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實效性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營生外出打工,掙取家庭收入,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很少,這些兒童集中起來就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家長外出打工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和教育。這些孩子由於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1.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精力不放在學習上,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2.生活問題
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數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拖」。
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3.心理問題
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造成這些問題的客觀原因,具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監護不力。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同時也缺乏威信。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也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二是缺乏撫慰。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違法犯罪的傾向.
三是疏於照顧。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為了關愛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社會,班主任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這一任務。那麼,班主任應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呢?
我是從事農村山區小學教育的,居於留守兒童的現狀,總結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老師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配合學校大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氛圍,積極參與,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排上日程、擺上桌面,認真貫徹落實,真正使班級成為留守兒童學知識、學做人的臨時家園,發揮主角作用。建班級留守兒童檔案,具體內容包括:學生姓名、性別、出生時間;性格、特長、愛好;身體狀況,有無病史;學習成績,學習態度;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聯系電話;第二監護人姓名、與兒童關系及住址聯系電話。建立動態監測機制時常更新檔案,保證留守兒童關愛不留死角,這樣隨時了解兒童的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二、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裡話無處傾訴,委屈無處訴說,與生俱來的骨肉親情無處表達。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愛是具體的,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我每天早晨很早就到校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看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慣用具都是否帶齊了,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等。總之,學生的飢寒冷暖、喜怒哀樂,有事沒事,事事關心。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他們和其他的學生一樣,留守兒童從心理上感受到他們和別的學生一樣並不孤單。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要讓他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是為你著想才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視情緒,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這些事確實很平常,這是作為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這也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
班上成立留守兒童「愛心小組」,以班幹部和優秀學生為成員,他們每個人與一至二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幫助,讓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用真情感化他們,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要求家長採取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溝通,多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兒童體會到父愛母愛,形成合力效應。洞察學生心理,傾聽學生的心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也正是作為班主任的職責所在。
三、充當中介,讓留守兒童感知被「愛」
充分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且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個別教育、進行補償教育,並主動與學生監護人聯系。班主任成為他和父母感情的傳遞者,這是改正孩子各種毛病的好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與他的父母通信、通電話,介紹孩子的情況,傳達他們對孩子的愛,每當學生出現什麼錯誤時,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師,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覺到有人在愛他,並且這種愛就在身邊,學習成績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點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轉達,看著孩子那種信任的表情,這樣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四、感化留守兒童,學會關愛他人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祖孫同堂」。過分的溺愛,使得孩子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關愛,卻很少關愛他人。那如何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呢?本班有一位同學也是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由家中年近七十的奶奶照顧,在「聯親」活動中聽奶奶說,這個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願做,連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全是由奶奶包辦的。我知道,他的惰性也有一些是源自奶奶的溺愛,讓他只懂得收獲,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去關心他人。在這以後,我經常星期六、星期天到他家去,幫他奶奶做事,並故意把老人力不從心的時候指給他看,並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應該幫助父母去照顧老人,這是他的責任,更是他的義務。這位同學看著我每次都來幫忙,想到自己的責任,也逐漸地變勤快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自己做,奶奶做不動的事,他都主動給奶奶幫忙,並且周圍鄰居有什麼事情自己能做,也都去認真地做,從愛自己家的長輩開始,學會了關心周圍的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五、特別強調的方面。
首先與家長建立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利用家訪和家長會,教師要與留守家裡的監護人很好的溝通,在同他們的相處中,教師有意地提高他們監管孩子的能力和責任心,重點起到配合學校、教師一起管好孩子。這樣以來,教師成了監護人、孩子們的親人,留守孩子的心裡也不再孤單。
其次是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班主任應放下架子,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班上給學生每人一個記事本,要求他們把當天教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任務記在本子上。回家後一一對照完成,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們堅持每天寫日記,把一天最值得寫的事記敘下來,並談自己的感受。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盡管是數學老師,日記是每天都要查閱的,了解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積極的一面給予鼓勵,消極困惑的給予疏導,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心態。
再次是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活動。特別是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的活動,培養孩子親情關系,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為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讓這些活動來彌補親情關系的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讓多彩的活動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樂園。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因材施教。
最後,班主任要做心理醫生,要適時開展心理輔導。以這樣的方式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一方面可以彌補留守兒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強學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隱私,不能對學生造成傷害。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根源。
平凡的工作,平靜的心。多年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使他們走出陰霾,見到了陽光,找到了方向,得到了寧靜。回顧這些留守兒童的進步歷程,我認為做為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雖然政府已經提出:「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加強婦女兒童工作的重要內容。」;雖然教育好留守兒童不單單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但只有通過我們共同探討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有效方法,才把此項工作抓好、抓實,確保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教育的熱點,也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們。
『貳』 如何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託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願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有的則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則有焦慮心理,抑鬱症狀。從社會適應方面看,很多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針對問題,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參考對策:
一是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二是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三是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
四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於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要開設心理信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開設親子熱線,設立心理咨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五是採用小組輔導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組輔導也稱團體咨詢,是一組兒童在輔導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並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小組人數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一二人。其成員多為同年級、同年齡學生,且有類似的待解決的心理困擾。小組內大家討論,各抒己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小組輔導方式易於解決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同伴之間也更容易相互影響。而個別輔導,則是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關愛留守兒童。作為學校,更應該擔負起這個重要責任,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准。因此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才能贏得未來,我們要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和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和諧、健康的生長環境,引導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樂樂的成功大道 。
『叄』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案例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的留守兒童不斷增多。兒童時期是人生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中缺少關愛監護,使其心理人格難以健康成長。孤單、失落,內心自卑封閉,性格脆弱或任性叛逆。他們不服管教,自製力差,有的甚至染上打架、賭博、吸煙的不良習氣。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有的甚至厭學,成了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學生」。 我校四年級學生楊某,年齡十歲,父母在外打工,自從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經常逃學。老師教育、同學幫助都收效甚微。我仔細分析了楊某學習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堂常規較差,缺乏良好的課堂學習的習慣、作業正確率較低,效果差、課前准備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學能力。其形成原因主要有:1、作為長期留守兒童的他由於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上課思想拋錨,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在家中,祖輩由於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潭。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2、在教師方面,「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粗暴,特別是對差生中不服從管教者尤為突出。體罰學生的情況在所難免,且他不接受批評教育,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他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於是逃學,曠課。3、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他認為不讀書也能掙錢。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他思想散漫,體質下降,不服從管理,自以為是。「養其習於意蒙,則作聖之基立於此。」意思是,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為其一生的大業奠定了基礎。針對以楊某為代表的留守學生,作為老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行為規范內容和要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訓練,加強行為訓練與習慣培養,並以身作則,促使孩子做到知與行的統一。 (一) 培養留守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 教師要嚴要求、常督促,做好留守學生的課堂常規管理工作。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留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和問」的求知慾,培養留守學生勤思好問習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留守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養成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及時鼓勵留守學生主動質疑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留守學生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培養留守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 (二)培養留守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端正留守學生的作業態度,提出及時、認真、獨立完成的具體要求。在進行留守學生作業規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獨立。. 教師用統一的書寫要求規范全體學生的作業,要求全班學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長期堅持這樣,學生才會重視書寫,養成書寫規范化的習慣。 (三)培養留守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通過研究,我們歸納整理了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自學習慣的「四法」:1.指導自學法:在留守學生自學時,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生沿此方向自己探索,從而獲得新知。2.操作自學法:讓留守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從而獲得新知。3.模仿自學法:在學習新知前,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同類知識過程,然後讓學生模仿,自學。4.嘗試練習自學法:由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嘗試練習新知。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在學習上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當然這些習慣也對他們的一生也是受用的。當然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見效的,須在長期的教學法中反復訓練,加以深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在這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觀愛,更多的鼓勵,用愛心去包容他們,也用愛去教育他們。
『肆』 如何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
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新時期教育工作的主題,而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當前農村中學德育工作仍是農村中學教育和管理的薄弱環節。
一、新形勢下農村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新問題
(一)從學校德育層面
1、重智輕德,管理缺位。在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工程的今天,不少農村地區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所以在廣大農村,主副科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作為「副科」,在很多情況下,德育工作成了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口號中,用以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形式。
2、師資不足,方法陳舊。農村初中學校教育總量不足,德育工作偏於薄弱。由於農村初中學校整體師資力量所限,農村中學教師有的受制於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對於學生的德育工作表現出漠視的態度,往往認為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應該是校長的事情,是班主任和政治課老師的事情。同時,當前部分農村初中由於自身條件受限,班主任待遇很低,工作難度很大,學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依賴於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政治老師也以成績論成敗,往往是通過「政治課考分的高低」評定學生思想品德的情況。
3、「留守兒童」問題突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問題之一,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留守兒童」問題有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當前,留守兒童問題對於德育工作的影響的主要表現為:第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從數量上而言有逐年增加之勢;第二,疏於關愛與引導,面對著日益豐富和多元化的物質文化生活,很多初中學生中的留守兒童沉迷於網路游戲、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並呈現出了多樣化、團伙化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對農村初中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空前的挑戰。但是,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存在與作用,導致在「留守兒童」關愛與管理中,學校相關組織、相關機制等建設缺位,「留守兒童」問題成為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瓶頸問題。
(二)從德育環境方面:尚未形成「大德育」體系
從德育工作的現實環境看,開放的社會環境沖擊著學校築起的道德信念大堤。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各種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社會生活中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消極腐敗現象、社會丑惡現象也伴隨著網路、電視、書刊等多種信息渠道,給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學校德育的正面教育。
三、新形勢下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進策略
面對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動向、新問題,必須多方配合,共同破解德育工作薄弱的現實難題。
(一)從學校德育工作方面:實施重點突破,多層面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第一,要認真分析研究當前農村初中德育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更新德育觀念與德育工作模式創新,實現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第二,要加強領導,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網路,實現德育工作的組織化建設和制度化推進;第三,明確責任,調動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實現德育工作的全員性;第四,在德育評估管理上,建立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重視德育工作的過程,在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上,實現評價的多元性。第五,實施重點突破,探索提升中小學德育效果的新途徑,例如在德育教學中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利用鄉土自然稟賦,積極拓展綜合德育實踐活動;建立網上德育教育陣地,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強化德育工作的交流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從自我認識、體驗上升到自我控制、自主德育。第六,特別關注並普遍實施留守兒童的關愛工程,學校要積極行動,發揮主導功能,與社會、家庭等加強溝通與互動,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疏導、管理方法。
(二)從環境方面:建議政府積極作為,構建實施「大德育」工程
就現實意義而言,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要有所突破,必須要有各級人民政府對當地教育事業的支持。首先要真正樹立「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引導構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良好氛圍。其次是各教育行政部門在管理本地教育事業中必須創新「德育管理」的機制,制定傾斜政策,全面解決困擾農村初中學校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突出問題,例如增加農村中學德育教師編制,通過多種渠道逐漸形成和完善農村中小學德育骨幹隊伍;統籌設立農村中學德育基地,保證中學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構建並實施區域內相對完整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地方政策體系,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總之,政府要積極作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學育人環境,為德育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對學校德育工作予以傾斜支持。
『伍』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於受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缺乏父母管教的情況下,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得到的關心和愛護比其他同齡兒童要少,他們的學習習慣較差,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社會、學校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一、加強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臨時監護人的聯系
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歸根結底是特殊的家庭環境造成的,有些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疏於管教而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因為對父母的思念而無心學習,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學生的學習態度,必須提高學生家長以及臨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問題的重視程度,加強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的聯系。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家訪的方式取得同臨時監護人的聯系或通過電話和學生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以及臨時監護人或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認識。一般來講,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文化程度有限,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往往不是溺愛就是打罵,對孩子正常心智的養成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在家訪或是電話訪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向他們表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轉變臨時監護人的思想並取得他們的配合。其次,教師還要利用節假日召開家長會,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和指導,促進他們對學校和老師工作的理解。同時和臨時監護人、家長聯系了解學生在家中的不良習慣,例如做作業不認真、作業抄襲、邊做作業邊看電視等,並制定解決辦法幫助臨時監護人或家長克服這些在家庭學習中的不良習慣。最後,要轉變學生家長或臨時監護人對待孩子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心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家長和臨時監護人對自己的關心,從而消除逆反等不良心理,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打下基礎。
二、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處在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教師對他們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不少教師缺少應有的職業道德,認為部分留守兒童是一群問題兒童,學習不主動,從心底里不喜歡這些孩子,在課堂上隨意打罵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從而使這些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教書育人,應當明白不同學生之間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實際是對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成績的好壞以及學習習慣的優劣。教師應當從尋找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入手,分析處在這一年齡層次的學生的需求,並在教學活動中,努力改變教學行為。其次,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與父母分離,得到的親情相對於同齡人來說更少,他們更加靦腆,有了問題往往選擇自己解決,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學習的消極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在面對留守兒童時,要承擔一部分父母的責任,多與他們交流,避免使用過激的言語傷害兒童的心理。再次,還要多創造機會鼓勵留守兒童表現自己,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例如詩歌朗誦比賽、趣味運動會、文藝聯歡會等,不能因為留守兒童在學習上不盡如人意的表現而否定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表現得積極開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以一種積極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同學結對帶動留守兒童學習
調查顯示,處在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課後作業有時需要在父母的監督輔導下完成,但是在農村,由於家長外出打工、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有限或忙於生計而沒有時間去輔導,此外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居住過於分散,教師進行統一的課外輔導也是不切實際的,這些情況影響了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在班內幫扶結對,安排學習習慣好的同學與學習習慣不良的同學坐在一起,讓好同學的好習慣影響帶動學習習慣差一點的同學,教師要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同學習好的學生進行交流,以督促兩人能夠共同學習進步。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結成學習小組,住得比較近的同學可以一起完成作業,學習較差的同學可以向成績好的同學請教,通過對比發現,幫扶結對制度確實能夠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方面起到一定的激勵促進作用,同時也會對幫扶組中學習較好的同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向其他同學講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並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利於今後的學習生活。
四、建立興趣小組激發留守兒童的信心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由於遠離父母生活,日常的生活較為單調,對學習沒有正確地認識,認為學習就是教師、父母強加給自己的負擔,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可以組建興趣小組,例如繪畫小組、舞蹈小組、詩歌朗誦小組等等,鼓勵學生參與,並指派專門的老師對學生進行培訓。實踐表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使他們學習到一些課外的基本技能,也能夠提高他們對生活的積極心態。在每一期興趣小組培訓結束後,教師可以組織競賽評比活動,提高留守兒童對待活動的興趣並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更加積極地對待課堂學習,有效改善上課的質量,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打下基礎。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培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是學校、教師、家庭需要積極主動面對的問題,學校不僅要加強同學生家長、監護人之間的聯系,還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提高對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視。
『陸』 目前中小學的學習狀況令人深思,留守兒童太多,在缺少父母關愛和監管的情況下,在不久的將來會是很麻煩的.
雖然更希望將「監管」一詞換做教育、引導等等詞彙,但還是十分同意你的版觀點。
現在這一權社會問題雖偶然看見有人在呼籲解決,但殊不知這是一件最需要留守兒童的家長們自己去認清和落實的,我國在這方面知識的普及真的很落後。
現在的許多家長還未能認識到對子女的陪伴、給他們充分的關愛對於子女性格的形成、將來幸福的獲取是件極其重要的事,而且錯過了兒童期後是難以彌補的。
家長們如此疏忽也許有很多很充足的理由比如生活壓力大等等原因,但他們需要知道這是一件不需要講理由的事,因為無論什麼原因只要家長們的努力不到位,都將給子女帶來一生的遺憾,也勢必影響到目前的家長們。
『柒』 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父母為了謀生外出打工,但卻把的子女留在了農村家裡,由老人或親戚照看,造成「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的現象,使學生成為留守兒童。
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下面本人就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做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留守兒童存在哪些問題第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
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兒童的安全問題成為很大的隱患。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
據由於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
尤其當遭遇挫折時,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
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
如果是有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由較低文化家庭成員來撫養孩子;
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
隔代撫養的孩子,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家長的幫助和指導。
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
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二、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家長與留守兒童的聯系。
學校和老師應當為搭建溝通的橋梁,起到積極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家長與子女間的聯系是雙向的,如果與家長聯系困難,那至少學生一方的資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動溝通多了,親情也就溫暖直達了。
2、營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學校通過校內廣播、刊物、宣傳欄、集體活動等形式,積極傳播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校周邊的環境,如網、游戲室、錄像廳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營業性場所應教育學生遠離。
3、鼓勵學生住校,專設教輔老師。
學校應鼓勵留守兒童住校,採取集中管理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學生溝通,學生節省大量上學時間。
針對寄宿學生,專設教輔老師,由班主任或班級科任老師擔任,其主要職責是關懷學生放學後的生活情況,並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後學習方法。
4、積極推行家訪制度。
制訂「分工家訪,共享信息」的家訪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分頭對每個學生進行家訪,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親在哪裡打工,從事什麼工作,平時跟孩子採取什麼樣的聯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監護人是誰,對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採用什麼方法等。
家訪後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級老師開會共享,針對其中的難題,大家一起商討。
5、提升教師自身修養。
老師們做什麼,學生們學什麼。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學生模仿。
因此除學校一直強調的專業水平提升外,不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師都必須普遍重視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個人修養。
這種修養的提升,雖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從學校、從教師個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視,是能夠在短期內起到相當明顯的變化,從長期的潛移默化看,效果更是驚人。
總之,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學校、家庭、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提高認識,協調一致,為此做出積極努力,使留守兒童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捌』 如何在農村小學家校合作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健康的范疇也在擴大,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領導者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尤其對農村小學高年級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心理斷乳期」,主體意識增強,認為自己經長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的情緒會躁動不安,需要同學、老師、家長的理解、賞識與溝通。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我的看法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電視、網咯、游戲等也在慢慢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家庭方面: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很多農村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給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些小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或心理方面的問題。從我校的情況來看,現在農村小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女生看電視成癮,迷戀上網;男生玩電子游戲,打架斗毆。
由於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家由祖輩監管,一方面,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監管不嚴,另一方面,祖輩的溺愛,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於看電視,甚至有的孩子放學後偷偷到網吧去上網、玩電子游戲。學校附近開著黑網吧,星期天學生回校的時候就進去了。這些對孩子都產生了較壞的影響。 2.野蠻、嬌縱、以自我為中心
經常有老師告訴我,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錯誤不願認錯,不服管教,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年,在本地區就發生了這樣一件慘痛的事件:一名學生因在宿舍打掃衛生碰另一位同學的衣服,然後就被另一個同學捅了一刀,幸虧送去醫院及時不然生命就受到極大的危險,可是這個孩子卻說最多出醫葯費。發生這樣的慘劇,一方面,是家長、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沒有很好的對孩子進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這個孩子野蠻、偏執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這樣的事情發人深省,教訓告訴我們要更加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自卑、自閉、交往能力差
有的學生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或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動上自閉,在班級活動中表現不踴躍,課外不願和其他學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與他人交往能力不強,這樣的學生在幼小的心靈上產生了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觀察、多開導、多鼓勵、多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具有陽光的心理,快樂的童年。
農村小學生產生上述心理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原因,社會應更加關注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關注「留守兒童」,努力為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農村學校教育要把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認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有家庭方面的原因,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識,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精神上對父愛、母愛的需求。
1.關注「留守兒童」
就我校的「留守兒童」情況,做了初步調查,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佔75%,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佔90%。長期的留守,得不到父愛、母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農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輩帶、兒童滿地爬、接受不到應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沒有人關懷等種種現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留守孩子對父母呵護的心理需求。這也需要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廣泛關注,這已引起我們當地政府的關注,我們縣的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已對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在 「六??一」對他們進行慰問,給他們送去慰問金和學慣用品,這做得很好,但是我學校地處偏遠,很少得到這種待遇的。
監管「留守兒童」的祖輩們應多關心這些孩子,嚴格要求他們,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改變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們應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撫慰。
2.辦好家長學校,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會議,指導農村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一些簡單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要求他們多了解和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孩子進行一些心理疏導,讓他們學會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爭做一名合格家長,通過家校配合來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3.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心理教育 學生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可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開設心理講座,講清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的咨詢機構不但針對學生,而且也要對個別家長進行咨詢與輔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學教師不可忽視的重點。
『玖』 如何為留守兒童開展社會工作服務
原題: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留守兒童成長輔導社工項目穩步推進
10月28日,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榆林鎮中心小學多功能教室笑語歡歌,黑龍江省大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師和哈爾濱商業大學社工專業大學生志願者陪同30餘名留守兒童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榆林鎮中心小學是蘭西縣規模較大的寄宿制小學,在校生1128名,其中寄宿生70餘名,留守兒童集中,問題比較突出。由黑龍江省大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擔的「黑龍江省三區社工專業人才支持計劃」選定蘭西縣榆林鎮中心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成長輔導社工項目,採用個案、小組等專業方法,遵循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促進留守兒童的自我成長、能力提升及未來發展。
活動利用下午的課余時間,社工師和志願者以謎語、模仿等形式、游戲等形式與孩子們互動,志願者則隨時關注每名孩子的表現,迅速做好情況記錄,進行孩子們的需求評估。活動中,社工還引導孩子們談理理、聊家人等話題,引發孩子們的思考。社工師和志願者還結合互動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為每個孩子量身定製成長輔導方案。
據了解,蘭西縣榆林鎮中心小學留守兒童成長輔導社工項目自9月份實施以來取到可喜成效。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舉辦項目需求對接會和項目啟動宣講會,面向學校、老師和家長全面介紹了項目內容和實施方案,徵求學校、老師、家長和留守兒童的意見建議近百條。本次活動為下一步開展家庭走訪和個案工作奠定了基礎。(張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