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教育局小學升初中片區怎麼劃分的
http://www.shangxueba.com/news/chengjichaxun-1.html
小升初與初中升高中的中考、高中升大學的高考並列為中小學生的三大考試。小升初的全稱是:學年度六年級學科文化素質檢測。
「小升初」不允許統一考試,各個重點中學自行按照各自的標准錄取學生。近幾年重點中學錄取優秀學員主要參考「綜合素質測試」的成績。由於優質校招生數量有限;所以每年五六月份都會出現大量的小學生報考少量重點中學的現象,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使得「就近入學」難以實現。
如今的「小升初」制度使小學六年級生的壓力減少。制度大多為免試就近入學。北京的小升初以「推優」的形式出現。也就是每個小學的三好學生都可有一次推優的機會。即自己報志願(在可報的重點中學里挑選),隨機抽取。但教委的這一做法很可能導致教師的腐敗。
相關政策規定
針對目前小升初的情況,國家相關部門日前頒布小學入學、轉學、升學相關政策規定如下:
1、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政策依據:縣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普通中小學學籍管理幾項規定的通知》
3、入學:凡年滿6周歲(鄉鎮可以推遲到7周歲)的兒童,每年秋季應當免試就近進入小學一年級接受規定的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及其家長應於新學期開學前,向自己家庭所在地附近的小學報名,小學在認定其符合就讀條件後向報名者發出入學通知。
城區小學:必須嚴格按縣教育局劃定的招生范圍及對象,必須首先保證招生范圍內的適齡兒童全部無條件入學;學校招生時必須審驗戶口薄等有關證件,核准年齡和戶籍所在地;個別因特殊原因,需跨招生服務區就讀的新生,由接受學校造冊,報縣教育局基教股審核。
轉學:學生入學後不得隨意轉學,確因家長工作調動,家庭住所搬遷或其他原因必須轉學者,須按下列程序辦理轉學手續方可轉學。
①轉學學生或家長憑家長工作調令復印件及其他轉學原因證明向學校提出申請,經班主任及教導主任同意,報校長批准後,辦理好轉學聯系單。轉學聯系單先由轉出學校和轉出學校所在教育行政部門簽署意見後,再到轉入學校和轉入學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簽署接收意見,最後持辦理好的轉學聯系單,到轉出學校開出轉學證書。
②學生或家長持已簽署接收意見的轉學聯系單到學校報到,由學校造冊到縣教育局基教股審核注冊,並編定學籍號,學生檔案交由接收學校。
③任何學校不得接收無正常轉學手續的學生入學就讀。
升學:小學畢業生一律免試升入初級中學就讀,任何學校不得無故拒收;目前,各地舉行的小學六年級水平測試成績不作為能否升學的依據,主要用於考核教師和學校工作成效。
㈡ 惠州惠城區小學有哪些
惠陽區淡水第二小學是一所六年制公辦學校,創辦於1963年,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學校佔地面積14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39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100%。學校現有2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23人,教師64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師資實力雄厚,現有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5人,榮獲市以上榮譽38人次,完成市「名班主任」培養2人,區首屆「名教師」培訓對象1人。
惠州市十一小的歷史:「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惠州邑人馮重熙與廖雨生創辦惠州昌明小學,校址在更樓下舊時的前營衙門,即今市十一小學的前身。」十一小是惠州的名校,培育了無數的英才.。 現任校長譚文娟。兩千多師生的辦學規模,在惠州市享有盛名.學校環境優美,設施一流。
惠州市第九小學創辦於1964年;1987年由36個單位及全體教師、學生家長資助建成三層教學樓—集智樓;1993年由政府出資、社會各界人士贊助建成六層「Z」型教學大樓。校園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校園內綠樹參天,操場上有一棵融入歷代師生情誼,見證學校發展歷史的大龍眼樹。
惠州市第一小學的前身是惠州府學堂,是清朝末期惠州知府沈傳儀1903年4月創建的,距今已經有102年的辦學歷程。原校址在惠州府署右側,即現在的惠州市第四中學校址。1950年12月改名為惠州市第一小學,1972年8月校址遷到府前街華光廟,1999年3月遷址惠州市江北江畔花園。新校址旁邊是一條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東江大河,河岸是正在開發的濱江公園,近鄰是惠州市首腦機關行政中心,還有廣闊的體育廣場與正在興建的一流體育館。
㈢ 惠州老惠高今年按片區怎麼劃分是公立學校嗎
你說的是位於東平的老惠高嗎?它是公立學校,不過它對應的片區很小,就只有東平學校附近的一些房子。其他主要是招惠陽戶口的學生。
㈣ 惠州市第十小學是怎樣劃分學位片區
我不在惠州
㈤ 惠州十一小學位包含哪些片區
紫西嶺全部地區(龍船街、南門路、南壇西路、南壇北路合圍部分)、龍船街以北、金雅苑以西地區、水門直街以南-更樓下東半部(九小的邊界不變)。
㈥ 惠州市有幾個區,分別有哪些鎮
惠州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各區縣及下轄鎮如下:
惠城區:汝湖鎮、馬安鎮、橫瀝鎮、蘆洲鎮。
惠陽區:新圩鎮、鎮隆鎮、沙田鎮、永湖鎮、良井鎮、平潭鎮。
惠東縣:大嶺鎮、白花鎮、梁化鎮、稔山鎮、鐵涌鎮、平海鎮、吉隆鎮、黃埠鎮、多祝鎮、白盆珠鎮、安墩鎮、高潭鎮、寶口鎮。
博羅縣:羅陽鎮、龍溪鎮、龍華鎮、園洲鎮、石灣鎮、福田鎮、長寧鎮、湖鎮鎮、橫河鎮、柏塘鎮、公庄鎮、觀音閣鎮、楊僑鎮、麻陂鎮、石壩鎮、泰美鎮、楊村鎮。
龍門縣:麻榨鎮、永漢鎮、龍華鎮、龍江鎮、平陵鎮、龍田鎮、地派鎮、龍潭鎮。
(6)惠州市中小學片區劃分擴展閱讀:
惠州,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境內東江蜿蜒100多公里,屬珠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惠州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惠州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2區3縣,並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㈦ 惠州的行政區劃
惠州市轄下有的行政區域有惠城區、惠陽區和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共2區3縣。
惠州的地理位置: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惠州市。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氣溫22度,7、8月份惠州降雨較多,9、10月份天氣晴朗。 惠州市陸地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占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四分之一。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橫貫境內,境內水庫容量超過16億立方米,是供給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主要水源。
(7)惠州市中小學片區劃分擴展閱讀:
惠州行政區劃歷史:
惠州市境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區劃,秦代縣以下設鄉、里、亭,10里為亭,10亭為鄉。漢平南越後,縣以下設鄉、亭。晉代,縣以下有鄉、里,無亭。隋代,縣以下為保、里、族。唐代,縣以下設鎮和鄉、里,但在廣東此時鎮的建置尚未形成定製。
唐武德中,令天下4家為鄰,100戶為里,5里為鄉。邑居者為坊,野居者為村。宋代,縣以下設鎮(人口達到100戶即為建鎮的最低人口限度),鎮以下為鄉、里。宋熙寧間,改鄉、里為都、保。宋元豐間,廢都、保,而復鄉、里。
元代,縣以下基層建置仍為鎮和鄉、都,後改鄉、里為都、圖;城區仍為附廓。明代縣以下政區是鄉、里、甲制,鄉下設都,都下設圖,里圖之下為甲。以110戶為里。推丁糧多者10戶為長,餘100戶為10甲。甲凡10人,歲役里長1人,甲首1人,董1里1甲之事(《明史.職官志》)。
明代惠州府設有鄉里192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在城區,則實行朝邑制,城內曰坊,附城曰廂,為城市基層行政區劃。清代縣以下農村實行里社制,110戶為1里、里下為甲,後又規定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城市則仍照明代坊廂制。
1909年(清宣統元年),清廷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府、州、縣、廳治所駐在地的城廂為城,城廂以外的村鎮屯集圩等聚落,5萬人以上者為鎮,5萬人以下者稱鄉。
民國時期廣東省縣以下基層政區,按1931年國民政府規定,實行區-鄉-里制,以25戶為1里,40~100里為1鄉鎮。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關,按地方范圍大小、戶口多寡、經濟能力強弱,分為甲、乙、丙3類。
1937年開始,實施縣-鄉(鎮)二級制,縣為一級,鄉(鎮)為另一級,而區為虛級。鄉(鎮)以下設保、甲,屬治安管理性質組織。在城市則實行區坊制,500戶為1坊,10坊為1區。
2003年6月,惠陽撤市設區,調整了惠州市行政區劃,原惠陽市的陳江、潼湖、潼僑、瀝林、水口、馬安、橫瀝、矮陂、蘆洲、大嵐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劃歸惠城區管轄,博羅縣仍圖鎮劃歸惠城區後撤銷並入汝湖鎮;惠陽區轄下的鎮有淡水、秋長、新圩、鎮隆、沙田、永湖、良井、平潭共8個鎮,惠陽區的霞涌、澳頭辦事處暫屬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至此,惠州市轄下有的行政區域有惠城區、惠陽區和惠東、博羅、龍門共2區3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
㈧ 惠州市惠城區有多少中、小學名稱、
有陳江小學。。這個公辦的比較好。。還有忡凱中學。等。。
㈨ 惠州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1月,惠州市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 家級開發區。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惠陽地區建制,分設惠州、東莞、汕尾、河源4個地級市。惠州市管轄惠城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1994年5月,惠陽撤縣改市(縣級),由惠州市代管;至2003年3月又撤市設區,隸惠州市,6月10日掛牌。2016年底,惠州市市縣(區)以下劃分為1個鄉、52個鎮,18個街道辦事處。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要職責:
(一)處理各級政府、各部門報送市政府和市政府辦公室的文電處理工作,草擬、審核、印發以市政府、市政府辦公室名義發布的文件,負責市政府重大活動的組織安排。
(二)負責起草《政府工作報告》和市政府領導同志的文稿。
(三)根據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領導同志的指示,組織相關的調查研究,為市政府領導同志提供決策參考。
(四)協助市人民政府領導同志處理需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處理的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協調、督促相關應急管理工作。
(五)檢查、督促市政府各項決議、決定、重要工作部署和市政府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的執行情況,並向市政府領導報告。
(六)組織辦理人大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及政協委員提案;負責督查、催辦工作。
(七)收集、編輯、報送省政府、市政府領導參閱的信息資料。協調新聞單位對市政府重大措施、重要政務活動的宣傳報道工作。
(八)負責市人民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指導、協調全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九)根據市政府領導指示,組織協調市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和省駐惠單位、駐軍等關系,對有關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十)管理市政府駐外辦事處(聯絡處)及辦公室直屬單位和掛靠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