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典型案例分析都有哪些
一、基本情況:
魯某是一位我們班的學生,她是個很靦腆的小女生,性格內向,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得幾乎像蚊子聲。面對激烈的競爭,同學們的嘲笑她覺得自己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缺乏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導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裡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一提考試就沒精神。如何幫助她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案例分析:
1.個人因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容易走神,老師課後布置的預習和復習工作不能有序進行,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魯某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孩子過重的壓力在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也會隨之而來。
3.教師因素
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內向學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奚落和家長的不滿。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佔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自信的缺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學習都有損害,那麼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增強自信,正確地評價自己呢?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我也認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沒有都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都的老師。為了去除魯某的畏懼心理,我在課余時間經常有意無意的找她閑談,讓她幫我抱作業本、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在上課時經常用眼神來鼓勵她,還經常對同學說:「看,張姣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張姣同學回答問題聲音大了,能讓我們聽得清楚。」「魯某同學……」漸漸的,魯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一次,我進行課堂巡視時,她主動沖我笑了一天。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3.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魯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聯系,詳細地分析了魯某在校的表現及其各種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並馬上誇獎她的閃光點,把家中得到的誇獎講給老師和同學,把在學校得到的表揚告訴父母。在評價中,魯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魯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喜歡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五、結論
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缺乏自信,會產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她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對魯某的改變,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魯某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放大孩子的優點,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緒,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其自信自強。
『貳』 案例分析
1、(1)名譽權
(2)李大才的監護人
2、雙方返還財產。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版為效力待定,需監護人追認權。否則無效。
3、雙方平分。代位繼承。
4、過失致人重傷罪。存在疏忽大意的過失。
5、(不確定)好像構成共犯。
6、正當防衛。無限防衛權。
『叄』 中小學班主任案例分析題,如何解答
1.我認為一個來學生能經常性的遲到。自。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是他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不認真的,因為一個人想做好一件事情,就會很認真的去對待,相反,不想做好,當然會不認真的對待。
2.我會先努力轉變他的態度。。跟他說說在早自習的時間里可以做什麼事情(最好你讓學生每天早上都做點作業,最好是寫的,要不他怎麼會知道這段時間自己比別人少寫了這么多東西,而且這些東西他都得利用自己的時間去補。。)如果這樣都不行。。那麼就要狠點了。。不要管他了,每天早上都讓他有一堆東西沒寫,讓他使勁補。。這樣他會自己主動地上學不遲到。
『肆』 小學 案例分析
1、童謠:孩子喜歡「炒」
稍加留意,你就會發覺,放學路上,三五成群的小學生嘴裡總在念念有詞:
「現在學生真糟糕,愛哭愛笑還愛鬧,天天上課都遲到,遲到也不喊報告……」「現代老師武藝高,個個都會扔『飛鏢』。教學更是有法寶,不是作業就是考。班裡紀律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學生膽敢大聲叫,馬上把他父母找。」乍聽,一笑了之:「這幫學生,還挺逗!」
不承想,一腳剛踏入家門,兒子也開始迫不及待地要把在校園里新學到的童謠念給我聽:
「春天不洗腳,處處蚊子咬,夜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前邊有個理發館,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薅得滿頭起大包,紅包綠包大紫包,原來是個大麵包。」
兒子剛上二年級,許多事還不明就裡,只是覺得跟高年級孩子那兒學來童謠合轍押韻,琅琅上口,內容又十分有趣。念完一遍,還覺不過癮,又獨自咯咯地笑半天,直到我橫了他一眼,罵一聲無聊,這才算了事。
童謠:父母說「無聊」
沒過幾天,忽然發現經常愛捧讀的《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竟將在校園流傳的一些童謠輯錄在冊,曰《新校園童謠31則》,發表在2001年一二期合刊上。或許是對如實刊登這些童謠的褒貶之爭有所預料,該雜志特地加編者按以鄭重說明:也許有的父母看完會覺得孩子怎麼說這樣一些「混話」。但「混話」也好,「趣話」也罷,畢竟是孩子們的文化。雜志之所以刊登,是希望成人們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們的生活有快樂,也有煩惱。從而幫助成年人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搭起兩代人溝通的橋梁。因為《少年兒童研究》一向尊奉的主旨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果然,沒過多久,便有報刊借一位父母之口聲討為什麼像《少年兒童研究》這樣受人喜愛和尊重的雜志也會登載無聊的玩意兒,一些學校領導和老師更是擔心孩子唱一些格調不高的童謠會學壞,使得本來就不好管的學生越來越不聽話。
於是,不滿和爭議由此而起。《少年兒童研究》主編孫雲曉不得不站出來重申該雜志嚴肅的辦刊宗旨和神聖職責,指出該雜志是以父母和教師為主要讀者對象。發表新童謠的目的,不過是向父母和老師提供「兒童情報」,讓成年人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在傳唱什麼歌謠,絲毫談不上向孩子「推薦」。
童謠:歌唱是需要
那麼,新童謠究竟是什麼?基於這種內容的校園歌謠為什麼會出現,它果真值得我們這些成人這樣大驚小怪,大驚失色嗎?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陳會昌對此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童謠自古有之,孩子們都是伴著童謠長大的,可以說沒有童謠就沒有童年。童謠因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而深受孩子喜愛。在談到新校園童謠時,陳教授坦陳己見。他說,和過去相比,當代校園童謠來勢較猛,且各個學校學生傳唱的內容都差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現在孩子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在壓力較大的環境下,就容易想出各種擺脫辦法,編一些校園童謠來說一說,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此外,現在孩子的個性和自由度都超過以前,所受壓制比過去要少,生活環境也比較多元化,故此才使得這些童謠在學生中流傳既廣且快。這些童謠有的是填新詞翻唱了流行歌曲,有的是改寫了古詩詞,還有孩子們自編的不乏智慧的順口溜。這些被廣泛傳唱的童謠,有的反映了學生們面對沉重學習壓力時的無奈,也有的並無太多復雜含義,只是好玩而已。許多父母和教師都非常擔心,怕其中一些消極的校園童謠把孩子給帶壞了,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觸到這些東西。實際上,校園童謠就是一種校園亞文化,禁是根本禁不住的。成年人不可能通過統一的說教去禁止它。當面不允許學生說,他們可以到別的地方說,正確的心態應該是客觀地看待。一方面須寬容,另一方面要引導。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說一些健康的校園童謠。對於一些消極的內容,成人也該反思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充分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學有興趣,學生自然不會用一些童謠來諷刺我們。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大多是因為他們受到壓抑,因而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求自我解脫。
童謠:思考有多少?
其實,現代新校園童謠就像一面鏡子,它映射的是孩子們在或多或少的權威和社會壓力面前尋找平衡和宣洩的一種解脫,正如著名兒童詩人高洪波所言,新童謠的出現一點也不可怕,想禁也是禁不住的。因為孩子是離不開童謠的,關鍵在於為何孩子們什麼童謠都唱,就是因為適合他們的童謠太少,他們處於飢渴狀態。《新校園童謠》的出現就表明,孩子們等不及了,乾脆自己創造了。高洪波認為,中國兒童讀物是出了不少,但童謠卻少得可憐。20年前,老作家嚴文井在童話《歪腦袋樹樁》里,改寫了一段童謠:「一、二、三、四、五、六、七/香蕉、蘋果、柿子、梨/你跳一/我跳一……」成為女孩子們跳皮筋時唱的童謠。如今,熱心童謠創作的詩人卻找不到幾個,即便有,也未必適合孩子們。身兼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與《詩刊》主編數職的高洪波希望能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謠出現。他說,好的童謠有形象有節奏,甚至還有故事,能讓人終身受益,比如「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吱吱吱/找奶奶。」還有「小白菜/地里黃/三歲孩子沒了娘……」「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等等,都是世代相傳令人難忘的好童謠。至於新童謠里出現的一些內容,如「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則是孩子們在過重壓力面前的一種宣洩,孩子們宣洩完了,心情可能會好受一些,而留給父母和老師的思考則更有益。
2、「新童謠」帶給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