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 研究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展望的有什麼意義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共出現了三次浪潮,對應三個階段,也對應三個不同的熱點發展領域: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
第一次浪潮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重點是計算機學科教學,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標志性的口號是「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
發展脈絡:開課年級從高中、初中,再到小學;課程形式從選修課到必修課;課程內容一開始主要是程序設計,後來逐步增加了應用的操作與使用;課程的名字也由計算機課改成內涵更為寬泛、更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技術課程」。
第二次浪潮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主要是開發教學、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標志性的口號是「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發展脈絡:教育類型由「課件」向「組件」、「積件」發展,具有開放性的資源素材型、工具型、型的教學成為發展方向;計算機
輔助教學由以展示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發展為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的「課程整合」,即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由教師自己開發課件向教
師整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為主;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成為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三次浪潮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網路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
發展脈絡:建多媒體電子教室;建校園網;天網地網相結合,實施校校通工程;對學生開設網路課程;建網上教育資源庫;研究基於網路的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試驗遠程教學模式;目前仍處於積極探索實驗階段,發展勢頭很猛。
網路教育的重頭戲是確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過近20年、三次浪潮、三個階段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三大熱點領域齊頭並進,並且有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
3. 中小學信息技術指的是初中的還是高中的或者是小學的
中學和小學。包括初中、高中。
4.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共出現了三次浪潮,對應三個階段,也對應三個不同的熱點發展領域: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
第一次浪潮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重點是計算機學科教學,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標志性的口號是「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
發展脈絡:開課年級從高中、初中,再到小學;課程形式從選修課到必修課;課程內容一開始主要是程序設計,後來逐步增加了應用軟體的操作與使用;課程的名字也由計算機課改成內涵更為寬泛、更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技術課程」。
第二次浪潮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主要是開發教學軟體、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軟體,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標志性的口號是「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發展脈絡:教育軟體類型由「課件」向「組件」、「積件」發展,具有開放性的資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學平台成為發展方向;計算機
輔助教學由以展示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發展為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的「課程整合」,即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由教師自己開發課件向教
師整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為主;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成為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三次浪潮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網路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
發展脈絡:建多媒體電子教室;建校園網;天網地網相結合,實施校校通工程;對學生開設網路課程;建網上教育資源庫;研究基於網路的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試驗遠程教學模式;目前仍處於積極探索實驗階段,發展勢頭很猛。
網路教育的重頭戲是教育部確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過近20年、三次浪潮、三個階段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三大熱點領域齊頭並進,並且有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
5. 中小學信息技術老師好考嗎
教師資格證不難考的, 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合適的專業,資格證每年有兩次考試機會,
6. 「放假通知」:教育部釋放信息大中小學或將提前,家長為何些許擔憂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2020年必定是一個充滿曲折,又充滿意味的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了所有人齊心協力抗擊災難;整個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學生不得不在家學習,基本處於“放假”狀態。雖說各地區學校都是響應號召,開展網路教學,但是從學生以及家長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是非常的理想,這段時間裡面有的學生甚至養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
步入11月中旬,國內各地陸續出現本土新增病例,從上海浦東機場到安徽阜陽,再到天津濱海新區,零星增長的病例引發家長擔憂!
馬上又到了放假時期,學生自然是非常高興,可家長就不一定了!既要面臨著忙碌的春節,又要督促孩子,真的是身心備受煎熬。如果孩子能聽話一點,那還好一點,如果不聽話,那真的是鬧得雞飛蛋打。甚至有家長一度懷疑放假就是對親子關系最大的危害……
家長們的擔憂都能夠理解,假期沒有到來,但是必須要提前做好假期規劃!要清楚“有備才能無患”,提前做好科學規劃,才能真正的事半功倍!
7.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什麼為主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小學
模塊一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與信息處理。
(2)信息技術的應用。
(3)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
(1)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漢字的輸入。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
(2)其他對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處理。
(4)版式設計。
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通信基礎。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網頁製作。
*模塊五資料庫初步
(1)資料庫基本概念。
(2)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
(1)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軟體系統簡介。
(4)計算機的安全。
(5)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8. 全國中小學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怎麼填
當前的項目是學生在系統里的信息,如有錯誤、變更,請在對應項「變更」欄填寫,原來的信息千萬不要使用塗改液塗改或劃掉;
(現在用幾個同戶口本有關的,關鍵信息為例子。)
1姓名,項目,有的學生使用的名字和戶口本不一樣,學籍信息只認戶口本,要更改,把新的戶口本拿過來。
比如張三,改名張四,只要在變更欄里寫張四就好。
2出生日期,由8個數字組成,比如2008年6月20日,就寫為20080620
3身份證號碼,必須跟戶口本一樣。
3、核查完,家長要簽字確認,並寫上日期。
其他的項目您看看跟您的實際情況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就是變更里寫上正確的,但是千萬不要塗改。
附2
《學生基本信息表》指標解釋及填報說明
1.姓名:在公安戶籍管理部門正式登記注冊、人事檔案中正式記載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國人正式的漢字姓名)。
2.性別:男、女。
3.出生日期:在公安戶籍部門正式登記注冊、人事檔案中記載的時間日,年填4位數字、月填2位數字、日期填2位數字。如:「20110101」。
4.出生地:學生出生所在的行政區劃。特別注意:學校班主任將有關信息導入全國系統「學生信息模板」時,需將此欄位轉化為12位的「行政區劃代碼」,具體代碼可上我廳網站「全國中小學學籍系統」專欄查詢。
5.籍貫: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6.民族:學生的民族全稱,如:漢族。
7.國籍/地區:學生所屬的國籍/地區,如:中國、美國、台灣、香港、澳門。
8.身份證類型:可證明學生身份的證件類型:居民身份證、香港特區護照/身份證明、澳門特區護照/身份證明、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境外永久居住證、護照、其他。
身份證件類型為「其他」時(也就是黑戶學生),身份證件號可不填,但學校需提供學生在本校就讀證明(需學生和家長簽字,學校蓋章,提交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
9.身份證件號:身份證件類型對應的證件號碼。身份證件類型為「其他」以外的證件類型時,身份證號必填。
10.港澳台僑外:在大陸上學,持非大陸身份證明的學生的來源類型,分為:「否、香港同胞、香港同胞親屬、澳門同胞、澳門同胞親屬、台灣同胞、台灣同胞親屬、華僑、僑眷、歸僑、歸僑子女、歸國留學人員、非華裔中國人、外籍華裔人、外國人、其他」。
11.政治面貌:分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共產黨預備黨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群眾」。
12.健康狀況:學生的身體情況,分為:「健康或良好、一般或較弱、有慢性病、有生理缺陷、殘疾」。
13.照片:導入學生的照片。
14.姓名拼音:姓名全稱的漢語拼音。
15.曾用名:曾正式使用過的姓名。
16.身份證件有效期:身份證件上顯示的有效期限。
17.戶口所在地:公安戶籍部門確認的學生戶口所在行政區劃。特別注意:導入全國系統「學生信息模板」時,需將此欄位轉化為12位的「行政區劃代碼」,具體代碼可上我廳網站「全國中小學學籍系統」專欄查詢。
18.戶口性質:公安戶籍部門確認的學生戶口的類別,分為:「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
19.特長:填寫學生特長信息。
20.學籍輔號:填寫我省目前正在使用的學生學號,如「X120101010001」「C1201010001」「G1201010001」。
21.班內學號:學生班級內座號。
22.年級:學生就讀年級。
23.班級:學生就讀班級。
24.入學年月:新學生入學的時間,年填4位數字、月填2位數字,如「201101」。
25.入學方式:學生以何種方式進入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分為:「就近入學、其他」,高中階段分為:「統一招生考試/普通入學、體育特招、藝術特招、其他」。
26.就讀方式:區分學生在校讀書的方式,可分為:「走讀、住校」。
27.學生來源:區分學生生源情況,義務教育階段分為「正常入學、其他」,高中階段分為「正常入學、其他」。
28.現住址:學生現在居住的地址,具體到村莊、街區門牌號。
29.通信地址:可以聯繫到學生的地址。
30.家庭地址:學生的戶籍地址。
31.聯系電話:學生的聯系固定電話或者手機號碼。
32.郵政編碼:填寫學生現住地的郵政編碼。
33.電子郵箱:填寫學生的電子信箱。
34.主頁地址:填寫學生的主頁地址。
35.是否獨生子女:學生屬於獨生子女范疇,「是、否」。
36.是否受過學前教育:小學新生在入學前有上過幼兒園或者是學前班,填「是、否」。
37.是否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指父母外出務工三個月以上,由其他親屬監護並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接受義務教育的子女,分為:「非留守兒童、單親留守兒童、雙親留守兒童」。
38.是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指戶籍登記在外省(區、市)、本省外縣(區)的鄉村,隨務工父母到輸入地的城區、鎮區(同住)並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填「是、否」。
39.是否孤兒:以當地有認定資格的部門出具的證明為准填寫,填「是、否」。
40.是否烈士或優撫子女:以當地有認定資格的部門出具的證明為准填寫,填「是、否」。
41.隨班就讀:殘疾人在普通中小學接受基礎教育的類別,可分為「非隨班就讀、視力殘疾隨班就讀、聽力殘疾隨班就讀、智力殘疾隨班就讀、其他殘疾隨班就讀」。
42.殘疾人類型:殘疾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分為:無殘疾、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其他殘疾。
43.是否由政府購買學位:填「是、否」。是否由政府購買學位:指學生在民辦學校就讀,但其所需學費部分或全部由當地政府承擔。公辦學校的學生填寫否,民辦學校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是或否。
44.是否需要申請資助:填「是、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填寫否,高中階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45.是否享受一補:填「是、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高中階段學生填寫否。
46.上下學距離:填寫學生家庭住址與學校之間距離的公里數。
47.上下學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車(含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公共交通(含城市公交、農村客運、地鐵)、家長自行接送、校車、其他。
48.是否需要乘坐校車:填「是、否」。
49.家庭成員或監護人姓名:在公安戶籍管理部門正式登記注冊、人事檔案中正式記載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國人正式的漢字姓名)。
50.關系:家庭成員或監護人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填「父親、母親、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其他」。
51.關系說明:關系選擇為其他時,填寫對關系的說明。
52.民族:家庭成員或監護人的民族,如:漢族、蒙古族。
53.工作單位:填寫家庭成員或監護人的工作單位名稱。
54.現住址:家庭成員或監護人現在居住的地址。
55.戶口所在地:公安戶籍部門確認的家庭成員或監護人戶口所在行政區劃。特別注意:導入全國系統「學生信息模板」時,需將此欄位轉化為12位的「行政區劃代碼」,可上我廳網站「全國中小學學籍系統」專欄查詢。
56.聯系電話:填寫家庭成員或監護人的固定電話號碼或手機號碼。
57.是否監護人:填「是、否」,監護人: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
58.身份證類型:可證明身份的證件類型:居民身份、軍官證、士兵證、文職幹部證、部隊離退休證、香港特區護照/身份證明、澳門特區護照/身份證明、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境外永久居住證、護照、戶口簿、其他。
59.身份證件號:身份證件類型對應的證件號碼。
60.職務:家庭成員或監護人在工作單位所擔負的工作崗位。
61-72:解釋同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