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哪們大師知道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是什麼
僅供參考: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發展性特點
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開辟了許多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這就使得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
現實表明,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當今任何一門學科都未曾有過的。「每18個月計算機晶元的性能價格比將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計算機工程師稱之為莫爾定律。計算機硬體技術打高速發展帶來的是軟體的不斷更新換代。這樣就能使《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處於高速度、高淘汰並存的發展狀態之中。那麼,如何在中小學階段為學生打好基礎,使學生學到信息技術和操作技能,盡可能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
從實際調查中發現,現行中小學由於各地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計算機硬體和軟體配備及教師水平與學生的素質等條件差別較大,因此沒有使用統一的教材,教學內容僅是根據本地區甚至是本學校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配置及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等因素確定。但不管使用何種教材,我們都應該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角度出發,選取《信息技術課程》學科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因為越是基礎的東西越具有普適性和遷移性,也就越適應於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不能將現在的教學內容和若干年後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實際需要簡單地連接起來。
2.綜合性特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中小學其它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比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哲學、美學、文學、數學、物理、機械、電子、工程、光學、生物學……等等,這就是說,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來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就目前中小學的現實情況來看,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結合通常分為三個方面: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應試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學科本位」,在我們的實際調查中發現:由於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這三者的界限分得極為清楚,似乎《信息技術課程》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的內容,這種片面強調《信息技術課程》的所謂學科性,嚴重束縛了眾多《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因此,現在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材內容幾乎雷同,都是「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文字處理、計算機語言……」等,只不過低年級少一兩項,或難度低一些而已。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學科界限,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教學過程的思想,這為實施綜合課程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
從這一特點出發,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發展的狀況,我們應該淡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懷」,強調它的綜合性,特別是小學階段,主要是用計算機,而不是學計算機,是以計算機為工具,與其它學科或活動整合在一起,其綜合性非常強。另外,在教學中,應適當淡化《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管理之間的界限。這樣,可以開拓思路,既有利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也有利於促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同時可以提高計算機硬體的使用率,也能使學生在計算機文化綜合應用的熏陶中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
3.應用性特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體現這樣一種的教學氛圍: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既包括課內也包括課外)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計算機,學生只有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才能學好計算機。
理論和實踐業已表明,計算機在教學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正因為計算機擁有圖畫、聲音、交互控制、動畫視頻等我種手段和正在日益發展的遠程通訊能力,在教學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大,在某種程度上將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使教學更貼近學生和學習實際;減少學生的理解障礙;同時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電化教育辦公室從1997年開始實施的「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項目中採用「計算機與語文識字教學整合」,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範例。
4.工具性特點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類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具有工具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嚴格執行「加強基礎,淡化語言,注重應用,強化實踐」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通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掌握和應用計算機這個現代化的工具,去處理現代社會的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打破傳統《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兩個誤區:一是把《信息技術課程》上成中、英文打字課;二是把《信息技術課程》上成單純的計算機語言課。不可否認《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練習和計算機語言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顧一點而不計其餘。在教學中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問題: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與計算機輔助教學並重,而不應該只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輔助教學功能,也不能只強調輔助教學作用而忽視了基本技能的訓練。首先是培養學生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從圖書資料的檢索到計算機信息處理軟體和網路游覽器、網路通訊工具的靈活使用;其次是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動的信息意識,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發現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再次是培養學生善於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檢索、向下選、鑒別、使用、表達和輸出信息的能力,能夠從豐富的信息中選擇和鑒別自己所需的信息,能夠簡單通俗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將信息傳遞給他人,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工具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該由單純的語言教學轉變為以計算機操作教學為主,以語言教學為輔,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學會使用計算機,並使其成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工具,用計算機學習寫字,用計算機學習算數,用計算機學習繪畫,用計算機學習音樂,以及用計算機幫助他們學習數學、語文、自然、英語和其它科學文化知識,並利用計算機開發他們的智力和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3)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設計或選擇上,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讓學生在具體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實踐、鍛煉。這一「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過程中的「信息」,當然是與學生各科學習內容相關的有意義的知識。例如,《信息技術課程》的文字處理軟體教學,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文字處理軟體輸入、編輯、修改學生自己的作文,或統一修改教師精心准備的「病文」。比如有位教師把「多媒體計算機與小學作文教學整合」,採用由「創設情境――指導觀察――局產吩說――整體總說――計算機打字表達――評議批改」等六個教學五節所組成的新型教學模式來進行作文教學試驗。其中除第1、2、6三個環節主要由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以外,其餘環節(包括第6環節)均可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創設情境」環節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並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體,通過多媒體的真實情境引起學生觀察興趣,利用多媒體軟體提供的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音像並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寫一段話或寫一篇短文)。由於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利用多媒體軟體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採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在想像的基礎上採用先「局部分說」,然後「整體總說」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口頭講述。這樣既可貫徹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不會感到有壓力,又可為認知主體提供更多的練習「講述」或「寫話」的機會,即主動進行語言文字表達的練習機會。在「打字表達」環節中,讓學生在觀看活動情境的同時,把想寫的一段話或想寫的一篇短文,通過「想打」方式,用鍵盤在屏幕上打出來。這樣就可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思維、都主動參與的目的,所以,這里的「打字」是起促進思維、幫助認知的作用,而不是要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去練打字。在「評議批改」環節中,通常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參與評議和修改。如果是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則可以選擇學生中的優秀作文或有典型錯誤的作文發送到每個學生的終端機上,供全班同學共同賞析和評議。這種基於網路(特別是基於多媒體網路)的評議批改,由於全班學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個學生都來積極參與評議和修改,學生普遍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因而能收到傳統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這樣做,學生感到十分親切,不僅有助於突破傳統作文教學模式,而且也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從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一箭雙雕、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實驗性特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離不開實驗的學科。它的創立和發展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操作。同時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也必須突出實驗性的特點。因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性質決定了它不能離開上機實驗,上機實驗操作直接關繫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發展水平和教學水平。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國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比如城鎮中小學,上機實驗操作的課時數與授課時數之比要求為1:1。在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對於計算機較多的學校,學生的操作時間一般不低於總課時的二分之一」。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實驗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課程》是實踐極強的學科,不實踐學不會,不實踐學了也沒有用。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建議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精講」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並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
(2)對學生來說,在計算機面前,他所面對的不是一般的物理儀器,而是用來學習、動手操作和進行構思與創造的環境,能培養他們的學習技能、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3)上機操作是實現中小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環節。上機時,學生可以綜合應用自己所學到的各學科知識和方法指揮計算機工作,來實現自己的創意,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審美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問題的能力、規劃能力、創造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別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
6.趣味性特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趣味性,無論在哪個年級,無論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都應該重視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重視激發、培養和引導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學生容易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興趣的萌芽,教師應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扶植、培養,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興趣。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努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願望,細心誘導學生的想像和思維,熱情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耐心點撥學生的每一個困惑,使學生在學會和會學中不斷取得進步。特別要挖掘計算機與其它課程教學整合中體現出來的優越性,用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事實去激發其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濃厚學習興趣。比如有位數學教師將「計算機與數學課教學整合」,採用多媒體計算機講授「軸對稱」概念:先利用幾何畫板製作了一隻會飛的花蝴蝶,這只蝴蝶剛一「飛」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一些平明不愛上數學課的學生這時也活躍起來。同學們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並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成軸對稱的兩個三角形,並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動畫和隱藏功能,時而讓兩個對稱的三角形動起來,使之出現不同情況的對稱圖形(例如圖形在對稱軸兩側、兩圖形交叉或是對稱點在軸上等);時而隱去或顯示一些段線及延長線。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主動思考,並逐一找出對稱點與對稱軸、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很自然地就發現了軸對稱的三個基本性質,並理解了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樣既高效優質地完成了數學教學任務,又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學習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信息素質。
❷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❸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什麼
初中和高中的具體目標是不一樣的,應該區分開來。初中階段在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高中階段,就要讓學生能夠操作實踐,更進一步了。
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❺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概念 相關的也可以
信息技術, 中小學, 課程, 理念一、立足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
信息素養是當今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為每一個學生獲得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對公民信息素養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技術課程要以信息素養的培養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從基礎教育的特點出發,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生活、走向學習化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注重學生信息知識與能力的主動建構,強化學生信息態度與信息文化的有效內化
信息技術課程既堅持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建構,也強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信息意識、感悟信息文化、內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對信息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主動建構,注重與信息素養相關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想像能力、批判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有效培養;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學生對信息道德、信息倫理、信息文化的感悟與內化,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有關信息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網路道德觀念和責任心,養成利用計算機和網路開展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堅持把信息技術既作為學習內容,又作為學習工具
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信息技術課程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信息技術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的實現,形成與信息素養內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信息技術又是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術課程要在重視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問題的同時,注重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各門學科的學習活動中去,使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成為課程結構體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信息化學習平台。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體現信息技術的時代特徵
信息技術課程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題材和範例組織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與此同時,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活動范圍,促進他們參與信息化社會活動,了解和體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投身於信息化建設和創新活動的願望。
五、豐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多樣化
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採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歷。
❻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什麼為主
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初步
(1) 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 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 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 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 漢字輸入。
(2) 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 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 繪圖工具的使用。
(2) 圖形的製作。
(3) 圖形的著色。
(4) 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 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 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 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 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 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❼ 怎樣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
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規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發表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具體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是: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學生要求完成必修模塊加任一個選修模塊的學習。
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獲取。
(2)信息加工與表達。
(3)信息資源管理。
(4)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
選修模塊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
(1)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2)程序設計語言初步
(3)演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
選修模塊2:多媒體技術應用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2)多媒體信息採集與加工
(3)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選修模塊3:網路技術應用
(1)網際網路應用
(2)網路技術基礎
(3)網站設計與評價
選修模塊4:數據管理技術
(1)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2)資料庫建立、使用與維護
(3)資料庫應用系統
選修模塊5:人工智慧初步
(1)知識及其表達
(2)推理與專家系統
(3)人工智慧語言與問題求解
❽ 小學信息技術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學信息技術主要內容是:
1、了解電腦的基本操作,認識計算機;
2、對電腦操作系統簡單可以簡單運用;
3、會利用電腦對簡單的文字,進行排版和操作,最後保存;
4、會簡單的使用辦公軟體,ppt,word,excel。
(8)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擴展閱讀:
提高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能力
1、採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仍舊是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聽課的主體。教師通過宣講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傳授給學生。由於小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存在困難,同時也不能有效地將抽象知識轉化為便於理解的具象思維。
2、加大學生的實踐學習力度、增強學生手動能力
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以計算機作為學習的平台及媒介,而計算機作為一種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在其中有一定的程序設計,對於尚處於智力發展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學習起來存在很多的困難。
由於信息技術不易理解記憶,再加上教師在教學時多以嚴密的教學教程和技術要領為教學重點,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理解困難很大。實踐是加深學生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練習,學生可以將教師所教的知識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在琢磨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師所教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故而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機會,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小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找到自己的知識漏洞,了解記憶信息技術的操作,輕松掌握信息技術學習的要領。
❾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什麼為主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小學
模塊一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與信息處理。
(2)信息技術的應用。
(3)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漢字的輸入。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
(2)其他對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處理。
(4)版式設計。
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通信基礎。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網頁製作。
*模塊五資料庫初步
(1)資料庫基本概念。
(2)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
(1)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軟體系統簡介。
(4)計算機的安全。
(5)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