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是什麼,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教育教學
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的規律要服從於「學」的規律。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順應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敏銳地意識到目前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根據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理心理特點、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習的特點。初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學習、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
2.認知的發展。在注意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但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方面,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發展。初中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豐富,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在道德情感方面,學生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堅持性有一定發展,但不顯著。
4.個性的發展。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中學後,特別是通過小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他們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形成集體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
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小學生人格教育就是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人格形成的規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過生活、學習、活動中經常化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質的過程。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於心靈塑造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視頻的學習我認為:以提高全體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 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研究,並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學生語文學科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從心理特點出發,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學策略研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整體素質,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㈡ 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這個題目就有問題,抄小學生從7-12歲,認知特點就有所不同,應該是按年齡來。 教育孩子是個系統的工程,日常雖然有很多瑣碎的問題困擾我們,但是我們不能為這些破事迷失了方向,看看這個帖子——教育孩子其實沒那麼難(從教育觀念,到輔導孩子的技巧,到學習,到和孩子的溝通)http://www.iq139.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4關鍵培養孩子,是了解孩子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特質。
㈢ 如何正確認識小學兒童認知發展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如何正確認識小學兒童認知發展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在任何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能力、人格特點、行為表現都有差異,都存在各方面表現出好、中、差的區別,僅僅是其差異和區別的程度、多少不同而已。一般呈橄欖形狀態,即好與差的佔少數,中間狀態佔多數。班主任要使班級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的班風、學風,要使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展和進步,需要積極、耐心、細致地進行班級個別心理輔導,這種個別的心理輔導主要包括為對優等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後進生三類。
一、遵循學生感知、注意和記憶的特點。創造性的設計教學。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徵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時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盡量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輔助手段,如掛圖、教具、多媒體等。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因此,教學設計要形象生動,多運用肢體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設計要符合他們的感知、注意和記憶的特點。
二、隨著年紀的升高,學習特點也在不斷發展。
到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對教育學科的學習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並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能自覺參與班集體的活動,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伴隨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斷增強,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不斷增強,同時,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學習目的也更加明確,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在這一階段,教師一定要不厭其煩的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使他們進一步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能力。
三、在注意力發展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取代了無意注意,有意注意開始佔主導地位,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深度和廣度、注意的分配和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較大的發展。
學生記憶發展方面,有意記憶逐步佔主導地位,他們的抽象記憶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低年級形成的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發展方面,學生的抽象思維正逐步向形象思維過度,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慢慢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開始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力方面,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
凸顯。這時候,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意識,注意抽象基一到形象記憶的過度,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大膽想像,使之逐步完成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四、關注學生情感發展,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正確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四五年級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豐富,他們已經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和情感判斷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開始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他們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但這一時期,他們的情感極不穩定,情感判斷也會出現偏差。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學校的各種活動、有意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對他們的道德判斷適時給與引導,逐步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五、把握學生意志發展傾向,不失時機適時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在這方面,特別是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始終。還可以利用活動,故事等,說明沖動的危害。明白堅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六、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少年的個性也在不斷發展。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個人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小學後,特別是通過低年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深刻,漸漸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逐漸形成了內化的行為准則作為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的依據,而且開始從對自己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更深入的評價。他們還會用自己形成評價家標准,去評價他人。但是,主觀臆斷的傾向也很突出,還可能要求別人隨著自己的意志。這一時期的學生是最不穩定的。對自己的控制力也時有時無。因此,教師要經常性的教育、提示、警醒。要求他們用誠實兒童的標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學生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公德,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緊密相連。做到自己的思想傾向於他人利益、班級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
這是我對學生認知發展和人格發展的粗淺的認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和把握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尊重兒童人格發展,在兒童各階段的認知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加以教育和引導,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良的個性品質、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要教書,必先育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育教學的良好效果。
㈣ 結合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特點,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遵循求解
新課程標准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是我們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這一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新課標中就特別突出了這一點,要求學生要主動參與我們的教學活動。而課堂教學是組織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專心聽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現在每位老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愛走神,聽課質量不高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那麼,現在我就結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發展和人格特點發展規律,談談如何遵循它來提高教學效果。 一、遵循學生感知、注意和記憶的特點,創造性的設計教學。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從籠統地感知事物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點及它們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時期,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盡量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輔助手段,如掛圖、教具等。中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學設計要形象生動,多運用肢體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設計要符合他們的感知、注意和記憶的特點,創設自然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將競爭意識引入課堂,創設競爭式教學情境,使學生擁有競爭意識。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特點也在不斷發展。 到了中學,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不斷形成,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對學習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並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能自覺參與班集體的活動,重視班集體的榮譽。隨著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斷增強,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也不斷增強,同時,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學習目的也更加明確。在這一時期,教師一定要有耐心的對學生做正確的引導,使他們進一步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能力。 三、遵循認知的發展規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上多下功夫。 在注意力發展方面,學生已經在無形中形成了有意注意,因此,它們的注意力也就更集中穩定了。學生記憶發展方面,有意記憶逐步佔主導地位,他們的抽象記憶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低年級形成的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發展方面,學生的抽象思維正逐步向形象思維過度,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慢慢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開始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力方面,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凸顯。這時候,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意識,注意抽象記憶到形象記憶的過度,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想像,使之逐步完成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四、關注學生情感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正確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初中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豐富,他們已經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和情感判斷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開始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他們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但這一時期,他們的情感極不穩定,情感判斷也會出現偏差。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學校的各種活動、有意的社會實踐活動等,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對他們的道德判斷適時給與引導,逐步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五、把握學生意志發展傾向,適時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在這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始終。還可以利用活動,故事等說明沖動的危害,明白堅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六、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少年的個性也在不斷發展,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個人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影響,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小學後,通過學習適應性鍛煉,到了初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深刻,漸漸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逐漸形成了內化的行為准則作為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的依據,而且開始從對自己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更深入的評價。他們還會用自己形成評價家標准,去評價他人。但是,主觀臆斷的傾向也很突出,還可能要求別人隨著自己的意志。這一時期的學生是最不穩定的。對自己的控制力也時有時無。因此,教師要經常性的教育、提示。要求他們用誠實兒童的標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學生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公德,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緊密相連。做到自己的思想傾向於他人利益、班級利益、社會利益相一致。未來的竟爭是心理素質的竟爭。,教育者中小學生的心靈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務必受到關注,這對素質教育及民族的整體素質至關,教育者應怎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呢?筆者談談體會,供同仁探討。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教育和,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心理。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向上的心態。 2、創設育人情境,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青少年心理和問題增多,而人的心理和又是密不可分的。的習慣受心理素質的支配,,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的心理素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情境,在行動中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習慣,的心理素質。現在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可見,健康的心理素質就能出最佳的。,創設情境,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3、心理咨詢活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重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要幫助每當事人解決他之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咨詢學生溫暖,自我調控,還要詳細咨詢學生的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眾,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學生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1、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的,是全體教師。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更新教育觀念,教學,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的心理健康調適。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興趣,學業成績就能。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這就是我對學生認知發展和人格發展的簡單的認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和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尊重兒童人格發展,在兒童各階段的認知和人格發展過程中,適時的加以教育和引導,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良的個性品質、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即「要教好書,必先育人」。所以,在我們日常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㈤ 學生認知發展有什麼特點
學生的認知發展指學生的認知能力隨其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記憶及思維等方面的發展。(1)注意(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對一定事物或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動,就是注意。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所謂有意注意就是指有預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是指無預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優劣之分,優劣的評價標准主要體現在注意穩定性、注意分配性和注意轉移性等注意品質(或稱注意的特徵)上。所謂注意穩定性是指人能夠將注意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地保持在某個認識的客體或活動上。注意的這種品質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注意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對象與活動上。注意轉移性是指當環境發生變化或個體面臨的任務發生變化時,需要注意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
學生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及注意品質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在個體發展中,無意注意的發展先於有意注意。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已相當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無意注意的對象也能引起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他們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並且常帶有很強的情緒色彩。如聽的高興時,小臉上喜形於色,笑逐顏開。引起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的條件主要是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環境等外部原因。
到了小學高年級,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成熟及教學任務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無意注意從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內部興趣過渡,同時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表現為他們逐步能理解自己的學習責任和社會義務,懂得了自覺、自動的學習。到了中學,有意注意在學習中躍居主導地位,表現為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主動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專心致志地完成學習任務。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注意穩定性不斷增強,注意分配和注意轉移也在逐漸提高。
小學生由於高級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全,其注意的選擇性和穩定性都較差。他們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鮮、奇特、突發的無關刺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到了中學,隨著高級神經系統的發展和成熟,自控能力的提高,也由於經常性的學習行為訓練,他們注意的穩定性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小學生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及思考問題能力都較差,很難邊聽、邊寫、邊思考,故在課堂上,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很低。到了中學,學生的書寫能力不僅達到了自動化程度,而且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高,能夠同時在幾種活動上投入與調配注意,表現出靈活的注意分配能力。
學生注意轉移快慢的標志是速度。速度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快。一般來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轉移速度慢於小學高年級的,中學生的注意轉移速度高於小學生,中學高年級的又高於中學低年級的;另一方面,它還受原有注意的緊張度、引起注意轉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動的性質的影響。原來注意的緊張度越高,新事物或新活動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條件,轉移注意就越困難。(2)記憶是人們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腦對外界輸入信息進行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三個環節。記憶在人們的學習和其他一切活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根據記憶的有無目的性,可將記憶分為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有明確目的和意圖的記憶活動是有意記憶,沒有目的和意圖的記憶是無意記憶。
根據記憶的不同方式可把記憶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機械記憶是指對記憶對象不知曉、不甚理解或無法理解而單靠重復背誦進行記憶的記憶方式。理解記憶,又稱意義記憶,就是根據對材料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而進行的記憶,它是一種更有效的記憶方式。
按照信息在頭腦中記載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記憶分為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形象記憶是指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或活動的形象再現。抽象記憶是指對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的抽象材料的記憶。
學生記憶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的發展;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的發展;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的發展三個方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都在發展。一般來講,一到三年小學生無意記憶占優勢,即無意記憶的效果要優於有意記憶的效果。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有意記憶的發展逐步趕上了無意記憶的發展,即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有意記憶水平開始超過無意記憶水平。中學以後,學生記憶的目的性、抗干擾性越來越強,而且中學生已能自己確定記憶任務,這為他們完成越來越繁重、復雜的學習任務提供了保證。
小學低年級學生經常採用機械記憶的方法(復述)來學習,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有意記憶的運用增加,有意記憶的水平明顯優於無意記憶水平,然而,這種有意記憶仍是被動的,中學以後,有意記憶在學生的記憶中佔主導地位,不管是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記憶已成為學生的主導活動。更為重要的是,中學生的有意記憶的主動性增強,他們不再依靠家長或老師的幫助或強調而由自己確定記憶任務。
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都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只是在同年齡階段,二者占優勢的情況不同。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記憶占優勢,他們對具體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對言語材料的記憶效果,在學習中,他們需要藉助具體形象來記憶信息,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抽象言語記憶的增長率逐漸超過了具體形象記憶的增長率,但他們對抽象材料的記憶仍然以具體事物為基礎。中學以後,學生的抽象記憶占優勢地位,並且對抽象材料的記憶不再依賴具體事物的支撐,學生不用通過實物的具體演示就完全可以記住了。(3)思維是藉助語言、表象或動作而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或間接的反映,是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它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部聯系,並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中。
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性。
思維是復雜的,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思維進行不同的分類。按照思維活動內容與性質進行分類的思維,即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是以實際動作為支柱的思維過程,問題的解決依賴於實際的動作。具體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依賴於頭腦中鮮明的形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是以語言形式為支柱的,用抽象的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得出各種規律或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過程,也稱語詞邏輯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科研工作者從事各種科學研究都是運用這種思維。它又分為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辯證邏輯思維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過程,辯證邏輯思維也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
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這五種思維品質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思維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兩個品質;靈活性是獨立性的基礎,而獨立性則是靈活性的發展。思維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又是獨立性的前提。思維的敏捷性以其它幾個思維品質為前提,同時也是其它幾個品質的具體表現。
學生思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以及思維品質的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需要藉助具體事物的表象來解決問題。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漸增強,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中學以後,學生的思維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義)並進行邏輯推導,對許多復雜的現象概括和抽象,
但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的邏輯思維和成人相比還很不成熟。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和復雜,家長和社會對他們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他們不僅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還能揭示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原因和他們對立統一的關系,因而,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明顯占優勢,辯證邏輯思維已基本形成。
小學生知識少,經驗不足,觀察問題較為膚淺,思維具有表面性。到了初中階段,隨著思維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思維的表面性還明顯存在,他們在分析問題時還常被事物的個別特徵或外部特徵所困擾,而難以深入事物的本質中去,常表現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現象進行評價時容易受表面特徵的左右。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漸由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思維的深刻性也得到提高。
初中生由於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思維還具有了獨創性和批判性。
㈥ 學生認知發展有什麼特點
學生的認知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穩定性不斷增強。
㈦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的特點及教育
( 一 ) 感知覺的發展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低年級小學生感知事物時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徵,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小學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他們已能從知覺對象中區分出基本的特徵和所需要的東西,對於時間單位和空間關系的辨別能力也逐漸增強,其准確性、系統性都不斷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發展
小學生的注意力發展表現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質的發展兩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剛剛進人學校,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上課時,他們會思想「 開小差 」 ,做小動作;做作業時,也需要教師或家長的督促。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有意注意逐漸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四五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狀態提高到了自覺狀態。
2 .注意的品質
小學生的注意品質也在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圍有所擴大,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逐漸提高。
在整個小學時期,學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發展的。低年級學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們能觀察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不善於觀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不善於專注於事物的本質聯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時間較短。
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也在逐步發展的。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 7 ~ 10 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 20 分鍾左右, 10 ~12 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鍾左右, 12 歲以上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鍾左右。在組織良好的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保持注意30 ~ 45 分鍾。
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明顯地表現出不善於分配注意的特點。他們在同一時間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個對象上,還不能對注意進行有效的分配。隨著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知識技能的發展,小學生逐漸發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級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幾個對象上。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轉移的能力還比較差,他們還不善於把注意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學中年級以後,學生的注意轉移能力逐漸地發展起來。
( 三 ) 記憶的發展
從學齡前期的無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發展到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是小學生記憶發展的一個特點。在小學低年級,無意記憶佔有比較主要的地位。隨著年級的升高,以及學習、訓練的影響,小學生的有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它的主導地位逐漸顯著。一般而言,這個主導地位的顯著表現是從三年級開始的。
隨著小學生的有意記憶逐漸超過無意記憶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意義記憶所佔的比例逐漸超過機械記憶而在記憶活動中漸居重要地位。由於理解意義與邏輯思維的理解能力有密切關系,因此,意義記憶佔主導地位的關鍵年齡,往往與理解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一致,大約在三四年級。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還不豐富,第一信號系統還占優勢,因此,他們在識記事物時常常表現為形象記憶。隨著教學的影響、知識的豐富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的抽象記憶發展也逐步超過形象記憶。
( 四 ) 思維的發展
在 5——7歲期間,兒童的思維過程經歷了一場變革。這是一個從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變革使得兒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動,而不像過去那樣必須由實際的身體活動來完成;也使得兒童能夠在心理上進行活動的逆推。
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在同一個年齡段完成這種轉變,而且沒有一個兒童能夠迅速地從一個階段轉到下一個階段。兒童通常會同時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的認知行為。當兒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化時,在發展高級認知行為的同時,仍然保持了前一思維階段的特點。
進入具體運算思維階段後,小學兒童的記憶和認知技能得到快速發展。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思維擺脫了自我中心,達到守恆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成就。另外,元認知能力有所發展,即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知以及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的初期,思維依賴於具體的對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徵和表面現象。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活動的深入,他們開始能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並根據種屬關系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簡單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這時,兒童的思維能力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即逐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總之,小學三年級之前偏重形象思維, 10 歲左右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
( 五 ) 言語的發展
在言語方面,小學生對口頭言語中語音的細微差別逐漸掌握,並開始進入書寫言語發展時期。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小學生的詞彙數量增加很快,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語法運用逐步趨於合理、完善,言語表達更加連貫、生動和多樣化。小學生不僅在母語的掌握上獲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還有能力同時進行外語學習,這說明小學生的言語發展有很大潛力。
( 六 ) 想像的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在他們的頭腦中,現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他們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如果沒有考慮到兒童想像發展的這種特徵,這種情形會經常在成人眼中被當做「 說謊 」 、 「 欺騙 」。對此,教師和家長要有充分的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像已能比較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其想像的內容也趨於現實,想像的現實性有了較大提高。
㈧ 學生的認知發展是怎樣的
( 一 ) 感知覺的發展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低年級小學生感知事物時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徵,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小學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他們已能從知覺對象中區分出基本的特徵和所需要的東西,對於時間單位和空間關系的辨別能力也逐漸增強,其准確性、系統性都不斷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發展
小學生的注意力發展表現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質的發展兩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剛剛進人學校,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上課時,他們會思想「 開小差 」 ,做小動作;做作業時,也需要教師或家長的督促。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有意注意逐漸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四五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狀態提高到了自覺狀態。
2 .注意的品質
小學生的注意品質也在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圍有所擴大,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逐漸提高。
在整個小學時期,學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發展的。低年級學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們能觀察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不善於觀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不善於專注於事物的本質聯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時間較短。
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也在逐步發展的。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 7 ~ 10 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 20 分鍾左右, 10 ~12 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鍾左右, 12 歲以上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鍾左右。在組織良好的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保持注意30 ~ 45 分鍾。
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明顯地表現出不善於分配注意的特點。他們在同一時間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個對象上,還不能對注意進行有效的分配。隨著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知識技能的發展,小學生逐漸發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級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幾個對象上。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轉移的能力還比較差,他們還不善於把注意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學中年級以後,學生的注意轉移能力逐漸地發展起來。
( 三 ) 記憶的發展
從學齡前期的無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發展到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是小學生記憶發展的一個特點。在小學低年級,無意記憶佔有比較主要的地位。隨著年級的升高,以及學習、訓練的影響,小學生的有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它的主導地位逐漸顯著。一般而言,這個主導地位的顯著表現是從三年級開始的。
隨著小學生的有意記憶逐漸超過無意記憶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意義記憶所佔的比例逐漸超過機械記憶而在記憶活動中漸居重要地位。由於理解意義與邏輯思維的理解能力有密切關系,因此,意義記憶佔主導地位的關鍵年齡,往往與理解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一致,大約在三四年級。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還不豐富,第一信號系統還占優勢,因此,他們在識記事物時常常表現為形象記憶。隨著教學的影響、知識的豐富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的抽象記憶發展也逐步超過形象記憶。
( 四 ) 思維的發展
在 5——7歲期間,兒童的思維過程經歷了一場變革。這是一個從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變革使得兒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動,而不像過去那樣必須由實際的身體活動來完成;也使得兒童能夠在心理上進行活動的逆推。
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在同一個年齡段完成這種轉變,而且沒有一個兒童能夠迅速地從一個階段轉到下一個階段。兒童通常會同時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的認知行為。當兒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化時,在發展高級認知行為的同時,仍然保持了前一思維階段的特點。
進入具體運算思維階段後,小學兒童的記憶和認知技能得到快速發展。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思維擺脫了自我中心,達到守恆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成就。另外,元認知能力有所發展,即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知以及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的初期,思維依賴於具體的對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徵和表面現象。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活動的深入,他們開始能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並根據種屬關系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簡單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這時,兒童的思維能力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即逐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總之,小學三年級之前偏重形象思維, 10 歲左右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
( 五 ) 言語的發展
在言語方面,小學生對口頭言語中語音的細微差別逐漸掌握,並開始進入書寫言語發展時期。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小學生的詞彙數量增加很快,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語法運用逐步趨於合理、完善,言語表達更加連貫、生動和多樣化。小學生不僅在母語的掌握上獲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還有能力同時進行外語學習,這說明小學生的言語發展有很大潛力。
( 六 ) 想像的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在他們的頭腦中,現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他們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如果沒有考慮到兒童想像發展的這種特徵,這種情形會經常在成人眼中被當做「 說謊 」 、 「 欺騙 」。對此,教師和家長要有充分的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像已能比較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其想像的內容也趨於現實,想像的現實性有了較大提高。
㈨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包括哪些方面,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中小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與教育
初中生是指11、2歲到14、5歲的兒童。初中階段又可稱為少年期、青春期或學齡中期。青少年期生理發生迅猛的變化,正處於生理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體外部形態變化非常顯著。身體迅速長高、體重也隨之而增加。內部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並逐步趨於成熟。性器官與性功能開始發育起來,出現第二性徵,但初中生的性發育尚未成熟,而且因地區、文化背景、身體狀況等條件的不同,初中生的身體發育又存在較明顯的個體差異。由於初中生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使其心理產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初中生從依賴成人制訂規范來生活的孩子變成一個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權利、義務的少年,處於一種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不自覺性並存交錯的時期。因而,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要求。
(一)初中生感知覺的發展
初中生的學習、生活發生了較大變化,致使其感知覺在原有的認識水平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發展,促使他們的感受性和觀察力發展的更好。初中生的視覺感受性在不斷提高,辨別各種顏色和色度的精確性在不斷增加。與小學一年級學生相比,初中生區別各種色度的精確性要提高60%以上。到15歲前後,視覺和聽覺的敏度甚至可以超過成人。初中生辨別音高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對音階的辨別有很高的准確性。在運動覺方面,學生的關節肌肉得到高度發展,為體育活動、繪畫、寫字等技能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在學生教育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感官,尤其是視感官。注意用眼衛生。
在知覺方面,初中生的知覺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首先,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較大提高,能自覺地根據教學要求去知覺有關事物。其次,知覺的精確性、概括性更加發展,出現了邏輯性知覺。在空間知覺上帶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較熟練地掌握三維的空間關系。遠距離空間知覺逐漸形成。能夠掌握各種地理空間關系,形成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間表象。但對更加復雜的空間關系,如,立體幾何、光年等的理解尚有困難。在時間知覺上,可以更精確地理解較短的單位,如,月、周、時、分等,而對較大的如「世紀」、「年代」這樣的歷史時間單位,雖然也可以開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確。在觀察力發展上,初中生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學生有了顯著的發展。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是觀察力概括性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觀察中,他們觀察細節的感受力、辨別事物差異的准確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斷地發展。這些為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生記憶和注意的發展
從識記的目的性來說,在教學的要求下,初中生識記的有意性更加發展起來。初一年級學生的無意識記常常表現得很明顯,對有興趣材料記得比較好,對一些困難材料記得比較差。隨著教學的要求,學生逐步學會使記憶服從於識記的任務和教材的性質,因而有意識記日益佔主導地位。從識記方法上,初中學生的意義識記能力更加發展起來。但有些初中生由於對教材不理解,還常常採用機械識記的方法。其中,初中一年級學生機械識記方法還起著很大的作用。從識記內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都在發展。抽象識記從初一年級開始加大了發展速度,而形象識記雖仍在發展,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級以後則略有下降趨勢。就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來講,對於中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能說孰優孰劣。
在注意發展方面。初中生有意注意有了進一步發展。注意比較穩定和集中。教師的課堂教學不需要象小學那樣,一節課要變換幾種教學形式。此外,高中學生注意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在注意的分配和轉換品質上,初中生都有一定的發展。他們可以邊聽老師講課、邊記筆記。絕大多數學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但總的來說,初中生注意分配能力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初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注意轉移能力,但存在著個別差異,有一些學生轉移能力較差,因而有可能造成學習落後。
(三)初中學生思維的發展
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從總體上講處於優勢地位。但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即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是中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中二年級開始,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這種轉化大約到高中二年級初步完成。
從形式邏輯思維看,初中一年級已開始占優勢。初中二、三年級開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質屬性。就辯證思維發展來講,初中一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掌握該種思維的各種形式,但水平還不高。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處於迅速發展的轉折期,但是辯證邏輯思維尚未處於優勢地位。同時初中學生思維的品質尤其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點。
(四)初中學生想像的發展
想像與思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過程。初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復雜、抽象了,所以更需要想像的參與。初中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這與他們實踐活動的豐富多采有很大關系。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是學生空間想像力發展的加速期或關鍵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在這個時期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此外,初中生想像的創造性成分在不斷增加。他們不僅能將看到的或聽到的具體事物說出來、寫出來,還能運用這些材料「編出」尚未看到或聽到的事情來。他們的想像不象小學生那樣,多是模仿和再現,而能夠顯示出一種創造性。不過這種創造性成分還是有限的,不能估計過高。初中學生想像的現實性在不斷發展。想像的內容比較符合現實,富有邏輯性。初中生的想像的現實性可以通過他們的幻想和理想反映出來。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現實性、興趣性,有時也帶有虛構的特點。而要達到理性的想像一般要到高中階段。
(五)初中生的認知教育
初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認知發展上處於一種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狀態中,即各種認知過程都在發展而又都發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育中,我們既要向他們提出具體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過高。由於他們已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內容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抽象性。針對初中生生理發育的特點,要提高他們對自身的性發育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變化的認識。針對他們富於想像、崇尚英雄的特點,要教育他們區分勇敢與魯莽、友誼和義氣、大膽與粗暴等界限。針對他們認識上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點,教師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使他們心服口服,逐漸改變他們敢於爭論卻常常缺乏依據,敢做又不善於做的缺點。因此,對初中生進行教育仍然要根據他們認知發展的特點和水平來進行。只有改變他們的認識,才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