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當代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特點
近年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務,擺在了廣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課程改革被鮮明地提到了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位置上。這是因為,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由此,課程改革便成為了整個基礎教育的核心內容。目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隨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和實施,已經進入了試點實驗階段。通過學習《綱要》,筆者更增加了對這次課程改革的認識和思考。
一、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一)延續性和繼承性
當前的課程改革是我國建國以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是對前面所進行的課程改革的延續和繼承。我國曾先後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顯成就。最後一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這次課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比如增加了「選修課」和「活動課」;引入了地方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好的教改典型。這些成績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但是,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的,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幾次課程改革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弊端而進行和開展的,因此,相對於前幾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說,本次課程改革是歷次課程改革的一種延續,是課程完善過程的一個階段,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
(二)時代性和發展性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新時代的要求。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國民的綜合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紀將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
時代呼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異,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能迅速作出反應,增加一些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的新內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僅能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走上社會後能更好地面對新的挑戰。確立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的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質,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面對時代和未來的挑戰,根據「全教會」的精神,審視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我們發現,確實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滯後,人才培養目標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部分課程內容過於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脫離生活;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重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缺乏靈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
2、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現了時代特徵。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確定了這樣一些策略: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主義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無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三)綜合性和開放性
我國以前的課程計劃在課程的分科性、統一性和持續性方面考慮得比較充分,而對綜合性,選擇性與均衡性方面關注得不夠,因此,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依據國際課程發展趨勢,課程現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國的國情和教育傳統,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需要特別關注基礎教育課程的綜合性,選擇性和均衡性。
1.綜合性。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照學科來確定的,各門學科有其獨立的,嚴密的學科範圍和體系。現代科學的發展逐漸打破了學科壁壘森嚴,相互割裂的狀態,科學知識綜合化和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科學的這種發展趨勢一方面要求現代人具有一種綜合的科學素質和全面認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課程內容實現綜合化。為此,本次課程改革中,注意矯正傳統的不合理的學科分類,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化,按照科學綜合發展的本來面貌提供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利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主要通過開發和設置綜合課程的方式體現出來。
當然,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的發展並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對那種認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過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陳舊觀念。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做到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尤其在小學階段,綜合學科和綜合活動所佔比重應超出分科學科。.
2、開放性。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課程內容既要繼承人類歷史積累的正確的、合理的知識,又要剔除舊的、已過時的、不合理的知識,同時,還必須及時吸納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識。國外就有一些將教材或教師用書以活頁形式呈現的做法,以便隨時增添,修改,調整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當今課程設置的開放性。
另一方面,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改變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要積極創造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
(四)自主性和互動性
1自主性。《綱要》指出,中國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發揮每一所學校的主體性。只有當每一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體,而不是課程改革的被動執行者、實施者時,課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課程標准和課程結構的規定上也有了較大的彈性。學校和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條件,自主決定課程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選擇並設置有關課程來創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園文化特色。
傳統的課程主要是按每門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形成的,邏輯性強的學科如數學是按邏輯要求來排列的,時序性強的學科如歷史則是按時序來排列的。這些做法都是以具體學科本身的特點為出發點,沒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條件、需要和興趣。現代學校課程除了以學科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可提供個別化,處方化的課程形式,構成多種可能的組合,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如能力,需求,興趣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來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組合。對於教師來說,這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2、互動性。《綱要》中提出了體現時代要求的新課程的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中國的學生遵守紀律,課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國家難以比擬的,而在新的課程目標的要求下,我國的課堂教學必須講求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
二、教師培訓中心面臨的新任務:
師資培訓工作是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敗的關鍵。搞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作為教師培訓中心,在當前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也面臨著新的任務,那就是加強教師培訓,加速教師角色的轉換----由傳統型教師走向現代型教師,為實施新課程作好師資准備。
(一)認識到位,重抓落實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新課程師資培訓的重要性,切實做好新課程實驗和逐步推廣的師資培訓的規劃工作,確保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要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內容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首先培訓中心的教師要確立正確的新的觀念,並將這些觀念傳遞給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從而為新課程的大范圍實驗和推廣奠定基礎,要將新課程培訓作為正在實施的「繼續教育工程」中各級各類骨幹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觀念更新,形式多樣。
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創新的過程,課程思想的創新,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的調整,最終都得靠人來實施。培訓中心的教師首先應深入領會課程改革新思想,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例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認識到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課程功能觀等等,按實施新課程的要求,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在培訓方式上,要採取多種形式,倡導培訓者和教師的平等交流、對話,了解他們的疑惑和困難,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深入地討論,使他們能全身心的參與到培訓中來,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
(三)結合實際,加強實踐。
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在准備階段研製的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及有關的管理,評價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修訂和完善。實驗階段工作能否順利進行,關繫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培訓中心在進行教師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參訓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多加思考。要根據「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具有其獨有的特點,我們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認真做好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力爭為當前的課程改革建立一種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Ⅱ 國外的中小學生上課時間是怎樣的
各國情況不一樣:
英國公立中小學生一般是上午9時左右到校,15點30分左右離校。高年級和低年級稍有差別,但相差在半小時之內。比如最高年級上午8時45分到校,最低年級9時15分到校;有一條是統一規定的,所有中小學必須在17時前凈園。同時國家還明文規定兒童每天學習不得超過6小時。
另外,英國的教師資源長期嚴重缺乏。中小學教師很多是從北愛爾蘭等遠地而來,他們每天上完課還要回家,因此學校必須早放學,才可以使這些教師從容趕路。而且,他們的工資是按課時計算的,通常學校不允許隨便加班。
美國小學生每天8時45分到校,15時15分離校。除了中午有一個小時午餐,上午的課都不分明確的課時,也就是沒有45分鍾一節課的制度。老師會調換上課內容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時,如學生要上廁所,可隨時舉手示意,獲准後即可前往方便。沒有統一的「方便」時間。中學生也是早上8時45分上學,15時15分放學。他們每天的課是1.5小時一節的課三節,1小時的課一節,總共是5.5小時的課。中午有一小時吃飯時間。
阿根廷公立學校(中小學一般合校)都是二部制,即分上午和下午班。上午班8時到12時上課,下午班13時到17時上課,都是4小時。學生大部分就近入學,家遠的有學生車接送。私立學校是全日制,一到放學時間,接孩子的汽車塞滿大街。
墨西哥中小學生都是8時上課,14時放學。上午10時30分是加餐時間,公立學校由政府免費提供牛奶和小點心,私立學校則由學生自帶。另外,公立學校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每節課40分鍾,一天共6節課。私立學校有校車專門接送孩子。公立學校離家遠的學生家長接送。
委內瑞拉公立小學因校舍緊張,分上下午班上學。上午班早上7時上課,11時下課,學習4個小時,下午在家自學。下午班13時上課,17時下課。上午和下午兩次下課時學校都供應點心,學生吃完後回家。少部分學生由家長接送,多數學生乘桔紅色的校車往返學校。
巴基斯坦學校8時上課,13時放學,下午就沒有課了。作業幾乎沒有。家境好一點的都用車接送孩子,但開車的多是家裡的司機。條件不好的家庭就讓孩子坐校車上下學。
德國小學生早上8時開始上課,每天低年級只上4小時課,高年級最多上6小時,最遲13時20分放學。德國的學生一直教育學生要獨立,要求學生自己上學,但許多媽媽還是自願送孩子到校。
羅馬尼亞小學生每天8時整到校,一般有家長送。他們每天只上4節課,每節50分鍾。通常每個班有30名學生。
Ⅲ 急求 外國 中小學開學時間 和假期
中小學大都是一樣的
美國:秋季學期9月開學,申請截止日期:2月1日; 春季學期1月開學,申請截止日期:10月1日
歐洲:3月上旬開學,第一學期於7月上旬結束,共4個月;第二學期9-12月 (也有4月和10月開學的國家如德國等)
中東:8-10月中旬,2-4月中旬
總的說來各國差別不大,學制都是中小學共8-10年,每年2-4學期。
Ⅳ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和國外的中小學教育有什麼不同
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讀、寫、算技能,這一基本的目標在世界各國的小學教育來看都是沒有多大差別的。只是,在六年的時間里完成這一基本任務總是綽綽有餘的,而在完成了讀、寫、算基本技能訓練之後,學校教育再朝何種方向發展則體現了各國教育的差異。
美國的教育是向「廣」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是設法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課本之外的知識海洋,並力圖使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注重鼓勵和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中國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發展,學校教師總忘不了提醒學生要「吃」透課本內容,即使是5以內的加減法,我們的教師也能變換出數十種不同的題型來,以致使會基本運算的孩子也照樣要出錯。由此,即便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數學的實際目的也已大大超出了培養基本計算能力的范疇,而演變成了純粹的智力訓練乃至智力游戲。在中國,目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向完全背離了數學的工具性、實用性的本質,追求題型的復雜性、花樣性,使原本畜有工具性、應用性的數學被數學游戲所取代。
美國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為本的,即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師講課的好壞是以學生聽講的效果來判斷的,教學的內容則考慮到學生的興趣。中國的教育是以教育者為本的,即以教師等施教者為中心,教師講課的好壞是以同行聽課的效果來判斷的,教學的內容則主要是以施教者認為是否有用。
中國語文課本的內容是以敘述文、議論文為主,選編者無疑認為這是文字的主流,至於趣聞、笑話、幽默小品、生活隨筆、短篇小說則均被認為不是規範文字而不適於作為教村使用。另外,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倫理、道德說教,選編者對所選的文字考慮了太多的政治價值、倫理道德價值,就是沒有考慮文字的審美愉悅價值。我們中國人似乎不太懂得運用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和內在的魅力來達到灌輸價值現的目的。由於考慮了過多的非文學因素,這不僅導致了學生不愛讀課文,也同時阻礙了培養學生一般的閱讀興趣。
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教育者用心鑽研,而研究的核心則是受教育者的心理。我們的教育有自己的傳統,但改革那些不適應現代社會、不符合學生接受知識之自然心理規律的不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則是勢在必行的。
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喊了許多年了,教育改革的各種新措施也層出不窮。但是在具體的學校教學中卻常常看不到本質的變化,似乎總是換湯不換葯。問題的症結在於,學校的基層管理者和多數教師的觀念沒有更新。
Ⅳ 送孩子去國外讀中小學,選擇公立還是私立
下美國高中學制及各年級學習重點:
美國高中學制一般為四年制,即9至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初三至高三。
9年級:適應、探索階段,初步確立目標
10年級:成熟上升階段,重要積累時期
11年級:攻堅階段,開始為升學做各種准備
12年級:繼續保持優秀,大學申請進行時。
美國的中小學良莠不齊,私立學校學生的學風和紀律會比較有保證,但是,因為私立學校的教師是不需要有教師執照的,工資福利跟公立學校無法相比,因此,不是名校的私立學校,老師的水平可能不怎麼樣,教出來的學生水平可想而知。
公立學校的情形就比較復雜了。美國公立教育的哲學本來就不是「培養國家未來的接班人」,美國公立教育的目標只不過是培養「能平衡自己的支票戶口」和「懂得投票」的大眾社會螺絲釘而已,因此,沒有任何一所公立高中會鼓勵學生畢業以後瞄準美國最好的大學去上。假如有任何一個公立學校的學生跟顧問說「我將來想上哈佛。」得到的回應百分之九十會是:「哈佛未必適合你。其實,州立大學也不錯啊。事實上,你基本沒什麼機會上哈佛。」正因為有這樣的指導原則,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少數特別好的,或者是「重點」的以外,美國公立高中的「升學率」(升讀需要競爭篩選的四年制大學)都相當低。比如一所舊金山最多人想進的高中,在排名也在前五名以內,但是,每年能進加州大學伯克利或者洛杉磯分校這樣「一本」大學的學生,在五百多名畢業生中,占不了二十名。而有機會上諸如常春藤或者斯坦福那樣的「重本」名校的,十幾二十年才出幾個而已。而進不了重本學校的原因,並不是學生不夠聰明,成績不好,或者「素質」不高,很多人純粹是因為缺乏信息,或者不懂升讀美國重本名校的規矩,而進不了。
美國的公立初中的教育哲學是「學習怎樣學習」。因此,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是不要求牢固掌握的。而因為很多地方教初中的老師只需要有小學教學執照就夠了,並不需要專科執照,事實上不少美國的初中老師根本就不懂自己教的東西,尤其是數學和科學。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少美國初中畢業生到了高中,連正負號四則運算都不會,分數加減法更是匪夷所思的難。問題是美國的高中的科目,尤其是科學方面的科目,程度卻是非常的深。比如普通的物理,一開始學力學就要求學生用三角函數來作受力分析,而大學預科物理則一上來就要用導數和微積分的。假如不是出自名牌重點初中或者名牌私立初中,學生們到了高中根本就沒法上高層次的數學和科學課。上不了高層次的數學和科學課,想進重本大學無疑於緣木求魚了。從中國來到美國讀書的孩子,在中國可能是小學,可是到了美國,根據歲數分班,很有可能被分配進初中(因為美國很多地方六年級是屬於初中的)。
美國私立走讀中學主要以本地學生為主,不會出現中國學生扎堆的情況。國際學生太多或者中國人太多,對學生迅速提高英語語言能力、融入美國文化是相當不利的。
眾所周知,寄宿學校的費用是相當昂貴的,一年下來整個費用大約在4萬美金左右,更有一部分已經超出了5萬美元。而就讀美國私立走讀中學,每年大致所需費用是在2-3萬美金之間,所以就讀美國私立走讀中學要比就讀同級別同州的私立寄宿高中一年節省1-2萬美金。
美國私立走讀中學有很多是教會學校,私立走讀高中80%都是由教會支持成立的,主要為其附近的教民服務,這叫做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教學質量無可挑剔,因為畢竟是付費學校,學校的設施條件、師生比例、課程的靈活多樣、教師對學生的個體關照等方面都遠遠優於生源混雜的公立學校。尤其是升入名牌大學的比率,遠遠高於公立學校。
Ⅵ 有關國外中小學教育有哪些特色及對中國教育的影響和啟示論文
國外的中小學教育,各國不同,各有特色,有的可以體罰,有的是順其自然,有的是快樂教育,有的是素質教育。
不管國外的教育有什麼特色,對中國的教育,不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
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十多億人口要就業,要吃飯,教育必須首先考慮生存競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與國外的教育,是有很大差異的。
Ⅶ 國外小學教學與中國小學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你只要聽長輩的話每天學習老師教你什麼你就把什麼學好 直到高中畢業考上大學 別的什麼能力都不重要 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好的生活 考不上的一般就是打工之類的吧(我覺得政府沒有好的引導使得很多人不知道做什麼,找不到出路) 混的好的也不多 國外的也得看國家 像美國中小學幾乎不需要學習 只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培養學習的興趣和思維 沉重的學習生活是身體發育成熟後才開始的 那個時候他的心理發育成熟了(一些觀念都已成熟) 可以開始拚命完善自己 學習對他有用的知識 他們也懂得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去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 總的來說 中國只需要會讀書的人 只需要共性 你追求個性的話倒霉的就是你 中國學生心理問題也較多(這個你應該能體會,我覺得就是小時候的壓力過大,沒有受到父母和學校正確的引導,孩子思想出現偏差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心理問題就多了,自私、缺乏愛心等等都是心理出現問題的表現) 美國注重個性化發展 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道路 並可以去努力奮斗 所以他們頂尖人才就很多 沒人可以在很多領域內都有極高成就(中國就是喜歡培養全方面的人才,所以才高不成,低不就)關於美國這是我的印象 因為我沒去過 等我考上大學之後 有機會肯定要到世界的每個地方都去看看
Ⅷ 海外見聞:美國中小學是否有班幹部
美國中小學不設學生班幹部。
公立中學基本上實行學分制,同時入學的孩子,上的並不一定是同樣的課。每門課程一般又分為三種班:「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榮譽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校方按每個學生的成績,分在不同的班。
這樣,每個學生的課程表都獨一無二,有幾門課,就要跑幾間教室:這節課跟這一批同學在這間教室上快班數學,下節課跟另一批學生去那間教室上榮譽班社會學,大家都是上課聚首,下課分手。
(8)國外中小學擴展閱讀
美國中小學不設學生班幹部的原因
1、美國的班級人數都比較少,小學一個班級通常只有二十來個學生,老師管理起來比較容易,事務也沒有那麼多。
2、美國的家校合作深入人心,而且經過多年的發展,有非常成熟的組織PTA(父母-教師聯合會)。學校的很多事務都是父母志願者在組織執行,減輕了老師的很多負擔。
3、在美國,校園外還有很多組織,比如女童子軍,男童子軍。這個組織基本上也是由父母義工組織執行的,按年齡分組,組織不同的主題活動。
班幹部也好,志願者也好,稱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讓社會上「官本位」的思想彌漫在校園,父母也不要推波助瀾。我們要思考的是真正培養孩子什麼品質。也許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也許需要父母、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改變和支持。
Ⅸ 中美對比:美國中小學都學些什麼
美國小學共設有八門課程,它們分別是:語言藝術(language arts),數學(mathmatics), 科學(science), 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健康衛生(health), 藝術(art),音樂(music), 體育(physical ecation)。
美國小學生在藝術課上學畫畫,在語言藝術課上學英文(相當於中國的語文課),在音樂課上學音樂常識和樂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小學里的音樂教育。無論是高才生還是低等生,到了小學三年級,美國小學生都要選學一門樂器,然後這些孩子們要參加學校的樂隊。
美國初中的主課和中國一樣是數學,英文,科學,社會學研究四大重點課,美國初中不開設化學和物理課,這些課程要到高中去學。初二的時候,美國學生才開始學外語。外語並不是初中的必修課,如果孩子不想修外語課,可以選修其他課程。
中美中小學教學對比:
美國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中國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認知能力。
美國並不特別提倡孩子學習外語,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可能就要開始背英文字母。
美國學校重視音樂教育。自小學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就離不開樂器了。即使孩子將來不想當音樂家,也能在學校里收到系統和全面的音樂教育。而中國大多是將這些作為業余愛好,有的可能還會覺得這些是不務正業。
綜上所言,美國學校和中國學校有共性,也有一定的不同。除了應付英文數學等主課,有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創造力,讓孩子敢於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值得家長們特別需要注意之處。
(9)國外中小學擴展閱讀
中美教育有何差異?聽學生怎麼說
北京8月12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8月5日晚,BBC2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第一集,在中國國內引發熱議,中國老師和英國中學生之間的「較量」似乎火葯味兒十足,的確讓這部紀錄片奪人眼球。
談教育不能離開國情。看過這集記錄片的英國網友評論說,中國老師的教育方式適合中國這樣資源有限、機會有限,但卻擁有龐大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除了英國,中美教育又有何差異?我們聽聽在美讀書的華人學生怎麼說。
在高一下學期離開北京,到紐約讀高中的曲漪藍現在已經是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大三的學生。她說:「國內讀高中是老師拿鞭子趕著學,有時都不知道在為誰學習。在美國是放羊,不學習、不交作業也沒人管。學校不會為你組織高考復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曲漪藍認為,中國式教育有利於約束自覺性差的孩子,美國教育有利於培養精英。「很難說哪一種教育更好,要看個人吧。」
范思捷與曲漪藍感覺相似。她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在美國讀了三年高中。她認為,國內更重視基礎教育,每個學生在初、高中都會接受系統、全面的基礎教育,文、理各科基礎功扎實。「美國教育更注重發揮學生個人特長,因材施教,給了學生更多適合個人的學習機會。」
曾就讀於曼哈頓上東區公立高中、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的凱迪則認為,美國高中生看起來很輕松,不像中國學生那麼多考試壓力,但實則不然。
「這真的取決於各人,想要進名校的學生也很累。除了保持學習成績排名年級前列、大學入學標准考試(SAT)拿高分,還得參加各種樂器、體育和藝術活動,在各種社團中擔任領導職位,平時還要積極參加義工活動,如果能在各種競賽上獲得好名次,才能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參考資料新華網——中美教育有何差異?聽學生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