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後坊這個地方出過名人嗎
在武漢會戰(1938.6-1938.10)中
江西豐城淘沙後坊村有位名叫范藎的烈士。中彈殉國,卒年三十九。
范藎(jìn,:藎,忠),(1899-1938年),豐城淘沙後坊村人。范藎少年時在家中隨父讀書,成年後到南昌二中求學,中學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期間與陳誠、王東原、王育瑛等同學。
1922年,范藎軍校畢業後,在廣東黃埔軍校先後擔任過教官和第三期第七隊少校隊長等職。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聶榮臻回憶錄》中特別寫道:「十師三十團團長范藎,北伐中在河南打得很好,部隊很有名氣。范藎既是一位出色的團長,也是一位很忠誠的共產黨員。」
1927年7月下旬,聶榮臻在九江向范藎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南昌起義的決定,范藎堅決擁護,率部參加了南昌起義,他領導的三十團團級以下軍官全部是共產黨員。南昌起義失敗後,范藎帶領部隊轉移,行軍至進賢,卻被蔡廷鍇師部扣留,三十團不但全部繳械,范藎等共產黨員也被資遣還鄉。周恩來、聶榮臻獲悉這個消息,感到十分痛惜。聶榮臻曾動情地說:「那個三十團,是多麼好的一支隊伍啊,由於我們工作上的失誤,竟被搞掉了,我們從南昌出發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痛心。」
回鄉務農後的范藎,廉潔清明,平易近人,他在故鄉的3年時間,常常替窮苦人說話。鄰居范根生家境貧困,范藎無償資助300塊銀元為其治病。范藎的弟弟范叔秧,沾染上不少壞習氣,范藎對他嚴加管教,使其改邪歸正。他不忘鄉鄰的高尚情操常被鄉親們贊許。
范藎在家卧薪嘗膽三載後,經同學劉鷹古、王東原介紹,張治中批准,再度出山,到長沙任湖南省保安處上校(人事)科長。1937年前往武漢珞珈山參加將校訓練班。「七·七」事變後,范藎出任國民軍第一九八師少將副師長,參加保衛武漢的抗日戰斗。1938年9月,他在湖北黃陂對抗日軍的一次激戰中不幸陣亡,一代名將倒在沙場。范藎犧牲後,被追認晉升為中將。國共兩黨人士紛紛弔唁,張治中將軍也送了一副輓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可見對他評價之高,在北京蘆溝橋中國抗日英雄紀念館中,范藎作為著名抗日將領,其生平和抗日英雄事跡被予以文字碑刻並附有個人照片,以供人們永遠懷念。
② 民心網訴求中心
民心網不在網路知來道上,要上民心源網的話,你去網路搜索民心網,點擊進入民心網網站後,選擇相應的城市,然後進行咨詢,投訴等,再你填表結束確定後,系統會給你一個用戶名和密碼,你最好記下,等下次你想查詢你這件事情受理過程的時候,你可以輸入系統給你的用戶名和密碼進行查詢。
③ 誰知道百家姓中「鄧」的起源,及鄧姓的分布
■相關網站
·網路貼吧·鄧吧:http://post..com/f?kw=%B5%CB
·金陵鄧氏:http://jlds.vicp.net/dm/index.asp
·本文更多內容請參看: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1877&replyID=448164&skin=1
■鄧姓排行
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4%。
■姓氏源流
鄧(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為鄧侯。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2、黃帝時有鄧伯溫國,要早於殷鄧。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據《路史》所載,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省鄧州一帶),鄧郡的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鄧氏。
4、出自李氏。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北宋滅唐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為氏,其後子孫遂稱鄧氏。
5、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兩晉時有羌人姓鄧,清廣西慶遠府土司鄧氏始於明朝、瑤族勒當氏漢姓為鄧,還有滿、壯、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商朝時,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後因與楚國為敵,至魯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說為魯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今河南鄧州為鄧姓的發祥地,而後向緊鄰的湖北、湖南一帶遷徙,西漢時,有鄧況由兩湖回遷南陽新野,光武中興後,其子孫累世寵貴,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自然,鄧況也就成為南陽鄧姓這一望族的開基始祖。其後南陽鄧姓分衍出六個著名支派,即高密鄧姓(其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安定鄧姓(其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第七代孫鄧騭,亦為鄧禹的直繫世孫)、平陽鄧姓(其始祖為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亦為鄧禹之後)、陳郡鄧姓(其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亦為鄧禹之後 )、洛陽鄧姓(為東漢大將軍鄧騭之後),可見此期仍以河南為中心,然後首先東遷山東高密,再北上山西臨汾;又有鄧姓人南遷四川、廣東等地,東漢末年鄧騭曾孫鄧芝由上蔡避亂入巴蜀。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是鄧姓人大舉南遷的直接原因。此期鄧姓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落籍,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時,李煜之孫李天和改鄧姓避居於今湖南安化一帶,而鄧騭十九世孫鄧超因仕宦而遷居江西宜春,成為江西鄧姓之開基始祖。鄧姓南遷閩粵始於宋景定年間(即公元126零年以後),宋末元初,有名士鄧向游學粵東,落籍南雄。明朝時,鄧超二十九世孫鄧剛由江西徙居廣西全州,鄧剛弟鄧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鄧鶴軒(南宋江西吉安愛國志士鄧郯、鄧光薦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廣安,鄧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時鄧姓已遍布全國各地。如今,鄧姓人口遍布全國,尤以四川、廣東兩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鄧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據《鄧世家譜》載,鄧姓已有114代傳人。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歷史名人
鄧 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 禹:南陽(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跟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天下平定,功勛顯赫,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二十八將之首,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鄧 艾: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名將,官任鎮西大將,率軍滅蜀漢,為鄧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鄧 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歷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 攸:平陽(今山西省襄汾)人,東晉晉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鄧 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志》行世。
鄧 韍:字文度,號梓堂,江蘇省常熟人,明代學者,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鄧 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1931年夏,鄧發任中央局委員、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保衛局局長,並參加了舉世矚目之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結束後,在陝北任糧食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黨校校長。1946年4月8日,鄧發、王若飛、秦邦憲、葉挺等同志在重慶乘飛機返延安途中,在晉西北興縣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難。
鄧子龍:豐城(今屬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人,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在彈盡、艦傷之際,加速猛撞吉野號未果,因中魚雷,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廷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清代名將,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曾率軍阻擊英艦於廈門,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一同被充軍伊犁,三年後被重新起用,著有《雙硯齋詩鈔》。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就義。
鄧寶珊:甘肅天水人,同盟會會員,曾參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義。
鄧小平:四川省廣安人,少時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歸國後,領導百色起義,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赫赫鐵師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居攻至偉。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鄧穎超:鄧文淑、鄧詠通、鄧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於廣西省南寧,她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郡望堂號
1、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陳 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宜春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2、堂號
平壽堂或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此外,鄧姓還有以:「講學堂」、「集文堂」、「兩秀堂」、「南陽堂」、「南雄堂」等為其堂號。
■鄧姓宗祠通用聯
〖鄧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
東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台28將」之首。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雲台列首;
諫院知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鄧禹,字仲華,少年時游學長安,與劉秀關系密切,後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台(今洛陽南宮所建高台,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 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月斜詩夢瘦;
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鍾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鄧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後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後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後貴為太後。
〖鄧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祖德高如山並聳;
宗功深似水同流。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1)。
鞠躬恍覺祠門隘;
誠益頓忘市井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2)。
祖籍灌陽千家峒;
孫邑富水七都鄉。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平寨村鄧氏家厝通用聯
千秋共仰雲台像;
四樹長留古柏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懷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陽市)鄧氏祠堂聯,祠祀東漢大司徒鄧禹廟聯。鄧禹,新野人。從光武帝劉秀破王匡、劉均等軍,名震關西。24歲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論功最高,封高密候。後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
海戰獻身致遠艦;
文行圖志伯牙琴。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1849-1894),下聯典指元代思想家鄧牧(1247-1306)。
石如篆書號神品;
文度易解稱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開卷神遊千載上;
垂簾心在萬山中。
——清·鄧石如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自題聯。
〖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平天下更雲台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雲台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後列雲台之首(雲台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雲台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3)。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4)。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封侯於東漢,雲台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5)。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雲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6)。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8)。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伊河北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2)。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④ 雲南保山婆羅古戰場遺址在哪
昌寧縣旅遊資抄源非常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的雞飛雙塔,有世界上最大的萬畝人工禿杉林,有全國少有的千畝高山濕地,有上萬畝紅色杜鵑林三月染紅8萬畝原始森林的奇觀,有十里黃色杜鵑林帶成走廊。以灣甸為中心,主要景點景觀有:明代孟波羅古戰場遺址、灣甸熱帶水果經濟園林開發區、尼諾茶生產加工基地、西桂林區、茉莉花種植基地、土司遺址、獨樹成林、灣甸崩龍田涼泉公園、古榕樹上鷺鷥會、龍洞、長山苗族風情、明山水庫、立木山原始森林、熱水溫泉沐浴區和花橋石城觀賞區、馬棒山、蝙蝠洞、灣甸大河、帕旭佛寺。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768811.htm?fr=aladdin#8
⑤ 昌寧縣的旅遊資源
昌寧縣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的雞飛雙塔,有世界上最大的萬畝人工禿杉林,有全國少有的千畝高山濕地,有上萬畝紅色杜鵑林三月染紅8萬畝原始森林的奇觀,有十里黃色杜鵑林帶成走廊。
以灣甸為中心,主要景點景觀有:明代孟波羅古戰場遺址、灣甸熱帶水果經濟園林開發區、尼諾茶生產加工基地、西桂林區、茉莉花種植基地、土司遺址、獨樹成林、灣甸崩龍田涼泉公園、古榕樹上鷺鷥會、龍洞、長山苗族風情、明山水庫、立木山原始森林、熱水溫泉沐浴區和花橋石城觀賞區、馬棒山、蝙蝠洞、灣甸大河、帕旭佛寺。
中部田園風光旅遊區。以新田園城市為品牌,主要景區景點有縣城濱河公園、龍潭寺、西山森林公園、觀音山林場、烈士陵園、秧田窪水庫度假區、河西水庫、勐廷回族寨、世紀廣場、迎賓廣場、千畝生態竹園、清靈寺、千畝荷園、小橋溫泉、大九甲溶洞群等。
北部生態旅遊區。以瀾滄江大峽谷為中心,主要景區景點有岔河碼頭、馬拉等觀江霧點、上寨觀江點、大田壩、耈街仙人洞和戰國青銅文化遺址、天堂山原始森林、高山濕地、昌寧林海、阿干山馬纓花杜鵑林、光山猴群、劍齒類古生物化石群、黑惠江珠街碼頭、小灣電站、栗木河口水產養殖示範區、古茶樹群、茶馬古道、望江樓等。 1、昌寧至保山隆陽
昌寧至保山隆陽路程93公里;距保山機場69公里;有班車直達。
2、昌寧至昆明
昌寧至昆明路程591公里;有班車直達。
3、昌寧至下關
昌寧至下關路程310公里,有班車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