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總結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所體現的特點
.彰顯人文性。
從學生個體發展的角度,關注他們的經驗世界,關注知、情、意三者的統一,較集中地體現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尤其關注語文學習各內容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教材各內容要素實際構成了模塊結構,使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之間既相互協調、銜接,又有交叉、融合,有利於促進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語文,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2.突出主體性。
與以往教材不同,現行語文教材普遍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以學生為本,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把學習者看作是一個發展、能動的個體,尊重其個性與獨立人格。從編寫內容到活動形式,都著眼於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的編寫理念成為語文教材普遍的自覺追求。
3.增強實踐性。
針對過去語文教材脫離學生實際,重知識輕能力,強調死記硬背、講得多練得少甚至只講不練等弊病,現行語文教材由重知識傳授變為重情景化的表達交流實踐,努力激發學生說和寫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開展言語實踐的機會。
4.強調綜合性。
現行語文教材注意簡化頭緒,加強整合,有的把閱讀與寫作整合,有的把習作與口語交際整合,有的把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整合,有的把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整合,這就增強了教材的綜合性,充分發揮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育目標的綜合效應。
5.體現開放性。
有的教材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主線組織單元,單元組合既有內容方面的相對一致性,也體現了靈活變化的原則,各單元內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要素也力求相互聯系、相互溝通。有的注意引導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教材體系。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名著導讀」乃至課外閱讀,加強對「整本書閱讀」的引領。口語交際和習作注意向生活挖掘教學資源,給學生搭建開展活動、走進社會現實生活的平台,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校園、家庭和社會,讓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取新鮮的寫作材料,訓練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課後練習注意多角度的拓展、延伸,為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提供廣闊空間,將學生在課內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大幅度增加古詩文對學生的影響
本次教材變更消息公布後,「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成為中國網路熱議的焦回點,大多數網友對此表示了答支持。
新浪微博用戶「苦口良葯」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詩歌名篇還是好的,古文的文學性比許多現代的文章更濃。中小學的時候多學些,有助於國人對歷史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國的底蘊。」
也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漢語研究學者李傑對記者表示,低年級小學生處於人生第一個汲取階段,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接受學習能力較強,此時適當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為日後的文言文學習和涉獵打下良好基礎。
隨著古詩文數量的大幅增加,考試中課內外古詩文試題的難度,分值都可能隨之上升。
摘自搜狐網
❸ 中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孩子們准備好了嗎
高中生古詩文背誦篇目激增4倍,是福還是禍? 教育部日前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17年版),並於1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公布,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修訂語文課中,"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 "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而推薦數量更由原來的14篇,大幅增加至72篇,足足多了58篇 。該課程方案和課標將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執行。
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熱議,有人批評有關改革猶如回到了十年前,"改過來又改回去",更有人指出,"這個沒用,關鍵大多數同學不重視語文課,語文課不聽講去看別的閑書,或者補數理化。"但也有網民認為,"既然都要背,還不如背背老祖宗寫的東西,總比背一些德國人和俄國人寫的東西好。"
說來說去,小編覺得最擔憂還是高中生們,本來繁重的學習任務已經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如今又需要背誦超過此前4倍的詩文篇目,在有限的時間內,到底有什麼高效記憶方法,能幫到廣大學子?作為一家長期致力於閱讀、記憶、潛能開發等方面的研究的資深機構,jint速讀記憶網提示大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理很簡單,只有掌握了高效的速讀記憶法,才有可能提升閱讀速度、閱讀速度快了,理解記憶能力自然也會提高,到時,大家便能用更少的時間和精力解決大量背誦記憶的學習任務了。
至於增加古詩文的背誦科目,是否是增加了學生負擔的問題,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回應稱,不要認為要求背就是負擔,要根據學科特點。對於語文來講,過去推薦了14篇,現在變成了72篇,是在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對加強傳統文化的具體落實。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也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准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准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❹ 全國各地中小學課本教材一樣嗎
不一樣。
目前,全國使用的小學教材共13個版本。按教育部的規定,教材的使用選擇專權在學校手中屬,通常一個地區會選擇一樣的教材版本。
拓展資料
1、教科書,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書。又稱課本、教材。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廣義,凡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全是教育;狹義,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政體)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2、我國在2001年之前使用統編教科書,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編寫,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使用。2001年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課程標准》發布,教科書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審定通過使用。
3、切記:教科書作為教育重要工具,經過嚴格審查,除了特殊目的外,整體是富有科學性的,雖然其不如科學刊物一樣嚴謹,或可出現便於師生或非專業人士理解的簡化說法,但是只要不篡改其本意即是非常可靠的,否則將會誤人子弟。
❺ 中國小學語文教材共計幾個版本
人教版 語文A版湘教版 長春版蘇教版 語文S版 鄂教版第十一冊 教科版冀教版西師大版滬教版 人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 浙教版
❻ 小學語文教材的發展歷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人民教1961年秋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後的教材使用也相對的穩定。其中有些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過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科書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教學大綱,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修訂、改編後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1988年國家教委據此制定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92年8月,國家教委發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共24科教學大綱(試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綱重新編寫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開始供應全國。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也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該教材根據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編訂。2001年開始使用,由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開。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的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此後,國家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實行「課程改革」後,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
❼ 全新亮相,新編中小學語文教材到底改了啥
1新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是什麼?
新編教材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指導思想,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路,發揮語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選材文質兼美,實踐活動豐富多樣,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注重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有積極意義的內容。
2新編語文教材選文總體考慮是什麼?
選文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適應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生活。新教材編寫確定選文的四個原則:一是以經典性為主,兼顧時代性,所選課文大部分必須是文學史、文化史上有好評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澱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當然也要考慮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適當選擇一些優秀的當代作品(特別是科技類文章);二是重視適宜性,選文要滿足教學需要,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線,系統設計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同時要難度適中,適合特定年段學生的學習水平;三是選文要「美」,所選文章是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優美的作品,值得咀嚼、涵泳,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其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四是強調多樣性,選文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演講詞、新聞報道等各種文體,涵蓋古今中外作品。
3整套教材編寫呈現體例較之以往有什麼變化?
按照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採取「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語文素養」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
在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上,圍繞「人文精神」培養的需要,整體規劃各單元主題,依據單元主題選擇相應的文章,在不同單元主題的學習過程中,始終將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主線。同時將「語文素養」作為另一條線索貫穿全書,即將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以閱讀為例,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增加「名著選讀」欄目,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方法,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4一直以來,人們很關心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編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新編語文教材通過精選古代經典作品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編寫中,深入挖掘經典名篇,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語文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
5當前社會上非常關注反映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跡的選篇,請介紹一下新編語文教材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的情況。
新編語文教材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從選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傳統經典篇目,還增加了《開國大典》《七子之歌》《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文章;從數量看,小學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領袖,雷鋒、黃繼光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錢學森、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同時,還有魯迅、茅盾、聞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學家的選篇。
❽ 2019年秋季吉林省中小學語文教材換部編版嗎
2019年秋季吉林復省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制的要換部編版的教材,有的不換部編版的教材。
根據教育部的通知,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小學1—3年級,語文、道德與法治全部使用全國統一的部編版教材。初中7年級至9年級,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全部使用統一的部編版教材。這說明,2019年秋季吉林省的小學4—6年級的語文教材還可以使用長春版或者長春新版的,但小學1—3年級必須使用部編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