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現在中學生剛好在這個人生的過渡期,受到不斷外來因素的影響,加上自己回剛剛開始接觸答真正的人生,可能遇到挫折會打退堂鼓,悻悻而去。加上自製能力和自我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我也只不過是個初二的學生,中學生現在可能有點難言之隱自己不想跟旁人說,只能靠網路游戲來緩解自己的心情。總體來說不是不健康,而是目前狀況不好。
②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小學復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一、制調查目的有 90.5%的學生是健康的, 但也有 9.5%的小學生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學習焦慮、 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等等;從而提出應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盡快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同時需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並特別重視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表(身體) 輕里(心理)的現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 不斷深入, 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 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③ 誰能提供一份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的有出處的真實數據
通過有關來部門鑒定的「大自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課題顯示,在被調查的2961名學生中,有16.7%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並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為13.76%。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
④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增長知識、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關鍵時期。講究心理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揮競賽技能。心理健康的學生,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學習效率高,競賽中能正常發揮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績。相反,如果過於緊張,心煩意亂,將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技能的發揮和成績的提高。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學生的智力潛能的發揮及個性的和諧發展。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充滿自信,性格開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展和完善個性。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會嚴重阻礙其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心理健康的學生才容易養成良好的品德,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以至最終走上歧途。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關繫到祖國下一代能否茁壯成長的大事。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學生的遺傳因素有關,更取決於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環境的影響。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扮演好「心理醫生」的角色。 一、分析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為學生創設安定愉快、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家庭就是一所學校,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師,這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不可忽視,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望子成龍」仍是家長們的普遍心態,這種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屬於正常的,但是易使家長的期望高於子女的實際能力,或與子女的自我實現目標不一致等,所有這些對子女的心裡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其心理健康受損,盡管家長們是無意的或不自覺的。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氣氛中,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健康、快樂的成長,一般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小。而那些生活在父母離異或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家庭中的孩子,這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遭到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環境,我在工作中注意多與家長交流,同家長電話交談、家庭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幫助家長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不斷改善家教方式。學校環境,尤其是班級體的氛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在工作中,我特別注意發揮班級體的作用,盡量讓每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感受到友誼、尊重、支持,獲得安全感。尤其是對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幫助的與關心的學生,我更是加倍小心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以誠懇、鼓勵的態度面對他們,以客觀、公正的標准評價他們。例如,我們班曹XX同學,父母離異,跟著奶奶生活,是一個不愛學習、不守紀律、不尊敬老師、經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的頑皮學生,我發現他小號吹得好,節奏感強,就選他為小號組組長。在此基礎上,鼓勵他課堂上用心聽講、遵守紀律,提高學習成績、爭取文化課和特長學習雙豐收。從此他經常為班集體做好事,學習成績和紀律表現都比過去有很大進步。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社會上的不良文化,特別是影視廣播中的不良宣傳會給學生純潔的心靈帶來污染,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關心他在看些什麼、聽些什麼、想些什麼。發現問題,及時教育幫助。總之,只有家庭、學校、社會步調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為孩子們撐起一方潔凈的藍天,讓他們信服、愉快、健康的成長。二、 不斷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心健康發展。班主任是學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事的態度都會對學生長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樂觀的心境感染,當工作中遇到挫折時,要一如既往的、充滿自信的面對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來影響、教育學生。班主任平時還要注意選擇一些勇敢進取的人物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學習中表揚先進,激勵落後,此外,許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超常的心理品質,不但可以使學習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而且也可以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培養。其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個人的心理適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生活實踐中磨練出來的。課內和課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外活動能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同樣至關重要。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讀書報告會、文藝聯歡活動、團隊活動、體育活動、知識競賽、興趣小組活動等。創設活動中良好的交際環境,使學生在同齡人中說說笑笑、唱唱跳跳,逐步擴大學生交往圈,能使內向孤僻的學生合群,參加群體交往,找到知心朋友,把所有的憂愁煩惱拋卻。對於經常被一些無謂小事纏繞的學生來說,在群體交往中能使之具有廣闊的胸懷,保持樂觀的心境,學會控制情緒,對不良心理反應進行自我疏導。同時,活動能使教育者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心理行為從而對症下葯,找到矯治的方法。興趣小組的活動,如文學寫作、集郵、棋類活動、美術、書法、舞蹈等,能使學生沉浸在業余愛好中,沖淡和忘卻不愉快的生活瑣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激動時,會在大腦皮層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這時如果另找到一個新的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來的興奮中心。所以,應讓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去干一些引起他強烈興趣的事,即使與當前的學習無關也未嘗不可。注意力轉移,就不至於「越想越別扭,越想越傷心」了。三、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實踐證明,較強的自信心不僅能使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大成功,也會使他們在日後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們長年的教學研究中發現,一些智力超常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都有爭強好勝的精神,具有很強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頭腦不聰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於他們的智力低下,而是由於他們缺乏足夠的自信。因此,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必須探索的課題。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目標。我們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以外,還有文藝、體育、演講、組織、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針對受教育主體的個體差異,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採取多元評價標准,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使學生對自我價值有正確的認識。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這樣一種現狀,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總覺得低人一等,對自己的認識總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而沒有發現自己的「亮點」,從而造成自卑心理的產生。所以,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就顯得特別重要。優等生、普通生與差等生相比,就學習成績而言,差距比較大。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分類指導,因人而異,幫助他們制定符合自己實際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當中學有目標,也才能激發他們的潛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走向成功。 用局部的成功來激勵學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氣。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樹立這樣一種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會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繼續,就能謀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學生盡管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時甚至會心灰意冷。這時,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懂得欣賞我們的學生,對學習基礎比較差、意志力弱的學生,要善於發現他們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對優勢,讓他們在回答問題、順利地完成作業和發揮特長活動的過程當中,不斷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地樹立自信心。在這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能只靠講大道理,從小事做起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例如,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前面靠近教師的位置,總有一部分座位空著,大部分學生總是往後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往後坐的人,總希望自己不要太顯眼。而他們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於學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對那些嚴重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來說,坐在前面比較顯眼的位置,能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很多學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資高的學生,在教師提問或在開展各項活動中不願發言,原因是他們總怕在發言中出現錯誤而不敢實踐,因此錯過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也就愈來愈喪失自信。究其原因,仍是自信心缺乏所致。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爭取發言,就會增強信心,所以指導學生多作發言,這是增強他們信心的「維他命」。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蓬勃發展的階段,他們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所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師、父母和全社會的足夠重視,要端正教育思想,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⑤ 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盡管當前教育雜志和報刊上有許多文章呼籲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進的學校率先開展了這項工作,但從總體上講,這項工作開展得還很不普遍,在一些學校中冷落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其原因在於:
1、存在著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上的誤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動動力。
這里,首先必須區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某些區別。盡管「學校心理咨詢」也在不斷擴展,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存在著該概念典型的範式,即它與心理疾病有關,以心理專家對個別來訪者的咨詢為主。這在學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病」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它不能代替學校中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2、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
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師范院校重點培養各學科各專業的教師而不重視心理學專業教師的培養,即使是各學科各專業都開設有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學生也不重視研究心理學理論,致使中小學校受過專業訓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奇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班主任組織實施,由於班主任水平不同,加之班務繁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於形式,得不到實施。
3、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橋梁和信託。
由於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只重視學科課程,不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相對固定的系統的內容,也缺乏固定的時間保證和研究檢測的手段。因此,師生也無法操作,心理教育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卻沒能扎實地實行。為了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實施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僅涉及各科教學等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立,並以此為中介和橋梁,有力地推動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⑥ 你如何看待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據調查發現,60%的教師認為工作量太大,在所有問題中排居首位;64%的教師認為工作量適當、精力主要放在備課、上課上是生活中最開心的事情。
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教師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學工作如備課、上課、批改大量的學生作業、與學生進行正常的交流外,還承擔了許多繁雜的非教學任務,如未考慮教師的機體承受能力而承擔過多的臨時交辦任務、一人多崗現象,鼓勵教師的「犧牲精神」,而忽視了維護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倡導教師做科研型教師,人人搞課題,以及所謂的學科整合;及因師資匱乏等原因班主任不能享受減一半課時工作量的工作待遇等。
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有許多教師渴望可道理解,渴望得到救助支持,渴望得到心理咨詢,教師的心理健康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⑦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狀況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檢視
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開展,但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有誇大學生心理問題、雜拼從教人員、過分推崇心理測驗、德育化和學科化等不良現象,必須尋求有效對策予以根本解決,以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績效。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國中小學相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工作計劃之中,並啟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縱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歷程,檢視中小學種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運作方式,不難發現,盡管它們在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傾向也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過分誇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於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極易形成許多不健康的心態。特別是初中階段,這是一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伴隨著其身心的快速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社會經驗的豐富和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滋生各種心理問題、萌發心理疾患。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客觀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盡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誇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媒體認為,中小學生34%有心理障礙;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異常[1],甚至有報導稱只有17%的中小學生心理是健康的[2],而有關中小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或逐年遞增等話語更是屢見報端。勿庸置疑,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到了如此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也是值得懷疑的。目前由於人們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准把握有異,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計取樣不當、評判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得出了許多相互矛盾的統計結果,這不利於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中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評價。
2.雜拼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盡管目前一些地方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和教育活動,並啟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研究工作,但從總體來看,由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學校為滿足開課的需要,雜拼從教人員的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從教者既不知曉心理學專業知識,也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因而難以取得應有的績效。導致此種形式化傾向的原因在於:一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認識,視其為可有可無的事情,而名義上的工作開展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或點飾學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形同虛設,圖有虛名;二是沒有形成一整套規范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設置、組織規劃、實施途徑和從教人員的素質等未做規范要求,同時缺乏必要的檢評制度,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因而,那些雜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現象必須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傾向嚴重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由於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定位不當,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麼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二是在具體操作中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從教人員,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並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於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盡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圍繞「育人」這一基本職能開展的,但兩者是有區別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其目標在於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強調道德灌輸、榜樣示範、實際鍛煉、陶冶教育和品德評價等方法的運用。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於增強中小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簡單的機械灌輸和理論教化,強調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策略運用。當然,在學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斷然割裂或對立起來,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於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才能達到「育人」之目的。
4.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採用多種方法對中小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中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就心理輔導而言,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目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向中小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強行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甚至於象其它學科知識教學一樣,機械設定知識體系、目標任務,這種用學科知識傳輸的手法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帶來極大的負面效應。它不僅不利於維護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反而變相地加大了其學習負擔,增加其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有的地方還編印了供學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並要求學生購買,此舉嚴重違反了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3]。這顯然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一種不合理操作,必須予以解決。誠然,在特定條件下,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和有關教材的開發運用,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能片面地按其它學科教育的手法去操作運行它。由於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多因性、隱蔽性和緩顯性等特點,絕非靠什麼知識的灌輸、原理的闡釋就能加以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門課程的開設就可簡單達成。唯有課堂教學、學科滲透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家庭、社會、學校共鑄合力,領導、教師、家長、學生全員參與,並長期不懈地開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否則,片面強調學科化、知識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空乏無力。
5.過分推崇心理測驗
目前,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常規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應該講,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有助於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開展。然而,在中小學生心理檔案建設中,一些學校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准則,造成不良後果,主要表現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施測現場環境混亂,影響了心理測量結果;其二,誤用、濫用心理測驗。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測題或自編的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強迫學生接受測驗;其三,未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原則,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或把學生的心理檔案作為品德評定的依據和人事檔案材料。因此,心理測驗中的種種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並可能引發一些不良的社會效應。有關部門因學生心理測驗結果處置不當而引發法律糾紛的案例已見諸媒體[4],這應引起我們的深思。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檢測工具均可能有其局限性,更何況中小學生的心理正處於高速發展變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測驗而給發展中的學生「定終身」,這是極不嚴肅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因而,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謹慎使用心理測驗手段,更不能強迫學生接受心理測驗。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決不能單純以測量而下定論,否則可能會闖入心理測驗的誤區。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傾向的對策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種種不良傾向或錯誤操作方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工作的成效,不利於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針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現代化、專業化和本土化等發展趨勢,我們必須採取有效策略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1.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盡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新領域,但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或錯誤認識嚴重阻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有些學校在「應試教育」思維模式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認為只要管理好學生和抓好升學率就行了,至於學生的心理問題,那是心理學專家和醫生的事,中小學無力也難以解決,或簡單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這種認識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開展或不能向縱深推進,以至於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送至醫院就診,並動用葯物和醫療器械治療,使心理健康教育呈醫學化傾向。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此項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先進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發展。
2.加強管理評估,建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機構
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應有專人負責或分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且牽涉面廣的工作,它不僅需要領導重視,且須把它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組織實施。因此,學校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由校長負責領導,制定一整套教育計劃,設立心理輔導中心或心理咨詢室,健全規章制度,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力運行。為防止工作流於形式,確保質量,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應強化監督檢查,做好評估工作,運用科學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以促進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時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時性的和階段性的;評估的方式可以是學校的自我評檢、校際間互評、上級主管部門檢評及學生對健康教育的評估等。通過有效管理和合理評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有序、高效穩定地發展。
3.健全隊伍,組建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
教師是中小學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就總體而言,每個教師都應是心理輔導員,他們都應擁有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巧,熟悉青少年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疏導策略,把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並以良好的心理特質去影響學生。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由於起步晚,各地發展極不平衡,遠未達到預期效果,且出現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這除了思想認識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師資隊伍的水平問題,很多學校就是因師資力量匱乏而無法啟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項工作高質有效的需要。時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從教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此專業化的發展方向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勝任。發達國家和我國的港台地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均有資格認定製度,有的已將心理輔導作為教師教職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一方面大力做好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在高校加強此項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盡快做好在職教師的受訓工作,使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持證上崗,以逐步扭轉目前雜拼從教人員的現象,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狀況。
4.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時,伴隨此項工作的普及,它現已成為現代學校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必將成為每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此理念將滲透在現代教育質量觀和學生觀之中,並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得以體現,成為學生潛能開發的重要內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並非只是專業從職人員的事情,並非針對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於全體師生。這就要通過各種路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學、遠程教育等)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使得專業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並駕齊驅,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隱性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另一方面,應使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一」,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不良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5.區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要立足校本,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但此項工作並非只是閉門造車,自我禁錮。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對較晚的情況下見效快,收益大,還必須吸納它校的有效經驗,以先進研究成果為參照系來發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此,一是要強化區域教育合作,開展校際間的橫向聯系,優勢互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資源;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的課程研究工作,依託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力量,立足校本,廣泛進行心理健康的應用性課題研究,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難題。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及其網路的廣泛使用,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利用、區域合作和課題研究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也進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進程。有理由相信,伴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開展,各校必然在區域合作中大獲其益,並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前行。
[1] 林建華:《中學生心理教育原理與教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建平、金志明:《認清功能 明確目的》,《中國教育報》,1999年1月20日。
[3] 教育部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
[4] 李民:《「智力測驗」成「弱智」學生狀告區教委》,《獨生子女》,2000年第7期。^
⑧ 小學心理學 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狀況如何
開始重視,在一些中小學都開始有心理輔導員的職位,只是專業性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