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楊寨鎮的文教科技
清末,境內有私塾15處,學生200餘人。1905年,建初等學堂1處,學生28人。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發展新教育,1922~1937年,境內先後建初等學校16處、高等學校1處,在校學生721人。日軍佔領時期,強力推行奴化教育。日本投降後,因政局不穩,學校時辦時停。建國後,學校得以恢復發展。1949年,境內有學校20處(其中完小1處) ,共有學生1578人。建國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全面展開。開辦農民夜校10餘年,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多數青壯年達到初中文化水平,為農村培養大批幹部和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 80年代,全鎮校舍設備均達省級標准。90年代, 鎮投資1100萬元,建起1處高標准中學和3幢教師宿舍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1532人。1988年建衛星地面接收站,105名鄉村教師入電大班學習,畢業後解決了全鎮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師資問題。2000年,全鎮有小學8所、在校生2259人,中學1所、在校生2038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省級標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465名,其中本科86名、大專143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562人。自1990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1項。1994年該鎮在山東省第二次星火計劃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1996年被淄博市評為「科普文明鄉鎮」「十佳科技明星鄉鎮」。
楊寨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在王母山發掘三塊高0.7米的石頭支撐著一塊長1.84米、寬1.64米、厚0.88米的巨石,旁有不少石器及漢墓石雕等古代文化遺址。此外,諸如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舞蹈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群眾文化更加活躍。1955年建楊寨文化館,1958年改稱文化站。1988年建廣播站,1971年成立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學校相繼建立圖書室、閱覽室。1990年鎮辦《寶塔信息》和《楊寨通訊》兩個刊物創刊。此後,村和單位辦小報蔚成風氣,有力地促進了黨政中心工作的開展。
B. 楊寨塔的歷史
找不到合適的答案。只能找到介紹。
坐落在淄川區楊寨鄉楊寨村小學院內,原為佛回教寺院寶塔寺(又名龍山寺)內答的主體建築。該塔系八角形樓閣式磚塔,七級八角,高8米,底座周長21.9米。上三層和最下層均有石佛1尊。塔門上方嵌有石刻匾額1塊,上書「阿彌陀佛」四字。古塔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淄川縣志》記載:「龍山寺,故址在縣治北,有塔七級。」乾隆《淄川縣志》記有「寶塔寺,舊名龍山寺,元大德六年,僧錄果朗道行碑,邑北二十里楊家寨東。清康熙三年,邑人高司寇珩重修,石刻『阿彌陀佛』四字,雲間沈探花荃筆,邑塔高峻無逾此者」。1984年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 淄川楊寨那個皇冠小學是不是金馬那邊的小學
是的。楊寨金馬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