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生糧食種類的結論

中小學生糧食種類的結論

發布時間:2021-03-09 06:40:36

1. 糧食的種類有哪些

主要有麥類、豆類、稻類、粗糧類。

1、麥類:小麥,大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

2、豆類:大豆,小豆(紅豆),綠豆。

3、稻類:粳稻,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

4、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穀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

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土豆)。

(1)中小學生糧食種類的結論擴展閱讀

糧食作物是谷類作物(包括稻穀、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穀子、高粱等)、薯類作物(包括甘薯、馬鈴薯、木薯等)、豆類作物(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的統稱。

亦可稱食用作物。其產品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等。栽培糧食作物不僅為人類提供食糧和某些副食品,以維持生命的需要,並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和大部分粗飼料,故糧食生產是多數國家農業的基礎。

通常,糧食作物也是農作物中的主導作物,世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5%,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80%。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8%(1987年),糧食總產量及稻穀、小麥、穀子、甘薯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2. 關於糧食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調研報告

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按照國務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組的統一安排,由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計委有關同志組成「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專題調研小組,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赴糧食主產省湖北省和糧食主銷區浙江省進行實地調研,聽取省、市、縣農業、糧食、計劃、農發行等部門的專題匯報,深入鄉村,聽取鄉鎮村幹部和農民的意見。並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進行調研並提供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內涵和衡量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的質和量,就決定了糧食產出的質和量,即產出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要變為實際產量,由國家政策和糧食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比較效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耕地保護能力。主要指能夠保持有多少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用於糧食生產。二是政策支撐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況,投入增加的狀況,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等。三是科技服務能力。包括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推廣體系狀況。四是抗災能力。包括排灌設施條什、物質裝備狀況和糧食種子儲備情況等。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衡量指標: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農業部「十五」計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28億公頃(19.2億畝)。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考慮,「十五」期間,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7億公頃(16億畝)左右。二是糧食單產。可綜合反映糧食的產:出水平。2000年我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568斤/畝),「十五」時期的畝均單產應高於這個水平。三是抗災水平。可反映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狀況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可用受災面積『孫覽災而積之差占受災面積的比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抗災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物質要素投人不斷增加。化肥施用總量(按有效成分100%計算)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146萬1噸,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6.74億畝增加到2000年的8.08億畝。主要糧食品種良種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達到60—70%。國家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由1978年51億元增加到1999年357億元(同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為2.67%)。由於投入增加,生產條件改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總產量由1978年的6000億斤增長到1996年的10000億斤。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為穩定糧食生產,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來,糧食產量和面積出現連續下降。1999—200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70.7萬公頃(11561萬畝),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62.6萬公頃(939萬畝)、469.8萬公頃(7047萬畝)和238.3萬公頃(3575萬畝)。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1193.2億斤,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78.2億斤、924.2億斤和190.8億斤。
近幾年糧食麵積和產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麵積。1996年以來,受糧價持續下跌和農資、機械和勞動力等糧食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實際出售糧食價格接近甚至低於成本,種糧效益明顯下降。據湖北省農業部門測算,2000年糧食作物每畝成本純收益率為1%,畝均稅後收益為3.26元(其中水稻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綠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縣有關部門測算,2001年度種植水稻畝純收入約200元,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種植沙梨、蔬菜等經濟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及60%左右的純農戶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二是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麵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近兩年糧食主銷區省份大幅度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麵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7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01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01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97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今年一些省區開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護價,通過糧食購銷公司補貼收購部分糧食,但補貼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給17個糧食主產縣按每公斤補貼6分錢汀購3()億斤優質糧,對其他縣區不下達訂購補貼任務,這些地區就相應地自主調減丁糧食種植。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近兩年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調減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由80年代的7699,5萬畝,減少刊現在的6000萬畝,其中退耕39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319.5萬畝,退耕還湖約79.5萬畝)。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四是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90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但投資比重沒有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於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後,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1990—200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災面積8。1億畝,成災面積3.9億畝,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48%,抗災率僅為52%,與80年代水平相比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災損失糧食1300億斤,比上年增加600億斤。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趨於下降。全國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由多年穩定在1.10—1.13億公頃(16.5—17億畝),減少到警戒線1.07億公頃(16億畝)以下。2001年為1.06億公頃(15.9億畝),2002年預計為1.05億公頃(15.7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復起來代價很大。例如耕地的減少,2000年耕地佔用2349萬畝(其中建設佔用244.5萬畝,生態退耕1144.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佔用867萬畝,災毀耕地93萬畝),耕地補充436.5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開發276萬畝,廢棄地復墾99萬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萬畝),占補相抵,2000年耕地實際減少1912.5萬畝。從1999年以來的情況看,在糧食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糧農的生產積極性難以得到保護,投入糧食生產的各種要素會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將受到嚴重的挑戰。
三、糧食供求趨勢預測
(一)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
由於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早剛性增長。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糧食需求總量為1062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985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69斤;飼料糧需求量4108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及損耗,人均需求量為786斤。
2、201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3、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分品種來看,今後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來自飼料糧增長。據預測,從目前到2030年,稻穀需求略有上升,小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長。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糧食總量的比重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進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來糧食產需缺口較大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01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90—2001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
(三)影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目前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的補貼到農民,在糧食流通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如無有力的保護措施,不解決糧食的比較效益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資源緊張。我國耕地數量和水資源不足而且不斷縮減,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左右,人均佔有耕地僅1.59畝,為世界人均數3.75畝的42%。即使現有耕地總是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將降至1.43畝和1.34畝。農業用水也嚴重緊缺。現階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的25%。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16億時,在降水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水資源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災害的能力不強。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小,乾旱半乾旱面積比重大。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水田和水澆地為7.91億畝,僅占總耕地的39%。全國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乾旱、洪澇、低溫冷害、台風、早霜、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
四是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由於體制不順、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各類試驗、示範等科研推廣工作難以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更新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著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狀況加劇,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由於工業和城市「三廢」對基本農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全國已有1000萬公頃(1.5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佔灌溉總面積的7.3%,』且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業環境污染事故數千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由於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難以估計。
四、建議立足於人多地少的國情,要從長遠戰略考慮,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藏糧於庫與藏糧於地有機結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依法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由於部門分割,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相互脫節,造成破壞糧田、濫佔耕地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耕地和水足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要樹立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觀念,建立健全耕地等農業資源保護法制體系,依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水資源,保持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水資源利用率。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減少國家對耕地的低價徵用和高價出讓,避免對農民利益的損害。
(二)實施農業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我國糧食產品成本高、品質較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逐步增加的糧食進口勢必會沖擊國內糧食市場,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我們應在WTO規則框架內,利用政府補貼彌補完全市場調節的缺陷,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科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薄弱,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相對滯後,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仍比較缺乏。要樹立儲備科技就是儲備生產能力的思想,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強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特別是國內支持保護的「綠箱」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農田沒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土地生產力,直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選建500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加強農田灌排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在這些基地縣,形成年產糧食5000—6000億斤的生產能力,保證每年提供2000—2800億斤商品糧。
(五)建立國家糧食預警體系,及時調控糧食市場
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食市場和價格大幅度波動,國家應建立糧食預警體系,確定糧食警戒線,進行指標監測。同時對糧食預警進行立法,確保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出警報,要求各級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
(六)重點支持糧食集中產區
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建設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設的重點集中到糧食集中產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糧食主產區。通過集中建設,要使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真正成為國家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3. 求一份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小學生的)

中國糧食浪費調查報告
巍巍我中華,泱泱一大國。
中國是一個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歷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東西大糧倉更是聞名遐邇。充足的糧食供應和較高的經濟收入,讓一部分中國人徹底擺脫了「飢餓」的威脅。於是,某些奢靡浪費的現象就肆無忌憚了。餐桌上,一碟碟新鮮可口的菜餚原封不動地倒掉;食堂里,白花花的大米飯隨意潑倒,雪白的饅頭到處亂扔;農家灶邊,一碗碗來不及吃的剩飯剩菜,或是根本沒有入鍋的青菜蘿卜,被莫明的扔在了路邊。難道糧食充足了就可隨意浪費了嗎?其實不然,中國13億人口,仍有38%的人在溫飽線上徘徊,節約糧食是社會交給我們的道德使命。

然而,有關調查表明,現今社會上的浪費糧食的現象十分嚴重。從市場上購買的食品中,大約有27%當作垃圾丟棄,其中仍可食用卻遭丟棄的佔18%,平均每人要丟棄他所購買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機構做了一項調查顯示,只要回收到5%被丟棄的食品,就可以養活大約400萬飢民,數量之大,實在驚人!
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浪費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在所有被浪費的食品中,除人們的生活浪費外,公費應酬所造成的浪費榜居其首。為了不影響單位或公司「形象」,每次吃飯排場都相當鋪張,有時三四個人,竟要點上幾十個菜,礙於面子,吃不完也不會退回去。於是,常常都是滿桌子的菜幾乎原封不動的被倒入垃圾桶。它對一個身有百萬的大老闆自然是算不得什麼,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又是何等的惡劣啊!除公款浪費嚴重外,私款浪費也不容樂觀。某些私人企業老闆無奈地說:「請客戶吃飯,如不剩幾個菜,就顯得主人吝嗇小氣,會被人看不起,也會認為我們沒有實力。」
記者采訪某餐廳服務員吳小姐時,她言詞誠懇地說:「交際應酬,各種聚會,就是看個排場,多點些好酒好菜,就能顯得場面,剩幾個菜不吃,就顯得企業老闆『大氣』。」

從上述事例不難看到,許多人從思想上對榮辱觀就走入了誤區,他們認為排場不大,出手不闊氣,就不能體現自己實力的強大,自己就沒有面子;而出手擲金,大手大腳的人,就是有錢、有氣魄的人。然而,正是這種虛榮的想法,使得飯店的浪費現象比比皆是,浪費之嚴重無不讓人觸目驚心。

你能相信北京市僅中小學生每天午餐浪費糧食270噸嗎?北京市精神文明辦公室的李嫣和吳映雪兩位同學,對學校食堂浪費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兩位同學採用稱量、訪談、對比、圖象等多種方法,一個個同學談,一份份剩飯稱,一桶桶泔水計量,終於得出驚人的調查結果:平均每人每天午餐浪費掉了17.775克糧食,如此推斷,全北京市150萬中小學生每天午餐浪費糧食多達270噸!

小學生也許不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那麼,被譽為「象牙之塔」的清華學府中的「天之驕子」們又是怎樣對待糧食呢?只見空空盪盪的食堂內,有幾十個清潔工人正在收拾「殘局」,那盤中吃剩的魚,吃剩的各色菜餚及還沒有吃的白花花的米飯,都被「爽快」地倒入了垃圾桶。清掃完畢,18個100加侖的汽油桶都裝得滿滿的,原來這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學子們的「傑作」啊!比起小學生,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是一名高中生,平日食堂的浪費現象就十分嚴重。許多人,買的是4塊錢的飯菜,卻只吃了2、3塊,甚至只吃了1塊。有的人比較貪吃菜,把菜吃完了,剩下的飯就乾脆放著了;有的人,喜歡添飯,添了飯卻又不吃完;還有極奢侈的,吃了幾口,就不吃了,剩下那油光十色的飯菜來顯示他(她)的「涵養」有多麼的高尚!

有一段時期,由於經濟拮據,我不得不吃得寒酸些。上午,我把吃剩的魚和豆子用自己的碗留下來,到了下午,再去打2角錢的飯,就算混過一天了。可是當我去打飯時,我分明看到打飯的人極其輕蔑的眼神。走進教室,我隱隱約約聽到有幾個女生說:「你睢,那個小氣摳門的班長,拿著個破缸子像個乞丐似的,聽說他吃飯只用2毛錢,『厚臉皮』還能拿來掙錢……」我義憤填膺,本來只是想省錢的,現在再一細想,我不但省了錢,還替社會節約了不少糧食呢,有什麼不光彩的?我本想反駁的,可我猛的意識到,說出來不怕她們笑么,她們肯定會說我摳門卻還要找高帽戴,哎!記得小學課本,到處都是「節約是美德」。而現在,是高中生了,談節約,竟會被人恥笑,當成虛偽。這不是幾個人的悲哀啊!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我們的祖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全民富裕的目標任重而道遠。而現今,糧食價格猛漲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和機遇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自覺做到節約資源,從小事中做出大貢獻。我也希望國家法律能做出明確規定,讓那些奢靡主義者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樣才能使民族的利益得到保護,國家經濟快速平穩的發展。愛我中華,就從節約你的口糧開始吧!

4. 糧食作物主要包含哪些種類

糧食作物是指其收獲物主要供人類作主食用的作物,也稱食用作物。它是作物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作物,其種植面積在全世界各類作物中佔50%以上,在中國一般佔到75%以上。糧食作物包括的種類依各國習慣有所不同,在中國主要包括:①以籽粒供作糧食的谷類作物,主要是禾本科的禾穀類作物,如水稻、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粟、黍稷、高粱等,蓼科的蕎麥有時也計算在此類中;谷類作物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佔90%左右。②以種子和嫩莢供食用的豆類作物,主要有蠶豆、豌豆、普通菜豆、綠豆、小豆、豇豆等。這類作物的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肪和澱粉,是高營養成分的主食,是人類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③以塊根或塊莖供食用的薯芋類作物,也稱根莖類作物。塊根作物主要是甘薯、木薯,塊莖作物首推馬鈴薯。這類作物含澱粉量高,除食用外,還可制澱粉、酒精等,也是未來的一種能源作物(《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作物卷》)。

5. 糧食的種類及產量

一般意義上的糧食主要作物
水稻,每畝產量一般在1000斤,摺合大米350公斤左右.
小麥,每畝的產量一般在700斤.
玉米,一般每畝1000斤.
豆科作物
黃豆,每畝產量一般400斤.
綠豆,每畝產量一般400斤.
蠶豆,每畝產量一般400斤.
赤豆,每畝產量一般400斤.
根莖類食物
土豆,每畝產量一般4000斤.
紅薯,每畝產量一般4000斤.
芋艿,每畝產量一般3000斤.
木本類食物
板栗,每畝一般300斤.
核桃,每畝一般400斤.
其它類
芝麻,每畝一般250斤.
隨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根莖類的食物可以最有效地解決糧食問題和食物的營養平衡及食物的多樣性問題.
隨著農業的發展,糧食的概念應該擴大的食物,因為蔬菜、水果、食用菌、藻類等食品都是可以解決人類的食物需求.所以應該把糧食作物食物的基礎,但重點應該放在食物上.
食物還包括動物,動物中許多是食草動物,還有吃浮游生物的魚蝦螺類等等.
一切能夠成為人類食物的植物根莖葉花果以及能轉化為人類食物的動物的物質都可以看成是食物或間接食物.
食物開發應該有新思路,追求有限空間內最大食物營養價值量的生產.能利用水的利用水,能利用土的利用土,水土不便利用的利用空間.

6. 食物種類有哪些

一、按照食物的種類分:1、水果、蔬菜和豆類在你所吃的食物中,這組食物可以佔到三分之一。因為它對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疾病侵擾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是你飲食中抗氧化劑和纖維的主要來源。此外,這組食物還可以提供相當數量的微量款物和維生素。對於素食主義者來說,豆類可以作為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2、麵包和麥片這組食物也大約占我們飲食的三分之一。它包括義大利麵食、大米、麵包、早餐谷類食品、牛奶什錦早餐和粥,同時它也是保持腸胃正常和健康的纖維的主要來源。麵包和穀物可以提供一些抗氧化物,尤其是各種經過最輕加工的全粒谷類。這些食物還是碳水化合物的最好來源;它們分解成葡萄糖,成為支持肌肉、肝臟和大腦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為了保持健康和減肥,有些人建議減少或不吃碳水化合類食物。實際上,如果你這樣做的話,是在減少纖維和肌肉能量,結果會使你更加容易疲勞,還會產生便秘。如果你勤於運動,並且避免和富含脂肪的食物如麵粉糕餅、蛋糕等一起下咽,那麼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不會使你發胖的。經過最輕加工的穀物經常可以提供最多的營養成分。3、牛奶、酸奶喝乳酪乳製品是你攝取鈣質的主要來源,同時它也提供一些數量的核黃素和蛋白質。推薦低脂牛奶和乳酪,因為他們可以提供相對較少的飽和脂肪,以及更多的蛋白質和鈣。實際上,在所有的減脂牛奶和酸奶中蛋白質和鈣的含量都比一般的牛奶和酸奶多。如果你不喜歡乳製品,那麼可以以含強化鈣豆制飲料作為替代品。4、瘦肉、魚、禽類、蛋類、堅果和豆類這租食物是蛋白質和重要礦物質的主要來源。瘦肉中含有易吸收的鐵和鋅。魚類也很重要,因為,人們發現冷水浴中所含的一種脂肪酸可以有效地減少心臟病的發病率。蛋類、堅果和豆類是素食主義者獲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堅果和豆類還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因而對預防心臟疾病、某些癌症以及糖尿病都可能有幫助。5、油和脂肪油和不飽和的人造黃油可以提供維生素D、E,幫助我們改善許多食物的口味。油是100%的脂肪,而黃油和人造黃油大概很有80%的脂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油和脂肪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它們含有很高的熱量,但運動元可以攝取多一點,因為他們在運動中可以將其消耗掉。二、按照食物的營養特點分類:1、谷類及薯類(米、面、土豆、紅薯等)。2、動物性食物(羊肉、雞、草魚、鴨蛋、牛奶及其製品等)。3、豆類及其製品(黃豆、豆腐、豆製品等)。4、蔬菜水果類(包括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等,如胡蘿卜、白菜、蘋果等)。5、純熱能食物(色拉油、澱粉、食用糖、白酒等)。三、按照保藏方法分類:1、罐頭食品。2、脫水干制食品。3、冷凍食品或凍制食品。4、冷凍脫水食品。5、腌漬食品。6、煙熏食品。四、按照原料種類分類: 果蔬製品、肉禽製品、水產製品、乳製品、糧食製品等;五、按照加工方法分類: 焙烤製品、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六、按照食用人群分類:1、嬰幼兒食品。2、中小學生食品。3、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恢復產後生理功能等特點食品。4、適用於特殊人群需要的特殊營養食品,如運動員、宇航員食品,高溫、高寒、輻射或礦井條件下工作人群的食品,高血壓病患者適宜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以維持、增進人體健康和各項功能為目的,適於各類人群的各種功能性食品。

7. 五穀雜糧有哪些種類

「五穀」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詞,如「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的五穀。

「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如米、小米(小米)、小米(又稱黃米)都有殼,故稱之為穀粒。「顧」的發音來源於貝殼的發音。

中國人以糧食為主食的飲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說的其實是一個大家庭,包括各種穀物和豆類。目前,世界各地的營養學家都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過多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相比,中國人把日常食物分為谷類和其他食物。提出了以谷類為主,其他食物為輔的飲食模式。它不僅營養豐富,有益健康,而且有利於節能環保。

關於五穀的主流觀點是大米(俗稱米、大)、小米(俗稱黃米)、小米(又稱小米、俗稱小米)、小麥(俗稱小麥、麵粉生產、蜀黍(俗稱大豆)。但還有其他的。例如,根據《黃帝內經》,五穀是「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米」,在佛教祭祀儀式中也被稱為「大麥、小麥、大米、紅小豆、亞麻」。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33種,豆類14種,共計47種。

什麼是谷類食品

2400多年前,孔子帶著他的學生遠行。齊魯落後了。他遇到一個拿著竹簍的棍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主人了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糧食分不清。誰是主人?」由此可見,24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了糧食的概念。「穀物」一詞最初產生時是什麼意思?沒有準確的記錄。一種是大米、小米、小米、小麥和蜀黍(大豆);另一種是大麻(麻)、小米、小米、小麥和蜀黍。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在於,一種有米卻沒有麻,另一種有麻卻沒有米。結合這兩種觀點,主要有六種作物:水稻、穀子、穀子、小麥、豆類和大麻。

穀物和穀物是什麼意思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糧」的概念也在不斷演變。目前所謂「五糧」是指水稻、小麥、高粱、大豆和玉米。人們習慣性地把米、面以外的雜糧稱為雜糧,所以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8. 你知道糧食的種類有哪些

麥類:小麥大麥皮麥青稞(元麥)黑麥燕麥(小麥)

稻類(大米):粳稻 秈稻糯稻陸稻(旱稻)深水稻

粗糧類:玉米高粱蕎麥粟(穀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為補充主食用的糧食作物:小豆綠豆木薯番薯(紅薯、白薯)馬鈴薯(土豆)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生糧食種類的結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