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發布時間:2021-02-04 23:53:56

㈠ 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家長篇——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兒童的發展大體可分為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一)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發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他們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同幼兒相比,骨骼更加堅固,但由於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質較少,比較容易變形、脫臼。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雖有所發展,但不夠強壯,缺乏耐力,容易疲勞,不易長時間從事過於激烈的體育活動。從體內機能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心臟和血管在不斷增長,其容積沒有成人的大,但新陳代謝快,所以小學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從肺的發育來看,六七歲兒童肺的結構就已發育完成,至十二歲時已發育得較為完善,兒童的肺活量在這一階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斷發展。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腦重量已逐漸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大腦皮層的生長發育,兒童腦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逐漸走向平衡,覺醒時間逐漸延長,睡眠時間縮短,這使兒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活動。(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小學生的感知覺已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觀察事物更加細致有序。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小學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總之,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三)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兒童入學以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兒童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系的質量既影響到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小學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兒童學業成敗、社會技能、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兒童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小學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心理發展時,通常要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天性與教養的問題(即遺傳與環境),意在回答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第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問題;第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第四,發展是量的增加還是質的改變。這後三個問題涉及到對發展的本質的看法。(一)天性與教養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的影響有多大?受生長的環境影響有多大?二者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出生時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決定的,還是受出生後的經驗影響的?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響到我們如何對待兒童。如有些兒童有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可能他們的父母親也恰巧有同樣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據此就將兒童的行為習慣歸因於遺傳,就會放棄對他們的幫助教育。如果教師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其生存與教育環境有很大關系,就會從改善環境入手,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國目前開展的希望工程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從科學心理學創建以來的心理學史來看,關於遺傳和環境問題的爭論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20世紀初葉,問題的提法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法,強調是遺傳還是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遺傳和環境二者都是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並開始研究各自的作用;發展到現代,由於對遺傳和環境的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顯示二者的復雜關系,因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進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以高爾頓(F.Galton)為代表的遺傳決定論和以華生(J.B.Watson)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之爭。遺傳決定論的基本觀點是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他通過家譜調查發現,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過了普通人。在他的調查中,從英國的名人(政治家、法官、軍官、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中選出977人,調查他們的親屬(有血緣關系)中有多少人同樣著名,結果發現有332人。而對人數相等的對照組(即普通人)的調查發現只有一個人出名。高爾頓認為,這兩組人群出名人的比率有顯著差別就是能力受遺傳決定的證明。但是高爾頓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對研究對象的環境因素沒有認真分析,兩組人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等相差太大等。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外界影響的被動結果。華生曾經用一段著名的論斷來表明他極端的環境決定論的思想:「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隨機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的才能、傾向、本領和他的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或甚至於乞丐、小偷。(轉引自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26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他用條件反射的方法,證明兒童對許多事件產生怕、怒、愛等情緒多數都是習得的。現在,很少有人持極端的觀點,大家都贊同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論。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由兒童生長的環境條件與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遺傳規定了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提供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條件決定著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內容(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14~15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是否對所有兒童,不管他們的文化、性別或環境如何,其發展模式都是一致的呢?是否在每一種文化里,在每一個兒童身上,發展都是一樣的?發展的哪些方面對所有兒童來說都是一致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發展的獨特性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對發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的看法。兒童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別差異。一般說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兒童,其發展總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從出生到成熟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存在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規律性的特徵。如兒童智力的發展大體都要經歷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這是共性的東西。但是在發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方面卻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兒童早慧,有的兒童晚熟,同樣年齡的兒童其思維發展水平未必相同;有的兒童有運動才能,有的兒童有音樂天賦,同樣有天賦的兒童最終取得的成就也不盡相同。總之,教育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發展中的普遍規律進行,同時要針對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兒童哪些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一致,哪些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對於兒童來說,有些人格、身體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如有的孩子從小就愛說愛笑,長大了仍然活潑外向,是各種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有的兒童從小文文靜靜,長大了仍沉默寡言,願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方面又發生著明顯變化,會走會跑,會讀會寫等。兒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兒童的心理在什麼方面、以什麼方式發展變化的,在什麼方面是頗為一致和穩定的,並據此制訂教育對策。(四)發展變化的本質兒童心理的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發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發展,從認識客體的直接的外部特徵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發展,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是量的增加,又是質的改變,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表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兒童心理發展中,每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徵,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一般的、本質的、典型的心理特徵。第一,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受社會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總是會打上特定歷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但社會教育又有穩定繼承的一面,是有規律地作用於兒童的。兒童對社會知識、經驗的掌握順序是服從於人類知識、經驗本身積累的順序的。第二,兒童心理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每一個階段既含有上一階段的特徵,又有下一階段的萌芽,但是每一個階段總是有佔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徵,這些特徵是從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如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第三,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相對穩定的,但不是絕對不變的。穩定性表現在: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許多年齡特徵特別是認知能力方面的年齡特徵的變化,有一定的范圍和幅度;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體都是穩定的。可變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當社會教育條件有較大改變時,往往會引起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不是立刻就表現出來的。

中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是什麼,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教育教學

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的規律要服從於「學」的規律。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順應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敏銳地意識到目前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根據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理心理特點、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習的特點。初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學習、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
2.認知的發展。在注意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但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方面,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發展。初中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豐富,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在道德情感方面,學生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堅持性有一定發展,但不顯著。
4.個性的發展。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中學後,特別是通過小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他們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形成集體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
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小學生人格教育就是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人格形成的規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過生活、學習、活動中經常化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質的過程。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於心靈塑造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視頻的學習我認為:以提高全體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 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研究,並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學生語文學科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從心理特點出發,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學策略研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整體素質,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㈢ 中學生的各階段心理特徵

中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特徵是

1、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身心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2、反抗性與依賴性產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現為逆反心理,中學生有了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對父母採取一種對抗的態度,盲目反對。另一方面,在初中生的內心中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面對困難,遇到挫折時,又很容易退縮到家庭里。

3、閉鎖性與開放性。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生活豐富,但表露於外的東西卻少了,加之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增加了這種閉鎖性的程度。

3、勇敢和怯懦性。在某些情況下,中學生們似乎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問題主要表現形式為爭強好勝,在學校會有暴力行為。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中學生也常常表現得比較怯懦。

4、高傲和自卑。由於初中生尚不能確切地評價和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徵,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估價,而是憑借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這樣就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當,表現為盲目的沾沾自喜和極度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身體的發育成熟,成人的意識越發明顯。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應該與幼小兒童的表現區分開來,力圖從各個方面對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時,在初中生的內心中又留有幾分對自己童年的眷戀。

(3)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中學生心理的預防輔導對策

1、加強心理教育。這是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形式,其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僅是要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還要矯正學生心理困惑的認識結構。

2、加強心理咨詢。這是幫助受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系,順利完成社會角色轉移。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在於咨詢員對來訪者要給予信任,給予理解,給予換位(即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3、加強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有意識地和困於心理問題的患者建立關心、尊重、了解和指導的關系,並依他那問題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心理矯治方法,減輕或消除個案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健全成熟的人格發展。

㈣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①連續性與階段性;②定向性與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剛剛進入學校專, 小學生注意的目屬的性還很低, 只能夠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他們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注意能夠很快地得到發展, 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 注意的持久穩定性和范圍都不斷地發展。 但一般來說, 小學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師通過專門的努力引起並給與指導。

在小學低年級, 不隨意記憶佔有比較主要的地位。 隨著年級的升 高,小學生的隨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但在整個小學階段,他們的不隨意記憶始終佔主要地位。

㈤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一、小學生的心理主要特點:

(一)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徵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

(二)想像、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的想像從形象片斷、模糊向著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低年級的小學生,想像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像開始發展起來。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

(四)意志的特點。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

(五)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做出評價。因而在小學階段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㈥ 小學生注意發展有哪些規律

身心發展規律指的是兩方面:身體和心理兩方面.

(一)小學生身體發育的一般特徵?
小學生的年齡一般為6~7歲至11~12歲。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正處於兩個生長發育高峰之間的相對平穩階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加2~ 3千克,胸圍平均每年增寬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長高峰年齡為12歲,年增長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長高峰年齡為11歲,年增長為5.9厘米。男孩體重增加的高峰年齡為13歲,年增重為5.5千克。女孩體重增加的高峰年齡為11歲,年增重為4.4千克。從發育時間看,女生不僅發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長高峰期和體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

小學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統的許多軟組織、椎、骨盆區和四肢的骨骼還沒有骨化,骨骼組織含水分多,含鈣鹽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韌性大,富於彈性,易彎曲變形。因此,要特別注意孩子坐、立、行、讀書、寫字的正確姿勢的培養訓練,尤其要防止駝背的產生。?
小學生的肌肉發育呈現兩個特點:第一是大肌肉群的發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是肌肉長度的增加,然後才是肌肉橫斷面的增大。因此,小學生能做比較用力和動作幅度較大的運動,如跑、跳、投、擲等活動,而對他們小肌肉運動精確性要求比較高的運動則很難做好,也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別是手部活動,由於小學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長時間連續地書寫、演奏樂器和做手工勞動。在小學階段,家長要注意配合學校幫助孩子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矯正錯誤的用筆姿勢,防止寫太小的字。?
(二)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1. 小學1~2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徵
大腦重量達到1280克,學生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增強,並向平衡發展。這一階段,學生的條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後也比較鞏固,不易泛化,從而保證了學生能學習更多的內容,並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精確的辨別。
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依賴第一信號系統。小學視覺感受性增長速度最快,在體育學習活動中運用視覺的機會特別多,學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觀察事物與學前兒童相似,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概括性都較差。
觀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鮮性、有趣性或是較為明顯的特徵。剛入學的兒童擅長具體形象記憶,兒童的有意記憶、有意再現逐漸發展。兒童往往易於掌握具體、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已經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概念,並能進行初步的判斷、推理,但不能自覺地調節,論證自己的思維過程。兒童想像力在幼兒的基礎上,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知識的增長,能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想像活動,其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想像往往是事物的簡單重現,兒童想像常常與現實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話、動畫等吸引。
以無意注意為主,既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和學習材料,注意力也易於分散和轉移。事物、人物、活動的形狀、顏色、聲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注意的穩定性,易受新奇刺激的吸引,注意保持的時間短暫,約為20分鍾,注意范圍比較狹小,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善於根據活動任務把注意力從一件事情主動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小學兒童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兒童自覺從事學習活動的一種重要的推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學習動機。求知慾主要表現為提問、探索、擺弄物體;美感容易受事物外部的特徵吸引,對美的體驗僅僅與事物的具體形象相聯系。
還不善於真正的學習活動,要使兒童能把學習當作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專門活動來對待,關鍵在於發展兒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覺性。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如指出作業的具體要求是什麼、應當記住什麼等;教會學生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如怎樣觀察、怎樣思考、怎樣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等。
情緒往往是與個別具體事物相聯系的,情緒穩定性較差,情緒容易沖動、較外露,情緒的調控能力較差。通常,在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和獲得一定的自我控制前,依賴外部他控來調節自我情緒。
行動缺乏一定動機與目的,往往是按教師家長的要求去行動。意志的自覺性較差,常需要外力督促檢查才能完成任務,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易受外力和情緒的影響,表現出沖動性的特點。低年級的學生自製力很差,自我評價的批判性和獨立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他們更容易肯定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自我調節是被動自我調節。自我意識處於上升時期,其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發展時期。
道德感逐漸形成,在理解道德概念時,往往與具體行為現象聯系。沒有出現道德信念,這一階段的學生道德意志薄弱,堅持性差;道德行為往往是通過不自覺的模仿形成的。

㈦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身心發展規律指的是兩方面:身體和心理兩方面.

(一)小學生身體發育的一般特徵

㈧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談一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首先尋找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後為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一個宜人的學習環境。一、為學生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一個宜人的學習環境。忘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