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加強校長隊伍建設
一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對領導幹部來講,最重要的標准就是責隨職走,心隨責走,就是責任心強不強,能不能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工作負責,能不能對自己負責;就是要有壓力、有負重感,為責任牽腸掛肚,為責任寢食難安,為責任堅持原則,為責任勇於奉獻。」盧展工的講話對領導幹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了生動、具體、形象的闡述。我們始終要帶著責任促進工作,盡心盡責推動發展,把責任具體體現在促發展的每項工作、各個環節、全部過程。把自己的理想變成每一天的努力,把日常的繁雜工作與追求理想融為一體;要細化責任,各中小學,包括局機關各股室、區教育督導室、區教師進修學校領導幹部要根據區教育局明年教育工作的總體安排,對照各自承擔的職責任務,進行責任細化量化,逐一分解下去,做到任務分解到人,責任落實到崗,工作落實到位,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要考核責任。建立健全各種考核考評制度,客觀、正確、科學評價幹部、教師的勞動成果,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價各部門、各單位及其所有教職工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作為教師職務「評聘」和績效工資的重要依據,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要做好考核工作,關鍵是制訂好考核標准,作好考核過程管理,每一項工作做到有計劃、有部署、有督促、有檢查、有記錄、有結果,並及時公布,接受監督。
二要有高昂的精神面貌。精神面貌體現工作狀態,事關發展成效。實現教育強區的目標不是喊出來的,而是一年一年自加壓力干出來的,一步一步爭創上來的,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荔城教育正處在新一輪創業的關鍵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全區各中小學領導和局直各部門領導要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敢於吃苦、敢於打硬仗的精神,把工作中的困難估計的更加充分,把問題分析得更加透徹,做到超前謀劃、應對有方。要敢挑重擔。對各項工作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以苦幹實乾的精神去擔當,主動想辦法,找對策;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敢於攻堅,善於突破難點,決不能心存畏難,互相推諉。要勇於爭先。好字當頭,追求發展;快字當頭落實工作,不僅在謀劃發展、部署安排工作上要爭先,而且在工作的成效上要爭先,要有爭創一流工作、一流學校的雄心壯志,不能甘當落後,或是甘當中游,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當骨幹爭先鋒的氣勢推動各項工作出色完成,不斷提升工作績效。
三要有扎實作風。作風問題事關責任落實和事業成敗。推進教育強區建設,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興勤政廉政之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我區各中小學領導和局機關、局直各部門領導和幹部主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學校、一些部門個別領導、個別幹部還存在著工作任務不落實,碰到困難推責任,遇到矛盾往上交等問題,這些問題既損害形象,又影響教育發展。各中小學、各部門務必切實轉變作風,狠抓落實,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師生、深入教學第一線,做到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工作推進在一線,問題發現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幹部考核在一線,用實干、巧幹、實干去體現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用智慧和能力去破解發展中阻力和難題,用工作成效去體現發展觀的要求;要自覺遵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加強個人修養,自覺端正師德師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努力使自己成為政治堅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勤政為民、恪盡職守、清正廉潔的領導幹部。
四要有專業化的目標,著眼於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各中小學、各部門的領導幹部,特別是校長要深刻地認識:教育教學過程必須時時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實踐「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培養什麼人」要體現在辦學方向上,體現在教育教學細微之處;「怎樣培養人」要體現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之中,體現在教書育人。校長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德育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作為一件事來做,德育必須與學校生活、與師生日常行為結合起來,把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變為教育的機會和手段,讓自己和教師的一言一行,讓學校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體現著教育。德育必須把師德教育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新頒布的《中小學師德規范》首次納入了教師要「保護學生安全」,安全包括身體安全和心理安全。保護學生安全是教師職業必須堅守的精神底線,也是教師職業區別於其他任何一種職業的特徵。校長對事情的選擇和判斷一定是來源於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對教師的評價一定是取決於教師教書育人的態度;而不能只以分數給學生排隊,也不能簡單地以升學的情況來評價教師。學校育人工作必須突出認知、實踐和環境三個環節,並把三者有機地銜接起來。抓好認知,離不開課堂,學生大部分時間在課堂,各學科的課堂也必須同時是德育的課堂;抓好實踐,認識內化離不開實踐和體驗,社會實踐要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使之成為課堂和書本知識的實踐環節;抓好校園文化,學生成長離不開環境,學生的成長必須有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認知、實踐、環境,是學校育人工作必須緊緊抓住的三個環節,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是校長們的品格和精神。讓學生安全健康成長,這是每一個教師不可迴避的社會責任,也是今天擺在校長面前和局機關、局直所有幹部面前的共同責任。
五要有專業化的能力,著眼於學校建設和發展所要求的組織、開發、實施、指導、檢測、評價等一切工作。各中小學校長要十分明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有體現先進教育理念的明確的發展思想和符合本校實際的獨特的辦學模式。要努力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條件,並努力辦出學校的特色。學校建設首先要保證滿足基本辦學要求,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課程,並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學校的發展,更多要體現在內涵上、特色上。學校校長的精力應該百分之百的集中在學校工作上,校長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認真分析學校工作的實情,查找薄弱環節,確定推動工作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完善學校現代管理制度,明確工作目標責任,層層分解落實、環環相扣;團結學校領導班子,凝聚全體教職工,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和諧之家,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熏陶人,以科學的制度規范人,以實乾的精神帶動人,相信人,激勵人,成就人,給教師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都體現自身的價值,特別是要關心教職工的精神需求和切身利益,努力為教職工排憂解難,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好的校長要有兩個境界:一是帶出一所好學校,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這就是把正確的辦學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好校長的作風長遠地體現出來。二是構建好學校文化,繼往開來,對已有的校風和優良傳統不斷發揚光大,「一個好校長走了,還是一所好學校」,使好校長的作用長遠地體現出來。在座的校長們應該追求並達到這兩種境界。全區上下都要發揚多年形成的團隊協同作戰的精神,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凝心聚力的作用,增強感召力、執行力、戰鬥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持之以恆辦事,認認真真辦事;區教育局各股室、區教育督導室、區教師進修學校都要緊緊圍繞新一輪教育發展,深入調查研究,加強檢查督促,積極建言獻策,在發展大局中找准位置,明確責任,加強協調,密切配合,積極作為,形成分工協作、和衷共濟、心齊勁足的生動工作局面。
⑵ 你認為國家建立中小學校長流動機制是否必要
有必要建立中小學校長流動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有一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有一批好教師就能提高學校的總體水平。要激活教師隊伍活力,必須建立健全校長流動機制。
健全中小學校長流動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途徑:
1.建立校長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校長流動機制,有利於推動中小學優質管理資源的合理配置。進一步完善校長聘任制,積極探索實行校長任期制和定期聘任,推進中小學校長換崗交流;鼓勵優秀校長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教,使校長隊伍素質在交流制度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積極創新交流制度,鼓勵年輕校長甘挑重擔、率先垂範,發揮模範作用。
2.在中西部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設立校長特設崗位。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從城鎮學校優秀教師和管理骨幹中選聘一批學歷水平高,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經驗豐富,有志於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教育事業的優秀管理人才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擔任一定任期的校長。通過校長特設崗位制度,使大批薄弱學校得到快速發展。
3.建立城市學校、優秀學校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對口支援制度。鼓勵和倡導城市學校,優秀學校選派管理骨幹,優秀教師到對口支援的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職和任教,帶動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發展;將對口支援工作實績作為考核主人城市學校、優秀學校校長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鼓勵更多的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支教、送課、指導教研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帶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發展;組織縣域內城鎮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
4.積極探索推進校長交流、提升校長管理能力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在辦學成績,辦學特色突出的中小學校建立校長培訓實踐基地。在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中引入和推廣「影子培訓」新形式,有組織地選派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校長到校長培訓實踐基地擔任「影子」校長,跟崗學習研修,提高管理實踐能力,充分發揮中小學優質管理資源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⑶ 你認為國家建立中小學校長流動機制是否必要如何健全中小學校長流動機制
校長是應該合理流動。如果校長較長時間不流動,就會造成人際關系復雜,就會養尊處優,就可能越來越獨斷,尤其是名校的校長掌管著無限權利和社會資源,容易滋生腐敗現象。實行校長合理流動,有利於教育的均衡,有利於學校民主建設,有利於校長的成長。
但是,如果沒有相關的機製做保障,就會使此項改革流於形式,甚至改革失敗。所以,我覺得要真正實現校長的合理流動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其一,流動對象問題。因學校歷史、條件、地域差異,學校有強弱、優劣、好壞之分,校長在不同的學校掌握的社會資源不同,相應的「權力」也就不一樣。如果沒有好的流動制度作保障,在流動過程中,為得到更大的「權力」,就會引發「要位跑位」大戰。同時,哪個校長該流動?哪個不該流動?如果沒有過硬的科學的考核標准,如果沒有足夠的運行機制,誰來監督決定流動校長的當權者?如果「能跑會送」的得利,就會產生新的教育腐敗。同時也會打擊多數干實事校長的積極性,對整個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
其二,流動方向問題。常規的流動是城外往城裡流動,一般學校往名校流動。但我覺得流動應該是雙向的循環流動,既有城外向城裡流動,也有城裡向城外流動,既有名校校長向一般學校流動,也有一般學校校長向名校流動。這樣才能帶給一些校長動力和壓力,激發辦學的活力,促進教育的均衡。
其三,流動時間問題。流動時間不宜過短,時間過短,校長對學校的發展規劃實施還沒完成,學校整體效益還沒顯現,新校長又有自己的辦學思想,學校的持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同時,時間過短,可能造成有些校長帶有功利目的大搞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這樣對學校的發展極為不利。時間過長又存在如前所述的一些弊端。所以,我覺得最好能在6-8年為一周期進行流動。這樣校長的辦學思想就會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能從學校的辦學效益中得到驗證。
其四,待遇問題。雖然實行了績效工資,基礎性績效在同一區域內沒有差距,但獎勵性績效差距還是比較大。如果待遇沒有解決,城區向城郊、名校向一般學校流動會相當困難,我個人認為應該建立相應的政策,除了在獎勵性績效方面向城郊學校傾斜、提高城郊補貼外,還應該在評優選模、晉升晉級等方面向城郊或一般學校的校長傾斜,以吸引更多優秀校長自願到城郊學校或一般學校。
總之,校長的流動不宜搞「一刀切」,應根據各個校長的實際情況,在完善各類制度和措施的前提下,逐步推進,以保證教育的穩步、持續發展。
⑷ 淺談如何抓好教師隊伍建設
一、提高師德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前提基礎
二、精研業務是提升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
三、建立激勵機制滿足教師的需要
四、建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⑸ 中小學校長如何為學校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堅持教師優先發展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隊伍
一、近幾年,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教師FAff-建設的科學規劃和宏觀指導。
2、著力推進教師教育創新。
二是優化配置教師教育資源,努力構建教師培養新體系。
三是按照中小學各學段教師的實際需求,我省適時停止了培養專科層次初中教師的招生計劃,調整了學科專業結構,大力培養中小學信息技術、英語、藝術類和綜合類等農村基礎教育急需的學科教師。同時,根據新時期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特點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優化課程結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實踐環節,努力提高師范教育質量。2008年,我省開展了師范生頂崗實習的試點工作,152名學生在農村小學的頂崗實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全面開展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一是從2003年開始,我省扎實開展了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校本培訓為基礎,以遠程教育為依託,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內容的新一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據統計,至2007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全部完成了新課程培訓任務,40.8萬名專任教師接受了240學時的崗位培訓,15萬和25.5萬人分別參加了信息技術初級、高級培訓,4.8萬名教師參加了國家、省、市州三級骨幹教師培訓。
二是強化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科教師培訓。從2004年開始,我省針對農村教師學科結構失衡的突出問題,由省本級籌集專項資金,以本科院校為依託,為全省農村鄉鎮中小學培訓了英語、計算機骨幹教師近1萬名、農村小學音樂、美術、體育、生命與健康等學科省級骨幹教師1500名。全省各市州普遍開展了相應專項培訓,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薄弱學科教師短缺的矛盾。
三是狠抓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我廳先後下發《關於推薦優秀在職小學教師通過繼續教育達到專科學歷水平培訓的通知》、《關於推薦優秀在職中學教師通過繼續教育達到本科學歷水平培訓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採用遠程教育和自學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每年組織2萬名小學教師和1.5萬名中學教師免試入學,分別進行專科和本科教育學歷提升培訓。同時,鼓勵教師通過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學歷層次。據統計,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從2000年的12.94%和11.26%提高到2008年的65.64%和46.61%。
四是大力開展中小學校長培訓。認真落實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的規定,加大對農村、民族地區校長培訓的力度,有計劃地安排相對薄弱學校的校長到較發達地區學校掛職鍛煉、發達地區優秀校長到民族地區學校任職。2003—2007年,共有3.5萬名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和教育管理幹部參加了崗前培訓,累計選拔了340多名民族貧困地區中小學校長到較發達地區學校掛職鍛煉。
五是健全中小學教師培訓網路,積極推進示範性省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工作。目前,全省108個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辦學水平有明顯提高,有9個已通過了省里的評估驗收,其中2個受教育部通報表彰。2004年,我省建立了兩個用於中小學教師學歷提高培訓的遠程教育平台,並在90個縣市區設立教學點,為邊遠地區教師通過網路獲取優質資源、提升自身學歷水平提供了條件。2007年,我廳又利用省電大系統的網路和資源優勢實施中小學教師遠程學歷教育。2008年,又投資600萬元建設湖南省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專用平台和開發學習資源,為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非學歷培訓開辟了新的途徑。
4、不斷完善教師工作體制機制。一是進一步明確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師隊伍的職責。2004年,省政府發文重申「中小學教師的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檔案管理和考核獎懲等管理職能統一歸口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並將教師管理體制落實情況作為縣級政府及其黨政主要負責人教育實績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同時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省政府明文規定「教師繼續教育經費在教職工工資總額1.5%范圍內,由事業費開支」,「教師培訓費按照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用於教師按照學校年度培訓計劃參加培訓所需的差旅費、伙食補助費、資料費和住宿費等開支』』。據統計,2003--2007年,省、市、縣三級政府用於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財政專項經費累計達到2.92億元。
二是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根據《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制定了《湖南省(教師資格條例>實施細則(試行)》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入規范化軌道。2004年,我省全面開展了面向社會人員的教師資格認定工作,出台了《湖南省教師資格認定教育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測試標准及辦法(試行)》、《湖南省教師資格認定教育學心理學考試辦法(試行)》等操作性文件,加強了非師范教育畢業生申請人員的教育教學基本素質與能力測試工作。截止到2008年底止,我省已累計認定各類教師資格53.39萬人。
三是完善教師職務和特級教師評審制度。從2001年開始,我們將中小學教師高級職務評審權有計劃地下放到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門。2004年明確規定評聘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均應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從2005年開始,實行職務評聘向農村教師傾斜的政策,凡在農村工作滿20年、符合規定條件的鄉鎮以下教師可在3年內獲得一次參評中小學中級職務的機會,凡沒有中學高級教師的農村中學可至少允許1名符合條件教師申報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2002年,我省修訂頒發了《湖南省特級教師評審實施細則》。在2008年特級教師評選中,明確規定80%的申報指標用於教學一線教師,重點保證農村教師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
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績,是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工作在教師工作第一線的同志們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務實工作的結果。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曾多次受到教育部及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教育部兩次編發專題《簡報》推介我省做法;2006年,原副省長許雲昭同志在教育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作專題發言,介紹了我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舉措和經驗:2007年,新華社以「湖南推行免費定向培養農村教師計劃,,為題專門編發一期《國內動態》。
二、准確把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教育事業正步入新的發展時期,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面臨新的更高的要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分析和正確判斷面臨的形勢和問題,積極研究新形勢下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主動適應新的變化。
1、充分認識時代發展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當前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努力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全面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和奮斗目標。在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師是關鍵。
從教育事業自身發展來看,教師隊伍的科學發展,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對於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具有直接的影響。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很多中小學教師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感「不適應」,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隊伍的教育理念、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與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之間存在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一定意義上說,師資的水平決定教育的水平,教師的質量就是教育的質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師的差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教師的作為;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的素質。
當前,隨著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初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對於優質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有學上、有書讀」的要求正在被「上好學、讀好書』』的願望所取代。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發展,努力破解擇校、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高質量的教育,提升教育的內涵。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最首要而關鍵的,仍然是教師隊伍的師德和專業水平。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於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全民族素質、促進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和滿足人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都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我們一定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甘於奉獻、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2、充分認識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面臨的深層次矛盾。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取得巨大成績。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教師隊伍建設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在教師編制、資格、待遇、管理、培養、培訓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亟待解決。近幾年來,各級政府確保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但隨著收入分配和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的推進,教師津貼、福利和住房、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方面的問題又凸顯出來;教育發展對新進教師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但教師資格、聘用等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對滯後;提高現有教師素質的要求日趨緊迫,但教師的培訓制度、激勵機制和退出機制尚不完善;教師資源配置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關鍵因素,但相應的教師聘用、流動和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還在探索當中;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但與城市學校教師素質和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較大,在一些地方還有擴大趨勢;尊師重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教師的法律地位仍不清晰。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文化多樣化環境下,如何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培養優秀教師和新一代教育家,仍然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
3、充分認識當前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我省現有普通中小學校18058所,有教職工553848人,其中專任教師496486人。經過長期不懈地建設,我省中小學教師這支隊伍結構明顯改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為我省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支很好的隊伍。但這支隊伍自身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矛盾較突出,短缺與超編並存,學段、學科不配套。目前,一方面我省農村初中和小學教師總體超編,另一方面,中小學各學段教師結構性缺超共存,如全省高中與幼兒園學段教師,按照現行標准分別缺編10142和39321人。學科結構性矛盾突出。中小學信息技術和英語專業教師嚴重不足,音樂、美術、體育及綜合類學科專業教師短缺,如音樂、體育、美術學科教師,按課時比分別需補充5666、14532和6245人。從客觀上看,這一問題與教師來源、補充以及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課程門類和學時比例進行調整等因素有關,但按照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及時補充部分學段和學科的專業教師,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教師隊伍整體學歷水平有待提升。按照國家現行各學段的教師學歷要求,目前我省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49%、96.82%和90.23%,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各學段高層次學歷水平教師比例與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在全國所處的地位很不相稱,如2007年,我省小學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為62.5%,僅位列全國第22。隨著教師專業化和我省建設教育強省進程的加速,我省基礎教育師資整體學歷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
三是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相對老化。我省小學45歲及以下教師比例為61.43%,51歲及以上教師比例為24.35%。但同比在城市分別為79.36%和11.96%,在縣鎮為68.06%和18.O%,在農村則為54.54%和30.1%。且農村小學教師年齡老化問題在隨後5年還會進一步加劇。
四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亟待加強。上世紀末,我省全面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實施新課程以來的情況看,教師專業發展亟待加強的問題已凸顯出來,並成為影響和決定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及課程改革順利開展的關鍵。雖然我省已建立每5年一輪的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制度,也花大力氣開展了新課程、信息技術、班主任和骨幹教師等專項培訓,由於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實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培訓對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作用並未充分地發揮出來。從總體上看,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水平與當前經濟社會對教育提出更快更好發展的要求之間,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當今世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加快,以及我省教師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受到我省尚不夠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原因,又有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師資源的需求持續地增長,其增幅超出了教師教育發展速度的影響,還有教師教育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等因素。
在當前經濟社會與教育事業發展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主觀方面總結和思考,查找自身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適應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准確把握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方向,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把我省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成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隊伍。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必須堅持教師隊伍優先發展。教師是發展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教師隊伍建設在教育事業的總體格局中之所以處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國家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規律使然。
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從事教師工作的同志,必須充分認識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在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格局中把教師隊伍建-i=瑟N-在最為優先發展的地位。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國家的事業和政府的責任,結合當前突出問題和未來要求對教師隊伍建設作出統籌規劃;要堅持政府主導、運用國家公共財政的力量、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教師隊伍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著眼於制度創新,下更大的決心,建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為教師隊伍建設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將教師隊伍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落到實處。
2、必須堅持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核心。2020年,我國將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教師隊伍不僅在規模結構上,更是在水平質量上要適應更高的目標要求。就我省的情況看,目前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規模已基本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提升質量成為我省教師隊伍建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任務。2007年,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教育強省的決定出台後,又專門制定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計劃》,作為落實建設教育強省要求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予以重點保障。
金省各地要將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重心迅速轉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上來,要將提升素質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進一步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提升教師學歷層次,努力達到《計劃》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為實現教育強省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3、必須堅持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教師專業化是當今國際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從全球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看,教師專業化的進程正在加速,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表明,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教師專業化的主要內涵是教師專業發展,即教師自身在思想道德、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能力等方面持續不斷的努力和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連續、復雜的發展過程,是高水平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教育規律的客觀要求。作為專業工作者的教師,要不斷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專業研修、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對於教育事業而言,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賴於每一位教師自覺進行專業發展、提升素質。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將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在要求和主要內容,制定積極的政策和措施,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條件,為教師提升素質提供平台。
4、必須堅持以農村師資建設為重點。近年來,通過採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我省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整體面貌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但當前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城鄉師資配置差距仍然較大,尤其是農村教師結構失衡、骨幹教師缺乏、待遇偏低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村教師仍然是教師隊伍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嚴重製約著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因此,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牢牢牽住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財力,進一步加快農村教師隊伍發展步伐,促進全省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科學發展。
三、扎實推進當前幾項重點工作
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全省各地從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同志要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不斷增強把握方向、統籌全局、解決問題和推動工作的能力。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全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關於2009年度全省中小學教師工作,湘生同志剛才已作了安排和要求,我這里強調的是今年乃至今後幾年要重點把握的幾項工作。
1、調整優化結構。當前,我省中小學教師數量矛盾基本緩解,教師資源的結構性問題迅速上升為主要矛盾。在當前我省教師隊伍諸多結構性問題中,最突出的是結構性缺編與超編並存的問題,也就是說,當前中小學教師總數不少,但某些學科教師特別是合格的專業教師缺乏,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突出問題。前面已經談到,我省中小學音樂、體育、美術三個學科教師短缺,其實還不止是這幾個學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還有一批「教非所學」的教師。專業是專業化的基礎,沒有專業基礎,專業化從何談起?
今後幾年,我省的學齡人口和教師供求關系都會發生較大變化,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抓緊進行教師隊伍的結構性調整。一是要根據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要求和本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實際情況,認真做好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加強教師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師分學科分專業培養的計劃性,從培養源頭上有效控制學科專業結構的失衡;二是在教師補充環節上,要按學科(課程)教學工作任務配置編制,按學科(課程)教學需要進入,同時新補充的小學和初中教師分別應具有專科以上和本科以上學歷,切實把好新進教師「入口關」;三是加緊對「教非所學」且在所教學科專業有培養前途教師進行所教學科專業培訓,有效緩解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失衡的矛盾。
2、狠抓素質提升。教師的水平決定教育的水平,教師的質量決定教育的質量。低水平的師資絕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為此,一是要普遍提升中小學教師學歷水平。學歷水平是反映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基本要素,目前我省小學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初中和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的排位分別位居全國23、23和15位,這與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水平極不相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關注、加大工作力度,把教師學歷提升作為一項過硬的任務來抓。
二是切實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要認真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全員培訓和其他各類專項培訓,研究教師培訓的目標、課程內容和施訓方法,努力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切實加強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培訓,使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師德令人敬佩、教學令人滿意的合格教師。
三是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中小學名師、特級教師和專家型校長是為人師表的典範,是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領軍人物。要充分發揮這些骨幹教師團隊在教育教學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帶動和促進教師素質提升。
3、關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我省是個農業教育大省。農村教師占教師人數的87%,同時,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仍然相對薄弱。農村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失衡,成為影響提高我省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教師隊伍建設要突出大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農村教師整體素質這一重點。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關鍵在於促進優質教師資源流向農村。為此,我們一是堅持面向農村地區和農村教育,加強師資培養工作,為農村教育儲備、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優秀教師。二是積極探索區域內教師定期交流的制度和辦法,加大教師交流力度,推進城鎮教師支教農村,縮小區域間師資差距。三是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開展農村教師專項培訓,提高培訓實效。四是制定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補充完善農村教師扶持措施,防止農村骨幹教師流失,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4、創新建設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出路在於制度創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教師職業的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加,教育勞動力市場的人才競爭機制和自主擇業機制日益形成,這一轉變在客觀上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將中小學教師政策定位在激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促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學識能力和水平、提升競爭能力上,大力推進教師教育和教育人事制度創新,建立有利於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是研究建立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職業吸引力的機制,吸弓f優秀人才投身教育、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政策措施,嚴格教師資格制度,讓優秀的人才「想進來、進得來」,讓不合格的人「想進來、進不來」。
二是研究制訂激勵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制度,讓廣大教師能夠「想教好、能教好」。
三是研究制訂培養造就教育家的制度和倡導教育家辦學的制度,讓骨幹教師「出得頭」。
四是研究制訂防止優秀人才流失和讓不合格教師退出的制度,使優秀教師能夠「留得住」,讓不合格人員能夠「出得去」。
同志們,在過去的幾年中,我省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今天,我們遇上了我省教育事業推進科學跨越、建設教育強省的良好時機。我相信,只要我們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實踐,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教師工作的規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適合我省省情的教師隊伍建設新路子、在湖湘教育的歷史上書寫新的篇章!
⑹ 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調研選題,或者是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哪些方面謝謝啦
市場經濟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李遠成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中,如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中小學管理過程中無法迴避的,也是迫切需要探討的。
一、教師隊伍在市場經濟運行軌道中的特殊坐標
中小學教師在基礎教育的巨大作用,已為國人所熟知。全國有800多萬普通中小學教師,這是一支特殊的勞動大軍,無論從他們的勞動方式、勞動對象、勞動產品,還是從他們的就業 渠道、方式看,都和企業不同,其理由是:
1、這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決定的。市場經濟並不是私有制的代名詞。鄧小平同志1 992年初南巡講話中已經明確告訴人們:「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 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是體現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同時,它也是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制 度結合在一起的,它並不排斥國家宏觀的調控和計劃。中小學作為國家上層建築領域的特殊部門,歷來都被置於宏觀控制之下,不僅過去和現在如此,在將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也將 如此。現階段,中小學師資調配如果沒有國家統一管理,後果是很難設想的。加上我國中小學基本上都是國家投資,教師工資也基本由國家承擔,中小學教師是吃「財政飯」的國家干 部。因此,不應該進入市場經濟運行的中的勞動力市場。相對地講,在對教師的使用問題上,「雙向選擇」、「用工自主」的開放程度也應該小得多。
2、這是由我國目前的教育發展和教師隊伍的現狀決定的。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由於基礎教育總體水平低,僅管建建國後黨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使教育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 離 現代化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不少地區小學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相當一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普九教育的實現還相當艱巨。在這種形勢下,要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還需要大 量的中小學教師。就目前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來看,不僅數量上還有不少缺口,在質量上也有不少問題。僅有70多萬人口的重慶市榮昌縣,目前還缺編中小學教師556人;在編教師中 ,小學教師學歷未達標的245人,初中教師學歷未達標的239人,在這種情況下,非但不能使教師自由進入「市場」,自由流動,相反還應該穩定、加強。
3、這是由國家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的。國家舉辦師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教師。當一個師范畢業生掌握了一定專業文化知識和傳授知識的技能後,就應該去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 。當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成熟的教師的時候,卻不去從事他所熟悉的工作、事業,而是「下海」、「跳槽」,那種結局當然不是國家所希望的。
當然,一旦有一天,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教師的政治、經濟地位真正提高了,有能力且願意當教師的多了,教師隊伍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不可以改一改,因為市場經濟的競爭性、 選擇性畢竟是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
二、當前影響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因素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但當前的諸多因素使這種希望顯示得並不充分。
1、教師工資制度有弊端。
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辦事,中小學作為一個特殊行業,是否也應完全遵守價值規律?不僅在理論上說不清,在實踐上也不太容易把它扯在一起。建立在公有制基礎 上的學校,教師的工作性質雖然可以界定為腦力勞動,但知識還不可能完全商品化,教師個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也不可能完全成為衡量收入高低的尺度。一般地講,教師工資主要根據 學歷、工作年限、職稱三項指標確定的,而且一經確定就具有相對穩定性,並且只能往上漲, 不會往下跌。對一部分教師來講,他們收入的多少和實際工作情況並不吻合,在教學工作中 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學上的教師,他們的付出和所得就有較大反差,少數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混崗,「發水」,但其收入並不比前者少。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按勞動分配原則沒 有在教師行業得到充分體現。一般地說,中青年教師是教師的主力軍,但他們由於工作年限短,職稱低,而要增加工資又必須「耐心等待」,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 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當前,教師的工資體系是納入國家預算的,從大面積講,學校既無擴大辦學自主權的法律規定,沒有優質優價,按質論價的政策依據,更沒有自定工資標準的經濟實力。中小學校長名 義上也稱法人代表,但決不能和廠長經理相提並論,他只能代表國家管理學校,在如何提高教師待遇問題上打不出多少主意。企業要生存發展,「不找市長找市場」,學校的特殊坐標 決定了它的秉性:光找「市長」的「麻煩」。
此外,當前中小學體制的分級管理,財政體制的改革,經費的分級包干,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財政收入的地區的教師工資體系出現很大差異,國家開口子,自己出票子」的政策 ,使一些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和其他收入得不到落實。這就難怪有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了。
2、中小學教師收入偏低,國家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里講的收入是指總收入,包括基礎職務工資和政策性補貼、津貼;所謂偏低的參照對象,當然不包括農民。
就榮昌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收入情況看,全縣人平基礎職務工資95?71元(最近已造冊上報,每人增加一級工資,人平增資7?92元),加上各種補貼,人平180?00元左右。和縣境內黨 政系統相比較,雖然基礎職務工資略高一些,但卻沒有每月60?00元的「廉政費」、年終獎、下鄉補貼之類。從總收入看,教師人平收入大大低於黨政幹部的人平收入。據縣內某銀行 內部職工透露:他們的年終獎一般在2000至3000元。至於郵電、交通、建築、建材各行業職工的收入與教師收入之間的「體腦倒掛」,已為社會公認。「一支煙、半斤油,一頓飯、一 頭牛」的生活標准與教師是無緣的。
這些年,報刊文件總有不少關於教師流失的披露,不少教師(尤其是骨幹教師),不惜花力氣,找關系,尋門路跳出教師隊伍,卻從沒聽說過有黨政機關幹部、企業專業人才拚命擠進學 校的先例,道理何在?只能從經濟上去找原因。
國家未嘗不想盡快解決這一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但終因財力不足,力不從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教師長工資看報紙」的現象也不足為奇。
此外,不少地方領導幹部在對提高教師待遇問題上,指導思想就不正確,或認為教師光用錢不找錢,他們找錢教師用錢;或認為教師一天上幾節課根本就值不了幾個錢,因而對提高教 師待遇並不熱心。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已經明確提出「八五期間,教育系統平均工資要高於當地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水平,在國民經濟12個行業中居中等偏上 水平」的目標」。相信真正落實教師待遇問題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3、評職稱,「強心針」和潑冷水同時並存
以榮昌為例,現有公辦中小學教師3121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3076人,占教師總數的78 .25%,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2037人,佔51.8%。在40歲以下的教師中沒有一個高級職 務;41—45歲年齡段教師也僅有高級職稱1人。663個中級職稱中。青年教師(35歲以下)僅有 30人。可見,從總體上看,中青年教師的職稱普遍是初級職稱,這本不值得奇怪,但從另一 側面反映,46歲以上的教師855名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就達706人(其中有高級49人),這就難免給人造成一種印象,評職稱的主要依據是年齡。
全國800多萬中小學教師中具有高級職務的僅占教師總數的1?02%(榮昌縣也是這個比例),具有中級職稱的也只有13.8%(榮昌略高於這個比例),不少教師到退休時也未評上應該評上的職稱。須知,目前國家是把水平、地位、待遇和職稱掛鉤的,沒有職稱,其他許多力面都沒有。職稱名額太少,不僅令廣大教師不滿,也令各級教育行 政領導和中小學校長大傷腦筋,每評一次職稱就會在學校掀起一重不小的波浪。評上理想職稱的,固然高興,未被評上的,好似被潑了一瓢冷水,他們之中的不少人或消極等待,或伺機改行。
許多教師,無論從水平,能力還是實績上考查,都是和相關職稱相符合的,但就是因為「名額有限」,得不到認可,這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顯然是相悖的。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也的確存在一些影響教師隊伍穩定的因素,如論資排輩,比「鬍子」長,使有的符合條件的中青年領不到「入場券」,雖然青年有的是機會,該讓趕「末班車」的先走,但如此循環下去,都到末班才趕上車,上車未行路,天便黑了,又該如何是好。又如,職稱評定本該是制度化,經常化的,但只是不定期地給點「自然減員指標」,讓教師們去「火並」,每評一次職稱,且不要說積極作用與消極作誰大於誰,就單說校長因大量的思想工作所耗費的精力就是許多人沒體驗過的。
4、中小學教師生活條件差,環境艱苦。
這主要是針對鄉村學校而言的。中小學多數分布在農村,和城鎮相比較,生活條件差,環境不好,不通公路,沒有自來水,有的甚至沒有電燈,油鹽煤米菜樣樣都得靠自己從遠離學校 的場鎮采購;學校沒有工友職員,所有勤雜事務全由教師承擔。有的學校規模小,兩三個教師,一旦有人生病,其他教師就得「抬課」,有的鄉村學校,包括一些完全小學甚至鄉中, 新教師多,代課教師多,家住附近農村的多,究其原因,無非是條件差,留不住人。新教師是身不由己,農村教師就近半農半教,代課教師好找,反正初中畢業生眼下多的是。但這樣 的農村學校的教書隊伍狀況,實在令人擔憂。
三、對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看法
筆者僅就目前形勢下政府職能部門和學校如何建設教師隊伍談幾點看法。
1、選好校長,用好校長
培養一個好的校長,用好一個校長,無異於辦好了一所學校,這一點,和企業沒有什麼兩樣,因此要建設好教師隊伍,首先應建設好校長隊伍。
在選拔標准上,「四化」標准從總體上講是應該遵循的。但在理解上,是否可以這樣認識「 革命化」,除一般意義外,還應加上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有開拓精神、有市場經濟觀念和意 識;「知識化」、「專業化」本屬同一范疇,它還該包括教育理論、管理水平、政工能力;至於「年輕化」,是相對而言的。從某種意義講「四化」只是客觀條件,還應加上主觀因素 才完整。這里不妨斗膽再增加一化——「激情」化。激情,是從行為動力的心理角度講的。荷蘭學者斯賓諾莎認為激情是因果鏈條中的一環,激情包活願望和快樂等方面。這是說,沒 有 心理上的要求,沒有主觀上的願望,心情不舒暢,行為就缺少動力。試想,僅有能力做好校長工作卻不願意承擔此項工作,即沒有行為的激情,而只是「組織服從」,勉強上崗,這種 結局該會是什麼樣子。
在對校長的使用過程中,放權至關重要:組閣權,教師聘用權,經費使用權,獎懲權都應適當擴大。其二,在政策上應為提高校長待遇開口子。第三,應體現「專業化」,校長不一定 非兼課不可。其四,應有一支專門負責校長工作的政工隊伍,因為校長也是人,他們有血有肉有感情,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他們不能只是放心,更要關心。最 後,校長不宜更換太勤,頻繁調動,要穩定教師隊伍,必須首先穩定校長隊伍。
2、廣開師資來源渠道
目前的中小學教師基本上都是來自師范院校的畢業生,由於種種原因,教師流動頻繁,師資隊伍不穩,有的學校量少質弱,尤其是農村學校缺偏嚴重,可否採取以下方法:①向社會招 聘。對有志從事教育工作的企事業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可調入學校;對回鄉高中畢業生可擇優錄用,經短訓後分到缺編小學任教。②聘請兼職教師。對於初三、高三實行分流的學校可 以採用,學校在編教師不能承擔的選修課、勞技課可聘請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到校兼課。③適當延長骨幹教師的退休年齡,把一部分已到退休年齡,而身體好,精力旺盛,教學能 力強的教師繼續留在教學崗位上,使他們在教學、科研、對新教師的傳幫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④鼓勵超編學校教師到缺編學校,鄉村學校任課。
3.建立科學的,適合學校實際的職稱評聘制度。
國家對職稱指標的下達、評審程序的確定,跟學校關系不大,但學校至少應該有聘任教師的權力。設多少職稱的崗,學校雖然不能完全自主,但由誰擔任某個職位,校長應該是心中有數的。職稱資格和職務和應該是兩回事,現在的評職,一經評定,終身享有,不論任職與否都可領取相應的工資,這很不合理。最好把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分開核算,這樣,在學校總經費不變的情況下,校長可根據每個教師的德、才、績、能,合理地確定具體的職務崗位,高職可以低聘,低職可以高聘,這樣更能體現競爭性,調動積極性,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相一致,體現按勞分配,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
4、建立激勵機制,勢在必行
管理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直接原因,而人的動機是由需要轉化而來,動機又必須通過某種手段的激勵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教育管理者的責任,就是要努力激發教師的強烈的工作動機,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應重視激因的效應,教師如果老是接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類,而對他工作上達到什麼目標,做出什麼成績又該得什麼獎勵並不清楚,或根本就沒有什麼章法,那麼,他的工作熱情是不可能持久的。反之,教師達到一定的工作目標,在榮譽、物質利益、職稱等方面給以激勵,效應就大不一樣。其次,正確處理好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關系.精神激勵具有持久性,教育性和調節性;物質激勵具有實效性,在一定情況下具有強效性.兩者必須同時並舉,但在不同對象、不同問題上又應有所側重;如在教師必要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後,更需要的是精神獎勵,而目前評選優秀教師,名額太少,方法單—,作用不大。
其三,在具體作法上:①建立規章;不論是政府,還是學校必須有一套規章。②建立校長獎勵基金,使激勵措施有物質保障。③廣泛宣傳教師優秀事跡,增加社會效應,④必須和職稱評聘掛鉤,凡有突出成就的,破格晉升。
5,建立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工資體系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給企業的壓力是巨大的,企業的優勝劣汰也是通過經濟手段來實觀的。在當今教師工資體系中,何尚又不可以運用經濟杠桿,促進教師上足課,骨幹教師多上課,創造條件,使正常工作和超額工作的教帥提高收入,使少數低能教師被自然淘汰,從而增強教師崗位的吸引力呢?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他做出公認的成績時,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比一般教師獲得的報酬更豐厚—些,又未尚不可呢?順便說一點,一所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在完成國家招生計劃的前提下,收一點「議價生」,藉以解決國家投資的不足,教師的福利等問題,既調動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又減輕了國家負擔,社會壓力,在建立社會土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又有何值得莫明驚詫的呢?
6、教師不應從事第二職業
教師應該在教書育人上多下功夫。在正常情況下,教師本不會有時間和精力去賣燒餅、茶葉蛋之類。過去一段時間,國家在輿論上有過太開放的導向,甚至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允許教師 搞第二職業,形式上是幫助教師致富,實則是幫了教育的倒忙,無疑使本不穩定的教師隊伍雪上又添霜,這樣的蠢事再也干不得了。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穩定中小學教師隊伍,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上述幾方面外,諸如正確處理好文憑和水平的關系,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解決好教師住房、就醫、子女升學就 業等問題也應在考慮之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教師隊伍建設本來是屬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但它們之間的確存在內在的,不可否認的必然聯系。建立市場經濟無疑是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重要步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四化建設的三支基本社會力量,教師是一支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體中的作用,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 將是巨大的,這就是結論。
(本文發表在《重慶教育論叢》1994年第3期)
⑺ 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有關情況調研報告怎麼寫
一、福建省中小學校長隊伍現狀 福建省中小學校長總數為15884人,其中高完中校長1773人,占總數的11.16%;初中校長3040人,占總數的19.14%;小學校長11071人,占總數的69.70%。民辦中小學校長282人,佔中小學校長總數的1.78%。 注:整個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都不包含職業、成人類學校。 另外,福建省還有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283人,其中正校長107人,佔37.8%,副校長175人,佔61.8%;男校長259人,佔91.5%,女校長24人,佔8.5%。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校長40人,其中正校長16人,佔40%,副校長24人,佔60%;男校長34人,佔85%,女校長6人,佔15%。 (一)高完中校長隊伍現狀 1. 高完中數量、所在地及規模。2008年福建省高完中610所,其中,完全中學483所,高級中學127所。合計高完中,坐落在城市的175所,佔29%;坐落在縣鎮的329所,佔54%;坐落在農村的106所,佔17%。高完中在校生總數748828人,城市在校生228533人,校均規模1306人;縣鎮在校生411620人,校均規模1251人;農村在校生108675人,校均規模1025人。
⑻ 最新學校如何抓好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及思想教育
教師是課程改革主力軍。教師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課改成敗。只有創新意識、敢想敢創造的教師,才會培養出有創造性的學生;只有個性的教師 ,才會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因此,建設教師隊伍、完善教師隊伍,發展機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師綜合素質關鍵。我學習了《關於加強中小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後,深得啟發,我想就其中的「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來談談心得體會:
一、 建設教師隊伍要構建合理評價機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體會到,課改也得到大家廣泛支持。但在學校里,在新聞媒體中也屢屢看到,學校加班、加點,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體罰學生等違規現象。造成這些現象原因有多種,但其中重要原因還是「升學率」是學校一切工作指揮棒。考試成績還是評價教師好壞重要指標。教學任務繁重,升學壓力過大,工作超負荷運轉,是當前許多中小學教師真實生存狀態。愛因斯坦曾指出:「負擔過重必然膚淺」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習,接受了新理論。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壓力太大,教師往往不敢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方法去教學。
建設教師隊伍,要對教師工作構建合理評價機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功能。」評價是改進教育教學的動力和源泉。目標是為了促進教師工作。評價是為教育教學服務,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要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不要把評價當做篩選與甄別的工具,要把評價功能轉向為導向、激勵等功能。評價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思想要關注個體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差異,激發個體和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為輔。
二、建設教師隊伍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製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師,要適應 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同新課程一起成長,以適應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體魄和良好心理素質,養成健康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一代新人。」這些,學生應具備素質,教師首先要具備。然後才能教得好學生。教師「一次教育終身受用」,單一性思維已落後於時代。以教師為中心,「師道尊嚴」,思想必須揚棄。教師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機制。建設教師隊伍要針對教師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樣,培訓學習機制,學校要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三、建設教師隊伍要完善以人為本和民主管理機制
教育面向的主體是學生,進行課改的對象也是學生。而看學生成績優劣,更多時候,還是從考試中來衡量。所以現在眾多家長觀念還未轉變,他們還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是能得高分、滿分。家長們普通認識,考上名牌大學才有希望。家長們這一觀念和態度,不但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也會產生一定壓力。建設教師隊伍,要為教師工作努力營造寬松向上的內外環境, 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首先學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大力宣傳素質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長普遍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教育改革是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以德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重點」。其次,學校要完善以人為本,民主管理機制。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要完善以教代會。民主管理機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師,體現民主。要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積極支持者、推進者和具體執行者。教師只有在寬松文化氛圍里,才敢於表達思想,才有可能與他人合作,積極探索改革途徑,尋找穩妥方法,從而敢於改革,勇於嘗試,使得課改有條不紊地進行。
課程改革是循序漸進過程,只有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才會讓這一處處滲透「以人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預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課程改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