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中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五種:
一,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
二,強迫型的心理問題;
三,抑鬱型的心理問題;四,焦慮型的心理問題;五,恐怖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適應不良型 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中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中學生往往由於學校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學習,更不上班級,甚至造成中途休學或輟學。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三個方面。
(1)情緒方面。抑鬱、焦慮、強迫、恐怖、厭煩、退縮等是常見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迴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惹,依賴性增強。
(2)行為方面。學習適應不良的同學均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學習能力良好,成績不錯,適應不良後學習能力受到抑制,產生學習困難,上課無法做筆記,記憶力下降,作文寫不出,稍復雜的題目無法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或看書,無目的地擺弄小物件或發獃等。第二,社會性退縮。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也減少,不願發言,不想運動,體育課也提不起勁,成為同學活動的旁觀者,游離於同輩群體之外。第三,品行絮亂。行為違反與年齡相符的社會規范和准則,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現象均有可能出現。還有些學生活動過度,尋求快樂和刺激,如沉溺於電子游戲機、不遵守紀律、襲擾他人。第四,行為倒退。行為像兒童,學習無目標,活動無計劃,喜歡兒童游戲,不合群但不是因為退縮,而是和同學玩不到一塊,談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現在上課頭昏、腦脹,入睡困難,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體檢查則沒有特定的軀體問題。
二,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它對同學的學習、生活和在校適應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應及時接受輔導。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迴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作業或考試後總覺得寫錯了字或做錯了題,上學路上總疑惑忘帶書或文具;總是擔心考試失敗、挨老師批評,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麼等於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在考試時,總覺得想要大小便,但並不去上廁所;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反復檢查自己任何一次作業或試卷;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三,抑鬱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徵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同學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並有內疚後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後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願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於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四,焦慮型 個體處於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徵,有「大禍臨頭」之感,並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鍾,長達數小時。發作後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後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並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乾、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五,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並主動迴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迴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迴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於面對它,正確解決它。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Ⅱ 可以提哪些關於課餘生活的問題
周末及節假來日,中小學生都有相對源寬松的時間,但許多時間已被家長安排,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被看電視、上網及電子游戲佔用,只有30%的人能自覺參加體育運動。
學生課餘生活受現代休閑方式的影響,許多傳統的戶外休閑方式已悄然退出,看電視、上網、玩電子游戲等室內活動占據了學生課餘生活,直接導致學生課餘生活面變窄,鍛煉時間少,運動強度小的問題。另外,從學生喜歡看和經常看的課外書類型來看,一些高二和初二年級的學生迫於學習的壓力,放棄了自己喜歡閱讀的課外書,而經常看輔導類書籍。
Ⅲ 中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有哪些
人情消費?我認為這已經在大眾心裡,特別是中學生心裡已經很普遍版了。學生的社會權也是半個小社會。當然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了。無疑,中學生的人情消費現象,是家庭、社會共同促成的。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這種消費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獨生子女構成的當代中小學生,是家庭的全部,大家都圍著他們轉。少數家長對孩子嬌慣、溺愛和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產生這種消費誤區的最直接的原因。中學生人情消費帶來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它不僅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而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如何正確加以引導,這已不僅是校園內的話題,而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 希望幫到你哦。考試的同學,, 你們學校沒屏蔽的嗎。。。。
Ⅳ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