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低年級數學練習課有效策略的《實驗報告》怎麼寫
有效課堂練習設計不應該停留在對知識的重復模仿、機械記憶,而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打破單一的書本練習形式,注重活動化,豐富練習形式,凸現學生主體,變被動的完成任務為主動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達到提高練習的效果。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課堂練習有效性策略研究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技巧,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擬定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研究:
(1)有效組織練習活動
研究中通過深入揣摩教材練習的編排意圖,領會練習的內涵基礎上,把握數學教材中豐富的練習活動資源,滲透活動意識,轉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有趣,變封閉為開放,積極探索設計出既考慮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的差異,又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均發展需要的練習活動內容。
(2)有效開發練習活動素材
充分發揮教師是數學練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深入研究數學學習內容,靈活利用數學學習材料,探索開發設計有價值的數學練習活動素材,為學生提供更廣闊地學習、研究數學的空間,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數學課外練習有效性策略研究
課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練習,學生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鑽研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而傳統的數學課外練習活動有以下特點:過多的封閉性練習、過多注重書面練習、無選擇性的題海戰、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等。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今天,課外練習活動如何克服以上所述的種種不足,再次激活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❷ 小學數學《怎樣設計課堂練習》課題申報
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相關研究》課題實驗報告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鞏固新舊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數學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隨意練習,機械中多,搞題海戰術的現象,這極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重了學生的學業務擔,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精心設計練習,提高課堂實效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兩年多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本組研究成員的教學業務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課堂的提出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現在基礎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縱觀目前的教育現狀,學生的全面發展尚未受到足夠的關注.由於過於強調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學習方式,學生評價等方面的統一,而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生的學習漸漸失去了個性,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個性發展和創新潛能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為主流,強調的是嚴明紀律,注重的是步調一至,要求統一.因此,我課題組提出「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這以課題,首次提出教師在新課之後具有獨特的作業練習設計,學生在課堂作業中體現個性化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二、課堂研究的理念依據課堂練習就是在課堂中探究數學新知識以後老師設計的一系列具有獨特的作業,用於對新知識的鞏固、應用和提高,讓學生在課堂作業中體現個性化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作業,在時間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課堂作業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吃得飽,中等學生學得好,學困生對學習也不產生厭惡的情緒.知識不僅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也可以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獲取知識,還可以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甚至可以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強調學習的情景,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三、課題研究目標總體目標: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堂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慾,鼓勵學生學習的表現欲,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能主動探索尋找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策略.具體目標:1、探索「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教書模式.2、學生方面的目標(1)、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深厚興趣,提高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精神,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的積極的相互影響來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之間的交往能力.(2)、充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3、教師方面的目標(1)、鍛煉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組織調控能力等,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科研能力.(2)、教師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沖出以「知識為本」舊觀念的束縛,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增強師生的開放性,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四、課題研究內容通過研究,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個性化課堂練習中發展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終身學習;同是,為教師提供指導促進學生的學業成長與個性發展方法.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將開展下列研究:1、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創設練習情景的策略研究.練習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練習情景,展現一定的練習任務;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道學生置身於研究新事物的氣氛中,並且在練習過程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應用數學知識.2、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強化練習應用的策略研究.通過具有層次性、應用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內涵豐富的練習,有效地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並做到對知識的合理重組或建構:有效地發展學生「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各方面的數學素養,獲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3、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開展合理評價的策略研究.教學評價是一種價值性的判斷;客觀、合理的學習評價,能激勵學生不斷進取、直至成功.我們在研究中著重從「課堂評價「與」作業批改「兩各維度,「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4、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調試學生情緒的策略研究.「學習本身就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羅傑斯).通過有張有弛、張弛結合的教學,激發和維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飽滿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5、在對以上所述內容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初步建構「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課堂模式,為進一步在小學數學教學各個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奠定基礎.五、課題研究方法本課題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同時結合資料收集法、自然觀察法、實驗展示法等.具體做法如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內容的特點、課標的相應要求,考慮通過練習需要發展學生哪一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從而設計具有個性的練習.1、圍繞重點、難點,設計達標性目標.這種練習以學生及時理解鞏固新知、初步形成數學技能為標志.2、根據課堂教學產生的問題,設計解惑性練習.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做有心人,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生成一些練習,以供學生辨析問題和解決疑惑.3、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層次性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層次性練習,既鞏固新知識,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又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4、掃除數學認知的障礙,設計對比性練習.通過對比性練習又利於學生辨別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以舊帶新,深化知識,合理建構.5、針對學生之間的差別,設計差異性練習.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在課堂實現個別化教學,但設計又差異的練習,可以促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6、准備後續知識的學習,設計擴展性練習.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從數學學習體系來考慮學生的發展,充分挖掘所學知識與後繼聯系,又意識進行參透,促進學生認識結構的成功建構.7、聯系現實生活的實際,設計應用性練習.在數學練習中需要設計應用性、情境性練習,讓學生在其中感知生活中數學,發展數學應用性能力.走出封閉狹窄的課堂,增進學校與社會、與家庭的聯系,拓展學生進行數學練習的空間.8、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綜合性練習.設計專門地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通過一堂課或幾堂課的形式展開,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能力.9、促進探究能力的發展,設計開放性學習.教學要設計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一系列思考策略進行活動,實踐相關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學習的態度,發展探究的能力.本課題研究對象是一年級——六年級部分班級學生,年齡是7歲——13歲之間.六、過程研究研究周期為一年半(2008年5月——2010年1)第一步:研究啟動(2008年4月——2008年5月)統一思想明確目的性,主要讓課題組長成員在思想上統一起來,目的更加明確,為課題研究作好充分准備.1、 制定研究計劃;2、 廣泛收集有關課題的相關研究;3、 根據分工初步設計課堂與學的策略;4、 設計實施觀察法、調查法等所需表格及問題.第二步:實施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1月)根據預計目標分工實施計劃,取得相關資料:1、課堂組成員上研究課,運用自然觀察,跟蹤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取得相關資料;2、運用問卷調查法,觀注運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中學生的體驗和老師的評價;3、運用「課堂測驗法」對課堂學習效果作出客觀評價;所謂「課堂測量法」就是教師在上新課後做練習,觀察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獲得瓣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即就是自然觀察法,不過此處僅僅是在課堂中.4、課題組成員聚在一起探討,調整和修改研討策.第三步,總結階段(2009年11月——2010年月日月)工資各種課題成員整理資料,課題組長撰寫研究報告.第四步:深入推廣課題結題後,根據課題研究的成果和問題,推廣到其它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讓每位教師通過實踐,把成果發揚,把存在的問題繼續研究.研究分工:組長:組員:七、課程研究結果
❸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後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仍然處於主(要引)導的地位,而學生則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有人認為實驗僅是自然科學的教學手段,這是一種誤解,實驗同樣在數學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天地。因為,從廣義上說,數學教育也是一種科技活動,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確地恰到好處地應用數學實驗,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層面。雖然,數學實驗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CAI軟體的普及,數學實驗必將遍地開花。下面本人就「數學實驗」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談幾點自己的拙見。
一、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作為教師,就應該通過實驗,反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幫助學生抓住其本質,了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系。
例如,對於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證明,學生作圖稍有不準確,就難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結論。教師就可通過實驗——抓紙活動,使學生領悟其本質。
讓每一個學生准備一塊三角形紙片,如圖,過A作一折疊使AB落在AC上,得摺痕AD,則AD平分∠BAC。同樣方法得出摺痕BE、CF。這樣,學生就直觀地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一部分線交於一點,這點即為三角形的內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進一步啟發學生,還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提出下列問題: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圖)
1)按上圖的方式,搭兩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搭三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個、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樣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個數,那麼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探究交流,學生從多角度中去思考、去發現規律,發現如下一些結果:
1、 … 3x+1
2、 … 4+3(x-1)
3、 … 4x-(x-1)
4、 … x+x+x+1
5、 … 2x+x+1
通過折紙與搭火柴棒這些直觀形象的實驗來闡述抽象的數學內容,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操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思維方式上不會犯浮誇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確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符合實際的有創新的看法。
二、通過數學實驗,突破課堂中的教學難點
對於教學中的一些疑難點,如不藉助於一定的實驗手段,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初一數學「質量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自然科學中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先讓每個學生准備一水杯和二份50g鹽。教師在講清質量分數的概念的基礎上開始做實驗。教師用量杯給每個學生倒200g水,然後讓學生把50g鹽加入水中,這樣這杯鹽水就有250g。那麼鹽水中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學生就自然地回答出: = 。讓學生嘗嘗鹹味,感受一下。然後再把剩下的50g鹽加入鹽水杯中,這時鹽水的鹽的質量分數雙是多少?學生也能回答出 。再讓學生嘗嘗鹹味,學生發現鹽水比原來咸多了(鹽的質量分數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軸對稱」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對稱及反折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實驗來解決這一問題。操作如下:
平移 對折 旋轉
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感性認識,然後教師通過對實驗分析、概括、推理、判斷,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⑴鹽的質量分數=鹽的質量/鹽水的質量⑵對稱軸垂直平分連結兩個對稱點之間的線段。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
三、通過數學實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通過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實驗環境,使學生能受到必要的數學應用的實際訓練,否則強調應用意識就成為一句空話。
例如,學校每年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場地可組織學生來畫。跑道的線寬、道寬的尺寸一般都有規定的標准,當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項目終點位置確定時,其起點位置如何確定?相應的每跑道的前伸數怎樣確定?標槍、鉛球、鐵餅場地怎樣畫?相應的角度怎樣確定?這些應用到的數學知識雖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並不簡單。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領悟到跑道上也 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又如,在學了一些相關知識後,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設計一些作圖工具或測量儀器,如製作丁字尺找圓心、製作勾股計算尺等;或讓學生製作一些數學模型,如長方體、正三稜柱(錐)等模型;或讓學生設計方案並解決「不過河測河寬」、「測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等問題。如:在一次數學活動課,老師組織學生到野外測量一個池塘的寬度(即圖中A、B間的距離)。例案:在A處測出∠BAE=900 ,並在射線AE上的適當位置取點C,量出AC、BC的長度;運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
2。請學生給出其他的測量方案(要求畫出測量示意圖,並簡要說明測量方法和計算依據)。 A
B
這樣,通過學生的文體參與,使學生親自體驗到了思維加工的過程,強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多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
四、通過數學實驗,發現幾何問題解決的方法及規律
幾何證明,學生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是幾何學習中最困難的地方之一。事實上,幾何證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過對圖形的操作,變形、變換、添加輔助圖形等多種多次的嘗試而被發現的。發現了證明的方法後,順便也就證明了前面的「發現(猜想)」的真確性,於是結論也就出來了。
下面是一例發現三角形內接矩形的面積變化規律的「數學實驗」的做法。①出示圖形:在△ABC中,P是BC邊上的任意一點,以P為頂點作△ABC的內接矩形,使矩形的一邊在BC上。②使點P在BC上運動,矩形面積隨之變化。③設BP為x,矩形面積為y,建立x與y間的關系,讓學生觀察當x變化時,y的變化特點及其是否有最大值。④顯示當P點運動時,對應的動點(x,y)的運動軌跡,讓學生對第③問中的觀察結果進行驗證,最後完整顯示拋物線。⑤改變△ABC的形狀,研究△ABC的底邊BC或BC邊上的高變化時,對拋物線形狀有什麼影響。
在上述例子中,學生參與實驗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觀察實驗模擬過程中思考。當然在問題討論環節中,部分學生仍可發揮創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實驗」設想,並上講台進行實驗操作演示或由教師擇優實驗。
在網路教室環境中,學生在教師實驗方案的引導下或在自行設計的實驗方案中,自主實驗研究的天地更為廣闊,機會和時間更多,興趣更濃,參與程度更高,小組協商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因而「研究性學習」教學思想體現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達成度也會更高。至於證明的書寫格式、步驟等,可以在實驗報告中列出,也可以實驗課外完成,這完全由教師依班級實際而定。
五、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
數學是一門來源於實踐的學科,其本身就充滿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而數學實驗為學生認識唯物論和辯證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學生每經過一次實驗操作,其思維過程必然經歷「感知——表象——抽象——反饋——再感知——豐富表象——發展思維——問題解決」這一螺旋上升的階段。再者,學生「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就是數學理論知識反作用於實踐的有力體現。因此,在數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數學實驗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嚴謹的治學態度等。
數學實驗教學需要在課堂的時間和課堂的空間能夠達到數學實驗教學的各要素的教學環境下才能進行的,否則實驗後就得不到其應有的效果了。
數學實驗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的活動,一切結論都應該由學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數學實驗中給學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
當然,知識是發現的對象,是實驗的基礎、方法的載體,我們絕不是不要知識,不要演繹證明。學生在實驗情境中的「做」中學,對知識形成過程,對問題發現、解決、引申、變換等過程的實驗模擬和探索,可激發學習動機,有助於深刻理解知識,有助於形成證明的基礎平台和對邏輯演繹證明的本質把握。而且,這種實驗式的教和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時,它不僅僅關心學習者「知道了多少」,更關心學習者「知道了什麼」、「怎樣知道的」。它追求的不僅僅是證明,更重要的是理解、發現和創造,是解決問題的數學精神和樂趣。這是一種新的求實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矯正,至少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我們堅信:每當我們從數學的本質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運用CAI這種工具和載體,通過數學實驗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去致力於影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意義建構,去幫助學生本質地理解數學,培養數學精神和發現、創造的能力時,我們就把握住了數學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我們就深入到了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伴隨著CAI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將逐漸增加,實驗素材庫將不斷壯大,實驗技術將更為先進與精巧,因而數學實驗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將具有更為廣闊的天地、更為重大的作為。
❹ 小學數學實驗報告
題目
提出問題
做出假設
實驗步驟
交流與合作
總結
❺ 數學學習心得報告
從圓的各個方面性質,定理等方面入手,因為你是學生,中間可以談一下自己對於這內個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容問題的處理或是中間發生的一些小事情以及其的解決辦法等等。
註:學生作業老師一般不會要求太困難,隨便寫寫就行了,如果中間再加上一些公式或定理的話一定會顯得相當出色。
❻ 實驗報告 內容 小學數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的理念。它對於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化傾向和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改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現象,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理解數學,促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
蘇教版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已經給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何將教科書的課程內容轉化為現實的內容,變成教學活動中的自覺行動,值得每一位任課教師認真研究和思考。下面結合四年級(上冊)教材,談一點體會。
一、 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體驗和理解數學
學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有許多是建立數學表象、抽象數學概念的良好基礎和素材。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體驗和理解數學,有利於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概念,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於學生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
教學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時,直線平行與相交兩種位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無處不在,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與分析。教材呈現了鳥瞰城市的照片以及運動場跑道、運動器械的照片,從中抽象出直線的相交和不相交。我們在教學時,不能照本宣科,而應當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身邊的相交與平行現象,如,觀察自己校園中的路徑、跑道、器械、鐵門、欄桿,以及教室里的窗戶、黑板、牆面、桌椅、學慣用品等等。當學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垂直以後,再讓學生去觀察生活、尋找同類的現象,學生的視角才是廣泛和主動的,數學意識能從中得到培養。
教學第八單元「統計與可能性」時,教材提供了如鼓號隊員服裝的統計,47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的統計,上海市空氣質量的統計,張家港市農民人均年收入的統計等等十多個現實的素材。但是教材畢竟具有局限性,教學時應該結合教材適時補充和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時效性的現實素材,使得統計的學習更能體現其必要性和價值,更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統計本班校服的型號、本市的空氣質量、自己家庭的收入情況、本地區的耕地情況,這些統計對於學生是現實而鮮活的,學生有統計的熱情和願望,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教學第九單元「認數」時,學生要學習億以內的大數。這部分教學內容,要以理解數的意義為重點,為此也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認數。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外,還應該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上網查找資料以及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知識。如,在《青島日報》2005年2月1日的報紙上就可以查到如下大數: 青島西海岸製造業再添世界級大項目,計劃投資17億元人民幣,部分投資後年加工鋼材20~25萬噸;青島港元月吞吐量突破1500萬噸,向全年1.8億噸的目標邁進;初步核算青島市2004年生產總值完成2163.8億元;青島航空旅客吞吐量480.8萬人次;青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3.3億元等等。教師平時應該注意搜集這樣的信息,讓學生體會到較大數在描述、表達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生產能力、經濟情況等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 努力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中,有一些教學內容教材所提供的背景和素材離學生稍遠,或者很難提供現實的情境,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努力創設一些現實的情境,甚至可以模擬情境,為學生創設有助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機會。
教學第三單元「混合運算」時,可以模擬一個在小小商店裡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解決買3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一共多少錢;拿50元,買2盒彩筆,應找回多少錢等問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類似的若干問題,然後通過分析、歸納、交流、反思,總結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由於提供了模擬的現實情境,學生都有購物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所以理解上一般沒什麼問題。教學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時也可以採取類似的辦法。
三、 充分運用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利於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是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的好方式。
教學第五單元「觀察物體」時,學生在三年級先後觀察了由2個、3個、4個同樣的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幾何體與其三視圖之間的相互轉換,教學的難度加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和空間觀念。「擺一擺、看一看」是本單元最主要的學習活動,教師和學生必須准備必要的教具和學具,要在學生「擺」和「看」的活動中理解三視圖與實物的關系。如,第47頁例題里已經用4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物體,提出再增加一個同樣的正方體使得正視圖不變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活動,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分析和交流,尋找規律,形成體驗。由於學生經歷了「做」的過程,有切實的體會,理解也是深刻的。教學中切不可以觀察教材中的圖畫來代替觀察實物,那樣違背了教材編者的意圖,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單元教學整個都離不開實際操作,這是教學的關鍵所在。
教學第八單元「統計與可能性」時。其中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小節,要讓學生體會到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到游戲設計的公平性,必須要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活動。可以經歷一個從「問題—猜測—操作(驗證)—結論—分析—抽象—概括」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充分經歷認識過程。進行實際的操作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體驗和理解「可能性與公平性」的關系,教學中還滲透了可能性、必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材設計的《怎樣滾得遠》、《了解我們自己》、《一億有多大》三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都十分有益。應該充分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內容,切實讓學生自主活動,切不可敷衍了事,白白浪費寶貴的課程資源。如對於《怎樣滾得遠》的教學,在提出問題後,可以放手讓學生議論滾得遠的因素,學生可能從高度、板的長度、夾角、材料質地、重物等多個方面考慮,然後將問題鎖定在斜坡與地面的夾角上。再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猜測實驗結果,進入實驗活動(這是活動的主體)。實驗活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這需要學生、教師在小組活動中合作交流解決,實驗活動結束後,進行反饋交流,給出結論並作適當的解釋。這樣的活動,學生非常感興趣並樂意參與活動,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意識和探究能力很有益處
❼ 小學數學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範文
生物綜合實驗報告
(5組:段曉姍、李晉、董珊、鄧姍)
學期接近尾聲,我們組的實驗也結束了,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並未按照計劃做完所有的室內實驗,而是重點做了兩個實驗。雖然實驗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從中卻學到了不少東西,增長了不少的經驗,也總結了其中的教訓,還算頗有心得。
一、 種子的向重力性:這個實驗我們做了不下三次,因為種子泡下後總是因為多種因素不能同時發芽,為了使種子在相同條件下生長,我們只有等其他種子發芽後再觀察做實驗,但到最後結果就是一些已經發芽的種子泡爛了。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二、 番茄的缺素培養:本學期我們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這個實驗上了。從營養液的配製到種子發育長成幼苗等,似乎就經歷了這整個學期,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經驗教訓:
⒈種子是不能用一半浸在水裡的方法使它發芽的,雖然有一半露在外面,但是還有一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毒物質,使種子爛掉。
⒉在平時配製培養液時,由於一些微量元素用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一般實驗室里總是將元素分為幾部分,配製好大量的再按照比例將其混合在一起。例如M.S.培養液分為:有機、無機、微量、Fe-EDTA四部分,但在做缺素時,由於各培養液所缺的元素不同,不能像全素培養液那樣配製,因此,我們採用了「先將各元素的代表溶液單獨配成溶液,然後需要哪種就添加哪種」的方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配製各缺素溶液時,微量元素的加入得很少,所以我們用到了「槍」,從而也學習了「槍」的使用方法,槍只能豎直放置,不可以來回晃動,防止殘液倒流進槍里,這樣不僅會在下次使用時與新溶液混淆在一起,導致實驗不嚴密,還會對「槍」造成一定的損害。
經分析,缺素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在我們配置培養液的時候,其中的有機物質由於配置時間太長、溫度太高(放在實驗台上而不是在冰箱里)等原因而長毛了,而我們平日是將栽培的植物放在實驗室的窗檯上的,陽光直射使本就生有菌類的有機物質壞掉,造成植物的死亡現象大致相同,沒有表現出缺素的各種不同的現象。
另外,我們還種了雲豆,雖然宿舍在陰面,我們植物的長勢也是不錯的,經過自己親自動手種植物,才清楚水和陽光真的是植物必備的非物質條件,因為剛開始種植時,總是忘記澆水,我們的小麥就整天弓著背不肯抬頭。
至於室外,我們則是對校園植物進行了一些階段性觀察,主要是集中在兩種不同種的叉葉槭、廣玉蘭和大葉黃楊上。經觀察發現,廣玉蘭今年的花期尤其的長,廣玉蘭是落葉喬木,一般花期為3~4月份,可今年到了五六月份它依然綻放;在觀察過程中,我們與大葉黃楊一起經歷了新生;學校有兩種叉葉槭,一種為生科院門外的喬木,綠葉,一種為圖書館外借部門外的灌木,紫葉,經查資料這種叉葉槭叫做雞爪叉葉槭,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兩種植物進行了生長階段的觀察。
經過這學期的自主實驗,雖然實驗結果不是很理想,但真的受益非淺。首先我們過去沒有過自己設計實驗,動手培養實驗材料的經歷,所以鍛煉了我們探索科學的主動性;其次,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做實驗其實和一場比賽是一樣的,需要彼此之間的配合與默契,僅靠一個人是絕對不夠的;再次,實驗結果固然能說明問題,但是重要的還是對實驗方法的掌握與治學的認真嚴謹態度;最後,就是動手能力的增強。
以上是本學期實驗的一些經驗教訓心得,我們會銘記,努力在今後的實驗中在結果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績。
❽ 小學六年級數學數學書中數學好玩一課中的實驗報告單怎麼寫
小學六年級數學數學書中數學好玩一課中的實驗報告根據要求選用恰當的排列格式。
❾ 徵集一篇高中的數學論文和物理實驗報告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也曾對中、美兩國學生進行一番比較後指出: 「中國的學生學習非常刻苦,基礎知識豐富、扎實,且善於考試。但他們卻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不善於提出問題等缺陷。」大量的資料信息表明:中國基礎教育最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正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熏陶下結出的苦果。臨近21世紀,作為基礎教育學科之一的物理教學如何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花大力氣進行中、小學實驗儀器、電教設備的配套建設。重點中學的儀器設備已經相當完善,一些普通中學的儀器設備也得到了較大的充實,這為我們的實驗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 「實驗教學應擺在物理教學中的首要地位」已成為廣大物理教師的共識。不少中學物理教師正在自覺地朝著大力加強實驗教學的方向努力,紛紛開展著各種「以實驗為基礎」的跟蹤對比教改試驗。
然而,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很大范圍內物理實驗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處於 「講起來重要,教起來次要,考起來不要」的狀態。實驗教學因長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成為物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採取「以講代做」的實驗教學方式大有人在。教學大綱上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和落實,導致實驗室和儀器設備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實踐證明:只有通過訓練有素的實驗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如: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LL同樣,只有加強實驗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學生。而這種能力正是日後成為合格勞動者所必需的勞動技能素質的基礎。
如何來加大實驗教學力度,改進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推進物理素質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切實重視演示實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營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學生感受倍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動作記憶效率比語言文字記憶效率要高好幾倍。 「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成績優秀的物理尖子對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具有很強的「悟性」,這種「悟性」源於對日常生活豐富的感性認識。對物理學習有障礙的人,其最大的障礙不在於智力因素,而在於缺少對日常生活的用心觀察,頭腦中缺乏感性經驗,而這些感性經驗恰恰是物理思維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首要任務就是:盡一切可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出豐富多採的物理現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師不僅要用好課程標准上規定的演示實驗,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話、一幅插圖、一道習題也可以將它搬上「講台」,進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僅僅是「教師演,學生看」,還可以是「教師導,學生演」?即邊學邊實驗。
例如:利用雞蛋做實驗。雞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導學生利用雞蛋做實驗,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1)做壓強的實驗
雞蛋握在手中,使勁握也難以破碎,但手拿雞蛋在碗邊輕輕一敲即破。說明:雞蛋緊握在手中時,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在碗邊輕敲時,受力面積小,壓強大。可見,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
( 2)做大氣壓實驗
將浸濕酒精的棉花放在廣口瓶內,點燃棉花,並讓它燃燒一會兒,然後將一隻剝殼的熟雞蛋(稍大於瓶口)置於瓶口上,熟雞蛋在瓶內、外壓強差作用下,被壓入了瓶里。
( 3)做物體的浮沉實驗
將一隻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然後緩緩倒入清水稀釋、攪拌,隨著鹽水的不斷稀釋,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隨著增大,由漂浮狀態慢慢變成懸浮狀態,最終沉入杯底。這說明:浸在液體中物體的上浮和下沉,決定於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重視演示實驗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德國物理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沒有演示實驗的課,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課」德國的物理教師除了極少數純理論課沒有演示實驗外,一般每堂課要做2~3個實驗。美國物理教師普遍都很重視演示實驗。在他們上的每一節課中至少要做一個演示實驗。而且這些實驗都是他們自己設計,所用器材都是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學也非常活躍,學生課堂上動手活動量較大,有半數以上的課是在實驗室渡過的。大量的信息資料顯示:國際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這樣一種趨勢,即衡量一堂物理課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堂課中演示實驗的數量和質量。
二、認真上好學生分組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
分組實驗多以測量性、驗證性和實用性實驗為主。要提高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並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於教師完成某種過程,而在於通過某種活動促使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某些重要的化,如在學生身上引起的認識上、理解上、技能上、態度上的變化。如果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教學,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獲得物理知識,則會印象更加深刻,並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
根據這一思想,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將初中物理第一冊中電學的一節課《電路的連接方法》由原來的驗證性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索性實驗,教學中採用啟發式教學和有控開放。
引入時通過演示窗簾被自動拉開、合攏的現象,讓學生觀察並思考: 「為什麼閉合一個電鍵,只有一個窗戶的窗簾被拉動,而其它窗戶的窗簾不受影響?」
在新課教學過程中:
1、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現有的器材連接成一個電路,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並提示連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種。學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進行連接電路的實驗。
2、教師從中選擇幾個相類似的電路,組織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進行討論,找出相同之處進行歸納,由此得出電路的一種連接方法:串聯。此後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取走其中的一個小燈泡,其餘小燈泡還能不能繼續發光?學生會進行猜測,此時教師示意可通過自己所連接的電路加以實驗,由此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串聯電路的理解。
3、由於有極少數的學生有不同的連接方法,當取走其中的一個小燈泡時,另一個燈泡仍然發光,此時他們會提出異議,當投影他們連接的電路時,大多數同學會發現他們所連接的電路與前面所示的電路有區別,教師由此組織他們進行簡短的討論,分析它的連接特點,並示意學生利用手裡的器材進行實驗,實驗下來大家發現用這種方法也能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比較、討論,找出相同之處進行比較,得出電路的另一種連接方法:並聯。此後進一步提問:如果取走其中的一個小燈泡,其餘小燈泡還能不能繼續發光?並示意用實驗進行檢驗,學生由此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並聯電路的理解。
4、結束學生實驗後,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得出串、並聯電路的特點,並利用電腦多煤體的手段進行一些電路的識別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5、進一步組織學生比較兩個相類似的電路,讓他們了解電鍵的控製作用,然後自己解釋「各個窗戶窗簾之間的電路是怎樣連接的?」並為今天的回家作業提供範例。
通過學習,學生們基本能較好的達到教學所預期的目標,但是,要取得這樣的效果,就要求教師在每次實驗前必須做好大量的准備工作(包括知識和實驗方面的准備)。對於實驗中學生初次接觸的儀器、實驗操作中的難點和關鍵之處,實驗開始前教師必須給予適當的指點。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如正確使用儀器,謹慎操作;尊重客觀事實,不拼湊數據;實驗完畢後自覺整理並愛護儀器等等。實驗後,還必須及時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三、充分發揮教材中 「小實驗」的作用,訓練學生動手製作的能力
當前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認為教材中的 「小實驗」是課外知識,與考試無關,因此常被視為可有可無,或被棄之不理。然而這些小實驗卻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貼近生活、直觀明了、便於操作的特點,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發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冊中的《電磁鐵》一節中,提供了如何自製電磁鐵的方法,我讓一個班級的同學利用假期進行製作,並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後的幾天中陸續有不少同學前來詢問如何能提高電磁鐵的磁性,以求自己製作的電磁鐵磁性最佳,這樣在他們製作的過程中,對電磁鐵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實表明,這個班級的學生在《電與磁》一節的學習中,絕大多數同學對 「電磁鐵特點」這一知識掌握較好。
四、不定期地開放實驗室,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
由於人的個性差異,一些學生往往不滿足於課堂上所看到的或書本上所接觸到的實驗,他們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動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諸實施;而另有一些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在實驗中往往處於旁觀者的地位,有時想自己試著做實驗,又怕周圍的同學譏笑。因此不定期地開放實驗室,既可以給學生施展身手、創造動手的機會,又可以為動手能力較差的同學提供鍛煉自己,提高實驗能力的場所。實行的辦法可以採取自願參加,全方位開放的形式,或根據興趣愛好組織專題研究和探討,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或復習已學實驗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設計的小實驗,將能極大地增進學習物理的興趣,有益他們動手能力的增強,有利於創造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要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就必須在物理教學中加大實驗教學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