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問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心得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新的課程標准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閱讀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數學閱讀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人們不僅需要具備語文和外語的閱讀能力,而且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進行學習。有沒有興趣,閱讀的效果很不一樣,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讀,可以使學生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問題要精闢而具體,要有針對性,新而有趣,要有適當難度,富有啟發性。我們可以通過呈現與學生原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設置懸念;或提供幾個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二、加強指導,掌握閱讀方法
小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閱讀經驗的積累,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不僅如此,到了中、高年級,一般還能自發地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但是,他們往往不能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提高閱讀學習的效果,更不能針對數學教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清晰的指導。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作為教師,要把握「憤悱啟發,相機誘導」這一原則。
(1)提綱挈領法
就是把一組學習材料劃分成若干個小單元,並通過簡約化的編碼形式,進行梳理和歸類,歸納出數學知識的基本規則、原理等,使知識整體的層次和結構一目瞭然,既深化理解又便於記憶。指導時,應從整體閱讀、句段分析、簡縮概括等環節入手,著重引導學生有序、准確地獲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並把獲得的意義用恰當 的語言概括地表達出來。」
(2)咬文嚼字法
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由於其自身特點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因此,要在閱讀的前提下,對它們的遣詞用字、表達方式進行反復地推敲,以幫助學生逐步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准確把握結論的內涵。
(3)融會貫通法
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新舊知識之間總保持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這直接關繫到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閱讀學習時,善於從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認識新知識,從知識系統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會貫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語的膚淺印象,減少思維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嚴密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理解的 層次,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並促使學習方法從單向平面化向多元立體化轉變。
三、及時反饋,促進數學交流。
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這是因為數學語言是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載體,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最終要通過數學語言表示出來並獲得理解、掌握、交流和應用。特別地,數學語言又是進行有效數學交流的必要條件。人們平時的日常交流大多是藉助於自然語言而進行的,但數學語言與自然語言有很大的區別,它是以符號來表示各種量的關系,量的變化,以及在量與量之間的進行的推導和演算的一種語言,它具有精確性,簡約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正因為這些特點,要進行數學交流必須加強數學語言的學習,豐富學生的數學詞彙,培養學生正確理解數學語言表述的數學內容,並逐漸學會怎樣由日常語言轉化為用數學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數學概念。
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閱讀和數學語言,無論從學習數學的角度還是使用數學的角度看,數學交流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閱讀學習後,指導學生帶著閱讀中的體會與疑問,主動與老師或同學交換看法,探討是非真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創設一種有利於師生間、學生間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調動全體學生投入相互探討;另一方面要引導交流向思維的縱深發展:當學生閃現精闢見解時,要及時捕捉,並予以肯定;當出現錯誤或片面認識時,要及時糾正或補充;當思維停滯時,要及時引發新的認知沖突……總之,教師要善於把握契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在交流中真正實現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的交鋒。在教學中,注意給學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機會,讓和諧的氛圍、成功的體驗、競爭的機制激勵學生主動求知,主動發展,主動將數學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時反饋閱讀信息. 教師可採用提問、練習、互相討論等方式加強信息交流,檢查閱讀效果. 隨時發現問題,使指導更具針對性.
四、優化過程,提高閱讀技巧。
數學閱讀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和性質,合理安排閱讀時間,時間太長,影響教學進度,也不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時間太短,學生來不及思考,閱讀也就會流於形式。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使閱讀更有效。
數學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參與。
(1)閱讀要動口。數學閱讀不同於讀小說,快速瀏覽便知故事情節。數學閱讀要對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識反復咀嚼,准確理解。
(2)閱讀要動手。讀寫結合,手腦並用,能促使思維展開,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書寫能加快加強記憶,通過紙筆演算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有利於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一是動筆圈畫。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表示來不同的意義,以強化閱讀重點與關鍵,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二為動手操作。指導學生邊看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身剪、拼、折、量、擺、畫、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為動筆演練。讀中演,嘗試演算驗證推理;讀後練,形成技能技巧;練後再讀,反思失誤,總結經驗,回顧內化,變「厚」為「薄」。
(3)閱讀要動腦。思考是對輸入大腦的閱讀文字信息的識別與加工。閱讀中必有思考,要指導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提綱和閱讀思考題,聯系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邊讀邊思考,尤其對重點難點內容要字斟句酌,咀嚼體味數學語言的內涵,探究領悟知識的來龍去脈,理解例題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見解。
五、拓展內容,培養閱讀習慣
教材是數學基礎知識的載體,無疑是數學閱讀的主要內容。通過閱讀教材,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探索規律、鍛煉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無窮的數學美。此外,作為課外數學科普讀物(包括數學史、數學學習方法、趣味數學及數學專題講座等)、數學學習指導物及小學生為讀者對象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期刊等,對於開闊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閱讀材料。
拓展閱讀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提高閱讀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高度集中注意力,調動思維的能量。
(1)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的過程。要求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疑使學生觀察得更仔細,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來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麼,思維的深刻性隨之得到培養。事實也是如此,質疑使學生創造性地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比較。比較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使學生新舊聯系,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比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同類題目的比較,也可以是新舊知識的比較。常用的比較方法有同中求異法和異中求同法。通過同中求異讓學生明白,在學習教學的過程中,許多舊知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新問題。 通過異中求同可以讓學生在數學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問題雖然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有很多問題有著共同的規律,有很多知識具有內在的聯系。
『貳』 教師如何評職稱
2011年8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這一規定出台以後,意味著全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參評與教授級別一樣的正高級職稱,這一規定提高了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的做法,無疑是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從側面反映了國家對於教育行業的大力支持。
教師職稱評定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以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按照國家規定,中學教師職稱最高等級為副高級,小學教師職稱最高等級僅為中級,影響了很多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以及國民整體素質教育的高度。
舊有的職稱設置:
中學系列主要分為:中學高級、中學中級(一級)、中學初級(二級、三級)
與中專系列對應的:高級講師、講師、助教(中學高級教師、中專高級講師相當於大學副教授級;助教,相當於中學的二級教師。)
小學系列主要分為:小學特級教師(小高高)、小學高級、小學一級、小學二級、小學三級。
新規定下的職稱設置如下:
這次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原來獨立的中學教師職務系列與小學教師職務系列統一並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
職稱設置從正高級職稱到員級5個等級,依次為正高級教師、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與職稱的正高、副高、中級、助理、員級相對應。
高教標准
思想品德標准
教師職稱評定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本單位的規章制度,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模範遵守師德規范,敬業愛崗,教書育人,勤於進取。
知識水平標准
系統掌握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准確把握現代教育教學的理念,具有深厚的任教學科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國內外本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動態和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善於吸收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並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
專業能力標准
具有很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對本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創新性的改革;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教學科研能力,在本學科領域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及其他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促進學
『叄』 當老師怎麼調整心理狀態!!
柏拉圖說,一個民族只有最優秀得公民才有資格當教師;誇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職業;徐特立說,教師總是先進份子。不錯,這些偉人說的都對。我也要說,教師不是神,而是人,教師這個行當不好做。
教師職業除了先天的完美,教師還要有良好的性格要求,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處在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多發,反映在教師當中,也面臨著生存尷尬,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新課改制度的強制迅速推廣、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人才流動制度的限制、學習渠道的多元化、青少年權益保護意識的普及化、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化、教師勞動的重復性等等都對教師的情緒產生著影響。有調查表明:教師情緒普遍存在急躁、焦慮、苦悶、霸道等現象;有些教師在教學或生活中常採用挖苦、諷刺、訓斥、懲罰等手段對待學生以產生快感;有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不良情緒帶到同事、家庭、朋友關系中。
這些雖然不是集中體現在一個或幾個教師身上,然而有很多時候,遇到生活或者工作上的不順利,我們都有可能有一些不好的情緒,教師情緒問題的表現:不能容忍學生或他人的不足;為學生而生氣,甚至將情緒帶進家庭;總惦記同事中雞毛蒜皮的小事;看重個人利益、過分看重班級利益;被動、消極應付工作、打發生活;與同事、與領導、與社會對立;缺乏同情心、親密感、愛心(負面狀態: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等。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效率,生活狀態。積極的態度會有良好的工作效率,消極的工作態度會使工作效率很差。每個人都有情緒變化,這是正常的。但是學會調整是非常重要的,調整好了,工作生活的天空就是晴朗的;調整不好,所面對的周圍環境就是陰暗的。我們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讓自己有一個最好的工作狀態呢?
1.轉變觀念
客觀地評價事情、評價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對意外泰然處之、寵辱不驚;在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同時,擁有一顆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培養對學生無私、理智的愛;寬容與氣度的修養(大局出發);依靠組織解決問題、將矛盾及時上交;正確對待批評與自我批評;適應改革與變遷:努力適應;激流言退:減壓保命、換個工作環境;繁華只不過是一捧沙:生命的短暫易逝,爭來爭去的意義又在哪裡?
2.注意休息
該休息時是必須休息的;每天必須保證有8個小時的睡眠;
3.調整生活
堅持在家裡和工作中應有的權利;參加健身活動,使身心完全放鬆;調適飲食,禁煙少酒。酒精和尼古丁只能掩蓋壓力,不能解除壓力。參加社交活動,多與知心朋友交流溝通;不順心時用冷毛巾擦臉;光腳透氣、每晚熱水泡腳;
4.健康宣洩
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合理傾訴;放聲高歌;蒙頭大睡;大哭一場;對枕頭施暴;享用美食;購物;熱水泡澡或桑拿;郊外暢游;上網漫遊
5.心理調節
遇到困難,先設想一下最壞的結果,這樣會對自己的應變能力更具信心。
自我安慰:精神勝利法/「讓他去遇警察去吧!」
健忘:從羞愧、後悔、恐懼、憂慮之中解脫
約見朋友或親人;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多看喜劇片,開懷大笑一番;喝一杯酸梅湯或果汁醋,疏通肝氣
6.注意轉移
其原理是在大腦皮層產生一個新的興奮中心,通過相互誘導、抵消或沖淡原來的優勢興奮中心(即原來的不良情緒中心)
當與人發生爭吵時,馬上離開這個環境,去打球或看電視;
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對象,不去想或遺忘掉,可以消憂解愁;
在余怒未消時,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情緒鬆弛下來;
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得到緩解
7.反向心理
人們面對困境、情緒懊喪時,不防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使情緒由「山窮水盡」轉向「柳暗花明」擺脫煩惱
8.自我安慰
四川人的「算了吧!」:即指對於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的最好辦法就是接受這個事實
山西人的「不要緊!」:即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對自己說「不要緊」!記住,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任何問題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新疆人的「會過去的!」:雨下得再大再長總是要停的。自然界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切記人生幸福三訣: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有了這三條,人生就……
『肆』 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有效課外閱讀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和思維的限制,迫切需要指導,當前我們都較以前更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然而,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卻不容樂觀。如何將閱讀指導落到實處? 1、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和思考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要還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發現,探索的時間。」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這一點上,我是盡量多地留給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來閱讀,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籍,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擠出時間開焊課外閱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 2、學會積累 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就認為 「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我讓學生自己到學校圖書室去選擇課外讀物,讓他們每人准備一個採集本。自由閱讀,自由寫筆記,形式不拘一格,不求統一。在積累詞句時,有些學生可能辨別不出那些是該積的好詞佳句,這時就應該教給學生方法,選讀幾篇短文,告訴他們那些詞用得好,好在哪裡,提高他們的鑒賞力。 3、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熱情。(1)課前三分鍾,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鍾,讓學生輪流上台匯報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不僅能增加語匯的積累,又能促進學生在課外自覺認真的閱讀。(2)舉辦朗讀,講故事比賽。通過舉行比賽,在班裡掀起讀書的熱潮,引發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大量閱讀。(3)開展」讀書交流會」。由學生經過自己篩選後,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學生為表現自己,必定行動起來,積極閱讀並認真比較。這樣既達到了訓練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4、指導學生做出具體可行的閱讀計劃。根據自身所佔有的資源狀況、課外閱讀時間、個體的閱讀背景來制定,教師加強實施的督促和評價,可結合班級中的一些評比活動進行評比,如評選班級之星:閱讀星、朗誦星、故事星、寫作星等。 總之,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閱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伍』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案
課題:欣賞自我:我真棒
授課日期: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優點,能夠自信、自立、自強。
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挑戰中超越、完善自我,健康成長。
重點: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挑戰中超越、完善自我。
難點: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挑戰中超越、完善自我。
課型:新授
教法:講解法
課時:二課時
教學准備:
教學過程:
1、了解。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重要。同學思考一下,然後填寫表格。
2、評價台。這里是要求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給自己打分。為便於操作我們設計了幾項評價指標,指導學生客觀、真實的評價自己。
3、說一說。讓學生「寫自己」、「說自己」。引導學生描述或敘述自己做過的事,同時回顧和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
4、交流、才藝大比拼、評一評。進行才藝大比拼的方式來進行,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成立組委會,聘請老師和同學做評委,設立適當的獎項,對優勝的小組和個人給予獎勵,鼓勵學生用出色的表現來證實自己的實力。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認識自我:我能行
授課時間:
活動過程:
1、探究。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分析、解釋自己名字的意思。活動之前就安排學生提前采訪自己的家長,了解父母給自己起的名字中的含義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2、小問號。現實中的我們總是和理想中的我們存在著差距,引導學生把現實中和理想中的自己作一個比較,從而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朝著理想的目標發展。
3、收集。要求學生收集與戰勝困難有關的警句、格言,並抄錄下來,與同學們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懂得催人備發向上的名言警句是我們成長道路中的良師益友,領會它的含義促進自身良好品質的形成。
4、行動。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發展目標,並不斷尋找鍛煉自我的機會,朝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5、體驗。希望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在具體的社會生活情景中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自身的成長。
6、演講。教師可以給定一個明確的主題,組織開展班級演講比賽,用競賽的方式鍛煉自我、展示自我。
活動後記:
課題:交通與生活
授課日期:
教學目標:
1、認識記者,了解記者的生活和工作。
2、通過參與「小記者」活動,培養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力。
3、通過參與「小記者」活動,體驗新聞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課型:新授課
課時:兩課時
重點:培養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力
難點:體驗新聞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近記者
1、了解。背景資料中提供的圖片大致反映了記者的工作情況。觀察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新聞工作者代表社會的良知。」為了棄惡揚善,無論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無論是和平環境,還是硝煙彌漫的戰場,記者都會力爭在第一時間深入「新聞」地帶,不怕艱難險阻,不計個人得失地工作。
2、收集。什麼是記者的性質和任務?新華社記者陸拂認為,記者要「自覺站在歷史的窗口,正視現實而不迴避矛盾,真理而不隨波逐流」。
3、訪談。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並掌握進行新聞采訪的方法。請有關教師作專題輔導。
活動後記:
第二課時:實習記者
授課日期:
活動過程:
在體驗中成長,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重要實施原則,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一活動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記者職業的崇高和艱辛。那麼,記者工作到底有多少酸甜苦辣,親身體驗一下才能知道。具體活動如下:
1、搜集信息。確定被采訪對象並初步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這是采訪前的必修功課。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確定被采訪對象。
2、計劃。由於是采訪計劃,所以要重點考慮圍繞采訪內容和被采訪人的經歷和特點來設計問題。問題可分兩類來准備,一類是必問問題,別一類是備選問題。此外,還要考慮問題的排序,即先問什麼,再問什麼。
3、演習。為了增強采訪計劃的可行性和目的性,計劃制定好後,先在同學中進行一次模擬活動。通過模擬活動,檢驗提問方式是否恰當,問題指向是否明確和切中目的,問題范圍是否全面且重點突出等。然後在模擬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使計劃更加合理和完善。
4、創作。根據采訪記錄整理出一篇通訊報道,這是采訪的最後一步,也是最的一步。初稿寫出來後可以讀給同學、老師或家長聽一聽,看看具體不具體,誘人不誘人,有沒有說服力等,然後進行認真修改,在班級內出一期板報。最後,舉辦一次演講比賽。
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力得以提高,實踐能力得以培養,社會責任感得以提升。
『陸』 教師節到了,你想對辛苦工作的老師說些什麼話
1、我多想看到您每天的笑容。在課堂上您是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上課的時候只要我們有一點小動作都逃不過您那雙明亮的眼睛。在這金風送爽的9月里,讓我獻上對老師最真誠的祝福!老師,我愛您!
2、老師,您是辛勤的園丁,培育了我們這些種子,使我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今天,我們用真誠的祝福感謝您!老師,您辛苦了!祝老師桃李滿天下!
3、謝謝您對我的諄諄教誨,每當我犯錯誤時,您那一句句肺腑之言,讓我懂得了許多,自從你來到我們身邊,您就如慈母般地關懷我,讓我們在您的關懷下茁壯成長。這時我才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用心良苦。
4、曾經總是很害怕老師,印象中的你總是十分嚴肅,十一分認真。直到那次在你的課上,第一次對視交流的眼神,被叫起來回答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第三個就這樣一次一次的。你就是那個最好的人,老師,節日快樂 !
5、教育之恩,無以為報,知遇之恩,更是無法簡單用言語表達。只希望能夠在屬於你們的節日里,為你們送上一份小小的祝福!教書育人,你們辛苦了,望工作順利,每天都可以有愉悅的心情!
6、丹心映日月,赤誠澆新花。秋果結累累,桃李滿天下。所有的詩詞歌賦,都頌不完對您的尊敬和謝意。教師節來臨,只想輕輕說一句:老師,節日快樂。
7、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8、你在知識的這頭,我在那頭,你用溫柔的眼光將我擺渡;你在智慧的這頭,我在那頭,你用溫暖的關懷將我啟迪;你在夢想的這頭,我在那頭,你以你風趣幽默的教學方式助我飛翔。謝謝你,老師。祝你教師節快樂,工作順利!
9、好久不見,回想第一次見面,您的笑容點燃我前進道路上的燈,使我再次充滿了自信,有您真好!
『柒』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捌』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體驗教學」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學 章燕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