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球運動的發展概況是怎樣的
手球是一種用手持球,運用移動、傳球、接球、運球、射門、封搶斷球等技術,以及各種攻防戰術進行對抗的集體運動項目。手球類似籃球,其中一個原因是運動員都需要用手去打,在手球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規則是由籃球的規則轉變而成的。
手球起源於歐洲。19世紀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丹麥都有類似現代手球形式的游戲。1917年,德國柏林體育教師海澤爾專為女子設計了一種不許身體相互接觸的集體游戲,形式與現代手球相似。1919年柏林另一位體育教師卡爾?舍倫茨改進了海澤爾的游戲,採用較小的球,規定持球者傳球前可跑3步,允許雙方身體接觸。
1925年德國與奧地利舉行首次國際手球比賽,手球運動隨之由中歐向北歐傳播開來,20世紀40年代由南歐傳入非洲,50年代在美洲及亞洲開展起來。此後,手球運動傳入東歐等國家,繼而在世界各地興起。
最初的手球比賽上場運動員為11人,稱11人制手球。由於比賽通常是在室外進行,又稱室外手球。在1928年、1932年的奧運會上,手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36年在德國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手球被列為比賽項目。後因手球競賽規則不健全而被取消。由於11人制手球只能在室外進行,不適合在天寒地凍的北歐冬季開展。因此,在11人制手球發展之初,丹麥就有人將手球搬進室內,以利於在冬天開展運動,這就是7人制手球的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7人制手球取代11人制手球。由於比賽通常是在室內進行,7人制手球也稱室內手球。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在德國舉行,手球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11人制手球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趨於淘汰,目前僅在德國等少數北歐國家開展。
7人制手球場地長40米,寬20米,中線將場地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場。場地兩端中央各設一寬3米、高2米的球門。球門前面有半徑6米的圓弧區域為球門區,只允許守門員在球門區內活動。兩隊各上場7名隊員,其中1人為守門員。比賽時由攻方在中線的中點處開球,雙方力爭在球門區外將球射人對方球門內,進一球得1分。得分多者為勝。如在射門時犯規,判罰7米球。進球後,由失分隊在中線重新開球。比賽時間為6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時,中間休息10分鍾。如果比賽終場時,雙方打成平局,則休息5分鍾後再進行10分鍾決勝期比賽。如仍為平局,再延長10分鍾。如再平局,採用罰7米球方式決出勝負。
1928年,國際手球聯合會成立,同年在德國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子7人制手球錦標賽,並規定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
1957年在南斯拉夫舉行了第一屆世界女子7人制手球錦標賽。女子手球於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第一屆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錦標賽於1977年在羅馬尼亞舉行。
目前世界主要的手球大賽有奧運會手球比賽、世界錦標賽(成年及青年)、歐洲三大杯賽,以及各洲的運動會和錦標賽等。
目前世界手球強國有:克羅埃西亞、法國、瑞典、西班牙、德國、丹麥和俄國的男隊,丹麥、韓國、挪威和俄國的女隊。
Ⅱ 在初中實行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比較長 以前的論文 你可以參考下
一、從應試教育的傾向與社會發展要求之間的尖銳矛盾,看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性
建國以來,我們的黨和國家就一直堅持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方針,同時,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克服不斷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傾向,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逐步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在基礎教育中還確實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傾向。一些小學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緊跟當前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考什麼,教什麼,削弱了德、體、美、勞以及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等方面的素質教育。為了提高考試成績,搞死記硬背、加班加點、題海戰術,使學生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
這種單純學練知識的教育傾向,使學生淡化了時事和政治,也沒有時間去體驗做人處事的道理,使學生呆板地掌握書本知只和書面應考技能,不利於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膽魄;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非常單純、幼稚和脆弱;這種長期的封閉式的學習生活,也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善交往、懶於行動的隋性習慣。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勞動者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很強的法制觀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更應該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很強的心理適應能力以及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們不徹底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所培養的學生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更大的范圍內來看,「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示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這就准確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也為基礎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要求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要求實施素質教育,世界范圍內的激烈競爭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著我們必須實施素質教育。這些事實都已經告訴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從教育改革的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看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現在有很多同志已經認識到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卻又認為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素質教育難以推行。有的同志認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阻力在於學校內部,在於教育界還沒有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筆者認為,現在還沒有進行配套改革的就業制度、人事勞動制度以及招生考試制度,才是制約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瓶頸。
固然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教育改革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如果不徹底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就業制度、人事勞動制度以及招生考試制度,人們仍然會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學校優劣的唯一標准,很難樹立鶉嫻慕逃萄е柿抗郟刂式逃步岩醞菩小5牽頤腔褂Ω每吹秸廡┯泄氐鬧貧日詬母鎦校孀耪廡└母鐧納釗敕⒄梗厝換岣凳┧刂式逃叢熗己玫奶跫U饈且蛭?br>
1.教育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必然會改變升學就業的傳統觀念。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後、初中後、高中後三級分流」,「大部分地區以初中後分流為主,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
如果實現了這個要求,就會進一步拓寬上學就業的路子,就會避免千軍萬馬只走高考獨木橋的局面。這不僅會改變人們只有考取大學或普通中專才能就業的傳統觀念,還會逐步改變只以升學率來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片面觀點。
2.人事勞動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實施素質教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統包統分』和『包當幹部』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考核錄用制度。推行學歷文憑、技術等級證書、崗位資格證書並重的制度;扭轉升學、文憑、職稱對於教育運行的片面導向作用。」
「運用勞動工資等政策杠桿,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大、中專學校畢業生的起點工資,用人部門可以按照實際水平和實際表現拉開檔次。」隨著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實,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各個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在選用畢業生的時候,就會既看文憑又注重畢業生的全面素質。國家機關在選招公務員的時候,更是注重招收對象的素質。這就會促使各級各類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3.改革升學考試制度,引導學校位重整體素質教育。現在國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單位都在研究考試改革的有關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這些都將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非常有利的條件。筆者認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以及各類職業學校的招生考試中,除了進行文化課測試和身體素質測試之外,還應該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質測試。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考查學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質水平以及個性品質、行為習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等等。加試了這些內容,就會促使學校按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採用各種教育形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4.建立全面細致的評估標准,推動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最近,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旨在推行素質教育。地方教育督導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就可以根據這個《指導綱要》,制定出全面細致的素質教育評估標准,克服那種主要以考試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標準的傾向。另外,筆者還認為,在督導評估過程中既要評價那些易於講形式的工作內容,更要對學生全面素質進行抽樣調查,看真的,查實的,以此促使學校卓有成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只要我們緊緊抓住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的幾個主要環節,深化改革,拓寬局面,就一定能夠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並推動中小學校盡快步入素質教育的軌道。
三、從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辯證關系,看實施素質教育應該採取的科學態度
既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一對矛盾關系,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應該克服應試教育本質的東西和一切消極的因素,同時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這樣才符合事物發展的辯證法。比如,在應試教育中單方面地強調知識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質的教育,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反對應試教育,就淡化知識教育。再比如,在應試教育中,學生和教師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應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這當然也是不對的。但是就目前來說,考試仍然是檢驗學生的學業成績、反饋教學效果的一個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書面解答技能的一個教育手段。因此,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既要保留考試這個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試的形式和制度,還要控制考試的次數,更要端正考試的目的,讓考試為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服務。
從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過程也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是在否定應試教育的傾向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建國以後,我們的黨和政府就提出和堅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同時不斷採取措施制止「片追」現象。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明確提出了反對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並採取了許多改革措施,使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因素越來越多,並逐步趨向主導地位。這個過程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量變質變規律的。我們分析這個發展過程和現實狀況的目的,就在於澄清當前存在的兩種模糊認識:一是認為,現在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這就意味著過去的教育走了大彎路。這種否認過去成績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也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另一種看法是,認為現在提出的素質教育與現行的做法差不多,還是老一套。這種不加分析的膚淺的認識和墨守成規、不求進取的思想,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質教育應該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師培訓、學校管理以及辦學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應該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說,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糾正這樣一種片面的看法即認為採取了素質教育的某一個具體做法,或者落實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這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了。這是沒有全面、系統、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表現。這種以偏概全的片面觀點很容易把素質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當然我們決不反對從某一個環節
入手進而全面推進的做法,我們反對的是做到一點、不顧整體、不求深入的短期行為。
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要注意實施的途徑和過程,更要注意教育效果。
因為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所以實施素質教育之後,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應該得到進一步優化,並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其中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應該得到更快的提高。一些學校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相反,如果其他方面的素質水平提高了,而知識水平下降了,這也不能叫作全面實施了素質教育,這也是一種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反常現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採取更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使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Ⅲ 手球運動對於健身有什麼益處
手球是綜合籃球和足球特點發展起來的一種運動項目,起源於德國。標準的手球比賽由兩隊各派7名隊員參與,包括6名球員及1名守門員,互相在長方形的球場上互相對抗、互相進攻。比賽目的是盡量將手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代表勝出。
手球運動對於健身的益處
第一,經常手球能夠減輕自己的煩惱,忘記一些難過郁悶的事
其實,這個原因是我喜歡手球的真正原因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放在第一位來說的原因,每次進入手球場,我就會忘記所有的煩惱,盡情的奔跑,我也知道我的技術很菜,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因為我敢跑敢拼的緣故吧,而且又好多人還喜歡和我一隊,其實在我覺得,手球技術真的不重要,重要的就是這個來回跑的過程,是這些配合的過程,以及是這些能夠讓我們忘記那些生活中的煩惱郁悶的情況,而且我相信大家玩手球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覺得經常手球對自己的好處,這個應該放在第一位的。
第二,手球可以讓我們鍛煉身體
其實,這個不用說什麼的,因為畢竟無論是手球還是跑步,甚至還是其它方面的運動,只要是運動,就能夠鍛煉我們的身體,這方面我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只作為一個類別提一下就行了。
第三,手球能夠提高我們的反應能力
手球隊友之間的傳球,以及再面對對手時快速的應變能力都會隨著我們經常運動,經常動作,而慢慢的提高,並且在這方面,我們會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提高的反應方面能力也不同,所以,在這種競爭對陣中的籃球運動,是很容易提高我們的反應能力的。
第四,手球能夠互贈隊友之間的感情
手球能夠互贈隊友這件的感情,相信經常手球的人都會深有體會,記得以前我和一個同事不是很合得來,甚至還偶爾吵架,但是經過幾次的一起手球,一起配合,我越來越發現我不在有以前的那種對那位同事的隔閡,而且我們倆不但不吵架了,平時關系也是好了不少的。
第五,手球能夠提高團隊的配合能力
公司同事之間玩手球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這很能夠提高隊友這件的團隊合作團隊協作能力,特別在與別的企業或者公司對陣中,特別能夠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這也算是一方面吧,不過和提高團隊配合能力這里一起說了。
第六,手球能夠讓自己腦袋反應敏捷以及聰明
其實,我們在鍛煉四肢的時候,也就是在鍛煉我們的大腦,特別是我們在手球中的反應,及時應變,都是提高我們大腦配合動作的有效方法,再根據別人的路線已經動作,快速做出反應,這不僅僅是提升我們手部的敏捷,更是提高我們大腦的反應能力,所以,經常手球還能夠在腦力上提高自己,讓自己在遇到別人的突然問題或者難題時不至於糾結!這也是手球比較大的好處的。
手球其實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因為除了個人的技術之外,
全體的合作亦非常重要。因為這項運動的速度快,若要打得有力的話,
除了要求很好的體力及過人的技術外,
合作亦是另外最重要的一環。手球可說是一種適合很多不同年齡階段人士參與的活動。手球是一種「全民運動」。手球適合中學生,對於大學生也同樣適合。手球的特徵是球的體積小,
很容易控制,因此也較易發揮出球之勁力。場地面積的要求亦較小。球例簡單,
危險性不大。運動量適宜,
不會過分多或少,
全身的筋骨都有活動到。機動性與沖擊性強。
Ⅳ 手球運動有什麼特點及社會價值
手球運動起源於歐洲。19世紀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丹麥等國出現類似手球的游戲。1917年德國柏林體育教師海澤爾(M.Heiser)為女子設計了一種集體游戲,規定運動員只能用手傳遞或接拋球,雙方身體不得接觸。1919年柏林另一位體育教師舍倫茨(K.Schelenz)對海澤爾的游戲有所改進,規定持球者傳球前可跑3步,允許雙方身體接觸。1920年制定競賽規則。1925年德國與奧地利舉行首次國際手球賽。後逐漸在世界各國開展。1928年舉行首屆世界男子手球錦標賽,1957年起舉辦世界女子手球錦標賽,手球比賽最初每隊運動員為11名,又稱十一人制手球。1965年改為每隊7名運動員。手球場地長40米,寬20米,有一中線將場地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場。兩端各有一個球門,球門高2米,寬3米。球用皮革或合成材料製成,重425~475克,女子用球重325~400克。全場比賽時間為6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時,每半時為30分鍾,中間休息10分鍾。進1球得1分,以射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男、女手球分別於1936年和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手球比賽中對持球移動是有明確規定的。手球競賽規則規定,隊員持球只允許走三步,如果超過三步,就要判為四步違例,即籃球比賽中的走步違例。但手球規則與籃球最大的不同,在於手球運動員走完三步後還可以運球,運球後還可以走一個三步。這樣,在手球比賽中,運動員實際上是可以走六步。這樣看起來自然是比籃球的步子多多了。
手球規則是允許運球的,但在手球比賽中,卻很少看見運動員連續地運球。主要的原因,是手球比賽中身體接觸頻繁,手球體積小,運球不好控制,容易被對方搶球。由此,在手球比賽中,利用運球的戰術配合很少見,多是利用快速的傳球和靈活的穿插,來完成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進攻配合。
另外,在手球技術中,沒有籃球「中樞腳」的概念,只要腳抬起來,再落地就算一步,抬三次就算是走完三步了,再抬腳就要被判走步違例。
由於手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可以走比較多的步子,因此手球運動員利用腳步動作創造進攻機會的技術非常多。例如,跑兩步後起跳做射門假動作,騙過對手,落地後運球再走三步突破射門;又如,持球向左切入三步,然後運一下球,再向右做三步的切入等等。這些技術,都是籃球規則所不允許的
Ⅳ 談談你對手球選修課的體會和建議
說起手球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考慮過,但當我第一次接觸手球時,我發現了他的魅力所在,第一節課,馮老師並沒有做過多的要求,只是簡單講了講防守與進攻的規則,以及基本的犯規動作就讓我們自行體會了,說實話第一場打得其實很亂但卻學到了不少,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又學習了更多。比如說:防守隊員與進攻隊員都不得進入防守圈,如果進入沒得力不算犯規但如果得力了對方發球。馮老師,為了鼓勵我們進行遠射特意加了兩分線的遠射,雖然也沒幾個人能遠射。
在一開始訓練中馮老師讓我們兩人一組練習傳球,射門。雖說起來簡單但要做的真正好卻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接球有時並不簡單,球勁大了不敢接,勁小了又接不好。這就需要更好的配合練習。而且投球必須有速度,有力氣要不白搭。
還有要說說團隊配合,這點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團隊只靠一個人的努力根本別想應。一個人拿球時也不能太獨,自己一個人總會有失誤,多傳一傳可以增加一些進球機會。還有防守,防守不能以點防人,要不這樣很可能被對方很容易過掉,所以一定要在防守圈上站一圈來防住對方的進攻。
最後我要說,馮老師是一個教學嚴謹,能認真教我們每一個要領,動作的好老師,如果有幸下學期再報手球我還會認真上馮老師的課。
Ⅵ 手球有什麼特點,其發展趨勢和鍛煉價值又有哪些
手球是一種起源自德國的球類運動。如果曾經接觸過手球的朋友都知道,基本上, 手球就好似籃球加足球的混合物 。
手球其實系一種很好的運動, 因為除了個人的技術之外, 全體的合作亦非常重要。 因為這項運動的速度快,若要打得有力的話, 除了要求很好的體力及過人的技術外, 合作亦是另外最重要的一環。手球可說是一種適合很多不同年齡的人士參與的活動。 手球是一種「全民運動」。手球適合中學生、對於大學生也同樣適合。 手球的特徵 球的體積小, 很容易控制,因此也較易發揮出球之勁力。 場地面積的要求亦較小。 球例簡單, 危險性不大。 運動量適宜, 不會過分多或少, 全身的筋骨都有活動到。 機動性與沖擊性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民辦手球運動史上一次最大的變革時期。這次變革主要是在規則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極大地限制了粗野兇狠的簡單打法,促使技戰術進行了有效的革新,為手球運動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變革後的主要趨向表現在:
1、普遍重視了運動員的身材高度。在1988年的世界錦標賽上涌現出許多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僅蘇聯隊就有四名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這些高大隊員奔跑速度快、動作靈活,憑借其身高優勢,在攻守上給對方造成很大威脅。現代手球比賽的高空爭奪十分激烈,因此,身高已成為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條件之一。 2、速度是手球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向。手球比賽的突出特點是速度之爭,快速則成為取勝的重要因素。快速不單單表現在反擊速度上,而且在陣地進攻方面,已改變了以往的定位打法,實行快速穿插、多位打法,加快了配合的速度,縮短了陣地進攻的時間。快速進攻促使防守速度的提高。要保證有效的攻擊,進攻速度必須超過防守的運動速度。因而,攻守速度相互促進、不斷的發展著。速度在今後手球運動發展中將永遠佔主導地位。
3、全面熟練的個人技術與技巧。快速穿插、移動進攻,要求運動員個人技術必須全面。隨著隊員在場上的快速移動、穿插攻擊,其進攻的職能也要不斷變換,後衛可能手插入底線攻擊,邊鋒也可能跑到外線射門。因此,必須掌握多位置進攻的技術,掌握多種多樣的射門方式,並善於運用多種假動作。由於進攻中不斷變換位置,所以打破了組織隊員與單純攻擊射手的界限,要求運動員做到既能射門得分,又能巧妙的傳球,掌握全面的個人技術與運用技巧。
4、戰術打法更加機動靈活,戰術運用更具有針對性。進攻中採取大幅度的傳球轉移,隊員不停地移動穿插,擴大了進攻的點和面。當前外圍遠射距離已超過10米,由於外這射攻擊的加強,為內線製造了更多的攻擊機會,形成了強外助內的機動進攻。外線隊員經常插入內線攻擊,增加了內線的攻擊實力。內線進攻的加強又給外圍創造了較多的攻擊機會,又起到了強內助外的戰術作用。外圍攻擊的加強迫使防守兵力向中間收縮,使邊鋒獲得較多的攻擊效益。邊鋒的戰術行動牽扯防守陣線拉長,有效的策應外線切插進攻。如此,形成了各位置之間的多種有效的戰術配合,豐富了戰術方法,使戰術更加機動靈活。同時,各優秀隊結合自己的特點,在戰術的運用上更具有針對性。如南斯拉夫隊則用自己靈活快速的腳步移動,採用了「3-2-1」防守戰術,擴大了防守范圍,有效地遏制對方外圍遠射,並能切割外、內線的聯系,極大地削弱了對方的進攻威力。蘇聯隊採用的一線防守,把幾名兩米以上的高大隊員部署在中間,憑借其高度,居中封堵來自正面的進攻,伺機反攻。高度與速度,技術全面與技巧熟練及靈活多變的戰術打法是今後手球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向。
Ⅶ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手球訓練
在開始階段,復要重點培養隊制員對手球運動的興趣,讓他們喜歡手球,讓他們去享受手球運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於年齡8 - 11 歲的初學者來說,開始訓練階段盡量培養隊員的球性球感、空間的位置感以及獨立思維判斷能力等,而不是教條地灌輸一些具體的和技術有關的練習。在訓練中,可以通過合理的改變場地和規則提高手球隊員的訓練質量。
利用兒童小手球場地來訓練,盡量根據隊員的年齡來決定球門的大小。將一個標準的手球場分為幾個小手球場,或在室外擺設多個小手球場和手球門,不僅能夠適應小隊員的身心特點,還能充分地利用場地,使更多隊員參與到鍛煉、得到提高,也可以在室外足球場擺設很多的小手球門。當訓練場地不夠用時,可以把場地分成2部分,一部分作為比賽專項場地,另一部分用來作為其他訓練內容場地,如協調性、力量訓練等。根據年齡或訓練內容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類型、大小的球來訓練隊員。在訓練初期,盡量不要讓初學者有身體接觸,這樣有利於他們基本功的培養。
Ⅷ 小學生打手球的好處是什麼有前途嗎
目前為止沒有什麼前途,我也是打手球的身體素質有很好的幫助,打起來累因為當中要不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