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並分析原因
中小學生常見的問題是,疏遠父母,談戀愛,跟老師家長溝通障礙,時代帶來的負面影響,性問題。
如果你覺得這些是常見問題,給我留言,分析原因
『貳』 中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常見的幾種不良表現
表現為學習態度消來極自,甚至極度厭煩。做作業時磨磨蹭蹭,並且需要家長反復提醒和督促,有的則胡亂應付了事。
二、自信心不足。
在學習上自信心不足有多種表現,如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對學習畏難情緒大、抗挫能力差、依賴性強、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或者學不好某門學科)等等。
三、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或做作業時不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要麼做小動作,要麼說閑話,要麼思想開小差,或者兼而有之。注意力首先是個生理問題,其次是個心理與行為問題,又叫做「視聽覺障礙綜合症」,本欄目有專門的文章介紹。
四、學習效率不高。
雖然孩子學習比較努力,但是要麼因為學習狀態不好,方法不得當,記憶力差等原因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要麼總是因為粗心大意做錯題而導致在考試中丟分。
五、學習與考試焦慮。
一上學就緊張,或者總擔心自己考不好,甚至會因此出現某些不良的身體反應,如頭暈頭痛、肚子痛、身體其他部位不舒服、尿急、出虛汗、頭腦一片空白等。
對於家長來說,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後,一定要首先要找准問題的主要症結,然後再採取科學的方法對症下葯才行,世不可病急亂投醫。否則,不僅無助於孩子問題的解決,還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叄』 請舉例說明中小學生有哪六種問題行為
小學生比較有禮貌 中學生打架罵人 沒素質
『肆』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表現有哪些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的,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質量。
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課堂中蔓延。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獃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成長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來判斷問題行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以下介紹教師經常遇到的六種問題行為及其建議與對策,旨在幫助教師妥善處理這些行為。
問題一:上課時打瞌睡
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這應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有一個學生經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學校感到枯燥無味、一些疾病或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當考察這些原因時,我們要通過了解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打瞌睡,找出主要原因。知道學生打瞌睡的原因有助於你考慮如何應對,使你明確是把它作為疾病問題或情緒問題看待,還是把它當作動機或紀律問題來處理。
建議與對策:
1. 叫醒學生:問他是否感覺不適,如果是,送他去看醫生。如果他說他感覺良好,建議他喝一杯水,然後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臉以克服疲倦。
2. 使學生難以打瞌睡:如果一個學生經常打瞌睡,你確定這不是疾病或服葯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時,將他的課桌搬開,使他的頭沒有地方靠。給他一塊筆記板讓他在上面寫字,當他告訴你他在上課時決不再打瞌睡時,再讓他把課桌搬回來。
3. 讓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講台的地方:如果坐得離你很近,他就不太可能打瞌睡,因為你時時都可以注意到他。如果學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邊,你的出現會喚醒他。你也可以考慮安排他坐在靠窗戶的位置,光線和清新的空氣能使他保持清醒。
4. 使學生保持活躍狀態:在一天當中最容易犯困的時間里給他們安排一些活動。實際上,把一些身體運動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參與其中是一個好辦法。例如,可以讓學生做做操舒展一下身體、玩一玩游戲,或者做一些像到辦公室去傳遞信息之類的差事。根據學生的行為,安排適當的活動。例如,學生在觀看錄像時容易打瞌睡,可考慮讓他幫助播放錄像。
5. 出其不意地提問:如果他感覺到你隨時有可能提問他,他會盡力保持清醒。你發現他在打瞌睡,就問他一個問題,或給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覺,而不是要讓他難堪,所以,提的問題必須是他能夠回答的。
問題二:在課堂上大叫
在課堂上大聲叫喊是教師遇到的最普遍的問題之一,慶幸的是,這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之一。學生在課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現,從不舉手脫口說出問題的答案,到某個同學被提問時他人作答,再到上課或討論至一半時未經要求就作評論,不一而足。無論以何種形式插嘴,大叫的學生都會使你偏離思路,還會阻礙其他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活動。另外,如果一個學生通過大聲叫喊得到你的注意,會慫恿其他學生也跟隨他大聲叫喊。
建議與對策:
1. 把有大聲叫喊傾向的學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讓他坐在靠近你上課時經常站立的地方,這樣安排使你能夠在他要脫口而出時,暗示他安靜並舉手。
2. 不理睬大叫的學生,只提問舉手的學生:關注大聲叫喊的學生將會使他更有可能重復這種行為,如果可能,試著不理睬他,繼續上課並提問舉手的學生。可以對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你舉手等待提問的做法,」這就是發出一個信息,即舉手的學生要比大聲叫喊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注。
3. 用行為修正改變學生的行為:行為修正的簡易方法是,用橫線把 3× 5英寸的卡片分成 10格,並把它貼在課桌上。在一天開始的時候,設置一段 30分鍾長的時間,如果這個學生在這一時間內沒有大聲叫喊,就在卡片的一個格上簽字,並重新設置時間。如果他確實叫喊了,立刻重新假設時間,不要在格子上簽字,當卡片上的所有格子都簽了字,獎賞他或給他班上的某種特權 (註:時間的長度與卡片上的格子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問題的嚴重程度來設定 )。
4. 教學生檢測自己的行為:把一張分成五部分 (一天一個部分 )的 3× 5英寸的卡片貼在桌子上,提醒學生他叫喊了幾次,每次他叫喊時就讓他在恰當的地方做個記號。一周結束時,與學生一起數一下他每天叫喊的次數,如果他表現進步了,要表揚他或給他班上的某種特權。
5. 每天留出特定的時間和個別學生談話:有一些學生大聲叫喊只是因為他想和你說話,一天當中留出一段特定的時間,讓學生與你談他所關心的事。如果擔心忘記要談的內容,建議他們把相關的內容記錄下來。
6. 教會易沖動的學生該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沖動的學生可能會告訴你,他經常脫口而出,是因為如果不把要說的內容馬上說出來,會把它忘記。對於有這種問題的學生,建議他記下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以便能夠幫他記起要說的內容。提問他時,稍作停頓,日後等他有時間時再重新組織他的想法。
『伍』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可能是家庭問題行為或社會問題行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團體的不良影響,也可能是不良的課堂教學環境或教師的教學失策導致的,總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與其學習、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問題的綜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的。綜合起來,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的教育失策
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教師的失策直接相關,甚至有些問題行為還可能是教師直接造成的,因而決不能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完全看成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教師的失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錯誤的教育觀、學生觀
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從而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把將升學率作為指導思想,把分數作為唯一指標。教學上搞題海戰術,無休止地上課、補課、考試,學習成了無邊的「苦海」。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逆反行為,甚至產生較嚴重的對抗性行為。而且,學生會因考試、課業負擔過重、同學間的劇烈競爭而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樣神經整天就會處於緊張之中,得不到調整就會產生腦功能失調,出現干擾學習的問題行為,如注意力渙散,多動。
2.管理的缺失
許多教師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學科內容方面,忽視自己在課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鍛煉和提高。實際上,學生中問題行為的出現與任課老師在課堂管理上的不當和失敗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1968年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離出教師的3種管理行為:隨機應變、專橫與懲罰。學生的7種行為是: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探索、求成、助人與凝固。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隨機應變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以及求知特徵成正相關,教師的懲罰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負相關。相反,教師的專橫與學生的合作、積極參加活動、求知和助人的特徵成相關。
3.教學的偏差
教師不認真備課或根本不備課;教學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缺乏了解,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講課速度過快或過慢;表達能力差,語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師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懶懶散散等等,這些教學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研究表明,教師的威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學生越不易產生問題行為。
(二)學生的身心因素
課堂中大量的問題行為同學生的身心狀況直接相關,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問題行為也因其身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性別差異
學生的性別特徵對問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在低年級中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曾將男女孩的性別差異與紀律問題作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男孩在紀律問題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違反紀律的現象或次數也更多。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生理障礙
學生生理上的障礙使學生容易產生問題行為。如學生視、聽、說等方面的障礙,會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和動力,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出現不煩躁不安、自行其是等問題行為,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注意渙散、活動過度、沖動任性,從而在課堂上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活動過多、情緒不穩、大聲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種問題行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慮、挫折和個性等方面。如性格過於內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直性退縮行為,而性格過於外向的學生,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逆反行為。
(三)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家勒溫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環境影響主要包括家庭、大眾媒體、課堂內部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家庭因素
許多心理學關於離異家庭子女的行為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自製力差,容易產生對抗性逆反行為。另外,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課堂上的行為。
2.大眾媒體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社會各種信息通過多種信息媒體大量湧入學校,學生的知識總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學生受不良內容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體嘗試其中的動作與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
3.課堂內部環境
課堂內部環境,諸如課堂內的溫度、色彩、課堂氣氛、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二、處理課堂問題的基本原則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冷靜性原則是處理課堂問題最基本的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惟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發生課堂問題,教師思想必須保持冷靜,用理智駕馭情感。就是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到不急躁、不厭煩、不發火。絕不能為了讓學生害怕,出口氣而頭腦發熱、意氣用事。
②處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說的課堂問題「冷處理」。具體表現為明示與暗示以暗示為主,當眾批評與個別談心以個別談心為主,課堂問題以課下解決為主,給學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時間。盡量避免與學生直接沖突,不分青紅皂白嚴厲批評,甚至變處罰為體罰,例如罰作業、罰值日、罰站、毆打等等,這樣違紀學生不但不會反悔,還會產生心理上的對抗。結果是壓而不服,容易從違紀走向違法,也導致教師自食惡果。
2. 「治病救人」原則。解決課堂問題的出發點在於使學生認識缺點,改正錯誤,懸崖勒馬,迷途知返。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批評的語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樣。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幡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積極思考對策,力求變被動為主動。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課堂問題是課堂教學中不和諧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視,態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確處理的原則,選擇的解決方法不適宜,小事也會變大,鬧得不可收拾。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作出一些與課堂要求不符的行為,姑且稱之為課堂問題。雖然事因不大,但如果處理不當,教師往往陷入尷尬的境地,甚至後果嚴重,以致於對簿公堂。那麼如何正確的處理好課堂問題呢?我認為,除了要把握好處理課堂問題行為的幾個原則之外,還要採取恰當有效的方法。
第一類,「放任法」,即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施加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出點小錯誤,是常有的事。教師應寬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它,看待它,並努力替學生的錯誤尋找「合理性」。如果問題的負面影響較小,出事的學生平時表現良好,出現的問題卻屬偶然,且學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無須小題大做,立即採取嚴厲的措施。
第二類,暗示法,也就是間接提示、批評正在犯錯誤的學生。可分為靜態揭示法、語調變換法、「借題發揮」法、表揚法、直接提問法等。
1.靜態揭示法,即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引起學生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認識,如凝望、搖頭、擺手、走近學生等以提醒學生,迫使其在無形的壓力下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2.語調變換法,也就是運用適宜的高音、音強和語素、停頓引起學生注意的方法。當教師講解問題時,可突然加速語調,可突然加重語調,提高聲音或減慢節奏,突然不語,以吸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3.「借題發揮」法,教師發現課堂問題時,可結合教學內容「即景生情」以幫助學生認識錯誤。
4.表揚法,表揚好的就是間接批評了差的,如發現學生在某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就看準時機,表揚這方面做的好的學生,或表揚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5.間接提問法,當即提問正在犯錯誤的學生,提問的問題一般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而與學生的缺點無關,只要中止了學生的行為,即可達到了目的。
第三類,明示法,可分為明確強調法,「施行處罰」法等。
1.明確強調法,有時學生是由於對教師的講解不甚明白而有意無意的干擾課堂秩序。如不按教師的設計思路回答問題,胡蒙瞎侃,教師應立即強調所學的內容。若遇個別學生趁「混水」之機故意向教師發難,教師要及時糾正。否則精心准備的一堂課也會被攪的一塌糊塗。
2.「施行處罰」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個別不求上進,故意違反課堂紀律、屢教不改的學生,應採取必要的懲罰措施,如嚴厲批評、寫檢討、警告等。
總之,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明晰其類型、原因、運用什麼方法。因此,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調控,以改善課堂秩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陸』 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哪些種類,應如何調控解決
坎吉羅西(cangelosi,1993)將中、小學最常見的問題行為總結為兩種:不合時宜的講版話(包括過多的講話、權不按順序的講話、不必要的講話),和不合時宜的活動(包括搞笑、離開座位);奎伊(quay,h.c)等人把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人格型(表現為退縮行為,如憂心忡忡、缺乏信心和興趣、心神不安的等)、行為型(具有對抗性、攻擊性和破壞性等特徵,如怪叫、起鬨、動手動腳等)、情緒型(學生過度焦慮、緊張和情緒多邊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如過分依賴他人、心事重重等)。
中國學者(如柳夕浪,1998)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外向型的攻擊性行為(如打罵他人、推撞、追逐等)和內向型的退縮性行為(如沉默寡言、膽怯退縮、孤僻離群等)。還有把課堂問題行為分為行為不足、行為過度和行為不適。
『柒』 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具有哪些特點
1、外向性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的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如:爭吵、推撞、追逐、訕笑等侵犯他人的行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座位、傳遞紙條等過度親昵的行為;高聲談笑、發出怪聲、敲打做響、做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語言粗暴、頂撞老師、不服從指揮等盲目反抗性行為等等。
2、內向性問題行為,這是不容易覺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不構成直接威脅的退縮性行為。雖然不直接威脅課堂紀律及他人學習,但對教學效果和學習的影響很大,對學生個人的人格發展也有極大的危害。
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心不在焉,發獃等注意力渙散行為;胡寫亂寫、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等厭惡行為;神經過敏、頻繁活動等不負責任行為等。
(7)中小學生六種問題行為擴展閱讀
對策
1、人際溝通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人際溝通旨在實現師生真誠地理解彼此行為的真實理由,消除師生之間因交流而出現的對彼此行為的誤讀,並達成對彼此行為的諒解與共識。
課堂管理的人際溝通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和訴說、信任和責任等環節。人際溝通的關鍵在於:積極地傾聽,了解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真實原因;信任學生有改進自己行為的能力,並讓其承擔起行為改進的真實責任。
2、強化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強化的基本假設:課堂行為是強化的產物。課堂行為的維持或矯正,可以通過對強化的操縱實現。主要是正強化和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因為學生良好的行為一旦得到鼓勵或贊揚,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步鞏固下來,這是正強化。
同時,通過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有意忽視課堂問題行為可以抑制或終止其他問題行為,這是負強化。通過正強化與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實現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
具體方法有很多,當學生產生良好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口頭表揚、身體接觸(如摸摸頭、排排肩膀等)、提供較好條件或更多機會等方式鼓勵和強化學生。
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可採用轉移學生注意、移除媒介、有意忽視、信號暗示、使用幽默等方法及時終止問題行為。對於一些較嚴重而又難以制止的問題行為,可適當採用一些懲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