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流行文化是否應該收入中小學教材
不提倡,首先小學教育最為重要,你可曾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回瓦解它的文化;答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
中小學是應該學習儒家經典讓學生更好的去了解何謂真善美
所謂流行趨勢你可曾想過,讓孩子過早的知道現實何來童趣
Ⅱ 流行文化是否應該收入中小學教材
為什麼不呢?現在的一切都在變,教材與時俱進也不過分吧。當然,關還是要把好的。
Ⅲ 中國古代詩詞文化能否在課本這去掉的作文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傾心於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於它們的品讀。無數的價值寄託,無盡的情感宣洩凝結其中,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大眾。流行音樂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受眾集中體現,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獨特的情感選擇與對當前社會的感觸。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會主動地將唐詩宋詞和流行歌曲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積雪,一個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著太遙遠的距離。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抹滅的關系。 一、詩詞與流行歌曲的本質趨同 如果把唐詩、宋詞稱為唐宋時的流行音樂也不為過,更何況詞更多的時候是配樂演唱的。說詩詞與流行音樂的本質趨同是結合了一定的時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無論詩詞還是流行歌曲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氣質文化在詩詞與流行歌曲中都有著明確的反映,而且是作為主流文化反映的。古典詩詞在那個時代與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個特點:流行。詩詞流行音樂在抒情言志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載體。人是需要情感表達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良好方式。當一個人在詩詞與流行音樂中讀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託,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詩詞、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對莫大作用。詩詞、流行歌曲的本質是趨同,只不過音樂文學(歌詞)還沒有古典詩詞一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並不是說它永遠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地位、只是這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時間的積淀。 二、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影響。 1、唐詩宋詞直接成為流行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現空間,一方面考較著流行歌曲創作人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 流行歌曲展現千姿百態的生活,表達形形色色的情緒與心態。而作為當時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詩宋詞的功能與意義恰好在在這個地方。盡管處於不同的時代,人們所經歷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緒感受也會相去甚多,但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反應與情感,卻並不受時代與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經歷的心理應變放在今日也同樣可以適用,那麼用以表現古人情感的詩詞歌賦,同樣也會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國的古代文學大都非常講究,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敘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規格,往往是字字珠磯,千古傳頌。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迴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似當今諸多流行歌曲創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採用拿來主義,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本身對他們也是一個挑戰,對演唱人來講亦是如此,因為聽者會不自覺地拿曲作者的曲與演唱人的唱來與原詩相靠,看是否絲絲入扣,從而對創作者與演唱人的品質進行評判。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覺得當屬鄧麗君。鄧本身是以唱台灣小調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氣息的濡染,加上台灣一批執著於傳統文化的音樂人,共同泡製出許多與原詩同樣經典的作品。鄧曾經出版過一張名為<淡淡幽情>的個人專輯,其中收錄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詞作名家的經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蘇軾的(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秦少游的<桃源憶故人(玉樓深鎖多情種),聶勝瓊的(玉慘花愁出鳳城),李煜的(林花謝了春紅)和,歐陽修的(別後不知君遠近),朱淑真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個瓊瑤也用過,用在她為還是所寫的插曲里},柳永的,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等,由台灣聲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劉家昌,翁清溪,陳揚等譜曲,曲與詞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鄧的內斂婉約清麗的唱腔,使這張專輯成為現代音樂史上足以傳頌的極品,<音像世界雜志>曾將該片評為「十張最適合在夜晚用心聆聽的專輯」。這張專輯里最有名的兩首,一個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一個就是後來王菲翻唱的<但願有長久>,那倒是對這首古典佳作的現代版詮釋了。 2、唐詩宋詞構成了現代流行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素材來源,並成為其創作的一種手段和表現方式。 文學創作素來講究一個廣征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題的廣泛性。許多現代的流行詞作人,更是喜歡借用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典故或內容,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面展現一段現代的故事情感。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有兩個人,一是台灣的瓊瑤,她的很多歌詞里都喜歡借用一些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庭院深深深幾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 另一個是大陸的陳小奇,他是大陸歌壇嶺南派創作人中的領頭人物。他有一個頗有吳市影響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毛寧)(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進),單從歌名上來看,已經是和古詩詞扯不斷的關聯了。後來他又寫了 ,<朝雲暮雨>(均為吳滌清演唱),還有一首是毛寧的,他是大陸詞作家裡古風最重的一個,喜歡將古詩詞中的名句或典故經演繹與現代人的情感相結合而成歌詞,由此而形成他獨特的陳氏風格,也為中文流行歌詞創作形成一個典範。 後來還有一個馮小泉,因為他本身是學後來還有一個馮小民族樂器的出身,所以對民族文化自然有很深的興趣與植根,他的詞作中也較多運用古詩詞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詩詞來營造一種氛圍,表現一種氣魄,表達一種情懷,更偏重於一種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懷的東西,比較熟悉的有(「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之後,醉人的笑容里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還有等。 3、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唐詩宋詞也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一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詩宋詞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香港的很多詞作家,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他們的作品中即可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詩宋詞的寫作方式,規范來進行創作。首先是黃沾,最有名的是的主題歌:「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只記今朝……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膩了一襟晚照……」,還有里的一首「紅日/再不會升/熱心漸似冰/彼此星沉天際/剩我低回血淚凝」,(里還有一首,手法相當規整「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不過這應算是金庸的作品了)。還有著名的「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 他的風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俠,豪情奔放,熱情不羈。 另外還有盧國沾也是這類高手,他總是背負著家國情重,作品中很濃的民族情懷與歷史評判的味道,這正是諸多唐宋名家為世人所景仰的品質。來看他的「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巾幗歷次勝男兒/男女代代對峙/曾否推測過/明天舉世/重由弱質再把持/」 再如許冠傑,也善用詩詞典範來描繪世態人生「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詐/」(浪子心聲),「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沉默是金),寫情「曳搖共對輕舟飄/互傳誓約慶春曉/兩心相對影相照/願化海鷗輕唱悅情調/艷陽下與妹相親/望諧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綠柳花間相對緣份/淚殘夢了燭影深/月明獨照冷鴛枕/醉擁孤衾悲不禁/夜半飲泣空帳獨懷恨」(雙星情歌) 再看台灣方面,台灣方面的歌詞創作更偏重於現代文體,更多關注風花雪月,但這也恰好是許多舊詩文的一個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覺得還是瓊瑤,她最擅用古詩舊典,來表現戀愛兒女的浪漫情懷。如「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時光留不住/春去影無蹤/潮來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且拭今宵淚/留與明夜風/風兒攜我夢/天涯繞無窮」(幾度夕陽紅) . 小蟲也有幾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現出古詩詞中的一些情懷,但距離唐詩宋詞,已經有些距離了,更象元曲什麼的。如他寫給陳淑樺的「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沒有了天/愛恨在淚中間/才能擁有這個夢」,「昨夜紅樓入夢中/多少傷心往事上心頭/今晨醒來夢已空/徒留紅樓在夢中/紅樓,紅樓/為何濃濃的紅妝遮不住你的輕愁/紅樓,紅樓/你輕愁只因為人們將你遺漏」,還有給潘越雲寫的「盼你來/盼到桃花謝又開/問天也不能明白/。。。/對望兩相愛/心似祝英台/這應是天的安排」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在歌詞的寫作手法上,現代的流行歌曲也是從唐詩宋詞身上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向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詩宋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詞的寫作中,例子那更是不勝枚舉。 三、 流行歌曲相對於古典詩詞的優勢 盡管現代歌詞的創作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唐詩與宋詞,而並沒有泛稱為唐宋詩詞,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迵異於宋,所以它與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他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 而流行歌曲更為通俗,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受眾,其次留心歌曲的傳播方式是古典詩詞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流行音樂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流行音樂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體現,但在文化內涵上仍有許多不足,當「妹妹坐船頭」唱遍大江南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流行音樂在主題、內容方面應該有較大的提高,近年來的流行歌曲逐漸的吸收古典詩詞的一些元素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使得流行音樂通俗而不俗,品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然而作為中國瑰寶的古詩詞卻得不到高中學生的喜愛,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像的相去甚遠. 以前的高中生們對古詩詞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許多學生筆記本的扉頁上都認真地寫著最喜歡的詩句,還有的學生喜歡選取詩中的詞作為自己的筆名或者是書齋的名字,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 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背誦古詩詞更是深惡痛絕。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是什麼導致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的減退? 經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 (一)、造成現狀的客觀原因 1、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閱讀空間變小,閱讀品位變低。 現在的高中生課業負擔都非常重,再加上網路、電視、廣播和流行音樂的沖擊,學生課外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 我們經常看到有老師從學生那裡沒收到卡通、漫畫、武俠或者言情一類的口袋書。經常性的閱讀這些書,使得學生的語言水平深受其害,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品位難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詩詞就沒精打采,無興趣去讀。 2、課本中所選的某些詩篇與學生有一定距離,不能吸引學生。 如第三冊的《離騷》,就有不少學生反映這首詩古奧難懂,提不起興趣。《離騷》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源頭,距離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雖然前面學生已經接觸了《詩經》,但對於楚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從字面上看,障礙特別多,學生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慾望。 3、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熱情 不少教師平時教上古典詩詞,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的多,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詩詞鑒賞課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讀課。而事實上古典詩歌不同於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賞古典詩歌的課堂上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詩詞鑒賞課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於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於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造成現狀的主觀原因 1、「長一點的詩歌,學起來費時費力,又難懂,學了就忘」,這是一種畏難心理。許多同學看到課後「背誦」兩個大字就頓生反感,讓他們自覺靜心背背古典詩歌是不容易。而實際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鬧中輕松學好語文同樣也是不太現實的,要想在學習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學古典詩詞落伍了,不夠現代」 古典詩詞不是外語,而是我們民族古代的語言形式。學習古典詩詞就是回望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源頭,沒有它,我們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學習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我們就愧對於祖先,愧對於血管里流動的中華民族的熱血。但學生主觀上沒有認識到這些,他們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喜歡流行歌曲,卻不知有許多歌詞都是由古典詩詞改編而來的。所以他們會覺得學古典詩詞是「落伍」,跟不上時代。 3、「為了考試,我願意在語文課堂上讀讀古典詩詞,在課外我從來不讀這些詩詞」 這些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抱著這種應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 面對這種現象,應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先要讓學生認識古典詩詞的價值.古典詩詞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學習古典詩詞,從語言的範例中學習語言,能豐富語文素養,培養語文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如今古詩詞在現代歌曲中有所應用,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通過流行歌曲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歌唱,是傳播詩詞的功臣. 歌唱則是根據既定的樂譜,把詩詞依譜唱出聲來。我們要寫為詩詞而歌唱的樂譜,仍須依賴音樂家。當然最好是懂得詩詞的音樂家,像宋代的姜白石,這樣的人才非常難得。最理想的辦法是讓詩人和音樂家密切溝通,培養音樂家們對詩詞的興趣和欣賞能力。好的音樂家,必定有豐富的藝術修養,先天上就該會有詩人的氣質。因此,能為詩詞譜寫樂歌的作曲家,就是傳播詩詞的功臣. 然而,時代在變,今人對音樂的感受程度和古人自然有很多的不同。比方說,姜白石是了不起的詞人兼音樂家;他的詞句,傲視古今,但是他寫的音樂,若就現代的音樂觀點而論,除了「古意」之外,未免失之單調。古意雖好,但是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人的音樂品味。今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是很難造就像「小紅低唱我吹簫」那樣的環境和情調的。若是要靠他留下的古譜樂曲去推廣宋詞,恐怕很難被現代人接受。古譜有它們的歷史和文獻價值,但是卻不能為推廣傳統詩詞發揮多大實用。同樣的道理,魏氏樂譜和碎金詞譜等等古籍譯出的樂譜,可以教導現代人學習古意,提示深含傳統韻味的旋律,然而在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詩教」工作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從欣賞古典詩詞上來說,無情的現實,難以配合當時的情調,的確是現代人的悲哀。然而,我們如想挽救中國的傳統詩詞文化,還須面對現實。這個歷史責任,就落在現代有民族文藝思想的音樂家們的身上. 前人留下許多的詩詞,多的是美不勝收的歌詞資料。這些寶藏里的每首歌詞,今人可以全首引用,或者截句接收,也可以利用前人的意境構句或詞彙溶入自己的思想,應該可以譜出許多優美的歌曲。很可惜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們,能夠去發掘這寶藏的人實在少得可憐。當然,作曲家若要利用這些優美的歌詞,自己必須先能了解詩詞的內涵,才不會寫出不合詞意的怪譜,白白糟蹋了前人寶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音樂家們,應該多讀詩詞。音樂院校的作曲系,應該把中國詩詞列為必修科,無論學生們以後要作可唱的歌曲,或是寫演奏的樂曲,有了詩詞的內涵,對表現樂曲中的民族風格和弘揚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詞創作中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鑒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唐詩宋詞會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一個無法迴避的誘惑,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而歌曲是詩詞傳播的觸媒,詩詞可以藉音樂的幫助,廣為流傳。唐宋前人的例子,很值得今人效法。乘著音樂的翅膀,載著優美的中國歌詞,飛揚五洲四海,讓普天下都唱中國歌曲,傳誦千秋,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我衷心地希望現代的音樂家們,今後多多創作能歌唱中國詩詞的曲子,不要再輕易錯過中華詩詞這個無盡的寶藏。先人留下的這些古典詩詞是我們現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應該用好這些資源。幼年時期依靠音樂幫助所掌握和學到的東西讓人難以遺忘、終生受益。衷心希望華人兒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願中華古典詩詞唱響神州!
Ⅳ 在辯題為(流行文化該不該收入中小學教材)的辯題中,二辯可提哪些問題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定義,流行文化,是指以利益為驅動,娛樂性為主,藝術性為輔,主要娛樂大眾的一種文化。 再來,我們就明確以下中小學教材有著怎樣的需求。鑒於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在中小學,學生學到的是他們人生的基礎能力,是他們最基本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所收入的內容理應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較長的時效性,是讓學生在未來10年幾十年甚至收益終生的東西。同時,中小學生有別於大學生,鑒別能力還不夠成熟,收入教材的內容不應該那麼紛繁復雜。
接著,就看看流行文化是不是能滿足中小學生打好基礎的要求。相較經典文化,流行文化的穩定性和時效性都不足,將它收入教材對於中小學生的風險性是毋庸置疑的。流行文化一時興起,一時消亡,假如前兩年收入教材,過兩年消失,這讓之前學習的學生情何以堪? 其次,由於流行文化更加魚龍混雜,缺乏辨別能力的中小學生很難從中獲取精華而拒絕糟粕,反而會使他們趕到混亂。舉個例子,將周傑倫的蝸牛收入愛國主義歌曲系列,學生們關注的其實並不是其中的愛國主義內涵,更多的是對周傑倫的追捧。相反,教材中原有的經典文化經過時間的檢驗,其中蘊含的普世價值觀更適合讓中小學生打好基礎。
3)第三,讓我們把辯題放到當下來看。我們今天討論流行文化應不應該收入中小學教材,並不是討論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不能進入,而要從宏觀上考慮流行文化是否能夠進入的趨勢。要考慮到流行文化收入教材帶來的問題。流行文化是在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忘卻了創造文化的初衷,將文化作為一種商品,一味迎合大眾口味以獲取利益而生。我們流行文化現今充斥著中小學生生活的周圍,如果再讓流行文化收入教材,容易會導致更多對流行文化的追捧,造成一種對流行文化的鼓勵。
這時,對流行文化的大膽追求,經典文化便會進一步缺乏繼承的力量。流行文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典文化卻很少讓人銘記。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96%的人直言中小學生追求流行時尚,現在中小學生對周傑倫的認識遠比對魯迅胡適的認識多得多。經典文化是每個時代的精華,是時代思想的積淀。如果我們再不強調經典的重要,培養中小學生對經典的興趣,本就缺少的經典文化如果進一步讓流行文化搶占眼球,那中國時代的精華讓誰來繼承?沒有對經典繼承,又從哪裡去談發展?
Ⅳ 流行文化應不應該納入中小學教材。
比如說江蘇高中語文課本2006年把1999年發表的《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收入為版課文。裡面開頭就說麥當勞在中權國成為中產階級願意去的餐飲場所。這一表述,在2013年的今天就過時了,如今的麥當勞已經成為低收入人群集中的地方,中國的中產階級去得越來越少了。這一前提變化了,文章後面的大段結論就很難講解、討論了。
當時為趕時髦,選了一篇關於流行文化的課文,時隔7年已經過時,難以講解、討論。這就是選擇流行文化進入教材的下場。追逐流行,教材永遠趕不上趟,追逐到的哪裡是流行文化,只不過是過時的流行文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