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佐壩中心小學

佐壩中心小學

發布時間:2021-03-01 19:39:51

⑴ 宿松縣有幾所寄宿學校初中開始

初中:程嶺中學,實驗中學,許嶺中學,趾鳳中學,光榮中學,新安中學,內城關中學,五容里中學,藍天中學,東洪中學,求雨嶺中學,佐壩中學,洲頭中學,破涼中學!高中:宿松中學,程集中學,花涼中學,涼亭中學,九姑中學,慧德中學,許嶺中學,宿松二中,王嶺中學,復興中學,陽光中學,

⑵ 宿松縣的社會民生

建國前,宿松民間有零星工具、技術改革活動,並未形成科研隊伍。建國初,1955年建立了縣科普協會,開始了科技隊伍的組建與擴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縣科學工作委員會。此後,工業、農業、林業、水利、衛生等各條戰線先後建立了科研小組,初步形成了縣科技隊伍。「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機構癱瘓,科研組織解散,科技人員受到排斥、打擊。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委、縣政府為知識分子平反冤假錯案,解決了因牽連下放農村和被錯誤處理的知識分子家屬子女的城鎮戶口和商品糧油等問題。1984年開始,全縣接收了620名知識分子入黨,選拔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充實各級領導班子。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宿鬆鬆滋學堂,更名為宿松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會福音堂附設初等小學3所,許嶺分堂設初等小學1所,抗戰前停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聖公會於縣城東門賃房開堂,附設初等小學1所。光緒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廟設立公立小學堂1所;北鄉(趾鳳鄉)水月庵,設初等小學堂1所;二郎庄眾姓集資在關帝廟設私立公益高等小學堂1所,該校連送四屆畢業生後停辦。同年,團林庄(今涼亭區)和喬木尹家田鋪分別設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學堂和私立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陳漢區朱氏就祠堂設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學堂(民國四年停辦)。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學堂為宿松高等小學校,民國二年(1913年),鄧家莊(今二郎區)周氏家塾設私立高等小學,縣城儒學明倫堂設縣立國民學校,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內附設女子國民學校。至民國七年,縣共增設公立高等小學5所。以後,小學逐年有所增加。
民國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籌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學。民國八年,第一屆9名學生畢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學校兩個年級僅有學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災,學校被迫停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共產黨人孫益堅為首在宿松組織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以小學為基地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公私立小學發展很快,促進了中學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張柱中、祝祖光、吳耀南等籌建七邑聯中(太、宿、望、懷、桐、潛、岳),校址在陳漢區入山居;葉海初、葉符初、項卓民等在縣城創立宿松縣初級中學。熊材炎、項克理、段松椿等恢復停辦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學。這一時期,中學在校學生達700人。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聯中分校並入宿松縣立初級中學。次年,北山中學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辦,一度作為宿松縣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縣立宿松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共培養了1284名畢業生。
建國後,人民政府根據中央關於「在新區應堅持執行維持原有學校,逐步作可能與必要的改善」的方針,對接收過來的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和私立北山中學,進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訓導制,停授「公民」和「童訓」課,廢除體罰,宣講時事政治,安排生產勞動等。是年夏,兩校畢業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級中學從許嶺遷縣城,與宿松縣立初級中學合並。並利用其校產為辦學經費,暫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級中學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學為公辦,更名皖北區宿松初級中學。夏季,建國後的第一屆35名初中生畢業。秋季招收47名建國後第一屆初中一年級新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我縣中學班級由3班增加為8班,學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區鵝頸灣新建宿松第二中學(花涼亭初級中學),初中一年級3個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縣增設九姑、復興、涼亭、程集、陳漢5所初級中學,宿松中學改為完全中學,高中一年級招收43名新生。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516人。9月底,民辦中學發展到41所,後調整為26所,學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學生數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委決定九姑、程集、涼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為業余初中,全年農忙假8個月,業余時間學習4個月,次年改學習時間為8個月。1963年,全縣初中在校學生1245人,1966年達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中學停課鬧革命,學校、校舍、桌凳、教學設備損失慘重。農業中學全部停辦。1968年,中學招生,根據毛澤東關於「小學附設初中班,這種辦法還是好辦法,先進經驗」的指示,陳漢、許嶺、佐壩3所中心小學及隘口、北浴、長溪、下倉、東洪、程營、匯口、占巒、朗嶺、程嶺等小學附設初中班。此時,全縣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學附設初中班13所,共有58個初中班,在校學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學迅猛擴展,1970年繼續增長,初中校數達71所,146班,學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數基本穩定,部分初中向完中發展,有宿松中學(原有的)、許嶺、花涼、涼亭、程集、復興、九姑、陳漢、工農、東風等10所完中,28個班,高中學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嶺、河塌、新安、程嶺等地自發辦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學附設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學生總數達2.23萬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時學生上小學不出大隊,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1978年秋,縣委遵照省委「關於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首先對各中學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充實、加強。13所完全中學的校長由科局級幹部擔任。58所初級中學校長配備了公社級幹部擔任。此外,抓緊教師歸隊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調離教師隊伍仍適合做教學工作的人員選調歸隊。粉碎「四人幫」以後的兩年中,各中學通過撥亂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萬人。在校學生達2.88萬人,均為建國後的最高數。另外小學附設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匯口、隘口兩所高中。1978年,增設城關高中,並籌建宿松第二中學。全縣完中達13所(不含二中),連同地方自辦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學生達4507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縣政府首先對高中採取調整壓縮的辦法,撤銷陳漢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0年撤銷匯口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1982年,撤銷城關中學高中建制,改為初中。全縣完中總數由13所減為10所,落實了「一區一所完中」的規劃。1979年對初中也作相應的整頓,由1978年的58所減到41所。此後校數雖稍有增減,其布局基本上穩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規模上,小學附設初中班,從1979年,逐年減少。至1982年全部撤銷。
1980年佐壩區工農中學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與王嶺初中合並招收農業班1個,學生50名,學制3年,改名宿松縣王嶺高級職業中學。1983年在復興區的曹湖,程集區的向陽兩所初中的基礎上試辦曹湖和向陽兩所四年制農業初級中學,兩校各招收學生50名,1984年,改許嶺中學為宿松縣許嶺高級職業中學,學制3年,招收學生100名,設多經專業,改宿松第二中學為宿松縣職業高中,招收學生100名,學制3年,設財會專業,程集中學、宿松中學1978年分別被定為地區和縣的重點中學。1983年,東洪、紅星(廣福)、木梓、王嶺(佐壩)、光榮、破涼、長鋪、復鎮、城關、東風(五里)10所初中分別為地區規劃的各區、鄉、鎮首批要辦好的學校。王嶺農業中學。為地區同類中學中的重點。1984年,匯口鄉楊林私立中學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張畈私立中學有學生68人。經過調整改革,1985年,全縣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涼亭、復興、九姑、花涼、隘口等7所。在校學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學生1.89萬人,有縣職業高中3所,曹湖、向陽農業初中2所,農、職業學校在校學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縣職業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專任教師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專任教師1134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2.7%,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專任教師2161人。小學213所,在校生53817人,專任教師298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應屆本科達線率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國八年(1919年),縣設通俗教育館,開始接待閱報讀者和開展小型球藝活動。民國二十年(1931年),利用萬和、致和、占興發3家商號的違章罰款,興建民眾教育館,添置少量圖書、報刊和部分體育器材。抗日戰爭初期,民教館開展了抗日救亡宣傳和文體活動,組織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戲,教唱《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等歌曲。日軍攻陷縣城時,民教館被迫停辦。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館恢復活動,對外開放,館內藏書兩櫃,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四庫全書備要》和《中學生文庫》,並訂有部分報紙和刊物。1949年3月停辦。
1950年9月,建立縣文化館。1959年,在民東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館小樓一幢,平房6間,內設圖書、閱覽、游藝等室。1985年,再遷館址,在新街人民路東新建4層樓房。工作人員增加到12人,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抓好陣地宣傳和文藝、音樂、美術輔導,定期舉辦文藝會演和各種藝術展覽。
自1951年,九姑、許嶺、二郎、陳漢、涼亭、壩頭等區文化站建立後,不久程集、佐壩、張畈等文化站又相繼建立。至1953年,全縣有區站9個,工作人員11人,共配幻燈機9部,幻燈片59套,展覽圖片210張,圖書9500冊。負責做好所屬區域內的群眾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館成立,轄二郎、陳漢、涼亭3區,其它除復興、許嶺保留區文化站外,其餘各站均被撤銷,其活動由縣館輔導。
1960年春,重新設立涼亭文化站。1964年,復興文化站改為分館。1965年7月,二郎、復興又改為文化站。同年冬,恢復九姑、程集、佐壩、陳漢等區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區文化站同廣播站、書店合並,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至1970年底,撤銷宣傳站,恢復文化站,並增城關,五里兩個文化站。此時各區文化站工作人員22名,各區站先後興建了活動場所和辦公住宿用房,少則100平方米,多達200平方米以上,站內設有宣傳櫥窗、報刊閱覽室、圖書借閱處和游藝室,部分站添置了收錄機、照相機、油印機、樂器、自行車等設備。
1957年8月,洲頭、隘口、新興試辦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復興、壩頭、匯口、程營、套口、佐壩、洪嶺、許嶺、朱灣、釣魚台、韭山、長湖等地相繼建立了社辦公助鄉級文化站,此後又分批發展木梓、河塌、長鋪、趾鳳、二郎、柳坪等社辦公助文化站。並將復興、套口、壩頭、程營、匯口、長湖、佐壩、韭山轉為大集體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縣共有大集體文化站8個,社辦公助文化站13個。 縣城最早的「和濟醫院」於民國七年(1918年)冬開業,系徽州人楊厚安創辦,雖有醫院之名,卻設備簡陋,技術力量極為薄弱。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資辦起了紅十字會中、西兩醫院。中醫院設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長,何天錫任醫務主任,有醫生四人,分內、外、婦、兒四科。僅診斷處方不備葯。西醫院從九江聘請廖子良任醫務長,設有簡易病床34張。雖設備簡陋,葯品器械不全,然而,創以西醫診治疾病,確也給群眾帶來一些好處。尤其是外科較為突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縣診療所成立(1941年改稱衛生院)院址由花涼亭遷縣城「楊家祠堂」,分內、外、婦產、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後,由縣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縣人民醫院。1965年,有床位100張。1976年,床位增至154張。1985年,縣醫院有床位240張。門診部有內、外、婦、兒、五官、口腔、中醫、新醫、中骨、皮膚、中醫外科、腸道專科、急診等13個科室,另有檢驗、放射、B超、心電圖10個輔助科室。住院部分內科病區(含兒科、中醫科)、婦五科病區(含婦產科、五官科)、外科病區(內分普外、骨外、泌尿)、傳染科病區、老幹部病房六個病區。另有手術室、供應室。
1950年6月,在城關首建民辦公助衛生所。1952年,區級衛生所12所。1985年,有區級衛生院10個(其中全民4個,集體6個)病床402張。1951年8月,壩頭個體中醫組織聯診所,1958年,全縣33個聯診所轉為鄉醫院。1985年,全縣有鄉衛生院34個,床位359張。
1985年,有建築面積13459平方米,其中門診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醫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國時期,縣紅十字會西醫院及縣衛生院僅有聽診器、血壓計及少量普通手術器械等簡易器械。1952年,縣醫院有顯微鏡1台。1960年省撥給縣100毫安X光機1台。
1985年,縣醫院有200毫安X光機2台、400毫安X光機1台、721光分度光計1台、電冰箱3台、B型超聲波1台、胃鏡1台、綜合手術床2台、裂隙燈角膜顯微鏡1台、牙科綜合治療機2台、救護車1輛。農村區,鄉衛生院有各種手術刀包55個、X光機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顯微鏡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村衛生室19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7個,縣級婦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179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61人,注冊護士589人。醫院、衛生院床位1650張。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業人口71.93萬人,參合率為98.3%,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病人實際補償比例達56.2%。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2.6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2011年客運總量2207.1萬人次,貨運總量1220萬噸。
鐵路合九線過鏡,境內長25千米,為單線鐵路,設宿松、涼亭車站,宿松站辦理客運,涼亭站辦理列車會讓,日均有8列快車停靠,通往太湖站、黃梅站,日客運量480人,2011年客運總量20.4萬人次。
滬渝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31.2千米,雙向4車道,出口位於孚玉鎮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國道過鏡,境內長35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太湖縣、黃梅縣。S203省道過境,境內長51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望江縣、太湖縣。境內縣鄉(鎮)級公路27條,總長372.8千米;公路橋梁347座,總長7125.6延米。共有客運班線87條,其中省級線路16條、市級線路5條、縣鄉線路66條,城區客運站場4個,其中宿松長途汽車站為二級長途客運站,日均發車110班,日客運量2400人次,年客運量27萬人次;客運東站、南站、北站均為三級農村客運站場,三站日發車1500班次,日客運量2.1萬人次,年客運總量830萬人次。2011年全縣擁有道路運輸經營性車輛5340輛,其中貨運車輛4430輛,8660噸位;客運車輛910輛,13510座位;貨運量1160萬噸,貨運周轉量78880萬噸·千米,客運量119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0516萬人·千米。
境內通航河道總里程203.5千米,客運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貨運碼頭7個,運輸企業擁有貨運船舶9艘,5220噸位;客運船舶21艘,963座位;車渡船舶3艘,22車位。2011年客運量31.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7.6萬人·千米;貨運量60萬噸,貨運周轉量90萬噸·千米。

⑶ 宿松縣近現代出了哪些名人

宿松人物,是我們祖先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對宿松做出過突出貢獻,為宿松贏得過享世聲譽,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景仰的先哲。

安邦良吏——張何丹、閭丘

提起宿松人物,第一個當屬宿松首任縣長張何丹。史書上關於張氏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是西漢時期(公元初)四川人,曾做過「中散大夫」。這本是一個專門侍候皇帝、顧問應對的閑職,但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禍從天降。張何丹就是「以忤莽摘松茲令」,翻譯成現代言語,就是「因為敢講真話,觸怒皇上,被貶到宿松做縣長。」從這里不難看出,我們的首任父母官是一位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錚錚漢子!他上任後,將縣治從涼亭河旁的仙田鋪遷至水量更為豐沛的二郎河邊的鯉魚山南麓,一舉奠定了我宿松2000多年基業。更讓我們宿松子民千百年來一直緬懷的是,這位異鄉漢子最後竟死在為民求雨的求雨壇上,葬於現新興徐嶺村廟壠屋旁。

宿松歷史上最有名的縣官,當屬閭丘縣長了。他因收容落難中的詩仙李白而名傳千古。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一出搶班奪權的鬧劇。玄宗第十六子永王見狀也按捺不住,以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引水師東進,沿長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長江中下一帶的富庶地區,伺機與肅宗一爭高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途經九江時,看重李白的才氣和名聲,一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真相,欣然接受邀請,加入了永王幕府。永王的舉動遭到肅宗的猜忌,被重兵剿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兵敗身死。李白逃往彭澤,後被捕,押解九江監獄。時年李白56歲,其子在山東,其妻在南昌,孤苦伶丁之身,病魔纏身之體,身陷囹圄之災,其情其景,極為凄慘。幸得宣慰大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清明,認為李白「罪薄宜赦」,最終得以釋放。出獄之後,李白四顧茫茫,無處安身。就在此時,閭丘縣長代表宿松人民向詩仙伸出了熱情之手,將其迎至宿松避難。為了盛情款待這位詩壇才子,閭丘縣長還專門在縣城南門外三里許的南台山南台寺里築了一個「讀書台」,供其居住和呤詩。此處依山傍水,桃柳夾岸,風景絕佳,給苦難中的詩仙極大安慰。為表示感謝,他專門寫了《贈閭丘宿松》、《贈閭丘處士》等詩句,更留下了《山中與幽人對酌》等傳誦至今的名篇:「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落難異鄉,依然保持著那份瀟灑和率真,真無愧於「詩仙」之美譽!不久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此後三年,李白顛沛流離,於62歲時長眠採石磯。歲月流逝,斗轉星移,南台寺早就化為一堆黃土,但太白書台留存至今,成為我宿松名勝,更成為千古相傳的佳話。

傑出英豪——周本、石良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群雄割據、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我宿松涌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其中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屬五代十國時期的周本,最著名的將軍當屬元末明初的石良。

周本的祖先就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東吳名將周瑜,他秉承祖先的軍事才能,年輕的時候就「勇冠軍中」,深得吳王楊行密的賞識。周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兩次戰役中。一是象牙潭之戰。吳天佑六年(公元909年),撫州刺史危全諷反叛,自稱鎮南節度使,率軍十萬,進攻洪州(今南昌市)。時年48歲的周本臨危受命,率兵七千救援。經過洪州,守將想犒勞軍隊,周本不肯停留,說:「賊眾比我多十倍,我軍聽說這情況一定畏懼,不如乘他們銳氣旺盛使用他們。」於是,急奔象牙潭。危全諷在象牙潭臨溪營建柵欄,連綿數十里。周本隔溪水列陣,先派老弱士兵挑戰,以試探虛實;危全諷當即下令渡溪追趕,周本乘其半渡之際,發兵攻擊,危軍大敗而逃,自相踐踏,眾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斷其歸路,危全諷及其將士五千人被俘,周本乘勝平定江西。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被歷代軍事家奉為典範,周本也因此被現代日本人列為最受崇拜的軍事家之一。二是信州保衛戰。象牙潭之戰後,周本升為信州(今江西上饒)剌史。公元918年,吳越將軍錢傳球率領二萬大軍圍攻信州,而信州駐軍只有數百人。周本打開城門,在城門裡面支起空帳篷,叫手下的官吏登上城樓,在音樂聲中擺開宴席作樂飲宴。吳越軍向城樓上射出的箭如雨一般密集,但信州官吏們安坐不動。吳越人疑有伏兵,到了半夜,悄悄撤走了。這是歷史上又一出著名的「空城計」,周本的膽識由此可見一斑。後來,吳被後唐取代,周本被後唐皇帝李升封為西平王、德勝節度使兼中書令,可謂位高權重。李升顧慮周本威望太高,難以控制,想誅殺周。一次,李倒了一杯「鴆酒」賜給周本,企圖毒殺。周察覺後,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說:奉給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當即色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為李演戲奏樂的優伶申漸高見此情景,邊舞戲邊走了上來,接過周本的酒說: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說畢,一飲而盡。李升立即暗遣人帶著解葯去給申漸高,未等葯到,申漸高「腦裂」而死。公元937年,李升正式下令廢吳,周本專門到金陵勸阻未果。回來時,自嘆道:「我不能聲討逆臣,報楊氏德,老而無用,還有何顏事二姓呢?」不久,「愧恨而卒」,享年77歲。周本的事跡,多載於《資治通鑒》中。一代英豪,最後魂歸故里,葬於縣城西北的潘家沖鳳形山,俗稱王墳。可惜其墓毀於1958年那個瘋狂的年代。

石良,新安杜溪村人,「天資果勇,智略老成」。在元末明初動亂之時,他率眾組成一支隊伍,制遏眾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進行決戰,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支之多、戰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時,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確的選擇,他率援軍攜糧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隊。此後,石良「通道於圻春,引兵於黃崗,直抵陽羅,夾攻湖廣」,為朱元璋平定南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後,朱元璋極為高興,據說曾許諾待平定天下之後封其為宰相。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不僅沒有兌現諾言,僅封石良為武德將軍,而且濫殺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識時務」,毅然上表請求引退。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對石良說:你回家做個田園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比起那些最後被朱元璋一一誅殺滅族的功臣來說,盡享田園之樂的石良可謂幸運之極。他死後,朱元璋特賜了一塊誥敕碑,記敘了石良一生的功績。此外,石良還有一大貢獻,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產——馬陵打瓜子。石良當年率眾參加鄱陽湖水戰時,正值酷暑季節,據說石良所帶「打瓜」(即西瓜)深受將士歡迎,朱元璋之妻馬氏娘娘品之亦贊不絕口。南京建都後,馬氏親口將打瓜命名馬陵瓜,打瓜子定為貢品。此後,馬陵打瓜子名揚天下。時至今日,還是我們饋贈外地親友的宿松特產。

書香門第——石氏、賀氏

中舉人,考進士,點狀元,是千百年來讀書人的夢想。一個讀書人要考取功名,必須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所謂「連中三元」,指的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兒童開蒙讀書,熟讀四書五經,學習八股文,通過考試,成為縣學的生員,習稱秀才,經過歲試及格者,方可參加鄉試。鄉試的考試地點在省會,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取得舉人這一「職稱」後,方可參加會試。會試的地點在京城,目的在於向朝廷進貢人才參加殿試,故合格者稱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面試。殿試成績分為三甲,一甲錄取3名,賜「進士及第」,即俗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三者均稱為「進士」。此可謂讀書人最高境界了。

自隋代開科舉考試的1500多年間,我宿松在史冊上有記載的進士共40名。這些人全都被朝廷重用為官,最小的是縣長,最大的是省長。他們大都在異鄉任職,絕大多數政績突出,清正廉潔,為宿松贏得了聲譽。如明代嘉靖年間進士楊春芳,九姑牌樓村人,曾任監察御史和七省巡按(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巡視組),一生「治頑清腐」,清名長存;明末崇禎進士張鳳翥,歷任浙江嘉興縣令、四川仁壽縣令,「所官之處,人皆稱其德」,後在與李自成的戰斗中戰死,為國盡忠;清代道光進士羅遵殿,二郎項家沖人,歷任直隸知州、浙江巡撫,當太平天國李秀成率軍攻破杭州時,羅及夫人、長女皆自盡殉國,忠義壯烈。

自古以來,我宿松講究的是詩書傳家,出過不少書香門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毛壩萬元墩石氏「祖孫三進士」和趾鳳賀氏「兄弟兩大夫」了。在有記載的40名進士中,石姓的共有9人,獨占鰲頭,其中萬元墩石葆元一家,可謂風光無限。石葆元本人是清代嘉慶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他的兒子石廣均是道光進士,曾任兵部主事;他的孫子石繩干是舉人,曾任內閣候補中書;他的曾孫石長佑是光緒進士,曾任直隸知州。難能可貴的是,石繩乾的女兒、石長佑的妹妹石雲英因從小熏陶,能詩善文,是宿松有名的才女,著有《妙香閣遺草》;石長佑的夫人李宜人的文采不輸小姑,留有《菇香閣詩稿》。趾鳳賀頎、賀欣兄弟,光緒年間同榜得中進士,一時傳為美談。後來兄弟二人,一個任工部主事,一個任吏部主事,被世人稱之為「兄弟兩大夫」。特別是賀欣,於光緒二十六年捐款重修和擴建了白崖寨,光緒三十三年,在聽雨門內的時嶺修建了九曲居。現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大都系賀欣所修,「聽雨門」等字還是賀欣所題。只可惜九曲居已毀,僅留下石基,依稀可辨當年的宏偉。現趾鳳鄉政府所在的辦公場所,即是賀氏後人留下的巨宅。就是拿現在的眼光來衡量,也夠得上一個浩大的工程了。

清初才子——朱書

提起宿松的文人,名氣最響、影響最大的當屬朱書。朱書,字字綠,清代康熙年間宿松杜溪人。幼時家境貧寒,但他自學苦讀,聰明過人,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中了「解元」。小時候,從村裡大人們那裡聽說了不少朱解元的故事。朱家在村子裡最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朱書小時候蓬頭垢面,破縷爛衫,簡直就是個窮叫花。當時,朱家所在的村子分為東西兩片,朱家正位於分界線上,所以,他能中「解(界)元」,全是命中註定。朱書後來在會試中又考取進士,並被取為「庶吉士」。清沿明制,凡進士再經朝考,可錄取為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優秀者則選入翰林院任編修、檢討等官。朱書最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這對讀書人來說,是最高的榮耀了。朱書之所以在文學史上能佔有一席之地,其貢獻主要有三: 一是「桐城派」的重要開創者之一。朱書與比他大一歲的戴名世偶然相遇於繁昌縣江邊,一番交談,高山流水,相見恨晚,遂成莫逆之交。至皖江鄉試,又與比他小14歲的方苞相識,二人情同手足。從此,三人你唱我和,開桐城文派一代新風,時人稱之為「清初三才子」。朱書的文章,名重一時,有「脫稱鉛華始見真,蕭疏淡宕杜溪文」之譽。朱書出身貧苦,即使身登龍門之後,依然粗衣布履,甘於清貧,為人率真,深得同輩敬重,被稱之為「字綠之為人,天下無有出其側」。朱書卒於1707年,享年54歲,葬於碎石雞公咀,原墓毀於1958年,現重修。在他去世四年後,其好友戴名世因所刊行的《南山集》中有南明年號而遭劾下獄,兩年後以「大逆」罪被殺。這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獄「南山冤案」。此案牽連數百人,朱書的另一位好友方苞也牽連入獄,後經上書房大臣李光地營救,才得以保命。就是朱書也死後受累,其文集被禁。盡管如此,朱書所著《杜溪文集》、《游歷記存》等仍傳之後世。

二是倡導皖江文化第一人。朱書世居宿松,生於潛山,又隸屬桐城派,這些經歷使朱書的視野更容易遍布古皖大地,並逐漸形成強烈的皖江地域意識。在其倡導皖江文化的綱領性文章《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獻書》一文中,朱書開篇即道:「吾安慶,古皖國也。其岳曰皖山,其瀆曰大江,其川曰尋潛,其浸曰雷池,其鎮曰大龍。靈秀所鍾,扶輿郁積,神明之奧區,人物之淵藪也。」在朱書眼中,皖江文化的地理范圍即安慶府六邑,皖江文化即安慶文化。為此,朱書親撰對聯「懷寧猛虎銅城不入潛山去(一作走),宿松白鶴太湖無魚望江飛」,將安慶府六邑巧妙嵌入對中。更難能可貴的是,早在300多年前,朱書以元末明初的洪武大移民為限,提出了「皖人」和「古皖人」的概念,區分了土著文化(古皖文化)和移民文化,認為正是它們之間的碰撞和融合才形成了皖江文化。這種從地理、人文、歷史等角度研究文化的方法,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先進性。

三是參加了《佩文韻府》、《淵鑒類涵》等工具書的編纂。朱書在任翰林院編修期間,被康熙詔入武英殿,參加了當時著名的兩部工具書的編纂工作。《佩文韻府》,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韻典,是研究古文時查找詞語和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書。全書依韻分為106卷,收10252字,近50條詞彙。「佩文」為康熙帝的書齋名之一,「韻府」有韻書之庫含義,故命名曰《佩文韻府》。參加編書的共70餘人,都是當時優中選優的宿儒,歷時八年始成。《淵鑒類涵》是一部類似今天的網路全書,它把散見於各種典籍中同一種事物的資料,分門別類地集中在一起,便於查找。此書由張廷玉父親張英任總裁,康熙在暢春園的書房有淵鑒齋,他便以此為書命名。這些書的編纂,雖非朱書一人之功,但參予的本身,就是對其才華最好的褒獎。

平民英雄——汪革、吳仕傑

吳思先生在《潛規則》一書中,引述了一個清代道光年間發生在宿松的真實故事:晚清社會,一旦出現盜案,警察便讓盜賊誣陷平民窩贓,借機敲詐,謂之「賊開花」,往往弄得平民傾家盪產。為對付這種敲詐,宿松縣的一些平民聯合起來,定期送警察一筆「辛苦錢」,很好地達到了「破財消災」的目的。「我看到了安徽宿松縣民間用來對付這種敲詐的高招,不禁被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所折服。」吳先生如是說。吳先生的故事來自《鏡湖自撰年譜》,這是一本我們宿松人寫的關於宿松故事的書籍,作者是清光緒年間宿松舉人段光清,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實,史書中關於我宿松平民百姓的記載還有不少,最讓我感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南宋乾道年間的汪革,一個是元末明初的吳仕傑。 汪革的故事最早載於《全像古今小說》,後被馮夢龍整理為《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收入他的不朽名著《三言兩拍》之中,得以廣為流傳。汪革,字信之,本是嚴州遂安人(今浙江淳安一帶,古遂安縣城已被千島湖湮沒),因同哥哥酒後吵架,一怒之下,隻身來到宿松麻地坡(今許嶺一帶),燒炭冶鐵,制酒開湖,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地,竟成一方事業。就在如日中天之際,不料橫遭小人程彪、程虎暗算,捏造「聚眾謀叛」罪名向官府告發。汪革在官府不問青紅皂白、舉兵圍捕之際,先是率眾直撲縣城,想當眾申辯明白;後見誤會越來越深,從容安排好後事,隻身到臨安自首,承擔起一起責任。汪革最後在獄中自殺身亡,以一己之身,換得家人及眾人幸福平安。

汪革雖然不是地道的宿松人,但他身上充分體現出我宿松兒女自古相傳的三種精神:一是敢試敢闖的開拓精神。汪革早年隻身從家中出走,全部財產只有一把雨傘,一路靠表演武藝,收幾個唱彩錢,才來到有「耕冶可業」的宿松。他吃苦耐勞,在山上伐木,在廟中安身,糾合無業遊民,燒炭冶鐵,出市發賣。後來又開酒坊,辦漁場。他經營靈活,當打聽到望江有個天荒湖,即承包開墾,然後租給漁民。他管理有方,「使所用之人,各有職掌,恩威並著」,「以致湖內漁民、四方窮民,歸之如市,解衣推食,人人願出死力。」這些可貴的品質,使得汪革白手起家,成為一方富豪。二是胸懷天下的全局精神。汪革雖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始終心憂天下,懷抱報國之志。發家致富後,他想得最多不是個人的苟且富安,而是如何收復江北的失地。為此,他專程去杭州投書皇帝,堅決反對同金議和,「國家雖安,忘戰必危。」「臣雖不才,願倡率兩淮忠勇,為國家前驅,恢復中原,以報積世之仇,方表微臣之志。」 在民族矛盾危深的年代,這是多麼可貴的英雄氣概。三是仗義疏財的俠義精神。他對敵人無情打擊,為朋友兩肋插刀,可謂恩愛分明。他遭官兵圍困,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發起驚天動地的暴動,在天荒湖巧設迷魂陣,儼然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可謂有膽有識。在生死關頭,及時判明形勢,果斷作出決策,巧妙布置安排,最後犧牲自己,保全朋友和全家,可謂忠孝兩全。就是劉青、龔四八、董三、董四等人,身上無不體現出忠義俠骨。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金庸筆下那個有情有義、敢作敢為的蕭峰,汪革,不正是這么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么?難怪馮夢龍先生對其贊賞有加,將其收入《喻世明言》,傳之後世。

提到吳仕傑,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但說到白崖寨,在宿松恐怕無人不曉了。吳仕傑,就是白崖寨的創建人。元末之際,烽煙四起,賊寇橫行,民不聊生。吳本是趾鳳的一介平民,但為了保境安民,他「率眾壘寨禦寇」。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個施工難度大和造價非常高的工程,但在700多年前,吳仕傑卻做到了。其中的艱辛,史書沒有記載,只有留待我們想像了。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與吳仕傑同時聚眾結寨的石良、陳漢先後歸順朱元璋,換來功名利祿,只有吳仕傑不圖富貴,甘居山林,始終一介布衣,但他留給後人的卻是最為豐厚的遺產——我宿松唯一的國家級保護文物。吳仕傑死後,鄉民感其恩,將其葬於白崖寨東南山麓,讓其與青山為伴,飛瀑為鄰。吳仕傑這個名字,是我們宿松人不應該忘記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以上所述,都是歷史人物,限於才學和篇幅,只能掛一漏萬。我宿松更為輝煌的歷史,留待我們及我們的後人去創造。

⑷ 佐壩鄉的行政區劃

轄王嶺村、佐壩村、汪昌咀村、得勝村、環湖村、梁嶺村、碧嶺村、梅園村、新建村、洪嶺村、龍門村、振昌村、柳咀村、魚雁村等14個行政村,人口5.6萬。
王嶺村,村委會駐地王嶺(鄉治所在地)。東與柳咀、魚雁村接壤;南與龍門、洪嶺、佐壩村相鄰;西與湖北黃梅獨山鎮的楊塘、嚴庄等村以一路為界;北與新建、柳咀村相接。國土面積9.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12畝、山場2693畝、水面600畝。轄橋屋、劍樓等48個村民組,1152戶4998口。有小學一所,小二型水庫二座(楊塘、車木嶺),寺廟二座(靈鷲庵、顏公寺),石灰廠一個和村辦臨場一個,有大量山場,宜果宜林宜牧,已栽種經果林560畝,其中棗樹200畝。
佐壩村駐地佐壩街,距鄉治王嶺6公里。東與龍門、梁嶺村接壤;南與振昌村相鄰;西與洪嶺村相接;北與洪嶺、龍門村毗鄰。國土面積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64畝。山場798畝,水面213畝。全村轄羅嶺、張西等25個村民組。661戶,2874人,全部為漢族。地域為丘陵地區,山場頒布均勻,有村辦林場(已種板栗30畝)、梨園(原黃花場已種雪梨40畝)各1個,18門輪窯廠和預制廠各1座,糕點作坊、榨油坊各1個。炕房3座。
汪昌咀村駐地在汪灣組,距鄉治王嶺10公里。東自聯合水庫下直通機構咀傅家湖的大河溝為界,與振昌村相鄰;南臨排湖,與匯口鎮隔湖相望;西隔斫刀湖(腳子門)與環湖村相對;北與洪嶺村接壤。國土面積7.13mk²,其中耕地面積1845畝,山場418畝,水面800畝,灘塗1000畝。轄潘洲、葉灣等14個村民組。574戶,2256人,全部是漢族。
得勝村駐地前進(橙山),距鄉治王嶺12mk²。東臨龍湖,與千嶺鄉隔湖相望;南臨排感諸湖,與匯口鎮、洲頭鄉隔湖相對;西與振昌、汪昌咀村相鄰;北與梁嶺村相接。國土面積18.25mk²,其中耕地2568畝,山場面積70畝,水面696畝,灘塗5900畝。全村轄得勝、栗樹等19介村民組,655戶,2819人,全部為漢族。
環湖村駐地楊灣,距鄉治王嶺10公里。東臨鄉養殖場(斫刀湖)與汪昌咀相鄰;南臨排湖與匯口鎮隔湖相望;西與湖北黃梅獨山鎮的東觀、張壩村以一路分界,佘咀、東關與湖北黃梅下新職責湖相望;北與梅園、洪嶺村接壤。國土面積15mk²,其中耕地面積2779畝,山場340畝,水面1100畝,灘塗1937畝。轄佘咀、桂咀等16個村民組,777戶,3552人,除4人為土家族外,其餘全部為漢族。
梁嶺村駐地高店,距鄉治王嶺7公里。東臨龍湖與千嶺鄉相望;南與得勝村相鄰;西與振昌村接壤;北與佐壩、龍門村毗鄰。國土面積7.13m9.25mk²,其中耕地面積1731畝,山場1700畝,水面1405畝。全村轄汪下、祝塘等25個村民組,595戶,2152人,除2人為土家族外,其餘全部漢族。
碧嶺村是宿松縣城出入佐壩的第一村.也是105、318國道安徽、湖北出入的第一村。村委會駐地楊塢,距鄉政府8公里;距宿松縣縣城4公里;距湖北黃梅縣城16公里。東臨縣大河與孚玉鎮南郊村和五里鄉六圩村相鄰;南與本鄉柳咀、新建村接壤;西與湖北黃梅獨山鎮的界子墩、黎沖、何上、花園村相鄰;北與縣林場和孚玉鎮河西村(現大河村)接壤。國土面積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進3502畝,山場5277畝,水面560畝。轄徐塘、楊塢等27個村民組,924戶,4025人,除2名土家族外,全部為漢族。境內外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學生416人,教職工18人,醫療衛生、婦女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庫3座(新華、清塘堰、甘塘塢),一座大型提水站(造產站),輪窯廠一座,加油站一個,農業休閑中心兩個。
梅園村駐地天鵝孵蛋(文藻烈士園附近),距鄉治王嶺13 mk。東、北均與洪嶺村相鄰;南與環湖村接壤;西與湖北黃梅獨山鎮的東觀、嚴庄、陳大等村,隔一路相鄰。國土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14畝,山場1183畝,水面260畝。全村轄石灣、油店等22個村民組,833戶,3693人,全部是漢族。境內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學生470人,教師15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庫一座(上鄧水庫),大型提水站一座(陳咀機站),吉慶庵是全鄉最早批建的寺廟。還有建於宋代的規模宏大的戴庵(1946年前後重修改為無能庵,1958年拆除),股份制何庄窯廠均座落境內。
新建村駐地在萬嶺,距鄉治王嶺約2公里。東與柳咀村相鄰;南與王嶺村接壤;西與黃梅獨山鎮黎沖、麻壠、周邊等村毗鄰(僅一路之隔);北與碧嶺村相接。(另有一個村民組是60年代開荒點——先鋒圩,座落在柳咀村畢屋組,縣河東岸,與原六圩青年點及王嶺村險峰組相鄰,亦屬該村的管轄范圍)。國土面積9.25mk²,其中耕地面積3725畝,山場面積3196畝,水面309畝。全村轄張灣、葉屋等22個村民組,1030戶,4416人,除4人為土家族外,其餘全部為漢族。境內有完小、高小各1所,在校學生568人,教師18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庫(齊傍水庫)一座,村辦林場2個和窯廠一座,較有名氣的廟宇彌勒寺座落境內。
洪嶺村駐地洪嶺王灣(原洪嶺小鄉政府院內),距鄉治王嶺6公里。東與龍門、佐壩、振昌村接壤;南與汪昌咀村相鄰;西與梅園、環湖接壤和湖北黃梅獨山鎮的嚴庄、楊堂村以一路之隔;北與王嶺村相接。國土面積7.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76畝,山場100畝,灘塗700畝,水面600畝。轄楊庄、王灣等24個村民組,1129戶,4864人,全屬漢族。
龍門村駐地竹巒,距鄉治王嶺3km。東臨龍湖與千嶺鄉相望;南與梁嶺、佐壩村相鄰;西與洪嶺村相接;北與王嶺、魚雁村毗連。國土面積7.72mk²,其中耕地面積2551畝,山場1284畝,水面1365畝,灘塗1392畝。全村轄尤灣、白洋等25個村民組,868戶,3752人,除蒙古族1人外,其餘全部為漢族。境內有小學3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學生299人,教師12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小二型水庫3座(尤灣、蔡塘、白洋);大型提水站2座(新屋、白洋)。寺廟一座(茅庵)。村辦林場1個,水產養殖企業龍湖榮昌公司座落境內。
振昌村駐地洪屋(破山口),距鄉治王嶺8km。東與得勝、梁嶺村接壤;南臨傅家湖與得勝村毗鄰;西與汪昌咀、洪嶺村相接;北與佐壩村相鄰。國土面積4.5mk²,其中耕地面積2678畝,山場625畝,塘堰庫水面300畝。全村轄蘆咀、洪屋等36個村民組,706戶,3083人,除土家族1人外,其餘全部為漢族。境內有小學2所,其中完小1所,在校學生208人,教師8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食)品俱全。大型提水站兩座(蘆咀、楓樹咀);村辦林場1個,已種桃、梨等果木40畝。柏樹窯廠和鄉辦佐壩窯廠座落境內。
柳咀村,村委會駐地湛巒,距鄉治王嶺1公里,距宿松縣城12公里。東臨縣大河與王嶺險峰組、新建村先鋒圩和五里鄉門衛虹圩相鄰;南隔石湖與魚雁村相望;西與王嶺、新建村接壤;北與碧嶺村相接;國土面積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01畝,山場1312畝,水面350畝。全村轄黃傳、萬屋等26個村民組,978戶,4379人,除彝族4人,苗族2人,土家族3人外,其餘全部為漢族。境內有輔小(完小)1所,在校學生641人,教職工29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品俱全。小二型水庫一座(工農水庫),一座提水站(安咀站),輪窯廠一座和曾載入縣志的避水庵(又稱塔神廟)。
魚雁村,村委會駐地六角塘,距鄉治王嶺2公里。東與九姑圩、柳咀村三角圩霎壤;南臨龍湖與龍門、王嶺村相接;西與王嶺村毗鄰;北與柳咀村相連。國土面積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6畝,山場380畝,水面4300畝,涌塗110畝。下轄7個村民組,668戶,3048人。除彝族2人、土家族1人人,其餘全部為漢族。境內有完小一所,學生312人,教師13人。醫療衛生、婦幼保健、商貿一應俱全,大型提水站一座(卓山機站),排灌一座(南圩排灌站),寺廟一座(興龍廟)。有有既能種糧又能養魚的小型圩6個,基中南圩面積1300畝,福利圩和再生等圩共1680畝。

⑸ 安徽安慶宿松好不好,因為我的偶像張真菲是那的人!安徽還有什麼名人沒有

哈哈
宿松挺好的啊
我的家鄉
有機會去玩玩哈
1、徐厲,原為江蘇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松茲侯,當時松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松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眾口皆碑。

2、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松茲縣令。張何丹至松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谷。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斗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3、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家風。

4、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爾。適值五代十國,干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郁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沖潘家沖鳳形山。周本是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征,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5、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著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里,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斗」、「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6、石良(1319?1394),號松顏,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7、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深為臨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應試,登進士,授江西樂平縣令。忠士初任有聲,民歌德政,1599年,召為監察御史,屢疏陳時事,言皆耿直,聲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還京,遷掌河南兼山東、陝西監察御史。在萬曆四十四年,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

8、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又名杜溪,自幼聰穎過人, 10歲能誦許多古典詩文, 20歲即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結識桐城學派戴名世,結為文字友,幾年後選貢入太學,中年游歷全國,寫下不少作品,文稿現存《朱杜溪先生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文》等。50多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於京師。戴名世贊其「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9、羅遵殿(1798?1860),字有光,號澹村,宿松縣隘口鄉羅家老屋人。自幼發憤好學,23歲即中舉人,後四年,入京應試,登進士,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縣職發往直隸,19年補唐山知縣,20年調清苑知縣,在蒞任期間,廉勤公正,體恤民情,萬眾載道稱治。22年,擢為直隸州知州,後調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鄖荊道,前後凡三蒞任,達十載之多。咸豐九年四月,簡授福建巡撫後,八月至京,九月改調浙江巡撫,與守將和民團駐守杭城,後失陷殉職。歿後第二年,御賜碑文,追贈為右都御史銜,予謚壯節,賞騎都尉世職,其子忠祜,後為安陸知府。清國史管為壯節公立傳保存,並如祀京師,以彰其從容就義之節。

10、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號鏡湖,宿松縣仙田莊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學好問,道光十五年舉於鄉,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為知縣,發往浙江,歷任建德、慈溪、江山等縣知縣達八年之久,後任寧波府知府,補西防同知,盛譽播及各省。咸豐四年,升為杭嘉湖兵備道,調補寧紹台兵備道。咸豐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晉封吏部左侍郎、光祿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復任杭嘉湖兵備道,至時銳意興修,使此處居民世受其澤。

11、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鬆鬆塘庄人。因其父經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黃陂縣,黎十四歲隨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編入北洋水師。1895年應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頗受器重。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他出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勛將黎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系軍閥支持下復任總統,後被直系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逝於天津。

12、徐文藻(1905~1928),名長良,生於宿松縣佐壩鄉松梅嶺一個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北伐軍進攻武漢,他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宿松開展地下斗爭,宣傳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建立秘密活動中心,培養發展黨員。1927年1月,由中共黃梅縣第三區區委書記李實秋主持,在縣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黨員組成的第一個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書記。受革命聲勢震撼,縣公署抓獲徐文藻,後被保釋。出獄後成立了國民黨宿松縣左派縣黨部籌備委員會和北伐向導隊、後援會,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徐文藻領導中共宿松支部和縣黨部與國民黨右派勢力針鋒相對進行斗爭,開展轟轟烈烈的討蔣活動。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派團長吳振東率一連兵力突襲宿松縣城,徐文藻與共產黨員鍾國漢、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堅定對付敵人拷問,寫密信指示如何堅持斗爭。次日下午,年僅23歲的徐文藻與鍾國漢,在縣城老廳凜然就義。

13、黎光祖(1915?2006),宿松縣五里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岳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眾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眾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松園竹雨藝術家學社社長。

14、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松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松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系,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斗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15、劉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掛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6、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⑹ 學校辦的身份證丟了,怎麼補辦

你現在的戶口在哪 就去哪的派出所補辦

⑺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如何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佐壩中小 汪小燕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 ,自主學習已經成為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教育應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道、授業、解惑」,這六個字影響、指導著千百年來的為人師者。然而,「傳」、「授」、「解」的主體都是「師」,如此一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師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都由老師唱主角,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地方,這種「填鴨式」的課堂顯然束縛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沒有兩張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來自不同家庭、具備不同資質、擁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們呢?因而,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地,成了時代的呼喚。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探求知識的寶藏呢?


一、創設情境,誘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事物約一種嚮往或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教學中要合理創設帶有因素的問題情境,把問題蘊藏在情境之中,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例如,教學「比例尺」時,我們創設了「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教師說:「現在我們考試好不好?」學生一聽:很奇怪,正當學生疑惑之時,教師說:「今天改變過去的考試方法,由你們出題考老師,願意嗎?」學生聽後很感興趣。教師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於是學生紛紛上台度量、『報數、教師都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這時更感到奇怪,都說:「老師您快告訴我們吧,您是怎樣算的?」教師說:「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知道它是誰嗎?想認識它嗎?」於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

問題情境不僅新課導入時需要創設,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創設,這樣才能不斷地誘發和保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始終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1、應用型問題情境——建模式探究學習

從社會熱點、市場內經濟、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等社會和自然想像中獲取材料,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建模式探究學習,改變應用題教學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脫離學生生活的現狀,改變一例一題一練的重技能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2、試誤型問題情境一一反思式探究學習

學生在理解、應用教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因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從中選擇素材,可創試誤型問題情境,藉此為學生嘗試錯誤提供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錯誤的原因,提出批駁型問題,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和警戒,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

3、思維策略型問題情境——求異式探究學習。

以思維策略多樣、解題方法典型、解題過程能體現某種完整的思想方法或思維方式的問題作素材,可創設思維策略型問題情境。當學生為獲得某種解法思維受阻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進行辨證分析,進行求異探究學習。一般表現為一題多解和一法多用,這種情境創設適宜於練習課與復習課。例如,「雞兔同籠"問題,學生用假設法、方程法、枚舉法、砍腳法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呈現出思維百花齊放,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搭建了平台。

4、認識沖突型情境——猜想式探究學習

以富有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且處於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可創設認知沖突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採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產生猜想式探究學習。這種問題情境適宜引起順應學習的新知教學。

5、鋪墊型問題情境——聯想式的探究學習

以學生認知結構范圍內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的教學事實為材料,可創設鋪墊型問題情境。這種問題情境可為學生的聯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啟發和可靠的基礎,產生聯想式探究學習。學生往往從原問題出發,通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聯想,變化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新問題,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闔的思維空間,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發性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要求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平行四邊形、一把剪刀,引導學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後發現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將它分成的兩個部分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推導出計算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就是由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聯系已學知識,用觀察、操作、比較等方法獲取新知識,不僅懂得了面積計算公式,還從中獲得了學習方法。

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肖伯納有段名言:「倘若他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他啟發我們應給學生提供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兒童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削弱大課堂的長篇講解,加強小組研討學習,將班級、小組、個人、師生互相磋商等多種學習形式有機結合。使每個同學都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吸收營養,集大家的智慧於一身,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按小組進行動手操作,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長方形, 由於是按小組進行學習的,學生很快就發現拼成的長方形有三種情況。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拼成的長方地將數學形的長和什麼有關系?寬和什麼有關系?面積和什麼有關系?有了前面的直觀操作,學生討論得比較認真,就連差生也覺得有話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發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每排擺的長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和擺的排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所擺正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最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概括出計算長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長和寬相乘比較簡便。這樣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四、優化評價,保護自主探究的熱情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傳統的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的唯一標准。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冒險、獨特的精神等。有的學生上課思維積極,敢於打破常規,有的學生解法比較簡易等等,教師應結合這些情況,進行評價。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一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數學評價「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樹立信心,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推動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圍,多給學生機會,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積極自主探究、樂於發現問題、樂於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樂於學習

⑻ 宿松縣佐壩鄉有哪些小學

太多了,我記得我老家是佐壩鄉龍門小學

⑼ 安徽宿松小學生為什麼要交120元地方教材費

不合理,這是義務教育

⑽ 松滋縣的發展成長

2006年4月26日上午,我在全國著名人才學專家、原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統戰部部長、離休老幹部、時年87歲的葉尚志先生家,聽他講宿松20世紀早期辦新學的情況時獲知,葉老「自己十三、四歲時就學國學。宿松最早的小學--南二區(今壩頭)小學是父親1915年辦的。父親1921年去世後,表哥宗玉恆從方誌敏學校帶20多個同學回到家鄉,深入農村,組織婦女會、農民協會、兒童團,演文明戲,唱黃梅戲,宣講『五四』新文化和革命道理,教人讀書識字。我的小姐姐葉穎梅領頭跳《麻雀與小孩》。當時,為了配合革命工作,不少戲都是現編現演,到街上宣傳,往往一呼百應。」葉老還清楚地記得,一次,他哥哥在天主堂演講後,葉光歐帶著百號人唱著「打倒列強,處軍閥,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的歌曲,把壩頭到縣城近70餘里的廟宇一掃光。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松濤》記載,1926年9月,剛考入武漢政法專科學校的宿松佐壩松梅嶺人徐文藻,遵照黨組織的指示,回到家鄉,在黃梅獨山黨組織的領導下(共產黨創始時期,宿松與黃梅為同一個黨支部),開展革命活動期間,就以唱黃梅戲的形式,揭露地主惡霸的狠毒,抨擊黑暗社會的罪惡,喚醒民眾的政治覺悟,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一時間,全縣城鄉不少進步青年紛紛參加革命活動。或秘密加入共產黨,或悄悄參加游擊隊。打土豪,懲貪吏,救貧苦,涌現出一大批像楊學源、朱育琪、湯作英等為革命捐軀的仁人志士。
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由中國ISBN中心出版的《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介紹,1938年,以王梓林為班主的職業黃梅戲班社--抗建班社在縣城正式組建。專職演員10餘人,演出劇目有《雙趕子》、《賣花記》、《三鼎甲》、《羅帕記》、《送香茶》等數十個,宣傳抗日救亡。穿過時空隧道,透過歲月風雲,今天我們尚能從當時邑人胡性存先生的《許鎮觀劇》詩「不堪世亂競繁華,一曲霓裳萬姓嗟。口調人翻新樂府,腰纖女唱送香茶」的描寫中隱約看到昔日演戲的一些狀況。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黨的文藝工作者們更指導邑中藝人編演過《啞女告狀》、《孟姜女》、《井屍怪案》、《鬧花燈》、《董永賣身》、《討學錢》等眾多黃梅戲劇目。這些戲的編演,更激起了人們對黑暗社會的仇恨,喚醒了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激發了人們堅定革命信念的壯志豪情。

閱讀全文

與佐壩中心小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