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醴陵市實驗小學的介紹
湖南省醴陵市實驗小學定名於1985年,設城區中心街角鯉池6號原南華宮舊址。近百年的專發展過程屬中,歷經清朝、中華民國、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幾經更名,幾經沉浮,折射出了學校近百年的歷史發展情況,也顯示了本身頑強的生命力和對醴陵教育事業的貢獻。
⑵ 醴陵市實驗小學二年級204班的成績
1、小學成績考試復後成績單會制保存在學校的檔案室的檔案里。
2、成績檔案既有紙質版又有電子版。
3、有的學校會成立網站,會向家長公布查詢方式,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到學校詢問。
4、打電話詢問班主任也可以知道學生成績。
⑶ 醴陵高中到小學合計有多少學校
醴陵從小學至高中,
有一百多所學校。
具體可上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網查看,
有每一所學校的名字。
也可直接詢問醴陵市教育局。
⑷ 醴陵市實驗小學的解放後
醴陵縣城關鎮二小至縣淥江小學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1949年下期至1968年,小學修業年限,仍然實行「四·二」分段式的六年制。此外對小學學制和結構作過幾次改革的嘗試。1951年10月政務院規定「小學修業年限為五年,實行一貫制」,簡稱五年一貫制。1952年,改春季始業為秋季始業。1951年,培元女學更名為醴陵縣城關鎮第二小學,為初級小學,設四個班,有教師數人。歷任校長王啟泉、李淑媛。1960年並入縣鄧公塘完全小學,為其初小部。時任校長王啟群。1963年從鄧公塘小學分出,更名為城關鎮淥江完全小學,王鴻鈞任校長,試行五年一貫制,學校規模有所擴大,班級達到10個,有教師16人。「文化大革命」十年,醴陵小學高年級學《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低年級以《毛主席語錄》為識字課本。小學均唱「毛主席語錄歌」,小學生被稱為「毛主席的紅小兵」,鼓勵小學生敢於「造反」,「不當小綿羊」,敢於破「師道尊嚴」,致使學校紀律鬆弛,忽視文化學習,教育質量下降。淥江小學也受當時風氣影響,校長王鴻鈞和教導主任晏軒逸被錯打成走資派,校務會班子解散,教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這是淥江小學停滯的十年。文革結束後,王鴻鈞重新擔任校長職務.1979年,教育部重新頒布《小學生守則》,1980年鄧小平提出「全國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醴陵據此開展教育活動,淥江小學也恢復正常教學,學校教職員工努力工作,力爭把「文革」的損失換回來,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學校設數學教學實驗班,由骨幹教師進行課題研究。1981年學校定為地、縣屬重點小學。1982年全縣恢復六年制,但淥江小學仍作為全縣唯一五年制試點學校。1983年被評為省紅領巾讀書活動先進單位,四名學生被評為省「紅領巾讀書活動」積極分子,均獲獎章。學校是省重點體育傳統項目單位,1982年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播操評比優勝單位」獎旗,1982~1984年,學校游泳隊員參加省、地、縣游泳比賽共獲獎牌86塊,陳紅等隊員參加了在桂林舉行的全國少年兒童游泳比賽。
學校重視現代教育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高度重視電化教學,並形成特色,多次獲湘潭地區獎勵(1983年後歸屬株洲地區),在各種大會上介紹其開展教學經驗,1983年《湖南電教通訊》刊出「我們是怎樣開展電化教學」的學校典型事跡材料,教師陽敉平的經驗論文《運用電教手段,幫助兒童解詞》在《湖南電教》雜志發表。學校教具及學具的製作發明卓有成效,「二進制音響游戲機」獲省科技小發明一等獎,1984年,教師柳祥光製作的「小學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具獲全國二等獎。學校的五年制教學成效顯著,在湘潭地區專題會議上作了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為題的發言,介紹其教學經驗。
從淥江小學成立到實驗小學成立,二十餘年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由解放初四個班逐漸擴大為13個班,教師也增加至2、更名後的實驗小學2000餘名,其中李卉被評為省特級教師,縣勞動模範.易南槐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三(1985年至今)
1984年,醴陵縣成為全省第一批普及小學教育的縣市,時任教育局基礎教育股副股長的李其昌向教育局提出建設一所實驗小學藉以帶動全縣小學教育向縱深發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設想,得到市局贊同。1985年醴陵縣改為縣級市,市教育局決定將淥江小學作為全市示範性小學,更名為市實驗小學,恢復六年制,拆除南華宮,新建校舍,由李其昌就任校長,直屬市教育局,並被列入華中師范大學全國整體教學改革實驗點校之一。時任教育局長林鳳西題寫「探索、創造、勤奮、活潑」的校訓,為學校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李其昌校長就此確定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的辦學思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工作,教好每一個學生,克服「應試」教育思想。在辦學目標上力求「四改」,即改變教育結構,克服「應試」思想;改變教育內容,五年制和六年制並行,進行「注提」識字、「提前讀寫」、「三算」的嘗試;改變教育方法,進行「同級復式,分類推進」的教學;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倡科技創新,教學創新。在教育管理上狠抓「三全」,即「全面」,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貫徹教育教學方針、體現辦學思想;「全程」,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措施活動要全程進行;「全員」,全體教師都投入到這一教育轉變中來,做到「五育並重,全面發展」。通過大力改革,積極進行課題實驗研究,以及卓有成效的管理,學校很快擴至24個教學班,教師也增加到36人,並培養出一大批優秀教師,參加各級教學調賽屢獲佳績,教學質量大步提升,成為醴陵市小學教育的一面旗幟。
1989年李其昌調離學校,由劉鐸接任校長,他以一個學者的目光關注教學科研工作,對注提實驗傾注了大量心血,注重骨幹教師的培養,注重校風校紀的建設,學校各項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3年歸屬城關學區,歐陽文星繼任校長,提出「五個一流」的辦學目標:建一流師資、創一流服務、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辦一流示範學校。在管理上推行名師名校、科研興校、德育興校「三大戰略」。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走出來、請進來」、崗位練兵、「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等具體措施,培養出了像屈芳蘭、劉輝、肖小林等一批省內著名的教師。學校還在積極進行各項課題實驗研究的同時,作出了發展藝術教育的決定,積極創造條件,重視學生書畫培訓,培養學生審美素質,學校藝術教育尤其是美術教育聞名於省,形成了學校辦學的藝術特色,青年美術教師王建軍執教的美術課多次獲省、地、市獎。
1995年8月,城區建新小學並入實驗小學,為其分部,設學前班和一年級,由此形成實驗小學今日之規模。1998年鍾武宜任實驗小學校長,在他的管理下,學校工作又有新的發展。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與時俱進,真正形成了「探索、創造、勤奮、活潑」的校風,確定了「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書畫特色為龍頭,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辦學思路。在辦學目標上,在鞏固既得成果特色的基礎上,於「創新教育」、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並進行了多個課題的實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邁上新的台階。學校還對校園環境進行了優化,新建了科教大樓,對原本陳舊、落後的校舍進行了翻新,危房進行拆除,校園煥然一新。學校還增添了大量教學設施設備,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設備。現在學校裝備了標準的多媒體教室,擁有一百多台電腦的電腦教室,有全省一流的學校美術展室,幾十萬冊的圖書閱覽室和電子圖書館,建立了先進的校園網路,安裝了先進的廣播系統和教學管理監控系統。
現在的實驗小學是全市學生人數最多的一所完全小學,有30個教學班,在職教職工73人,離退休教師50多人,在校學生2100多人。學校教學設施設備齊全,名師薈萃,有全國優秀教師、省特級教師、株洲市勞動模範、株洲市學科帶頭人和醴陵市級教學能手多人。學校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科研實驗工作,教研教改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二十年來,先後參與了「整體結構改革」、「協同教學」、「注·提」實驗、「學法指導」、「音像電教」、「愉快教學」等課題實驗教學,「整體結構改革」課題實驗多次被評為地區先進,1997年全國「注·提」實驗調教,我校教師劉輝獲第二名,1999年省「注·提」實驗教學經驗交流會在我校進行,教育部、省廳充分肯定我校在「注·提」教學方面的成績。 「利用音像教材優化課堂教學」實驗方案榮獲全國「九五」重點實驗課題研究方案三等獎,2000年順利結題,並獲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評選二等獎,聞名全國的「開發式——小學美術素質教育模式」從我校起源,並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自主網路式」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成為株洲市「十五」課題,學校還參與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校本教研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和「科學課程與科技創新」等省級課題的實驗研究。近兩年來,學校的校本教研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並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醴陵處於領先地位。
學校年年被評為市教育局的先進單位,連續四年被評為省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株洲市小學數學聯賽優勝單位。學校還先後捧回「醴陵市體育運動傳統項目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株洲市科技活動先進單位」、「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小學生導刊》導讀基地」、「株洲市文明家長學校」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一個又一個金燦燦的獎牌,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贊譽,成為我市對外開放、對內示範的窗口學校,成為醴陵市的一所名牌學校。
⑸ 醴陵市實驗小學的開辦
一、縣立女子學堂至培元女子學校(1906~1949)
市實驗小學其源頭可追至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縣立女學的設立。光緒二十七年(1901),上諭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或大學堂,各府書院改為中學堂,各縣書院改為小學堂。二十九年(1903),頒布學堂章程。三十一年(1905),詔罷科舉,立學部,當時規定,學童最初入蒙養院及初等小學,不定年限,高等小學修業四年。各地學堂之創設,至此風起雲涌。民國版《醴陵縣志》記載:「縣立女學,創於光緒三十二年,借西山史家老屋為校址,張漢英為校長,學生初僅十餘人,漸增至四十餘人。三十四年,遷縣城南華宮。」南華宮即實驗小學現所在地,時為當地一道觀。後因戰爭,女學停辦。
辛亥革命後,民國肇建,學制改革。學堂改稱學校,小學修業七年。至民國十年(1921),「傅熊湘創醴泉小學於南華宮,由教育廳津貼八百元,勸學所津貼三百元。至十五年畢業前期者師生彬彬以文勝,卒為異黨所忌,教員六人被逮,幾駢戮焉,學校亦俱作廣陵散矣。」
校長傅熊湘(1882~1930),醴陵北鄉人,「南社」著名詩人,教育家。曾留學日本弘文學院。1906年與寧調元在上海創辦《洞庭波》雜志,與胡適等編輯《兢業旬報》,鼓吹革命,後與柳亞子諸人結「南社」。萍、瀏、醴起義失敗後回醴陵,先後在淥江中學、萍鄉中學、正本女校、長沙明德學堂任教。1910年至蘇州與張默君編輯《大漢報》。次年返湘,主編《長沙日報》。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政權,傅常在報刊著文反袁,1913年袁黨湯薌銘督湘時被通緝,返醴重在王仙教書。1918年「驅張運動」,傅於《湖南日報》、《天問周刊》撰稿,並參與編寫《醴陵兵燹紀略》,聲討張敬堯罪行。1921年返醴,創辦醴泉小學,並主編《醴陵旬報》、《通俗報》。後歷任湖南省參議員、省長署秘書、湖南通俗教育館館長、中山圖書館館長、第三十軍參議、沅江縣縣長、安徽省民政廳秘書、省棉稅局局長等職。著有《離騷章義》、《段注說文部首》、《更生日記》、《國學概略》、《文字學大意》、《新聞學講義》、《瓊湖唱和集》、《紅薇感舊集》、《醴陵鄉土志》和《湘災記略》。
醴泉小學因戰爭而停辦,傅熊湘五年之功毀於一旦。民國十五年(1926),縣政府又於「南華宮開辦培元女學,其初專辦職業班,後乃改為女子高等小學。」設四個教學班,有教師6名。辦學之初只招女生,後男女均招。培元女學直至1949年仍在辦學
⑹ 醴陵市實驗小學謝尹穎和邱亞娟的事情都是假的,請不要相信.
恩,知道了,不相信,
⑺ 醴陵實驗小學教學質量怎樣與株洲荷塘小學和何家坳小學比較呢
話說我就是實驗小學畢業的。。。
怎麼說,我感覺很好的。
至少我現在的基本的素質(內比如說拼音,基容本常識)都比其他小學畢業的要好。
老師都很好很好,特別是汪老師。
而且是老牌的學校了,而且分校也多。從幼兒園到六年級都有。
相比株洲的大部分小學應該都好,但是重點小學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雖然小學很重要,但是家長的教育更重要~
⑻ 醴陵實驗小學主頁
..你要找投票的么·校門口不是寫著呢嗎·真是的,又不好好看看~
投票的上面哪位同學的網址
http://syxx.hn.lle.cn/這是是主頁,分,拿來·
⑼ 誰知道醴陵市一共有多少所小學
128 所
⑽ 醴陵市實驗小學英語怎麼寫
上網路詞典查下不就可以了麽,是LiLingSh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