求學資料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曾在鐵嶺縣城裡寄居過半年,並入銀岡學堂就讀。這段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愛鐵嶺,懷念鐵嶺,1962年,他視察鐵嶺時,曾親切地稱呼鐵嶺是第二故鄉。

周恩來的第一故鄉是江蘇省淮安縣城,他的童年是在這里過的。當時正是我國處於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動盪不安的悲慘年代。他六歲開始讀私塾。童年時看了許多古今小說和史書。由於他勤奮肯學,曾得到親友們的贊揚。後因家庭沒落,他十歲開始就不得不去富人家叩門借貸,或上當鋪去典押衣物,那富人們唯富不仁的嘴臉,和社會上黑暗恐怖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憤憤不平的種子。"到他12歲那年,伯父周貽賡(字曼青)在奉天(今遼寧省)度支司(相當於財政局)俸餉科已升任科員,生活稍稍安定一點。周恩來平時常同他通信,家裡有什麼難處理的事總是寫信同伯父商量。伯父自己沒有子女,十分喜愛這個侄兒的才學,也很同情他的處境,就在這時寫信要他到東北去,跟隨自己生活。"(《周恩來傳》)。

圖中 周恩來母親

恰好在鐵嶺工作的另一伯父(堂伯父)周貽謙於"宣統元年(1909)……十月在湖北帳捐""路經老家(淮安)"(周保昌回憶錄),於是周恩來,便利用這個機會,過完年就"從伯父召,趨遼東"。此時正是1910年春。他們取道天津、山東,走水路北上,周總理回憶說:"我到東北是坐船,在牛莊上岸,第一站到鐵嶺"。(引自張鐵軍回憶錄)

少年周恩來曾經讀書的地方

在鐵嶺,周恩來寄居在堂伯父周貽謙家裡(《周恩來年譜》),周貽謙是一位分省試用的四品地方官,"程辦鐵嶺稅捐局……奉扎兼辦鐵嶺礦物"('周貽謙檔案'),周家住鐵嶺老稅捐局後圓,距銀岡書院舊址不遠,所以他堂伯父便把他送進了銀岡書院內的小學讀書--銀岡學堂。

1910年,鐵嶺原"銀岡書院"院內的小學堂稱銀岡學堂,是遼北第一所小學,其教學質量當時是全縣最高的。學校注意愛國主義教育、唱新歌、編鄉土材料。幸亥革命前夜,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在這里影響很大。鐵嶺一些有學問的知名人士,孫中山的擁護者都曾給銀岡學生上過課。在原書院正廳,還接待改良派人物鐵嶺同學會代表。革命派和改良派在這里進行激烈的辯論,學生們扒著窗戶圍聽,影響很大。

"因時而學"的周恩來,並不滿足於課堂本本上的學習,他還到郊外去接觸實際,或縱覽名勝古跡,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他最喜歡攀登城郊的龍首山。龍首山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不僅樹木蔥蘢,野花彌漫,而且還有不少古建築。周總理說在以前沒登過山,龍首山是他有生登的第一座山。在他首次登上龍首山時,恰是滿山鮮花盛開,他特別高興。於是便採集一束鮮花帶回自己的住處。少年周恩來還非常喜歡西繞城郭的遼河水。他有時早晨長跑到遼河岸邊,放眼碧波,欣賞著來往飛渡的風帆,山川壯麗,草木情深,這里包含了他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

鐵嶺是帝國主義侵華的重災區。日餓戰爭後,日帝在鐵嶺設兵營、修鐵路、建工廠,收刮鐵嶺民脂民膏。滿目瘡痍的黑暗現實,民主思潮滾滾而來的學校環境,無限美好的祖國錦綉山河,如蒙蒙細雨,在澆灌著少年周恩來的心田,應該說,他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種子,在鐵嶺萌發了。

為了學習,為了適應東北多風沙的氣候,周恩來十分注意鍛煉自己的身體,他除了經常登山以外,還總和同學們在一起拔河、跳繩、踢毽子。後來,他同親屬的一次談話中曾回憶說:"到東北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是把身體鍛煉好了。在上小學時,無論夏天、冬天,都要做室外體育鍛煉,把文弱的身體鍛煉強健了;另一個好處就是吃高粱米,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使身體適應戰爭年代繁忙的工作"(轉引自《周恩來傳》)。鐵嶺大地用它粗糙的乳汁哺育過她最優秀的兒子--周恩來,這是鐵嶺大地的驕傲!

Ⅵ 石河子大學在211高校中處於什麼水平

作為石河子大學的萌新,轉眼一年過去了。記得在分數線和成績出來以後選擇志願的時候,因為是疆內的考生而且我的成績剛過一本線,如果去內地的學校可能就只能被迫去二本院校了,能上一本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這時候我選擇了新疆兩所「211」之一的石河子大學。如果你也是超一本線不多的童鞋,我覺得同其他學校相比石河子大學會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了。

學校的學習氛圍很好,學風嚴謹,老師的教學水平比較高,好老師還是很多的。而且經常能看到博學樓里小黃桌座無虛席,桌上放滿了學習資料,石河子大學的考研率還是挺高的。經常有對口援疆的高校派出名師到石河子大學交流援助,就算在大西北也能有機會聽到各種985高校教授的課,而且不管是哪個院,每年都會有去內地對口高校交流學習的名額,只要成績好,各種校級和國家級獎學金都有,就資源來講還是得到了國家相當大力度的支持的。最重要的是跟其他學校相比學費也很便宜。

Ⅶ 普明中學的普中校史

一、私立華英學堂(1906—1912)
中國在戊戌維新後,廢除了科舉制度,於是學堂應運而生。1906年(即光緒三十二年),綿陽始建小學堂57所。其中在綿陽城內斌升街(現在的黃家巷)由西川基督教創辦了一所教會學校——華英學堂,這就是普明中學的前身。(華英學堂是一所由英國政府及教會資助的學校,它創辦之初,只招收教會人員及教徒子女入學,其生源只是男生。)
二、私立華英小學(1912—1916)
由於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隨之增多,華英學堂開始招收女學生。到1908年,學校的校舍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於是在綿陽南山寺(現在的綿陽南山中學校內)購買土地,新建校舍,並把全部男生遷到新校區。1912年(即民國元年)學校的校名也由華英學堂改為華英小學,英國聖公會傳教士裴成章為校長。 一、私立華英女中(1916—1925)
1916年(即民國五年)私立華英小學改為私立華英初中,繼承了華英小學的校址,依然分男中與女中。華英女中在綿陽城內斌升街,華英男中在綿陽城外南山寺。原西川基督教,由中華聖公會的英國傳教士朱孔陽、萬育生、孟育生負責,華英女中1923年到1928年間由英國人朱孔陽任校長。
二、私立育德中學(1925——1953)
1925年,華英男中被當時四川省政府收回,改為省立綿陽中學。1928年,華英男中從南山遷回城內斌升街原址,與留在原址的華英女中合並,改名為私立綿陽育德初級中學,這是綿陽境內最早實行男女合校讀書的學校之一。同時學校興辦了綿陽第一所幼兒園——私立育德中學附設幼兒班,私立育德中學開始由中國人擔任領導,第一任華人校長是吳介誠。
三、國立六中(1939----1949)
1937年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火燃及齊魯大地,遍地狼煙,燒殺擄掠,民不聊生,人民群眾莫不義憤填膺,心急如焚。學校也是教者不能教,讀者不能讀,廣大教師、學生,不甘於當亡國奴,為尋求抗日救國的道路,紛紛離鄉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在當時山東省教育廳的安排下,一些尚未淪陷地區的學校師生,於1938年春,陸續集結於河南許昌等地。後遷至河南南陽賒旗鎮(今賒旗縣),組成「山東聯合中學」。校長由原山東省教育廳中等教育科科長揚展雲擔任。
不久,日寇不斷進逼,抗戰失利,許昌等地已臨前線,師生,家屬三千人,再次身背行囊,繼續跋涉,向南流亡,1938年四、五月間到達湖北鄖陽(今鄖縣)、均縣更名為「湖北中學」,直轄教育部,此次流亡途中,少數體弱女生及家屬乘木船溯漢江而上,失事、溺死二十九人,揚展雲引咎辭職,校長由蔣士健代理。
1938年夏,日寇溯長江而上,武漢告急,教育部下令學校搬至四川、於是,師生再度跋涉西上,沿秦岑、攀巴山、穿劍門行程二千餘里,歷時數月,經魯、豫、鄂、陝川五省,歷盡艱辛,有的拋屍途中,終於在1939年春,分別抵達四川綿陽、德陽、梓潼、羅江、新店子等地,於此,正式命名「國立第六中學」。
「國立六中」設校本部(高中、高職、高農),在綿陽城外原民生工廠舊址(現為 56018部隊駐地)搭草棚若干間作為校舍。下有四個分校:一分校在梓潼(師范),二分校在德陽(初中,後增設師范),三分校在新店子(初中,現為綿陽永興鎮),四分校在羅江(初中)。葛蘭笙為校長,楊書田、蘇郁文、田竹橋、孫維岳分別人四個分校的校長。42年後梓潼分校單獨成立梓潼師范,四分校撤消。德陽分校為一分校,新店子分校為二分校。人事上也有變更,呂壽鵬、王資愚先後為二分校校長,王振緒(曉倫)於1946年後任本部校長。1949年12月21日綿陽解放,1950年校本部(高中)並入川西區立綿陽中學,建立南山中學;永興二分校(全系初中)並入綿陽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綿陽縣第二初級中學,綿陽縣立中學改為綿陽縣立第一中學。「國立六中」結束了歷史使命。當時在校同學,大部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或地方工作,部分在南山中學繼續學習。 一、綿陽縣第二初級中學(1953——1966)
1950年,由於中國教會提出「三自」原則,「自辦、自立、自養」教會。中國教會與外國教會斷絕了關系。英國教會停止向育德中學捐款,遂由人民政府資助辦學,後經育德中學申請1953年1月私立育德中學由人民政府接收。綿陽縣教育局教育科長張軍辟代表綿陽縣政府與私立育德中學校長宋耀漢簽訂協議,私立育德中學由私立變為公立,並更名為綿陽縣第二初級中學,任命趙天縱為二中校長,招收工農群眾子女入學接受教育。
1958年,綿陽地委機關擴修,需徵用土地,綿陽二中就從原校址斌升街遷往普明鄉凝祥寺(即現校址)。
二、川西綿陽高級農業職業技術學校(1944——1956)
普明鄉凝祥寺原系四川省立高級農業職業技術學校(簡稱高農校)舊址。有試驗地40餘畝,辦有四個初農班,從綿陽及附近各縣招考小學畢業生入學。宜賓人方維禎出任校長,學生免費入學就讀。1946年至1948年期間有學生500餘人,大都來自綿陽周邊縣市,教務主任何文彬,訓育主任蔣彬恃,並有園藝場和農場供學生實習,開設基礎課和專業課(其中專業課無課本,由老師講學生到農場實習)。原私立育德中學於1952年秋季新生報名報考學生199名,報小學畢業者69名,報同等學歷生資格者130名,其中有99名來自農村中貧農成分。為滿足學生求學要求,為工農開門照顧工農子弟,結合實際需要招收兩班,取錄103名及注冊報到學生有86名,以畢業資格報到錄取報到學生39名,同等學歷生47名。 三、四川省綿陽市第三初級中學(1954——1960)
1954年綿陽農校又與成都農校合並,1954年秋,在原綿陽農校校址上改辦普通中學,名為綿陽第一初級中學分校,6月根據教育廳通知命名為四川省綿陽市第三初級中學。
1956年,三中開始招收空勤學員,空軍學員必須填報登記表:了解背景材料(家庭背景,社會關系)並進行體格檢查、思想匯報。三年後(即1957年)的畢業考試中全校有70%左右的學生升入高中,其升學率名列前茅。1956年全國農業合作化達到高潮,需要辦農業和幹校幹部學校(簡稱農幹校)因三中原就是農業學校改辦的,於是1956年12月又將校址移交改辦綿陽專區農幹校。三中也因此遷至永興鎮(現綿陽水電校校址)。1957年綿陽二中遷至該址(普明鄉凝祥寺即原三中校址)。
四、綿陽普明初級中學時期(1960—1966)
1960年,綿陽專區文教局響應黨的號召,進一步精簡壓縮中學,這一時期,在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指引下,綿陽縣文教科決定對普通中學進行調整。將在凝祥寺的綿陽二中和在永興的綿陽三中合為一所學校,根據凝祥寺所在的普明鄉定名為「綿陽普明初級中學」。合校以後,原二中為本部,三中為分部,任命杜吉瑞為校長,調沈清祥任副校長。直到1961年秋季三中校舍要另作他用,才從永興鎮上搬到本部。合校以後 ,普明初級中學在文教科的領導下蓬勃發展。
綿陽市朝陽中學時期(1966——1976)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校和全國所有中小學校一樣,也經歷了這一場浩劫。
我校在十年動亂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連續不斷,給學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損失。
綿陽市普明中學時期(1976-1992)(一)
1978年,朝陽中學改名為綿陽市普明中學。78年開始,普明中學的教學逐漸走上正軌,恢復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軌道上來。
綿陽市普明中學時期(1992-2000)(二)
92年成立涪城區,普明中學歸涪城區管轄。這一時期,學校針對當時的生源狀況,推出了符合普明中學實際情況的教學指導思想 博學 敏思 礪志 躬行

Ⅷ 我為鳴凰中心小學寫校史為題寫篇徵文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的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們高聳;我感恩我的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知識的大門讓我在知識的海洋遨遊。
老師,您是蒼穹,給了我們展翅高飛的殿堂;您是汪洋,給了我們揮鰭暢游的水域;您是原野,給了我們盡情馳騁的廣場。然而,學生展翅高飛了,老師的黑發卻摻雜著無情的銀絲,老師的前額卻爬滿了深深的溝壑。老師啊,您為了我們的前程付出了心血,卻不求回報,任三尺講台留身影,三寸粉筆寫人生
我們應當感謝師長,有一副對聯:一枝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澤桃李芳天下;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
敬愛的老師,您的諄諄教誨如春風,似瑞雨,永銘我心。願我這小溪的音樂,永遠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響。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您像一支紅燭,為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彷彿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

Ⅸ 初中教材都有什麼版本

1 語文:人教版 、 語文版 、 蘇教版 、 鄂教版 、 魯教版 、北師大版 、 滬教版 、 冀教版 、 浙教版 、河大版



2 數學:北師大版 、 人教版 、 蘇科版 、京教版 、 魯教版 、華師大版 、 浙教版 、 湘教版 、 冀教版


3 英語:新人教 、 外研版 、冀河版 、 魯教版 、 牛津版 、 湘教版 、 北師版



4 物理:新人教 、教科版、粵滬版 、 蘇科版 、北師大、 滬科版


5 化學:人教版 、 上海教育版 、 湘教版 、 粵教版 、 魯教版 、 北京義教版



6 政治:人教版 、湘教版 、蘇教版 、 科教版、 北師版 、 鄂教版 、 魯教版 、 陝教版 、 人民版


7 歷史:人教版 、 人教版社會 、 北師版 、 川教版



8 生物:新人教 、 濟南版 、 蘇教版 、 蘇科版 、 北師大 、 北京版



9 地理:新人教 、 湘教版 、 中圖版

(9)中小學校史擴展閱讀: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簡稱為人教版。小學到高中都有這個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數學校所用的教材。

「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書意義而言的,是相對於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而言的。如長春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長春版」、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粵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稱為「滬教版」。可見所謂「人教」指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謂「版」指的是教科書版本,而非「出版社」的「版」。

因此,「人教版」指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版本。比如我國中小學教育輔導報刊中,《語文報》、《中學生學習報》、《學苑新報》等均有著不同版本的教輔報紙,諸如人教大綱版、人教新課標版等。

這兩個版本名稱均是配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的報紙,是新課改前後的版本名稱。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前者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後者便統一稱為人教版。本套教科書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與xx(科目)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念好凳編著,由新華書店集團發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的核心企業,成立於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為主體、以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為兩翼的綜合性出版社。

30多年來,北師大出版社始終堅持「傳播科學真理,促進教育創新」、「弘揚中華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仔旅出版圖書萬余種,發行量達15億冊,出口圖書近千種,百餘種圖書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

教育科學出版社,是一家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科學專業出版社,由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實行總社架構(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音像出版社、教育科學電子出版社等)的管理模式。

自1980年成立以來,教育科學出版社始終堅持「為教育決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教育科研服務、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辦社宗旨和「弘揚教育學術,繁榮教育研究;傳播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

促進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版理念,年出版圖書千餘種,重印率達到70%以上,出版物品種主要包括教育理論圖書、教師教育用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用書、中小學教材、幼兒教育用書和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學學生襪肢素質的助學讀物以及相關的電子音像產品等。

Ⅹ 湯山中心小學校的小學校史

千年古鎮創建「湯小」
湯山,有眾多的名勝古跡——陽山碑材舉世無雙,隆昌寺為「天下第一律宗」,樺墅明代佛像石窟有」小千佛岩」之稱. 。
在濃厚的文化底蘊感召下,1911年,湯山唐雲楷(清末拔貢、時任江蘇省咨議局議員),與熱心地方教育的紳士唐慶功先生合創湯山高等小學於湯山之麓聖湯延祥寺內。首任校長夏萊盫聘唐辨臣、唐履謹、龐世龍為老師,另覓工友一名。湯山小學宣告成立,據《江寧縣教育志》記載,該校是江寧縣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所小學。初創時,有學生數十人,校訓為:「智、仁、勇」,校歌歌詞為:「湯山之陰湯水濱,我校適比鄰。溫泉源源水甚清,正育眾學生。峨峨講舍集群英,學問相競爭。有教無類勤學習,為國育才能。」
「美齡小學」美名遠揚
1931年,蔣介石、宋美齡來湯山沐浴。一天浴後到附近的湯山小學散步。宋見湯小依山而建,幽雅清靜,很是可愛。但是,她見孩子們在破舊的古寺廟內讀書,條件簡陋,便萌生了修建校舍的念頭,遂建議撥款修葺校舍,蔣點頭應允。建校分三批進行。第一期工程是在北坡和山下蓋「藍房子」和幼兒園;第二期工程主要建造了「紅房子」和大禮堂;第三工程則是建造學校新大門和大操場。三期工程竣工後,湯山小學佔地百畝,規模之大,設施之齊,富麗堂皇,全縣少有。與之相比,當時南京城內的許多小學也是望塵莫及的。因此,湯山當地老百姓把湯山小學稱為「美齡小學」。後來,宋美齡又多次到建好的學校看望師生。
1933年,江寧改為自治實驗縣。湯山小學易名為第六區實驗小學,設有復式和二部制兩個示範班,曾進行學校教育與社會結合的試驗。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犯南京時放火將湯山小學最好的建築——大禮堂和相鄰的兩個教室全部燒毀了。
南京解放喜獲新生
1949年4月,南京解放,湯山小學教職員工積極投身於新中國的教育事業。韓聞信老師為搞好數學教學,製作了不少精緻實用的教具,在南京市小學教具展評中,獲個人二等獎。炊事員老王被評為市勞動模範,應邀去各校巡迴作報告。1954年,湯山小學獲南京市先進學校榮譽稱號。1957年,王能希任校長,領導教師努力搞好教學工作。1961年,湯山小學再次被評為南京市先進學校。
十年「文革「動亂,湯山小學倍受磨難,學校一度陷於癱瘓。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校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