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中小學為什麼不全部「統一教材」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教材有幾套,有的是人教版本的,有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很多人都特別驚訝。為什麼中小學不統一課本?如果中小學的教材是一樣的,那麼在高考、高考、高考中就可以取同一套試卷,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尺到底」。如果我們這樣做不是能節省很多教育資源嗎?
第三,教材編寫還應考慮城鄉差異和各省市教學水平的差異。有些省份是教育發達的,在教材編寫上,可以適當增加中小學生的難度和要求。一些省份教育落後、欠發達,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教育首先要考慮普及程度,而不是難度。同時,教材的編寫要考慮適應性,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貳』 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行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dewqew
『叄』 2017年度全國教師總數和中小學教師總數分別是多少
專任教師1626.89萬人,初中教職工407.81萬人、小學教職工564.53萬人。
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38萬所,比上年增加2105所,增長0.41%;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0億人,比上年增加545.54萬人,增長2.06%;專任教師1626.89萬人,比上年增加48.72萬人,增長3.09%。
小學教職工564.53萬人,比上年增加10.80萬人,增長1.95%;專任教師594.49萬人,比上年增加15.58萬人,增長2.69%。初中教職工407.81萬人,比上年增加8.06萬人,增長2.02%;專任教師354.87萬人,比上年增加6.09萬人,增長1.75%。
(3)全國中小學發展擴展閱讀:
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情況:
1、堅持教育 「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3、全國共招收特殊教育學生11.08萬人,比上年增加1.93萬人,增長21.11%;在校生57.88萬人,比上年增加8.71萬人,增長17.71%;特殊教育畢業生6.94萬人,比上年增加1.02萬人,增長17.30%。
『肆』 全國中小學聯網率99.7%,這意味著什麼
近日,根據教育部統計,現在中小學聯網率已經達到驚人的百分之99.7。這意味著全國幾乎所有中小學都可以享受到網路帶來的服務,可以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眾所周知,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一個學校的發展絕對不是單單憑借老師的教學水平就可以提升的。一定要在各方面都均衡發展,而多媒體就是檢測一個學校硬體設施最基本的標准。
這些學生有了這么好的環境,也會更加努力學習,利用網路來提升自己,進行更好的學習。
『伍』 中國教育發展史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一)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廢除讀經科,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教育
袁世凱倒台後,范源濂為教育總長,他表示要切實實行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1916年9月,教育部撤銷1915年頒布的「教育綱要」。10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刪去了「讀經」及有關內容。1917年5月,憲法審議會否決了將孔教定為國教的提案,並撤銷了1913年憲法草案中所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條文。學校的教學開始加強科學教育,重視實驗作業,增加了實用和職業的教學內容,民國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
(二)確立男女平等教育權
新文化運動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同時,積極地宣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主張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主張男女同學。按1912年所定學制,只規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學,到1915年,袁世凱公布《國民學校今》中,只准許小學一二年級內男女合班上課,三年級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後,由於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步解決男女教育平權的問題。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三屆會議,向教育部提出推廣女子教育的議案,要求增設女子高等小學、女子中學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過各省區酌量地方情形,分別辦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請推廣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開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後,各大學都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中學實行男女同學雖然較為遲緩,但一些比較進步的中學如廣東的省立中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也實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辦法。這些措施,盡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兩千多年以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狀況,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三)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
新文化運動,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等新文學,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國語教材和課外讀物。於是,教育界人士強烈要求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年會議決《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語言統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國語標准,並設法將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區,以為將來小學改國語之預備。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當時,在北京,蔡元培等創辦的孔德學校自編了國語讀本,江蘇省自行通過「各學校用國語教授案」,開始用國語教材。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式教科書》,也用了一些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教育部於1920年明令公布,小學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至1922年止,凡舊時所編的文言教科書一律廢止,改為語體文。中學各科教科書,隨之逐漸用語體文改編,高等學校的講義,也採用了語體文。這樣,大、中、小學文言文教材逐漸地被淘汰。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四)大學的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即著手對北京大學進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收的辦學方針;聘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李四光等著名學者到校任課;改革預科,調整專業,將學門制改為學系制度;將年級制改為選科制,實行學分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設評議會,實行民主管理;籌設研究所,組織各種研究會,鼓勵科學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採用白話文講義,幫助學生辦刊物,成立各種學會等。這些改革,使北京大學思想活躍,氣象一新。北京大學的改制,引起全國高等學校的反響,有些做法當時即在北京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上議決照辦。以後,各大學也逐漸按北京大學的制度辦理。
(五)各種教育思潮的涌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建立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旗幟鼓動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躍,涌現了平民教育、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等多種進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團體。主要有1915年在美國建立,1918年遷回國內的「中國科學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聯合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代表組成的「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7年由國內教育、實業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21年冬由實際教育調查所、新教育共進所、新教育編輯所合並成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1923年成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這些教育團體從不同的方面開展教育改革運動,對1922年學制改革。對當時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很大。
二、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學改革實驗
(一)試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
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分別是用以測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方法。起源歐美,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1918年江蘇省立師范附小主任俞子夷編《毛筆書法測驗》,為中國編制測驗之始。1920年廖世承、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用智力測驗考試報考學生。192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心理教授麥柯爾來華,與東南大學及北京各大學師生合作編了智力與教育測驗約30種。後陸志韋又訂正法國比納—西蒙量表,共包括65個測驗。同時國內各地舉行智力測驗與教育測驗實驗。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社內設立「施行教育心理測驗講習會」。1928年中華職業教育社設測驗部,江西省教育廳設江西兒童智力測驗局並在南昌、九江及各地舉行測驗,1931年6月「中國測驗學會」成立,並發行「測驗雜志」,但因「經費支細,致工作未能如期完成」[1]。後來有關這方面的活動,除師范院校設有「教育測驗與統計」課外,在30年代就已經消沉下去了。
(二)推行設計教學法和實驗道爾頓制
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都是作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學法介紹進來的。
設計教學法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教育哲學系主任克伯屈等人所創,1917年輸入中國。1921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曾議決過「推行小學設計教學法案」。1927年中華教育改進社邀請設計教學法的中心人物克伯屈訪華,在上海、北京等地講演並大力介紹設計教學法。一時這種教學法頗為風行。當時設計教學法實驗主要採用不分科的「作業中心的大單元教學」和分科的「設計式的各科教學法」兩種形式進行。
道爾頓制為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在美國道爾頓市道爾頓中學所創,從1922年起中國開始介紹道爾頓制。最早實驗道爾頓制的是上海吳湖中學,以東南大學附中等校的實驗最著名。據統計,到1925年全國實驗此法的中小學有57所。1925年柏克赫斯特來華講學,擴大了道爾頓制的影響。
1931年美國教育家華虛朋來華,介紹文納特卡制,這是一種道爾頓制和設計教學法混合的教學制度,曾在當時陳鶴琴主持下的工部局小學試行,對某些學校的教學有過一定影響。
(三)改教授法為教學法
清末以來關於學校教學方法的問題,一直稱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師范提出改教授法為教學法。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來些知識,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陶行知這個觀點後來發展成為基於杜威的教學觀點而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但是當時他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同題,作為教學規律和科學概念「教學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學過程的實質,所以為教育界所接受,此後,均將教授法改稱期「教學法」。
此外,這時一些學校還開展對各科教學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專設實施小學者,明確規定其任務為實驗新的教學方法。不過這些實驗都比較零碎,成果不大。
三、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
(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實驗區
最早提出劃區實驗農村教育的是中華職業教育社。1925年8月黃炎培曾提出一個「山西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計劃」,隨之職教社又提出「試驗農村改進計劃」。目的是:「期以教育之力,改進農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會革新之基。」在列舉的2I項事業中,第一是「研究改良農事,推行試驗有效之農作方法」。第二「研究增進工藝效能」。第三「推行義務教育,凡學今兒童,不論男女設法使之就學」。第四「對年長失學者,施以平民教育」等[2]。並於1926年7月以滬寧線上崑山的徐公橋為第一試辦區域。辦法是在徐公橋成立鄉村改進會,下分總務、建設、農藝、教育、衛生、娛樂、宣傳7部,試驗期6年。1928年開始試驗,主要工作為:建立農藝試驗場,設立農具農產品陳列室,散發改良種子,組織信用合作社,借低利貸給農民,建立公共診療所等;教育方面,建立4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2個流動教室,開辦夜校(教材用《農民千字課》,加授農民常識、公民常識、鄉村信條),以及建立閱書室,立格言牌,舉行露天識字、講演等。於1934年試驗完畢交地方辦理。
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在鎮江黃墟、吳縣善人橋、滬郊等地辦理過農村改進實驗區。為了培養從事農村改造工作的人材,職教社在徐公橋辦了講習所。1933年秋在滬西清河涇創辦農村服務專修科,在浙江餘姚縣諸家橋辦了「浙江諸家橋農村改進試驗學校」。
中華職業教育社想通過農村改進的辦法來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當然是改良主義的幻想。不過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區把發展生產,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採取「富政教合一」的方針,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二)陶行知創辦的鄉村師范和山海工學團
1926年陶行知為中華教育改進社起草《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提出:「我們的新使命,是要徵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合起來造成中華民國的偉大的新生命」[3]。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陶行知在1927年創辦了曉庄中心小學、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1929年3月改名曉庄學校。
1932年陶行知草擬了《鄉村工學團試驗初步計劃說明書》,提出工學團要把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實施六大訓練,即:普通的軍事訓練、生產訓練、科學訓練、識字訓練、民權訓練和生活訓練。同年,他在上海與寶山之間籌辦了山海工學團。山海工學團包括青年工學團(青年夜校後改為共和茶園)、兒童工學團(兒童識字班)、婦女工學團、棉花工學團、養魚工學團和山海木工場等。兒童工學團採取小先生制,還把失學兒童組織起來,採取大的教小的,會的教不會的辦法,叫自動工學團。學習內容主要是陶行知編的《老少通千字課》。此外工學團還修路、築魚池的堤,辦紅廟信用兼營合作社。1937年,由於抗日戰爭,試驗停止。
陶行知所提倡和實驗的鄉村教育,雖然提出了六大訓練,但實際上他的著重點在於普及識字教育。曉庄師范是有影響的學校,自此全國各省開始創辦鄉村師范。
(三)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的定縣試驗區
1926年10月「平教會」選擇河北定縣翟城村作試驗區。1930年「平教會」總會成立縣實驗區,並系統地提出其鄉村教育觀點。針對中國農村的問題是農民的「愚、窮、弱、私」,主張實施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採取學校式、社會式和家庭式三大方式。1932年晏陽初替蔣介石擬定了《縣政改革方案》。1933年河北省政府將定縣作為縣政建設實驗區,設縣政建設研究院於定縣。「平教會」實驗部主任亦即縣政建設研究院的實驗部主任兼定縣縣長。「平教會」還在湖南、四川、廣西等地開展過平教實驗,取得不少成效。
(四)梁漱溟的「鄉村建設」
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只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倫理關系是人的「天然基本關系」,鄉村是倫理社會的基礎,從而提出了改造社會要從鄉村著手的「鄉治」主張。這就是梁漱溟「鄉村建設」的出發點。辦法就是由「鄉村運動者」,通過政教合一的途徑,用鄉農學校去實行對農民的精神陶冶、自衛訓練和生產知識等的教育。
1929年由河南省政府決定,在河南輝縣創辦「河南村治學院」,由梁漱溟任教務長,設農村組織訓;練和農村師范兩部,培養基層政權人員和鄉村教育人員。1931年在山東省政府支持下在山東鄒平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培養鄉村服務人員和實施鄉村建設的試驗區。1933年3月山東省政府劃鄒平、荷澤兩縣為縣政建設實驗區,兼鄉村建設實驗區。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就與兩縣政權合而為一了。由縣政府下辦學公文,在各區組織鄉農學校校董會,開辦鄉村學校。鄉農學校分初高二級,對象包括青少年兒童、成人、老年人和婦女。內容主要為兩類:一類是各鄉農學校共同課程,如識字、音樂和精神講話等;二類是因地因校制宜設置的課程,如自衛組織、自衛訓練以及有關生產技術等。
(五)邰爽秋的「民生本位教育實驗」
邰爽秋是「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針對中國當時貧窮愚昧狀況,他主張「救國先救窮,教民先教富」,把發展人民生計、改進人民生活作為民生教育的出發點、中心和歸宿。從1933年開始,邰爽秋及「念二運動促進會」、「中國民生教育學會」先後在滬西農村、重慶巴縣農村等地開展民生本位教育實驗十幾年。基本做法是:以「滬西農村念二社」和巴縣「中國民生建設實驗院」為實驗機關;以全體工農民眾為教育對象;以發展民生的經濟活動為經,以文字、公民、休閑、自衛、救國等教育活動為緯;實行「經濟分團」、「混合教育」、「就地施教」、「全年施教」等教育組織制度;採用互教互學、自教自學、巡迴教學和綜合教學等方式方法;堅持知識技能並重,讀書做工兼顧,提高工農民眾文化素質,培養農村建設實用人才。民生本位教育實驗適應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文化、教育狀況及其發展需要,效果顯著。
看看這個是否是您所需要的。
不存在的共和政體:1912-1937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739&id=49727
外國資本與近代中國經濟(1912—1949)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historystudies/200604/3798.html
民國經濟史 (1912-1949)——「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之二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5
基於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1912-1937年)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3/27/167051.html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xdh/810978.htm
『陸』 中國小學數學的發展有哪六個時期
它們形體比較隨意,筆畫少的字占的地方小、撇,金文則鑄型肥厚,一是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喪失了交際的作用.行書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他不像楷書那樣規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隨意,成為日常常用字體,狂草與隸楷的字體和筆法很不相同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在所說的草書.甲骨文和金文變為小篆,前者更接近圖畫的的寫實象形,而後者筆畫圓轉規整,逐漸與物形疏遠.甲骨文刀刻的痕跡明顯,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筆畫多少都佔一格.從小篆到隸書,筆畫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體整齊,龍飛鳳舞,完全是一種藝術品,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從隸書到楷書,除用筆有些變化,字體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另外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本是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是指章草、狂草等專一的字體.大約有三個階段,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
『柒』 重點中小學的存在對中國教育發展影響
重點中小學不能取消的十八點理由,可以參考一下
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先生在期間「取消重點學校」的一通言論博得了一片贊譽。但是,從理性的角度看是很值得商榷的。
1、無論是什麼「重點」,在每個時期是都會有的,例如,重點大學、重點工程、重點工作等等。重點中小學也是「重點」的一類,為了搞好中國的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取消。
2、大中小學重點學校的存在是有理論基礎的,完全符合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導師列寧說過,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重點中小學就是教育水平首先在一部分學校取得成績的體現。鄧小平理論也有「先富幫後富,然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說法。
3、重點中小學是這些學校的領導、老師和學生長期努力奮斗的結果,有的還是歷史形成的。決不可,也不可能誰的一句話就取消的了的。
4、平均主義、大鍋飯看似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取消重點中小學,對這些學校的校長不公平,對這些學校的老師不公平,對這些學校的學生不公平,還有對即將上這些學校的學生也是不公平的。
5、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民族工業家王光英從國外引進了一套很具規模的化工(或紡織)工業生產設備,結果趕上「公私合營」,這套設備運到國內後,被拆分成若干份安裝到了好幾個省份。這看似公平,好幾個地方都可以搞工業了,結果是都形不成規模的生產能力,使得中國在這方面失去了大發展的契機,耽誤了三四十年的發展時間。
6、教育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重點中小學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積累形成的。如果誰違反了客觀規律,是要受到自然規律懲罰的。
7、反腐敗是好的,但是,重點中小學決不是權力和金錢的腐敗行為所能造就的。腐敗能夠使重點中小學衰落,但是腐敗分子是建立不起來重點中小學的。
8、重點中小學是校領導和師生共同創造的,也有歷史積累形成的。有些學生通過權力或金錢進入這些重點中小學,絲毫不能抹煞這些學校的光輝和成就。還正相反,重點中小學卻能使權力和金錢拜倒在這些學校的門前,大長了優秀師生們的志氣。
9、強行拆分破壞重點中小學容易,但是,再恢復或建立起來可就難了。就像一棵參天的大樹,鋸倒很容易,可是要再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還要等多少年。我們國家破壞自然環境的教訓已經很深刻了,還要去破壞人文的教育環境,那就是歷史的罪人了。
10、各地的重點中小學是各地乃至全國的重點大學的重要的生源基地,也是我國科技和教育人才培養的搖籃。試想一下,如果取消了重點中小學,將會極大地削弱和動搖重點大學的根基,這將對我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文革」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11、「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取消了重點中小學,重點大學很快也會淪落,也將會被取消。當一流大學與末流大學教育水平「平起平坐」的時候,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12、重點中小學主要的生源也是以學習優秀的同學為主,不是為權貴和有錢人的子弟辦的。重點中小學不是「貴族學校」,「貴族學校」也成不了重點中小學。在重點中小學里,學習優秀的學生受到尊重,權力和金錢的勢力在學習的優異成績面前也是要甘拜下風的。
重點中小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遏制權勢和金錢勢力的場所。重點中小學的老師訓家長,不管省部級的、廳司局級的,還是縣團處級的家長,都跟訓「孫子」似的。據聽說,某一級的領導在他單位就深有感慨地說,我在單位是領導,大家都尊重我,或者怕我,都聽我的;我一到了孩子的學校,我就得聽孩子老師的,就是老師訓我,我也得畢恭畢敬地聽著,為了兒子,我就得當「孫子」。誰讓人家是重點學校的老師呢!
要是普通學校就不會是這樣了,老師要是訓了當官的家長,他能立馬把孩子轉到別的學校去。
重點中小學是不會把權勢和金錢怎麼放在眼裡的,因為「不差那幾個錢」。
當然,對孩子還是一視同仁地進行教育。
13、據我所知,中國航天大隊包括不少航天英雄們的孩子就在北京市的重點中小學上學。這一措施使得航天員們沒有了後顧之憂,努力訓練,奮勇航天,為國爭光。另外,就是通過權力和金錢進入重點中小學的孩子也要努力學習,跟得上教學進度才行。
14、任何觀點都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嘩眾取寵。一定要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不能一拍腦門子,就說「取消重點中小學」。朱校長是大學的校長,對重點中小學知道幾何呀?!
15、加強中小學教育,普遍提高中小學地教育水平,要在重點中小學的基礎上,搞示範校,通過重點中小學的「傳幫帶」,把普通中小學或基礎薄弱的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水平帶上來,走共同提高的路子。這總比把重點中小學取消或拆散了,把教育教學水平降下去要好得多。從方法論上講,這一上一下,可差的太多了。那種方式好,大家一比較就明白了。
16、農村的教育是個大問題,就連從農村出來上大學的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回到農村去教書。怎麼辦?
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的主意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許多基層特別是農村沒有人去。原因很簡單,偏遠地方工資低,而且再改變命運的機遇少。建議比較科學地劃分不同的區域,實行不同的工資標准,越是偏遠艱苦的地方,工資就要越高。
實行偏遠艱苦地區教師高工資、高收入的辦法好!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年輕有為,立志搞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先到農村或偏遠艱苦的地區教幾年書,把當地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上來了,個人也能掙一大筆錢。利國利民利自己,這才是切實可行的好主意,這比「取消重點中小學」高明多了。
17、辦好中小學的教育,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辦法來嘗試,就是不能用「取消重點中小學」的辦法。因為,一取消重點中小學,榜樣就沒了,標桿就沒了,燈塔就沒了,那樣各個中小學就真成了「干不幹三頓飯」,「學不學都一樣」了。沒有了激勵機制,各個學校都吃「大鍋飯」,學生學習也不必用功了,不愛學習的學生更樂了。教育教學水平下滑,學生學習成績下降,整個一個教育危機呀!到那個時候,家長後悔都來不及了。
18、還要再說一點,朱校長如果不是黨和國家重點培養,怎麼能坐到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位子上來,與您德才相當者應該不在少數吧!您要是自然成長,進步的不會這么快。還是要有伯樂識馬,領導提拔,所以,就不要再說什麼「重點」的壞話了。
朱校長最近對教育的一些觀點實在不敢苟同,今天先說到這里。
『捌』 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
由私塾說起到現在 - - ,還要說什麼教學體系......,你才那麼10分,就要別人干一大堆活,你在發夢吧,你都弱智的,我估計沒人會回答你這個BC吧,如果有樓下的就說兩句這個弱智加BC啊,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囧
『玖』 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前景如何
科技賦能引領教育行業。科技是手段,教育是本質,科技是為教育服務的,同時會引領和推內動行業的容快速發展。2020年將會有更多的培訓機構建立管理信息平台,鏈接大數據,接通雲計算,開通線上教育產品,觸碰AI智能,研究VR全景教學,代理頭部機構的雙師課程。充分利用資源,提高人效和坪效,降低獲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增強交付能力,爭取更大的利潤空間,提高市場份額,獲得發展先機。
比如:在線直播領域催生了多種商業模式,有平台型,一對一型,一對多型,題庫變現型和雙師課堂。以粉筆公考和猿輔導為典型的題庫變現形,主要針對職業資格考試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K12學生,通過直播服務將題庫積累的免費用戶轉變成付費用戶。
『拾』 糾結的中國教育現狀:中小學到底要不要減負
疑問
中小學減負,怎麼了?
今年兩會,再次將中小學減負問題推向輿論的高潮。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回答記者有關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時稱,從1951年到2017年國家圍繞中小學學生的減負出台過幾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詩雲:「一山放過一山攔」。幾十年喊減負,有些地方孩子們的書包越喊越沉,課外負擔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時間越喊越少。
國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大力呼籲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並出台了許多政策文件扎實推進減負。
但近期一篇名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火爆朋友圈,並贏得了眾多家長和網友的支持。
為什麼在學業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依舊有家長選擇為孩子「加負」?中小學減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減負,還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
減負這件事兒,其實已經喊了有三十多年了,而且據統計,自1985年以來,中央政府下達49次「減負令」。如此重錘之下,卻出現了一個尷尬局面:校內減下來,校外加上去,補習班的迅猛發展增加了中小學生負擔的同時,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事實上,細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盡管年年都喊「史上最嚴減負令」,但是不少減負政策只針對表面問題頭痛醫頭腳疼醫腳,並沒有戳到問題的實處。
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史上最嚴減負八條」,明確要求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能超過6個小時,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每天下午3點半,學校準時放學。這就導致了「三點半放學,孩子無人接」問題。孩子下午三點半放學,父母依舊在上班,因而,在學校擠下來的時間,減下來的負,又統統在課外輔導班上還了回來。
也比如,針對作業的減量指令。例如今年,開學前夕,杭州市拱墅區、上城區教育局放出減負大招——兩區小學生、初中生做作業超過晚上10點,就可以選擇不做。然而,這樣一刀切下來,能力強的孩子減了負,能力弱的孩子卻「吃不飽」。除此之外,在家長懼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用之下,校外「加餐」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選擇。
還比如,2月間,教育部發布了《關於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的公告》,要求進一步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競賽、掛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動。但是,在擇校熱的背景下,仍有少數學校無視禁令。因此,一邊是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一邊依舊是競賽火爆,有的學校和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密考」,有的競賽組織者,則把學校認可競賽成績作為競賽宣傳。
「學生減負到底應該減什麼?」住川全國政協委員、西南醫科大學校長何延政認為,「減負」減掉的應該是過於繁重的課外負擔,而不是減少對學習的投入、對能力的培養,更不是簡單粗暴地減少在校學習時間、降低學業水平要求。
不是不想減,而是不敢減
都知道孩子間的競爭壓力大,負擔重。減負原本是好事,但是,為什麼還有不少人提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呢?
事實上,不是家長不想減負,而是不敢減。因為競爭太激烈了。
近年來,我國在抓學生減負時,主要緊盯學校教育,要求學校減少作業,嚴禁學校補課。來自學校的負擔確實減輕了,但校外的負擔卻迅速增加,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訓班。
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不少家庭,悄悄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主戰場轉向課外時間,課輔機構超綱教學、以競賽轉換招生資源的做法,嚴重擾亂了教育教學秩序,而最終接盤受害的正是中小學生,作業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睡不好,沒時間玩耍,救救孩子的聲音淹沒在功利追逐大潮中。
這樣悲劇性的惡性循環,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剛需——中高考依舊不變。除此之外,「教育資源均等化」並沒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學校手裡。因而,多數家庭非常清楚的意識到,僅憑校內的所學孩子難以在眾多的學子中脫穎而出,規規矩矩實施「減負」的學生,根本進不了好的初高中學習。所以,學生和家長都卯足了勁,要進入到一個優質學校,從而博一個看似光明的前程。
減負,真的有益於孩子的未來發展么?
更讓家長們擔憂的是,減負,也許並非真的有益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日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減負教訓,非常值得借鑒。當時經濟飛速發展的日本社會,要求給學生減負的呼聲同樣強烈,教育部門當然從善如流。
怎麼減負?和我們一樣,少學東西,少上學,少考試。
「寬松教育」方針下的30年間,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大體包括:降低教學大綱的標准(縮減課本)、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例如將小學至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至123頁,公立中小學每周上課5天(原本6天),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學校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問題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於寬松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因而,私立學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據優勢教育資源的公立中學只能提供寬松的托底教育,無法為想要上好學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幾乎所有志願上一流大學的中學生都投入私立中學,隨之,沒了要讀書的學生,公立中學的優質師資也不斷流失。這樣一來,極大地擾亂教育資源的有序分配,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課外補習班迅速蔓延,課外補習費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學,僅僅上私立學校還不夠,課外補習學校(日本稱「學習塾」「進學塾」)專門為應試做好准備,這幾乎成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識。甚至,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准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寬松教育」政策整體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標准,看似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會需求,甚至不夠了解競爭游戲規則。
自主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既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數家長的見識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會規則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多數家長在為孩子做學業選擇時手足無措,心態焦慮。私營培訓機構的營銷誘惑、家長間的模仿與攀比、恨鐵不成鋼和病急亂投醫等心態都會造成超量教育、過度補習,結果又加重了一重學業負擔——不僅無效,更可能適得其反。
減負減起來,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時之言
「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但一味地減負一刀切,很可能會重蹈日本減負的歷史。
如何能讓負減下去,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懸在所有人心頭的疑問。
中國教育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們要再次強調大力「減負」,是因為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教育的功能從過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開始逐漸轉向「人人成才」「各盡其才」。
減負是勢在必行,但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無處不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減負減起來,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時之言。
正如教育專家熊丙奇所言,要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和家長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以及擇校焦慮中解放出來,不能簡單依靠推遲上學時間、取消特長生招生、叫停競賽、規范教育培訓機構經營等舉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也正如,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說,「減負」之難,難於上青天,某種意義上,是各類主體的合力所致。
跨越「減負陷阱」,必須釐清各類主體的責任,只有政府、市場、家庭、學校、教師承擔了各自的責任,並建立問責機制,才能真正將學業負擔減下來。在這個意義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責任,還需要履行對各類辦學機構和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規則設計,規范治理,規律引導」的公共責任,才能最終打贏這場事關祖國未來的「減負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