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6年達川區石橋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四班下冊期未數學考試成績單
別想了,專心答題吧,考試要靠自己,不能靠答案,不然啥都沒學到。
⑵ 石橋鎮馬橋中心小學,開學時交150元訂校服,現在馬上要放假了,校服還沒影子的,這可以投訴嗎
你先問問老師校服怎麼回事
⑶ 蒼梧縣的教育
民國以前,蒼梧人口絕大多數為文盲,只有少數人能受到科舉教育,明、清兩代共考取文科舉人403人,進士39人。晚清以來,逐漸普及教育,據《廣西各縣概況》記載,民國22年(1933)縣內有省立第四高級中學1所,男生203人、女生22人,合計225人;省立第二初級中學1所,男生360人、女生44人,合計404人;省立第一女子中學1所,學生303人;縣立初級中學1所,男生396人、女生54人,合計450人;縣立職業學校1所,男生62人,女生5人,合計67人;小學校共337所,男生共16744人,女生3622人,合計20366人:學齡兒童共56134人;失學兒童35768人。當年統計,受過教育,識字人數男105928人,女6700人,合計112628人,佔全縣人口總數28.1%。民國33年版《廣西年鑒》記載,民國31年(1942),受過高等教育1427人,占總人口0.35%;受過中等教育8585人,占總人口2.1%,受過初等教育200426人,占總人口48.87%。
解放後,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受教育人數尤其是受中等以上教育人數越來越多,文化素質不斷提高。1964年人口普查時,全縣具有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的人口174400人,占總人口47.34%。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399人,占總人口0.11%;高中文化2488人,占總人口0.68%;初中文化14038人,占總人口3.18%;小學文化157475人,占總人口42.74%;12周歲以上不識字和初識字52396人,占總人口14.22%。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具有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的人口351482人,占總人口67.84%,比1964年增加17.5個百分點;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704人,占總人口0.14%,比1964年增加0.0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29663人,占總人口5.73%,比1964年增加5.05個百分點;初中文化70534人,占總人口13.61%,比1964年增加9.8個百分點;小學文化250581人,占總人口48.36%,比1964年增加5.62個百分點。12周歲以上不識字和初識字63822人,占總人口12.32%.比1964年減少1.9個百分點。1990年人口普查,全縣具有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的人口434380人,占總人口75.47%,比1982年增加7.63個百分點;其中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1541人,占總人口0.27%,比1982年增加0.1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32352人,占總人口5.62%,比1982年減少0.11個百分點;初中文化98980人,占總人口17.20%,比1982年增加3.59個百分點;小學文化301534人,占總人口52.39%,比1982年增加4.03個百分點;12周歲以上不識字和初識字59528人,占總人口10.34%,比1982年減少1.98個百分點。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縣城梧州育嬰堂設立蒙養院,招收3~7歲的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同年,美國基督教宣道會在梧州創辦建道小學並附設幼稚園。宣統年間,梧州講習所附設保姆傳習所,為幼兒教育培訓教師,只辦1班即停辦。民國15年(1926),廣西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附設幼稚園。民國20年,梧州模範小學附設幼稚園。至此,縣城梧州有幼稚園2所4班,幼兒人數165人。此後,幼稚園有創有廢,至民國38年,全縣有幼稚園3所9班,在園幼兒235人,其中私立幼稚園1所,幼兒77人。
1956年6月,在龍圩鎮中心校舊址設立幼兒園,招收6個班,幼兒194人,教職員15人。
1958年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城鄉社隊設立幼托班,全縣有季節性的幼托班543班,入托幼兒13040人,幼師543人,多是選用生產隊里的年輕人或老人作為幼師、保育員。1959年,入園幼兒達31822人,人托幼兒32799人。由於發展過快,師資無法解決,1960年經過調整,入園入托幼兒17898人。1962年,農村幼兒班全部停辦。縣辦的幼兒園只有2個班,幼兒45人,教職員9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幼兒園教具、玩具、資料被查抄清理,有的被燒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幼兒教育逐步恢復正常。幼兒園根據幼兒的特點,制定作息制度、食譜、游戲和教學計劃,課堂教學注意興趣性和直觀性,使幼兒的體、智、德、美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根據幼兒年齡分設小班(3歲)、中班(4歲)、大班(5歲)、學前班(6歲),學習內容有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課程,每節課定為10~30分鍾。
1985年,各鄉鎮辦起學前班,為小學教育打下基礎。至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13所、34班,在園幼兒1117人;學前班53班1896人,教職工121人。1989年,鄉鎮及各農村的幼兒園附設在當地小學。1990年,全縣有幼兒園4所、31班,在園幼兒1392人,小學附設學前班77班2503人,教職工122人。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小學分設高等小學堂和尋常小學堂。兒童6歲起受蒙學4年後進入尋常小學堂修業3年,再經考試升人高等小學堂修業3年。其他學館如私塾等均應按學堂課程設立修身、字課、習字、讀經、史學、輿地、算學、體操、古文詞、作文等科。
光緒三十年,縣人周之濟等建議以鳳台書院為校址,設立蒼梧高等小學堂,同時區家彥等又倡辦了城南、城北、城中3所蒙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縣人李大纘創辦公立女子小學堂。此後陸續辦起幼稚女學堂、菉漪初等小學堂、文瀾初等小學堂、龍圩高等小學堂、明新(長洲寺沖)小學堂、琪山(長洲正陽)小學堂、泗洲小學堂、從新(東安沙頭)小學堂等。後來一些辦得較好的私塾改名為簡易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蒼梧縣有高等小學堂1所,學生77人;兩等(高等、初等)小學堂2所,學生140人;初等小學堂9所,學生508人;女子小學堂2所,學生89人。
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把學堂改稱學校。縣內的小學堂、蒙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初等小學校、國民學校。民國4年,農村區、鄉紛紛設立學校。至民國10年,全縣有高等小學3所,高等和國民學校(以下簡稱「高國合校」)9所,國民學校54所,女子高國合校1所,女子教員講習所附設高國合校1所,女子國民學校1所,代用國民學校96所,共有學生6997人,其中女生567人。民國15年,縣推行義務教育,小學教育迅速發展,至民國16年,全縣有高等小學校34所,初等小學校284所。當年縣城梧州市區有學齡兒童7212人,入學3334人,入學率46.23%;鄉村有學齡兒童35177人,人學13311人,入學率37.84%。
民國23年,縣根據《廣西國民基礎學校辦理通則》規定,在鄉(鎮)一級設立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由鄉(鎮)長兼任校長;村(街)一級設立國民基礎學校,由村(街)長兼任校長,動員學齡兒童入學和推行義務教育。當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494所,共有學生30654人,教職員978人。民國29年學生增至40436人。
民國33年梧州淪陷,全縣各校停課,許多學校的校舍、校具被毀,損失慘重。抗戰勝利後,學校逐漸恢復。至民國38年上半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52所,國民基礎學校328所,共有學生28811人,教工1436人。另有私立小學9所,學生2429人,教師98人。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根據「維持原狀,逐步改造」的方針,基本上接收使用原有學校和教職員工,對教育政策、學校行政組織、經費、教材與教法作了新的規定,各校正常上課。1950年,全縣有高完小32所,初級小學322所,共有學生18138人。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後,全縣掀起辦學熱潮。年底,小學增至679所,學生37492人。1952年小學692所,學生51083人,分別比1950年增長95.48%和1.82倍。由於發展過快,設備、師資等方面不能協調發展,一些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所下降。1953年9月,對全縣小學在體制結構、招生制度、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分批整頓。1956年,全縣小學166所(含少數民族小學,下同),1116班,學生40743人,教職員工1274人。
1958年,教育受「大躍進」運動影響,在校學生數迅速增長,學校里六年制、九年制並存。由於經費、師資缺乏,影響教學質量。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把部分農村小學由公辦轉為民辦,減輕國家負擔。並動員代課教師和超齡學生回家務農,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開始,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1967年春復課。
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將小學下放給街道、工廠、生產隊管理,由管理單位派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委員會「進駐」學校。農村教師回本大隊工作,國家不發工資,由大隊記工分。學生以學工學農為主。1980年,縣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的《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制定了普及小學教育規劃,調整了領導機構,提高教師待遇,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教育質量逐步提高。1985年,縣教育局對46間小學進行驗收,全部達到普及要求,其中入學率95%,鞏固率97%。之後又對夏郢、林水、新地、人和等鄉(鎮)小學進行驗收,大部分小學達到普及要求。1990年全縣有小學236所,教學點457處,共有2205班,在校學生61576人,教職員2931人。當年入學率93.6%(其中縣鎮94.2%,農村92.3%),鞏固率97.8%,畢業率93.6%,普及率91.6%。
代表性學校:龍圩中心小學、石橋鎮中心小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厘金督辦譚國恩等在梧州創辦中西學堂,開設國文、英文、算學等科,是廣西最早的學堂。光緒二十九年,知府周天霖將其改為梧州府中學堂,有100多名學生,開設修身、國文、歷史、地理、英語、算學各科。民國5年(1916),梧州府中學堂改為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民國8年,縣參議會、教育會等倡辦蒼梧縣立初級中學校,校址在東較場沈公祠,當年9月招生上課。民國10年因粵桂戰亂影響,校務中斷,民國13年恢復。民國23年與省立第二中學合並稱廣西省立梧州初級中學校。民國25年成立縣立國民中學,校址在長洲中團,後改為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6年接收省立梧州初級中學,改名縣立第一初級中學。
民國時期,縣內還有一些私立中學。民國13年梧州私立培正中學開學上課,民國31年校舍被日軍飛機轟炸,遂停辦;民國19年梧州區芳浦集資在維新路(今民主路)創辦私立明志中學,民國22年停辦;民國23年,石化龍在梧州雲蓋山工人寄宿舍創辦私立復興中學,民國26年學校遷藤縣禤州;民國28年,縣人蘇民等人在夏郢鄉創辦私立新夏中學,政界要人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等捐款資助,民國36年改為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民國31年,李濟深在大坡鄉創辦私立中山中學,民國37年停辦;民國37年,縣人石適文在梧州雲蓋山成立私立蒼東初級中學。
1950年,縣立第一初級中學由梧州市接管,改名梧州初級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由縣接管,改為蒼梧縣立初級中學。同年,東安區群眾創辦私立東安中學,借用石橋中心校上課,當年停辦。1951年春,中山中學恢復招生上課。
1953年秋,在龍圩大王山成立縣第一初級中學,並接收中山中學學生、校具,中山中學停辦。縣立初級中學改為縣第二初級中學(又稱夏郢中學)。1956年,縣第一初級中學招收高中班學生,改名蒼梧中學。同時在原中山中學校址成立縣第一初級中學(又稱大坡中學、中山中學),在廣平成立縣第三初級中學(又稱廣平中學),在石橋成立縣第四初級中學(又稱石橋中學)。1957年7月成立人和民辦初級中學和長洲民辦初級中學,1958年成立長發民辦初級中學。
1960年提倡「全黨全民辦文教事業,大搞群眾運動」,當年新辦新地、梨埠、六堡3所中學,長發、人和民辦中學改為公辦中學。1961年,全縣有完中2所、初中9所,高中11班、學生475人,初中62班、學生2704人,教職工共173人。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撤銷梨埠,六堡、新地、廣平、人和5所中學,其學生分別撥入第一、第四和蒼梧中學繼續學習,第二中學的高中學生並入蒼梧中學。調整後,全縣有完中1所、初中4所,高中10班、學生403人,初中56班、學生2274人,教職工共228人。同年,成立龍圩鎮民辦初級中學、人和社辦初級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縣各中學連續三年停止招生。
1969年,縣革命委員會將蒼梧中學、大坡、石橋、夏郢、長發5所中學的初中一年級新生下放到各大隊小學作為附設初中班,這5所中學只招收高中學生。之後,縣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公社辦高中,大隊辦初中」的口號,中學迅速增加,甚至許多大隊也辦起了高中班。到1972年,全縣15個公社除林水外,均單獨辦有高中學校,大隊小學附設高中班教學點73個,附設初中班教學點151個。1975年,林水設立「五·七」中學,招收高中學生,1977年改為林水高中。1979年,根據自治區岑溪會議提出的「壓縮高中,調整初中,發展農中,加強小學」的精神,逐步採取措施,調整中學布局,1980年只保留蒼梧中學、龍圩中學、中山中學、林水中學、長發中學、夏郢中學、石橋中學7所完全中學。之後,完全中學基本穩定,初級中學有所增加(也有小學附設的初中班)。1990年,全縣有完全中學7所,96個班,學生5427人,其中高中40個班、2176人;初級中學25所,313個班,學生16593人,其中小學附設初中14處、38個班、學生1913人。全縣中學有教職工共1269人。
代表性學校:蒼梧實驗中學、蒼梧中學。
⑷ 商城縣上石橋鎮中心小學校長是誰
1、2016年商城縣上石橋鎮中心小學小升初考試成績還沒有在網上公布,只能到學校查詢,網上暫時是無法查詢的。 2、你可以到學校咨詢班主任老師或者學校教務處。
⑸ 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中心小學怎麼樣
簡介: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中心小學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學校佔地面積30448平方米,建築面積面積4390平方米。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⑹ 向國旗敬禮網上簽名寄語活動(中國文明網)在哪簽名
中國文明網簽名寄語步驟:(自己動手更有意義)
1.點擊:http://www.wenming.cn/
2.點擊左上角:「向國旗內敬禮」
3.選擇地區
4.點擊:容「向國旗敬禮」
5.在網頁下面寫上校名、班級、姓名和寄語,點擊「提交」
6.點擊「確定」
⑺ 如何寫好感恩類作文
《感恩的心》寫作指導 江蘇省贛榆縣石橋鎮中心小學 鄭曉燕【文題】同學們,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質。生命因感動而精彩,心靈因感恩而美麗。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著許多要感謝的人,請以「感恩」為話題,將心中汩汩流淌的感恩之情傾注筆端吧,題目自擬。【文題解析】這是一篇記敘文,要求同學們通過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畫抒發內心深處的感謝、感激或感恩之情。在你的成長歷程中,哪些事情曾經撥動你的心弦,令你記憶猶新?哪些人讓你心存感激、無法釋懷?請靜下心來,到記憶的長河裡細細打撈,選取典型的人和事寫一寫,表達自己的真情,抒發自己的實感。【寫作指導】 從十月懷胎、「哇哇」墜地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父母花去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從懵懵懂懂的孩童到才華橫溢的學子,老師奉獻了多少的心血與汗水;從初次相識到形影不離,朋友付出了多少真心和情誼……生活中並不缺少感動!但怎樣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細膩傳神、讀來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章呢?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努力:一、選材:以小見大顯真情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陽的光輝,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蘊含著感人之處,只要善於挖掘生活,捕捉內心的每一次細膩、微妙的感情波動,從小處著筆,就能寫出情深深、意切切的佳作。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殘肢老師的恩情》中的片斷:最令人難忘的是那次大掃除,姜老師親自爬上的高高的窗檯擦玻璃,突然身子一歪,重重地摔在地上,血水從假肢處流了出來,一滴、兩滴、三滴……我們聞聲趕來七手八腳將他扶起,見到同學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姜老師笑著說道:「幸好摔的是我,不是你們,沒事,沒事!我這腿是鐵打的,摔不壞。」他的樂觀感染了每一個人,我的同桌王飛眼裡噙著淚水撲到姜老師的懷里說:「姜老師,以後打掃除,我再也不偷懶了。」真是平凡之中見偉大,尋常事例顯真情呀!小作者選取「擦玻璃」這個簡簡單單的生活場景,成功塑造了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老師獻身教育事業的形象。字里行間流淌的是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情操,是學生對老師的愛戴、贊美和感激之情。二、表達:言為心聲情最真真實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然而有很多的同學,筆是心非,言過其實,無病呻吟,甚至生搬硬套。 正如冰心所言:「你的感情只要有一點兒不真實,讀者一下子就會念得出來。」例如:有一位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媽媽被推進手術室,我跟了進去,只見醫生們緊張地忙碌著,神情是那樣的專著。我獃獃地站在一旁,一顆心因牽掛媽媽的安危而跳個不停。突然從遠處傳來鄭智華的歌:「這點痛算什麼,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歌詞敲打在我的心坎上,我頓時振作起來,默默地為媽媽祈禱!這位同學語言功底很好,但描寫明顯是經不起推敲的,這就是嚴重的失實,讓人覺得很假,自然也就很難打動人心了。文貴有情,而言為心聲情最真。因此在作文時,大家要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也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打動讀者,使讀者受到感染,從而與自己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三、描寫:細微傳神感人深作家李准告訴我們:「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此。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將細節描寫具體滲透在對動作、語言或心理描寫之中,定能使人物形象更鮮活。如有一位學生在《感恩父親》中寫道:最難忘的是小時候爸爸為我梳頭的情景。他總是喜歡用一隻熱乎乎的大手按住我的小腦袋瓜,另一隻手拿著梳子細細地把我的頭發攏順。他的動作柔柔的,有時會撓得我癢癢的,逗得我咯咯笑個不停。我猛一回頭,看見爸爸也正沖我笑,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此外,在寫作時,同學們要廣開思路,不要僅僅拘限於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對社會的感恩,那些陪伴著大家快樂成長的無聲朋友,諸如動物、植物、玩具、書本等,同樣值得感激。
⑻ 商城縣上石橋鎮中心小學小升初成績查詢怎麼查
1、2016年商城縣上石橋鎮中心小學小升初考試成績還沒有在網上公布,只能到學校查詢,網上暫時是無法查詢的。
2、你可以到學校咨詢班主任老師或者學校教務處。
⑼ 如何理解教學管理的核心是教學質量管理教
9月25日,襄州區中小學2014年教學工作會石橋鎮舉行,區教體局長蔡繼革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局機關科室負責人、區教研室和全區中小學校校長、教導主任參加會議。上午,小學組在石橋鎮中心小學聽課和觀摩,中學組在石橋一中活動,兩個會場同時進行,下午小學組和中學組相聚在石橋一中舉行會議,會議緊張有序,圓滿完成各項議程。
校園環境清新優美
走進石橋鎮小的校園,在主路的樹上懸掛著「探索德育培養途徑,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抓安全著眼細處,保質量精細常規」、「弘揚國學經典,傳承中華美德」、「加強生命教育,書寫精彩人生」四條橫幅,在主路的盡頭的牆壁上,鑲嵌著「求真」兩個大字,展示出學校的內涵是以「求真」文化,不僅豐富了以德樹人的教育教學氛圍,而且突出了學校未來把「安全、質量與行為養成並重」的工作理念。
石橋一中,教學樓上懸掛著「深化課堂改革,落實常規管理,全面提升質量」、「完善制度嚴要求,規范管理創特色」、「打一場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攻堅戰」、「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質量,打造自主高效課堂」的巨大條幅,體現出一中人重振教育雄風的決心,也給與會人員以振撼。
課堂教學高效務實精彩紛呈
小學組聽了石橋鎮小提供的兩節課,一節是趙永波老師的五年級品社課《父母的愛》,趙老師用優美的音樂開課,把同學們很快帶入的課堂的學習中,在課堂上所舉的事例信手拈來,對學生循循善誘,同學們討論熱烈積極互動;另一節杜貴漢老師的五年級科學課《橋》,杜老師用山村孩子們坐著滑道去上學的視頻,引起孩子們對新知學習的強烈慾望,讓學生們通過動手實驗,自主學習探究得到結論;中學組聽了石橋一中張玉鳳的語文課《秋天的懷念》,張老師的基本功扎實,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學習,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感情得不到了升華,區教研室在評課時,「做張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可見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另一節彭文霞老師的數學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彭老師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研究,自己得出知識來。四節示範課,是成功的,也給與會人員啟示和引領。
大課間展示各具特色
石橋鎮中心學校一貫把「兩操一活動」作為對學校考核的主要項目,每年組織學校進行展演,有利的促進了活動的開展。
此次兩個學校大課間展示各有特色,著裝統一的學生,伴著嘹亮的《運動員進行曲》,邁著整齊的步伐,手臂擺動有力,昂首挺胸走進操場,做起《武術操》一招一式,虎虎生威,有板有眼;在《童年》的歌曲聲中,校園里孩子們翩翩起舞,整個操場動了起來;極具民族特色的扭秧歌,一至是石橋鎮小的保留節目,扭動起來,整個校園像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全校同誦《弟子規》、《誡子書》,進行國學經典的教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又一新的舉措。兩校課間的展演讓與會人員贊不絕口。
校長經驗交流百花齊放
中午,全體與會人員在石橋一中食堂吃份飯,顧不上休息,下午的議程又開始。上台發言的校長,都立足本校的實際工作作法,毫無保留的進行經驗交流。石橋一中校長李君立《抓常規嚴管善導 提質量務實求真》,道出了學校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襄州四中校長孫元武《發揮「三大推手」作用 增強校本教研實效性》,堅持以問題、活動、評價為推手;張灣中心小學校長郭紅麗《且行且思抓管理 漸行漸美君子路》,從「優質管理催生正能量」、「強化責任煥發新激情」、「大氣大雅濡養真君子」三個方面介紹管理經驗;石橋鎮中心小學校長周漢富《以課題研究的思想 抓好學校常規管理》,重點介紹了學校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集體備課與電子教案,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帶動各項工作創新等方面闡述了學校如何進行常規管理的。校長們的發言,可謂百花齊放,精彩不斷,引起了台下陣陣掌聲。
教研室講座指導引領
區教研室分別對上述四節示範課進行點評,隨後,區教研室主任曾化輝以《與課改同步 重質量提升》為題,提出全區中小學構建「高效課堂」模式的思考:從學校層面而言,重在組織培訓、小組活動、小組管理、小組評價。就全區而言,重在改進導學案,跟崗、集中、專業與評價培訓以及組織教研論壇。並向大家展示了今後,教育教學的新動向,如《未來課堂》、微課程等讓大開眼界。
會上,區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蔡繼革,親自為上一年中學九年級中考、六年級期末考試的優勝單位進行了頒獎,並作重要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