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

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

發布時間:2021-02-18 00:06:40

⑴ 丹陽丹鳳幼兒園大班學費多少

這個的話就是你要好好的上網 查詢詳細的信息了,一般的話 都會有詳細的信息的簡介的 因為這是學校的一個重要的 成分

⑵ 丹陽市丹鳳公園屬於那個鎮管

這里是在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南三環路

距離最近的

橫塘鎮人民政府

政府路橫塘鎮附近

⑶ 丹陽市丹鳳北路315號在哪裡

丹鳳北路315號
地址:鎮江市丹陽市蘇信大廈
此地址上有:
心連心葯店
江蘇光芒集版團丹陽辦事處丹陽專權賣店
科力電腦有限公司
紅星特種勞保用品有限公司
新大地五交化公司
丹陽市貨物運輸公司
江蘇省鍾星消防工程有限公司丹陽分公司
歐泊水暖器材經營部
永安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丹陽營業部
愛迪歐燈飾店
丹陽諾基亞特約服務中心
等等

⑷ 丹陽市實驗學校怎麼樣

簡介:來丹陽市實驗學校創辦自於2001年,原名為「丹陽市實驗初級中學」,坐落於丹陽市開發區五緯路,是丹陽市第一所公辦民營學校。2006年至2009年易地新建,成為丹陽市第一所小區配套學校。2010年民辦轉公辦,和大泊中、小學合並,成為丹陽市第一所三校整合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更名為「丹陽市實驗學校」。 學校佔地面積71925㎡,建築面積61000㎡。教學樓、宿舍樓整齊劃一,校園布局合理。學校目前有教學班92個,在校學生4861人,在崗教師349人。 學校以本土教育家戴伯韜教育思想為引領,以「自然、自主、自在」為理念,以「健康人、文明人、責任人、學習人、幸福人」為培養目標,不斷提升現代化辦學水平。先後榮獲了「全國和諧教育名校」、「全國科研興校示範基地」、「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最具影響力初中」等一百多項榮譽稱號。
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

⑸ 丹陽市丹鳳北路在什麼地方

這條路是丹陽一條有名的路,具體在哪我說不好,你還是導航一下吧。

⑹ 丹陽市雲陽學校黃雯樂

1985年8月,丹陽縣人民政府首批公布陀羅尼經幢等處,為丹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丹陽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鳳凰山遺址等13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第三批公布巴斗山戰斗舊址等27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亦稱尊勝石幢,為石質。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原立於城內雲陽橋(即賢橋)東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後移至老公園內,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館活動樓東南角。現存石幢高2.16米,圍長1.6米,呈八角形,每面寬0.2米,上書陀羅尼經文,並有浮雕佛像裝飾。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喬家巷老中醫院天井東側。碑文:「先賢石曼卿神道」,下款:「明萬曆壬子歲蘇州曠鳴鸞立石(陰刻楷書)」。碑高198米,寬103米,由青石製成。 石曼卿為北宋著名詩人,官職為直學士。曾一度客居丹陽,後因病返京都。丹陽知縣曠鳴鸞立此碑以示紀念。 3、開泰橋 開泰橋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南門外,橫跨護城河。橋頂面石欄上陰刻楷書「開泰橋」3字,橋洞下有「同治」兩字,具體年代不詳。橋為單孔拱圈形制,是橫縱聯鎖式砌置。長47.6米,頂寬6.7米,腳寬9.61米;橋石欄高0.73米,厚0.28米,均用花崗石製成。舊時抗旱因以草堰橋拱,使其水溢入香草、簡瀆兩河,有灌溉之利,故又稱草堰橋。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建。此橋今尚存。橋拱頂壁雕有圓形石刻圖案,上雲:「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樣。橋的東西兩面各有陰刻楷書對聯1副。 4、通泰橋 通泰橋在丹陽市政府東,橫跨護城河。橋身全部用花崗石製成。橋頂石欄及其下面長條石上刻有楷書陰文「通泰橋」3字,上款刻制楷書陰文「大明萬曆己未創建」,下款是「民國八年己未重建」。橋頂寬4.80米,橋腳寬6.70米,橋身呈弧形,長30.40米,石欄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橫縱連鎖式砌置。橋的南北洞券頂端兩旁各嵌1對。傳說,是龍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橋洞券上,取鎮水、平安之意。橋的南北各有對聯1副。 今在橋上建亭1座,設鋼椅數張,供市民休閑,一覽護城河風光。 5、楠木廳 楠木廳坐落在雲陽鎮三城巷,建於明代。原為3進、15間,兩旁有走廊相連,建築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梁、柱、檁等主要構件均為楠木製作,故稱楠木廳。又以廳內可同時設宴百餘桌,亦稱百席廳。 此廳坐北朝南,為抬梁式結構,房樑上雕有各式花紋,房柱為合抱粗油漆圓柱。現存1進、5間、2弄,房寬28米,進深12.50米,面積350平方米。房屋構造為7檁,硬山式。月梁、斗拱、柱礎、石磉等均具明代建築特徵。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屬危房,市文化部門將此拆除,現楠木保存在萬善公園內,擬籌資重建。 6、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市區丹鳳南路尹公橋東北側。據《丹陽縣志》記載:「明萬曆八年,僧正善募建,名海會庵。四十二年敕賜今額,並頒大藏經卷。清朝康熙二十年,大殿災,僧寶相募建。庚申後毀,主持僧上升、寬鴻募建。」並改名萬善寺,俗稱海會寺。抗戰前夕,寺院保存完好,時為丹陽名寺之一。1970年前,寺院共為3進,有僧舍、方丈樓、藏經樓等計50餘楹。第一進5間,每間6檁,寬3.6米,脊高4米,前後檐高3米。兩側塑有四大金剛,高丈余。第二進5間,為大雄寶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內塑有彌陀佛1尊,為佛龕座像。每間8檁,寬3.6米,脊高8米,前後檐高分別為3.6米、4.2米。在一、二進天井內,有鑄鐵爐亭兩只。第三進5間,為藏經樓,亦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樓2層,每間8檁,寬3.6米,脊高12米,前後檐高8米。底層有走廊,廊寬2.3米。現除藏經樓外,其餘寺舍均已不存。 藏經樓前兩株銀杏今仍挺拔參天,古枝蒼節,為明萬曆間遺物。舊時,在寺院東側,建有浮雕1座,與萬善塔相映,里人稱之小寶塔,現已不存。 7、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新橋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邑內最大的關帝廟之一。廟院為前後兩進,中間是一個大院落,整個范圍佔地5畝,能容納萬人。原有廟殿堂、樓閣、戲台等,建築十分壯觀,雕梁畫棟,氣宇軒昂。廟門前為高大的照壁牆,拱型正門樓上鐫刻「關帝行宮」4個金色大字。大殿對面建有戲樓,兩旁為房廊,戲樓下面豎有花崗岩石柱。後殿塑有關公像1尊,高丈余。抗日戰爭期間,戲樓被焚毀,現僅存大殿1進3間,寬13.6米,進深11.5米,5檁、硬山式,其梁架斗拱等木構架保存基本完好。 8、夏霖烈士墓 夏霖(1895~1927年),字雨人,化名余仁、林雨人、宋時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1月11日生於丹陽城廂(即雲陽鎮)。民國14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南匯縣縣長、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委員等職。民國16年11月13日壯烈犧牲於無錫南校場。在綁赴刑場途中高呼「共產黨萬歲!」 夏霖烈士墓坐落在丹陽市河陽鎮寺基崗,水泥混凝土墳包,墓前立碑,碑由青石刻制,文曰:「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碑高18米,寬08米。上款:公元一九五四年三月;下款:丹陽縣人民政府敬立。陵園四周種植常青樹木。烈士碑陰刻烈士傳。墓前有石刻對聯1副: 爭取革命勝利,堅強不屈; 獻身黨的事業,浩氣長存。 9、呂鳳子故居 呂鳳子故居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呂鳳子住宅只有磚木結構平房兩小間,佔地40平方米。 呂鳳子(1886~1959年),原名呂浚,初字鳳痴,後書鳳子,早年畫名「江南鳳」,後書鳳先生,生於丹陽縣城廂梧桐山下呂麗泉家。是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生前在故居內栽植許多珍貴花木,兩棵桂花至今仍生機盎然。 10、陳東墓 陳東墓坐落在埤城鎮大貢村北大墳山。墓西向,為土墩。 陳東,字少陽,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愛國太學生,丹陽珥陵鎮越塘人。宋欽宗時率太學生冒伏闕上書,請誅投降派,以謝天下。高宗時,又扶棺上京諫,後被奸臣謀殺。由同鄉李猷運其屍至丹陽葬大墳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巡按葉忠命陳東後裔陳育在丹陽北門外建陳少陽祠。祠前露台上鑄有奸臣汪伯彥、黃潛善鐵質跪像,雙手皆反剪於後,受萬人唾罵。並題寫對聯1副:「丹陛披肝,千古綱常可托;荒庭屈膝,兩人富貴何為」 陳東墓原有石牌坊,上刻對聯為「留賢相,斥姦邪,憑耿耿忠心上扶宋室;賜祀田,飭修撰,看重重紫誥下報忠魂。」橫額為〖HK〗「精忠貫日」。於1967年遭破壞。破壞後墓墩存其半,墓前存石碑須彌座1隻。後於1994年修復,墓碑撰寫「宋修撰陳東之墓」。 11、玉乳泉 玉乳泉位於城北觀音山原廣福寺觀音殿前(今丹陽市建材總廠內)。晉太元時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為井建亭。唐張文新《煎水茶記》譽其為「天下第四泉」。井名「玉乳泉」3字為宋朝宰相陳堯佐手書。井圈為青石所制,出土高052米,外圈為八角形,直徑0.90米,內徑圓形,直徑0.32米,內徑有提水時吊桶索磨損凹槽痕17條。陸游謂此井水「色類牛乳,甘冷冰齒」。此井今保存完好。 12、萬善塔 萬善塔俗稱萬壽塔,坐落在丹陽城東1里酈家村南。明天啟末年開工建塔,至明崇禎十年(1637年)建成。塔身7層,高47.76米。塔身為木檐樓閣式,平地而起,直上蒼穹,故又稱「通天塔」。按層建成塔室,外觀為8面,各層均有外廊。各室架有木樑,上鋪樓板,有木扶梯按層折上。遊人可由各塔室穿壺門至外廊,憑欄遠眺。1969年,曾從塔基地宮石函內取出玉制佛像、佛珠和銀龍、筆硯等數十件文物。80年代後期集資修葺,使塔體煥然一新。90年代初在寶塔四周擴建萬善公園。 13、雲陽驛季子碑 雲陽驛季子碑為明正德四年(1509年)按延陵季子墓碑形體刻制。碑高2.4米,寬1米,厚0.22米。原置於雲陽驛,供過客觀賞,民國4年(1915年)移至丹陽公園內,現存原縣中醫院內。 14、孫方墓 孫方墓位於後巷鎮倪山東北麓。墓東南向,依山而築,墓道兩旁有神道石柱1對,柱高4米,柱礎方形,柱身八角形,柱上端立長1米圓形石柱,柱面刻飛鶴團雲;石坊1座,有3門;石羊1對,頭毀,形體豐滿,尾短而肥大;石虎1隻,作蹲狀,高1.6米,耳尖小向上豎,鼻樑長而直,閉口睜目;石馬1對,作站立狀,長頸,頸部長須兩側分披,尾垂於股間,馬背有鞍,韁繩由轡頭引出,末端結有活扣,置於鞍上;龜趺1座,已殘損傾倒。墓為圓土墩,高約3米,直徑5米。 孫方,字思行,生卒年代不詳。明正德辛未(1511年)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後擢監察御史。其墓是現丹陽境內名人墓中保存較好的一座。 15、滿漢文碑滿漢文碑位於省丹中(原為文廟)物理實驗樓北。全名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為乾隆帝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用以炫耀武功、紀念平叛勝利的刻石。碑為青色質地,陰刻楷書,高2.95米,寬1.76米,厚0.3米。碑文自右向左豎寫,漢文在右側為24行,每行88字,每字約3×2.5厘米,部分字跡已風化難辨;滿文在左側,為26行。內容記載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準噶爾叛亂事跡。此碑同「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同豎於文廟戟門前,後因文廟毀圮,僅存此碑,移放現址。 16、鳳凰山遺址 鳳凰山遺址位於丹陽城南偏西3.5公里處,即今麥溪鎮西附村附近鳳凰山。遺址為一土丘,呈橢圓形。東南及西北兩端稍高。總面積18萬余平方米。遺址高出周圍地面4~5米,東南至西北長約350米,東北至西南寬約250米。 1988年8月初,鎮江博物館、丹陽縣文管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聯合對鳳凰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遺址除一層為耕土覆蓋外,其下文化層一般為2.2米,疊壓的文化層共分為8層。上層(第二、三層)為青銅文化湖熟文化期,下層(第八層)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期。這次出土的300餘件可恢復器形的陶器和原始瓷器等文物中,有湖熟文化的代表遺物——距今6000多年的素麵鬲、腰沿釜、扁方足鼎、大喇叭形圈足豆、雞冠耳盆、扁方形石石奔等,同時出土的還有春秋時期鳳凰山先民使用的水井和一具較完整的湖熟文化時期的兒童骨架。 這座6000多年前的地下村莊,將馬家浜文化的區域從常州的圩墩遺址向西推進了百餘里,成為迄今所知湖熟文化分布區域的最東端和馬家浜文化分布區域的最西端。鳳凰山遺址,將丹陽的文化史提前到6000多年前。 17、戎家山遺址 戎家山遺址地處雲陽鎮田家村東300米。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10米,文化層厚約2米,頂平坦。遺物有夾砂陶、黑皮陶、幾何印文陶和石器等,器物紋飾有繩紋、弦紋、套菱紋、方格紋等。 18、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龍慶寺,位於丹陽後巷鎮嘉山腳下。始建於北宋紹聖中,僧如月建。明宣德、萬曆年間重修。寺廟宏大,一度有寺舍94間,原有復禮、顯慶、旌孝、真珠4禪院,前有龍池,池上建有亭,今已廢。寺內有一古井,呈上窄下闊,深數丈,底最深處有半畝大小,常年不涸,水體清冽。抗戰時期,龍慶寺毀於戰火,僅遺存明萬曆年間「重建嘉山寺及龍王廟祠碑」和「重建嘉山寺碑」兩方。近年來,僧覺善募資重建,已修復兩座大殿,建起了東西廂房,定製的大鍾4.5噸,雕塑菩薩羅漢37尊。並已於1997年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了開光儀式。 19、正儀坊 正儀坊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大街,又稱黼黻文明坊,為明代所建。牌坊橫跨西門大街,為三門式,花崗岩質地,面闊8.9米,通高5.8米,清代整修時又加青灰色構件,上刻「黼黻文明」4字,意即經過此坊時,要衣冠整齊,注意禮儀。 20、三思橋 三思橋又名再思橋,位於丹陽城西谷口街。始建於元大德年間,橋上原有亭,教諭宦牧之曾為記,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胡映葵重修。單孔石拱橋,高4.3米,長23米,寬3.8米。橋直對縣衙,因而橋名由來有二說:一說為舊時打官司要化大錢,即使打贏也要傾家盪產,故訴訟者上此橋要三思而後行;另一說為縣官審案辦事,應三思而斷,這才能當個好官。今此橋尚存。 21、季河橋 季河橋坐落在行宮鎮九里村南首,又名奈河橋。南北向,橫跨香草河上。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改建為石橋,單拱,為縱聯分節並列式。橋高5.18米,長223米,橋堍拱肩獅面雕塑為市境內僅見。橋拱兩側鐫有蟲八蟲夏1對。此橋曾為古延陵八景之一,曰「長橋橫漢」。 22、新河橋 新河橋位於丹陽老北門外,現丹陽市高級中學北側,俗名老北門橋。元至順年間建,為單孔石拱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為花崗岩質地的單孔石拱橋,橋拱圈為縱聯分節並列式。橋高61米,長36米,橋面寬62米,引橋面闊12米。橋面兩邊有橋欄,望柱,中間為坡形車道,兩旁為台階踏步,以利行人過往。今橋保存完好。 23、練湖閘 練湖閘位於練湖農場內。練湖,又名練塘、開家湖、曲阿後湖。歷史上的練湖周回40里,與新豐塘相接。步入湖濱,但見波光粼粼,一碧萬傾,頓覺心曠神怡。古代的練湖主要是儲蓄和節制寧鎮山脈諸水。蘇南運河鎮丹段河道易淤,對漕運影響很大。由於練湖湖身高於運河河床,一遇運河淺阻,就可開放湖閘,以調節水位。該閘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共有5孔,閘前有多排坡形緩水墩。在建閘的同時,修圍堤16公里,受益田畝達5萬頃。 24、貢氏宗祠 貢氏宗祠位於延陵鎮柳茹村北,坐北朝南。南宋時,其規模、布局均仿岳氏宗祠而建。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燹,重建後仍與岳氏宗祠雷同。第一進大門上懸掛著宋孝宗皇帝賜給貢祖文的額「旌表忠義」,門前兩邊有石馬各1尊,前院東西分別有文門和武門;第二進中廳上掛「萃煥堂」匾額,兩邊有名人題書匾額多塊;第三進設祖宗神位。前院植有銀杏1株;後院東西花壇上東植金桂、西植銀桂。1976年因小學擴建,前後兩進被拆。現僅存中進5間,面闊約24米,進深11米,已作修繕。銀杏尚存,並受到保護。 25、黃競西故居 黃競西故居位於丹陽城內宗家巷5號。黃競西(1897~1927年),化名黃麗華、吳福民。原籍江都,幼時隨父到丹陽定居。民國13年(1924年)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民國14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共丹陽組織創始人之一,為中共丹陽支部第二任書記。民國16年6月26日,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成立,黃任省委委員。後在省委開會時被捕,慘遭敵人秘密殺害,終年30歲。故居為黃競西生前所住房屋1間,屋後院內至今還存有烈士生前培植的黃楊樹1株。 26、夏霖故居 夏霖故居位於丹陽城內新民中路262號。夏霖是中共丹陽組織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浙區委江蘇省委委員與巡視員、中共奉(縣)川(沙)南(匯)浦(南)特委委員和南匯縣縣長等職。民國16年(1927年)11月不幸被捕,壯烈犧牲於無錫南校場。烈士父親在世時,有房屋7進,每進4間,當時夏霖住第1進,第4進東1間廂房是夏霖的書屋。日軍侵華後,前3進被日軍燒毀,只存第四、五、六進和夏霖的書房。2001年城市舊房改造全被拆除,第四進按原樣西移8米重建。 27、警鍾樓 警鍾樓位於丹陽城內谷口街與西門大街交會處。建於民國19年(1930年),原為5層。第一層用於停放救火水龍,第二層用於辦公更衣,第三、四、五層四面皆有窗,中間有梯子,供消防人員登臨瞭望,最頂層中間掛一警鍾,以備發現火災時發出警報。抗戰期間,此樓第三、四、五層被毀,僅存兩層,門額上尚存有「城西救火會」5個大字,牆腳處奠基碑上刻有「民國十九年建警鍾樓城西救火會」字樣。 28、華東財經委員會舊址 華東財經委員會舊址坐落在丹陽城內城河路。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中共華東財經委員會在此辦公,現存房屋6間。 29、蕭氏宗祠 蕭氏宗祠為齊梁皇帝後裔所建,位於訪仙鎮蕭家巷村東,名聲顯赫。宗祠正廳大柱上的楹聯雲: 漢則相,唐則元,試問三代下孰出乎右 齊之高,梁之武,且看六朝中世濟其昌。 今蕭氏宗祠尚存,惜已是斷垣殘壁。其內今遺存精美的石刻與磚刻,分別是南朝和宋、明時期的作品,如《梁武帝升天圖》等。 現存宗祠後院門楣上,刻有「永吉孝恩」4個大字,字體為楷書。其上和左右各鑲有人物故事的磚刻,內容有對奕、將士出征等。中院內則有兩幅大型磚刻壁畫,為10多塊磚拼接而成。 30、岳氏宗祠 南宋寶慶年間,岳珂任丹陽縣令。為紀念祖父岳飛精忠報國和貢祖文撫孤之恩,岳珂與長兄岳琛在紫陽渡建「報本祠」,其岳家後裔於每歲農歷二月十五日祭祀。後該祠毀於戰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報本祠舊址附近新建宗祠,名「岳忠武祠」。該祠20世紀60年代前尚存,位於培棠村東北角,坐北朝南。共3進,每進5間,計15間。門兩旁分別有石馬,門上雕有門神將軍,門頂上懸掛著「岳氏宗祠」匾額,門內掛著「敕封岳武穆王」貼金匾牌;中進為大廳,正中懸掛岳飛畫像,兩邊掛有「精忠堂」、「盡忠報國」匾額,畫像上方掛御題「聖之忠」橫匾,院子兩邊為廡廊;後進置岳氏祖宗神位,並設祭台,上掛「青陽師范」、「耆儒碩王」兩匾,神位龕子上方雕有群龍,下方雕有二十四孝人物畫像,神位正中豎有「貢文憲之位」大牌位。 此祠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遺存大門石馬1尊和庭院中「精忠柏」1株。1990年初,按原貌重建一進,共5間,並在四周圍牆,受到市人民政府的保護。 31、束氏宗祠 束氏宗祠位於荊林三城巷東,共5進、35間,另加邊宇廡屋共50餘間。明嘉靖年間始建,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並設分祠於陵口留墅村。該祠前進大門兩邊昂立石獅1對,門上懸掛著「束氏宗祠」匾額。前進、中進大門分別有兩座石門垛,門垛雕刻著樓台、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中進大廳上方懸掛著「補經堂」和「代有傳人」匾額,廳柱上書「補經世澤,知足家聲」對聯1副。大廳前照壁為磨磚所砌,鑲嵌著「補經弼教」4個大字。後廳內設祖宗牌位,並置祭台於牌位前。 32、前艾廟 前艾廟為道教大同觀和佛教雲蓮寺的總稱,位於雲陽鎮前艾集鎮。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其內大同觀規模大於雲蓮寺,是鄉村僅次於竇庄廟的廟宇之一。鼎盛時,共有宇舍97間,建有大帝殿、五神殿、羅漢殿、鎖芝堂、韋馱殿、藏經樓、觀音殿等。廟門臨街朝南,與廟山門聯接有戲樓1座,從戲樓至五神殿為一正方形廣場,廣場東西兩側為廂房和長廊,後進為道士居室。廟舍現尚存,已恢復大同觀。 33、眭氏節孝坊 眭氏節孝坊位於延陵鎮柳茹村,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為3門式,坊柱門呈品字形。寬6.15米,高5.5米。坊柱間青石上雕花紋圖案,下鐫官宦名人題名。其造型兩旁石柱稍低於中間,分別夾嵌著青石橫梁和石板。橫樑上雕有圖案,青石板上左右邊分別鐫刻「貞明執操」、「瑤池冰雪」。坊上額鐫有「聖旨」2字,下刻「節孝坊」3字,字大徑尺;下方橫額鐫刻有「旌表處士貢蔭三妻眭氏之坊」。今此坊尚存,唯此坊頂端石葫蘆已被拆毀。 34、束氏節孝坊 束氏節孝坊位於訪仙鎮訪南村大園自然村戎氏宗祠前,清乾隆年間建。此坊是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額鐫刻「聖旨」2字,兩旁石柱上有對聯1副,雲:「樹之風聲,千載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詔前龍光」。此坊今尚存。 35~36、環青橋、鎖翠橋 環青橋和鎖翠橋,統稱來秀橋,位於原縣文廟東西側,今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校園內。居東者謂青龍,居西者謂白虎,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建。兩橋相同,均為單孔石拱形,各長10米,寬4米。經此兩橋可通往筆架山。此兩橋今尚存。 37、沈家橋 沈家橋又名永安橋,位於城內夥巷與大巷弄間內河上。始建年代不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為單孔石拱形,橋長6米,寬4米。橋拱南側石壁鐫有「大明弘治十二年歲次六月」等字樣。今此橋尚存。 38、板橋 板橋又名孔家橋,位於城內南草巷南端。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為單孔石拱形,寬3米,今此橋尚存。 39、茶館墩 茶館墩位於河陽鎮前、後馬陵村之間,鎮丹公路西側。墩底部周長約150米,高約20米。此墩民間傳為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墓,故馬陵由此得名。墩前為前馬陵,墩後為後馬陵。而考古學家推測是商周時貴族土葬墓。茶館墩因歷史久遠,多年來受風化、雨雪侵蝕,墩頂的黃土堆東南部位裂縫下陷,其他部位完好如舊。墩周有小塘4口,估計為當時築墓所形成。凡遇大旱年間,墩底北部有溪水滲出。東南部位裂縫下陷之因,可能墩內有建築物遺存。今此墩原貌尚存。 民國時,在此墩東南處建有茶館廟,房舍2進、10間。廟院內有古井1口。廟中塑有如來佛、十八羅漢、送子觀音等大小菩薩數百尊。抗日戰爭中此廟被毀。 40、巴斗山戰斗舊址 巴斗山戰斗舊址,位於丹陽市界牌鎮巴斗山。戰斗發生在民國31年(1942年)。 41、解放日報社舊址 解放日報社舊址位於丹陽市雲陽鎮荊林集鎮東,原為一王姓祠堂,2進1院,10餘間磚木結構平房。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後,范長江等100多名新聞工作者就住在王家祠堂里,為接管上海復刊《解放日報》作準備。 42、許杏虎烈士故居 許杏虎烈士故居位於丹陽市河陽鎮後北洛村。 43、胡家住宅 胡家住宅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城腳巷2號,始建於清初,為3進3院6廂的2層樓,磚木結構。第三進正面及廂房為木結構,外形莊重,門窗雕刻精美。院子地面鋪設長條石,具有明末清初建築特色,是現今丹陽城區最古老的民居。 44、陶家大院 陶家大院位於丹陽城內城河路244號,為民國23年(1934年)建。原為江西木行老闆陶守先的私宅。為3進2廂2院,硬山式磚木結構。1進和2進為平房,第三進正房和廂房為樓房,門窗和欄桿雕刻精細。前後3進逐進增高,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 45、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四巷弄65-2號,建築年代為民國18年(1929年)建。為3進2廂2院,硬山式磚木結構。門窗雕刻精美,堂門框上方的水磨磚拼圖,屋檐四周為仿木結構,院中鋪設長條石,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 46、王公祠 王公祠位於丹陽市延陵鎮柳茹村,是為頌揚明朝丹陽知縣王志道,當時老百姓集資建造的。 明天啟年間,丹陽南鄉遭受蝗災,時任丹陽知縣的王志道,親臨柳茹坐鎮,組織百姓滅蝗,獲得了秋熟豐收。後王得知為他建祠的消息,為答謝百姓厚愛,題寫了「里社干城」的匾額,柳茹百姓將此匾懸於祠門上。王志道為官清廉,後調京任左都御史。民眾懷念他,又增添兩塊匾額懸掛於祠內。一塊是「惠我無疆」,另一塊是「不顯亦臨」。1997年,群眾自願集資將王公祠修葺一新。 47、朱公祠 朱公祠位於丹陽市後巷鎮九靈山村,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朱棟隆等合族建。該祠共有3進,每進3楹。第三進為正室,有匾曰:「南渡功臣」(現已毀)、「敘倫堂」。第一進門額曰:「明亞中大夫進階三品江西兵備使朱公之祠」。 48、皇業寺 皇業寺又名戒珠院,位於丹陽市胡橋鎮張巷村。南朝梁天監中,剌史王僧辨建。唐改名皇基,宋改今名,明宣德年間重建。現存寺院2進1院,共6間磚木結構平房,門楣有「敕建皇業寺」石額。民間傳說梁武帝後葬在該寺下。 49、萬壽庵 萬壽庵位於丹陽市陵口鎮新廟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有3進2院,1960年倒塌,1997年新廟村民集資重建前一進。院中遺有銀杏樹1株,長勢良好。 50、彭隍庵 彭隍庵位於丹陽市雲陽鎮步家村南,宋咸淳年間僧可觀建。毀於1966年,1997年村民集資重建。現存1進,南側有銀杏樹1株,現長勢良好。 51、訪仙橋 訪仙橋原名博望橋。位於丹陽市訪仙集鎮,始建於宋景定年間。橫跨老九曲河,為單孔石拱橋,縱聯並列式,橋長15米,寬4.5米,橋面鋪設條石踏步,其中軸線上鋪有縱向條石路,藉以通行獨輪車。橋心石欄外側刻有「訪仙橋」3字。1971年兩側石欄提高1米,提高部分為磚混結構。 52、華甸橋 華甸橋位於丹陽城東5公里,跨老九曲河。宋景定年間,里人華福成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里人徐義等重建。 53、荊村橋 荊村橋位於丹陽城東7.50公里荊村。元至正年間里人束崇文建,後圮。明永樂中,僧一慧重建。 54、三女墩 三女墩,位於丹陽城北2.5公里處,為西周遺址。 55、九女墩 九女墩位於丹陽城西南15公里之延陵鎮彪塘村南,為東周遺址。
參考資料: http://www.hopesun.net/dygj/five/20036285219.htm

⑺ 丹陽丹鳳實驗小學是公辦

丹鳳實驗小學的話,他正常情況下比我是一個公辦的學校還是一個明白的學校這個的話還是比較好的學校了。

閱讀全文

與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