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特點

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特點

發布時間:2021-01-29 07:32:37

A. 簡述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中小學在德育認識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於政治教育,使德育蛻化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排斥德育的現實取向,導致了德育脫離現實的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把德育等同於知識教育,德育成了應付考試的一門課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義傾向,過於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注重書本教育、口頭說教,忽視實踐鍛煉,啟發自覺,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問題。

B. 我國中小學德育的途徑主要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養成道德行為。首先要提高認識、啟發自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運用說服的方法來講清道理,使學生明白,認識。只有學生的認識提高,認識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覺去履行。

學校為社會主義的學校,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自覺的建設者,尤其要注重說服。說服的應用很廣,無論運用哪種德育方法,都離不開提高學生的認識,都需要結合運用說服的方法,但是僅僅強調或運用說服的方法是不行的。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2、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包括典範、示範、評優。

3、實際鍛煉法

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

4、品德修養指導法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

學生品德的提高是一個能動的發展過程,它的成效同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進行道德修養緊密相關,學生的年齡愈大,他們個人進行的道德修養在自身品德發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視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提高他們的修養能力,如果沒有道德的修養,個人的進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養包括:學習、座右銘、立志、自我批評、慎獨等。

5、陶冶教育法

通過創設良好的,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6、品德評價法 (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德育的各種方法各有特點與作用,每一種方法都是進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萬能的,它們之間相互補充、配合,構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統。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不可能通過個別方法來實現,必定是科學地綜合運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結果。所以教師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於創造性地運用。



(2)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中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和青少年兒童的實際出發,遵循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整體規劃中小學德育體系。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並為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

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具體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實施途徑等均遵照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小學德育綱要》、《中學德育大綱》施行。中小學德育工作要注意同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緊密結合,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促進形成良好的社區育人環境。

中小學德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應當在保證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充實和完善。德育科研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為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服務。

C. 我國中小學德育應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2、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10、共產主義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3)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小學教育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D. 農村中小學道德教育有什麼特點

小學階段是6~7歲至11~12歲,稱之為兒童期,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級階段。其發展性更多地體現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做到會做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將會對他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那麼,從思想品德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到底具有哪些特點呢?
1.幼稚性與可塑性
稚嫩性是指小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在人生全過程中處於萌芽狀態。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由於受身心發展年齡特徵的影響,思想表現單純幼稚,道德認識具有明顯的表面性和具體性。人們常說,兒童像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語言,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反映出兒童思想的純潔無瑕和可塑性強的特點。這為兒童思想和道德行為的社會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的遇到兒童的本能的行為與沖動被成人強化或改造,與此同時,兒童一方面體驗著與成人和諧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體驗著不一致的沖擊和不快,兒童正是在這種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織運作中,開始了思想道德社會化的過程。
個體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適應該社會的思想,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規范和方式的過程。個體社會化不僅為個體成長所必須,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正因為個體社會化重要,每個個體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預示了發展的方向和范圍。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因而人不能,也無法抗拒社會的力量。對於個體來講,並不是被動地受社會規范的影響,主體本身的狀態常常會反作用於社會規范的吸納程度。由此看來,對於思想比較單純幼稚的個體--小學生,社會化的過程會很容易,老師的思想觀念,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成學生個體道德需要就不難成為事實。調查表明「小學低年級是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沿海開發地區兒童少年品德與家庭德育狀況的調查研究》得出「中小學生品德得分隨年級增長反而逐漸下降」。說明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運用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學生接受道德事實、道德價值思想,通過養成性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是與兒童道德發展特點相匹配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由於小學生思想單純,辨別是非、美醜、榮辱的能力還很低,比較容易輕信他人。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學生家長和老師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對學生多進行積極正面的影響。
小學生思想簡單,在道德認識上自然會表現出表面性、膚淺性和從眾性,也就是說,小學生還不善於從道德觀點、道德動機和原則上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品德,往往以具體的行為表現為依據去認識別人的品行如何;在道德評價方面,往往以教師、家長和成人的評價為轉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依據美國道德社會心理學家鮑德溫個體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小學生屬於客觀的或非二元主義階段,不能確定和辨別一件壞事對誰來說是壞的。毫無根據的認為,對他人有價值的事物對自己同樣有價值;或自己對某事物所作的評價也應該是他人對該事物的評價,一個行動的價值依賴於它產生的結果以及與評價行為不相乾的感覺的相似性。(戚萬學:《沖突與整合》,第364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研究發現我國小學生集體意識的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1)兒童7歲已經開始出現集體意識,小學生只是初步具有把集體與個人的行為動機分化出來的能力。(2)集體觀念的形成存在著明顯的年齡差異,大約在9歲前後選擇集體行動動機的人數比例逐年增加。(3)小學生在執行集體和維護集體利益的行為方面,選擇關於為集體行動動機均占絕對優勢;但在關心集體榮譽的行為方面,7歲兒童根據行為後果作出判斷的人數比例非常多,這種判斷在其他年齡的小學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林崇德、申繼亮主編:《小學生心理與教育》,第222頁,華藝出版社,1999。)小學生之所以出現如此情況,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經驗貧乏,對客觀現實的社會關系和道德規范還屬於不知或知之甚少。隨著年齡的增長簡單會變得復雜,表面性會變得愈加深刻。
小學生不僅思想認識膚淺,而且范圍狹窄,並帶有幻想;道德行為缺乏堅持性。有人以小學生能否自覺遵守道德規則,把抑制自己願望作為是否形成道德信念的指標,研究道德信念形成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1)1~2年級小學生還沒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2)3~4年級小學生出現初步的道德信念,表現在小學生有了明顯的完成作業和保持良好的紀律的道德願望,但是,這些道德願望的自覺性還是很差。(3)5年級小學生開始表現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堅定性的道德信念。為了取得優良成績和保持良好紀律,他們完成作業和遵守紀律,但他們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刻和有系統的。(林崇德、申繼亮主編:《小學生心理與教育》,第222頁,華藝出版社,1999。)人的信念與人的道德認識有關,更與人的意志品質相聯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兒童在道德知識上沒有問題,可在行為上表現出幼稚,缺少堅持到底的精神。在小學管理中也會發現,學校的值周老師或學生的監督作用非常大,有些兒童常常是老師在與不在不一樣,並不是本質上的兩面性,是因為小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發展水平低,沒有形成道德信念的緣故。
由於稚嫩性或不成熟性,使小學生易受外界傷害的可能性更大,易受傷害性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稚嫩的本身,而在於人們對稚嫩性的視而不見,對年齡特徵的過於「忽略不計」。現實中,有的老師在思想深處,認為學生年齡小,不懂事,工作中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更不顧學生的需要和年齡特徵,總是「跟著感覺走」。長此以往,就會使不懂事的孩子變得「懂事」,會使孩子對老師有偏見,甚至出現敵意,那麼,這樣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
稚嫩性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現象,是年齡特徵所決定的。小學生思想道德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強,說明他們有巨大的、可開發的潛能。許多老師認為,小學生年齡雖小,但很有愛心,樂於助人,文明禮貌,遵紀守法,有集體榮譽感,有表現慾望。只要教育者採取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就可以使學生向著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標發展。
2.模仿性與易變性
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主要是基於人所特有的一種模仿的天性,才會有對教育的這樣精闢的概括。早在19世紀90年代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德就創設了他的模仿理論。他認為,一個發明,99人模仿就有了風俗和時尚。風俗是人們對過去的模仿,時尚是人們對現有事情的模仿。也許塔德的理論過於簡化和偏激,但至少他揭示出了個人行為中模仿的重要作用,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模仿的意義更是不可忽視,許多學習不能不說是從模仿開始的。社會心理學家沃爾特斯等人曾通過實驗證明:榜樣在兒童行為中起重要作用;榜樣甚至還可以抑制兒童的某些行為,使兒童抗拒外界的誘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都能觀察到小學生對榜樣的模仿,如行為模仿、言語模仿、衣著模仿、甚至有思想觀念及價值追求的模仿,有的班級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帶有老師的影子。這不能不說明小學生最善於榜樣模仿學習。
模仿性不僅表現在小學生對榜樣的學習中,而且同樣存在於兒童自我經驗的學習中。現實中,許多小學生之所以任性無度,性格日趨自我中心化,這與他們對以往自我經驗的模仿是不無關系的,當他們明知自己的行為過分,而仍以「無理」取鬧來爭取某個要求或企圖達到目的時,那一定是他過去曾有過類似的成功經驗。他現在這樣做,不僅是對自己的經驗模仿,還會在此基礎上變換出許多新的類似的應付的方式。兒童非常善於自我經驗的模仿,在小學生尚無歸納總結、抽象概括能力之時,更多的就是一種經驗的模仿,並非像成人想像的有意對抗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任性。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給學生提供正面的先進典型,讓學生模仿學習,同時,讓學生多積累一些積極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成功體驗,使他在自我經驗模仿中不斷強化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行為,使之由「不會做到會做」。這就是我們平時為什麼要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養成教育的原因,如果不是如此就會出現成長中的「倒掛」現象,表現在思想認識與規范行為的不和諧現象。如,小學階段就有學生在認識上達到了「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高度,但到了大學階段反倒重新開始補習「五講四美」的文明禮貌教育,其思想認識雖已深入到抽象水平,但規范行為卻停留在易變的潛表層。
由於小學生思想品德具有模仿性特點,也就決定了他的思想和言行容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左右。因而我們會發現,小學生有時生活毫無規則,言行變化無常,日常行為規范不能始終如一;平時要求進步,但「三分鍾熱血」;或受情緒一喜一怒的支配,或為一時好奇心所左右,往往淚隨笑來,愛隨恨到。所以如此,易受暗示性決定著小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易變性或者稱之為情景性。易變性的另一原因是小學生自主性不強,自控能力和自我選擇能力低,比如,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形象的感受,小學生更多地依賴於成人老師的評價,老師說自己行,自己就行,老師說不行,自己也就泄氣了。因此,老師在工作中,採取適合兒童思想品德發展年齡特徵的有效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克服易變性是非常必要的。
3.自我中心性與缺乏自律性
兒童的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開,也不是單純環境強化的結果,而是社會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兒童道德發展可以從其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去劃分。第一階段,6歲以前的兒童處於純粹的「自我中心主義」階段,兒童還不能將自己與外界區別開來,將自己與外界混為一談。這時即使能夠接受社會規則,也不會按規則行事。第二階段,6~10歲的兒童,道德判斷具有強烈的尊重規則的傾向,但是這些規則又被理解為權威人物的制定,因而只能服從,不能違背的。兒童傾向於客觀責任,服從公正、抵制性的懲罰,只看結果不看動機。第三階段,10~12歲兒童屬於自律階段,開始認識到社會規則是共同約定的,而不是絕對的東西。在道德判斷上開始注意主觀責任、公道公正和報應性的懲罰。一句話,兒童開始認識真正意義上的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規則,實質是兒童有了真正的義務意識。
從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性的理論中,我們不難看到,隨著兒童成長,兒童道德發展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轉變,通過小學階段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合作形成小學生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觀念。
然而,許多調查表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多數家長千方百計的為孩子成長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作為「獨生子女代」的學生,受幾代家人的寵愛,因此,在小學生中具有任性、自私、以我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人不在少數,甚至在中學生的品格中依然積淀著以我為中心的痕跡。家長對學生的悉心照顧和過分溺愛,弱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生存能力,學生的依賴性與自理能力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的學生說,在家喝水時會不由自主地喊一聲:「媽媽,給我倒杯水」。過後,自己明知不該這樣,但下次還會照做不誤。生活中這種情況絕不會僅此一例。在學生道德發展中,以我為中心,「別人照顧自己」的思想越強烈,那麼,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義務感可能就越淡化,社會道德價值准則和規范系統對他的作用就越小。因此,在現代學生身上還表現與以我為中心協調並進的不良個性--缺乏自律性。按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小學高年級學生道德發展應達到自律階段。根據英國著名道德教育家威爾遜的觀點,自律是一個行動被稱之為道德行為的主要標准。在他看來,「在道德上,我們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自律。」(戚萬學:《沖突與整合》,第224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然而,現實中發現,有的小學生依舊存在行為規范差,行為上放縱自己,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缺少社會公德,出去郊遊吃東西亂扔;生活上攀比,花錢隨意,不知節儉,《大連晚報》2000年12月2日頭版刊登一則題目為《取走小卡片扔了方便麵》的新聞,並附有記者頭一天中午在某廣場附近拍攝的鏡頭,遍地的方便袋,有的僅撕開口,裡面的方便麵卻完好無缺。記者數了數,竟有56袋。原來絕大多數小學生只是為了裡面的卡片,因為卡片可以拼成各種小恐龍。小小的卡片,竟讓學生造成如此大的浪費。個別小學生開始講究穿名牌和注重發型。這種行為上缺少自律,生活上不知節制的現象,在中學生中也屢見不鮮。事實上,現代中小學生以我為中心,缺乏自律及吃苦精神,與家庭不良教育和社會上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影響有關。因此,教育者應從治本的角度出發,聯合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改造學生以我為中心的品格,讓學生心中有他人,有愛心。這樣,對於增強學生的自律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E. 我國當前中小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趨勢是什麼

(1)中小學在德育認識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於政治教育,使德回育蛻化為政治,窄化答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排斥德育的現實取向,導致了德育脫離現實的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把德育等同於知識教育,德育成了應付考試的一門課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義傾向,過於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注重書本教育、口頭說教,忽視實踐鍛煉,啟發自覺,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問題。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觀主義傾向,習慣自上而下發號施令,忽視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問題日益嚴重。
(4)德育評價上存在形式主義傾向,表現在以認識代替行動,以書本知識的考試代替對學生的全面系統品德評價。
(5)在德育研究中的經驗主義傾向,動不動就是講過去、講傳統,唯獨不關注現在和將來。

F. 簡述我國中小學德育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德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具體的你可以參考中小學德育目標的總要求。

G. 什麼是德育目標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是什麼如何理解其基本精神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質教育。從90年代以來,回國家發布了一答系列的文件,對中國中小學德育的教育目標不斷進行了完善。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並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小學德育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為基本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和時事、政策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

H. 簡述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小學在德育認識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於政治教育,使德育內蛻化為政治容,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排斥德育的現實取向,導致了德育脫離現實的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把德育等同於知識教育,德育成了應付考試的一門課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義傾向,過於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注重書本教育、口頭說教,忽視實踐鍛煉,啟發自覺,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問題。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觀主義傾向,習慣自上而下發號施令,忽視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問題日益嚴重。
(4)德育評價上存在形式主義傾向,表現在以認識代替行動,以書本知識的考試代替對學生的全面系統品德評價。
(5)在德育研究中的經驗主義傾向,動不動就是講過去、講傳統,唯獨不關注現在和將來。

I. 如何評價我國當前的中小學德育目標

(1)中小學抄在德育認識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於政治教育,使德育蛻化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排斥德育的現實取向,導致了德育脫離現實的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於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四是把德育等同於知識教育,德育成了應付考試的一門課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義傾向,過於重視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識,注重書本教育、口頭說教,忽視實踐鍛煉,啟發自覺,不注重道德主體的養成問題。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觀主義傾向,習慣自上而下發號施令,忽視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問題日益嚴重。
(4)德育評價上存在形式主義傾向,表現在以認識代替行動,以書本知識的考試代替對學生的全面系統品德評價。
(5)在德育研究中的經驗主義傾向,動不動就是講過去、講傳統,唯獨不關注現在和將來。

閱讀全文

與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