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實驗小學校史

實驗小學校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21:47:21

㈠ 慈溪市實驗小學的校史簡介

學校現有來37個教學班源,2058餘名學生、98名教職員工。學校佔地面積3221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3800平方米,綠化面積10450平方米,藏書60000餘冊,有電視演播室和閉路電視系統,配有專用電腦機房2個。學校有語音實驗室、多功能階梯教室等專用教室48隻。教室分布合理,每個班級均配備有大屏幕電視、實物投影機、多媒體電腦,教師人手一台電腦。有250米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的塑膠跑道,有近4000多平方米的體藝館。
學校以「示範性」和「實驗性」為立校之本,「立足實驗,整體優化」已成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整體辦學質量在當地首屈一指,並在省內有一定影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德育先進學校」、 「全國紅旗大隊」、 「省文明單位」、 「省示範小學」、「省先進學校」、「省雛鷹紅旗大隊」、「寧波市文明單位」、「寧波市先進學校」、「寧波市紅領巾示範學校」。少先隊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涌現了一批「全國好隊長」、「全國雛鷹獎章獲得者」、「全國快樂中隊」、「全國創造杯獎」、「全國智力大王」、「中國好少年」、「中國好兒童」。

㈡ 廈門同安第一實驗小學的校史簡介

雙溪書院建成後就接納生徒肄業,官府撥學田作為書院產業。地方人士也有捐資置田獻給書院的。因而雙溪書院曾擁有田產二百多畝。蘇延王之孫蘇瑞書等人還捐資購置房產贈送書院。清末,雙溪書院擁有銅魚館、西門內、讀書巷道等處房產14間。田產房產收入作為書院經費。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還給每月考課成績優良者發膏火費、獎賞錢。光緒年間(1875——1908),經常在雙溪書院肄業,參加考課的生童在二百五十名以上。
在雙溪書院掌教並卓有成效的有:雍正乙卯(1735)歲貢庄天能(社壇人)、嘉慶辛酉(1801)舉人葉瀾(卿木益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葉翼飛(古坑人)、咸豐壬子(1852)舉人陳騰鯤(感化里松田人)、已未(1859)舉人陳瑞霖(胡厝宅人)、同治庚午(1870)舉人葉王睿(美岐山人)。最後一任山長是光緒甲午(1894)舉人吳煌樞(縣城北門內人)。
清光緒三十年(1904),雙溪書院改成學堂。原書院院長吳煌樞(字炯堂,北門內人,光緒甲午舉人)任堂長。三十三年(1907)。吳離任,但仍主持設計,就書院後進改建新式教室一座。只是此後軍閥混戰,地方不靖,校長、教員經常變更,學校時辦時停,十年間沒有培養出一個畢業生。
1912年,縣知事馬徵祥(詔安人)重新組建「縣立學校」,任命他的同鄉林學洙(字紹庭,全閩兩級師范學校本科畢業),原任詔安縣勸學所長)為校長。自此,林學洙連任八年,學校較為穩定。1919年夏開始有首屆高小畢業生。新加波東南亞教育研究中心主席王秀南教授就是首屆的畢業生。
1921年,前清舉人洪國器任校長。地主紳士蘇萬靈等去上海募捐4200餘元,用於擴建教室、宿舍。
1922年,由洪國器的兒子、畢業於省立師范學校、任過同安縣勸學所所長、集美小學校長的洪紹勛任校長。時全校有國民(初小)四級,學生180人,高小一年級25人,高小三年級12人,共6個班,學生217人。經費除縣庫撥給外,並擁有原雙溪書院產業,包括銅魚館、西門內、讀書巷等處房產共14間。
1924年,校名改為縣立雙溪小學。1930年親建紅磚教室一座三間,還修建雨蓋操場。開設12個班級,學生近500人。1931年,吳煥三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授、廈門大學副校長蔡啟瑞在校任教。
1935年初,同安縣開始實行中心小學區制。該校即為「同安縣第一中心小學」,陳漢承任校長。翌年9月,洗墨池小學並入,以原校址為分校。全校共13個班,學生492人,教師16人。縣庫每年撥款8160元。1937年2月,洗墨池小學獨立設校。
1940年更名城廂中心學校,1942年,洗墨池小學再度並入,1944年復行析出。總校名改為大同東北中心國民學校。1947年又易名大同第一中心小學,自此到1949年,共產黨地下組織曾在校開展革命活動。教師楊奕坂就是共產黨員,校長葉玉書,教員葉文行、葉文邦等也參加了領導下的革命活動。
1949年9月19日同安縣城解放。9月底11位教師到校清理環境,找學生排練節目。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學校就有節目上街。10月正式復課,有8個班,學生回校252人。
1950年初改名雙溪完全小學,仍由葉玉書任校長。1950年秋,葉玉書因晉江專署小教學習,由江高升任校長。
1951年秋改為雙溪中心小學,高江山任校長。
1952年秋,高江山進大學深造,由教導主任郭朝慶代理校務。隨著學生數的增加,在校內兩側新建平屋教室4間。
1953年楊清白任校長。縣成立小學教研室,亦在校內辦公,又因為學生增加,四年級兩個班遷到米市樓上課。
1954年秋該校成為「同縣實驗小學」。施教範圍包括城關鎮(除西溪街外)以及岳口、五甲、頂溪頭的高年級學生。全校共21個班,近千名學生,近50名教職工。
1956年調葉吟俊任校長,1956年9月校園遭遇洪水襲擊,圍牆倒塌。災後,中央水利部長傅作義、省水利廳長曹玉昆等到校視察,並撥款3萬元新建兩座8間石木結構教室。1957年縣撥款18000元建6間磚木結構的教室,米市樓分校撤消。
1958年,吳光閃任校長。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五甲村、朝元村共劃出水田六畝多,作為「學農基地」。校內還辦了畜牧場、木工場。同年搞「大練鋼鐵」,該校從高年級選出72名年齡較大的學生組成「紅領巾遠征隊」,由5名教師帶領,到汀溪的杉際山燒木碳。歷經45天,燒碳一千多斤。(1962年,水田歸還原村,畜牧場解散。)
1960年9月,廈門師范遷址同安。該校改為「廈門師范附屬小學」,歸廈門師范領導。實驗小學由東山小學接辦。本校發展到28個班,60名教職工。1962年,洪山嶺接任校長。
1963年,廈師規模縮小,附小也從每個年段各抽一個班到北門外新建的簡易教室(在今一中西隅)上課作為分校。1964年6月,以分校為廈門師范附屬小學,總校則改名為城關中心小學,陳順朝任校長。
1969年3月,教師「清理階級隊伍」結束,相當一部分骨幹教師被調到山區小學任教。留下來的教師和校產也調配到各街道分散辦學。校址包括:原廈師附小的北門外校舍、洗墨池的蘇祠堂、南門內原縣委黨校、溪邊的原財貿幹校。雙溪書院原址只留東溪街的學生,校名改為東紅小學。一學期後,北門外與南門內二處因校舍不宜,學生雙並入東紅小學。
1971年12月26日,同安食品廠經「支左」部隊同意佔用了校舍,小學遷到原一中的孔廟邊校舍,校名「向陽小學」。至1973年學校發展到21個班,上千名學生,100多位教職工,江延榨、葉金贊、林水錦等人相繼主持學校工作。1973年葉金贊去世,這時領導班子不團結,教師也分為兩派。1975年縣派工作組進校整頓。
1976年2月,原領導班子成員調離,縣指派工作組成員葉金槍留校主持工作。此後雙繼續加強領導班子力量,充實教師隊伍,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恢復了生機。
1979年2月復辦實驗小學。縣政府任命葉金槍為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這時辦學規模已達29個班,1500名學生,教職工75名。是年縣撥款10.14萬元,建教師宿舍樓一幢,總建面積1259.67平方米。1986年又投資41萬元興建教學大樓4幢2421平方米,共有32間教室,8間年級辦公室。同年4月被定為省重點小學。
1981年10月庄恭炳接任校長,充實了領導班子,辦學規模陸續擴大到29個班,1500多名學生,75名教職工。1988年少先隊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1988年12月葉金槍退休。1989年9月,縣任命庄恭炳兼任黨支部書記。
1990年9月,呂秋寶接任校長,學校繼續得到發展。1990年5月翻建新綜合樓一座,面積1523平方米,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是年出席省集資辦學現場會的劉金美副省長、國家教委計財司司長、省教委領導相繼來校視察。1992年11月學校被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4年2月被省委宣傳部、省教委授予省級文明學校的稱號,1996年3月被省教委確認為首批省級示範小學。
1997年8月,陳榮藝任校長。1999年8月,同安實驗小學更名為同安第一實驗小學,陳榮藝繼任校長。學校規模擴大到32、33個班,學生數達1760多個,在職教師90名。教師中大專學歷以上的佔60%,特級教師2人,省市學科帶頭人2人,小中高2人,小學高級教師35人。學校各種專用教室配備齊全,教學儀器達到一類標准,已建立閉路電視網路,生均圖書佔有量22冊。學校始終以培養高素質的未來人為宗旨,五育並舉,已基本形成「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造美」的辦學特色。先後進行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嘗試教學」、「指導——自主學習」等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是全國「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轉變」、「電化教學」、「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基地,是省、市、區的課程改革實驗點。
2002年8月,在學校原教師宿舍樓僑胞——陳美玲捐資興建福華樓一座,總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學校的辦學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學校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㈢ 靜海縣實驗小學校史

聽聽他的校歌吧

㈣ 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的校史簡述

學校將2008年定為「百年校慶年」,將隆重舉辦建校百年的慶典活動。每個關心母校、熱愛母校的人都翹首以待這一神聖、美好、幸福的時刻,今生能逢上母校建校百年大慶確實難得。母校經百年的風雨搏擊、艱苦奮斗,如今已是碩果累累、名聲遠播。作為78年畢業老生的我在歡喜之餘,竟不顧學識短淺和手頭文獻資料有限,想以「校史助考」為題寫些文字,希望能為校慶籌委考究、撰寫校史提供點幫助,並旨在寫作過程中再次激發自己愛校和懷舊的痴情。 說起母校建立,不能不提及「吉林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當初清政府興辦女學時,規定各州縣必設「女子師范學堂」一所,基於初辦,可先由省城試辦,往後酌情添增。「白山松水,女權肇始」,省城吉林經籌備近一年,終於在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5月23日正式建立女子師范學堂即「官立女子師范學校」,初建時校址在蒙古旗街,「女師」後來在民國時更名為「吉林省立女子師范學校」(1912年,另一說在1915年),「九一八」事變後更名為「吉林省立吉林女子師范學校」。1911年因城內失火(這是最為慘重的一次「火燒船廠」,受災戶達全城的三分之二)和永吉州文廟廢止,經提學史同意,「女師」於當年6月份遷至母校今址,即新開門內舊學院衙門及學署文昌宮、文廟鄉賢祠原地,當時校址計有平房96間。「女師」後來在偽滿時期的1938年將「女師」遷到省立女子中學後停辦。「女師」當時是我市最有名的新學學堂,成立之初招收講習班一個班、初中班一個班、師范班三個班,共有學生208人;先後共辦14個班,每班人數最多有32個,最少為17人,這些人畢業後為社會在教書育人崗位上不讓須眉,為社會進步、婦女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婦女能拋頭露面,在當時可是破天荒的新事兒。母校的前身之一是該校的附小,與第二年「女師」成立的保姆班,第三年成立的幼稚園(長年招收學生40名)同和「女師」形成一條龍的女子受教育系統,這在當時的吉林,確是一件別開生面的大事,同時也說明母校的誕生與吉林女性的解放密不可分。 母校現址在1742年(清乾隆七年)曾建有吉林首座文廟——「永吉州文廟」,該廟後因1790年的一場大火被燒毀、原地重建的文廟規模又太小等原因於1907年在吉林城東萊門(小東門)外江邊拓地重新修建,歷時兩年建成。母校的前身之一作為「女師」的附設(屬)小學——「女子兩等小學」與「女師」正式同時成立(即1908年5月23日),建校之初招收學生高級班4個、初級班5個,職員二人,教員十二人,學生530人;位置在「女師」後院,即現在校舍北樓一帶(節孝祠),校長(堂長)是「女師」校長張壽昌(字乃仁)兼的,當時附屬小學校有四十八間房。附小的學制,起先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後來新學制改為初小四年、高小兩年。母校前身的組成部分另外還有三個,一是1913年(民國二年)成立的、有著「吉林省三大人才搖籃之一」美譽的、省內名氣最大的「省立模範小學校」(原址在崇文書院,即今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所在地,另兩個學校是省一中和有「吉林小南開」之譽的毓文中學),它後來遷入已改稱「吉林市立新開門兩級小學校」的母校(新開門大致在今天市公安局附近,系1909年在東萊、朝陽兩門之間所開,俗稱「扒豁子」)。另外兩個是此前的永吉高小、蒙古旗小,在「女師」遷走後與「師范附小」三小合一(當時校長是郭增琪,1942年校長換成高恩榮)。「省立模範小學」原是吉林省立第二高小,首任校長是初兆聲(鶴皋),曾招收學生560人,是當時的初高級的重點小學。在楊慧慈的一篇著文中回憶當時母校情形:「當時學校要求學生彬彬有禮,每個老師以身示範,上班都穿著深藍色人造毛料半長身的工作服(上為藍布帶襟制服,下為青布裙,白襪黑鞋)。早晨,學生見到老師要行鞠躬禮(十五度鞠躬禮,民國前是「請安」和「跪拜」。),老師必須點頭還禮。每天有朝會(日偽時周一的「朝會」即指升五色「國旗」,行注目禮,向皇居遙拜。當時日語是「國語」,漢語是「滿語」,師生不能自稱是「中國人」,而稱「滿洲人」。),教體育的張老師負責整隊,主任訓話。大型活動一般和女師共同進行,校長則很少來到這里。女師附小每年畢業兩個班,教學質量高於一般學校,是當時市內模範小學校,它就是今天第一實驗小學校的前身。」母校辦學嚴謹,員工兢兢業業,多年來形成的良好傳統校風和先進的教學水平使母校知名度一直高於其他兄弟學校;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面貌更是一新,師生以更佳的嬌人成績廣獲好評:母校在1959年4月2日,被吉林市教育局確定為吉林市13所重點學校之一;1962年母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小學校;母校的榮譽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正因為各班共同的積極向上,才使學校整體煥發異彩,比如1981年10月7日,母校四·一中隊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紅花集體」,並獲頒發獎旗一面,贈送電視機一台的獎勵……。 說起母校校名,多年來幾番更改:1937年被日偽改為公立新開門兩級國民學校,次年更名為吉林市立新開門國民學校和國民優級學校,1945年名為吉林市通天區中心國民學校,校長是王兆英,學生達1700多人;1949年改為吉林市通天區第一完全小學校,1950年名為吉林省實驗小學,校長李芳辰;1955年因省會遷往長春,改為吉林市實驗小學校,當時的校長是矯興志;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名曾叫吉林市第二十六小學校,好象此前還叫過「吉林市九年一貫制小學校」,後來叫「吉林市十年制學校」,校長是郭蘭香;1981年由於吉林市成立第二實驗小學,遂定名為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校。如今的校長是陳久文,他是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先後榮獲全國特色教育優秀教師、全國學校德育管理先進個人、吉林省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市十大傑出青年、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市級優秀導師、市優秀黨員領導幹部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聘為市全天候教師評委、吉林市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所主持的科研課題分獲國家、省、市不同級別的獎項多次。參與了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系列叢書》(理論卷)的編寫;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所撰寫的30餘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並做經驗交流。老一些的母校師生對當時校內的「魁星樓」印象很深,這里略述一二。魁星樓,建於1765年,也即乾隆三十年,是永吉州文廟的附屬建築,位於文廟內東南隅,原名「奎星樓」、「奎宿閣」,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樓高14米,樓上供奉著主宰文運的神——「魁星」(魁星,又稱「璇璣」,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即「開文運點狀元」的「奎宿」像,多少「懸梁苦讀」、「鑿壁借光」的讀書人跪拜在它前面乞求獲得保佑以期取得功名。其建築精美,體現出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建築文化:它採用均衡對稱的設計,樓高為二層,底層為7米,是磚石結構,建築面積為121平方米;上層層高8米,為木結構;全樓牆壁四周共有12根大柱,整體磚牆和大柱全部漆成紅色,屋面用筒瓦鋪成;飾畫精緻,不論飛禽走獸、劍把正吻,都體現出工匠們的心靈手巧。在1858年和1874年兩次對該樓進行了翻修。1900年吉林「凈法大師」領導的義和團曾在此處設壇練拳,還發生過漢奸「猴張」的人皮被義和團掛在樓上的事;此樓還曾在1907年5月是吉林日本領事館所在地;雖說魁星樓有著很高的建築藝術和歷史文物價值,但由於人們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和「左」的思想影響,而在1964年因年久失修,怕給師生帶來安全隱患經批准被拆除。由於當時該樓是附近的高層建築,每逢校內操練、演講、朗頌校訓時,領導和客人多登臨俯視,省城大部一覽無余。魁星樓南面的門楣刻有「文光射斗」四字,「女師」和附小的師生常在樓前攝影留念,尤其是為省、校爭光獲獎的同學常在此前合影。由於魁星樓的影響,臨近的胡同有以它的名子來命名的,如「魁星樓前胡同」、「魁星樓後胡同」。現僅存上脊「望天叫」一對在母校教具室。魁星樓被拆除後,寫有「文光射斗」的條形築石還曾立於新教學樓門旁,以示原魁星樓所在位置,後來在小植物園內建有魁星亭。 提起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不可能不提到為校、社會、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校長郭蘭香。郭蘭香(1927-1993),山東招遠人,省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少年兒童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中小學教育基金會理事、吉林省婦聯執委、吉林省青聯委員。郭蘭香早年畢業於吉林市女子國民高等學校。1949年她調入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校,先後擔任教師、校長、名譽校長。 50年代,郭蘭香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教育界就頗有聲望,曾三十多次參加省、市和全國表彰大會,受到過毛主席的接見。她曾望著毛主席說:「毛主席,我一定做黨的好兒女,為黨的教育事業奮斗終生」。在1951年的吉林省第一屆優秀教師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模範教師;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年和母校其他6名同志參加了吉林省第二屆優秀教師代表大會;1958年她精心實驗「五年一貫制」並獲成功,1964年12月被選為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1966年擔任母校的校長。郭蘭香在教學中努力實踐,勇於探索,從事小學教育40餘年,小學教育研究會印發了《郭蘭香教育經驗選集》。撰寫四十多篇教學論文,她在語文教學上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寓教於樂,多看畫片、畫報和電影,以擴大知識面。她十分重視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郭校長曾給我班臨時代過語文課,講授精闢,言語生動。我班同學李重陽還記得她給我班代課時不用看黑板,面向大家仍然能把字寫得很漂亮。當時她很注重抓全校文化課的學習,這與其他許多學校形成鮮明 的對比,學校各方面工作搞得井井有條,成為省市的樣板。「實驗小學」的名字很有意思,該校是從1955年開始用的,但為什麼命名校名時相關部門採用「實驗」二字呢?許多同學都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么多學校,為什麼唯獨我們學校被稱為「實驗小學」呢?我一直的理解是:國家在每個城市中挑選一、兩個教學質量最高的小學校,被安排用來實踐新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學校被稱為「實驗小學」。當初這樣命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各條戰線都在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教育戰線也不例外。蘇聯小學的先進管理和教學經驗被引進中國,但得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學校首先來消化和吸收它,也就是說得全國得有一些國內相對先進的學校首先來實踐驗證它;二是有一些新的課題、項目需要實驗求證,我們學校正具備這樣的條件。在省會遷到長春後,校名遂被命名為「吉林市實驗小學」。 且不論究竟的原因如何,母校在建國後確實進行過諸多的、受到上級部門首肯的實驗:比如1957年2月,學校響應毛主席關於德智體要全面發展的號召,成立了一個保健工作實驗班,把當期招收的400名新生中的58名身體發育欠佳、患有疾病的同學編到一個班,專門配備年輕肯乾的優秀教師擔當班主任,從而開展了一項特殊而細致的保健工作實驗,經過師生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的身體狀況明顯改善,體重增加了,患有雞胸、脊樑彎曲的同學全部恢復了健康,而且學習成績也不在其他班級之下;1958年,學校又進行了學制改革的實驗工作,實驗五年制教材,以求縮短學制早出人材,結果「五年一貫制」實驗在郭蘭香校長的領導下經過五年的辛勤努力獲得成功;再比如學校同樣為了早出人材,於1958年秋在一年級試辦了「六歲班」,學校分析了6歲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因人施教,採用了靈活、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結果實驗又喜獲成功,「六歲班」同樣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㈤ 青田縣實驗小學的校史簡介

1949年8月18日,青田縣人民政府(籌)決定將鶴城鎮中正中心國民學校、 簡師附小、城東初級小學(原鶴城鎮第一、二、三、四保聯國民學校)三校合並成立青田縣立中心人民小學,作為實施新民主主義小學教育的示範小學。1952年又改名為青田縣中心小學(這年本業小學並入該校)。1958年4月縣中心小學二部改為縣實驗小學,1959年實驗小學又改為縣第二中心小學。為了便於管理,1962年又將縣一小、二小合並仍稱青田縣中心小學。因學校規模空前壯大,校舍又分散,難於管理,為便於學生就近入學,1972年縣教體局決定按學區辦學,增設城東、城西小學,我校定名為城中小學。為了發揚老校的優良傳統,1989年經教育部門批准又恢復青田人民小學。為了實施改革創新,推進素質教育,1995年1月22日青田縣人民政府發文又命名青田人民小學為青田縣實驗小學。
青田縣實驗小學位於山清水秀的甌江畔,奇山怪石的太鶴山下,鶴城鎮後街22號。本校創辦於1901年,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一所具有廣闊前景的及實驗性、特色性、超前性和示範性為一體,硬軟設施齊全的小學。學校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校舍建設面積9362平方米。現有學生1800餘名學生,37個教學班,在職教師90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47名,市級骨幹教師十餘名,縣級骨幹教師名教師二十餘名。學校有音、體、美、書法、常識等專用教室15個,2個電腦機房、14個多媒體教室。1個階梯教室,建成了校園網路系統、雙向閉路電視系統、廣播系統,教師辦公室配備了電腦。2005學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紅旗大隊」、「麗水市校本教研示範學校」、「麗水市示範性家長學校」、「麗水市語言文字規范化師范學校」、「青田縣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學校是中央教科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基地、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實驗基地,省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省小學作文教學協作學校,省體育傳統項目乒乓就業余訓練點。
全校教職工在領導帶領下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打造全新一流的學校而不懈努力。學校緊緊圍繞「爭市級文明單位,創省級師范學校」的奮斗目標,深化學校整體改革,堅持以「讓孩子幸福成長」的辦學理念。構建了中層領導評價校長,教師評價領導,學生評價教師,家長評價學校的評價體系,探索教師、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管理模式,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師生安全,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大力推行教師工作績效與工資掛鉤,以及多項特長培訓與常規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改革。認真落實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的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學校管理規范科學。
學校德育工作在「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創建文明」上做文章,注重師生的德育教育與管理。強化了教師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教育。教師為人師表,關心和愛護每一名學生已成為的自覺行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已成為學生德育永恆的主題。如今校園勁吹文明之風,綻放文明之花,收獲文明之果。

㈥ 海門市實驗小學的校史。

你好,我是馬路動作,網路知道南通市類第二名,很高興為您解答

省海門市實驗小學創建於1906年,是在海門歷史上長盛不衰的一所百年名校。

校名沿革:城隍廟小學堂、茅鎮初級小學、茅鎮小學、海門縣文武示範鎮中心國民學校、海門縣實驗小學、海門鎮第一小學、海門市實驗小學。

有什麼不清楚的,請追問
清楚的話,請選擇為滿意答案

㈦ 義烏市實驗小學的校史

(1912~2002)
學校始建於1912年。是年,經稠城鎮西門民主村陳姓人氏虹如(玉梁)倡議,由稠城鎮陳氏熱心教育人士組成理事會,主持校務,選取陳大宗祠為校址(原義烏師范學校校園),定名綉川初級小學,推舉陳潮為首任校長,共4個班,有學生160人,教師4人。
1938年秋,增設高小部,改名為綉川小學,發展到11個班,學生400餘人,教師16人。學校規模擴大,經費短絀,每年除由縣教育科初助幾十元外,不敷之數,由陳姓族內發起捐款。
1942年5月,日寇侵佔義烏,學校停辦。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復校,但元氣大傷,僅存6個班,學生250餘人,教師9人,由樓志奎等人任校長。學制 小學六年,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說話、體育、唱歌、圖畫、勞作等課程。此後數年內,學校維持原狀。
新中國誕生後,學校仍沿用原校名。
1951年7月,原設於稠城鎮北門的四聯小學(又名武陵小學)並入,定名為稠城鎮綉湖小學,仍為民為學校。
1952年7月,學校由稠城鎮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定名為稠城鎮中心小學。
1956年7月,義烏師范學校創辦,學校改為義烏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並遷至現綉湖小學校址(原為樹國中學分部),建二層教學樓壹幢。
1958年秋,建成平房教室一幢,學校開設15個班,有學生760人,教職員工25人。
1959年,由義烏縣文教局列為縣重點小學,設五年制試點班2個。
1962年下學期,義烏師范學校停辦,學校復稱稠城鎮中心小學。
「文革」期間,學校正堂教學秩序被打亂。1968年由工人、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為學校領導班子。
1969年,學校下放給大隊辦,大部分教師落實大隊記工分,分糧食,學校仍為稠城鎮人民政府管轄。是年7月,學校易名為稠城工農第二小學,由稠城公社直轄,並於義烏師范學校舊址後山背增設分部,有6個班。在本部招收初中3個班,有學生151人。
1970年9月,初中招生4個班。次年12月,又更名為稠城鎮五·七學校。
1972年5月,學校始建黨支部。
1973年上半年,義烏縣革委會政工組工人宣傳隊進駐學校,搞教改。是年,小學由六年制改為五年制。
1975年,由稠城鎮人民政府牽頭,籌集資金、置辦課桌椅,聘請教師9人,由稠城鎮五·七學校經辦,招收稠城鎮聯辦高中班3個,學生168人。1975年開始,學校創辦了小型印刷廠,主要為教育系統服務,1988年暑假,工廠停辦。
1976年秋,前幢三層教學樓落成,撤銷分部。是年,初中班驟然增多,初一新生招收7個班。學校有27個班,學生1467人,教職員工51人。次年,工宣隊撤離學校。
1979年2月,又改稱稠城鎮中心學校,初中二年制入為三年制。是年暑假,稠城鎮聯辦高中停辦。同年下半年,學校恢復教工會組織,童昌鈞任主席。並於1985年2月,召開第一屆教職工大會。
1984年5月,改名為稠城鎮第二小學。同年7月,初中部停辦。
1984年夏,學校教師實行聘任制。
1985年8月,稠城鎮勝利、民主兩村校並入,同年10月,學校改名為義烏縣實驗小學,作為縣直屬學校,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學校開始了跨越式的發展。
1988年5月,義烏撤縣建市,學校改名義烏市實驗小學。
1988年8月,學校內部機制改革,實行校長負責制。
1999年6月,學校新校園開工建設。
2000年秋季,學校搬遷至新校園。新校園坐落在義烏江東,佔地面積156畝,總投資6500萬元,規模60個教學班。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011年9月,成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目前有68個教學班,約3000名師生。這是又一個里程碑。

㈧ 淮安市實驗小學的校史沿革

1908— 江北師范學堂附屬小學 1912—1913 淮陰師范附屬小學 1914.8—1927.7 江蘇省立第六師范附屬小學 1927.8—1928.2 第四中山大學區立淮陰中學實驗小學 1928.2—1928.5 江蘇大學區立淮陰中學實驗小學 1928.5—1929.7 中央大學區立淮陰中學實驗小學 1929.8—1933 江蘇省淮陰中學實驗小學 1933.8—1940.2 江蘇省立淮陰師范附屬小學 1940.2—1943.2 江蘇省立第一臨時小學 1943.4—1946 停辦 1947.1—1948 江蘇省立淮陰師范附屬小學 1948.12—1949.7 兩淮聯中附屬小學 1949.8—1951 淮陰行政區立實驗小學 1951—1953 蘇北淮陰簡易師范附屬小學 1953—1958 淮陰師范附屬小學 1958—1964 淮陰市實驗小學 1965—1968 清江市實驗小學 1968—1981 清江市長征小學 文革期間改校名 1981—1983 清江市實驗小學 恢復原校名 1983--2000 淮陰市實驗小學 2001--至今 淮安市實驗小學

㈨ 南通市實驗小學的校史沿革

清朝末年廢除科舉,改舊書院為新學堂,有些科舉應試的落榜青年成為學生。主要傳授古詩文,教授算術、生物,後又添設講經科,還開設日文(不久改為英文)、體育課程,聘用日籍教師。該校創辦初期,顯示了辦學嚴謹,治校有序,學校在校長領導下,組建總務部和教導部,兩部下又各設若乾股,還設有各種委員會;制有訓導和教務方面的各項管理規程。學生組織系統,稱「自治組織」,分全體大會、低級、宿捨生三部分。
辛亥革命以後,新思想、新文化進一步滲透該校,學校增多與社會聯系,促進了一些民主改革,進一步得到發展。
1912年,廢除講經科,改授農業,始發學生操行考查簿;1913年,定「勤敬」為校訓。每周校長訓話內容,幾乎都不離開「勤敬」二字。從1918年起,歷年在全縣舉行的高小聯合運動會上,均獲第一名;每年舉行學生成績展覽會、懇親會、家屬談話會、游藝會、各科競賽會、校友會……經常派出教師代表赴蘇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後,校內掀起了愛國反帝熱潮,舉行國恥演講會、國恥紀念運動會、國恥測驗,繕寫國恥紀念總匯懸掛走廊……至抗戰前夕,該校發展到13級(班),學生720人。
抗戰期間,結合大倡講普通話,愛國反帝教育繼續深入,並沖擊一些陳舊觀念。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九·一八」侵華戰爭,一些教師用紅布帶在黑板上釘成「熱愛祖國」四個大字,講述日寇侵佔沈陽經過,帶領學生朗讀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一課》,很多學生泣不成聲。1932年,大倡講普通話,從認識使用國語拼音符號開始。校里老教師多,對講普通話有反感,譏為「山東騾子學馬叫」。這是因為該校早就形成一套陳式,就是每天第一節課前,各班一律齊讀古文20分鍾,並有一種本校傳統的讀書腔調。新生事物,不可抗拒,該校說話教學,成績顯著,連年舉行的全縣完小演講比賽,均名列前茅。說話課老師編寫的《國語注音符號基礎知識》,由無錫教育局出版,後被廣泛採用;每學期舉行話劇表演,作為說話教學的輔助活動,師生先後排演了《車夫之家》、《父歸》、《囚徒之歌》、《學徒》、《小偷》、《戰友》、《小小畫家》……宣傳抗日救國。至1934年,抗日救國教育深入展開,語文課編發油印的補充教材,以抗日救國內容為主,並匯編一本《抗日文藝教材》。
淪陷期間,日偽政權施行奴化教育,其罪惡目的,始終未逞。
抗戰勝利以後,校舍已是年久失修,又因駐扎「國軍」,更是破壞不堪。1947年,三、四百位校友來校參加校慶活動時,會同校內一些有識之士,組織校舍修理委員會,擬就修復計劃,他們積極籌劃,自身資助,多方募捐,才逐漸修復。這時,國民黨反動勢力伸進校內,迫使進行「勘亂單元教學」,並頒發「勘亂單元教學成績展覽計劃」。據中共南通黨史記載:「城北支部設城北小學一間舊房裡」,地下黨員通過黨外積極分子,聯系部分教師,採取拖延、敷衍等方式抵制,後來全縣舉行展覽會時,他們臨時假造成績應付。在反內戰反飢餓的斗爭中,學校成了社會進步青年的活動場所,1946年春震撼全國的南通「三·一八」慘案,其愛國運動的遊行隊伍,就是從北濠小學出發的。
1949年,南通解放,老校獲得新生。
解放初,計有15班,學生775人,教職員30名。
50年代初,該校經歷新舊教育的根本變革,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過渡,從一般小學創建為實驗小學。
在接管並初步實踐的基礎上,辦學思路確定為:貫穿改革精神,加強行政領導,以教工學習為前提,教導為主體,班級為基礎,教學為中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導合一的原則,教改、實驗起步,逐步達到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學校辦好的目的。
當時,組織教工學習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確認識新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把握教育工作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對照學校實際情況,教育改革從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入手,從民主管理、民主教學試行突破。
學校管理體系起先以校長、教導主任、社教主任、總務主任、生活指導等人組成部聯會,後改為校委會,並建立了每月的會議制度,學校工作和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分工合作,從而推進工作。還建立了學委會、學代會、家長代表會,這在組織上保證了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學校在全盤採用新課程、新教材的同時,充分發揚民主,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依靠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改進教學,幫助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質量。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改革中,注重過程的調查研究,備好教材和學生實際兩種課,教學中,緊扣教材,有的放矢,並注重教學效果的檢查與深化。
196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規定,在全國部分地區和學校試行,南通專區文教局確定該校為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實驗學校,據此,辦學思路是:認真試行新學制,推動教育改革;大力貫徹教育方針,切實加強「雙基」教學,堅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在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根據關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精神,制訂了小學五年一貫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研究了教學方法,確定了實驗步驟,決定從當年招收的三班一年級新生開始試行。派出代表,前往遼寧黑山小學參觀學習。挑選與培訓實驗班教師。在教改實踐中,語文識字教學,分散識字教學和集中識字教學同步實驗,執教教師以擔任學制改革試驗為榮,他們每天都詳細備課,反復推敲,不斷修改教案,認真教學與檢查效果,並經常進行公開教學,加強研究,不斷改進。先後順利地完成了兩輪六班的實驗任務,這兩屆畢業生升學統考的成績,都高於當時的小學六年制畢業生。
以後,又承擔了試行全國的江蘇省《小學教育工作條例》的任務。這階段的教改實驗,以培養學生「讀、寫、說、算」能力為主,同時,加強課外活動的研究,首先,把課外活動視為「課」,每課都有內容有教師,組織安排教師,人人進「課堂」;同時,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組建了紅領巾宣傳隊、鼓樂隊、合唱團、航模組、風箏組、幻燈組、小樂隊、科技組,以及田徑隊、足球隊、羽毛球隊……
六十年代,校園環境得到徹底改造,拆除了全部舊校舍,新建兩幢兩層的教學大樓,老食堂改建成小禮堂兼食堂,並綠化校園。這時小學部發展到19班,學生906人,幼兒園3班,學生92人,教師38人。
1960年7月1日,中共南通市實驗小學支部成立,黨員5人,成為南通市小學的第一個獨立支部。學校領導體制為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文革」期間,該校一度停課,教師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絕大部分教師仍然堅守崗位,採取多種形式教育培養下一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撥亂反正,正常秩序。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總結辦學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把學校工作的首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工作的軌道上來,以省教育廳批准為省屬重點小學,作為巨大動力,在實踐中轉化為堅持教改、實驗,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接著,奮力改革,開拓前進。在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中,學校由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過渡為校長全面負責制。並通過實現目標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途徑開展學校領導體制改革。
1985年上半年,建立民進實小支部,成員3人。
在教改實驗中,借鑒上海育才中學經驗,先定培養自學能力為實驗課題,注重面向全體,提優補差,減輕過重負擔。後擴實驗課題,由培養自學能力,擴展為培養「三自」能力,即在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培養自己學習能力;在增強體質、講究衛生方面,培養自覺鍛煉能力。課題的落實,主要採取點面結合方式,全校定兩個試點班,五(4)班為綜合題實驗班,從1983年秋開始,一(2)班為「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和現代數學實驗班,從1985年秋開始。此外,定聽讀欣賞課等專題實驗。其他任課教師,根據「三自」精神,自擇實驗課題,落實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實驗課,安排相互聽課,期末組織交流。
1983年秋,恢復「勤敬」校訓,賦以新的內涵,即勤學習,勤鍛煉,勤勞動;敬祖國,敬學校,敬他人。
這階段的辦學條件又一次得到改善,拆除小禮堂兼食堂,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三層綜合大樓「勤敬樓」。辦學規模發展到小學部24班,幼兒園5班。
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校園,滋育校園,「勤敬」園地更加生機勃勃。進入九十年代,辦學思路確定為:更新觀念,加大教改力度,實驗向科研過渡,教育從加強「雙基」向實施素質教育過渡,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四有」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該校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針,落實《江蘇省各類小學辦學基本要求》為依據,教改、實驗為主線,努力實現辦學條件標准化,學校管理規范化,學校教育素質化,師資他倆優良化,切實辦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小學教育一流實驗基地。
該校注重領導班子自身建設,調整與充實教改、實驗組織領導,建立與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各種組織,充分發揮黨、工會、團、隊的作用。主動爭取領導,積極爭取社會、兄弟學校支持,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辦好與發展校辦工業。
近年來,學校教育努力向素質教育轉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更新觀念,堅持德育首位,切實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堅持每天的升國旗儀式,和每周的國旗下講話,強化班主任、中隊輔導員工作,加強班隊小幹部隊伍建設,有計劃地開展節日、時令活動,充實班組和中小隊活動,家長學校正規化,強化校外輔導員隊伍,組建關心下一代工作組……
學科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從具體性的教學目的、合理化的教學設計、高效化的課堂結構、整體化的作業安排等方面實踐,基本上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40分鍾的效率。
在成功地進行了單項和綜合課題實驗的基礎上,1991年開始步入整體綜合改革實驗。校長直接領導,特級教師陳錫珍具體負責,在制訂與實施「確立主體地位、培養自主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方案的四年實踐中,從改革課程結構、改進課堂教學、改善教育環境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有效地加強了素質教育。增設的社會交往課,制訂了小學社會交往課教學大綱,編寫了一、二年級試用課本,開展了課型的研究。經檢測這屆小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明顯增強,並獲得些交往知識和技能,表明了交往能力高於同齡段的兒童。
主體性教育的實驗課題,被定為市級教科實驗課題,小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被定為省級教科實驗課題,其階段性的教科經驗,通過公開教學、講座、報告、教育報刊等途徑,傳播到校外。

㈩ 介休實驗小學校史

聯系電話:7222597
通信地址:山西省介休市東大街259號
郵政編碼:032000
打電話問問

閱讀全文

與實驗小學校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