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樂平的名人
1、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2、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洪岩鎮。宋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
3、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
4、洪邁(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與其兄洪適、洪遵並稱「三洪」。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
5、徐衡,(1075-1156)字季平又名衡卿。塔前鎮下徐村人。唐宋以來江西地界的第一位武狀元
6、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
7、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 1、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
2、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鑒,號傳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齋名平山草堂,樂港傳芳人,近現代著名繪瓷藝家。為瓷都景德鎮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師之一,作品別具一格。汪野亭是20世紀前期景德鎮陶瓷美術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藝術家。他的山水畫,足足影響了半個多世紀。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睞並爭相收購。
3、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
4、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
5、汪潮海1940年生,樂港鎮港口人,少將軍銜。第28軍82師244團師政委,後任山西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河北省軍區政委。第9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貳』 樂平市的歷史名人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鄒家燮 (1766-1811年),字秀升,號理堂,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西樂平鎮橋鎮墩上鄒家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解元,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旋殿試,以一甲第三名欽點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後任錄館纂修官、文淵閣校理、江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等職。
一次仁宗親臨翰林院,鄒家燮恭敬地呈上自己編修校理的書刊,仁宗看後比較滿意,列為二等成績,賜給《味除書室全集》和犀硯、宣紙等珍貴物品。不久,還派他赴貴州擔任副考官。鄒家燮作風正派,審卷認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嘉慶十一年(1806年),授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各地缺額補員,可以由總督、巡撫指名選拔。鄒家燮認為這樣做可能會有人營私舞弊,就奏明皇上,提出補員名單一定要經朝廷核實的建議。
江西巡撫金光悌走馬上任不久,上本啟奏說江西巡撫、藩司、臬司、鹽糧各巡道及各州、縣均有大量未了結的懸案,計萬余起。擬請以巡撫為首,成立一個總局,專門清理所有懸案。鄒家燮也呈一奏疏,反對金光悌的提議,請成立總局弊病很多。巡撫問案,實屬有名無實;案件轉遞,事隔多年,反不易查清;總局容易出現舞弊、貪污、敲詐等現象;總局一設,各司、道及地方機構勢必廢馳……所以鄒家燮主張仍由各司、道及地方機構自己處理。仁宗批准了鄒家燮的奏疏。後來,鄒家燮調升禮部給事中,在查處祿米、南新等金庫時,也一如既往,秉公辦事,一絲不苟,知無不言,敢於和不良行為作針鋒相對的斗爭。
嘉慶十六年(1811年)九月初五,鄒家燮在祭母時,心情十分沉痛。次日突然中風死去。其遺著因用語犯忌,多所失傳。
汪守和(1764-1836年),字惟農,號巽泉,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樂平縣城(今洎陽街道辦)人。嘉慶元年(1796年)赴京應試中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汪守和以文才列黃榜前茅,入仕後初任翰林院編修,又升任侍講、侍讀學士,學政,內閣學士,國史館協修等職,且多次出任各省鄉試考官,多與文章打交道。他治學嚴謹,處事盡心竭力,公正無私。
汪守和晚年自戶部、禮部侍郎,步步晉升為吏部、工部、禮部尚書,左都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於禮部尚書官邸,享年73歲。
汪守和為官40餘年,以恭謹著稱,得兩代君王重視。汪守和死後,皇上晉贈他「太子太保」銜,敕諭上稱他「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報國勤勞,鞠躬盡瘁」。汪守和的靈柩自北京運回樂平的途中,經過州縣,地方官員和大紳士多是汪守和的學生,都流著眼淚來祭奠他,為汪守和送行。樂平人為表彰汪守和的功績,在樂平城南門為他建了一個府堂,上鑲「榜眼及第」四個金字。又把汪守和家所在的巷子,命名榜眼巷,至今仍這樣稱呼。
『叄』 作文、美麗的樂平中心小學
大朗鎮中心小學是一座美麗的學校。
站在中心小學的正門抬頭看,就看見了一塊高大的石牌。燦爛的陽光照射在這塊石牌上,就反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像是一塊五彩石豎立在眼前。石牌上雕刻著「大朗中心小學」這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使初次到這地方的人感覺,這里的人真大氣啊!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跨進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形狀像吉他的池塘,它叫吉他池。池塘清澈見底,像一塊透明的玻璃。水裡有許許多多的活潑可愛的小魚,有時偷偷冒出水面看著你,有時在水裡做吹泡泡的游戲,還有時在水底休息……
沿著校道往前走就到了教學樓。你就看見一本巨大的石頭書,象徵著校園文化的氛圍。而走道的牆上處處都掛著不同的學習標語,給人一種在學習中暢游的感覺。大堂前展示著學生們畫的栩栩如生的動植物,它們似乎在跟人們打招呼呢!
登上教學樓的二樓大廳,就聽見了響亮的讀書聲,透過明亮的窗戶,教室里桌椅整齊,地面干凈,同學們坐姿端正。
下了樓梯穿過校道就到了體育館和操場。體育館里熱火朝天地在進行著籃球賽,加油聲、拍球聲、運動員的腳步聲響成一片,似乎要把體育館的房頂掀翻。操場上草翠花開,橢圓形的跑道又寬又長,三三兩兩的同學在悠悠閑閑地散步。在夕陽的照射下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中心小學處處都有美麗的風景。
『肆』 你好!向您請教下 余江 洪岩小學 是屬於那個村啊!
余江馬荃鎮洪岩村的
『伍』 江西景德鎮的學校有哪些!
大學有:景德鎮高等專科、江西陶瓷工藝美院、景德鎮陶瓷學院、景德鎮陶瓷科學技術學院景德鎮市高中學校列表景德鎮市 - 昌江區 景德鎮市昌江二中 景德鎮市昌江一中 景德鎮市竟成中學 南昌鐵路局景德鎮鐵路中學 景德鎮市昌江區鯰魚山中學 景德鎮市麗陽中學 昌河中學景德鎮市 - 珠山區 景德鎮市場私立培英中學 景德鎮市第八中學 景德鎮市第二中學 景德鎮市第六中學 景德鎮市第七中學 景德鎮市第三中學 景德鎮市第十二中學 景德鎮市第十五中學 景德鎮市第十一中學 景德鎮市第四中學 景德鎮市第五中學 景德鎮市教師進修學校 景德鎮市民辦育新中學 景德鎮市群星學校 景德鎮市外國語學校 景德鎮一中 景德鎮一中分校景德鎮市 - 浮梁縣 浮梁縣第一中學 浮梁縣黃泥頭中學 浮梁縣壽安中學 浮梁縣南安中學 浮梁縣東安中學 浮梁縣洪源中學 浮梁縣庄灣中學 浮梁縣鵝湖中學 浮梁縣金竹山中學 浮梁縣天保中學 浮梁縣瑤里中學 浮梁縣舊城中學 浮梁縣三龍中學 浮梁縣蛟潭第二中學 浮梁縣蛟潭中學 浮梁縣儲田中學 浮梁縣峙灘中學 浮梁縣興田中學 浮梁縣江村中學 浮梁縣經公橋中學 浮梁縣西湖中學 浮梁縣勒功中學 浮梁縣新平中學 浮梁縣王港中學 浮梁縣黃壇中學 浮梁縣羅家中學 浮梁縣福港中學景德鎮市 - 樂平市 江西省樂平市第二中學 江西省樂平市第三中學 江西省樂平市樹人中學 江西省樂平市新時代學校 江西省樂平中學 江西省樂平中學分校 樂平市第四中學 樂平市坎上鄉坎上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樂礦第一中學 樂平市樂英中學 樂平市私立洪馬中學 樂平市新港中學 樂平市新樂中學 樂平市科山鄉科山中學 樂平市雙田鎮橫路中學 樂平市私立創新中學 樂平市涌山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樂礦第二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樂礦涌山子弟學校 樂平市樂港鎮港口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鳴礦子弟學校 樂平市樂港鎮鳴山中學 江西省樂平市鎮橋一中 樂平市鎮橋鎮第二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萬山學校 樂平市洄田鄉中學 樂平市禮林鎮中學 樂平市接渡鎮第二中學 樂平市接渡鎮中學 樂平市礦務局鍾礦學校 樂平市眾埠鎮界首中學 樂平市眾埠鎮灣頭中學 樂平市眾埠鎮眾埠中學 樂平市十里崗鄉中學 樂平市名口鎮名口中學 樂平市洪岩鎮洪岩中學 樂平市高家中學 樂平市歷居山中學 樂平市樂平市樂河鎮中學 樂平市臨港鎮臨港中學 樂平市浯口鎮浯口中學 樂平市鳳凰山中學
『陸』 樂平有那些名人
樂平十大歷史名人簡介 (以出生先後為序)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佑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麻煩採納,謝謝!
『柒』 樂平市至洪岩鎮多長時間
大概 50公里左右
『捌』 洪岩鎮的歷史沿革
以境內有洪岩洞而得名。解放前夕屬洪岩鄉;解放初屬二區洪岩鄉;1950年8月屬七區(臨港)官莊、鳥樹、聯合鄉;1952年6月撤區並鄉,並為官莊、段家鄉,轄鳥樹、官莊、甘村鄉;1955年成立興旺、吳家、豐產、岩前初級社;1956年6月撤區並鄉,並為官莊、段家鄉,轄鳥樹、官莊、光明高級社;1957年6月復區,屬臨港區;1958年10月公社化時屬臨港公社(轄羅家、官莊、鳥樹大隊)歷居山墾殖場(轄甘村分場);1961年7月屬臨港區幸福墾殖場(轄羅家、吳家分場、吳家、董家大隊和縣直屬歷居山墾殖場(轄岩前大隊);1963年12月撤銷臨港區;1964年4月屬歷居山墾殖場(轄羅家、吳家分場、吳家、董家大隊)和縣直屬歷居山墾殖場(轄岩前大隊);1963年12月撤銷臨港區;1964年屬歷居山墾殖場洪岩分場(轄岩前大隊)和幸福墾殖場吳家分場(轄吳家、茅家畈、胡山塢林場、龍塢林場)、羅家分場(轄羅家、林業、董家橋大隊);1965年撤銷幸福墾殖場,吳家、羅家分場劃歸臨港區;1966年紅岩分場改為洪源林場;1968年10月屬永紅公社(轄羅家、吳家分場、羅家、五七大隊)和歷居山墾殖場(轄紅岩分場、岩前大隊);1972年成立紅岩綜合墾殖場(轄羅家、吳家、紅岩分場);1973年增設峁山分場。1984年改為洪岩鄉。1997年撤鄉建鎮,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0.5萬,鎮政府駐岩前,轄吳家、洪羅、洪岩3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山歷)崌山鄉,劃歸洪岩鎮。
[郵編]333321 [2008年代碼]360281105:~200洪岩村 ~201吳家村 ~202洪羅村 ~203甘村村 ~204項家莊村 ~205段家村 ~206下埠段村 ~207湖村村 ~500國營歷居寺分場 ~501國營陽山崗分場 ~502國營小坑分場 ~503國營歷居山茶葉分場 ~504國營段家分場 ~505國營更新林場 ~506國營峁山分場 ~507國營歷居山林科所
附:(山歷)崌山鄉位於樂平市東北邊緣,距市區34.8千米。地處丘陵,項陽公路過境。1949年屬紅岩鄉,1957年為壢崌山墾殖場,1968年改稱縣屬綜合墾殖場,1984年設壢崌山鄉。1997年,面積86平方千米,人口1.1萬,鄉政府駐小坑村,轄甘村、項家莊、段家、下埠塅、湖村、大坑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